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社会心理学课件:02社会化

    • 资源ID:178111       资源大小:403.50KB        全文页数:44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28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8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社会心理学课件:02社会化

    1、第二章 社会化 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化社会化 第一节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社会化概述 一一、概念概念 1 1. .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学 习,掌握社会经验、规范,形成与社会一致 且有自己特色的态度、情感、行为习惯与品 格,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 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化社会化 2.2.社会化的主体社会化的主体 社会中未成年的个体,严格地说,是未完 成社会化的个体。 3.3.社会化的执行者社会化的执行者 与社会化有关的人们。 4.4.社会化的内容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经验、规范及由此产生的与之相符的 各种心理状态。 5.5.社会化的结果社会化的结果 教化个人,使之

    2、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成 为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有一定个性的社会有效成员。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化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基本特性二、社会化的基本特性 社会强制性 个体能动性 终身持续性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化社会化 第二节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社会化的途径 一一、社会教化社会教化 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执行者实施社会化 的过程 。 1.1.社会教化的共同内容社会教化的共同内容 教授基本的生活技能 教导行为规范 培养社会角色 树立面向未来的生活目标 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化社会化 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而 建立起来的群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是社会的缩影和侧面。 第二节

    3、社会化的途径 2.2.家庭的社会教化功能家庭的社会教化功能 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化社会化 家庭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家庭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 家庭主要是通过家庭生活的某些 方式把社会的规范和准则等转交给儿 童,使之逐渐社会化。父母对人、对 已、对物的态度,往往就是儿童的行 为准则。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化社会化 关于家庭影响的研究关于家庭影响的研究 父母态度 家庭气氛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化社会化 西蒙兹认为,父母 与孩子之间有两个基 本要素,一是接受 拒绝,二是支配服 从。 这两种基本要素 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于 父母与孩子的相互作 用中,可以组成二维 坐标系

    4、统。 父母态度父母态度 支配 残忍 溺爱 拒 绝 接 受 O 无视 放任 服从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化社会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父母态度父母态度 坐标上的O点是最理想的亲子关系,这样的父母既 不特别娇惯孩子,也不过于严厉,既不随心所欲支 配孩子,也不完全听凭孩子的支配。 西蒙兹比较了被父母喜欢和不被父母喜欢的孩子, 结果发现,前者大都表现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理想的 行为,如情绪稳定,兴趣广泛,富有同情心;后者 则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冷淡,有反社会倾向。 西蒙兹还比较了被父母支配的孩子和支配父母的孩 子,结果发现,前者比较顺从被动,缺乏自信心; 后者则是反抗的、独立的,具有攻击

    5、性。 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化社会化 鲍姆林德 (BAUMRIND) 把父母态度 分为三类 专断型专断型 这些父母试图控制孩子的行为和态度,并要 孩子遵守规定很死的行动准则。他们要求绝对 服从,惩罚严厉。这种父母不太容易被孩子接 近,孩子常觉不满、畏缩不前和不信任人,智 商低、易怒。 随意型随意型 这些父母对孩子无要求,让孩子尽可能自己 管理自己。也认为自己是孩子可依赖的源泉, 但不是标准的传授者和榜样。做决定与孩子商 量,从不惩罚,不控制,较温暖,但对未成熟 的孩子缺乏控制。 权威型权威型 这些父母试图合理指导孩子的行动,注意启 发儿童,有必要时坚决控制。但他们会解释这 样做的理由,鼓励孩子同他

    6、们交换意见,多鼓 励、少惩罚。这些孩子能自立、自控,很自信, 有探索精神并且对生活心满意足,易于合作。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父母态度父母态度 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化社会化 父母态度父母态度 控制点指人们认为自己对周围环境和个人行 为结果的控制程度。 外控者认为,自己行为结果由外部力量控制, 这种人缺乏自信心。 内控者有强烈的自我信念,相信自己的力量, 认为活动的结果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研究表明,内控者比外控者学习更好。 戈登(1981)认为,父母态度与儿童的控制 点密切相关,娇宠儿童常具有外控特征;内 控倾向的儿童,其父母更为和蔼、有教养, 允许孩子的独立性,更为民主和讲道理。 第二节 社会化

    7、的途径 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化社会化 关于家庭气氛与幼儿心理活动特点的关系,赖德克从 六个方面进行的相关研究,发现: 专制家庭和民主家庭:前者的儿童爱吵架,缺乏合作精神, 没有人缘,不会体谅人,情绪不稳定,放肆,没有上进心, 对奖罚漠不关心。后者的儿童有人缘,体谅人,天真活泼, 情绪稳定,能听取别人的意见,有上进心,不爱吵架。 自由度:自由度小的家庭,儿童缺乏上进心,畏缩,人缘 不好。 惩罚严厉程度:严厉的家庭,儿童缺乏上进心,对别人意 见麻木不仁,不会体谅别人,优柔寡断。 父母与孩子亲密程度:行为无显著差异。 父母对孩子教育各自分担的责任:无显著差异。 兄弟姐妹间亲密程度:其间很少嫉妒和吵架的

    8、孩子更安静, 少竞争心,合作,不撒野,老实,听父母的话,情绪稳定, 不调皮捣蛋。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父母态度父母态度 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化社会化 儿童进入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对其社 会化有着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教师、同学、 校规校纪以及责任、义务等因素的影响下, 促进了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3.3.学校的社会教化功能学校的社会教化功能 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化社会化 教师的作用教师的作用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社会行 为规范的体现者。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塑造与被塑造的关 系。 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ROSEHTHALROSEHTHAL,R&TAC

    9、OBSON,L,1968R&TACOBSON,L,1968) 以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为对象,随机抽取20%的儿童告诉 各任课教师说,通过智力测验发现,这些儿童具有潜在的 发展可能性。学年末测试,发现其智商明显提高。这一 现象被称作“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化社会化 布洛菲和古德布洛菲和古德(BROPHY,J,E & GOOD,S;1974) 对此结果进行了原因分析,认为,对每个学生的成绩, 教师分别抱有不同的期望。基于期望,教师以不同的方 法和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则以不同的方法对教师做出回 应。同时,学生表现出补充或加强教师对自己期望的行 为。

    10、其结果就使学生的成绩沿着教师的期望而改变。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教师的作用教师的作用 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化社会化 身体的特征 学生的性别 社会经济地位 测验成绩 教师对其兄弟姐妹的了解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教师的作用教师的作用 R.布朗(BROWN,R;1976)对决定教师期 望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归结为: 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化社会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教师的作用教师的作用 布朗进一步指出了教师是如何将期望传递 给学生的: 分组 与学生相互作用的量 赞赏与支持发言的量 给予学生课题的水平 激励和暗示 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化社会化 儿童的学校生活,是在同龄群体中进行的, 群体的影响主要表

    11、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群体风气、纪律、要求使儿童意识到自身在 群体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群体的舆论和评价,诱发儿童的自我意识并 明确其在群体中的角色和地位。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同辈集体的影响作用同辈集体的影响作用 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化社会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4.社会文化 5.大众传播工具 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化社会化 二、个体内化二、个体内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社会教化是个体社会化的外部动因。外因 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个体必须接受社会影响, 并把外部现实或客观现实转化为内部现实或主 观现实。这个过程称为个体内化。 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化社会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1.1.观察学习观察

    12、学习 观察学习又称模仿学习。儿童从 别的儿童和成人的行为中观察到这些 模式。并根据他人的行为结果进行模 仿和反模仿,以此产生模仿效应和反 模仿效应。 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化社会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2.2.认知加工认知加工 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思维等认 知加工,把现实世界内化的过程,并 从中建立自身的认知体系。 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化社会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3.3.角色扮演角色扮演 扮演真实角色;扮演假想的角色; 暂充当某一角色。 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化社会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4.4.主观认同主观认同 它是个体主观上把自己属于某一 个体或群体,并在行为模式上向其看齐 的过程。 第二章

    13、第二章 社会化社会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5.5.自我奖赏自我奖赏 自我奖赏是指当个体在某项活动 中达到自定的标准而给自己以报酬。 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化社会化 第三节 道德社会化的理论和研究 个体社会化大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知识 技能的社会化;二是行为规范的社会化。 主要有三个派别:认知学派、新行为学派 和新精神分析学派,其代表人物分别为班 都拉、柯尔伯格和埃里克森。 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化社会化 一、认知学派的研究一、认知学派的研究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发展阶段论 认知派认为,人的道德社会化是与人的认 知活动及其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强调道德动 机、道德判断、自律等心理成份的作用。 第三节 关于道

    14、德社会化的理论和研究 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化社会化 第三节 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理论和研究 1.1.麦独孤的观点麦独孤的观点 1908年,麦独孤(MeDougall. W)在社 会心理学导论一书中,提出了道德发展的观 念。他认为,人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是无所 谓道德的,其行为由本能冲动所制约。随着年 龄的增长,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扩大,逐渐 发展了自己的道德品质。 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化社会化 麦麦 独独 孤孤 观观 点点 中中 四四 个个 阶阶 段段 (1)行为决定于本能冲动; (2)本能冲动作用受外界权威赏罚的 影响而被纠正; (3)学会控制行为,这是由于个人对 社会赞许与社会惩罚的预期; (4)

    15、不管社会环境可能给予的奖罚如 何,个人行为完全根据自己的原 则进行。 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化社会化 第三节 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理论和研究 2.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二阶段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二阶段论 皮亚杰(Piaget.j)强调道德品质中的 认知成份道德判断。认为儿童道德判断 与智力发展是平行的。 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化社会化 第三节 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理论和研究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论第一阶段:第一阶段: 道德概念道德概念 强制的道德或受外界支配的道德; 观观 点点 看一种行为要么全对要么全错,并认为人人 都这么看,不能置身于他人立场; 意意 向向 性性 倾向于从实际物质后果判断行为,而

    16、不是从 动机来判断; 规规 则则 服从规则,认为它是神圣不可改变的; 对对 权权 威威 单方面的尊敬使儿童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 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 惩惩 罚罚 赞成严厉的赎罚,要使受罚者痛苦,而不考 虑惩罚方式与错误内容的关系。认为惩罚本 身就说明行为的错误性质; “内在公正内在公正” 混淆道德法则和自然规律,认为自然事 故和灾害是不端行为引起的超自然力的惩罚。 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化社会化 道德概念道德概念 合作的道德或自主的道德; 观观 点点 能把自己置身于别人的立场,不做绝对的判 断,知道有不止一种观点的可能; 意意 向向 性性 用行为的意图而非行为的后果来判断; 规规 则则 认识到规

    17、则是人制定的,可由人来改变; 对对 权权 威威 与权威和伙伴的互相尊敬使之较高地评价自 己的意见和能力,能较现实地判断他人; 惩惩 罚罚 赞成惩罚应是较温和、带补偿性的,应当依 错误的性质而决定,能导致对受害者的赔 偿,并帮助犯错误者认识其行为的性质而 使其改过; “内在公正内在公正” 不把自然灾祸与惩罚混淆起来。 第三节 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理论和研究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论第二阶段:皮亚杰的道德发展论第二阶段: 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化社会化 第三节 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理论和研究 3.3.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Kohlberg. l;1958)通过 儿童对一系列两难问题

    18、的判断,将道德的发 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化社会化 第三节 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理论和研究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前世俗水平(前世俗水平(4 41010岁)岁) 只着眼于行为具体结果,并关心自身的利害。 A A)惩罚和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惩罚和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 怕受惩罚,认为能避 免惩罚的行为就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事都是坏 的。 B B)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判断行为是非 首先看是否符合自身需要,有时也包括他人的需要。 但这种关系常被看作是交换关系,凡是对自己有利 的就是好的,否则是不好的,也叫朴素的利己主义

    19、 阶段。 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化社会化 第三节 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理论和研究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世俗的水平(世俗的水平(10101313岁)岁) 满足社会希望,较全面地关心别人的需要。 A A)人际协调的道德定向阶段)人际协调的道德定向阶段 认为一个人行为正确与 否在于其是否被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或受 到赞扬。 B B)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认为社会秩序依 赖于“尽本份”和尊重已建立的权威。为了维护社 会秩序,完成自己的义务,就要遵守不变的法则和 尊重权威,并要别人也遵守。 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化社会化 第三节 关于道德社会化的

    20、理论和研究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后世俗水平(13岁以后) 原则的道德水平。依据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判断是非。 A A)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认为法律或习俗的道德 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由大家商定的,也是 可以改变的。他们不违反大多数人的意愿与幸福, 也不用单一规则衡量行为。 B B)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时不仅考虑到适合法 律的道德原则,同时考虑到抽象的、超越法律的有 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及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的道 德准则。这些原则包括对全人类的正义和个人尊严。 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化社会化 第三节 关于道德社会化的

    21、理论和研究 二、新行为学派的研究二、新行为学派的研究社会学习论社会学习论 六十年代后,班都拉等人提出了道德社会 化的社会学习论。 主要观点主要观点 道德行为是通过社会学习获得 的,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决定儿童 道德行为的是环境。 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化社会化 第三节 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理论和研究 1.1.模仿学习实验模仿学习实验 班都拉和麦克唐纳(A.Bandura&F.J.McDonald, 19631968)给儿童道德判断的故事让其判断。 过程过程 第一组第一组再次判断时与初测稍有不同,立即强 化;第二组第二组再次判断时交替附有一成人判断并对儿 童给予强化;第三组第三组有成人的判断但不给强

    22、化。然 后,将儿童带到另一房间判断另十二个故事。 结果结果 初测初测时三组成绩差不多;但第二测第二测时,第二、 三组远高于第一组,第三组高于第二组;第三测第三测时, 第一组成绩提高不大,甚至有所下降,第二组成绩 略高于第三组。 结论结论 成人榜样的作用超过了强化的作用,模仿的 作用是明显的。 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化社会化 第三节 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理论和研究 2.2.抗拒诱惑实验抗拒诱惑实验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的道德行为也表现在能否抗 拒诱惑方面,对诱惑的抗拒也可以通过榜样的影响加以 学习和改变。 瓦尔特斯(R.H.Walters,1963)的实验:他将5岁 儿童分为三组,让其参观诱人的玩具,并

    23、告知不许玩。 过程过程 榜样榜样奖励组:奖励组:看电影,情景相同,小孩玩后,其母 看见大加赞赏并一起玩;榜样榜样批评组:批评组:看电影,情景相同, 小孩玩后,其母看见后批评;控制组:控制组:不看电影。然后让儿 童单独呆在房间里十五分钟。 结果结果 第一组不顾禁令去玩,平均克制80秒;第二组平均克 制7分钟,有的15分钟;第三组平均克制了5分钟。 结论结论 对诱惑的抗拒可以通过榜样、模仿而获得。 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化社会化 第三节 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理论和研究 3.3.言行一致实验言行一致实验 家长、教师对儿童的社会道德标准教化有两种:一是口头 劝导;二是在其面前展示自己的行为,而后者更重要。 米

    24、斯切尔(W.Mischel,1966)等人的实验。让儿童玩小 型滚球游戏,按一定规则将木球投入门内,投中得分,20 分有奖。严守规则很难得分,偷偷违反规则容易得分。 过程过程 将儿童分两组与成人一起玩。第一组第一组成人言行一致, 告诉儿童规则并遵守规则;第二组第二组成人言行不一,对儿童 进行口头劝导而自己却当其面违反规则。 结果结果 成人在场时,儿童都遵守规则,当成人离开后,第 一组得奖人次占总人次的1%左右,而第二组占50%以上。 然后将两组儿童放在一起玩,第一组也开始不遵守规则。 结论结论 要使儿童遵守规则,不仅要成人口头劝导,更重要 的是成人的榜样作用。 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化社会化 第三

    25、节 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理论和研究 三、新精神分析学派三、新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 我三部分构成。 本我与生俱来,是人所有生物性本能欲望的总组 合,以追求个人快乐,满足本能欲望为目的。 自我是从本我中发展而来的,控制着认识、判断 与执行的功能,能以现实原则满足本我的欲望。 超我从自我中来,是道德化的自我,是“良心”, 是头脑中的“检查官”。 精神分析学派关于道德的研究,就是在研究 超我如何形成,社会行为规范如何转化为自己的 “良心”。 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化社会化 第三节 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理论和研究 埃里克森(E.Erikson)是新精神分析 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弗洛伊德的忠 实信徒,但不同意弗洛伊德的泛性生物 学观点。认为既要考虑生物学因素,又 要注意社会文化因素,应集中注意家庭、 学校和文化因素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同时还强调自我的作用。 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化社会化 思考题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 2.家庭与学校社会教化功能有哪些? 3.社会化对个体未来发展的影响? 4.综合评述三个学派关于道德社会化的 理论。 思考题


    注意事项

    本文(社会心理学课件:02社会化)为本站会员(小****)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