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考点梳理烛之武退秦师文言考点梳理 【春秋】 左传【春秋】 左传 一、文学、文化常识一、文学、文化常识 1、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 和公羊传 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 左传又名春秋左 氏传 左氏春秋 。 2、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 哀公二十七年)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 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 的观察
2、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3、烛之武、佚之狐: “之”是当时介于姓、名之间的语气助词,无义。 二、通假字二、通假字 1、 “已”通“矣” ,语气词“了” (无能为也已) 2、 “厌”通“餍”yn,满足(何厌之有) 3、 “共” 通“供” ,供给(共其乏困) 4、 “知”通“智” ,形容词,明智的(不知) 5、 “说”通“悦” ,高兴(秦 伯说) 三、词类活用三、词类活用 1 1、使动用法、使动用法:烛之武退秦师(不及物动词使动,使/让退却,同“李牧连却之”的“却” , “师必退”中 的“退”译为“撤退” ,没有使动)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焉用亡郑
3、以陪邻(不及物动词使动,使/让灭亡, “然 郑亡” “郑既知亡矣”中的“亡”译为“灭亡” ,没有使动) 既东封郑(名词使动,使/让成为疆界) 阙秦 以利晋(名词使动,使/让得利) 2 2、名词意动用法、名词意动用法:越国以鄙远(把当做边邑) 3 3、名词作动词、名词作动词:晋军函陵(驻军) 与郑人盟(结盟、订立盟约) 4 4、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既东封郑(在东边) 夜(在夜里) 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在晚上) 5 5、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越国以鄙远(远地) 共其乏困(缺乏的物资) 以乱易整(混乱的形势、联合一致的形 势) 6 6、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邻之厚,君之薄也(变厚
4、、变薄) 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 7 7、动词作名词、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 8 8、数词作动词、数词作动词: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怀有二心) 2 四、古今异义四、古今异义 1、行李:古义(外交使节) 今义(行装) 2、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 今义 (请客的主人) 3、夫人:古义(两个词,意为“那个人” ; “夫”为“那”的意思,指示代词) 今义(一 个词,妻人) 4、子:古义(第二人称代词,您,表敬称;古代另有指“儿女” ,也异于现代汉语“儿子” ) 今义(儿子) 5、乏困:古义(食物等缺乏、供应不上) 今义(困倦) 五、特殊句式五、特殊句式 1 1、宾语前置
5、句、宾语前置句:何厌之有?( “之”为标志,同“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2 2、被动句、被动句:缒而出 3 3、判断句、判断句:国危矣 犹不如人 无能为也已 子亦有不利焉 是寡人之过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因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4 4、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无礼于晋 言于郑伯 亡郑而有益于君 5 5、省略(介词、主语、宾语)句、省略(介词、主语、宾语)句:晋军(于)函陵 秦军(于)氾南 (烛之武)辞曰 (烛之武) 许之 (烛之武)缒而出 郑既知(自己)亡矣 (晋君)许君焦、瑕 (我)敢以(此)烦执事 若舍 郑以(之)为东道主 将(于)焉取之 (晋国
6、)既东封郑 (我)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做了国 君)而敝之 (晋军)亦去之 六、一词多义六、一词多义 1 1、 封、 封 (1) 使动词, 名词使动用法, 使/让成为疆界: 既东封郑 (2) 名词, 疆界: 肆其西封 2 2、 使使 (1)动词,派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2)名词,使者:会使辙交驰 奉 使往来 (3)连词,假使、如果: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 (4)动词,主使、指使:公之逮所由使也 3 3、 夫夫 (1)指示代词,那个: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句首发语词:夫晋 七、虚词 (一)而(一)而 1、表结果, “才”的意思:今急而求子 2、承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7、 3、修饰(表某 种方式、借助于某种条件) :缒而出(出去的方式是“缒” ) 4、转折:朝济而夕设版焉 因人之力而敝 之 (二)何(二)何 疑问代词,什么:何厌之有 (三)乃(三)乃 连词,于是:乃还 (四)其(四)其 1、第三人称代词,他(它) (们) (的) :以其无礼于晋 共其乏困 又欲肆其西封 2、 第一人称代词,自己:失其所与 3、指示代词,这、那:君知其难也 4、语气副词,还是,表商量: 吾其还也 3 (五)且(五)且 1、连词,而且、并且:且贰于楚也 2、连词,况且: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六)若(六)若 连词,表示假设,假如、如果、倘若:若不阙秦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8、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七)所(七)所 助词,和动词连用,构成“所字结构短语” :君亦无所害 君之所知也 失其所与 (八) 为(八) 为 1、 动词, 作为、 当做。 与 “以” 连用, 构成 “以为” 固定句式: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 动词,给予: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3、动词,做(事情) :无能为也已 (九)焉(九)焉 1、疑问代词,哪里,怎么:焉用亡郑以陪邻 将焉取之 2、句末语气助词:子亦有不 利焉 朝济而夕设版焉 (十)以(十)以 1、连词,因为,表原因:以其无礼于晋 2、连词,来,表目的:阙秦以利晋 3、连 词,然后,表承接: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4、介词,用、拿:敢以烦执事 以
9、乱易整 (十一)因(十一)因 动词,凭借、依靠:因人之力而敝之 (十二)于(十二)于 介词,对,引导一个介宾短语后置句:以其无礼于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佚之狐言于 郑伯曰 且贰于楚也(直译:对楚国怀有二心) (十三)与(十三)与 1、动词,结交、亲附:失其所与(同“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2、介词,跟:与郑人 盟 (十四)之(十四)之 1、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臣之壮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行李之往来 君 之所知也 2、宾语前置句标志:何厌之有 3、结构助词,的:是寡人之过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 人之力而敝之 4、第三人称代词,他(它) :公从之(他的意见) 因人之力而敝之 使杞子、逢
10、孙、杨 孙戍之(指郑国) 子犯请击之(指秦军) 亦去之(指郑国) 将焉取之(指土地) 5、指示代词,这(件 事) :许之 惟君图之 6、古代介于姓、名之间的语气助词,无义:烛之武、佚之狐 二十一、全文译文(以此为准) 九月甲午,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因为它(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从属于晋的同时又 从属于楚(直译:对楚国怀有二心) 。这时,晋军已在函陵驻扎,秦军已在氾水之南驻扎。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 “国都危险啊,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听从了他 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 “臣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做成什么事了。 ”郑文公说: “我没 有及早重
11、用您,现在因为国家危急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啊。然而郑国灭亡了,您也有不利啊! ”烛之 武答应了这件事。 当夜,烛之武被人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出了晋国,见到秦穆公,他说: “秦、晋两国围攻郑国, 郑国已经知道自己就要灭亡了。如果使郑国灭亡之后对您有好处,我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越 过别国(晋国)然后把远地(郑国)当做边邑,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怎么能用使郑国灭亡增加邻国的土 4 地呢?邻国的国力变得雄厚了,您的国力就变得薄弱了啊。/如果放弃攻打郑国而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 招待使节的主人,贵国使臣往来,供给他们缺乏的物资,您也没有害处。/况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 晋惠公许诺给
12、您焦、瑕两城,而他在早上刚刚渡河回国,却在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呀。 晋国,还有什么满足呢?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又要扩展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侵害秦国 (的土地) , 将从哪里取得土地呢?侵损秦国来让晋国得利, 希望您慎重考虑这件事。 ” /秦伯听后大为高兴, 跟郑国订立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撤军回国。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 “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不可能到今天这个地步。 凭借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却去损害他,是不仁义的;失去自己结交的盟友,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的形势 来代替联合一致的形势,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于是晋军也撤离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