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中医执业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师考试辅导 针灸针灸学学 第 1 页 第二十八单元第二十八单元 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内科病证 头痛 辨证要点 治法 处方 治疗操作 面痛 腰痛 痹证 坐骨神经痛 中风 眩晕 面瘫 痿证 痫病 内科病证 不寐 辨证要点 治法 处方 治疗操作 郁证 痴呆 心悸 感冒 咳嗽 哮喘 呕吐 内科病证 胃痛 辨证要点 治法 处方 治疗操作 泄泻 痢疾 便秘 阳痿 癃闭 消渴 头头 痛痛 (一)辨证要点 头痛常与外感风邪以及情志、饮食、体虚久病等因素有关。病位在头,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头为 诸阳之会,所有阳经都循行到头,足厥阴肝经上行到巅顶,故头痛与手足三阳
2、经、足厥阴经、督脉密切相 关。各种外邪或内伤因素导致头部经络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头部脉络不通或脑窍失养均可导致头痛的发 生。头痛以实证多见,也有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辨经络 太 阳 枕部痛或下连于项者 中医中医执业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师考试辅导 针灸针灸学学 第 2 页 阳 明 额痛或兼眉棱、鼻根部痛 少 阳 两侧头部疼痛 厥 阴 巅顶痛或连于目系 辨外感内 伤 外 感 头痛较急,痛无休止,外感表证明显 风寒(连及项背、苔薄白、脉浮紧) 风湿(如裹、苔白腻,脉濡) 风热(头痛而胀、发热、苔黄,脉浮数) 内 伤 头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常伴头晕,遇劳或情志刺激而 发作、加重。 肝阳上亢(胀、跳、掣
3、;口苦、易怒、 脉弦) 痰浊上蒙(昏蒙、胸闷脘胀、脉滑) 瘀血阻络(固定不移、舌紫暗、脉涩) 气血虚弱(空痛,神疲无力、脉细弱) (二)头痛的治法 调和气血,通络止痛。根据头痛部位循经取穴和取阿是穴为主。 (三)头痛的处方 主穴:百会 太阳 风池 阿是穴 合谷 “百风合太,(头痛)” 方义:通经活络止痛 配穴: 太阳头痛:天柱、后溪、昆仑; 阳明头痛:印堂、内庭; 少阳头痛:率谷、外关、足临泣; 厥阴头痛:四神聪、太冲、内关; 风寒头痛:风门、列缺; 风热头痛:曲池、大椎; 风湿头痛:头维、阴陵泉; 肝阳上亢:太冲、太溪; 痰浊头痛:丰隆、中脘; 瘀血头痛:血海、膈俞; 血虚头痛:脾俞、足三里
4、。 (四)头痛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针虚补实泻法。寒证加灸;瘀血头痛可在阿是穴点刺出血。头痛剧烈者,阿是穴可 采用强刺激和久留针。 中医中医执业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师考试辅导 针灸针灸学学 第 3 页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取皮质下、额、枕、神门、肝,每次选 23 穴,毫针刺或用埋针法、压丸法。顽固性头 痛可在耳背静脉点刺出血。 (2)皮肤针法 取太阳、印堂、阿是穴,中、重度叩刺,使之明显潮红或少量出血。适用于外感头痛、 瘀血头痛。 (3)穴位注射法 取风池穴,用 1%利多卡因或维生素 B12注射液,每穴注射 0.51.Oml,每日或隔日 1 次。适用于顽固性头痛。 附:偏头痛
5、(一)辨证要点 本病病位在头,与肝、胆关系密切。侧头部为足少阳胆经循行所过之处,恼怒、紧张及风火痰浊之邪 导致侧头部经络功能失常,脉络不通可导致头痛的发生,以实证多见。 主症 头痛多为一侧,常局限于额部、颞部和枕部,疼痛开始时为剧烈的搏动性疼痛,后转为持续性钝 痛。任何时间皆可发作,但以早晨起床时多发,症状可持续数小时到数天。典型的偏头痛有先兆症状,如 眼前闪烁暗点、视野缺损、单盲或同侧偏盲。发作时头痛部位可由头的一个部位到另一个部位,可同时放 射至颈、肩部。 兼头胀痛,眩晕,胸胁胀痛,舌红少苔,脉弦或细数者为肝阳上亢; 兼头痛昏沉,胸脘痞闷,苔白腻,脉滑者为痰湿偏盛; 头痛日久,痛有定处,其
6、痛如刺,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薄,脉细涩者为瘀血阻络。 (二)偏头痛的治法 治法:疏泄肝胆,通经止痛。取手足少阳、足厥阴经穴以及局部穴为主。 (三)处方 主穴:率谷 阿是穴 风池 外关 足临泣 太冲 配穴:肝阳上亢配百会、行间;痰湿偏盛配中脘、丰隆;瘀血阻络配血海、膈俞。 操作:毫针刺,泻法。当偏头痛发作时一般以远端穴为主,用较强刺激。 A.风池、太冲、合谷、内关、后溪 B.风池、百会、太冲、太溪、阿是穴 C.印堂、内庭、合谷、阿是穴 D.百会、通天、行间、阿是穴 E.率谷、太阳、侠溪、内庭 治疗头痛肝阳上亢证,应首选 正确答案B 治疗前头痛风邪袭络证,应首选 正确答案C 面面 痛痛 (一)辨证要
7、点 本病病位在面部,与手、足三阳经密切相关。外感邪气、情志内伤、久病或外伤成瘀等,均可导致面 部经络气血痹阻,经脉不通,从而产生面痛。面痛以实证为多见,亦有虚实夹杂之证。 主症 面部突然发作疼痛,呈闪电样、刀割样、针刺样、电灼样剧烈疼痛,痛时可引起面部肌肉抽搐, 多伴有面部潮红、流泪、流涎、流涕等,常因说话、吞咽、刷牙、洗脸、冷刺激、情绪变化等诱发。一般 中医中医执业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师考试辅导 针灸针灸学学 第 4 页 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发作次数不定,间歇期无症状。疼痛以面颊、上下颌和舌部最明显,轻触鼻翼、颊部 和舌可以诱发,称为扳机点。 辨局部 足太阳经 眼部痛为三叉神经第 1 支即眼支痛
8、 手、足阳明和手太阳经 上颌部痛为三叉神经第 2 支即上颌支痛 下颌部痛为三叉神经第 3 支即下颌支痛 辨全身 外感风寒 遇寒则甚,舌淡,苔白,脉浮紧 外感风热 痛处有灼热感,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气血瘀滞 有外伤史,或病程日久,痛点多固定不移,舌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肝胃郁热 烦躁易怒,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者 阴虚阳亢 形体消瘦,颧红,脉细数无力 (二)面痛的治法 疏通经络,祛风止痛。取手足阳明和足太阳经穴为主。 (三)面痛的处方 主穴:攒竹 四白 下关 地仓 合谷 太冲 内庭 方义:面部诸穴为局部取穴,可疏通面部经络;合谷、太冲分属手阳明、足厥阴经,两经循行均上达 于面部,面口合谷收,
9、合谷与太冲相配为“四关”穴,可祛风通络,止痛定痉; 内庭为足阳明经荥穴,与面部腧穴相配,可清泻阳明热邪,疏通阳明经气血。 配穴: 眼部疼痛配丝竹空、阳白、外关; 上颌支痛配颧髎、迎香; 下颌支痛配承浆、颊车、翳风; 外感风寒配风池、列缺; 外感风热配曲池、外关; 气血瘀滞配内关、三阴交; 肝胃郁热配行间、内庭; 阴虚阳亢配风池、太溪。 (四)面痛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针泻法。针刺时宜先取远端穴,重刺激。面部腧穴在急性期宜轻刺。风寒证可酌情 加灸。 2.其他治疗 (1)皮内针法 在面部寻找扳机点,将揿针刺入,外以胶布固定,埋藏 23 日更换揿针。 (2)耳针法 取面颊、额、颌、神门。毫
10、针刺或用埋针法或压丸法。 (3)刺络拔罐法 取颧髎、地仓、颊车,用三棱针点刺后拔罐。 腰腰 痛痛 (一)辨证要点 腰痛的病位在腰部,腰为肾之府,肾经贯脊属肾,膀胱经夹脊络肾,督脉并于脊里,故本病与肾及足 太阳膀胱经、督脉等关系密切。感受外邪、跌仆损伤、年老体衰、劳欲太过等因素导致腰部经络气血阻滞, 或经络失于温煦、濡养,均可致腰痛。本病有虚证、实证、虚实夹杂之证。 辨经络 督脉 疼痛在腰脊中部 足太阳 疼痛在腰脊两侧 中医中医执业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师考试辅导 针灸针灸学学 第 5 页 辨兼症 寒湿腰痛 腰部冷痛重着,或拘挛不可俯仰,有明显腰部受寒史 瘀血腰痛 腰部刺痛,痛有定处,腰部有明显损伤
11、或陈伤史 肾虚腰痛 腰痛起病缓慢,隐隐作痛,反复发作 (二)腰痛的治法 通经止痛。取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阳经穴为主。 (三)腰痛的处方 主穴:大肠俞 阿是穴 委中 “(腰)是委大” 方义:大肠俞、阿是穴疏通腰部经络气血,通经止痛;膀胱之脉,夹脊抵腰络肾,“腰背委中求”, 循经远取委中,以疏通足太阳经气,是治疗腰背部疼痛的要穴。 配穴: 督脉病证配后溪; 足太阳经证配申脉; 腰椎病变配腰夹脊; 寒湿腰痛配命门、腰阳关; 瘀血腰痛配膈俞、次髎; 肾虚腰痛配肾俞、太溪。 (四)腰痛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针虚补实泻法。寒湿腰痛或肾虚腰痛加灸法;瘀血腰痛阿是穴用刺络拔罐;痛势较 急者委中点刺放血。
12、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取腰骶椎、肾、膀胱、神门,每次选 23 穴,毫针刺或用埋针法、压丸法。施治过程中 同时活动腰部。 (2)刺络拔罐法 取阿是穴。用于瘀血腰痛或寒湿腰痛。 (3) 穴位注射法 取阿是穴, 选地塞米松注射液 5ml 和普鲁卡因注射液 2ml 混合液, 每穴注射 0.51ml, 23 日 1 次。 患者,男,38 岁。素患腰痛,近日因劳累后症状加重,腰部触之僵硬,俯仰困难,其痛固定不移,舌 紫暗,脉弦涩。治疗除取主穴外,还应加( ) A.膈俞、次髎 B.命门、阳陵泉 C.腰阳关、养老 D.命门、志室 E.次髎、阳陵泉 正确答案A 痹痹 证证 (一)辨证要点 本病常与外感风
13、、寒、湿、热等邪气及人体正气不足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肉、筋、骨。外邪侵入 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则导致痹证。根据病邪偏胜和症状特点,可分为行痹(风痹)、 痛痹(寒痹)、着痹(湿痹)等。痹证以实证多见。 主症: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行痹 痛无定处,舌质淡,苔薄白,脉浮 中医中医执业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师考试辅导 针灸针灸学学 第 6 页 痛痹 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痛剧,苔薄白,脉弦紧 着痹 疼痛重着,或肿胀麻木,苔白腻,脉濡缓 热痹 红肿热痛,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二)痹症的治法 通络止痛。以局部穴位为主,配合循经取穴及辨证选穴。 (三)痹症的处方 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
14、(经筋病的治疗“以痛为输”) 方义:阿是穴和局部经穴能疏通患部经络气血,调和营卫,则风寒湿热等外邪无所依附,痹证自除。 配穴: 行痹配膈俞、血海;(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痛痹配肾俞、关元;(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而祛寒邪) 着痹配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 热痹配大椎、曲池。(泻热疏风) 另可根据疼痛的部位循经配穴。(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无所依附,痹痛遂解。) (四)痹症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痛痹、着痹者加灸法。大椎、曲池可点刺放血,局部腧穴可加 拔罐法。 2.其他治疗 (1)皮肤针法 取阿是穴,中、重度叩刺,使少量出血。 (2)拔罐法 取阿是穴
15、,行闪罐法拔至皮肤潮红;或用留罐法,每次留罐 10 分钟,隔日治疗 1 次。 (3)穴位注射法 取阿是穴、局部经穴,用 1%的利多卡因、维生素 B12注射液或当归注射液等,每穴注 射 0.51.Oml,每日或隔日 1 次。适用于顽固性疼痛。 患者,女,43 岁。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痛处游走不定。治疗除取阿是穴及局部经穴外,还应选用的 是 A.膈俞、血海 B.肾俞、关元 C.足三里、阴陵泉 D.大椎、曲池 E.神阙、关元 正确答案A 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 (一)辨证要点 坐骨神经痛病位主要在足太阳、足少阳经脉和经筋。其发生与感受外邪、跌仆损伤等有关。感受风寒 湿邪或湿热下注,痹阻经脉,腰部跌仆闪
16、挫,损伤筋脉,均可导致经络不通,气血瘀滞而发生本病。本病 以实证为主,也有虚证及虚实夹杂之证。 主症 腰或臀、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的放射样、电击样、烧灼样疼痛。 根性坐骨神经痛 干性坐骨神经痛 中医中医执业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师考试辅导 针灸针灸学学 第 7 页 辨经络 足太阳经证 疼痛以下肢后侧为主者 足少阳经证 疼痛以下肢外侧为主者 寒湿证 腰腿冷痛重着,遇冷加重,舌质淡,苔白滑,脉沉迟 辨证 瘀血阻络证 腰腿疼痛剧烈,痛处固定不移,有外伤史,舌质紫暗,脉涩 气血不足证 痛势隐隐,喜揉喜按,舌淡,脉细 (二)坐骨神经痛的治法 通经止痛。循经取足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 (三)坐骨神经痛
17、的处方 主穴 足太阳经证:腰夹脊 秩边 委中 承山 昆仑 足少阳经证:腰夹脊 环跳 阳陵泉 悬钟 丘墟 方义:腰夹脊穴是治疗腰腿痛的要穴,可疏通局部气血。治病求本,分别取足太阳、足少阳经诸穴, 可以疏导本经痹阻不通之气血,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配穴: 寒湿证配命门、腰阳关; 瘀血阻络证配血海、阿是穴; 气血不足证配足三里、三阴交。 (四)坐骨神经痛的治疗操作 基本刺灸方法 毫针虚补实泻法。秩边、环跳以针感沿腰腿部足太阳、足少阳经向下传导为佳,但不宜 多次重复。 中中 风风 (一)辨证要点 中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风、火、痰、瘀为主要病因。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 本病多在内伤
18、积损的基础上,复因情志不遂、烦劳过度、饮食不节、外邪侵袭等因素,导致脏腑阴阳失调, 气血逆乱,上扰清窍,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所致。肝肾阴虚,气血虚弱为致病之本,风、火、痰、瘀为致 病之标。 中经络 主症:意识清楚,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不利 肝阳暴亢 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口苦,舌红或绛,苔黄,脉弦有力 风痰阻络 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苔腻,脉弦滑 痰热腑实 口黏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气虚血瘀 肢体软弱,偏身麻木,面色淡白,气短乏力,舌暗,苔白腻,脉细涩 阴虚风动 体麻木,手足拘挛,眩晕耳鸣,舌红,苔少,脉细数 中脏腑 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神志恍惚、嗜睡,
19、兼见半身不遂,口角歪斜 闭证 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大小便闭 脱证 昏聩无知,目合口开,四肢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脉微细欲绝 中医中医执业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师考试辅导 针灸针灸学学 第 8 页 (二)中风的治法 1.中经络 疏通经络,醒脑调神。取督脉、手厥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2.中脏腑 闭证:平肝息风,醒脑开窍。取督脉、手厥阴和十二井穴为主。脱证:回阳固脱。以任脉经 穴为主。 (三)中风的处方 1.中经络 主穴:水沟 内关 三阴交 极泉 尺泽 委中 方义:中风病位在脑,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要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心主血脉藏神,内关 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
20、心气、疏通气血;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极泉、尺泽、委中,可 疏通肢体经络。 沟内泉泽焦萎,(人急中经风)。 沟内泉泽交委 配穴: 肝阳暴亢配太冲、太溪; 风痰阻络配丰隆、合谷; 痰热腑实配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配气海、血海、足三里; 阴虚风动配太溪、风池; 上肢不遂配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 下肢不遂配环跳、足三里、风市、阳陵泉、悬钟、太冲; 病侧肢体屈曲拘挛者,肘部配曲泽、腕部配大陵、膝部配曲泉、踝部配太溪; 足内翻配丘墟透照海;足外翻配太溪、中封;足下垂配解溪; 口角歪斜配地仓、颊车、合谷、太冲;语言謇涩配廉泉、通里、哑门; 吞咽困难配廉泉、金津、玉液。 2.中脏腑 (
21、1)闭证 水沟 十二井 太冲 丰隆 劳宫 方义:闭证为肝阳暴张,气血上逆所致,故取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并泻水沟,开窍启闭;足厥阴经循 行至巅顶,泻太冲降肝经逆气以平息肝阳。脾胃为生痰之源,痰浊壅遏,气机失宣,取足阳明经络穴丰隆, 以豁痰开窍;“荥主身热”,故取手厥阴经荥穴劳宫清心泄热。 (2)脱证 关元 神阙 方义:任脉为阴脉之海,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为三焦元气所出,联系命门真阳,为阴中含 阳的穴位,取之能回阳救逆。神阙为真气所系,故用大艾炷重灸,以回垂绝之阳。 (四)中风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水沟向上方斜刺,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度;内关用泻法;三阴交用补法;刺极泉 时,在原穴
22、位置下 1 寸心经上取穴,避开动脉,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感和抽动感为 度;尺泽、委中直刺,用提插法使肢体有抽动感。 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丰隆、劳宫用泻法;神阙用隔盐灸,关元用大艾炷灸,至四肢转 温为止。 2.其他治疗 电针法 在患侧上、下肢各选一组穴位,采用断续波或疏密波,以肌肉微颤为度,每次通电 2030 分 钟。此法适用于半身不遂患者。 例题 治疗中风闭证,除选太冲、劳宫穴外,还应选 A.水沟、中冲、风池 中医中医执业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师考试辅导 针灸针灸学学 第 9 页 B.水沟、十二井穴、丰隆 C.下关、颊车、合谷 D.中冲、太冲、丰隆 E.丰隆、涌泉、大
23、椎 正确答案B 患者,男,68 岁。家属代诉:患者于今日下午外出散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目合口张, 鼻鼾息微,遗尿,汗出,四肢厥冷,脉细弱。治疗应首选 A.督脉经穴,灸法 B.任脉经穴,灸法 C.背俞穴,灸法 D.足阳明经穴,灸法 E.足厥阴经穴,针刺用泻法 正确答案B 眩眩 晕晕 (一)辨证要点 本病的发生多与忧郁恼怒、恣食厚味、劳伤过度、跌仆损伤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脑,与肝、脾、肾相 关。基本病机不外虚实两端,虚证为髓海不足或气血虚弱,清窍失养;实证多与气、血、痰、瘀扰乱清窍 有关。 主症 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如坐车船,飘摇不定,闭目少顷即可复常 重者两眼昏花缭乱,视物不明,
24、旋摇不止,难以站立,昏昏欲倒,甚则跌仆 兼症 肝阳上亢 面红目赤,目胀耳鸣,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 痰湿中阻 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气血两虚 目眩,面白或萎黄,神倦乏力,舌淡,苔薄白,脉弱 肾精不足 眩晕久作不已,兼少寐健忘,耳鸣,腰酸膝软,舌红,脉弦细 (二)眩晕的治法 1.实证 平肝潜阳,化痰定眩。取足少阳、足厥阴经穴及督脉穴为主。 2.虚证 益气养血,填精定眩。以督脉穴和相应背俞穴为主。 (三)眩晕的处方 1.实证: 主穴:百会 风池 太冲 内关 方义:眩晕病位在脑,脑为髓海,督脉入络于脑,故选用位于巅顶的百会,清头目、止眩晕;风池亦 为近部取穴,疏调头部气机;
25、太冲为肝经之原穴,可平肝潜阳;内关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既可宽 胸理气,和胃化痰,又与太冲相配以加强平肝之力。 配穴:肝阳上亢配行间、侠溪、太溪; 痰湿中阻配头维、中脘、丰隆。 百风冲内关,(实在晕) 中医中医执业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师考试辅导 针灸针灸学学 第 10 页 2.虚证: 主穴:百会 风池 肝俞 肾俞 足三里 方义:百会升提气血;风池疏调头部气血;肝俞、肾俞滋补肝肾,益精填髓,培元固本;足三里补益 气血,充髓止晕。 配穴:气血两虚配气海、脾俞、胃俞;肾精不足配太溪、悬钟、三阴交。 山里百风(伤)肝肾,(人虚晕) (四)眩晕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实证毫针用泻法,虚证百会、风
26、池用平补平泻法,余穴用补法,可灸。 2.其他治疗 (1)头针法 取顶中线、枕下旁线,用毫针沿头皮刺入,快速捻转,留针 30 分钟。 (2)耳针法 取肾上腺、皮质下、枕、神门、额、内耳,每次取 35 穴,毫针刺或用压丸法。 (3)三棱针法 取印堂、太阳、头维、百会等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数滴。适用于眩晕实证者。 面面 瘫瘫 (一)辨证要点 本病的发生多与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而入等因素有关。病位在病位在 面部,与太阳、阳明经筋有关。面部,与太阳、阳明经筋有关。手足阳经均上行头面部,当邪气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手太阳和足阳明经 筋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 主 症
27、以口眼歪斜为特点 急性发作,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 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 部分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 2/3 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状 部分患者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 兼 症 风寒外袭 发病初期,面部有受凉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侵袭 发病初期,继发于风热感冒或其他头面部炎症性、病毒性疾病,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气血不足 恢复期或病程较长者,兼见肢体困倦无力,舌淡,苔白,脉沉细 (二)面瘫的治法 祛风通络,
28、疏调经筋。取局部穴、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三)面瘫的处方 主穴:攒竹 阳白 四白 颧髎 颊车 地仓合谷 太冲 方义:面部诸穴可疏通局部经筋气血,活血通络。“面口合谷收”,合谷为循经远端取穴,可祛除阳 明、太阳经筋之邪气,祛风通络。太冲为足厥阴之原穴,肝经循行“上出额”,“下颊里,环唇内”,与 合谷相配,具有加强疏调面颊部经气作用。 攒四百车阳白谷全充仓,(免谈) 配穴:风寒外袭配风池、风府;风热侵袭配外关、关冲;气血不足配足三里、气海;眼睑闭合不全配 鱼腰、丝竹空、申脉;鼻唇沟变浅配迎香;人中沟歪斜配水沟;颏唇沟歪斜配承浆;乳突部疼痛配翳风; 舌麻、味觉减退配廉泉。 (四)面瘫的治疗操作 1.
29、基本刺灸方法 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发病初期,面部腧穴手法不宜过重,针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发病初期,面部腧穴手法不宜过重,针 刺不宜过深,肢体远端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刺不宜过深,肢体远端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恢复期,足三里行补法,合谷、太冲行平补平泻法。 2.其他治疗 (1)皮肤针法 取阳白、颧髎、地仓、颊车,轻叩,以局部潮红为度,每日或隔日 1 次。适用于恢复 中医中医执业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师考试辅导 针灸针灸学学 第 11 页 期。 (2)电针法 取太阳、阳白、地仓、颊车。断续波,刺激 1020 分钟,强度以患者面部肌肉微见跳动 而能耐受为度。适用于面
30、瘫中、后期。 (3)刺络拔罐法 取阳白、颧髎、地仓、颊车。用皮肤针叩刺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后加拔火罐。适用于 恢复期。 痿痿 证证 (一)辨证要点 痿证常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久病房劳、跌仆损伤、药物损伤等因素有关。痿证病位在筋脉肌肉, 与肺、脾、肝、肾有关。感受外邪或相关脏腑受损,均可使筋脉失于濡润,肌肉弛纵不收而成痿证。痿证 以虚证为主,或本虚标实。 主症 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甚则肌肉萎缩或瘫痪 兼症 肺热津伤 发热多汗,热退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舌红,苔黄,脉细数 湿热浸淫 肢体逐渐痿软无力,下肢为重,兼麻木不仁,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脾胃虚弱 肢体痿软无力日久,食少纳呆,腹胀便溏,面
31、浮不华,舌淡,苔白,脉细缓 肝肾亏虚 肢体痿软失用,肌肉萎缩,兼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痿证的治法 祛邪通络,濡养筋脉。以手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为主。 (三)痿证的处方 主穴 上肢:肩髃 曲池 外关 合谷 颈、胸段夹脊穴 下肢:髀关 足三里 阳陵泉 悬钟 三阴交解溪 腰部夹脊穴 方义 “治痿独取阳明”,阳明经多血多气,主润宗筋,取上、下肢阳明经穴,疏通经络,调理气血。 夹脊穴位于督脉之旁,又与膀胱经经气相通,可调脏腑阴阳,通行气血。外关、阳陵泉、悬钟为少阳经穴, 能辅佐阳明经通行气血,其中阳陵泉、悬钟分别为筋会、髓会,有强筋壮骨之功。三阴交健脾养肝益肾, 濡养筋脉。 配穴: 肺热津伤
32、配尺泽、大椎;湿热浸淫配阴陵泉、内庭;脾胃虚弱配脾俞、胃俞;肝肾亏虚配肝俞、肾俞。 (四)痿证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针刺,按虚补实泻法常规操作;尺泽可点刺出血。 2.其他治疗 (1)皮肤针法 沿患肢阳明经及相应夹脊穴反复叩刺,以微出血为度,隔日 1 次。 (2)电针法 在瘫痪肌肉处选取穴位。针刺后加电针仪,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 20 分钟。 (3)穴位注射法 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阳陵泉、悬钟、三阴交。每次 24 穴。选用 维生素 B1 或维生素 B12 注射液,每穴注入 0.51.Oml,隔日 1 次。 痫痫 病病 (一)辨证要点 痫病常因情志失调、禀赋不足、饮食不节
33、、脑络瘀阻而发病。病位在脑,与肝、心、脾、肾功能失调病位在脑,与肝、心、脾、肾功能失调 中医中医执业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师考试辅导 针灸针灸学学 第 12 页 有关有关。各种外因与内伤因素导致风、痰、火、瘀蒙蔽清窍,扰乱神明均可发病。本病发作期多实,或实中 夹虚;间歇期多虚,或虚中夹实。 发作 期 大发 作 发作前常有眩晕头痛,胸闷不舒,神疲乏力等先兆,旋即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两目上视,牙关紧闭, 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或发怪叫,二便自遗,发作后平复如常人。 小发 作 动作突然中断,手中物件落地,头部低垂,两目瞪视,呼之不应,数秒至数分钟后即可恢复。 间歇期 痰火扰神 急躁易怒,咳痰不爽,舌红,苔
34、黄腻,脉弦滑而数 风痰闭阻 胸闷,痰多,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头部刺痛,或有脑部外伤史,舌质紫暗,脉涩 瘀阻脑络 心脾两虚 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腻,脉沉弱 肝肾阴虚 神志恍惚,两目干涩,腰膝酸软,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二)痫病的治法: 1.发作期 醒脑开窍。以督脉、手厥阴经穴为主。 2.间歇期 化痰息风,理气通络。取任脉及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三)痫病的处方 1.发作期 主穴:水沟 百会 后溪 内关 涌泉 方义: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百会为督脉穴,后溪通督脉,可醒脑开窍,解痉止搐;内 关为心包经络穴,能和胃化浊,调畅心气,醒神开窍;涌泉为肾经井穴,可开窍醒神。 2.间歇期
35、 主穴:印堂 鸠尾 间使 太冲 丰隆 腰奇 方义:印堂可醒脑宁神;鸠尾为任脉络穴,是治疗痫病的要穴;间使为心包经经穴,有理心气,调心鸠尾为任脉络穴,是治疗痫病的要穴;间使为心包经经穴,有理心气,调心 神之功,与腰奇同为治疗痫证的经验穴神之功,与腰奇同为治疗痫证的经验穴;太冲为肝之原穴,能平息肝风,理气通络;丰隆为化痰要穴,以 豁痰化浊。 配穴:痰火扰神配神门、行间、内庭;风痰闭阻配合谷、风池、阴陵泉;瘀阻脑络配膈俞、内关、血 海;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足三里;肝肾阴虚配肝俞、肾俞、三阴交。 (四)痫病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发作期,用毫针泻法,水沟宜强刺激;间歇期,太冲、丰隆行泻法,其余
36、主穴行平补 平泻法。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取心、肝、皮质下、神门,毫针刺,或埋针法,或压丸法。 (2)穴位注射法 取足三里、内关、大椎、风池,每次选用 2 穴,用维生素 B1 注射液,或维生素 B12 注射液,或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入 0.5ml。 中医中医执业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师考试辅导 针灸针灸学学 第 13 页 不不 寐寐 (一)辨证要点 不寐常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病后体虚等因素有关。病位在心,与肝、脾、肾等脏腑功病位在心,与肝、脾、肾等脏腑功 能失调密切相关能失调密切相关。各种情志刺激及内伤因素导致火、痰等病理产物存留于体内,影响于心,使心神失养或 心神被扰,心神不安
37、,阴跷脉、阳跷脉阴跷脉、阳跷脉功能失于平衡,而出现不寐。不寐以虚实夹杂之证多见。 主症 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 兼症 心脾两虚 多梦易醒,心悸健忘,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心肾不交 心烦不寐,或时寐时醒,手足心热,颧红潮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心胆气虚 夜寐多梦,易惊善恐,舌淡,苔薄,脉弦细 肝火扰神 难以入睡,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 脾胃不和 眠而不安,胸闷脘痞,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不寐的治法 舒脑宁心,安神利眠。取督脉、手少阴穴为主。 (三)不寐的处方 主穴:百会 安眠 神门 三阴交 照海 申脉 方义: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于脑,
38、取督脉穴百会镇静安神,舒脑安眠;安眠穴位居头部,是治疗 不寐的经验效穴;心主神明,取心之原穴神门以宁心安神;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能调和与不寐密切 相关的肝脾肾三脏;跷脉主寤寐,司眼睑开阖,照海通阴跷脉,申脉通阳跷脉,两穴同用可调节阴阳跷脉 以安神助眠。 三交百(块),神僧(不)眠 配穴: 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心肾不交配太溪、肾俞;心胆气虚配心俞、胆俞;肝火扰神配行间、侠溪; 脾胃不和配足三里、内关;噩梦多配厉兑、隐白;头晕配风池、悬钟。重症不寐配夹脊、四神聪。 (四)不寐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针平补平泻,照海用补法,申脉用泻法。配穴则虚补实泻,心胆气虚者可配合灸法。 2.其他治
39、疗 (1)耳针法 取神门、皮质下、心、肾、肝。毫针刺或用埋针法、压丸法。 (2)皮肤针法 自项至腰部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第一侧线,用皮肤针叩刺至皮肤潮红即可。 (3)拔罐法 自项至腰部沿足太阳膀胱经来回走罐,以潮红为度。 患者,女,45 岁。失眠 2 个月,近日来入睡困难,有时睡后易醒,醒后不能再睡,甚至彻夜不眠,舌 苔薄,脉沉细。治疗应首选( ) A.神门、内关 B.神门、胆俞 C.神门、三阴交 D.心俞、脾俞 E.心俞、足三里 正确答案C 郁郁 证证 (一)辨证要点 中医中医执业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师考试辅导 针灸针灸学学 第 14 页 郁证多与情志不舒、思虑过度、饮食不节等因素有关。病
40、位在肝,可涉及心、脾、肾病位在肝,可涉及心、脾、肾。肝气郁结,郁 火、痰湿、神乱均可致气机郁滞,心神被扰,或心神失养而出现郁证。病久则心脾两虚,或肝肾不足。郁 证以实证为多见,也可由实转虚。 主症 精神抑郁善忧,情绪不宁或易怒易哭 兼症 肝气郁结 胸胁胀痛,舌苔薄白,脉弦 气郁化火 急躁易怒,口干而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痰气郁结 咽中如有物梗塞,舌苔白腻,脉弦滑 心神惑乱 精神恍惚,多疑易惊,悲忧善哭,舌淡,脉弦 心脾两虚 多思善疑,失眠健忘,神疲纳差,舌淡苔薄,脉细 肝肾阴虚 情绪不宁,五心烦热,两目干涩,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郁证的治法 调神解郁,疏利气机。取督脉、手足厥阴、手少阴经
41、穴为主。 (三)郁证的处方 主穴:百会 印堂 水沟 内关 神门 太冲 方义: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故取百会、印堂、水沟可通督导气,调神解郁;心藏神,内关为 心包经络穴,神门为心之原穴,两穴可调理心气,舒心解郁;太冲为肝之原穴,用之以疏肝理气,通畅气 机。诸穴合用,气机得以通畅,神志得以安定,“郁”得以开解。 配穴: 肝气郁结配膻中、期门;气郁化火配行间、侠溪;痰气郁结配丰隆、阴陵泉、天突;心神惑乱配通里、 心俞、三阴交;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肝肾阴虚配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咽部 异物哽塞感明显者配天突、照海。 (四)郁证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水沟行泻法,其余主穴
42、行平补平泻法。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取肝、心、神门、交感,毫针刺或用埋针法、压丸法。 (2)电针法 取百会、印堂、内关、神门、太冲,用连续波。 (3)穴位注射法 取心俞、内关,用丹参注射液,每穴 0.30.5ml。 痴痴 呆呆 (一)辨证要点 痴呆常与老年精气亏虚、情志失调、外伤及中毒有关。病位在脑,与肝、心、病位在脑,与肝、心、脾、肾等脏腑功能失常脾、肾等脏腑功能失常 关系密切关系密切。由于禀赋不足或年事渐高,脏腑功能逐渐低下,瘀血、痰湿瘀阻脑络或气血、脑髓不足,脑窍 失养,最终导致神明失用而发生痴呆。 主 症 呆傻愚笨。轻者神情淡漠,寡言少语,反应迟钝,记忆减退等;重者神情呆滞,言
43、辞颠倒,行为怪僻,记忆 障碍,智力衰退,生活不能自理等 兼 症 肝肾亏虚 头晕耳鸣,腰酸骨软,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 气血不足 步态不稳,面色淡白,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 痰浊蒙窍 脘腹胀满,倦怠思卧,舌质淡,苔白腻 瘀血阻络 善惊易恐,肌肤甲错,或肢体麻木不遂,舌质紫暗,脉细涩 中医中医执业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师考试辅导 针灸针灸学学 第 15 页 (二)痴呆的治法 醒脑调神,充髓益智。取督脉、手厥阴、足少阴经穴为主。 (三)痴呆的处方 主穴:百会 印堂 四神聪 内关 太溪 悬钟 方义:督脉入络脑,心主神明,取督脉穴百会、印堂,心包经络穴内关,与四神聪相配,能醒脑调神; 脑为髓海,肾
44、主骨生髓,取髓会悬钟、肾之原穴太溪,可充养髓海,健脑益智。 配穴: 肝肾亏虚配肝俞、肾俞;气血不足配足三里、气海、血海;痰浊蒙窍配丰隆、中脘;瘀血阻络配膈俞、 太冲。 (四)痴呆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太溪、悬钟行补法,其余主穴平补平泻。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取皮质下、枕、心、肝、肾、神门,毫针刺或用埋针法、压丸法。 (2)头针法 取额中线、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毫针行较强捻转刺激,或配合使用电针。 心心 悸悸 (一)辨证要点 心悸多与体虚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药食不当等因素有关。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功能失调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功能失调 密切相关。密切相关。七情刺激、素体胆怯及脏腑功能失常均可内犯于心,进而导致心神失养,或心神受扰而发病。 心悸以虚证为多见,也可见虚实夹杂之证。 主症 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 兼症 心胆虚怯 惊恐而发,兼气短自汗,少寐多梦,舌淡,苔薄,脉细弦 心脾两虚 失眠健忘,头晕乏力,舌淡,苔薄白,脉弱无力 阴虚火旺 少寐多梦,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