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汇总(师范生教师招聘考试考前必记必背)

    • 资源ID:171748       资源大小:73.87KB        全文页数:5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汇总(师范生教师招聘考试考前必记必背)

    1、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一、教育学及其发展一、教育学及其发展 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的发展 3教育学发展中的教育专著: (1)中国先秦时的学记 ,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2)教育学史上,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于 1632 年撰写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专 著; (3)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看,通常以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 1806 年出 版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赫尔巴特本人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

    2、表; (4)杜威也被视为现代教育的代言 人 二、教育及其发展二、教育及其发展 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 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 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发展经历的阶段: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近代教育、20 世纪以后 的教育等几个阶段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三、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1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指在社 会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

    3、的人;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 2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2.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 的依据;3.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 四、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四、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一)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

    4、济的 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 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 知识(2)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素质来提高劳动生产力 (三)教育与科技文化(三)教育与科技文化 1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1)科技对教育的影响:1)科技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技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

    5、和教育质量; 3)科技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2)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够完成科技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可以推进科学体制化;3)教 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技研究的功能 (3)信息技术与教育: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 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2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1)文化本身具有教育力量;2)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 (2)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五、教育与个体发展五、教育与个体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1个体

    6、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至结束的全部过程中,身心不 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内发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多因 素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

    7、作用 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 (2)遗传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 响作用; (3)不能夸大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教育受成熟制约,成熟对人的发展有积极的能动作用,教育以成熟为前提, 同时又要积极、能动的促进个体成熟; 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 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规范了个体的发展的方向与方面; (2)学校教育加速 了个体的发展;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

    8、础教育对个体的发展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还有延时价值 5.个体发展中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学校和社会要重视对学生 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六、教育目的六、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在通过教育在身 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 样的人才提出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功能:1.导向功能;2.激励功能;3.评价功能;4.指导功能 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既重视个人发展又重视

    9、社会发展的价 值取向 (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 1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 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社会文化素质教育 (三)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 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 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七、学校教育制度七、学校教育制

    10、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 1学校教育制度的涵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 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学校的关系等 2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前制度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三个过程 壬寅学制:中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癸卯学制:中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壬戌学制:受美国教育制度影响,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生活教育 (二)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初等义务教育) 、中等教育(普通中学、农业中学、职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 中专、成人中等学校等) 、高等教育

    11、(大学和专门学院、成人教育的高等学院、研究生院等) 八、教师与学生八、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统一性 (二)教师的素养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的素养: (1)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了解该学科的相关知识;3)了解该学 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学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教学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4)掌握 科学、有效、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 (3)道德素养:1)热爱学生;2)热爱教育工作;3)自身的道德修养 2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容

    12、:1)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知识的拓展;3)专业能力的发展;4)专业 自我的形成 (2)教师专业素质的结构:1)健全的专业情意;2)完备的专业知识;3)娴熟的专业技能 (3)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阶段:1)任教前关注阶段;2)关注生存阶段;3)关注情景阶段;4)关注学生 阶段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背景强调教师职业角色、教学行为必须发生转变新课程背景强调教师职业角色、教学行为必须发生转变 1强调教师职业角色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和课程的关系看,新课

    13、程 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和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 放的教师 2.强调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 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 合作 (四)学生的特点 1.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2.学生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3.学生发展具有明显的特征 (五)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已考) 提倡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 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

    14、活和人格养成,具体包括:1.树立人本化的学生观;2.树立个性化的学 生观;3.树立发展性的学生观 (六)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意义: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2)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2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要求: (1)树立新型的师生观; (2)建立教师威信; (3)善于同学生交往; (4) 发扬教育民主 3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 (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 (2)通过课外活动; (3)通过校外活动 4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方法: (1)转变学生角色

    15、; (2)转变教师角色; (3)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5 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民主合作式的师生关系, 是人与人之间民主平等、 团结互助的关系的反映, 同时它也是对学校中师生关系规律的正确认识和自觉应用,它有以下特点: (1)爱生尊师,相互配合; (2) 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九、课程九、课程 (一)课程及其意义、课程类型、制约课程的因素 1课程的内涵: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课时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2课程的意义: 3课程的类型: (1)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2)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 (3)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4)显 性课程与隐形

    16、课程 4制约课程的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 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二)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1课程标准的意义: (1)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各门学科的教学提出的统一的要求和具体规格; (2)课程标准 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 (3)学校、教师应透彻领会课程标准的内 容和精神,按照课程标准编写教材,落实教学; (4)课程标准是衡量各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2新课程标准的功能: (1)指导教材编写; (2)指导教学;1)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2

    17、)指导教师组 织教学;3)指导课程评价 3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1)前沿: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 (2)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3)内容标准内容领域及行为目标; (4)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 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5)附录术语解释、案例 (三)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1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 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 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18、2新课程结构的特征: (1)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2)课程结构的综合性; (3)课程结构的选择性 (四)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课程资源的特点:开放性、价值潜在性、多质性 2.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共享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 十、教学十、教学 (一)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1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 实践;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 2教学的任务: (1)传授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 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

    19、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5)教会学生学习,培养 自学能力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 1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认识 的间接性;2)认识的交往性;3)认识的教育性;4)有领导的认识 2教学过程的规律: (1)教学相长性规律; (2)教学发展性规律; (3)教学教育性规律 (三)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常用的教学原则及应用: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 系实际原则 (四)教学方法及其应用 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运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 (

    20、五)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 1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与答疑、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实施要求: (六)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七)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1)重结论更应重过程; (2)关注学科更应关注人:1)关注每一位学生;2)关注学 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交往互动的教学观;3.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 十一、教育评价十一、教育评价 (一)教育评价及其作用 1教育评价的内涵:客观描述、价值判断、增值探索 2教育评价的作用:诊断作用、激励作

    21、用、调节作用、教学作用 (二)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 1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 (1)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 差异评价; (3)实证化评价和人文式评价; (4)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 2教育评价的主要方法: (1)客观题评价法与主观题评价法; (2)表现性测验评价; (3)评定量表评价法; (4)行为检核表评价法; (5)同伴评定和轶事记录评价法; (6)成长记录评价法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 1在评价指导思想与根本目的上,强调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弘扬学生人格的主动精神;2.在 评价功能上,强调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3.在评价类型上,强

    22、调实施形成性评价;4、在评价方法上,强调 采用绝对评价法 十二、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十二、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 (一)德育及其意义 1德育的概念:教育者依据特定的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 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2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 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条件和保证 (二)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1德育的目标: 我国中学德育的目标包括:一是思想品德规范方面: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他人,热爱班级和学 校集体,遵守公民道德,有基本的民主意识和法则观念,

    23、相信科学,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二是 思想品德心理方面:使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自尊 乐观,具有一定的自制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三是思想道德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思想品德认识能力,具 有良好的道德情感体验能力,具有道德选择,判断和行为能力 2德育的内容: (1)爱国注意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 (3)劳动教育; (4)民主与法制和纪律教育; (5) 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 (6)理想教育; (7)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教育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3.学

    24、生思想 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四)德育原则及其应用 德育的原则:1.导向型原则;2.疏导性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 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知行统一原则;7.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 消极因素原则 (五)德育方法及其应用 常用的德育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六)德育的途径 德育的途径:1.政治课与其它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4.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5.班主任工作 (七)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

    25、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八)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1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1)全面的了解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指导班委会、共青团和少先队 工作; (4)争取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配合; (5)评定学生操行 2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1)创造性的设计班集体目标; (2)合理的确定班级角色位置; (3)协调好班内外 各种关系; (4)建构“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 (5)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 十三、课外活动十三、课外活动 (一)课外活动及其意义、任务 1课外活动的涵义: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和校外机关根据中学的培养目

    26、标和全面发展教育的要求,在学科教 学以外组织进行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2课外活动的意义: (1)丰富中学生的课余文化知识; (2)有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3) 发展学生特长,以便人才选拔; (4)经受锻炼,提高独立活动能力; (5)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 有利于三者结合教育 3课外活动的任务: (1)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 (2)扩大、加深、巩固课堂所学, 发展学生智能; (3)组织有益的娱乐活动,丰富课余生活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1课外活动的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和时事政治教育; (2)学科活动; (3)科技活动; (4)文学艺术活 动;

    27、(5)体育军事活动; (6)公益活动; (7)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2课外活动的形式: (1)群众性活动; (2)小组活动; (3)个别活动 (三)课外活动的组织 1.由学校和教师直接组织;2.由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3.由校外教育机构组织;4.由家庭配合学校组 织 教育学常考知识点 1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2库姆斯非正规教育 伊里奇非学校话观念 3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星期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 1902 年钦定学堂章程 (又称壬寅学制)以及 1903 年奏定学堂章程 (又称癸卯学制) 4六艺:礼、乐

    28、、射、御、书、数 5古印度吠陀古埃及文士学校 6 学记学不塌等,教学相长,启发式教学,藏息相辅 7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8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9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是 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 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10美国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是 20 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

    29、的代表,杜威的观点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 他主张教育为党校的生活服务,主要教育即生活。他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 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他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与交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促进并激发 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包含两个因素:智慧和探 究。 他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 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育, 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11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将手,最早始于康德。 12泛智教育夸美纽斯卢梭爱弥儿自然性马克思全面发展的学说,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皮亚杰 发生认识论,布鲁

    30、纳课程结构论,苛尔伯格道德发生论 英国斯宾塞课程理论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凯洛夫: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13内发论孟子,佛洛依德,威尔逊,格赛尔 外铄论洛克白板说,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发展的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14教育目的的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15教育活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系统是一个以人的集合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 16学生的权利:人身权-身心健康权(合理安排作业,安排锻炼,定期组织体检,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 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

    31、育教学设置中活动) ;人身自由(教师不得以各种理由对学生进行搜查, 不得对学生关禁闭) ;人格尊严(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漫骂、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有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 行为) ;隐私权(教师不得随意宣扬学生的缺点或隐私,不得随意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等) ;名义 权和荣誉权;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 17学生的义务: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 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18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 育家斯宾塞斯。 19从课程制定者

    32、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分基础型 课程(三基:读、写、算) 、拓展型课程(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和研究型 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 。 20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分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研究型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 可分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和社会中心课程。 21 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教学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教学的基本程序: 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课的类型:按教学任务分:新授课、 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按教学方法分:讲授课

    33、、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22课的基本组成部分: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23 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4德育的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25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 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26德育的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27德育模式:认知模式(皮亚杰) ,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 ,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 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

    34、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28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集体成员之间的平等。 29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专制、民主、放任。 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心理学心理学 一、认知发展和教育一、认知发展和教育 (一)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 (1) 根据感知觉的强度规律, 作用与感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 才能引起清晰的感知觉 (板书、 挂图、 实物模型大小,教师讲课音量) ; (2)根据知觉的整体性,时空上接近和相似的刺激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 们所感知(教学内容应分节分段,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板书

    35、应注意布局和排列顺序) ; (3)根据知觉的选 择性,对象与背景间的差别越大,越容易被感觉(教具、图表、演示实验、板书,加大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 (4)根据知觉的理解性,言语指导在理解知觉对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人们的感知更加迅速完整和 准确(教学中,注意言语说明) ; (5)根据感知的协同规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常常是通过多种分析 器协同活动实现的(调动学生的眼、耳、口、鼻、手参与感知活动) ; (6)根据感知觉的活动律、活动对象 较静止对象更容易被感知(教具:变静为动) 2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1.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1)目的性增强; (2)更具稳定性; (3)精确性提

    36、高; (4)系统性和概括性增 强 2.良好的观察力的培养: (1)向学生明确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和具体方法; (2)培养中学生观察的全面性; (3)增强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其社会能力 (二)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记忆的种类:形象记忆、情境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 2记忆的品质: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准备性 3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识记、保持、再认、回忆 4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明确识记目的,加强有意识记; (2)加强理解记忆,掌握识记方法和技巧:1)分类记忆法;2)系统记忆法;3)直观形象法;4)谐音记 忆法;5)

    37、歌诀记忆法;6)联想记忆法;7)操作记忆法 (3)尽量减少和避免干扰; (4)合理组织复习: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复习多样化;4)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5) 适当过度学习 (三)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1想象的概念:想象是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深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2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获得感性经验,不断丰富学生对事物表象的认识; (2)引 导学生积极思考,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培养学生大胆幻想和善于幻想的能力 (四)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1思维的涵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思维的品质:思维的深刻性、思

    38、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敏捷性 3思维过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 4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 的能力; (3)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的能力; (4)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人格 (五)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的特征; (2)已有的认知经验; (3)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六)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注意的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或

    39、意志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监督功能 3主意的基本特征: (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转移; (4)注意的分配 4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 的特性;2)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 (2) 利用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 1) 提高活动的目的性; 2) 激发学习动机; 3)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 (3)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学习 (七)皮亚杰人之发展阶段理论

    40、 感知运算阶段(0-2) 、前运算阶段(2-7) 、具体运算阶段(7-11) 、形式运算阶段(11-15) 二、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二、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一)情绪、情感及其功能;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1情绪类别:心境、激情、应激、热情 2情感类别: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3情绪、情感的功能:调节功能、动力功能、感染功能、信号功能、迁移功能 4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二)意志及其品质、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1意志的涵义:意志是人们自觉的确立目的,有意识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 标的心理过程 2中学生主要意志品质: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 3学生意

    41、志的发展与教育: (1)加强目的动机的教育,培养正确的观念; (2)严格管理教育,养成自觉守纪律的习惯; (3)利用实际 行动锻炼,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 (4)针对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内容和重点; (5)启发学生的觉悟, 引导学生自我锻炼 三、个性发展与教育三、个性发展与教育 (一)需要的种类、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学生的需要与教育;兴趣及其种类、学生的兴趣与教育 1需要的种类: (1)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学生的需要与教育: 4兴趣的涵义: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

    42、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 认知活动有巨大推动作用。 5兴趣的分类: (1)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2)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 6学生的兴趣与教育: (二)能力及其类型、能力的差异、能力的测量、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学生能力的培养 1能力的涵义: 2能力的类型: (1)按照能力发展高低程序,可把能力分为能力、才能和天才; (2)按照能力的构造,可 把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3)按照能力所设计的领域,可把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 能力 3能力的差异: (1)能力的水平差异; (2)能力的结构差异; (3)能力的表现早晚差异; (4)能力的性别 差异 4能力的测量: (1)

    43、一般智力测量(最早的智力测量是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西蒙编制的称为比纳西蒙智力量表,其计 算公式为:智商(IQ)=智龄实龄100;现在公认比较权威的智力测量量表是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其计算 公式为: ,其中,Z 代表个体标准分,X 表示测验得分,代表相应年龄群体的平均分,SD 是群体得分标准 差) (2)特殊能力测量和创造力测量 (3)智力测量的标准: (1)信度; (2)效度; (3)标准化 信度表示一个测量量表的可靠程度,效度是指一个测量工具希望测到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性与准确程 度,标准化是心理测量最基本要求 5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营养;2.早期经验;3.教育与教学;4.社会实

    44、践;5.主观努力 6学生能力的培养: (1)应用“任务型”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自 主学习的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学生能力的 培养 (三)气质及其类型、气质与教育 1气质的涵义: 2气质的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3气质与教育: 气质差异的教育意义: (1)克服气质偏见; (2)根据学生的气质特征因材施教; (3)指导学生自我分析、 自我调控; (4)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 (四)性格及其结构、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1性格的涵义: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

    45、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2性格的结构: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 3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家庭、学校教育、同伴群体、社会实践、社会文化因素 (五)埃里克森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1埃里克森发展阶段理论: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 岁) ; (2)自主对羞怯和疑虑(23 岁) ; (3)主动对内疚(45 岁) ; (4)勤奋对自卑(611 岁) ;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岁) ; (6)亲密对孤独(成年早期) ; (7) 繁殖对停滞(成年中期) ; (8)自我整合对失望(成年晚期) 2埃里克森发展阶段理论

    46、的教育意义: 教育工作要针对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对不同的人格类型、不同的人格特质结构,教育的方式、方法都应 有所不同。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 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人格终生发展论还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 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四、学习心理与教育四、学习心理与教育 (一)学习及其分类、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学习的涵义:学生的学习是狭义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 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的,实在较短的时间内

    47、接受前任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 实自己的过程 2学习的分类: (1)我国心理学家的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2)加涅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 规则和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3学生学习的特点:组织性、依赖性、间接性、基础性 (二)学习动机及其分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 1学习动机的涵义: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的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 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 (1)学习需要及内驱力; (2)学习期待与诱因 3学习动机的分类: (1)高尚和低

    48、级的学习动机; (2)直接性和间接性的学习动机; (3)内部学习动机和 外部学习动机; (4)一般学习动机和具体学习动机 4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 (三)学习动机理论 1.强化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 ;2.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 ;3.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4.成败归因理论 (维纳) ;5.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6.自我价值理论(科温顿) (四)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1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与间 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五)迁移及其种类、迁移与教学 1学习迁移的涵义: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学习迁移的种类: (1)正迁移和负迁移; (2)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3)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4)同 化性迁移、顺应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3影响迁移的因素: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和定势; (4)教师的指导; (5)学 习情境的相似性; (6)学习策略的水平; (7)迁移的媒体 4如何在教学中促进迁


    注意事项

    本文(教育心理学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汇总(师范生教师招聘考试考前必记必背))为本站会员(m***)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