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 年新疆乌鲁木齐市重点初中五校联考中考语文第四次模拟试卷年新疆乌鲁木齐市重点初中五校联考中考语文第四次模拟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每小题一、积累与运用(每小题 3 分,共分,共 18 分)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缄 默( jin) 恻隐 ( yng) 臆 测(y) 混 为一谈(hn) B偌 大(ru) 酷肖 (xio) 簇 新(c) 合辙 押韵(z) C祈 祷(q) 腻 烦(n) 攲 斜(q) 尽态极妍 ( yn) D逼狭 (xi) 呜咽 ( y) 勾 当(gu) 引颈受戮 (l)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告罄 由衷 一泄千里 杂乱无章 B荣膺 帐蓬
2、迫不及待 粗制滥造 C秘诀 狼藉 在劫难逃 月明风清 D倒坍 震悚 见义思迁 贪赃枉法 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2020 珠峰高程登顶测量成功,测量登山队队员展现了锲而不舍 、不折不挠的精神。 B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收官之年,广大扶贫干部殚精竭虑 ,撸起袖子加油干。 C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保护文化遗产,我们任重道远 。 D 绿水青山都是歌在“中国绿城”南宁唱响,那美妙动听的歌声真让人叹为观止 。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文艺创作的成功与否,不在于题材的大小,而取决于作者体验的深浅与情感的真伪。 B在高科技时代,通过“数字孪生”和智慧城市的
3、结合,将提升城市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C 中国地名大会这个节目不仅挖掘地名背后的故事,而是展现人与地名间情感联系。 D今年, “广西全民阅读月”活动以线上为主,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可以随时享受阅读之美。 5下列依次填入文段划线处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什么是好书?好书因时而异、因人而异。 , , , , 。总之,能够提升文化 素养、提供心灵抚慰、砥砺个人精神的书,就是好书。 红楼梦在清代曾经是禁书,到当代却成了经典 对研究者而言,知识广博、体系精深、论述深入的书是好书 “四书五经”在秦朝时是禁书,经过汉儒的推崇,逐渐成了后世的经典 对初学者而言,浅显易懂、琅琅上口的是好书 对普通读者而
4、言,内容丰富、语言通俗的是好书 A B C D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信”即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无论是“曾子烹彘商鞅立木”还是“一诺千金” ,都包 含着古人对诚信的尊崇。 B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给刘禅的一篇表文,情辞恳 切,感人肺腑。 C傅雷是我国著名翻译家,他曾翻译过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 。 D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下 。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二、名著导读二、名著导读 7 海底两万里中阿龙纳斯教授跟随诺第留斯号进行了海底探险,在南极曾经因缺氧而窒息。请简要说 说诺第留斯号进行海底探险时如何陷入险情
5、?又是如何脱离险情的? 三、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理解(共三、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理解(共 27 分)分) 8 (8 分)古诗文名句默写。 (1)窈窕淑女, 。 ( 关雎 )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 虽有嘉肴 ) (3)博学而笃志, ,仁在其中矣。 ( 论语 ) (4)瀚海阑干百丈冰,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5)青树翠蔓, , 。 (柳宗元小石潭记 ) (6)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 是: , 。 9古诗阅读理解。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
6、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 男儿列, 心却比, 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 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下列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上片从客居京华写起,时值中秋佳节,院落篱下,菊花盛开,北国的秋天,明净如洗,这种令人愉 悦的景致给作者带来了美好的心情。 B “四面歌残终破楚” ,这句词引用汉军破楚的典故,写出中国当时遭受八国联军侵略孤立无援的危急 处境,也用来指词人自己冲破婚姻家庭的牢笼。 C “青衫湿”的典故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 ,作者借此表达了难觅知音的孤寂与苦闷,但作者不是消 极地自怨自艾,而是积极地探索和追寻。 D下片的词意紧承上片而来,
7、通过身与心的对比和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 词意纵横驰骋,抒情酣畅淋漓,格调高昂激越。 10 (10 分)文言文阅读理解。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 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栗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 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 “天下无马!”呜呼!其 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才
8、美不外见 请以军礼见 B.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 公等 遇雨 C.策之不以其道 以咨诹善道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目似暝,意 暇甚 (2)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紧接着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然后进一步揭示千 里马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 B.文章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以 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C.文章每段末句都用“也”字收结,但这三个“也”字表达的语气各有不同。 “不以千里称也”的“也” , 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深刻嘲讽的语气。 D.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强
9、烈的不平和悲愤,作者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 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3)请将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 (6 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下马观碑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 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选自书林纪事 ) 注欧阳询:唐代著名书法家。索靖:晋代书法家。布:铺开。 (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B.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C.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10、。 D.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2)结合文中的语句,说说欧阳询成才的因素。 四、现代文阅读理解(共四、现代文阅读理解(共 42 分)分) 12 (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 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 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 不仅促进技术创新, 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 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
11、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 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 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 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 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 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 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 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 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
12、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 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 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 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 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 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 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 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
13、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 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 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 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
14、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15、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13 (18 分)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人间烟火气 王文一 早晨上班,车载音响的随机循环播放突然唱起了青花瓷 。 “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听到 这句的时候正好路过一家早餐店,包子出笼,整个店里都冒着蒸汽,我忽然想起了几十里外那个小村子 里的炊烟。 故乡多山,虽不大却也将大地切割得支离破碎,家家户户都藏在山坳里。一条公路沿河而行,在路过 村庄的时候,能看到的都只是片瓦只檐,只有偶尔顺着那条进村的小路往里延伸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原 来村庄的内涵如此丰富, 小路可以一直延伸到山沟沟的最深处。 而村里的家家户户, 就在这小
16、路的两边, 挨挨挤挤。泾渭分明地做着邻居。 炊烟是不分彼此的。 每到亭午日暮, 或者晨光熹微, 炊烟都会在家家户户的烟囱上轻轻巧巧地飘出来, 这时候无论家宅广阔还是茅檐草舍,无论炊烟出来的渠道是敞亮的琉璃瓦烟囱还是泥坯堆砌的小筒,都 不影响大家彼此温柔地打着招呼,然后炊烟融洽地汇聚到一起,变成一抹轻柔的云,低低地飘在村庄的 上空。炊烟是不记仇的,就像村里的乡亲,虽然彼此偶尔会有一些口角,但是情绪从来不会隔夜。早晨 起来烧火的时候你招呼我一声,我打趣你一句,情绪很快便随着柴火进了灶膛,一把火烧过,就随着烟 气袅无踪迹了。 炊烟是农村最美的一张名片。薄雾轻笼的早晨,一根根或细长或短粗的烟囱里。冒出
17、淡淡蓝蓝的细腻 烟雾,这烟雾一缕一缕地汇聚起来,弥漫在农家小院的房舍屋檐上,萦绕在原野的庄稼树木上,更笼罩 在整个村子的上空,凝结成一片小云,小村仿若仙境。风吹过,这些仿佛蜃气好像雾霭的轻烟渐淡,最 后消散无踪。这时候,村子终于脱去了如纱般的睡衣,彻彻底底清醒了过来。跳脱 的鸡,蹒跚 的鸭,稳 重的牛,以及乱窜 的猪狗,上学的稚子,劳作的大人,都在彰显着村庄的活力,生机盎然又醉人眼目。 而黄昏的炊烟,又有一种别样的艳丽。红彤彤的夕阳给小村镀了一层金边,这个时候,从错落有致的房 顶袅袅升起丝丝缕缕,在晚霞的照射下,缭绕在炊烟里的小村落,升腾着一种朴实,一种单纯,这烟就 像这越发落寞的村落,古朴、
18、恬静、温暖。在炊烟的呼唤下,人们或者行走,或者“突突”地开着蹦蹦 车,从山间、田里,河畔顺着村道走回来,炊烟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 乡亲们或许不会关注司空见惯的炊烟,就像他们可能没有关注家里面那个总是起得很早、睡得很晚的 女人,那个女人是老婆,是母亲。她们默默地见识着村庄最冷清的晨,熬着村庄最深沉的夜,却从来不 会为自己的辛勤和劳累辩驳夸耀。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女人的存在,这些小房子才会按时升腾起炊烟,才 会有温暖的被窝和可口的饭菜,那是家的味道。 难怪中国古代文人无论桀骜还是恬淡,无论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在诗句中总会提及炊烟,悄悄地 织构美好。比如陶渊明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范成大有
19、“指点坎烟阁莽苍,午餐应可寄前庄” , 蔡襄有“孤舟横笛向何处,竹外炊烟一两家”炊烟就是人,就是家。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 (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2019 年 12 月 17 日,有删改) (1)文章第段引用青花瓷的歌词有何作用? (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从修辞角度赏析第段的划线句。 赏析第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阅读第段,分别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早晨炊烟和黄昏炊烟的不同特点。 (4)本文第段与链接材料都写到了妻子(老婆)与母亲,试分析其情感表达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链接】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大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20、莫怀戚散步 (5)作者为什么说“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请联系全文简要作答。 14 (12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读书亦是一种养生 经常读书可以延年益寿,这是古今中外人们的共识。至圣先师孔子一生坎坷,陆游,常靠读书怡情, 他的切身体会是“病中书卷作良医” 。清代沈复说: “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惟读书可 以养之。 ”日本长寿专家从职业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最长寿的是哲学家,其次是艺术家、科学家等。二 十世纪以来的四百名欧美名人,读书人的寿命居首,平均寿命七十九岁。我国有一位学者年过百岁,但 仍每天读书写作不辍。他认为, “对于养生,读书似乎比滋补营养更上一筹” 。 读书
21、可以养心。心为人体之君,养生贵在养心。书要读进去,必须心先静。读书人都有这样的体会。 读一本好书,犹如与一位知已在促膝谈心,心情格外愉悦,一切忧愁烦恼都抛之九霄云外。清末经学大 师俞樾,晚年远离官场,专心治学,他曾自撰一联: “读书养气十年足,扫地焚香一事无。 ”读书养心, 使他寿至 86 岁。同时,开卷有益,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你徜徉其间,与大师对话,与思想同行,可以 开阔眼界,增加知识,滋润灵魂,充实生活,使人生快乐。 读书可以养颜。每个人都希望青春常在,每个人都盼望美颜常留。时下美容养颜之术可谓五花八门, 有食养者,有药养者,有运动养者,还有涂涂抹抹养者,不一而足。其实读书自可养颜。托尔
22、斯泰说: “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一个勤于读书看报、勤于思考和实践的人,通常情况 下,他会脱离狭隘和肤浅,从而变得内涵丰富、视野开阔、心胸宽广。他会热爱生活,富有情趣,不畏 艰难,乐观进取。叔本华说过: “高级的精神文化,往往会使我们渐渐达到另一种境地,从此不再依赖他 人以寻求乐趣,书中自有无穷之乐。 ”乐而忘忧,能不养颜? 读书可以祛病。古人认为书是一种特殊的药。西汉文学家刘向曾说: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 他把读书比作一帖药,善读书可以消除愚昧,使人聪明。其实读书不仅是药,而且是一帖良药,具有解 郁宣泄之功效,能够调整人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甚至起到治
23、病疗疾的作用。三国时曹操有头风 病的顽症,当他读了陈琳讨伐他的讨逆檄文 , “悚然汗出” ,顿时病愈如常。一生与书为伴、以书祛病 健身的中外名人不胜枚举。现在有些国家在,医院专门开设图书馆,推崇“书籍疾法” ,道理就在这里 。 腹有诗书气自华,经常读书亦养生。打开书本吧!在我看来,读书不仅是一种优雅的休闲方式,是一种 高贵的生存状态,也是一种价廉物美的养生之道。在经典与大师的指引下,让我们这些世俗之人快乐地 阅读,诗意地生活,那么,我们的生命就会展现出一片常美常新的风景。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一段划横线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文章第段中的加点词“这里”具体指什
24、么? 五、作文(五、作文(60 分)分) 15 (60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的西点军校在世界上名气很大, 它不仅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军事人才,也培养出无数商界精 英。这所学校有许多优良的传统。比如,当军官派你去完成一项任务,但由于种种原因,你没有完成, 当军官问你为什么时,如果你为自己辩解,说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导致自已没有完成任务,那就错 了。你只能说: “报告长官,没有借口。 ”除此之外,你不能多说一个字。 对此,有人说, “没有借口”太没人情味了,太冷漠了;也有人说, “没有借口” ,可以激起一个 人最大限度的潜能。还有人说,在人生中,不要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寻找借口上,
25、失败也好,做错事也罢, 再美妙的借口,对事情的改变又有什么作用呢? 作为中学生的你,听到过一些借口吗?曾为自己找过借口吗?你对它有何感受和认识?请你以 “没有借口”为题,写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文章。 注意: (1)不少于 600 字(2)不得抄袭,不能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2021 年新疆乌鲁木齐市重点初中五校联考中考语文第四次模拟试卷年新疆乌鲁木齐市重点初中五校联考中考语文第四次模拟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每小题一、积累与运用(每小题 3 分,共分,共 18 分)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缄 默( jin) 恻隐 ( yng) 臆 测(y)
26、混 为一谈(hn) B偌 大(ru) 酷肖 (xio) 簇 新(c) 合辙 押韵(z) C祈 祷(q) 腻 烦(n) 攲 斜(q) 尽态极妍 ( yn) D逼狭 (xi) 呜咽 ( y) 勾 当(gu) 引颈受戮 (l)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握 不准的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解答】A.有误, “恻隐”的“恻”应读作“yn” ; B.有误, “合辙押韵”的“辙”应读作“zh” ; C.正确; D.有误, “勾当”的“勾”应读作“gu” 。 故选: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告罄 由衷 一泄千里 杂乱无章 B荣
27、膺 帐蓬 迫不及待 粗制滥造 C秘诀 狼藉 在劫难逃 月明风清 D倒坍 震悚 见义思迁 贪赃枉法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 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 别与书写。 【解答】A.有误, “一泄干里”的“泄”应写作“一泻干里” ; B.有误, “帐蓬”的“蓬”应写作“篷” ; C.正确: D.有误, “见义思迁”的“义”应写作“异” 。 故选:C。 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2020 珠峰高程登顶测量成功,测量登山队队员展现了锲而不舍 、不折不挠的精神。
28、B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收官之年,广大扶贫干部殚精竭虑 ,撸起袖子加油干。 C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保护文化遗产,我们任重道远 。 D 绿水青山都是歌在“中国绿城”南宁唱响,那美妙动听的歌声真让人叹为观止 。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 解答此题, 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 还要结合句意表述, 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 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ABC.使用正确; D.使用有误,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歌声是听到的,所以该成语使用有误
29、。 故选:D。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文艺创作的成功与否,不在于题材的大小,而取决于作者体验的深浅与情感的真伪。 B在高科技时代,通过“数字孪生”和智慧城市的结合,将提升城市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C 中国地名大会这个节目不仅挖掘地名背后的故事,而是展现人与地名间情感联系。 D今年, “广西全民阅读月”活动以线上为主,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可以随时享受阅读之美。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要掌握常见的病句类型并通读所有句子,在此基础上凭语感 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提取句子主干,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A.正确; B.有误,成分残缺,删去“将” ; C.有
30、误,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不仅和而且搭配,应把“而是”改为“而且” ; D.有误,句式杂糅,删去“为了” ; 故选:A。 5下列依次填入文段划线处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什么是好书?好书因时而异、因人而异。 , , , , 。总之,能够提升文化 素养、提供心灵抚慰、砥砺个人精神的书,就是好书。 红楼梦在清代曾经是禁书,到当代却成了经典 对研究者而言,知识广博、体系精深、论述深入的书是好书 “四书五经”在秦朝时是禁书,经过汉儒的推崇,逐渐成了后世的经典 对初学者而言,浅显易懂、琅琅上口的是好书 对普通读者而言,内容丰富、语言通俗的是好书 A B C D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
31、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 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 分关系、并列关系。 【解答】先按照时代不同举例,先是,然后“到当代却成了经典”承接“逐渐成了后世的经典” , 接下来,根据读者的不同分类举例,三类之间是按照从特殊到一般的顺序排列的,即: 。 故选:C。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信”即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无论是“曾子烹彘商鞅立木”还是“一诺千金” ,都包 含着古人对诚信的
32、尊崇。 B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给刘禅的一篇表文,情辞恳 切,感人肺腑。 C傅雷是我国著名翻译家,他曾翻译过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 。 D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下 。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 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作答即可。 【解答】ABC.正确。 D.有误,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 。 故选:D。 二、名著导读二、名著导读 7 海底两万里中阿龙纳斯教授跟随诺第留斯号进行了海底探险,在南极曾经因缺氧而窒息。请简要说 说诺第留斯号进
33、行海底探险时如何陷入险情?又是如何脱离险情的? 【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课本推荐名著的掌握程度,结合积累作答。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海底两万里故事情节的把握能力。认真阅读原著,能把遇险和脱险的过程 表述出来即可。 明确诺第留斯号在南极冰层之下前进时, 冰山翻转撞上诺第留斯号, 堵住了所有的出口; 后来尼摩船长让诺第留斯号用自身重量的来回冲撞,冲破冰层。 答案: 冰山翻转撞上诺第留斯号,堵住了所有的出口;后来尼摩船长让诺第留斯号用自身重量的来回冲撞,冲 破冰层。 三、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理解(共三、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理解(共 27 分)分) 8 (8 分)古诗文名句默写。 (1)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34、 。 ( 关雎 )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 ( 虽有嘉肴 ) (3)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 论语 ) (4)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5)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 参差披拂 。 (柳宗元小石潭记 ) (6) 苏轼的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 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是: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蝉娟 。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 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 做好积累, 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35、 【解答】 (1)君子好逑 (重点字:逑) (2)教然后知困 (3)切问而近思 (4)愁云惨淡万里凝(重点字:凝) (5)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重点字:拂)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重点字:蝉) 9古诗阅读理解。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 男儿列, 心却比, 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 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下列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上片从客居京华写起,时值中秋佳节,院落篱下,菊花盛开,北国的秋天,明净如洗,这种令人愉
36、 悦的景致给作者带来了美好的心情。 B “四面歌残终破楚” ,这句词引用汉军破楚的典故,写出中国当时遭受八国联军侵略孤立无援的危急 处境,也用来指词人自己冲破婚姻家庭的牢笼。 C “青衫湿”的典故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 ,作者借此表达了难觅知音的孤寂与苦闷,但作者不是消 极地自怨自艾,而是积极地探索和追寻。 D下片的词意紧承上片而来,通过身与心的对比和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 词意纵横驰骋,抒情酣畅淋漓,格调高昂激越。 【分析】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1903 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 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
37、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 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 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 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 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 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解答】本题考查对词作的赏析。
38、A.有误,令人愉悦的景致不能抹去作者的国难心愁,作者用乐景来写哀情。 BCD.正确。 故选:A。 10 (10 分)文言文阅读理解。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 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栗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 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 “天下无马!”呜呼!其 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A.才美不外
39、见 请以军礼见 B.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 公等 遇雨 C.策之不以其道 以咨诹善道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目似暝,意 暇甚 (2)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A.文章开篇提出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紧接着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然后进一步揭示千 里马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 B.文章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以 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C.文章每段末句都用“也”字收结,但这三个“也”字表达的语气各有不同。 “不以千里称也”的“也” , 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深刻嘲讽的语气。 D.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强烈
40、的不平和悲愤,作者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 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3)请将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分析】 【参考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 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 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 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
41、)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 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 千里马吧! 【解答】 (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 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见:同“现“,表现/见:参见; B.等:相等,一样/等:用在人称代词 后,表示复数; C.道:方法/道:方法; D.意:意思/意:神情。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BD.正确; C.有误,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
42、痛惜之情。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 ,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 换、补、移” ,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 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或,有时。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重点词:其,难道。其,大概。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 答案: (1)C (2)C (3)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 11 (6 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43、 下马观碑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 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选自书林纪事 ) 注欧阳询:唐代著名书法家。索靖:晋代书法家。布:铺开。 (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A.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B.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C.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D.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2)结合文中的语句,说说欧阳询成才的因素。 【分析】 【参考译文】 欧阳询曾经有一回骑马赶路,看到一块古碑,是晋代书法家索靖所写的。 (他)就停住马观看那块 古碑,很久才离开。 (他)走到离古
44、碑几百步的地方后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欣赏,等到疲乏了,就 铺开皮衣坐下来观看,于是守在碑旁,三天后才离开。 【解答】 (1)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句意为:等到疲乏了,就铺开皮衣坐下来观看,于是守在碑旁, 三天后才离开。故断为: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从文中“见古碑,驻马观之,良久而去”可以看出,他能随 时随地地向别人学习,说明他虚心好学。从文中“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可知, 他做事认真、潜心贯注。 “因宿其旁,三日方去”说明他专心致志,执着钻研。 执着钻研。 答案: (1)D。 (2)示例: “见古碑,
45、驻马观之,良久而去”说明他虚心好学; “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 坐观”说明他潜心贯注; “因宿其旁,三日方去”说明他执着钻研。 四、现代文阅读理解(共四、现代文阅读理解(共 42 分)分) 12 (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 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 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 不仅促进技术创新, 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
46、审美观念的更新。这 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 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 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 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 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 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 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 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 体,青花瓷成为中国
47、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 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 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 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 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 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 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 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 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 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 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