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自学考试复习专题:自考写作简答

    • 资源ID:173705       资源大小:219.50KB        全文页数:5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37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7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自学考试复习专题:自考写作简答

    1、写作写作(自考)自考) 课程代码课程代码 0506 1.主题的涵义。 答:主题的涵义包括三方面内容: (1)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各种材料的表达的中心意思。它渗透、贯穿于文章的全 部内容,体现着作者的主要意图,包含着作者对文章中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基本认识、理解 和评价。 (2)主题是文章内容的凝聚点,决策着文章的基调和主旋律。 (3)主题是读者对文章中心内涵的一种独特理解。这种独特理解的深广度,往往与读 者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知识结构、审美情趣等因素有关。读者对主题的理解在一定意义 上具有宽泛性、多样性、灵活性。 主题的表达方式因文体而异,不同文体的文章中对主题有不同的说法。文学作品中,主

    2、题一般被称为“主题思想”,或简答为“主题”。它是指作者在作品中通过全部题材的叙述和描 写,所体现出来的主要思想,或从中折射、透露出来的某种情趣、格调、氛围等。一般记叙 文中,主题被称为中心思想或中心意思。说明文中,主题可称为中心内容或中心意思。议论 主题,主题一般被称作中心论点或基本论点。 2.简述标题的涵义、形式及其与主题的关系。 答:标题是文章的名称。它可以暗示文章的体裁,引导读者去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探索 文章的内在主题,也可以画龙点睛,先给读者一个鲜明深刻的印象。 标题的表现形式有三种:(1)大标题,也称主标题、正题,主要同文章中的小标题、 副题相对而言。主要用于直接或间接揭示主题、点明

    3、文章主要内容、暗示文章体裁,是文章 标题的基本形式。 (2)副题,也称辅题,是对文章整体而言。主要用于补充正题的不足,或拽出文章的 内容范围,或补充交代事实,或点明主题的来源依据等。 (3)小标题,也称分题、插题。是篇幅较长的文章中每一小部分的标题,它同大标题 是纲与目的关系, 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主要用于概括文章中每一相结独立部分的中 心内容,使文章条理分明。 标题与主题的关系: 标题同主题关系十分密切。有的标题直接有主题;有的用形象的手法间接暗示主题;有 的揭示内容的对象、范围和性质;有的说明主题表达的体裁和方式;有的标明主题的线索; 有的用设问、感叹句表明主题的倾向和基调、色彩等。

    4、这提示我们大家在阅读文章 时,要注意通过标题去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题。 3.简述主题在文章中的作用。 答:主题在文章中的作用是:(1)主题是文章的核心、灵魂和统帅。主题在文章中, 把有关的内容聚合到一起,并通过相应的结构、表达方式和语言表现出来,使其整和成为一 完整有机的文章。没有主题,文章就会支离破碎,不知所云,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2) 主题统摄文章的其他要素。主题决定材料取舍。只有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对材 料进行取舍和提炼,才能使它们变成典型的、富有生命力的、表现主题的有机组成部分。主 题支配布局谋篇。文章的组织结构是文章思想内容的骨架,是主题表达的外部形态。任何一 个主题都要求有与之

    5、相适应的结构和布局。 主题的任何变化, 都会引起文章结构的相应调整。 主题制约表达手法的运用。一定的文章主题,总要寻找最适合于表现自己的表达手法。 不同性质的主题,其表达手法往往不同;就是性质相同的主题,由于其具体内容上的差异所 采用的表达手法,也会同中有异互不雷同。 主题影响遣词造句。语言的运用由文章的内容决定,为表达主题思想服务。不能以词害 意、哗众取宠。 主题决定审美价值。 衡量一篇文章价值的大小, 主要看其主题是否具有普遍和深远的意 义,即是否提供了深刻的思想、科学的方法、有益的知识、健康的情感,是否具有时代的穿 透力。 4.结合范文,谈谈为什么文章主题的理解允许具有某种宽泛性、多义性

    6、和灵活性? 答: 这是因为读者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广度, 往往取决于他独特的文化背景、 生活经历、 知识结构、审美情趣等因素。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读者和作者的文化视野是完全不同的。 随着作品与时代的距离越来越远,读者对作品主题的解读会越来越偏离于作者的原先意图, 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将会不断从作品中开掘出全新的内涵。曹雪芹的红楼梦就是一个 典型的例子。每个时代人们对红楼梦研究的文章层出不穷、新说迭出,并从中去开掘出 今天我们所需要的思想和观点,就是一个明证。 5.主题与课题、论题、标题有哪些区别?又有哪些内在的联系? 答:主题和课题、论题、标题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这一点上说它们有着内在的

    7、联系。主题可以说是属于内在的因素,而后三者属于外在的因素,是主题生发的基础和表现 的手段。课题和论题是主题论说的对象和范围,是主题展开的平台。而标题是主题传神的眼 睛,透露出主题的灵魂和神情。 6.提炼主题为什么要把握材料的具体性质和普遍意义? 答:主题的提炼必须把握材料的具体性质和普遍意义。主题必须与材料完美统一。主题 应该是立足全部材料,从材料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这样,主题才能很贴切,具有说服力。 提炼主题时,必须深入把握材料的普遍意义,使主题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具有穿越时代的 强大的辐射力。 7.提炼主题时如何处理时代与作者个人的关系? 答:文章的主题应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触及时代和社会

    8、所面临的问题,如果远离社会 现实,文章的主题就会失去当代性及其意义和价值。因此,作者在提炼主题时,应当站在时 代和社会的高度,在一个宏阔的视野和背景之中,去开掘材料的深层内涵。 另一方面, 文章的主题应该是作者真实感受的自然流露。 我们在考虑主题的时代感的同 时,要注意不能生搬硬套。如果没有自己真切的体会,文章就装腔作势,没有力度,甚至令 人生厌。因此,在提炼主题时,既要关注时代与社会的需求,又应该从自己有深切感受的点 切入进去,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予以表现。 8.简述提炼主题的原则。 答:提炼主题要做到: (1)把握材料的具体性质。 主题的提炼, 取决于材料的具体性质和蕴涵其中的深层意义。 主

    9、题是从材料中概括和抽 象出来的,材料是主题提炼的基础,它影响着主题的内涵和色彩。因此,提炼主题时,应立 足于全部材料,深入把握材料的特殊性质,寻找其深广的思想或情感内涵。例如,侧重记人 的文章,应着重通过人物的具体言行来展现其内心世界,他的思想、性格、道德、情操等的 社会涵义;侧重叙事的文章,要努力反映出事物蕴涵的思想意义;侧重状物的文章,要注意 揭示事物本身的审美价值,或作者熔铸于其中的某种情感和寓意;侧重抒情的文章,应着重 披露其隐含、交织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侧重说明的文章,应表现出说明对象的科学内涵; 侧重议论的文章,应致力于事理的剖析,揭示论点和论据间的内在联系。 (2)理解时代、社会

    10、的需求。 文章主题,应该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触及时代和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应该与时代的 旋律相共鸣,能够触摸时代的脉搏,拨动人们的心弦。作者在提炼主题时,应该站在时代和 社会的高度,充分理解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在一个宽阔的视野和背景中,去开掘材料的深层 内涵。 (3)表达作者的真实感受。 文章主题应该是作者真实感受或心声的自然流露。这种真实的感受是一种心灵的体悟, 灵魂的撞击,思想的积淀,情感的升华。没有作者真切体会的文字,就会装腔作势、令人生 厌。因此,在提炼主题时,应该从自己有深切感受的点上切入进去,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新的 思想或情感的天地,以提升读者的精神境界。 (4)选取新的切入角度。 文

    11、章选取新的切入角度,常常能开掘出新的主题内涵,使主题萌发出新意,从而给读者 留下独特新颖的印象。选取新颖、独特的角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的观察角度, 一是新的认识角度。采用新的观察角度,就是要善于从不同的方位观察写作对象,从不同的 侧面开掘主题。这就要求在写文章时,要认真观察写作对象,寻找其最佳侧面和最优部位, 尽可能的开掘和表现出最大的主题价值。 选取新的认识角度, 就是要尽可能地表现出作者的 独到见解。关键在于作者认识事物的方法和角度要新。 (5)反复锤炼,开掘深化。 主题的提炼不能一次完成,需要作者不断深化认识,进行多次反复。它贯穿于文章写作 的全过程,文章从定题、收集材料时就开

    12、始酝酿主题,在编写提纲、选用材料时确定主题, 在执笔起草时又不时地修正主题,即使在文章的修改、润色阶段还在不断地提炼和深化,甚 至在写作过程中或在修改阶段,还有可能完全变更原有主题。而且在不同时代、不同阶段, 表现同一个问题的文章主题,也总是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和开拓。 9.简述写作中“意在笔先”与“主题先行”的区别。 答:所谓“意在笔先”是指写文章要先立意。立意,就是确立主题。主题是文章的核心、 灵魂和统帅。它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各种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意思。它渗透、贯穿于文章的全 部内容,体现着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包含着作者对文章中所反应的客观事物的基本认识、 理解和评价。因此,在写

    13、作中主题决定着材料的取舍、支配着布局谋篇、制约着表达手法的 选择运用、影响着遣词造句、决定着文章的审美价值。动手写作时只有对文章的主题了然于 胸,才能做到对文章各组成要素运用、安排自如,保证文气贯通、顺理成章。 这里所说的文章主题是作者真实感受和心声的自然流露。 它来自于作者的生活和社会实 践的积累。它经过了作者的认真思索,体现着作者的真切情感,饱含着作者的创作激情。它 不是从某个地方拿来的某个主题硬贴到文章上去的, 不是将头脑中固有的想法, 甚至是不切 实际的想法,通过材料的生硬组合,毫无生气与情感地硬塞到文章中去的。这些是“意在笔 先”与“主题先行”最大的不同之处。 10.什么是提炼主题?

    14、其意义何在? 答:提炼主题,就是运用各种思维方式,深入发掘文章材料所固有的意义,以形成或悟 出某种独特的思想或事理。 提炼主题是文章写作的重要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支配着文章写作的全部过程。并 会直接影响文章的社会价值。 11.为什么说主题是衡量文章价值的重要因素? 答:主题不仅是文章写作的基本依据,也是决定文章价值的重要因素。衡量一篇文章价 值的大小, 主要看其主题是否有意义, 即是否提供了深刻的思想、 科学的方法、 有益的知识、 健康的情感,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12.怎样正确提炼主题? 答:一、立足全部材料。二、挖掘事物本质。三、选取新的角度。四、进行反复提炼。

    15、 13.提炼主题,如何考虑不同文章的表达功能,从不同侧面去开掘事物本质? 答: 侧重记人的文章, 一般应着重通过人物的具体言行展现他的内心世界以显示其思想、 性格、道德情操的社会涵义。 侧重叙事的文章,一般要努力反映出事件蕴含的思想意义。 侧重状物的文章, 一般要注重揭示事物本身的审美价值, 或作者熔铸于事物中的某种情 感和寓意。 侧重抒情的文章,一般应着重披露其隐含、交织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侧重说明的文章,一般要注重揭示说明对象的科学内涵。 侧重议论的文章,一般应致力于事理的剖析,正确揭示论点和论据间的内在联系。 1.如何进行材料的日常积累? 答: 材料的日常积累是指为了今后写作的需要在日

    16、常生活中随时积累各种材料, 这种积 累甚至可能是无意识的。 要做好日常积累, 首先须以饱满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对待周围的人 和事,其次要养成动手、动笔的习惯,随时记笔记和写卡片,有条件的也可将材料储存在电 脑里。 2.观察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观察的要求有以下几点: (1)端正观察态度。正确的观察态度是观察者必备的品质。首先是“专注”,这是观察 的前提;其次是“耐心”;第三要“细心”。 (2) 选好观察点。文章写作中的观察点是观察位置和观察心理的问题,与此相应就有 物理观察点和心理观察点之分。 物理观察点也叫身体观察点或方位观察点, 指观察者所在的 特定位置,它限定着观察者和对象间的空间关系,

    17、包括方位、距离、角度等。应根据对象特 点和观察目的选择最佳观察点。 心理观察点指人们观察时所持有的个人态度和心情等, 心理 观察点是有社会性的,受观察者世界观、科学观、学术观的影响甚至支配,必须坚持科学的 实事求是的立场和观点。 (3)运用比较方法。典型的比较观察方法就是树立一个明确的参照系,大体有相异比 较、 相似比较和相同比较三种情况, 正确地选择比较中的参照系, 方可保证和提高观察质量。 (4)加入理性思考。观察不仅是单纯的感官心理活动,也应有理性思维加入,它既获 取、又超越直观印象。通过理性思考,观察者可获得独特感受和正确认识,观察本身也可由 表象深入到本质,由局部扩展到全体,由此物旁

    18、及彼物, 从而更具周密、 系统、内在等品质。 3.材料的功能有哪些? 答,材料的功能有以下几个: (1)材料是提炼和形成主题的基础。材料是第一性的,是文章的根基,主题是在此根 基上产生的观点、意念或感受,只能在作者分析、研究、消化有关材料的过程中被提炼出来 并逐渐得到确定。 (2)材料是表现和深化主题的手段。主题必须由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种材料来表现、 支持或证明,写作时要根据文章体裁特征和表达主题的需要来细心地择取各种材料。 (3)材料传递、增殖文章信息。材料越丰富,文章传递的量也就越大,读者通过对信 息进行筛选、鉴别、想像、联想,分析、综合,从而产生新的思想和感受,有时还要以文章 形式发表出

    19、去,这样就可以为人们提供更新更准的信息,称之为信息的增殖。 (4)材料影响、制约结构的安排。结构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组织材料,反过来材料又对 结构安排产生制约作用,多半是间接地通过主题来体现,有时也可能是直接的。 4.体验的要求是什么? 答:体验必须做到两点: (1)热情投入,捕捉感受。体验者须满腔热情地全身心投入,跟对象打成一片,同他 们发生感情交流和心灵感应;体验不单是境遇、感受的一致,更主要、更内在的是感情的沟 通,不单为对象所为,还要想对象所想,用心灵去捕捉和发现。 (2)拉开距离,观照审视。体验者应适当与所体验的生活拉开距离,有所超越,高屋 建瓴地去观照审视和认识环境中的人物, 才可能捕

    20、捉住独特的感受, 并把它上升为理性认识, 进而提炼出有创见的主题。 5.调查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调查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 (1)尊重客观事实。调查最忌带有成见,正确而严肃的态度是尊重客观事实,认真听 取和比较、鉴别有关知情者的述说,以弄清事情的真相。 (2)使用正确方法。调查须有行之有效的调查方法,最重要的是做好调查前的准备工 作;其次,调查中不但口问手记,而且要善于启发和交流,必要时还可提供某些已知信息以 唤起调查对象的回忆和联想;最后,每次调查结束时应及时整理笔记、记录和录音。 (3)选取多种途径。调查方式和途径可多样化,如问卷调查、随机。采访、个别采访、 专题调查、开调查会等,可根

    21、据实际需要适当地选择。 6.选材的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选材的意义, 首先是为了有力地表现主题, 表现主题的材料 (即题材) 应以一当十, 只有选择典型、有力的材料,主题才能得到突出和强化,如果不加取舍地堆砌材料,主题反 而会被削弱甚至淹没。其次,可使总体构思更加具体明确。如果离开了具体材料的择定,其 总体构思便停留在大体设想上,只有选好材料、特别是选好关键材料,总体构思才会在作者 头脑中具体化、形象化。 7.选材有哪些具体原则? 答:选材的原则有以下几条: (1) 材料要可靠。可靠有两层意思:一是真实,一是确凿。材料的真实,对于文学作 品说是指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 也就是允许对生活

    22、素材进行合乎情理的艺术提炼、 组 合、变形和虚构,使生活真实转化、提升为艺术真实。材料的确凿,一般是指文章中的观念 性材料既要准确无误,经得住核实,又要用得恰当贴切。实事求是、严肃负责的态度是材料 真实确凿的保证。 (2)材料要典型。所谓典型材料,就是对表现主,题来说是最有特征,最有代表性, 最有表现力、说服力的事例或观念,它是个性与共性,具体性与普遍性的统一。选择典型材 料是在选择真实确凿的材料基础上的更高要求,须有准确、犀利的眼光,才能多中取少,平 中见奇。 (3)材料要生动。生动是说材料本身以及作者对材料的表述都非常活泼、富有感染力, 因而能够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和作品的可读性。生动的材料

    23、主要有以下一些表现形态或特 征:具体形象;带有情节和悬念;使读者感到亲切。 (4)材料要新颖。新颖的材料,主要指别人没有用过的新材料或不常用的材料,也包 括一些可以生发出新意的旧材料。 (5)要照顾文体特征。一般而言,记叙文宜多选取具体形象、感染力较强的材料;议 论文宜多选取概括的、 具有逻辑说服力的材料; 说明文宜多选取有助于解释事物或事理特征 的材料;抒情文则宜多选取足以触发感情的材料。 8.如何进行材料的组合? 答:组合,就是根据材料的特点、性质、形态、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将它们合理地组织、 配合起来。组合之前必须对材料进行仔细鉴别、比较,针对不同文体和内容的具体文章的写 作要求,确定它们

    24、与要表达的观点之间的逻辑联系,或确定它们在文章中应占据的位置。材 料组合既体现为头脑中的缜密构思,又包括技巧上的操作和运用,因文体、内容、作者不同 而有种种难以尽述的情形。材料组合的主要原则有: (1)材料要相互支持防止彼此矛盾、排斥。文章的各种材料必须相互支持,齐心协力 表现统一的主题,一般说不能出现彼此矛盾、对立、排斥的现象,但有时为了特殊的表达需 要,也容许组合一些“矛盾”的材料。 (2)材料要密切联系,防止简单罗列、拼凑。根据表达的需要将不同特点、形态、性 质、作用、来源、背景的材料进行多角度(实与虚、正与反、具体与综合、这方面与那方面 等)的组合、搭配。 9.写说明文是否需要选择一定

    25、的心理观察点?请谈谈理由。 答:和一切观察一样,为了写说明文而进行的观察也需要选取一定的视察点。有些观察 出自特殊意图可能要求尽量排除主观因素, 采取一种较为客观的态度。 例如出于科学研究目 的对自然现象所作的观察等;均不允许带有主观好恶、偏见或掺入审荚态度。撰写一般说明 文,以观察取材时大抵就是使用此种心理观察点。 但是心理观察点是有社会性的, 所以不存在绝对客观的观察立场和态度。 当说明文的说 明对象是社会现象(譬如某个历史事件或某个文学流派)时,这种情况就更明显。 10.怎样进行感情体验?它的基础是什么? 答:应该根据自己对各种生活环境、不同环境中各种人的表现以及人与人关系的了解, 来进

    26、行感情体验。其中自我经验尤为重要,所以常常要“设身处地”、“以己度人”地去进行感 情体验。 感情体验当然离不开想象,然而想象不是空想,它凭借的是经验和知识。正因为这样, 感情体验必须以亲身体验为基础。 11.说明进行各种调查应该注意什么。 答:普遍调查的调查内容宜单纯,项目宜少,否则工作量太大。重点调查要在掌握比较 多的材料后进行, 这样才能找出重点而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典型调查要想收到事半功倍之 效,关键是要选好典型,避免人为地、主观地或在错误思想指导下选择典型等。抽样调查选 用的“样本”数不宜过少,最好照顾到各个层面,以免以偏概全。 12.如何使用个别性材料和综合性材料? 答: 个别性材

    27、料和综合性材料是从材料的形态和表述方式来确立的。 个别性材料是指单 独存在和使用的材料,这类材料给人的印象具体、实在、通俗,使人觉得可信,容易接受, 但使用时应考察其是否具有代表性, 能否揭示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要防止以简单枚举的方法 来说明事物的一般属性。综合性材料是将若干同类的个别性材料加以归纳、综合而形成的。 这类材料只要能体现同类事物的内部联系,就不但涵盖面广,从而加大文章的信息量,而且 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写作时应该根据自己的意图来决定如何择取和使用个别性材料和综合 性材料。 13,处理材料详略的原则有哪些?并简略说明确立这些原则的根据。 答:主要的详,辅佐的略,这条根本性原则是根

    28、据材料和主题关系确定的;强调的详, 含蓄的略,这是根据作者表达意图确定的;陌生的详,熟悉的略以及难懂的详,易解的略, 这两条是根据材料与读者的关系及材料本身的难易程度确定的。 14.简述材料与主题的关系。 答:材料与主题的关系表现为:一、材料是提炼和形成主题的基础;二、材料是表现、 深化主题的手段;三、材料的取舍和组织受主题的制约。 15.积累和搜集材料的主要方法或途径。 答:积累和搜集材料的主要方法和途径是:一、观察;二、体验;三、调查;四、查阅 资料。 16.新颖生动的材料有哪些特点? 答:新颖、生动的材料有如下特点;一、具体形象;二、能使读者感到亲切;三、要有 情节和悬念;四、鲜为人知的

    29、最新发现。 1.结构的外部组织形式和内在联系各指何而言?二者有何区别?结构为什么可以相对分 为这两方面? 答:外部组织形式指文章标题、开头、结尾、段落、行文线索等,内在联系指逻辑条理、 意念脉络、情调氛围气韵等。前者是显性的、可见的,可称为外部结构;后者是隐性的、深 藏的,可称为内部结构。文章结构所以可相对分为这两方面,是因为结构本身就是文章部分 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 2.开头和结尾各有什么作用?为什么? 答: 开头的作用首先是有利于表现主题和围绕主题拓展作者的思路。 作者设计开头的目 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写作意图、 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因此不能起笔就远离

    30、主题和 主题的顺畅表达。其次,还要能吸引和引导读者阅读;写文章是让读者看的,作者设计开头 时只有认真考虑读者的需求,才不至于误导读者,或使读者觉得索然无味。 结尾的作用:一是总结全文。或重申论点,或展示结局,或升华情感,目的是给读者一 个简明、清晰的概念或印象。二是留有余味。结尾处把什么都说尽了,不利于读者发挥阅读 中的创造力。 3.段落和层次关系怎样?了解这一点有什么意义? 答:一般说,层次要大于段落,一个层次往往由若干段落构成。在特殊情况下,层次又 可能小于或等于段落。不少报刊上的“编后”和“短评”只有一个段落表达一层基本意思,这时 层次等于段落;有的短文也只有一个段落,但其中又含有几小层

    31、意思,这样就出现了层次小 于段落的特例。 了解段落和层次的各种关系并自觉运用到写作中, 是为了使文章内在思路清 晰,富有逻辑性,外部结构醒目,便于阅读。 4.过渡和照应的涵义有何异同? 答:过渡和照应都是显示文章前后联系的形式或手段,这是二者的共同点。二者的不同 表现在:(1)过渡是多数采用单独的过渡段、过渡句和关联词语,来衔接相邻的前后两个 段落或层次, 表示它们之间各种关系。 照应则必须由成双或成组的词语、 句子乃至段落构成, 一组照应往往表示文章某个局部、甚至整体性联系。(2)过渡的主要作用是加强文章的逻 辑性和层次感,使结构更严谨;而照应主要作用则是强化文章关键,譬如反复点染人物性格

    32、的某一特点, 揭示情节发展中的某一悬念, 解释文章题目和总结文章基本内容、 深化主题等。 5.分别说明常见的几种照应形式及其作用。 答:开头和结尾照应:开头提到的意思,在结尾处再加以强调和深化。其作用主要是: (1)使结构完整、主旨突出。(2)抒发感情和渲染氛围。 正文与标题照应: 在正文中一次或多次提到或点化标题是点题的照应。 点题的地方常常 是“文眼”,作用是把文章思想精华(有时就是主题)触目地提示给读者。具体解释标题是解 题的照应。有的标题含蓄难懂;往往需要特别加以解释,这种解释不但可解开读者对标题的 悬疑,还可能生发言外之意。 行文中前后照应:这是最常用的照应形式。大体可分成两类:一是

    33、前后遥相呼应的“远 照应”;一是不断重复某些细节或提法的“近照应”。远照应表现形态多为前呼后应,如小说 中前面的伏笔和后头的挑明,可制造和解开悬念,使情节发展具有吸引力和戏剧性“,结构 更加紧凑。近照应可从反面或正面强调某些内容(人物某一性格特点,作者某一重要看法、 某种情绪等。) 6.为什么论证型可适用于一部分说明文的写作? 答:论证型主要用于各种议论文,但事实上说明文很少单纯解说某一点,常常是有所侧 重又照顾其他各个方面, 其总体结构也就多少都包含某种逻辑关系。 在带有说理性的说明文 结构中,这种逻辑关系当然体现得更明显,例如事理说明文各层次间也常常表现出总分、平 列或递进的关系。因此,论

    34、证型也适用于这类说明文的结构安排。 7.“文章的结构就是客观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固有条理、秩序和联系在文章中的反映。”这 个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答:这个说法不正确。文章结构是以表现对象的固有结构为基础,但不能是对象原始结 构形态的简单复制,结构应该是客观事物存在和运动固有的条理、秩序、联系和作者观察认 识表现客观事物的独特思路的辩证结合。 8.简述线索与脉络的联系与区别。 答:线索是文章深层脉络的形态标志,是将文章联成一体的东西。脉络是文章的意念联 系属于内部结构。 线索是可见的、显性的,脉络,是隐性的、内在的。线索和脉络是表与里的关系,这是 二者的统一性。 二者的差异性表现在: 深层的脉络必须

    35、符合客观对象或主观认识的发展逻辑 和变化规律;表层的线索却允许非逻辑化的设置安排。 9.简述结构对于文章写作的意义。 答:文章结构的任务是根据一定的原则和要求,将材料、观点等内容要素,有步骤、有 主次地加以组织和安排,使文章成为一个紧密、有机、统一的整体。设计、安排结构,是文 章写作中一项十分重要、艰巨的工作。工匠盖房子必须首先筹划,胸中先要有“蓝图”。写文 章也是这样, 在举笔挥毫之前也必须有一个总体构想。 如果没有通盘的考虑, 写一段想一段, 文章就不会有统一性、严密性,思想内容也难以得到完好的表达。 10.怎样理解结构的完整性要求? 答:结构的完整性表现为以下几点: (1)构成文章的各个

    36、局部应该结合成一个完美统一的整体。 (2)构成文章整体的各个局部要相对齐备,不可无故残缺。 (3)各个部分在文章结构中所占的地位要适当。 11.文章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过渡? 答:文章在以下情况需要过渡: 第一,文章内容转换时,一般要运用过渡手段。 第二, 表达方式或表现方法改变时常常需要运用过渡手段。 这里面又有几种情况: 抒情、 议论与描写、记叙的接榫处要过渡;运用插叙、补叙、倒叙等表现方法时常常需要过渡;由 概括说明到具体叙述也可能需要过渡;在议论文中,由总论到分论,由分论到总论,或是由 这个问题的论述换到另一个问题的论述,都可能需要过渡。 12.照应的作用和意义。 答:照应的作用和意义体现

    37、为:合理而巧妙地运用照应手段,不但能使文脉贯通,章法 灵活致密, 而且能使文章中某些关键的内容得到强化, 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或某种启示。 13.论证型文章的结构方式。 答:论证型文章的主要结构方式有三种: (1)总分式。又有先总论后分论、先分论后总论以及先总论次分论后总论三种不同表 现。 (2)平列式。较少见,文章的前后均没有总论,全篇只是平行地谈几个相关的问题, 个别的分论点就包含在每部分中。 (3)递进式。这种结构方式常常也是有总有分,要点在于各分论部分的关系不是平行 的,而是层层加深,文意不断递进。 14.说明型文章的主要结构方式。 答:说明型文章的主要结构方式有: (1)按照事物所

    38、包含的种类布局; (2)按照事物的特征布局; (3)按照事物的功能布局; (4)按照事物的构造布局; (5)按照事物发生的先后次序布局。 15.综合型的结构有哪几种类型? 答:综合型的结构类型有三种: (1)以感情意绪变化线索设计总体结构,又包括时空为序的叙事或绘景,及反映概念 逻辑关系的议论等分体结构。 (2)以议论为线索设计总体结构,又包含局部的抒情和叙事。 (3)以记叙为中心线索设计总体结构,兼有抒情和议论。 16.记叙性文章的结尾有哪两种方式? 答:记叙性文章的结尾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事完而文止;以抒情或议论结尾。 1.第一人称叙述中的“我”,在不同文章中有什么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请举例

    39、说明。 答:第一人称叙述中的“我”,在不同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有的文章,“我”就是作 者自己,如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有的文章“我”不是作者,而是作品中的一个人物。这 个“我”有的是作品的主人公, 如鲁迅的 狂人日记 ; 有的是故事发展见证人, 如鲁迅的 孔 乙己;有时是贯串全篇结构的线索人物,如鲁迅的祝福。 2.如何看待人称的统一和转换? 答:一般说来,一篇文章最好采用一种叙述的人称,否则会因不断变换观察点、立足点 而使叙述的头绪不清,脉络混乱。有些文章,为了避免第一人称的局限,有时将叙述的第一 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起来使用, 不过这种交替不能过于频繁, 在人称转换处, 必须交待清楚。 3.

    40、什么是线索?有哪些不同类型? 答: 叙述的线索就是作者在叙述人物经历或事件发展过程中的贯串思想和脉络。 叙述的 线索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以时间发展为线索;有的以空间转换为线索;有的以问题的划分排 列为线索;有的以某一具体的“物”为线索;有的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有的线索不 止一条。 4.直接心理描写和间接心理描写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答:直接心理描写,有时可以用作者的语言,把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客观地加以描述和 剖析;有时也可以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将内心的隐密直接倾诉出来;有时也可以借环境的 描写来曲折地披露人物的内心世界。 直接心理描写以外, 文章还时常借助人物的肖像、 表情动作、 语言或

    41、对外界景物的描写, 来间接烘托人物的心理,这就是间接心理描写。 5.自然景物描写主要有什么作用? 答:自然景物描写有以下作用: 首先,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衬托作者或人物的感情和心 境,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相应的场所和环境背景。 其次,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着力渲染环境气氛,从而烘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向前发 展。 6.社会环境描写的两种情况。 答:社会环境描写的两种情况 一是通过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某种特定的社会生活情景的展示, 为人物活动提供大的 社会历史背景。 二是通过人物生活的具体环境的陈设、格局、气度、色调等等的描绘,来烘托人物的兴 趣、爱好、秉性、气质、理想情操等思

    42、想性格。 7.立论的要求有哪些? 答:立论的要求如下: (1)选择有意义的论题。 首先,选择普遍存在的迫切需要回答的社会问题。 其次,选择处于萌芽状态的带有倾向性的问题。 此外,还应选择具有学术价值的题目,做为立论的,主题。 (2)确立见解正确、深刻的论点。 (3)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 (4)进行富于逻辑性的论证。 8.举例说明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的优缺点。你怎么看所谓“第二人称叙述”的? 答: 第一人称的叙述是以当事人口吻来进行叙述。 其优点是便于抒发作者或人物的思想 情感,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然而,它反映生活的广度受到一定限制,常常需要第 三人称叙述来弥补自己的

    43、不足。 第三人称叙述是以全知全能的视点来进行叙述。 其优点是所 叙述的对象可不受特定时空的限制,因而反映的生活面极为宽广。缺点是缺乏真切感,不易 抒发作者和人物的内在情感。它也常常需要第一人称叙述来弥补自己的缺陷。 “第二人称叙述”在文章中是不存在的。在叙述中出现第二人称这只是一个人称称谓而 已,和“叙述人称”不是一个概念。看一篇文章的叙述人称,主要应从作者叙述时的立足点和 观察点着眼。作者不可能站在“你”或“你们”的角度来进行叙述。实际上,文章中的“你”或“你 们”常常是指文章的读者或被叙述对象。 9.试比较倒叙、插叙和补叙在表达功能上的异同。 答:这三者从形式上似乎都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插入

    44、一段其他的情节内容,然而它们的 功能是完全不同的。 倒叙是把叙述事件本身后面的结局或重要片段, 提到前面来先进行叙述。 它可以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阅读。插叙是把以前发生的另外一件事情的片段,插入到这件事 情中来叙述,具有介绍、比较、对比、铺垫、衬托等功能。它不是叙述主体或情节的组成部 分,一般不发生在叙述主体的时间范围内。删去它虽然会削弱文章主题的深刻性,但不影响 主要情节的完整性。 补叙是在叙述过程中对前面遗漏的情节进行补充叙述, 以造成强烈的艺 术震撼力。它是叙述主体或情节构成的一个有机部分,一般发生在记叙的时间范围内,删去 它会直接影响情节的完整性和主题的深刻性。 10.谈谈描写对象和描写

    45、方法这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描写的对象与方法是密不可分的,但它们不完全是一回事。然而特定描写对象的再 现,则形成或包含了特定的描写手法。描写对象的不同,往往决定了描写方法的多样性。教 材上讲的三组描写方法, 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在每一种描写对象上使用。 书中涉及到的各种 人物描写、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等,也可以说是一种适合特殊对象的描写方法。 11.社会环境描写与自然环境描写,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社会环境的描写,常常离不开自然环境的的描写。两者经常融合在一起,相互衬托 和铺垫。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存在离开自然环境的社会环境的描写,也没有完全脱离社会环 境的自然环境的描写。当然,除人迹未到的

    46、原始环境除外。一般的自然景物描写总是带有时 代的和社会的痕迹,它无法脱离社会环境的影响。 12.谈谈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各自的艺术功能及不足之处。 答: 直接描写具体形象易于造成对读者感官的直接的震撼力和冲击力, 具有较强的艺术 感染力,但有时候也会限制读者的艺术想象空间。 间接描写含蓄委婉, 给读者留下较大的自由想象空间, 增加了描写对象的主题内涵和读 者的艺术想象力。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进行自由的艺术想象。 它拓展了作品内涵的 容量和空间。然而,其审美震撼力和冲击力要弱于直接描写。 13.简述一下描写与叙述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答:描写是把某一对象的状貌、情态,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给

    47、读者的表现手法,叙 述是对人物经历、事件发展、情景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描写与叙述的关系很密切,叙述 常常离不开描写,两者相互渗透。叙述是一种粗略的描写,描写则是一种精确的叙述。 14.“河上传来的水声越加明亮起来不但可闻,而且可见有一根根又细又长的银 丝儿,刺透河的明亮音乐穿过来”(莫言:透明的红萝卜)-指出这段话采用了哪种 描写方法,并就这种方法谈谈你的看法。 答:这段话运用了主观描写的表达手法。描写的对象“水声”中融入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 感。绝大多数的描写都属于带有作者倾向的主观描写,绝对的客观描写实际上并不存在。主 观描写运用得好可以产生新颖奇妙的效果,但不可过分,如果完全不顾思维、感

    48、觉的规律而 任意发挥,便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 15. “一阵低沉的断断续续的声音,仿佛是从地板底下传出来的似的,钻进了我的耳朵, 然后就像一块圆石头那样,滞留在我的头脑里我的头也沉重,疼痛起来,大滴大滴 溶化了的铅水落到我的头上,铅把我的头打了一个个窟窿,烧灼着我的头脑,而且越涌越 多”(安德列耶夫:警钟),这段话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并对这种方法谈谈你的看 法。 答:这就运用了主观描写的表达手法。描写的对象“低沉的声音”中融入了作者强烈的主 观情感,是一种通感与联觉式的描写。绝大多数的描写都属于带有相同的主观描写,绝对的 客观描写实际上并不存在。主观描写运用得好可以产生新颖奇妙的效果,但不可过分,如果 完全不顾思维、感觉的规律而任意发挥,便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 16.简述运用“说明”的具体要求。 答:说明的具体要求一般有三点:一是内容科学,无论学述论文,还是科普读物;无论 是教科书还是产品介绍的说明书,内容要求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二是表述明晰,在解说事物 或事理时,必须把握住所要说明的问题要点,按照说明对象本身固有的规


    注意事项

    本文(自学考试复习专题:自考写作简答)为本站会员(小****)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