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针灸学第二十二单元毫针刺法

    • 资源ID:180987       资源大小:231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针灸学第二十二单元毫针刺法

    1、中医中医执业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师考试辅导 针灸针灸学学 第 1 页 第二十二单元第二十二单元 毫针刺法毫针刺法 细目 要点 针刺准备 消毒 体位 细目一细目一 针刺准备针刺准备 一、消毒 针刺前要注意做好消毒工作,包括针具消毒、医生手指消毒、针刺部位消毒和治疗室内消毒。 1.针具消毒 (1)高压蒸汽灭菌法 (2)药液浸泡消毒法 (3)煮沸消毒法 2.医生手指消毒 3.针刺部位消毒: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 4.治疗室内消毒 二、体位 临床上针刺的常用体位主要有以下几种: 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俯卧位:适宜于取头

    2、、项、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应尽量采取卧位,以防患者感到疲劳或晕针;对患有 严重心脏病和严重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应慎用俯卧位。 例题 仰靠坐位适宜取哪些部位的腧穴( ) A.头、面、胸背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B.身体侧面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C.头、项、脊背、腰骶部的腧穴 D.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E.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正确答案】D 同时取头、面、胸、腹部腧穴,最适宜的

    3、体位是 A.仰卧位 B.俯卧位 C.侧卧位 中医中医执业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师考试辅导 针灸针灸学学 第 2 页 D.俯伏坐位 E.侧伏坐位 【正确答案】A 针刺下列腧穴时,哪个穴位不适宜取俯卧位( ) A.天柱 B.天枢 C.天宗 D.风门 E.风市 【正确答案】B 细细目二目二 要点 进针方法进针方法 指切进针法 夹持进针法 舒张进针法 提捏进针法 进针法是指将针刺入皮肤的方法。 一般将持针的手称为“刺手”,辅助针刺的手称为“押手”。刺手 的作用是进针时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运指力于针尖,而使针刺入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 提插和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手法操作等。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

    4、的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 针身有所依附,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 进针方法包括单手进针、双手进针、管针进针等方法。临床常用的双手进针法主要有: (一)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用押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刺手持针,紧靠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 穴。本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二)夹持进针法 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押手拇、食二指持捏无菌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 中医中医执业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师考试辅导 针灸针灸学学 第 3 页 肤表面位置,刺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本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三)舒张进针法 用押手拇、食二指将欲针刺腧

    5、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刺手持针,使针从押手拇、食 二指的中间刺入。本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 (四)提捏进针法 用押手拇、食二指将欲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刺手持针,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将针刺入。本法主要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腧穴的进行,如印堂穴。 例题 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方法是 A.单手进针法 B.舒张进针法 中医中医执业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师考试辅导 针灸针灸学学 第 4 页 C.提捏进针法 D.夹持进针法 E.指切进针法 【正确答案】B 针刺浅薄部位腧穴,应用: A.指切进针法 B.挟持进针法 C.提捏进针法 D.舒张进针法 E.套管进针法 【正确答案】C 细目三

    6、细目三 针刺角度和深度针刺角度和深度 角度 针刺角度是指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一般分为以下三种角度: 1.直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 90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斜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 45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3.平刺 也称横刺、沿皮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约 15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 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等。 针刺深度 (1)年龄:年老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可适当深 中医中医执业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师考试辅导 针灸针灸学学 第 5 页 刺。 (2)体质:对形

    7、瘦体弱者,宜相应浅刺;形盛体强者,宜深刺。 (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病、久病宜深刺阳证、新病宜浅刺;阴病、久病宜深刺。 (4)部位:头面、胸腹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可深刺。 另外,不同季节对针刺深浅的要求也不同,一般原则是春夏宜浅、秋冬宜深。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相互关联,一般来说,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平刺。 例题 斜刺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的角度为 A.15左右 B.25左右 C.30左右 D.45左右 E.60左右 【正确答案】D 胸椎棘突下的穴位针刺法是 A.直刺 B.斜刺 C.向上或向下平刺 D.向上斜刺 E.向下斜刺 【正确答案】D 细

    8、目四细目四 行针手法行针手法 基本手法 提插法 捻转法 手法 循法 弹法 刮法 摇法 飞法 震颤法 毫针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 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称为“行针”,亦称“运针”。行针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 (一)基本手法 1.提插法 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 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操作时,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 35 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 60 次左右, 中医中医执业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师

    9、考试辅导 针灸针灸学学 第 6 页 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 行针时提插的幅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提插的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小。 2.捻转法 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 手法。 操作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 180360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 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频率快慢要一致;用力要均匀,勿时轻时重。一 般认为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其刺激量就大;反之,刺激量就小。 (二)辅助手法 行针的辅助手法,是基本手法的补充,是以促使得气和加强针刺感应、传导为目的

    10、的操作手法。 1.循法 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本法可推动气血,激发经气, 有催气、行气作用。 2.弹法 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弹动针尾或针柄,使针体震摇,以加强针感,助气运行。本法有 催气、行气的作用。 3.刮法 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频频刮动针 柄。本法在针刺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如已得气者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和扩散。 4.摇法 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其法有二: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气 的感应;二是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 5.飞法 针后不得气者,用刺手拇、食指执

    11、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 中医中医执业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师考试辅导 针灸针灸学学 第 7 页 次,状如飞鸟展翅,故称飞法。本法的作用在于催气、行气,并使针刺感应增强。宜在肌肉丰厚处施术。 6.震颤法 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本 法可促使针下得气,增强针刺感应。 毫针行针手法以提插、捻转为基本操作方法,并根据临证情况,选用相应的辅助手法。如刮法、弹法, 可应用于一些不宜施行大角度捻转的腧穴;飞法可应用于某些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摇法、震颤法可用于 较为浅表部位的腧穴。 例题 下列哪组属行针辅助手法 A.提插法,捻转法

    12、,震颤法 B.提插法,捻转法,弹针法 C.震颤法,弹针法,刮柄法 D.提插法,捻转法,刮柄法 E.提插法,刮柄法,震颤法 【正确答案】C 细目五细目五 得气得气 得气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1.概念 得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 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谓之得气。 当针刺得气时,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麻、胀、重等自觉反应,有时可出现局部的热、凉、痒、痛、 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现象。少数患者还会出现循经性肌肤瞤动、震颤等 反应,有的还可见到针刺腧穴部位的循经性皮疹带或红、白线状现象。 当患者有自觉反应的同时,医者

    13、的刺手亦能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 中医中医执业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师考试辅导 针灸针灸学学 第 8 页 2.临床意义 临床上一般是得气迅速时,疗效较好,得气较慢时效果就差,若不得气时,就可能无治疗效果。因此, 在临床上若针刺而不得气时,就要分析经气不至的原因。或因取穴定位不准确,或是针刺角度有误、深浅 失度,对此就应重新调整腧穴的针刺部位、角度、深度。另外应运用催气、候气方法。 “气速效速,气迟效迟” 细目六细目六 针刺补泻针刺补泻 细目 要点 针刺补泻 捻转补泻 补法 泻法 提插补泻 疾徐补泻 迎随补泻 呼吸补泻 开阖补泻 平补平泻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捻转补泻 1.补法

    14、 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 力为主)者为补法。 2.泻法 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用 力为主)者为泻法。 提插补泻 1.补法 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 2.泻法 针下得气后,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疾徐补泻 1.补法 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 2.泻法 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迎随补泻 1.补法 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 2.泻法 进针时针尖

    15、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呼吸补泻 1.补法 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 “呼进吸出” 2.泻法 患者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 “吸进呼出” 开阖补泻 1.补法 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 2.泻法 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为泻法。 平补平泻 进针得气后,施行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 例题 中医中医执业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师考试辅导 针灸针灸学学 第 9 页 捻转补泻法中,补法的操作手法是 A.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快 B.捻转角度小,用力重,频率快 C.捻转角度大,用力轻,频率快 D.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 E.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慢 【正确答案】D 例题 提插补泻法

    16、中,补法的操作手法是: A.轻插重提,幅度小,频率快 B.轻插重提,幅度小,频率慢 C.重插轻提,幅度大,频率快 D.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快 E.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 【正确答案】E 细目七细目七 针刺异常情况针刺异常情况 (一)晕针 是在针刺治疗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 1.原因 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 刺时手法过重。 2.症状 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 脉象沉细,甚则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3.处理 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

    17、,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 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 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应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4.预防 对于晕针应注重于预防,措施得当, 晕针是可以避免的。对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 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安抚,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和恐惧,同时选择舒适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选穴 宜少,手法要轻;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在进食、休息、饮水后再行针刺;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 要精神专一,注意观察患者的神色,询问其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可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 未然

    18、。 (二)滞针 在行针时或留针期间出现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则感觉痛剧的现象。 1.原因 患者精神紧张,当针刺入腧穴后,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 以致肌肉组织缠绕针体而成滞针。若留针时间过长,有时也可出现滞针。 2.现象 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患者痛不可忍。 3.处理 若患者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叩 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 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

    19、可消除滞针。 4.预防 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不必要的顾虑。注意行针的操作手法和避免单向 捻转,若用搓法时,应注意与提插法的配合,则可避免肌纤维缠绕针身,防止滞针的发生。 中医中医执业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师考试辅导 针灸针灸学学 第 10 页 (三)血肿 1.原因 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刺伤血管所致。 2.现象 针刺过程中或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紫色。 3.处理 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 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做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 散吸收。 4.预防

    20、 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揉按压迫针孔。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揉按压迫针孔。 (四)断针 1.原因 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进针前失于检查,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针 时强力提插、捻转,肌肉猛烈收缩,留针时患者随意变更体位,或弯针、滞针未能进行及时正确的处理等, 均可造成断针。 2.现象 行针时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其断端部分针身尚露于皮肤外,或断端全部没入皮肤之下。 3.处理 嘱患者切勿更动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入。若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手 指或镊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

    21、向下挤压针孔两旁, 使断针暴露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 X 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4.预防 检查针具。避免过猛、过强的行针。在行针或留针时,应嘱患者不要随意更换体位。针刺时更 不宜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应留部分针身在体外,以便于针根折断时取针。在进针行针过程中,如发现弯 针时,应立即出针,切不可强行刺入、行针。对于滞针等亦应及时正确地处理,不可强行硬拔。 (五)弯针 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 1.原因 医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组织器官或患者在针刺或留针时移 动体位,或因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击等,均可

    22、造成弯针。 2.现象 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到疼痛。 3.处理 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针柄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若弯曲角度 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若由患者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 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体折断在体内。 4.预防 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并要避免进针过速、过猛。选择适当体位,在留针过程中, 嘱患者不要随意更动体位,注意保护针刺部位,针柄不得受外物硬碰和压迫。 (六)气胸 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是指针具刺穿了胸膜腔且伤及肺组织,气体积聚于胸膜腔,从

    23、而造成的气胸。 1.原因 主要是针刺胸部、背部和锁骨附近的穴位过深,针具刺穿了胸膜腔且伤及肺组织,气体积聚于 胸膜腔。 2.现象 患者突感胸闷、胸痛、气短、心悸,严重者呼吸困难、发绀、冷汗、烦躁、恐惧,到一定程度 会发生血压下降、休克等危急现象。检查:患侧肋间隙变宽,胸廓饱满,叩诊鼓音,听诊肺呼吸音减弱或 消失,气管可向健侧移位。如气窜至皮下,患侧胸部、颈部可出现握雪音,X 线胸部透视可见肺组织被压缩 现象。有些病情轻者,出针后并不出现症状,而是过一定时间才慢慢感到胸闷、疼痛、呼吸困难。 3.处理 一旦发生气胸,应立即出针,采取半卧位休息,要求患者心情平静,切勿因恐惧而反转体位。 一般漏气量少

    24、者,可自然吸收。同时要密切观察,随时对症处理,如给予镇咳消炎药物,以防止肺组织因 咳嗽扩大创孔,加重漏气和感染。对严重病例如发现呼吸困难、发绀、休克等现象需组织抢救,如胸腔排 气、少量慢速输氧、抗休克等。 4.预防 针刺治疗时,术者必须思想集中,选好适当体位,注意选穴,根据患者体型肥瘦,掌握进针深 度,施行提插手法的幅度不宜过大。对于胸部、背部及缺盆部位的腧穴,最好平刺或斜刺,且不宜太深, 中医中医执业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师考试辅导 针灸针灸学学 第 11 页 一般避免直刺,不宜留针时间过长。如有四肢部位的同效穴尽量不用胸背部腧穴。更不可粗针深刺该部腧 穴。 (七)刺伤内脏 针刺引起内脏损伤是指

    25、针刺内脏周围腧穴过深,针具刺入内脏引起内脏损伤,出现各种症状的现象。 1.原因 主要是术者缺乏解剖学和腧穴学知识,对腧穴和脏器的部位不熟悉,加之针刺过深。 2.现象 刺伤内脏主要症状是疼痛和出血。刺伤肝、脾时,可引起内出血,患者可感到肝区或脾区疼痛, 有的可向背部放射。如出血不止,腹腔内积血过多,会出现腹痛、腹肌紧张,并有压痛及反跳痛等急腹症 症状。刺伤心脏时,轻者可出现剧烈的刺痛;重者有剧烈的撕裂痛,引起心外射血,立即导致休克、死亡。 刺伤肾脏时,可出现腰痛,肾区叩击痛,呈血尿,严重时血压下降、休克。刺伤胆囊、膀胱、胃、肠等空 腔脏器时,可引起局部疼痛、腹膜刺激征或急腹症症状。 3.处理 伤

    26、轻者,卧床休息后一般即可自愈。如果损伤严重或出血明显者,应密切观察,注意病情变化, 特别是要定时检测血压。若损伤严重,出血较多,对于休克、腹膜刺激征,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必须迅 速进行输血等急救或外科手术治疗。 4.预防 注意学习腧穴学,明了穴下的脏器组织。操作时,注意凡有脏器组织,大的血管、神经处都应 改变针刺方向,避免深刺。同时注意体位,避免视角产生的谬误。肝、脾、胆囊肿大,心脏扩大的患者, 胸、背、胁、腋的穴位不宜深刺;尿潴留、肠粘连的患者,腹部的穴位不宜深刺。 (八)刺伤脑与脊髓 刺伤脑与脊髓是指针刺颈项、背部腧穴过深,针具刺入脑脊髓,引起头痛、恶心等现象。 1.原因 脑与脊髓是中枢神

    27、经统帅周身各种机体组织的总枢纽、总通道,其表层分布有督脉及华佗夹脊 等许多针刺要穴。针刺过深或进针方向不当,均可伤及脑脊髓,造成严重后果。 2.现象 如误伤延髓时,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抽搐、呼吸困难、休克和神志昏迷等。如刺伤脊髓, 可出现触电样感觉向肢端放射,引起暂时性瘫痪,有时可危及生命。 3.处理 应立即出针。轻者,安静休息,经过一段时间可自行恢复;重则应配合有关科室如神经外科, 进行及时的抢救。 4.预防 凡针刺督脉腧穴 (12 胸椎以上的项、 背部) 及华佗夹脊穴, 都要认真掌握进针深度和进针方向。 风府、哑门,不可向上斜刺,也不可过深。悬枢风府、哑门,不可向上斜刺,也不可过深。悬

    28、枢穴以上的督脉穴及华佗夹脊穴均不可过深。穴以上的督脉穴及华佗夹脊穴均不可过深。行针中只可用 捻转手法,尽量避免提插,更不可行捣刺。 细目八细目八 针刺注意事项针刺注意事项 (一)特殊生理状态的针刺注意事项 1.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于紧张者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2.年老体弱、针刺耐受程度差、初次针刺者,应使用卧位针刺,且不宜强刺激。 3.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应慎刺。若非为了调经,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应慎刺。 (二)妊娠妇女、小儿针刺时的注意事项 1.妇女怀孕 3 个月以内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 3 个月以上者,腹

    29、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 针刺。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此外,怀孕期需要针刺治疗者,应注意 精简针刺穴位,不宜使用强刺激手法。习惯性流产的孕妇则应慎用针刺。 2.小儿囟门未闭时,头顶部的腧穴一般不宜针刺。对于不能合作的小儿,针刺时宜采用速针法,不宜 留针。 (三)颈项、眼区、胸胁腹背等部位腧穴的针刺注意事项 1.颈项部腧穴的针刺注意事项针 刺颈部的天突穴时,应注意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避免刺伤气管、主动脉弓,针刺人迎穴要用押手 中医中医执业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师考试辅导 针灸针灸学学 第 12 页 拨开颈总动脉、缓慢进针。

    30、针刺项部的风府、哑门等腧穴,要注意掌握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不宜大幅 度提插、捻转,以免刺伤延髓。 2.眼区腧穴的针刺注意事项 针刺眼区的睛明、承泣、上明、球后等腧穴,应注意针刺的方向、角度、深度,缓慢进针,仔细体察 针下感觉,避免使用大幅度提插、捻转手法。出针时动作轻柔,出针后按压针孔以防止或减少出血。 3.胸胁、腰背部腧穴的针刺注意事项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如刺 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膜腔,导致创伤 性气胸。对此症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因此,医者在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

    31、,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 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4.腹部腧穴的针刺注意事项 上腹部近胸部的腧穴不宜深刺或向上斜刺,以免刺伤胃、肝或心脏。针刺下腹部腧穴时,应了解患者 膀胱充盈状况,如有尿潴留时要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避免误伤膀胱。对于妇女,应注意 询问其怀孕情况。 (四)不宜针刺的疾病 1.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2.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例题 有关晕针的处理方法,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 B.使患者平卧,头部抬高 C.宽衣解带,注意保暖 D.予以饮温开水或糖水 E.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等穴 【正确答案】B 例题 有关妊娠妇女针刺时的注意事项,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孕期不可以针刺三阴交、合谷 B.怀孕 3 个月以内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 C.怀孕 3 个月以上者,腹部腧穴不宜针刺 D.怀孕 3 个月以上者,腰骶部腧穴不宜针刺 E.可用合谷保胎 【正确答案】E


    注意事项

    本文(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针灸学第二十二单元毫针刺法)为本站会员(小****)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