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0-2021学年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地理全册知识梳理背诵提纲总结

    • 资源ID:176260       资源大小:4.69MB        全文页数:4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0-2021学年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地理全册知识梳理背诵提纲总结

    1、 地,地球表面各事物;理,事物的次序与规律。 1 地理必修第一册地理必修第一册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增强 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树立尊重自然、顺 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内容要求】 1.1 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2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3 运用地质年代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1.4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 34 种地貌,描述其景观

    2、的主要特点。 1.5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1.6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1.7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1.8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9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10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11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1.12 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地,地球表面各事物;理,事物的次序与规律。 2 第一

    3、章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宇宙中的地球 一、运用资料,说出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一、运用资料,说出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1、天体 (1)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2)分类: 天然天体星云、恒星(星云和恒星是最基本的天体)、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 人造天体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 【方法】天体的判断:宇宙中的物质(自然现象不属于天体);位于地球的大气层之外;在 一定轨道上独自运转(依附在其他天体上运行的物体不属于天体)。 2、天体系统 (1)形成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级别: (3)太阳系成员:太阳、行

    4、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 位置:八颗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知识】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哈雷彗星绕日公转的周期为 76 周年。 八颗行星按距日远近、体积、质量等结构特征: 3、运用有关资料,从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方面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1)运动 特征 同向性:绕日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近圆性:绕日公转的轨道形状近似圆形 共面性: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2)结构特征:地球与其他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和火星)有许多相似(距日远近、质量、体积)之处。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A 水

    5、星、B 金星、C 地球、D 火星 E 木星、F 土星 G 天王星、H 海王星 可观测宇宙 银河系 河外星系 太阳系 其他恒星系 地月系 其他行星系 地,地球表面各事物;理,事物的次序与规律。 3 4、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生命存在条件 原因 宇宙 环境 安全的宇宙环境 安全安全的运行轨道:各行其道, 互不干扰 稳定稳定的光照条件 自身 条件 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当 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液态水 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产生了液态水 5、月相的观测 观测 农历 名称 月亮形状及位置 (仰视图-需面向正南仰视) 日 落 后 初一、二 新月 上半

    6、月: 西 半 边 亮; 初三、四 蛾眉月 初七、八 上弦月 十一、二 凸月 十五、六 满月 日 出 前 十五、六 满月 下半月: 东 半 边 亮。 十八、九 凸月 二十二、三 下弦月 二十五、六 蛾眉月 地,地球表面各事物;理,事物的次序与规律。 4 二、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二、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 (2)能量来源:来自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4H1He能量 【提示】不是来自太阳辐射: 潮汐能:月球、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地热能:地球内能的释放;核能:原子核反应释放能量。 (3)意义:是地球

    7、及整个太阳系光和热的主要源泉。 (4)对地球的影响: 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使 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呈现纬度地带的差异。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能量,如煤、石油等。 (5)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拓展】青藏高原成为高值中心 (1)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2)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3)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4)大气中尘埃含量少,透明度高,到达地面太阳辐射能量多。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与太阳活动 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向外 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各太阳大气层所对应的太阳活动: 光球层:太阳黑子; 色

    8、球层:太阳耀斑、日珥; 日冕层:日冕物质抛射。 【提示】太阳风:太阳大气不断释放高速带电粒子流,这种带电粒子流被称为太阳风。 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 太阳活动的周期:11 年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磁暴”现象; 产生极光现象; 影响卫星导航、空间通信、电网、航空航天。 纬度 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较大,获得的太 阳辐射多 地势 地势高,空气稀薄,透明度高,固体杂 质、水汽少,获得的太阳辐射多 天气 天气晴朗,阴天少,日照时间长,到达 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季节 夏季,日照时数长,获得的太阳辐射多; 冬季相反 高温 高压 太阳活动强烈太阳风强劲扰动地球的磁场和大气层产生磁暴和

    9、极光等现象。 地,地球表面各事物;理,事物的次序与规律。 5 三、运用地质年代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三、运用地质年代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1、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导引】想了解地球的历史,就要了解地层和化石。地层相当于地史书的书页,化石相当于书页 上的文字符号。 (1)地层 概念: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规律: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2)化石 概念: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 生物演化: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 (3)地层与化石的关系: 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

    10、或相似的化石。 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 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意义:研究地层和含有的化石发现不同时期生命形式的特点及变化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 和古地理环境。 (4)地质年代表: 划分依据: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 具体划分: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的编年。 【方法】记忆地质年代表 有机质 蓝藻大爆发 真核生物 多细胞生物 出现 蓝藻 低等生物 海生无脊 椎动物 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鱼类 两栖类 爬行动物 哺乳动物 人类 重要成矿期(铁、金、镍、铬) 成煤期 成煤期 冥古宙 太古宙 元古宙 早古生代 晚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地球的大气层、海洋、陆地形成 地壳运动剧烈, 海陆

    11、格局 变迁, 后期汇聚联合古陆 联合古陆 开始解体 现代海陆 格局形成 寒武、 奥陶、 志留 泥盆、 石炭、 二叠 三叠、 侏罗、 白垩 古近、 新近、 第四 前寒武纪 地,地球表面各事物;理,事物的次序与规律。 6 2、地球的演化历程 宙 代 纪 距今年代 (亿年) 生命演化 海陆变迁 矿产 形成 动物界 植物界 显 生 宙 新 生 代 第四纪 人类出现 冰河时期,大量大 型哺乳动物灭绝 被子植物繁盛 草原面积扩大 第四纪大冰期 新近纪 人类的祖先,类 人猿出现 大部分哺乳动物 目崛起 联合古陆最终解 体,形成现代海 陆分布格局 古近纪 中 生 代 白垩纪 末期,白垩纪物 种大灭绝 中后期,

    12、鸟;小 型哺乳动物 爬行动物盛行, 尤其恐龙,侏罗、 白垩纪达到繁盛 被子植物出现 裸子植物极度兴盛 联合古陆开始解 体,向现在位置 漂移 成煤期 侏罗纪 三叠纪 古 生 代 晚 古 生 代 二叠纪 二叠纪生物灭绝 95% 晚期:爬行动物 开始出现 中期:两栖类 早期:鱼类 脊椎动物发展时期 晚期,裸子植物开 始出现 蕨类植物繁盛 地壳运动剧烈 海陆格局发生多 次大变迁,后期 汇聚成联合古陆 (盘古大陆) 成煤期 石炭纪 泥盆纪 早 古 生 代 志留纪 海洋无脊椎动物时 代(如:三叶虫、 笔石、鹦鹉螺) 陆地上开始出现低 等的植物 奥陶纪 寒武纪 元古宙 前寒武 纪 蓝藻大爆发,真核生物、多细

    13、胞生物 蓝藻通过光合作 用制造氧气 地球大气层、海 洋、陆地慢慢形 成 重 要 成 矿期: 铁、金、 镍、铬 太古宙 蓝藻等原核生物出现 冥古宙 只有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迹象 2.52 (0.026) (0.23 ) 0.66 (1.45 ) (2.01 ) (2.99 ) (3.59 ) (4.19 ) (4.43 ) (4.85 ) 5.41 ( 25 ) ( 40 ) 46 地,地球表面各事物;理,事物的次序与规律。 7 四、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四、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S、P 两类地震波的区别 (2)两个不连续界面 依据两个不连续面(界

    14、面)为界,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注】岩石圈: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1)大气圈: 组成: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氮气和氧气。 作用:大气圈使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提供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大气圈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 现象。 (2)水圈: 组成: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 代码 类型 传播速度 能通过的介质 波的传播速 度随波所通 过物质的性 质而变化 S 波 横波 慢 固体 P 波 纵波 快 固体、 液体

    15、、 气体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 地震波的速度变化 特征 地壳 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 厚度不一,海洋地壳薄,510千米; 大陆地壳厚,3041千米。 大陆最厚:70千米 地幔 上地幔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温度很高,岩 石部分熔融,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下地幔 固体 地核 E:外核 液体。呈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形成 了地球的磁场 F:内核 压力、密度很大的固态金属球 (33 千米) (2900 千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P;S) (P;S 消失) 地,地球表面各事物;理,事物的次序与规律。 8 下水等。 作用: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人类和其

    16、他生物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3)生物圈: 组成:地球表面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作用:多数生物集中分布在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岩石圈(上部)接触地带,生物从环境中获 取物质和能量;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 第二章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及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一、大气的组成及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1、低层大气组成:干洁空气(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氩气等)、水汽、杂质。 2、大气组成成分及作用 组成成分 占大气体积 百分比 作用 干 洁 空 气 氮气 78%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氧气 21% 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17、 二氧化碳 0.038%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吸收地面辐射使气温升高 臭氧 0.000001% 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水汽 可变 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伴随热量的吸收和释放,影响地面 和大气的温度 杂质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人类活动与大气成分 (1)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排放污染物进入大气,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 不利影响。 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导致气候变暖。 广泛使用冰箱、空调,大气中氟氯烃含量增加,臭氧受到破坏。 原因: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是毁林)。 影响:a.海平

    18、面上升(冰川融化;海水热膨胀)。 b.影响农业生产(利: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提高作物单产;弊:干旱加重,作物减产)。 c.影响水循环过程(使蒸发量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导致旱涝灾害频次、强度增加)。 措施: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植树造林;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 设海岸防护堤坝);加强国际合作。 地,地球表面各事物;理,事物的次序与规律。 9 (2)大气成分(氧气含量)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适当的缺氧环境利于激发运动员的运动潜力;但含氧量太低会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1、大气垂直分

    19、层的划分 地球大气从地面向上,可延伸到数千千米高空。根据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大气自下而上 可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2、大气垂直分层 (1)对流层:大气圈的最低层,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 3/4 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 特点:对流层的大气上部冷、下部热,每上升 100 米,气温降低 0.6。空气对流运动。云、 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 【知识】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地区为 1718 千米;中纬度地区为 1012 千米;高纬度地区为 8 9 千米。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2)平流层:自对流层顶部至 5055 千米高空。 特点:平流层的大气上部

    20、热、下部冷。以平 流运动为主。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无 云雨现象,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 (3)高层大气:平流层以上大气的统称。 特点:自平流层顶开始,气温会下降;随后, 温度又持续上升。 空气密度很小。 在 80500 千米高空, 有若干电离层, 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能反射无线电波。 三、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三、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 1、大气的受热过程 (1)主要热源: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 的热源。 臭氧空洞:南极上空每年春季臭氧含量比之前大幅下降。 危害:紫外线增加带来人类疾病,如皮肤

    21、癌、白内障等;导致气候变暖。 措施:减少氟氯烃的使用;加强国际合作。 地,地球表面各事物;理,事物的次序与规律。 10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2)受热过程: 地面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近地面大气增温: 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使近地面大气增温。 2、大气的两个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通过反射、吸收,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吸收:平流层 O3吸收紫外线;对流层 CO2、H2O 吸收红外线。反射:云层和尘埃。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 作用越强。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通过大气逆辐射, 将热量还给地面, 从而补偿了地

    22、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3、大气保温作用原理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 体排放 增多 大气吸收 地面辐射 增多 大气逆辐射 增强,保温 作用增强 气温升 高,全球 变暖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我国北方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深秋农民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早春农民 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 防止土壤水分蒸发, 还能增加昼夜温差, 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参考】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塑料进入温室,使温室内地面温度升高,地面长波辐射被截留,使大棚内大气充 分增温;塑料隔绝与外界热

    23、交换。 释放烟雾,空气中的温室气体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 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地膜进入地面,地面温度升高,地膜减弱地面辐射,保证地温的储存。 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4、利用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解释现象: “高处不胜寒”;“晴天比阴天日较差大”;“十雾九晴”;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 最多的地方;逆温现象;深秋,霜冻出现在晴朗的早晨;一天中气温最高在午后两点。 地,地球表面各事物;理,事物的次序与规律。 11 【参考】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海拔越高,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少,温度越低。 晴天,白天云层薄,大气对太阳辐

    24、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夜晚云层薄,大气 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温差大。 晴天的晚上,云层薄,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易冷却凝结形成雾。 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 在对流层范围内,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或气温垂直递减率小于 6/1km。 晴朗的早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早晨又是一天中气温最低时刻,故深秋的早晨易出现霜 冻。 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近地面大 气增温,会有一个过程。 四、运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25、四、运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1、热力环流原理 近地面冷热不均 引起 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 造成 同 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 导致 空气的水平运动 形成 热力环 流。 2、热力环流的应用 (1)海陆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 气污染。 (3)城市风:“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下 地,地球

    26、表面各事物;理,事物的次序与规律。 12 沉距离之外。 3、等压面变化规律 (1)热上升、冷下沉近地面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冷空气下沉; (2)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冷的地方形成高压,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 (3)同一垂直方向高空与近地面高低压相反; (4)水平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 (5)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6)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向高空凸起,低压区等压 面向低空凹陷。即凸高凹低; 五、大气的水平运动五、大气的水平运动-风风 1、直接原因 冷热不均(根本原因)上升和下沉气压差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直接原因)风 2、风力(速) (1)温差气压差水平气压梯度力风。 (2)摩擦力:地

    27、面平坦开阔;海面(湖面);植被稀疏;地形(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 风力大;城市楼房密集风力小。 (3)山谷口,狭管效应。 3、各种风的受力作用分析与风向(以北半球为例) 风 受力作用 受力作用分析 风向 理想状态 受一力作用(水平气压梯 度力) 风向与等压线垂直,由 高压指向低压 高空风 受两力作用(水平气压梯 度力地转偏向力)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风 受三力作用(水平气压梯 度力地转偏向力摩 擦力) 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4、风向的画法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且垂直于等压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 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地,地球表

    28、面各事物;理,事物的次序与规律。 13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 30 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所示(北半球): 六、理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六、理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假设地表均匀) 按照形成顺序在图中描述南、北半球三圈 环流。 (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记住:各气压带的名称及分布的纬度。 记住:各风带的风向及分布的纬度范 围。 (3)气压带成因: 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属于热力原因;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属于动

    29、力原因。 【拓展】三圈环流、风带。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1)原因:由于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 (2)规律: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规律一致。 就北半球而言,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地,地球表面各事物;理,事物的次序与规律。 14 3、气压中心与季风 (1)1 月份气压中心与季风环流的成因: (2)7 月份气压中心与季风环流的成因: 七、世界气候类型七、世界气候类型 1、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 气 候 带 气候 类型 分布(结合分布图) 成因 气候特点 (参照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图) 分布规律 分布地区 热 带 热 带 雨 林气候 大致在南北纬 10之间 非洲刚果河流域, 南美 亚马孙

    30、河流域, 亚洲印 度尼西亚等地 纬度低,受赤道 低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全年皆夏, 年平均气温在 26左右; 年降雨量2000毫米以上, 全年 分配比较均匀。 热 带 草 原气候 大致在南北纬 10至南北回 归线之间 非洲中部, 澳大利亚大 陆北部和东部, 南美巴 西高原等地 赤道低压带和信 风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赤道低压带控 制时, 形成闷热多雨的湿季; 信风控制时, 形成干旱少雨的干季。全年降雨量在 7501000 mm之间。 热 带 季 风气候 大 致 在 北 纬 1025之 间的大陆东岸 亚洲中南半岛、印度 半岛、菲律宾群岛北 部最为显著 海陆热力性质差 异;气压带

    31、、风 带季节移动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西南季风影响 时为雨季; 东北季风影响时为旱季。 年平 均气温在20以上,年降雨量大都在 15002000 mm左右。 热 带 沙 漠气候 大致在南北回 归线至南北纬 30之间的大 陆内部和西岸 非洲北部大沙漠区, 亚 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 利亚大沙漠区 受副热带高压带 或信风带控制 全年炎热干燥。常年干旱少雨,年降雨 量不足125。日照强烈,气温极高。 亚 热 带 亚 热 带 季 风 气 候 和 季 风 性 湿 润气候 位 于 南 北 纬 2535之 间的大陆东岸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 韩国南部、 日本本州南 部;美国东南部,阿根 廷东部和澳大利亚大

    32、陆东南部等地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 异 (冬季盛行西北 季风;夏季盛行 东南季风)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低温少雨。 年降水量 800mm以上。后者冬夏温差比前者小,一 年中降水分配也较前者均匀。 地 中 海 气候 位 于 南 北 纬 3040之 间的大陆西岸 地中海沿岸, 南北美大 陆西岸, 澳大利亚大陆 西南部和东南部西部, 非洲大陆西南角 夏季受副热带高 压带控制; 冬季受西风带控 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年降水 量在3001 000 mm左右。 温 带 温 带 季 风气候 位 于 北 纬 3555之 间的大陆东岸 我国华北、东北,俄罗 斯远东地区、 日本本州 北部和朝鲜半岛北部。 海

    33、陆热力性质的差 异 (夏季盛行东南 季风;冬季盛行 西北季风)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年降水量 在500600左右。 温 带 大 陆 性 气 候 位 于 南 北 纬 4060之 间的大陆内部 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 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 区 深居内陆,距海 遥远(大陆气团) 干旱少雨。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气温年 变化很大。 温 带 海 洋 性 气 候 位 于 南 北 纬 4060之 间的大陆西岸 主要分布在西欧、 北美 和南美大陆西海岸狭 长地带 终年盛行西风 终年温和湿润。 冬不冷夏不热, 气温年变 化较小。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 之间。 亚 寒 亚 寒 带 针 叶 林 南北极

    34、圈附近 欧洲、 亚洲大陆和北美 大陆的北部。 主要受极地大陆 气团和极地海洋 冬季漫长而严寒,暖季短促;降水量少, 而且集中在夏季。 极地东风 极地高气压 地,地球表面各事物;理,事物的次序与规律。 15 2、影响气候的因素: (1)纬度(太阳辐射):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形成不同温度带。 (2)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夏季风):主要影响降水。 (3)海陆分布:沿海地区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小,降水多,海洋性强;内陆地区气温年较差、日较 差大,降水少,大陆性强。 (4)地形: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3、气压带、风带的性质及对气候

    35、的影响(以北半球为例) 4、气候类型的判别 (1)判断半球。根据 6、7、8 月气温是否为全年最高,如果最高,则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 (2)根据气温和降水判断气候类型 以“温”定“带” 以“水”定“型” 最冷月气温 温度带 气候类型 全年降水分配 15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年雨型,年降雨量 2000 毫米以上;各月降水量均在 100mm 以上,降水均匀 热带草原气候 夏雨型,年降水量 7501000mm;分干湿两季;降水呈渐变规律 热带季风气候 夏雨型,年降水量 15002000 mm;分旱雨两季;降水呈突变规律;最多月份 可达 500600mm 热带沙漠气候 少雨型,年降雨量不足 125

    36、 015 亚热带 或温带 海洋性 地中海气候 冬雨型,年降水量在 3001000 左右;冬雨夏干 亚热带季风和季 风性湿润气候 夏雨型,年降水量在 800mm 以上;雨热同期 带 气候 气团控制 寒 带 苔 原 气 候 极地附近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 的北冰洋沿岸 极地东风 全年严寒,皆为冬季。最热月气温仅达 15。降水少,多云雾,蒸发极弱。 冰 原 气 候 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内 陆地区 极地高压 全年酷寒,各月气温皆在O以下,是全 球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南极大陆年平 均气温约在-29-35,北极地区在 -22以下。 高原气候和 山地气候 主要分布在高 大的山地、高 原地区 如青藏高原、 南美

    37、安第 斯山等 水热状况随高度 增加而变化 随着高度增加,气候垂直变化非常明显, 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日照强, 风力 也大。 地,地球表面各事物;理,事物的次序与规律。 16 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年雨型,年降水量在 7001000mm 之间;各月降水均匀,且温差小 0 温带 温带季风气候 夏雨型,年降水量在 500600 左右;雨热同期,集中在 78 月份 温带大陆性气候 少雨型,年降水量在 400mm 以下;温差大 5、各种气候类型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6、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在下图中填出气候类型) 地,地球表面各事物;理,事物的次序与规律。 17 八、简要分析锋面;低压八、简要分析锋

    38、面;低压( (气旋气旋) )、高压、高压( (反气旋反气旋) )等天气系统的特点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1、锋与天气 (1)概念:气团、冷气团(温度比移经地区气温低的)、暖气团(温度比移经地区气温高的) 锋面、锋线、锋 (2)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 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的锋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 面来回摆动的锋 天气图 符号 雨区 天 气 特 征 过境前 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 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 过境时 大风、降温、雨雪天气 连续性降水 阴雨连绵的天气 过境后 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 转晴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 转晴 气温

    39、和气压 变化图 举例 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 冬春季暴发的寒潮、沙尘天 气 我国较少, 春秋季在江淮流域 和东北地区, 夏季出现在黄河 流域 初夏江淮地区的梅雨; 华南 “清明时节雨纷纷” ; 冬半年昆明准静止锋和 天山准静止锋 【方法】冷、暖锋面的判断: 根据冷、暖锋的符号 根据雨区的范围及位置 根据冷气团运动方向 根据气温与气压的变化 地,地球表面各事物;理,事物的次序与规律。 18 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 低压和气旋是同一天气系统,从气压分布状况叫低压,从气流状况叫气旋; 高压和反气旋是同一天气系统,从气压分布状况叫高压,从气流状况叫反气旋。 气旋和反气旋比较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40、状况 低气压 高气压 水平气压梯 度力和风向 水平运动 从四周向中心辐合 (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顺时针) 从中心向四周辐散 (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 垂直运动 过境前后气 压变化曲线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 长江流域 7、8 月份的伏旱, 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 冬季我国北方干冷的天气 【方法】气旋、反气旋的判断方法: 手半握(如下图),大拇指代表中心气流的运动方向,四指指向为水平气流的流向。北半球 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 地,地球表面各事物;理,事物的次序与规律。 19 3、等压线图的判读 气压形式:低压中心(L)、高压中心(H)、高压脊

    41、、低压槽、鞍部。 4、锋面气旋与天气 近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它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更多见于温带 地区,因而也称温带气旋,其结构图(北半球)如右所示: 解读锋面气旋结构图,应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1)锋面的位置: 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中, 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 合,如图中的 M、N 线。 (2)锋面的类型与移动: 锋面类型:位置偏左的一定是冷锋(如图中的 M 锋),位置偏右的一定是暖锋(如图中的 N 锋)。 锋面移动:锋面气旋中,锋面移动方向与气旋的旋转方向一致。(北逆南顺) (3)锋面附近的风向:根据风向的画法(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可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如 图中处

    42、为偏北风,处为偏南风,处为偏南风。 (4)锋面气旋的天气特点: 气旋的前方由暖锋 N 控制, 故在锋前处附近出现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 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气旋的后方为冷锋 M 控制,故在锋后处附近出现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 和降水天气。 地,地球表面各事物;理,事物的次序与规律。 20 第三章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地球上的水 一、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一、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1、水循环的过程: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 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类型: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可分

    43、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大循环)作用: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举例说明) 其中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地表径流。 (1)有利影响: 修筑水库:拦蓄洪水,增加枯水期径流,水面面积扩大、地下水位提高,加大蒸发。 跨流域调水:改变了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缓解水资源短缺,增加蒸发量。 修梯田:削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蓄水保墒,加大蒸发。 植树造林:削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加大蒸发。 砂田:削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抑制蒸发,蓄水保墒。 (2)不利影响: 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防洪抗旱的能力,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 候的调节作用。 城市化: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蒸发减少,地表径流增加。 【拓展】有利于下渗的因素 降水的历时较长;降水的强度较小;地面坡度小,地形平缓;地表植被覆盖良好;土质疏松。 4、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2)不同水体以不同周期自然更新; (3)维系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缓解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 (4)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5、水循环


    注意事项

    本文(2020-2021学年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地理全册知识梳理背诵提纲总结)为本站会员(争先)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