1、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 01 01 竹里馆(王维)竹里馆(王维) 【原文】【原文】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译文】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 相伴,静静照耀。 【赏析】【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 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正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 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 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
2、手拈来,随意写去其 实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主题】【主题】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了隐者闲适的生活情趣,传达出 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写法】【写法】全诗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 界。 【常见考题】【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一、理解性默写 1.王维 竹里馆 一诗中, 写夜静人寂, 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 , 。 2.王维 竹里馆 一诗中, 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 , 。 3.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难以引人共鸣的 是: , 。 4.用拟人化的手法,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3、。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 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是: , 。 二、阅读理解二、阅读理解 1.解释词语。 幽篁: 啸: 2.这首诗以 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 3.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 4.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5.“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 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独”字好在哪里? 6.诗中写了那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7.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所展现的画面。 8.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9.请简
4、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0.对诗歌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了作者在朝做官时闲适的生活情趣。 B.“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体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C.以自然的笔调,描绘出清新的月夜,融情景为一体。 D.以琴啸的声音,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 02 02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原文】【原文】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译文】 是谁家的庭院的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 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赏析】【赏析】 全诗紧
5、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 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 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 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春风 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 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 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 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
6、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 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 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 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主题】【主题】 这首诗通过客居洛阳城的夜间闻笛声的细腻描写,引发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写法】【写法】 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 挚,余韵无穷。 【常见考题】【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一、理解性默写 1. 李 白 春 夜 洛 城 闻 笛 一 诗 中
7、 , 表 达 诗 人 对 家 乡 的 依 恋 和 思 乡 之 情 的 两 句 是: , 。 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的诗句: , 。 3. 春 夜 洛 城 闻 笛 一 诗 中 , 形 容 笛 声 悠 扬 . 深 远 . 飘 忽 不 定 情 状 的 两 句 是: , 。 4. 春 夜 洛 城 闻 笛 中 与 “ 乡 书 何 处 达 , 归 雁 洛 阳 城 ” 有 异 曲 同 工 之 妙 的 诗 句 是: , 。 5.在 春 夜 洛 城 闻 笛 一 诗 中 由 听 到 “ 折 柳 ” 去 而 引 发 浓 浓 思 乡 之 情 的 诗 句 语 是: ,
8、 。 6. 写 笛 声 暗 送 , 似 乎 专 意 飞 来 给 在 外 作 客 的 人 听 , 以 动 其 离 愁 别 恨 的 是: , 。 7.表达诗人自己情怀,却从他人反说。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的 是: , 。 8.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 , 。”它表达 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理解二、阅读理解 1.解释词语。 玉笛: 。 折柳: 。 故园: 。 闻: 。 2.古人离别常 相赠,表达依依不舍之意。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 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 3.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暗”
9、和“散”的表达效果。 5.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6.诗歌首句中的“暗”字有何妙处?全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7.“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历代评论家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试加以说明。 8.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请作简要分析。 9.本诗抒发了什么感情? 03 03 逢入京使(岑参)逢入京使(岑参) 【原文】【原文】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译文】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擦都擦不干。在马上匆匆相逢,想 要写封信却没有纸和
10、笔,烦劳您给我的家人捎个口信报个平安。 【赏析】【赏析】 逢入京使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 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 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 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 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 参此行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的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
11、园相思 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 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 口里要说的话, 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 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 “马 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生活中常见之事,一经艺术提炼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 有生气! 【主题】【主题】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安慰家人的典型场面,抒发了诗 人报国和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写法】【写法】 这首诗不假雕琢,脱口而成,感情真挚,在平易中显出丰富的诗韵,深入人心,脍炙人口。 【常见考题】【
12、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一、理解性默写 1.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 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 , 。 2. 逢入京使 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是: , 。 3.岑参 逢入京使 一诗中, 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 , 。 4. 逢入京使 一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想怀亲之情的句子是: , 。 5.诗中借走马相逢的生活细节描写,蕴含诗人复杂情感的诗句: , 。 二、阅读理解二、阅读理解 1.解释词语: 故园: 。 漫漫: 。 龙钟: 。 凭: 。 传语: 。 2.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描绘“故园东望路漫漫”所展现的画面。 4.“凭君传语报平
13、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5.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6.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 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7.“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钟”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 8.有同学在赏析逢入京使这首诗时,将第三句“马上相逢无纸笔”理解为“立刻就会 相见了,用不着再写信了”。 (1)你觉得这种理解正确吗?为什么? (2)从诗歌赏析的角度看,这名同学的理解跟整首诗还有哪些方面不相符? 9.对诗歌逢入京使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B.“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
14、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C.展开联想与想象,诗歌描绘了离开长安日久,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 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的情景。 D.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仅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就将生活中充满的浓郁边塞生活气 息,用朴素的语言真挚地表现出来。 10.下列对逢入京使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思多之情奔涌而出,不可遏止。 B.东望故园,长路漫漫,亲人远隔,怎能不让人泪雨滂沱,所以诗人沉浸在思念的悲苦中 不能自拔。 C.诗中不说旅途艰辛,不说归家无期,万千思念尽在一声“传语”中。 D.该诗以平
15、实的语言,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的复杂情感。 04 04 晚春(韩愈)晚春(韩愈) 【原文】【原文】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它们费尽心思纷纷争奇斗艳。杨花榆荚没有百花的芬芳,只 知道飘散在空中如雪花般尽情飞舞。 【赏析】【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 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 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连那 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
16、弱,像雪花一般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 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 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整首诗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 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作者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 了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诗中看似写百花争奇斗艳的场景,实际上表达了诗人的惜 春伤感之情。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主题】【主题】 这首诗运用拟人的手法,诗人通过花草树木的角度抒写了对春天的留恋之情,表达了诗人
17、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怀。 【写法】【写法】 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在于其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木” 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 奇实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 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常见考题】【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一、理解性默写 1.诗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放、争妍斗艳的 句子是: , 。 2.通过拟人的修辞写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雪花一般随风飞 舞,加入了留春行列的句子是:
18、, 。 3.写暮春时节,花木仿佛知晓春将逝去,所以特别珍惜春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本色 的句子是: , 。 4. 诗 中 表 面 揶 揄 “ 杨 花 榆 荚 ” 无 才 思 , 实 则 是 对 他 们 更 深 层 次 的 赞 许 的 句 子 是: , 。 5.(诗中蕴含哲理的句子是)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 “春光” 是不负 “杨花榆荚” 这样的有心人的句子是: , 。 二、阅读理解二、阅读理解 1.晚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找出几个关键的词语进行赏析。 2.晚春是韩愈诗中颇富情趣的小品,人们对诗意的理解诸说不一。请分析第三、四句 中“杨花榆荚”的形象,谈谈你
19、的看法。 3.一、二句写出了怎样的晚春景致?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4.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5.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点。 6.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7.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8.这首诗突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一手法。 9.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05 05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原文】【原文】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20、! 【译文】【译文】 向前看不到古代的贤君,向后望不到明主。想到天地之广阔,历史之久远,唯有我啊,独 自悲伤,凄凉地眼泪横流! 【赏析】【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人通过抒发登楼 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或者渴望知遇、 实现雄伟抱负的强烈愿望) , 以及因理想破灭而孤寂郁闷的情感, 具有深刻而典型的社会意义。 此诗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着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独”字表现 了作者孤寂、凄凉的心境。整首诗直抒
21、胸臆,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这首诗歌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 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 象更加鲜亮感人。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 面:楼台高耸,诗人独立,临风远眺,面对雄伟壮丽的祖国山川,激情满怀,思绪万千。诗的 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背景衬托,第四句饱蘸感 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画面顿时神韵 飞动、光彩照人。念这首诗,我们深刻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眼前仿佛出现
22、了一幅北方 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令人 为之激动。 【主题】【主题】 本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表达了在亘古不变的 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写法】【写法】 整首诗通过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常见考题】【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一、理解性默写 1.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 , 。 2. 登幽州台歌 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 。 3. 登幽州台歌 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 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 , 。 4.黄鹤楼中“黄鹤一去
23、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两句传达出诗人登楼时内心的孤寂, 与登幽州台歌中的“ , ”两句有异曲同工之 妙。 二、阅读理解二、阅读理解 1.这首古诗选自 ,作者是唐代的 。 2.诗人登上 , 看到 , 先想到 , 再想到 ,不禁 。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人”“者”是指什么人? 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5.赏析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6.“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有两个“不见”,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点和不 同点? 7.“独怆然而涕下”属于何种描写?写出了什么?“独”有什么作用? 8.作者在高处观景,为何会“怆然”呢? 9.诗人选择
24、登“幽州台”而歌,有何深意? 10.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1.赏析该诗,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 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 的无限伤感之意。 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06 06 望岳(杜甫)望岳(杜甫) 【原文】【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25、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译文】 泰山到底怎么样呢?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 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 鸟归林。当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赏析】【赏析】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 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 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三、四句 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写遥望,见
26、山中云气层出不 穷,心胸为之荡涤。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 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 人们传诵。 这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 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 气。 【主题】【主题】 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的高峻雄奇,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 色,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写法】【写法】 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 (1)写景富有
27、层次,从远望到近望,到细望。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抒发了对祖 国山河的热爱。 (2)虚实相生,“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实写,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 奇秀丽。 (3)烘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常见考题】【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一、理解性默写 1杜甫在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 是: , 。 2杜甫在望岳中,虚实结合,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 是: , 。 3杜甫在望岳中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诗 句: , 。 4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 是: , 。 二、阅读理解
28、二、阅读理解 1.本诗的作者是 代伟大的“诗圣” 。 2.“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 的特点。 3.“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 山的神奇秀丽;“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 之情。 4.齐鲁青未了一句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一个“ ” 字,炼得极好,突出了 的形象。 5.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一句作简要赏析。 6.“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7.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8.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请简要分析“钟”“割”二字好在何处。 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
29、了诗人怎样 的雄心和气概?并品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10.描绘画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11.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泰山,上句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12.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13. 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
30、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14.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5.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 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
31、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 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16.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07 07 登飞来峰(王安石)登飞来峰(王安石) 【原文】【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译文】 飞来峰顶上应天塔高入云端,听说在鸡鸣时分可见旭日东升。不怕浮云遮住视线,只因为 身在塔的最高层上。 【赏析】【赏析】 这是一首写登高远览,借以抒发理想与抱负的抒情诗。全诗构思奇特,选择角度
32、新颖;登 高望远,却没有为描写景物多费笔墨,而旨在生发议论。 诗的前两句写景:飞来峰位于山巅,已经很高,峰上又有极高之塔,更是矗立云霄,这是 实写。接下去说在鸡鸣之时,站在塔上可见旭日东升,更以虚笔法,渲染烘托了塔的高入云天, 为接下来的议论抒情做好铺垫。 后两句借景抒情,但一反常人感受。人们常用“浮云蔽日”来比喻奸佞小人当道,君主昏 庸无能。比如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中所说“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就是这 个意思。王安石却就传统题材翻出新意,抒发具有政治内容和人生哲理的深沉感慨:我不怕浮 云遮住我的远望视线,因为我身在最高的层面上。可见,诗人借写景来抒发远大的政治抱负, 表现了他对改革
33、事业的坚定信念。 诗中景物描写采用的是虚拟之笔,所指的是社会现象,寄意深沉。全诗二十八字,包含的 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寓抽象事理于具体事物之中。 【主题】【主题】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登高览胜之作。登上高山之塔,极目远望,诗人不禁豪情满 怀,壮志凌云,似觉天地万物尽收眼底。诗歌借登峰所见景象之阔大,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 政治理想、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写法】【写法】 “浮云”这一意象象征困难、挫折、障碍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 所蕴含的哲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常见考题】【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一、理解性默写 1.登飞来峰
34、: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是: , 。 2.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富于哲理,借情抒景,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 是: , 。 3.诗中表现诗人高瞻远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 , 。 4.诗中描写飞来峰概貌, 并通过传说写飞来峰之高的诗句是: , 。 5.诗中表现诗人虽然变化遇到挫折, 但仍矢志不改的诗句是: , 。 6.诗中表现诗人不畏艰难, 极具有深刻哲理的诗句是: , 。 7.诗中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 用来表现塔高的诗句是: , 。 8.诗中寓境、景、理为一体,且含有深刻哲理的诗句是: , 。 9.诗中与孟浩
35、然 “鸡鸣见日出, 常与仙人会” 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 。 10.虞世南咏蝉诗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之句,此诗中也能表现“登高望远” 之意的诗句是: , 。 二、阅读理解二、阅读理解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 等。 2.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 是 。 3.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 ,实则指 。 4.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 ”突出塔之高,为下文 做 。 5.诗人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说说“不畏 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
36、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8.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9.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 政治抱负呢? 10.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
37、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 野的矛盾心理。 08 08 游山西村(陆游)游山西村(陆游) 【原文】【原文】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译文】 不要笑话农家腊酒的浑浊,丰收年份准备丰盛的饭菜招待客人。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 好像没有了去路时,眼前忽然出现了柳色深绿、花光红艳的山村。箫鼓的声音接连不断,春社 日已临近了,村民们衣冠简朴,村子中古风尚存。从今以后如果允许趁着月明来闲游,也可能 随时会手拄拐杖半夜前来
38、叩门。 【赏析】【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农家酒味虽薄, 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 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 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 迷惘之际, 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 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人们读后会感到
39、,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 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 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 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 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农家祭社祈年,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衣冠简朴古风存”显示出他对吾 土吾民之爱。 诗人“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 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
40、门”两 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 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 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主题】【主题】 这首七言律诗围绕一个“游”字铺开,层次分明地勾勒出一幅色彩艳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 表现了农家热情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写法】【写法】 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 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
41、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 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 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常见考题】【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一、理解性默写 1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流传最广,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 的两句是: , 。 2 陆游在 游山西村 一诗中, 表现村中热闹景象 民风淳朴的语句: , 。 3 陆游在 游山西村 一诗中, 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淳朴性格的诗句是: , 。 4. 游山西村 中写村民们在迎接神的箫鼓中来来往往祈求丰收的诗句是: , 。 二、阅读理解二、阅读理解 1.首联写出了农家人 的特点,最后两句表现了 的 情感。
42、 2.全诗紧扣一个“ ”字,按 推移展开叙述。 3.用简练的语言概述四联诗的内容。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4.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5.你是怎样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6.提炼出这首诗中关于“民俗”的信息。 7.首联写出了什么内容? 8.“古风存”一句用来赞美农民的什么品格? 9.本诗中哪两句流传最广?含有什么哲理?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请结合自己的体会 谈一谈。 10.“柳暗花明”写出了自然美景,请问:为什么用“暗”来形容“柳”、用“明”来形 容“花”?“柳暗花明”流传下来成为一个成语,它现在通常指什么? 11.本诗颔联和颈联
43、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山西村的? 1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请结合“无时”一词,分析尾联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14.有人认为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回到故乡的喜悦之情,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罢官后 的落寞之感,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述理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淳朴的农民朋友邀请诗人到家里作客,他对诗人说,请别嫌弃农家的酒有些浑浊,今年 农作物丰收了,家里有丰足的鸡和猪款待您。 B.在前往农家的路上,诗人越过一重重山,蹚过一道道水,正疑惑无路可行之时,忽见柳 林浓绿,花丛艳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一路走来,诗人感悟到了生活的道理:在走投无路 的时候,
44、只要努力探索,就一定能寻找到出路,到达目的地。 C.春社祭日已临近,村民们穿着布衣,带着素帽,你吹着箫,我击着鼓,一起快乐地庆祝 丰收村子里仍然保存着古朴浓厚的乡俗民风。 D.热情的主人,变换的美景,淳朴的民风,使诗人不但流连忘返,还与村民相约:虽然自 己年老体弱,即使拄着拐杖,即使在月夜,以后也可能随时再来登门拜访。 09 09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原文】【原文】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译文】 满怀无限离愁正对着白日西下,扬鞭东去从此辞官赴天涯。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落,化 作春泥愿培育更多的新花。 【
45、赏析】【赏析】 己亥杂诗共 315 首。己亥指清道光 19 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龚自珍辞 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写就巨型组诗。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 篇。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真可谓“浩荡离愁”。“浩荡”一词,除 了说明愁绪之浓,还蕴蓄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当政者的愤然、对人民生活的担忧等各种复 杂的思想感情,同时我们还可以想象作者辞官之时拂袖而去的情景。“白日斜”是说作者带着 离愁南归,因为愁绪郁积在胸中,所以感觉上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日薄西山。这里不说 “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
46、实。 “吟 鞭”是指诗人的马鞭,“东指”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地故乡(浙江)。“即天涯”是说距离 故乡还很远。从这一句,我们可以想见:诗人在傍晚时分,立在马上,面向故乡,翘首以盼, 随兴赋诗,百感交集。此时诗人在想什么呢?想落红护花。“落红”即落花,全句的本义是说 从树上飘落的花瓣并不是无情之物,而是依附地表,腐烂成泥,化作精魂,养育来年的春花。 作者借自然的循环法则来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这富有哲理 的一句话,传达出诗人“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表明了诗人无比坚定的决 心,成为千古名句,激励着无数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主题】【主题】 这首七言绝句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惧挫折,不甘心沉沦,始 终都想为国家效力的奉献精神。 【写法】【写法】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 杂的情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展开联想,以新奇的比喻移情于物,借 “落红”自喻,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表明自己虽然辞 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前途命运,体现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热忱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常见考题】【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一、理解性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