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八年级上语文重点诗词赏析统编版八年级上语文重点诗词赏析 野望野望(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首联) (赏析:首联写诗人在秋天傍晚时分独自徘徊,表现了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望”字起点题的作用,引出下两联(赏析:首联写诗人在秋天傍晚时分独自徘徊,表现了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望”字起点题的作用,引出下两联 写得景,“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名时间)写得景,“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名时间)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颔联) (赏析:颔联承“望”字而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在余晖中显得更加萧瑟,写远景、近景)(赏析:颔联承“望”字而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在余晖中显得更加萧瑟,写远景、近景)
2、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颈联) (赏析:此联对“牧人”和“猎马”进行特写,写了一幅带有田园生活气息的画面。写近景、动态)(赏析:此联对“牧人”和“猎马”进行特写,写了一幅带有田园生活气息的画面。写近景、动态)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尾联) (赏析: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中的孤苦无依、百般无奈之(赏析: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中的孤苦无依、百般无奈之 情)情) 【重点题目】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 联,表现
3、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 惘的心情。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答: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 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答: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
4、 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6.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答: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 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 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 恰到好处。 7.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答: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
5、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 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首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颔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颈联) (赏析:颈联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之景。诗人登楼,眼(赏析:颈联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之景。诗人登楼,眼 前展现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尾联抒发乡愁做了铺垫)前展现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尾联抒发乡愁做了铺垫)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尾联) (赏析:尾联以抒情作结。写
6、诗人感叹人生,抒发乡愁。诗人吊古伤(赏析:尾联以抒情作结。写诗人感叹人生,抒发乡愁。诗人吊古伤今,抒发人生失意和思乡之情)今,抒发人生失意和思乡之情) 【重点题目】 1.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 这种感情的。 答: “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 “烟波 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2.这首诗的前四句中,“黄鹤”三见,“突”字重出,是否有重复之嫌,为什么? 答:不重复。由于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 3.诗歌的一、二两
7、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一、二两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 4.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答: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青草繁茂浓绿。 5.崔颢的黄鹤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出诗人思念故乡的情感,抒发了作者的忧愁心情与思乡、无奈之苦。 使至塞上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首联) (赏析: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表现边塞迢迢,上高路远,烘托诗人孤寂的心情。)(赏析: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表现边塞迢迢,上高路远,烘托诗人孤寂的心情。)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颔联) (赏析
8、:颔联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诗人将“征蓬”、“归雁”自喻,运用借喻的手法,蕴含了诗人(赏析:颔联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诗人将“征蓬”、“归雁”自喻,运用借喻的手法,蕴含了诗人 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颈联) (赏析:颈联描绘了一幅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千古壮观的塞外景象。一个“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赏析:颈联描绘了一幅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千古壮观的塞外景象。一个“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 劲拔、坚毅之美;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准确的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劲拔、坚毅
9、之美;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准确的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 然之景,令人震撼。)然之景,令人震撼。)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尾联) (赏析:尾联和首联相呼应,续写出使一事。叙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侧面表现了战事的频繁,(赏析:尾联和首联相呼应,续写出使一事。叙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侧面表现了战事的频繁, 赞扬赞扬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也表现了诗人的达观。)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也表现了诗人的达观。) 【重点题目】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赏析: 答:山高路远,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 情感。表达了自己被
10、排挤出朝廷的的抑郁、愤慨。 2.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 (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炼字赏析(从意境和炼字方面): 答: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 了作者深切感受。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准确的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 然之景,令人震撼。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从“诗中有画”方面): 答:
11、这两句话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 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景色虽不多, 但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 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是抽象派的作品。这两句 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边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辉映着波澜不惊闪着 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5.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
12、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 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示例一: 图画的构图美。 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 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 示例二:图画的意境美。 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 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 6.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 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或“空旷”
13、“旷远”“辽阔”“广 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表现了孤寂的情感。 7.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看到大漠景色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 渡荆门送别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首联) 山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颔联) (赏析:颔联写景。“随”和“入”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赏析:颔联写景。“随”和“入”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 推移的情形真切的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推移的情形真切的表现出来,给人以
14、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 入荒漠、流入大海之外,气势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入荒漠、流入大海之外,气势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颈联) (赏析:颈联绘景。诗人通过对途中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运用了想象的(赏析:颈联绘景。诗人通过对途中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运用了想象的 手法,将月影比喻为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上云霞之美。)手法,将月影比喻为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上云霞之美。)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尾联) (赏
15、析:尾联一个“送”将故乡水人格化,深切的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令人回味无(赏析:尾联一个“送”将故乡水人格化,深切的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令人回味无 穷。)穷。) 【重点题目】 1.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 答: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 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2.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
16、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 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赏字词:“随”和“入”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情 形真切的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 流入大海之外,气势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 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4.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
17、 答:“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情形真切的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 动感,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5.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现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答案: 怜。 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象? 答:两岸的山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诗人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 腾而去。 7.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钱塘湖春行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首联) (赏析:首联交代
18、了诗人观赏西湖的立足点,由高到低、由远及近地描绘了一幅初春涨潮图)(赏析:首联交代了诗人观赏西湖的立足点,由高到低、由远及近地描绘了一幅初春涨潮图)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颔联) (赏析:颔联写早春莺、燕两种(赏析:颔联写早春莺、燕两种鸟儿活动,“争”和“啄”二字将活泼而充满生命力的春意呈现出来;“早”和鸟儿活动,“争”和“啄”二字将活泼而充满生命力的春意呈现出来;“早”和 “新”二字使早春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新”二字使早春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颈联) (赏析:颈联写早春西湖的花草。“迷”字表面写花,实则是写人为花所迷醉;“马蹄”意指游春赏景
19、,把春景(赏析:颈联写早春西湖的花草。“迷”字表面写花,实则是写人为花所迷醉;“马蹄”意指游春赏景,把春景 和春情和谐统一了起来。)和春情和谐统一了起来。)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尾联) (赏析:尾联直接抒情。“最”表程度;“行不足”表明对春天的爱之深:“绿杨”既写了美景,又写了人在堤(赏析:尾联直接抒情。“最”表程度;“行不足”表明对春天的爱之深:“绿杨”既写了美景,又写了人在堤 上赏春景,美好的景色使人流连忘返。上赏春景,美好的景色使人流连忘返。) 【重点题目】 1.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行”“行”字为线索,同时以“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 人带来喜
20、悦之情。 2.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赏析? 答:漫行于孤山寺的北边,贾公亭的西面,春水初涨,湖面于堤相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 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这一联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3.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赏析? 答:写莺燕,从动物的动态的角度写出了初春给人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觉。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 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 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 生机,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 4.
21、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赏析? 答:写花草,用“乱花”、“浅草”来写西湖早春的美景。“渐欲”,渐渐就要;“才能”,刚刚能够, 都表现出事物在发展变化之中。从植物的角度,着重表现诗人面对初春美景的喜悦的心情。 5. 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赏析? 答:“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留恋忘返,“最爱”直抒胸臆,说明诗人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 光山色之中了。 6.从本诗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的景象? 答:“水面初平”“争暖树”。 7.“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除了描绘出钱塘湖初春的景象之外,还间接地记述了诗 人在湖边骑马春行的情景。 8.作者游览的
22、行踪是: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在描写西湖景物时,最能够体现春意的词语是:早早 莺、新燕、乱花、浅草。莺、新燕、乱花、浅草。 9.诗中能够突出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词语是:最爱 10.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答:有几处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来向阳的枝头地唱歌啼鸣;不知是哪家新来的燕子,又在湖边不停 地衔泥筑巢。 11.试描绘“水面初平云脚低”所展现的西湖早春的美景。 答: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12.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答:“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
23、与岸平的情景。“几处”,“谁家”,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 南方返回。“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浅草”“才能”表 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 13.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 答:第二联主要是从动态方面对动物的变化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对植物的变化进行描写。 1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如何表现初春的特点的?请作具体分析。 答:这两句诗写莺和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 开始衔泥筑巢,“几处”“谁家”“早”“新”突出了初春季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特点。 1
24、5.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答:“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如“几处”照 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如“乱” “迷”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等等。 16.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既表现了诗人因郊游而满怀喜悦,也表达了诗人对西湖初春景色 的热爱之情。 17.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
25、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 为什么。 答:“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 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18.理解性默写。 (1)苏轼写西湖的名句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写西湖美 景令作者陶醉,以至于流连忘返的句子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诗中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的两句诗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点明诗人游览的地点和季节的诗句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孤山寺北贾亭西,
26、水面初平云脚低。 (4)直接抒情的诗句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9.“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诗中的“ ”字和“ ”字生动有趣地写出了早春给自然界 带来的生机和活力。 答:争、啄。 20.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通过描写西湖蓬勃的春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饮酒饮酒(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赏析:诗人虽身居闹市,内心却宁静脱俗。“车马喧”指官场你争我夺,互相倾轧的写照)(赏析:诗人虽身居闹市,内心却宁静脱俗。“车马喧”指官场你争我夺,互相倾轧的写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赏析
27、:采用了问答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赏析:采用了问答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赏析:“悠然”形象地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赏析:“悠然”形象地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 自然,体现了诗人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自然,体现了诗人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赏析:“真”即人的自然本性,“真意”即人生理想。“忘言”是说恬静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想过的(赏析:“真”即人的自然本性,“真意”即
28、人生理想。“忘言”是说恬静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想过的 生活,而这种生活的乐趣,只能与会,不能传言。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道,不流于世俗的高尚品质。这两句生活,而这种生活的乐趣,只能与会,不能传言。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道,不流于世俗的高尚品质。这两句 点明了全诗的主旨。)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重点题目】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 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答:“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诗人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而“望”字是有意 的向远处看,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 2.2.请找出诗中描绘傍晚时分
29、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 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 悦的心情。(言之成理即可) 4.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答: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 之成理即可。 5.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
30、指的是什么:答: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答: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6.请从这首诗中选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写下来,并简要分析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诗人虽身居闹市,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表达了诗人内心宁静,脱离尘俗的思想感情。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表达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思想情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人东篱采菊,抬头见山,表现了他悠然自得,物我两忘的思想境界。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诗人通过黄昏中飞鸟结伴归林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摆脱束缚,自由自在的思想情感。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从大自然中悟到了无法言说的
31、人生真谛,表达了诗人陶醉其中,悠然忘我的境界。 7.赏析“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答:问句朴实,回答深刻,表达了诗人不与世同流合污的境界。“心远地自偏”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 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 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8.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9.答:“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之时无意间山的形象映入眼帘。好象自己的 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用景物描写衬托诗人远离世俗后闲适、自得、恬淡(或悠然恬静)的心情。“悠 然”二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10.赏
32、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答:是傍晚山中的景物描写,写出诗人隐居后的欣慰之情。表面写夕阳西下,倦鸟归巢,实则是劝告人们 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应该返回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 1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写了田园的美好景色,作者用菊花、南山、 山中晚景、归林飞鸟等意象构成了一幅大自然的美丽图景,表现出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然自得的心情。 1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决心归隐,追求闲适、恬静的生活以及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春望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联) (赏析:首联运用白描,写春望所见(赏析:首联运用白描,写春望
33、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在,但乱草遍地,树木苍苍。 “在”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在,但乱草遍地,树木苍苍。 “在” 字,写出了国虽破而山河依旧“在”,道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深”)写出了长安城沦陷后人烟稀少,字,写出了国虽破而山河依旧“在”,道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深”)写出了长安城沦陷后人烟稀少, 一片荒凉的景象)一片荒凉的景象)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颔联) (赏析:“感时”是对国事的忧虑,“恨别”是对家人的思念。借助景物寄托感慨。)(赏析:“感时”是对国事的忧虑,“恨别”是对家人的思念。借助景物寄托感慨。)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颈联) (赏
34、析:颈联表达了诗人于连绵战火中期待家人消息的迫切心情。“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赏析:颈联表达了诗人于连绵战火中期待家人消息的迫切心情。“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 至的迫切心情。)至的迫切心情。)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尾联) (赏析:“白头”是愁所致,“搔”是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深。)(赏析:“白头”是愁所致,“搔”是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深。) 【重点题目】 1.赏析“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答:开篇写春望所见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树木苍苍,一个“破”字使 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
35、令人满目凄然,这一联虽是写景,却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2.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答: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 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 情于物,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3.3.“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句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4.“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句诗人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5
36、.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答: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示例 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6.请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答:尾联描绘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不胜簪”地步的诗人形象,透过这一形象,可以想见其内心的凄 怆、悲凉,其苍老之态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7.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的景象是? 答:国家(山河)破碎,城中春草凄凄,一片破败。 8.后三联写诗人内心感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答: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渴望战争尽快结束
37、,期盼亲人团聚,国泰民安。 9. 本 诗 首 联 作 者 写春望 所 见 。 一 个 “_” 字 , 使人 怵 目 惊心 ; 一 个 “ 深 ” 字,让 人 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答:破,满目凄然。 10.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 答: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 烈思念,能激起人强烈的共鸣。 11.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 落,已经短得无法
38、梳髻插簪。诗句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忧忧国国伤时、念家悲己。伤时、念家悲己。 雁门太守行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联) (赏析:首联前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战事。首句的“压”字,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第二句借日光(赏析:首联前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战事。首句的“压”字,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第二句借日光 来显示军官戒备森严、严阵以待的高昂气势。)来显示军官戒备森严、严阵以待的高昂气势。)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颔联) (赏析: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描写阴寒凄惨的战地气氛。“角
39、声满天”写出了战事规模之大。)(赏析: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描写阴寒凄惨的战地气氛。“角声满天”写出了战事规模之大。)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颈联) (赏析:颈联写将士夜袭敌军的情景。前一句暗示将士们毅然赴战,后一句暗示战争形势严峻。)(赏析:颈联写将士夜袭敌军的情景。前一句暗示将士们毅然赴战,后一句暗示战争形势严峻。)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尾联) (赏析:尾联诗人引用“黄金台”多的典故,写出军官将士报效朝廷的决心。)(赏析:尾联诗人引用“黄金台”多的典故,写出军官将士报效朝廷的决心。) 【重点题目】 1.首句用黑云暗喻敌军,一个“压”字,把敌军的人马众多(来势凶猛
40、或交战双方力量悬殊)情况,淋漓尽 致地表现出来。 2、最后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引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答:引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3.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答:这是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这里所说的“报君”、“为君死” 跟封建时代臣子的“愚忠”有着本质的区别,“君”这是中央集权的象征,“为君死”即为维护中央集权 战死。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句也可算得是诗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了。 4.诗人把一个旷日持久的战争浓缩在一个昼夜里加以表现,诗中写了几幅画面? 答:三个画面。一是在白天将士们严阵以待,一是黄昏前刻苦练兵,
41、一个在中夜写官兵出其不意袭击敌人。 5.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 答: 誓死报国、英勇赴战的精神。 6.“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答: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 尽致地揭示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7.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和誓死报效朝 廷的决心。 8.赏析首联 答:首联写景又写事,“黑”、“金”等凝重的色彩,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这两句运用 夸张的修辞手法(第一句可引申
42、为情况危急。)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严 阵以待。 9.赏析颔联 答:颔联意思是悲壮的号角响彻秋天的原野,夕晖掩映下,塞土有如燕脂凝成,紫色更显得浓艳。分别从 声(角声号角声)、色(燕脂胭脂色、夜紫紫红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10.赏析颈联 答: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半卷”表明行军神速。 11.赏析尾联 答:尾联引用黄金台的典故(黄金台是战国时期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高台,用以招揽天下之士。)写 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和作者坚定的政治立场。 1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本诗通过描写艰苦卓绝的边塞战斗,展示了危城将士决心寸土
43、必争,奋死抗敌,尽忠报国的精神。 赤壁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赏析:交代兴感之由。借某物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赏析:交代兴感之由。借某物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议论。诗人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形势的变迁,而是通过写两个美女的命运来间接反映这种变迁,以小见(赏析:议论。诗人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形势的变迁,而是通过写两个美女的命运来间接反映这种变迁,以小见 大。)大。) 【重点题目】 1.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 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咏
44、史诗。特点:借史实抒情。答:咏史诗。特点:借史实抒情。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 答:“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赏析? 答:这两句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胜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会重写。二乔的命运在这 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含蓄而曲折的表达了作者的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 平之气。 4.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答: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答: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45、. . 5.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折戟折戟”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 郁不平郁不平之情。 6.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虽然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但“铜雀春深锁二乔”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曹操胜利后的 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 7.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深刻含义的理解。 答: 示例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示例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示例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
46、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被改写。 示例这两句诗从反面落笔:假使东风不助周郎,那么双方的胜负就要易位。诗人借咏怀古事,寄托自己 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8.这首诗与三国故事有关,“东风”指火烧赤壁之事(或周瑜火烧赤壁大败曹操的事)。 9.结尾两句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答: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大乔、小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10.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了解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答: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曲折地反映答: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
47、而不得施展,曲折地反映 出他抑郁不平和豪爽的胸襟。出他抑郁不平和豪爽的胸襟。 11.本诗中“折戟”“二乔不曾被捉”这样的“小物”“小事”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 答:由“折戟”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小中见大,从而为下文对历史的咏叹铺垫。(或借一 件古物起兴对历史的慨叹,由此引出对战争的感慨,再由此联想到国家队命运,这是以小见大手法。) 12.有人说,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因此有人认为, 杜牧作本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叫屈。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简述理由。 答:不同意 。 杜牧其实是借本诗表现这样的感叹: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48、只要有机遇,相信 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同时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13.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答:借赤壁之战故事,表达了诗人不遇:借赤壁之战故事,表达了诗人不遇“天时天时”,英雄无用武之地抑郁不平之气。,英雄无用武之地抑郁不平之气。 渔家傲渔家傲(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赏析:写梦中所见景象。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极为壮丽。(赏析:写梦中所见景象。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极为壮丽。 词人用“接”、“连”二字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浑的词人用“接”、“连”二字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浑的 境界。“转”、“舞”形象的写出人在风浪中的感受。)境界。“转”、“舞”形象的写出人在风浪中的感受。)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赏析:写词人梦中见到天帝。“梦魂”是全词的关键。在梦想(赏析:写词人梦中见到天帝。“梦魂”是全词的关键。在梦想 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众的天帝形象。一个“归”字,好像她原来是从天上宫阙来到人间,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众的天帝形象。一个“归”字,好像她原来是从天上宫阙来到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