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12021 年杭州市初中毕业升学文化考试模拟年杭州市初中毕业升学文化考试模拟语文试题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考生须知: 1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纸两部分,满分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纸两部分,满分 120120 分,考试时间分,考试时间 120120 分钟。分钟。 2 2.答题前,在答题纸上填涂姓名和考生号。答题前,在答题纸上填涂姓名和考生号。 3 3.必须在答题纸的对应答题位置上答题,写在其他地方无效。必须在答题纸的对应答题位置上答题,写在其他地方无效。 4 4.考试结束后,试题卷和答题纸一并上交。考试结束后,试题卷和答题纸一并上交。 一、积累(一、积累(1818 分)分) 参观浙江省博
2、物馆举办的“纪念沙孟海先生诞辰 120 周年展览”后,某校书画社成员拟写了一则新闻稿, 向校广播站投稿。请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_ 2021年 3 月 20日,我校书画社团成员走进浙江省博物馆武林管区,参观了“若榴花屋忆故人 纪念沙 孟海先生诞辰 120周年展览”。本次展览撷 (A.xi B.ji )取沙孟海先生家属捐赠的 159件文物精品,回 顾了先生的求学历程、卓然成就、亲朋师友和文博收藏,展现了他对艺术【甲】几十年如一日、有恒心有 毅力、坚定而执着的追求。 参观过程中,喜欢书法的同学,欣赏着修能图书馆记的拓本,不时在手掌上临写着沙老先生遒劲、 俊朗的书法作品;热爱篆刻的同学,则大多屏息
3、敛声地观摩着一幅幅古穆朴厚、入古出新的篆章作品,感 受沙老在金石篆刻上的深厚造诣 (A.zh B.y) ;钟情绘画的同学,伫足于沙老收藏的丹青作品前,见证了 书画家们与沙老的真挚友情。 展览当天,虽然观众摩肩接踵, 【乙】车水马龙,但同学们的内心是那样沉静。这真是:人于静处曾开 悟,心若安时便得闲。 1. 新闻稿中的加点字容易误读,为了准确播报,请选择正确的注音。 (1)撷 (A.xi B.ji )取 (2)造诣 (A.zh B.y) 2. 找出新闻稿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两项,并改正。 A.管区 B.遒劲 C.伫足 D.沉静 ( )项应改为_, ( )项,应改为_。 3. 新闻稿中【甲】处表述
4、不简洁、 【乙】处用词不当。请各用一个成语替代,使句子通达。 4. 请根据新闻稿的内容,为它选择一个准确、规范的标题。 ( ) A. 若榴花屋忆故人纪念沙孟海先生诞辰 120 周年展览 B. 我校书画社成员参观“纪念沙孟海先生诞辰 120 周年展览” C. 震惊!我校书画社成员居然做了这件事 D. 浙江省博物馆热情接待我校书画社团成员 【答案】1. (1)A(2)B 2. A 项,馆区; C 项,驻足 3. 【甲】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乙】络绎不绝、川流不息 4. B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1)撷取:采取;选取。注意“撷”读音为“xi ”; (2)造诣:学问、技艺等所达
5、到的水平。注意“诣”读音为“y ”。 【2 题详解】 “管区”是指“管理区域”,“馆区”是“(某类)场馆的(某一)区域”。“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 就是浙江省博物馆武林(地名)场馆; 驻足,停止脚步、立足。是行走过程的暂时停留,后面会接着走; 伫足,止步。停下后将不再前行。“驻 足 于沙老收藏的丹青作品前”更符合参观时同学“走停走”的行为。 【3 题详解】 成语表意简洁而凝练,意思丰富耐人寻味。 【甲】处“几十年如一日、有恒心有毅力、坚定而执着”可用“持之以恒(长久坚持下去)”、或“锲而 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形容做事持之以恒,比喻有恒心,有毅力)”来代替,表 意准确,简洁
6、不啰嗦。 【乙】处“车水马龙”意思是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一般。形容热闹繁华的景象。场馆里看展的人多,不属 于“热闹繁华”,“车水马龙”使用不恰当,可用“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或 是“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4 题详解】 新闻标题一般由“人物+事件”组成。B 书画社成员(人物)参观“纪念沙孟海先生诞辰 120 周年展览”(事 件)符合这一结构;D浙江省博物馆(人物)热情接待我校书画社团成员(事件)也符合这一结构。但从新 闻内容看,这则新闻想表现的是“书画社成员”的活动,所以 B 最为合适。 5. 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国传统艺术中“诗书画的融合”,近期校书
7、画社将创作主题聚焦在“水”上。 下面是某社员关于“水的意象”的探究表格,请根据提示填空。 意象分类 含“水”意象的古诗文 意象的寓意 一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诗经 ) 象征着某种障碍与困难。 二 仍怜故乡水, (1)_。 ( 渡荆门送别 ) 寄寓着(2)_。 (3)_, (4)_。 三 (5)_, (6)_。 (7)_。 【答案】 (1). 万里送行舟 (2). 绵绵不断的乡情 (3). 烟笼寒水月笼沙 (4). 夜泊秦淮近酒家 (5). 逝者如斯夫 (6). 不舍昼夜 (7). 寄托着对光阴易逝的感怀 (示例 1: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 南 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百川东到海,
8、何时复西归( 长歌行 )寄托着对光阴易逝的感怀。示例 2: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 校书叔云 )寄寓了各种愁怨示例 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大江 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 )寄寓了豪情壮志) 【解析】 【分析】 【详解】(1)万里送行舟。注意其中“舟”字的写法 (2)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采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 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寓意了作者绵绵不绝的乡情。 (3)(4)示例: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注意其
9、中的“笼、淮”字的写法。 (5)(6)示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注意其中“逝”字的写法。 (7)时光流逝,如同流水,寄寓着作者对光阴易逝的感怀。 二、阅读(二、阅读(5656 分)分) (一)名著阅读(一)名著阅读(7 7 分)分) 6. 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将名著填入对应的评论中。 (1)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历史学家费正清说:“_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它不仅是一份历史记 录,而且阐明了时代的发展趋势。” (2)_中既有瑰丽壮美的场景、险象环生的情节,又有许多超前的科学构想,而这些当时的奇 妙构想到了 20 世纪几乎都成了现实。 (3)_继承了传统散文的特点,写人记事均于平淡质朴的笔墨间蕴藉着深邃
10、的思想,还常常把 回忆往事与抨击时弊结合起来,笔锋犀利。 A.朝花夕拾 B.红星照耀中国 C.海底两万里 D.昆虫记 【答案】 (1). B (2). C (3). A 【解析】 【详解】 (1)从“不仅是一份历史记录,而且阐明了时代的发展趋势”可知,这是一部历史内容方面的名 著,是一部纪实作品,预言了历史的发展趋势,因此可确定 B 项符合; (2)从“既有瑰丽壮美的场景、险象环生的情节,又有许多超前的科学构想,而这些当时的奇妙构想到了 20 世纪几乎都成了现实”可知,这是一部科幻作品,诞生于 20 世纪之前,因此可确定 C 项符合; (3)从“传统散文”“把回忆往事与抨击时弊结合起来”可确定
11、这是一部散文集,其中有对往事的回忆, 也有对现实的抨击,可确定 A 项符合; 故本题答案为 BCA。 7. 如果傅雷在下面几本书中选择一本推荐给傅聪,你认为最有可能是哪一本,为什么? (1) 简爱 (2)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3) 艾青诗选 【答案】示例 1: 简爱塑造了一个经历了人生坎坷却能自尊自立自强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对自由和幸福 的不懈追求。傅雷选择这本书推荐给傅聪,希望他能坚定自己的信念,对于自己的人格、感情、理想有执 着的追求。 示例 2: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写给青年的书信,内容涉及青年们关心的学习生活等多个主题,语 重心长,言辞恳切,读来亲切自然,有教育意义。傅雷选择这本书推
12、荐给傅聪,希望他能思考这些人生话 题,获得收益。 示例 3: 艾青诗选是现代诗歌集,既有格律自由的现代诗歌形式,又表现了诗人对光明的赞美,对祖国 的歌颂,对土地的热爱等。傅雷选择这本书推荐给傅聪,希望他能在古典文学修养基础上补充现代诗歌养 分,培养儿子深沉的爱国情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作品的人物、故事梗概和 主要情节有一定的把握。 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作品讲述一位从 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小说引人入 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
13、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 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对读书、作文、社会运动、恋爱、情感与理智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表达了朱光潜先 生对青年的殷切希望和赤诚关怀,对当代中学生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艾青诗选 是近代诗人艾青的诗歌选集, 他的诗歌通常都富有“五四运动”战斗精神和饱满的进取精神。 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赞扬光 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 更为圆熟。 示例一: 简爱作品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
14、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 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傅雷选择这本书推荐给傅聪,希望他能坚定自己的信念,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 由与尊严, 。 示例二: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留学英国期间专门写给中学生的信,每封信围绕一个话题,旁 征博引,并常用身边的故事举例,有理有据地阐述观点,充满真知灼见。傅雷选择这本书推荐给傅聪,希 望他能思考这些人生话题,获得收益。 示例三: 艾青诗选是近代诗人艾青的诗歌选集,他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歌颂人民,赞扬光明,思 考人生,富有“五四运动”战斗精神和饱满的进取精神。傅雷选择这本书推荐给傅聪,培养儿子深沉的爱 国情感,对祖国、对人民保持一
15、份热爱。 (二)文学作品阅读(二)文学作品阅读(1717 分)分) 一天的等待 家里的人还未起床,他走进我的房间,关上窗。他的脸色发白,全身哆嗦,好像每跨一步都十分痛苦。 “怎么啦,斯加茨?” “我头痛。” “你最好回到床上去。” “不,我很好。” “到床上去。我穿好衣服就去看你。” 当我下楼时,斯加茨装束整齐,坐在火炉旁。这孩子才九岁,似乎被病折磨得厉害。我用手摸摸他的 额头,热得很。 我说:“上床吧,你病了。” “我没病。”他说。 他终于上楼躺下了。 医生来了,他给斯加茨量了量体温。 “多少度?”我问医生。 “一百零二。” 下楼后,医生留下三种颜色胶囊的药、服药的说明。一种退热的,一种止泻
16、的,第三种是供病情严重 时吃的。他好像对流行性感冒非常内行,解释流行性感冒的病菌只在病情严重时,才威胁生命。如果体温 不超过一百零四度,就不必担心了。孩子的感冒并不严重,只需防止染上肺炎,就不会有危险了。 回到斯加茨的卧室,我记下孩子的温度以及吃药时间。 “你要听我读点东西吗?” “好吧。如果您愿意的话。”斯加茨说话时的脸色苍白,一圈很深的黑晕印在眼眶外。他躺在床上, 静静的,似乎对周围的一切漠不关心。 我大声朗读海盗 ,这是霍德华派尔写的,然而我发觉他并没有听进去。 我问他:“你有什么感觉,斯加茨?” “还是那样。” 我守在他床旁,一边读着书,一边等待给他服药。此时斯加茨最好能入睡。可是,我
17、抬起头来时,他 正盯住床脚 ,一副奇怪的神态。 “你不想睡睡?到时我会叫你吃药的。” “我宁愿醒着。” 过了一会儿,斯加茨对我说:“您不必守着我,爸爸,如果打扰您的话。” “一点也不。” “不,我是说,如果这样打扰您的话,您就不必在这儿。” 也许他只是有点头晕。十一点钟,让他按医生的吩咐吃了药后,我出去了一会儿。 晴朗而又寒冷的一天,大地覆盖着一层雨雪,冻得结结实实。光秃秃的树干、矮小的灌丛、砍下的柴 禾堆,连着光光的大地,被冰雪装饰一新。我带上小猎犬,沿着冰封的小河,朝着路的一端散步。在这滑 如玻璃的路面上站立或行走都很困难,红毛猎犬老是滑跤,我也重重地摔倒了两回。有一次我的枪掉了, 在冰上
18、滑出去好远。 来到泥筑的高高的堤岸下面,忽地,一窝鹌鹑惊飞而起。在鹑鹌飞越堤顶,想溜过我的视线时,我举 枪射中了两只。鹌鹑窝有些安在树上,大部分散布在柴禾堆上,它们在飞出窝前,要在被冰包裹着的柴堆 子上跳几跳。如果你发现了鹌鹑的窝,可你还没在冰上站稳脚跟,这些鹌鹑会立刻从松软而富有弹性的柴 堆里钻出来,四散飞去。我仅仅打到两只,五只从枪口下逃掉了。从外面回来时,我欣喜地又发现一个鹌 鹑窝,紧靠着我的房子。有朝一日再发现更多的鹌鹑窝,那才幸运呢。 进了家,家里人说孩子不许任何人进他的卧室。 “你不能进来,”他说道,“你可不能像我这样。” 我靠近他,斯加茨仍然是我先前在这里时的姿势,苍白的,两块颊
19、尖上烧得通红,他目不转睛地盯住 床脚 。 我给他量了体温。 “多少度?” “一百左右。”我说道。体温是一百零二点二五度。 “一百零二度。”他说。 “谁说的?” “医生。” “你的体温正常,”我说,“不用为此担心。” “我可不担心 ,”他说,“我总忍不住去想。” 我说:“别想。只管安心罢了。” “我是很安心 的。”他说着,两眼直直地看着正前方。很明显,他心里死死地抱着什么东西。 “把这个用水喝下去。” “你认为它会有什么好处吗?” “当然啦。” 我坐下,开始读海盗 ,而我能察觉他心不在焉,所以停下来。 “你以为我大约在什么时候死?”他问道。 “什么?” “还有多长时间,我就死?” “死?你怎么啦
20、?” “嗯,我要死了。是的,医生说是一百零二度。” “体温一百零二度时,人是不会死的。这简直是无稽之谈。” “我懂,这种情况人是会死的。我在法国上学时,学校里的孩子们告诉我:体温升到四十四度,人就 要死了。而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 从早上,整整一天,他在等待死亡的到来。 “可怜的斯加茨。”我说,“可怜的斯加茨,这可是驴唇不对马嘴,你不会死的。那是另一温度计, 那上面的三十七度为正常,而这种温度计上九十八度才是正常。” “你能肯定?” “完全肯定。”我说,“这就犹如英里与公里的区别。你是清楚的,我们开车七十英里,那跑了多少 公里?” “哦。”他应道。 继而,斯加茨呆滞在床脚的目光慢慢活泼起来,他
21、那紧张的心理也松懈了。第二天,这种莫名的心理 云消雾散了。他动不动就吵着要一些无用的小玩意儿。 (选自海明威中短篇小说选 ,有删改) 8.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认为:冰山漂浮在海面上,露出水面的只有八分之一,在水下却潜藏着巨大的山 体,高明的作家会让读者去想象和填补文字背后的具体内容。请根据全文文意,概括这篇小说中作者一直 没有明写但你已经读懂的内容。 9. 细读文中画线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可是,我抬起头来时,他正盯住床脚 ,一副奇怪的神态。我靠近他,斯加茨仍然是我先前在这里 时的姿势, 苍白的, 两块颊尖上烧得通红, 他目不转睛地盯住床脚 。 (文中为何反复写儿子“盯着床脚”?)
22、 (2)“我可不担心 ,”他说,“我总忍不住去想。”“我是很安心 的。”他说着,两眼直直地看着正 前方。很明显,他心里死死地抱着什么东西。 (儿子为何强调自己“不担心”“很安心”?) 10. 小说写了一处看似与主题无关的“打猎”,有什么作用? 11. 对本文的主题有多种解读。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体现一个孩子的无知幼稚。 面对病痛折磨的脆弱恐惧。 面对死亡威胁的坚强勇敢。 父亲对孩子的巨大的影响。 【答案】 8. 斯加茨一整天都在等待死亡的到来, 而且怕传染家人, 不让人进他的房间, 自己独自面对恐惧。 9. (1)两处描写突出了时间之长,“盯着床脚”这个动作写了“我”给斯
23、加茨念书时他在呆呆地出神,神 态古怪,而当我下午打猎回来,他依然保持这个姿势,动作和神态丝毫没有变化,他心不在焉,只是因为 他一直沉浸在自己的焦虑心情之中。 (关键点:突出这一状态保持时间很久,体现了他的焦虑) (2) 越是强调“不担心”、 “很安心”, 越能体现此时斯加茨内心强烈的担心不安, 而他竭力表现出冷静, 不断重复父亲的话,自我劝勉,自我安慰。 (关键点:内心的不安却努力冷静,对父亲、也是对自己的安慰) 10. 写了“打猎”的情节,看起来跟主题无关,实则独具匠心。在情节上,它打破了主线的单调节奏,宕开 一笔,使行文有变化。在内容上,它反映了父亲的闲适自在,和此时没有直接写出的儿子的恐
24、惧形成对比。 打猎还烘托出父亲的性格是一位男子汉,在行走困难的冰面上重重摔倒两次还依然射中鹌鹑,还欣喜地发 现了一个窝。 11. 面对死亡威胁的坚强勇敢。一个孩子在他面对他所以为的死亡威胁时,表现出他的镇定自若,他能够战 胜自己的软弱,平静的语言表现出他超常的勇气,使他能够一个人直面死亡,坚强勇敢。 面对病痛折磨的脆弱恐惧。斯加茨虽尽力掩饰,但仍可以从反常的言行、潜藏的心理以及结尾父子对话中 揭示他这一天等待的原因,都可以反映一个孩子在面对死亡威胁时的脆弱恐惧。 父亲对孩子的巨大的影响。父亲的男子汉性格影响了儿子,使他在面对死亡威胁的时候选择了镇定,他不 让任何人进房门,独自面对死亡的降临。
25、【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以及语言概括能力。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 局部。根据对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的理解,是让读者去想象和填补文字背后的具体内容。针对这种题, 要通读全文,读后会感受到这篇小说写得淡泊含蓄,文字简练朴素,乍看是一个轻松的笑话,仔细品味却 意味深长。文章中多处写到了斯加茨不同寻常的表现,例如男孩苍白的脸色、异样的神情、眼睛一直盯住 床脚、听读海盗时心不在焉、对吃药的怀疑、不愿睡觉、不让他人进他的房间等,结合文中“我懂, 这种情况人是会死的。我在法国上学时,学校里的孩子们告诉我:体温升到四十四度,人就要死了。而我 已经一百零二度了”可知,男
26、孩以为他即将死亡,所以他一整天都在等待死亡的到来,为了不传染家人, 他选择了独自面对死亡、独自面对恐惧。 2.本题考查对关键词句的赏析能力。 题 (1) 中摘选的两个语句是对斯加茨进行的动作、 神态描写, 且反复写, “我”出门前他是“盯住床脚”, “我”打猎回来后他还是“盯住床脚”,表明斯加茨这种动作神态持续的时间长,神态古怪;结合小说后 文的“体温升到四十四度,人就要死了。而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可知,如此古怪的动作和表情表明斯加 茨在等待死亡的过程中是恐惧、焦虑的。 题(2)摘选的两个语句是对斯加茨的语言描写,说的是“不担心”“很安心”,结合后文的“嗯,我要死 了。是的,医生说是一百零二度
27、”“体温升到四十四度,人就要死了。而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可知,实 际上斯加茨自己面对死亡时是担心、不安的,但为了安慰父亲,也为了安慰自己,所以竭力表现出冷静, 表现出斯加茨的坚强、勇敢、懂事。 3.本题考查段落内容在文章中的作用。段落作用通常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作答。本篇小说写了“打猎”的 这一情节,属于插叙。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而插入其它事件或情景,是对主要情 节的铺垫、补充、照应。文中插进父亲外出“打猎”的场景,看起来跟主题无关,实则独具匠心。在情节 上,故事不再围绕人物面对生病一事,而是转入其它事情。这样就打破了主线的单调节奏,宕开一笔,使 行文有变化,增强读者的阅读
28、兴趣。在内容上,主要描写了天气、环境和打猎一事,让人物从一个平静的 生活场所一下子进入冰天雪地之中,在绮丽的自然风光中漫游。从“晴朗而又寒冷的一天,大地覆盖着一 层雨雪,冻得结结实实。光秃秃的树干、矮小的灌丛、砍下的柴禾堆,连着光光的大地,被冰雪装饰一新。 我带上小猎犬,沿着冰封的小河,朝着路的一端散步”的语句中,能够读到父亲没有太在意儿子的病情, 而是在享受着打猎的闲适自在,这也暗示了儿子的病并不严重,和此时没有直接写出的儿子的恐惧形成对 比。从“这滑如玻璃的路面上站立或行走都很困难,红毛猎犬老是滑跤,我也重重地摔倒了两回。有一次 我的枪掉了,在冰上滑出去好远。”“可你还没在冰上站稳脚跟”等
29、语句中,可知在当时的环境下打猎是 一件很困难的事。这也就烘托出父亲的性格是一位男子汉,父亲的这种形象也和儿子斯加茨等待死亡时表 现出来的一致,暗示了父亲对孩子的巨大影响。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把握。 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要多角度分析体会, 无论持什么观点, 都要鲜明、 准确, 分析时要有理有据。这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只有两个,生病的孩子斯加茨和我,所以围绕这两个人物形象 的角度来分析即可。对题干中的四种看法既可赞同,也可反对。如认为是借助孩子的形象来表现人面对死 亡威胁的坚强勇敢, 可结合文章中写到的斯加茨虽然病痛难忍却坚持说“我没事”; 面对死亡时没有哭闹, 也没有将内心的恐惧透露给父亲;
30、不让父亲陪伴,独自躺着,安静地等待死亡的来临;如认为是表现人面 对病痛折磨的脆弱恐惧,可从文中找到“男孩苍白的脸色、异样的神情、死盯着床脚的眼神、对听故事的 漠然、以及对吃药表示怀疑”等内容来说明;如认为体现一个孩子的无知幼稚,可从男孩不知华氏温度与 摄氏温度的区别,误以为自己将要死去而等待了一天。还有男孩在等知自己不会死亡,精神松弛下来,动 不动就吵着要一些小玩意儿。如认为是借助父亲的形象来表达父亲对孩子的巨大影响,可以从文中找到父 亲的种种表现的角度来分析,例如,父亲打猎一事凸显了父亲的男子汉性格,正是有这样的父亲,儿子才 会在面对死亡时选择了镇定。 (三)非文学作品阅读(三)非文学作品阅
31、读(1111 分)分) 混凝土材料的功过与新型建材的发展 【历史渊源】 混凝土是由胶合材料水泥与水、沙、石以一定比例混合并经过一定时间养护而成的人造建筑材料。水 泥的发明可追溯到古罗马, 罗马人通过将石膏与火山灰混合制成水性水泥, 帕特农神庙就使用了这种水泥, 然而这种工艺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而失传了。1850 年法国人兰伯特用加钢筋的混凝土做了小水泥船,1861 年法国花匠蒙耶发明了在水泥砂浆花盆中放置铁丝网,制成的花盆薄而强度大,其后广泛应用于工程中。 在人类建筑史上,混凝土的发明及应用对于建筑业是个巨大的革命。它弥补了天然材料的缺陷,解决 了天然石材难以切割、难以运输等问题,比传统的木结构
32、、石头建筑更能承载,而且造价便宜,易于施工。 (摘自混凝土:人类的伟大发明 ) 【发展隐患】 理想情况下的混凝土寿命几乎是可以达到永久的,但只要暴露在空气中就不得不考虑风化问题,雨雪 风霜洪水岩浆,还是树木扎根、生物生长都会对混凝土造成影响。露天混凝土建筑如果得不到很好的维护, 几十年内就会显著风化。除此之外,混凝土里面初始时是碱性的,但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影响,PH 值会慢 慢降低逐渐变为酸性,会造成钢筋的锈蚀腐烂。即使混凝土完好,钢筋也会被锈蚀失去抗拉能力从而导致 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失效,致使建筑坍塌,这就是混凝土建筑的实际寿命。 早年的混凝土建筑和摩天大楼普遍留下很厚的混凝土层和很大的结构余
33、量,建造过程中不计较工本因 而现在都还很牢固。但是现代建筑就很难说了,除去风化、地震等自然环境因素不说,单是因偷工减料导 致混凝土建筑十几年就坍塌的就比比皆是,或者因配方掺杂海沙盐分和缺乏保护严重风化锈蚀混凝土建筑 几十年间就变成危楼的也不占少数。 (摘自搜狐新闻 ) 【名人访谈】 记者:你曾说 2050 年全部高层建筑都会坍塌。这种判断由何而来? 王澍:两方面!一是整个地球的资源,是不能支撑这样的发展和建造的。另一个,以钢筋混凝土为主 的建造技术,其实本质上是廉价、快速的建造技术,这些建筑一百年就完蛋了。 像深圳这样的城市,我很忧虑再过 50 年,它会面临特别严重的问题全是建筑垃圾。混凝土到
34、时酥 掉,没用了,拆掉它是极浩大的工程。 (摘自南方周末 ) 【新型建材】 欧洲和北美的普通住宅大都是木结构的,只有大城市才能见到少量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的大楼。 按照加拿大政府要求,每砍伐一棵树必须立刻补种三棵,而且木结构住宅防火性能比我们想象中好,报废 后回收利用也比较便利,所以这是可持续发展的。 日本除东京、大阪等少数城市外高楼很少,大部分是三层以下的小楼,而木结构建筑在中国的复兴需 要克服的最大障碍是土地资源紧缺。难道木材不能建高楼吗?山西应县木塔始建于公元 1056 年,这座 9 层 木塔高 65.8 米,大致相当于现代住宅的 20 层高,整座塔没有一根钉子,全部靠榫卯连接,是木结
35、构建筑史 上的一座里程碑,古人能做到的,现代人也能做到。当然,考虑投资效益和环境影响,建筑师一般选用现 代工程木材料。2019 年,挪威一幢高 85.4 米的 18 层办公大楼,主体结构和墙面都用了工程木,只有地基 和最高层阳台部分用了一点钢筋混凝土,被公认为是环保建筑典范。而美国、英国、日本目前都在计划建 造二三百米以上的木结构摩天大楼。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 ) 【内容综述】 中国人口总量巨大, 又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 钢筋混凝土在未来很长时间仍将是建筑的主要原材料, 但如果几十年后城镇化目标基本达成,大批人工林可以采伐,再加上碳排放目标的压力,木结构建筑迎来 一次大规模复兴也不是没有可能
36、。 12. 根据上文内容,填空。 文中【历史渊源】部分举帕特农神庙使用水泥的例子说明了_,拿混凝土材料与天然石材作 比较是为了说明_,【新型建材】 部分列举应县木塔高度为 65.8 米是为了说明_。 13. 【名人访谈】中,王澍认为 50 年以后深圳“全 是建筑垃圾”,“拆掉它是极 浩大的工程”。为什么 在访谈中他的用词这么绝对? 14. 木材为何不能立即替换混凝土成为中国建筑目前大量使用的材料?未来它有可能会掀起一场建筑革命 吗? 【答案】12. (1). 水泥的发明可追溯到古罗马(或:古罗马人就已经开始使用水泥。或:水泥发明的历 史悠久) (2). 混凝土弥补了天然材料的缺陷,有运输便利、
37、造价便宜、易于施工等优点。 (优点不需写 全) (3). 木材也是可以建高楼的(或:古人能够用木材建高楼,现代人也能做到。 ) 13. 首先,王澍的观点有科学依据,混凝土建筑的实际寿命会受环境、材质、结构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些 大城市如深圳等有很多此类建筑会面临严重问题。其次,用词绝对更能体现他的忧虑感,读来让人觉得振 聋发聩,引起全社会对混凝土建筑垃圾的重视。 14. 中国人口总量大,土地资源短缺,又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所以木材不能立即替换混凝土作为中国建筑 目前大量使用的材料。如果未来城镇化目标基本达成,大批人工林可以采伐,木结构建筑建造高楼有了技 术上的突破,木材也有可能掀起一场建筑革命
38、。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作答时要联系上下文,对语句 所使用的说明方法进行赏析。 文中举帕特农神庙使用水泥的例子的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论证了前文“水泥的发明可追溯到古罗马” 的观点,使观点更具有可信度;根据原文“它弥补了天然材料的缺陷,解决了天然石材难以切割、难以运 输等问题,比传统的木结构、石头建筑更能承载,而且造价便宜,易于施工”可知,将混凝土材料与天然 石材作比较是为了说明混凝土弥补了天然材料的缺陷,有运输便利、造价便宜、易于施工等优点;列举应 县木塔高度为 65.8 米是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可以论证“木材也
39、可以建高楼”的观点。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时可以根据材料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根据【发展隐患】“露天混凝土建筑如果得不到很好的维护,几十年内就会显著风化”和“即使混凝土完 好,钢筋也会被锈蚀失去抗拉能力从而导致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失效,致使建筑坍塌”可得知,混凝土建筑 的实际寿命会受环境、材质、结构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深圳在这一方面也不可避免会面临这种问题,因此 王澍的观点是有科学依据的;其次,“全”是“全部、完全”的意思、“极”是“很”的意思,这两个字 都表示程度很深、影响很大,更加能够体现王澍对此的忧虑感,更能够引起人们的重视。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
40、解和分析。 根据【内容综述】可以得知,“中国人口总量巨大,又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钢筋混凝土在未来很长时 间仍将是建筑的主要原材料”, 所以木材不能立即替换混凝土作为中国建筑目前大量使用的材料; 根据“如 果几十年后城镇化目标基本达成,大批人工林可以采伐,再加上碳排放目标的压力,木结构建筑迎来一次 大规模复兴也不是没有可能”可以得知,未来木材是有可能会掀起一场建筑革命的。 (四)古诗文阅读(四)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宣祖仲子也,母杜氏。既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学骑射,辄出人上。尝 试恶马,不施衔勒,马逸 上城斜道,额触门楣坠地。人以为首必碎太祖徐起
41、更追马腾上一无所伤。 建隆元年,改元,号曰宋。诏自今百官朝对,须陈时政利弊,无以触违为惧。闰月,幸玉津园,谓侍 臣曰:“沉湎非令仪 ,朕宴偶醉,恒悔之。” 开宝五年六月己丑,河决阳武,汴决谷熟。丁酉,诏:淫雨河决,沿河民田有为水害者,有司具闻除 租。戊申,修阳武堤。 晚好读书,尝读二典,谓宰相曰:“五代诸侯跋扈,有枉法杀人者,朝廷置而不问。人命至重,姑息 藩镇,当若是耶( )自今诸州决大辟,录案闻奏,付刑部覆视之。”遂著为令 。 五代乱极,宋太祖起介胄之中,在位十有七年之间,而三百余载之基,传之子孙,号称贤君。 (节选自宋史 ,有删改) 【注释】令仪:好榜样。 15. 选文中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
42、一项是( ) A. 马逸 上城斜道(安闲、安逸) B. 须陈 时政利弊(陈述) C. 有司具闻除 租(清除、去掉) D. 遂著为令 (命令、法令) 16.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 3 处。 人以为首必碎太祖徐起更追马腾上一无所伤。 17. 根据选文内容,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恒悔之。 (“悔”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 (2)当若是耶 (括号内的标点在不同的古籍版本中使用了句号、问号或叹号,你认为哪个更合适? 请简述理由。 ) 18. 为什么宋史把宋太祖赞为“贤君”?请根据全文文意,简要回答。 【答案】15. A 16. 人以为首必碎/太祖徐起/更追马腾上/一无所伤
43、。 17. (1)后悔的是自己喝醉了酒,不能作为好榜样。 (2)使用问号(叹号) 。反问,表达了人命关天,绝不能姑息藩镇割据恣意妄为的态度。 18. (1)广开言路; (2)严于律己,善于自省; (3)赈灾修堤、减免赋税,体恤百姓; (4)重视刑狱,制 定典章制度。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A.句意为:烈马跑到登城楼的斜道上。逸:跑,逃跑。故选 A。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断句。根据句意“人们以为他的脑袋一定会被撞碎,不料太祖却从地上慢慢起身,继续追赶马并 跃上马背,一点也没有受伤”可断句为:人以为首必碎/太祖徐起/更追马腾上/一无所伤。 【17 题详解
44、】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 (1)从文中“沉湎非令仪,朕宴偶醉,恒悔之。”可知,太祖悔的是“沉湎非令仪,朕宴偶醉”,意思就 是自己有一次偶然喝醉了酒,不能作为好榜样。 (2)首先明确使用哪个标点符号,然后分析原因。 示例:使用叹号。叹号表达的语气强烈,用叹号更能表现太祖认为“人命至重”,因而“姑息藩镇”不能 容忍,从而引发后文他要“刑部覆视”,并成为法令的做法。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从文中“诏自今百官朝对,须陈时政利弊,无以触违为惧”可以看出,太祖广开言路; 从“沉湎非令仪,朕宴偶醉,恒悔之”可以看出,太祖严于律己,善于自省; 从“诏:淫雨河决,沿河民田有水害者,有
45、司具闻除租。戊申,修阳武堤”可以看出,太祖赈灾修堤、 减免赋税,体恤百姓; 从“人命至重,姑息藩镇,当若是耶!自今诸州决大辟,录案闻奏,付刑部覆视之”可以看出,太祖重视 刑狱,制定典章制度;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太祖是一代贤君。 【点睛】译文: 太祖,是宣祖的次子,母亲是杜氏。长大后,容貌威武,气度豁达,有见识的人知道他不是一般人。 学习骑马射箭, (他)总是超出其他人之上。曾经试骑一匹烈马,也不给马套上笼头,烈马跑到登城楼的斜 道上, (太祖)额头撞在门楣上,人从马上掉下来,人们以为他的脑袋一定会被撞碎,不料太祖却从地上慢 慢起身,继续追赶马并跃上马背,一点也没有受伤。 建隆元年, 改用新纪
46、元, 定国号为宋。 下诏书说从今开始百官上朝奏对, 必须陈述当时政治上的利弊, 不要因为触犯违背皇帝的意愿而害怕。闰月,太祖到玉津园,对侍从大臣说:“沉酒于酒不是好榜样,我 在宴席上偶然醉倒,常常为之后悔。” 开宝五年六月己丑,黄河在阳武决口,汴水在谷熟决口。丁酉日,太祖下诏说:大雨连绵,黄河决口, 黄河沿岸百姓农田有遭水灾的地方,有关机构全部报告朝廷免除田租。戊申日,修复阳武地区的河堤。 (太祖)晚年时喜欢读书,曾经读尧典 舜典 ,对宰相说:“五代诸侯专横霸道,有滥杀无辜的, 朝廷也置之不理。人的性命是最重要的,却无原则地宽容藩镇,怎么能这样呢?自今以后,诸州判决死刑 时,记录囚犯罪状的案卷
47、一定要禀报上奏,交付刑部审查。”于是记录下来作为一项法令。 五代时期天下极为混乱,宋太祖从行伍起家,在位十七年时间,而把宋朝三百多年的基业,传给了子 孙,号称一代贤明君主。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甲】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唐)韦庄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 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乙】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 【注释】扶桑:即日本。潇湘、秦:分别指现在的湖南和西安一带。二地南北分隔,路途遥远。 19. 对以上两首诗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诗描写的时间为晚上,而乙诗描写的时间为清晨。 B
48、. 甲诗送别的地点是扶桑,而乙诗分别的地点在扬子江。 C. 甲诗作者将与友人同行,而乙诗作者送友人独往。 D. 甲诗友人的交通工具是船,乙诗友人也是如此。 20. 两首诗末句反复使用了“一”或“向”。请任选一首,赏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9. D 20. 示例 1: 【甲】诗,反复“一”字,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一船明月”“一帆风”, 将风、月拟人化,写出了风、月陪友人回家,也体现了作者对朋友归去一帆风顺的祝愿、对其清风明月般 品质的赞美。 示例 2: 【乙】诗,反复了“向”,有意重复,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向潇湘”“向秦”点明了两位朋友 在暮霭中各奔前程,表达了作者对与友人各向天涯的愁绪,南北异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