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 服 文 化 知 识 培 训 汇报人:XX 主 / 题 / 活 / 动 / 策 / 划 发 展 历 史 DRESS CULTURE 汉 服 , 全 称 是 “ 汉 民 族 传 统 服 饰 ” 又 称 汉 衣 冠 、 汉 装 、 华 服 “裳人,本汉人也。部落在铁桥北,不知迁徙年 月。初袭汉服,后稍参诸戎风俗,迄今但朝霞缠 头,其余无异。” 0101 “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 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 之遗制也。” 0202 “诸国使人,大辽大使顶金冠,后檐尖长,如大 莲叶,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带,如汉 服。” 0303 发展历史 一些古籍的观点认
2、为,汉族(及其先民)已有独特的服装体系了。例 如史记认为“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 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在未有考古 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汉服最早的出现应该是殷商时期。 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 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黄帝的 妻子嫘祖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发展历史 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完善,并形成了以“天子冕服”为 中心的章服制度乗殷之辂,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国思想的要义。周礼参考借鉴了夏商两代 的礼乐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衣服的款式空前丰富,主
3、要表现在深衣和胡服上。周 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 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 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创造了深衣。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 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 发展历史 秦统一中国以后,建立了 各项制度,其中也包括衣 冠制度。西汉男女服装, 仍沿袭深衣形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 仍循秦汉旧制发展到南北 朝时期各民族的相互影响、 相互吸收、渐趋融合。 至东汉明帝,参照三代和 秦的服饰制度,确立了以 冠帽为区分等级主要标志 的汉代冠服制度。 发展历史 唐代服饰承上启下,法服和常服同时
4、并行。法服是传统的礼服,包括冠 冕、衣、裳等;常服又称公服是一般性正式场合所着服饰。宋代服饰大 体上沿袭了隋唐旧制。但由于宋朝长年处于内忧外患交并之中,加上程 朱理学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服饰崇尚简朴、严谨、含蓄。 元朝时期长衣统称为袍,其样式南北方差异不大,但材料贵贱精粗,却差距悬殊。汉族男性发式变化不多,但 北方的汉族女性发式较前简化。明朝建立之初曾力图消除元朝蒙古族服制对汉服的影响,“悉命复衣冠如唐制” 但未能完全贯彻执行。至洪武二十六年才开始确定了许多服制。 发展历史 地 位 影 响 S T A T U S I N F L U E N C E 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 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
5、汉唐藩属体制中,周边民族首领存在着定期朝见 皇帝的所谓“朝集”制度。无论是外国君主及其 使者或者臣子朝谒中国天子,接受官职,贡献方 物,还是中国天子宴请外国君主,外国君主都要 穿国服奉礼。国服制度促使了周边民族形成自己 的民族服饰。 汉服由于华夏儒家王道文化的传播而影响深远, 周边民族、包括许多其他儒家文化圈(汉文化圈) 国家通过效仿华夏礼仪制度借鉴了汉服的某些特 征,用于吉凶宾军嘉五礼。此外,华夏宾礼也规 定四夷之君必须穿本国服饰朝见中国天子,谓 “蕃主服其国服”。 地位影响 和服在日本称为“着物”或者“吴服”,意为从中国的吴地(今江浙一带)传来的服装。在日 本的奈良时代,也即中国的盛唐时期
6、,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艺术、律令 制度,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 4 9 5 年 1 月 1 3 日 北 魏 孝 文 帝 大 力 推 行 了 一 系 列 汉 化 政 策 , 主 要 内 容 有 : 禁 止 穿鲜卑服装,一律改着汉 服 ; 禁 止 说 鲜 卑 话 , 以 汉 语 为 唯 一 通 行 语 言 ; 凡 迁 到 洛 阳 的 鲜 卑 人 , 一 律 以 洛阳为籍贯,死后葬在洛 阳 , 不 准 归 葬 平 城 。 唐 代 时 期 , 新 罗 请 求 唐 太 宗 赐 汉 衣 冠 , 革 除 新 罗 服 饰 , 以 同 于 中 国 。 李 氏 朝鲜中期之后朝服吸收了 明 朝 服
7、 装 式 样 , 悉 遵 华 制 。 特 别 是 女 服 朝 高 腰 襦 裙 发 展 , 而 官 服 、 朝 服 、 宫廷重要礼服亦一直保留 汉 服 制 度 。 地位影响 中国曾享有“衣冠上国”之誉,其极其重要的原因 之一是汉服的面料,也就是丝。丝绸之路开通以后, 中国的丝织品源源不断的运向西方,使得丝绸成为 了亚洲和欧洲各国向往羡慕的衣料。早起的传播中, 拜占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起到了贯通中西的 作用。拜占庭帝国时期的服装款式、纹饰等对西方 各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然,所谓的拜占庭帝国 的服装款式和纹饰,实际上已经是东西方服饰艺术 结合的产物了。 东 服 西 渐东 服 西 渐 地位影响
8、服 饰 结 构 C L O T H I N G S T R U C T U R E 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 服” 基本结构 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的布帛剪裁而成 ,且分为领、襟、衽、 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 。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 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 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 领右衽衣。前襟后裾的中缝称为裻,即督脉、任脉,衽在任脉 右侧,故称右衽。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足上。根据裾的 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 、裋、深衣。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 为袼 ,袖口称为祛 。 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
9、、大衣。 服饰结构 汉服中左侧的衣襟与右侧的衣襟交 叉于胸前的时候,就自然形成了领 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 领”;交领的两直线像交于衣中线 左右代表传统文化的对称学显出独 特的中正气韵,代表做人要不偏不 倚。 汉服的领型最典型的是“交领右 衽”,就是衣领直接与衣襟相连, 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侧的衣襟压 住右侧的衣襟,在外观上表现为 “y”字形,形成整体服装向右倾 斜的效果。衽,本义衣襟。 服饰结构 汉服自古礼服褒衣博带、常服短衣宽袖。与同时期西方的服装对比,汉 服在人性方面具有不可争辩的优异性。当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撑束缚女性 身体发展时,宽大的汉服已经实现了放任身体随意舒展的特性。 “袖宽
10、且长”是汉服礼服袖型的主要特点,但不是唯一的款式特点,汉 服的小袖、短袖也比较多见。主要有这几种用法:参与日常体力劳动的 庶民服装、军士将领的戎服、取其紧袖保暖的冬季服装等。 服饰结构 汉服的款式虽然繁多复杂,且有礼服、常服、特种服饰之分,但是仔细分 析,根据其整体结构主要分为三大种类。第一种是“上衣下裳”相连在一 起的“深衣”制。 “上衣下裳”分开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参加祭 祀等隆重仪式的正式礼服。顾名思义是分为上身穿的和下身穿的衣物。 “襦裙”制,主要有齐胸襦裙、齐腰襦裙、对襟襦裙等,实际上也属于上 衣下裳制,但是,这种方式没有很多的礼仪规定,一般是用于常服的。 01
11、01 0202 0303 服饰结构 服 饰 文 化 DRESS CULTURE “ 初 袭 汉 服 , 后 稍 参 诸 戎 风 俗 , 迄 今 但 朝 霞 缠 头 , 其 余 无 异 ”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四书五经中的冠服系统,以儒家经典诗经、尚 书、周礼、礼记、易经、春秋,大唐开元礼、二十四史舆服志和其他经史子 集为基础继承下来的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 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轻庶、 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饰具有 昭名分、辨等威、别贵贱的作用,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的礼 服。除去国家大事的礼仪
12、,普通汉人的家礼包括冠婚丧祭四礼。 服饰文化 讲究天人合一。汉族古代的袍服最能 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 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从汉代的 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 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 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 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 美流畅。 以 清 淡 平 易 为 主 其形制必须符合“规、矩、绳、权 衡”。深衣的下摆所用布帛共12幅, 以应一年有12月之意,体现了强烈的 法天思想,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 领处成矩形以应方,这代表做人要有 规矩,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衣带 下垂很长,一直到脚踝,代表正直, 下襟与地面齐平,代表权衡。 以深衣为例 服饰文化 非 常 感 谢 您 的 观 看 汇报人:XX 主 / 题 / 活 / 动 / 策 / 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