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0-2021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知识点

    • 资源ID:187083       资源大小:35.05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0-2021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知识点

    1、 1 湘教版(湘教版(2019)必修必修知识点知识点 第一章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第一节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 1 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的重要指标。 世界人口分布板不平衡。各大洲中,亚洲人口最多;各国家中,中国、印度和美国等人口较多;城镇人口比例 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 3.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矿产资源等;社会、经 济、历史、文化和科技等人文地理因素中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4.我国人口分市以黑河腾冲线为界,该线以东以南地区人口稠密,以西以北地区人口稀疏。 第二节第二节 人口迁移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

    2、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具有两个重要属性:时间属性和空间属性。 2.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3: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目前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4.国际人口迁移 (1)20 世纪以前:由“旧大陆”到“新大陆”。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政治性国际移民急剧增加;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欧洲由迁出 地变为迁入地;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迁入人口的来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体而言,人口迁移主 要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5.我国人口迁移 (1)造成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有政治、经济、战争、灾害等方面。 (2)2

    3、0 世纪 80 年代以前:自发性迁移少,以行政导向为主;人口主要从东部向中部,从东部、中部向西 北、东北和西南迁移。 (3)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组织性迁移减少,自发性迁移增多;人口主要从中部、西南、西北向东部迁 移:一部分人口向发达国家迁移。 第三节第三节 人口容量人口容量 1.世界人口增长的总趋勢是不断增长的,不同时期人口增长速度不同。 2.世界人口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一个国家和地区 2 人口增长还要考虑人口迁人率和人口迁出率。 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需要建立良性循环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 利用。 4.人口容量是环境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

    4、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5.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 6.人口合理容量的特点:临界性、相对性与警戒性。 7.人口合理容量对于制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城镇和乡村 第一节第一节 城乡空间结构城乡空间结构 1.城镇以非农业产业活动为主;乡村以农业生产为主。 2.我国土地主要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城镇以建设用地为主,乡村以农用地为主。 3.在城市功能区中,以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相对突出。 4.中心商务区高度集中了一个城市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力量,是城市的 核心区域,具备

    5、金融,贸易、服务、咨询等多种功能,并配以完善的市 政交通与通信条件。 5.较小城市的空间结构以同心圆状、扇状和条带状为主;较大城市的空间结构多为多核心状,棋盘格状等。 6.城市空间结构主要受制于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 通运输状况,政策等因素。 7.乡村聚落的空间结构主要有密集型、分散型和半聚集型。 8.合理利用城乡空间是城乡规划和建设的重要任务。 9.影响城镇形成与发展的区位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因素和资源、交通、政治、军事、 宗教、文化等社会经济因素。 目前,军事、宗教等因素影响力已经减弱,自然资源、交通等因素一 直影响较大。 第二节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6、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地域文化对城乡建设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民居特色、城市格局与建筑风格等方面。 为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各地的民居特色不同,建筑材料的选用也具有地坡性。 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体现皇权至上的思想,都城以官服为中心并确定中轴线;欧洲城市多围绕教堂、市政厅、 3 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 周的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 (3) 中国古代建筑以砖墙木梁架结构为主,斗拱飞檐和雕梁画栋是特有的建筑风格: 西方古代建筑以柱廊、 尖塔、喷泉、雕塑等为主。 第三节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1.城镇化的标志:城

    7、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城 镇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2.城镇化的主要动力:经济发展。 3.发达国家的城镇化: (1)城镇化水镇化水平高 (2)中心区环境渐趋恶化,城市居民处迁,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 (3)城市外围地带人口增加,卫星城和工业区较多。 (4)出现大都市连绵带。 4.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1)城镇化水平较低,目前推进迅速; (2)城镇化水平不平衡,亚洲和非洲的国家较低,南美洲的国家较高;(3)部分国家表现出“虚假城市化” 和“滞后城市化” 5.中国的城镇化: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城镇数量急剧增加,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6.城镇化

    8、过程中引发的问题:环境污染、交通阻塞,房价居高不下、建设用地紧张等。 第三章第三章 产业区位选择产业区位选择 第一节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 农业区位国素 自然条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等。 气候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种类的土壤适官不同农作物的生长。 冰源是农业生产必备的条件。 地形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2)农业技术因素;技术转备、生产技术和信息化。 农业技术装备: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专业化进程。农业生产技术:涉及良种培育、耕作 4 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农业信息化: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

    9、化水平。 (3)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和政策等。市场因素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的价格。 农业布局 原则: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常见农业地域类型:商业型热带和亚热带栽培业、商业型混合农业、地中海型农业、商业型谷物种植业、 集约自给型种植业、畜牧业、商业型乳酪业、园艺农业。 (3)亚洲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 以小农经营为主;单产高,但商品率低;水利工程量大,劳动力需求量大等。 第二节第二节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 1.工业区位因素: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等。 (1)地形起伏较大,自然灾害频发的区域,不宜布局大型工业企业。 (2)资源型工业直接

    10、受制于当地的自然资源状况。土地供给状况和地价,对于占地较多的工业企业显得尤 为重要。 (3)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当地的总体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交通运输、劳动力供给、投资环境、 政策、市场等。 (4)现代加工制造业对员工素质有较高要求。高科技产业应布局在大城市附近或科技水平较高的地区。在 现代工业发展的过程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5)环境质量、信息化水平、产业集聚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新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居民 生活质量的提升,各个地区和城市都提出了更高的环境保护要求,对污染企业进行更为严格的限制。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加工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使得信息化水平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

    11、响越来越大。 集聚有利于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降低生产成本,节省 运输费用,减少交易开支,加强技术协作和信息交流,促进集成创新,进而增强企业和行业的竞争力。 工业布局 合理工业布局的意义: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促进地区产业均衡发展,有利于城乡统筹。 世界上规模宏伟的工业区欧洲西部工业区、北美工业区、俄罗斯工业区、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我国东部 沿海工业区等。 政策、交通,通信网络的日益完善,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步增强,使工业区位的选择愈发复杂和灵活。 5 第三节第三节 服务业的区位选择服务业的区位选择 1.服务业是生产服务产品和提供服务的经济部门或企业的集合。分为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

    12、务业和公共 服务业。 2.公共服务业的布局以政府或公共组织的宏观调控为主,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小。 3.金融服务业是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行业,主要包括银行、证券、信托 保险等行业。 4.金融服务业的特点是尽管在区域范围内具有高度的流动性,但仍表现出明显的地城集中性。目前,全球金 融网络以纽约、伦数、东京为核心,并形成层次分明的等级体系。 5.金融中心为众多金融机构提供品种繁多的金融交易和中介服务,并成为全球性、国家性或区域性资金集散 地和金融结算地。 6.金融服务业,科技、信息、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往往集聚在大城市。 7.商业服务业包括批发,零售、餐饮、住宿,以及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服务行业。

    13、8.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布局,与交通、市场、行政等因素的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 9.中心地对周围地区承担中心服务职能,理论上最便于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点,应位于圆形服务区的中心。 10.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六边形数目少:低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小,彼此相距近,六边形数目多。 11.高级中心地服务职能覆盖低级中心地的服务职能,是一个多层次的嵌套网络商业服务等级体系。 12.服务业的区位因素随着时代的变宽化而变化。在网络时代下,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使商业服 务业的区位选择更加灵活多样。 第四章第四章 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节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1.交通远

    14、输方式和布局 (1)古代,我国北方把马匹和马车作为交通工具,以陆路交通为主; 南方则以水运为主。 (2)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现代运输方式大幅度提高了运量,降低了远输成本,缩短了交通时间,增强 了原材料、产品和人口的流动性。 (3)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具有很强的空间集聚倾向。交通运输效率的不断提高,使得区域之间、城市之间 的经济联系日益强化,人际交往 日趋密切。 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 6 古代水运地位突出,较大的城市多沿河流发展。我国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的繁盛, 皆与水运有关。西方的重要城市,如巴黎、伦敦、维也纳,布达佩斯等的兴起,也与河流有着密

    15、切关联。 除水运外,古代十分重视道路的建设,许多城市依托陆路交通发展起来。例如,从西安往西,沿古丝绸之路 可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城市。在西方,罗马帝国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系统,对欧洲城市的兴起发 挥了重要作用。 铁路的修建,能够带动沿线城市迅速崛起。我国一些新兴的交通枢 纽城市,就是依托铁路发展起来的,例如,石家庄、株洲和怀化。 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这个地区的城市格局带来很大影响。 (2)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带一般是以交通干线为主轴,以途经的大中城市为依托,以发达的产业为主体的带状经济区域。 经济带可分为沿海型、沿河型、沿路型、复合型等类型。 a.沿海型经济带以港口城

    16、市为核心,以沿海航线和交通干线为发展轴,如日本东海道经济带。 b.沿河型经济带是由河流干流及支流、城市、工业区等构成的经济带,以河流为发展轴,以主要城市和交通 枢纽为增长极,如长江经济带。 c.沿路型经济带以铁路、干线公路为发展轴,以大中城市和交通枢纽为增长极,如陇海兰新经济带。 d.复合型经济带依托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交通运输方式,逐步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第二节第二节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1.区城发展战略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它具有战略性,长期性、稳 定性,可持续性等特点。区城 发展战略的制定,需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

    17、补短,生态环境优先,谋求共同富 裕。 2.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数量多,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 3.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区城协调发展。 4.国家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 和东北四大地区。 5.西部地区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优势突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西部地区基础设 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人才、技术、资金匮乏,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6.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包括 11 个省市,是我国具有金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是我国东、中、西互动合 作的协调发展带,是我国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外开放

    18、带,是我国生态文明的先行示范带。 7 要形成“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空间规划,重点建设上海、武汉、重庆三大航运中心,提高长江的黄 金水道的通航能力,把修复长江 生态环境摆在突出位置。 7.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京津冀面临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 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重点是疏解北京首都功能,控制北京人口规模,着力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要素市 场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第三节第三节 海洋权益与我国海洋发展战略海洋权益与我国海洋发展战略 1.海洋权益是国家在海洋中享有的各种权利和利益的统称,主要包括 在领海的主权,在毗连区、

    19、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的主权权利和管辖 权,在别国领海以外的自由航行、飞越权及在别国领海的无害通过 权等。 2.维护海洋权益的依据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国际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国内法、国家实践和历 史证据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包括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对传统的基本海洋法律制度进行了 细化和完善;二是制定了许多新的海洋法律制度,拓展了沿海国在海 洋上的管辖范围。 3.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 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党的十九大进 一步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我国经济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 空间

    20、的依赖程度大幅度提高, 在管辖海域外的海洋权益也需要不断地维护和拓展。 我国海洋发展战略布局: (1)坚持陆海统等发展。 (2)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优化海洋空间开发格局;提升海洋传统产业,优先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建设 21 世 纪海上丝绸之路)。 (3)创新海洋科技(是技术保障和重要支撑,秦行科技先行战略)。 (4)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开发活动应限制在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 范围之内;控制陆源污染对海洋环境的损害)。 (5)维护海洋权益(妥善解决海洋纠纷,多种手段坚决维护国家权益)。 (6)全面参与全球海洋治理(通过双边及多边合作,构建和平、公里的海洋秩序)。 8 第五章第五章 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人地关

    21、系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第一节 人类面临主要的环境问题人类面临主要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概念:一般指由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 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2.环境问题发生机制:人类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排放出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造成资源匮乏。 3.环境问题的类型(按性质划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 4.资源短缺:人类长期大规模开采与破坏,地球上某些自然资源数量锐减,质量下降,人均拥有的资源量大 幅度减少,以致难以满足和保障人类对资源的需求。 5.生态

    22、破坏:人们长时期地砍伐森林和开里草原,使得生态系统遭到严破坏,导致生态失衡,加剧了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和生态恶化。 6.环境污染: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危 害人类健康,影响生物正常生存发展的现象。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 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7.大气污染的危害: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危害植被,腐蚀材料,影响 气候,降低能见度,引发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和酸雨等全球性的环境 问题。 8.水污染的危害: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 9.土壤污染物主要有工矿企业排出的废水、烟尘、残渣中所含重金属元素

    23、和有机物,农用化学药剂中的有害 成分,以及有害微生物、寄生虫卵等。 10.海洋污染特点:污染源多、持续性强,扩散面广、难以控制等。 第二节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在采集狩猎社会,人类与环境保持着原始的平衡关系。 (2)农业社会,人们对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与广度都即是增大,环境遭到破坏,甚至导致一些文明的 消失。 (3)工业革命时期,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 高度。许多区域人地矛盾迅速激化,有些环境问题甚至危及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4)后工业社会,特别是 21 世纪以来,关于人地关系的研究。又向生 9

    24、 态化、低碳化、绿色化、循环化等方向进一步发展,为协满人地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方案。 2.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转变传统发展观念:由片面追求 GDP 增长的单一目标模式、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持续 承载相协调的多目标模式转变。 要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可持续 发展。 (2)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将传统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模式。 (3)公众参与,从我做起: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严格保护耕地; 推进主体功能区制度建设; 建设好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


    注意事项

    本文(2020-2021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知识点)为本站会员(花好****3)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