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1年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教案

    • 资源ID:190263       资源大小:34.23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1年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教案

    1、第第四四单元单元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1313. .云和雾云和雾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云, 什么是雾, 云和雾的区别是什么, 知道云和雾都是水在自然界中的表现形式。 2.知道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漂浮在高空就是云, 接近地表就是雾。 3.通过人造雾活动,初步了解雾的形成以及云的形成。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了解云和雾是怎样形成的,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通过造雾活动,了解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学生活动手册等。 人造雾的材料:量桶、温水、线香、冰袋、冷水、火柴等等。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2、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本 37 页的一首小诗。 你说 你是高山上的云雾, 你说 你是草地上的露珠, 你说 你是飘洒在 江南的蒙蒙细雨, 你说 你是飞舞在 塞北的片片雪花。 2.学生朗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里面写到了哪些东西?这些东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预设: 这首小诗写到了高山上的云雾、草地上的露珠、江南的蒙蒙细雨、塞北的片片雪花。 3.这些都是水的不同表现形式。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探究水的奥秘。 4.这一课,我们先来了解云和雾。 5.板书课题:13.云和雾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辨别云和雾 1.出示课本 38 页的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想一想图中哪里

    3、是云?哪里是雾?山脚下的人 说山腰上有云,在山腰上的人说这里好大的雾啊,那么究竟是谁说的对呢?为什么? 2.交流,预设: 对于山脚下的人来说,他们看到的是山腰上有云,而对于已爬到半山腰的人来说,他们身处其中, 看到的是则是雾。 这张图是为了说明云和雾其实是一回事,只是它们所处的位置不同。距离观察者所处地表位置 远的是云,距离观察者所处地表近的则是雾。 在山上我们时常说云雾缭绕,其实就是很难区分云 与雾。 活动二:人造雾 1.教师引导:雾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我们动手来制造雾。 2.出示课本 39 页人造雾的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人造雾 的所需的材料以及方法。 全

    4、班交流 3.所需材料:量筒、温水、线香、冰袋、冷水等等。 4.制造方法: 往量筒内倒入适量温水,放入点燃的线香。 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观察量筒内的现象。 用冷水代替温水,重复步骤 1、2,再观察量筒内的现象。 5.我们造雾的时候,为什么要在量筒中放入点燃的线香呢? 预设: 放入点燃的线香是为了增加空气中漂浮的固体颗粒。 6.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按照步骤制造雾,观察量筒内的现象。 全班交流 7.指生说一说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量筒内有什么现象? 预设:会看到量筒中有白气产生。 8.如果用冷水代替温水,量筒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预设:如果用冷水代替温水量筒中的水蒸气很少,造雾

    5、效果不明显。 9.实验总结 (1)在造雾的活动中,为什么要在量筒中倒温水,而不是热水,也不是冷水? 如果往量筒中加热水,那么热水上方有大量水蒸气,遇到冷空气会形成雾气,还没开始实验雾就 显现出来了。如果用冷水,那么量筒里水蒸气少,造雾效果不明显。用温水温度适中,量筒内水 蒸气适量,不会快速形成雾气,便于观察。 (2)用冰袋的目的是什么? 加冰袋是为了创设一个低温环境,这样水蒸气遇冷会迅速凝结成小水滴,从而形成雾, 这是雾形 成的条件之一。 (3)在量筒口出现的白气是如何形成的? 白气是水蒸气在受冷条件下形成的。 (4)教师小结:在这个实验中,量筒中的温水会蒸发出看不见的水蒸气,当水蒸气遇到冰块

    6、 周围的冷气时,会凝结成许许多多非常小的小水滴,这些小水滴聚集在一起,漂浮在量筒中, 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白色, 就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冒白气的现象,这些白气实际是漂浮在量 筒中的小水滴,而不是水蒸气。 10.通过刚才制造雾的活动,现在我们知道自然界中的雾是如何形成的了吧? 预设: 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空气中的水汽过于饱和,遇到温度较低时,这些水汽就会凝结成 小水滴或者小冰晶漂浮在低空,这就是雾。 活动三:探索云是怎么形成的 1.出示课本 39 页下面的一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片,再根据刚才造雾的活动,想一想 云是怎么形成的? 预设: 云也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当空气中的水气过于饱和,

    7、遇到温度较低的时候,这些水汽就会 凝结成小水滴或者小冰晶,这些小水滴或者小冰晶聚集在一起,漂浮在高空,就形成了我们经 常看到的云。 2.出示课本 39 页最后的一段文字: 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飘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 地表就是雾。 3.学生认真读一读这段文字,初步了解云和雾是怎样形成的?云和雾又有什么区别? 全班交流 4.云和雾是如何形成的? 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者小冰晶。 5.云和雾又有哪些区别? 漂浮在高空的就是云,接近地面的就是雾。云和雾的位置不一样。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云和雾这两种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8、形式,了解了云和雾是怎样形 成的, 知道了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他们漂浮在高空 时就是云,接近地表的时候就是雾。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云和雾的知 识。 1414. .露和霜露和霜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观察露和霜,了解露和霜在外表上的不同,学会区分露和霜。 2.通过人造露和霜的活动,观察活动中的现象,了解露和霜分别是怎样形成的,懂得露和霜形 成的条件。 3.了解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和霜降这两个节气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了解露和霜的外形特点,学会区分露和霜。 2.通过制造露和霜活动,了解露和霜的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通过

    9、探究懂得露和霜的形成条件,学会区分露和霜。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学生活动手册等。 制造露和霜的材料:杯子、碎冰块、湿毛巾、冷水、温度计、食用盐等等。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一课,我们了解了云和雾这两种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知道了云和雾是如何形成的, 明白了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他们漂浮在高空就是云, 接近地表就是雾。 2.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水在自然界中的另外两种存在形式。 3.板书课题:14.露和霜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观察露和霜有什么不同 1.教师引导:你们看到过露和霜吗?什么时候看到过?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说一

    10、说自己看到的露和霜的时间和样子。 2.露和霜究竟有什么不一样呢?下面我们通过观察得出结论。 3.出示课本 40 页上面 4 幅插图,学生观察这 4 幅插图,分别了解露和霜的样子,体会他们的 不同之处。 预设: 露是液体,是小水滴形态,霜是固体,是小冰晶形态。露是无色的,霜一般为白色。形成霜时的天 气比形成露的天气冷。 4.过渡:露和霜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们来制造露和霜。 活动二:人造露和霜 造露活动 1.出示课本 40 页下面造露的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造露所需 的材料以及方法。 全班交流 2.所需材料:杯子、碎冰块、湿毛巾、冷水、温度计等。 3.制造方法: 在

    11、杯中放入碎冰,杯下垫一块湿毛巾。 将冷水倒入碎冰中,测量冰水的温度。 观察杯子的外壁。 4.学生分小组活动,根据制造露的步骤,再进行造露活动,仔细观察造露过程中的现象。 全班交流 5.指生说一说,将冷水倒进碎冰块中,冰水的温度是多少? 预设:0。 6.在实验过程中杯子的外壁有什么现象? 预设:杯子的外壁有一颗颗的小水珠。小水珠越聚越多,越聚越大。然后沿着杯壁流下去。 7.为什么在造露的过程中,杯子的外壁会形成无数的小水珠呢? 预设:因为冷水中的碎冰块需要融化,冰块在融化的过程中需要吸收大量的热。当杯子附近的 水蒸气遇冷时就会在杯壁上凝结成小水滴。 8.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露是怎样形成的呢?

    12、预设: 傍晚或夜间,地面或地表物体辐射冷却,使贴近地表的空气层随之降温。 当地面或地物表面温度 降到露点(0C 以上),空气中水汽含量过饱和时,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就会有水汽凝结,出现微 小的水滴,称为露。 造霜活动 1.出示课本 41 页造霜的图片,学生观察这张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制造霜所 需的材料以及方法。 全班交流 2.所需材料:杯子、碎冰块、冷水、湿毛巾、食用盐、温度计等等。 3.制造方法: 在杯中放入碎冰和冷水,杯下垫一块湿毛巾。 在冰水中加盐,测量冰水的温度。 观察杯子的外壁。 4.活动要求:仔细观察杯子的外壁情况,想一想在加入食用盐前后,杯子外壁有什么不同? 5.学生分

    13、小组进行制造霜的活动,并仔细观察杯子的外壁情况。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加以适当的指导。 全班交流 6.指生说一说,在加入食用盐前后,杯子外壁有什么不同? 预设: 加入食用盐之前,杯子外壁凝结有许多的小水珠。 加入食用盐之后,杯子外面凝结的小水珠变成了白色的霜花。 7.杯子中的温度有什么变化吗? 加入食用盐之前,杯子中的温度一直处于 0。 加盐后, 杯内的温度急剧下降,明显要比加盐前低,加盐后杯子外面形成了霜花,而不是液态的 小水珠。 8.如果我们将杯子中的冰水倒掉,过一会儿杯子外壁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学生动手倒掉杯子中的冰水, 仔细观察杯子外壁会出现什么现象?杯子外壁的白色小冰晶会

    14、有 变化吗? 预设:当我们将杯子中的冰水倒掉,杯子的温度回升,过一会儿就会发现杯子外壁的霜花慢慢 融化成小水珠。 9.谁能根据这个实验说一说霜是如何形成的吗? 预设: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 0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 就是霜。 活动三:认识和比较露和霜 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通过活动,制造了露和霜,了解了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 2.出示课本 41 页中间的一段文字, 学生认真阅读这段文字, 进一步了解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 他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预设: 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 滴,这就是露。 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

    15、到 0C 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 3.露和霜的区别: 形成条件不同。露水的形成是温度降低到露点以下就可以, 而霜的形成是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 到 0以下。 形状不同。露水是小水滴,霜是冰晶。 活动四:二十四节气之白露、霜降 1.教师引导: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上古时期农耕文明的产物, 他是上古时期的劳动人民顺应农时, 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识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在二十四节 气中,还有有关露和霜的节气,这两个节气分别是白露、霜降。 2.出示课本 41 页“二十四节气之白露、霜降”的文字资料,学生认真阅读这段资料,初步了 解白露、霜降的有关知

    16、识。 3.出示二十四节气歌,学生朗读二十四节气歌,了解更多的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露和霜,了解了露和霜的不同之处,通过制造露和造霜活动了解了露 和霜的形成。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露和霜的知识。 1515. .雨和雪雨和雪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了解雨和雪有什么不同之处,又有哪些相同之处。 2.模拟雨的形成,了解雨是怎样形成的,雨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3.能够根据示意图,说一说大自然

    17、中的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4.观察雪花的形状,了解雪花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5.结合实际情况,查阅资料,了解雨夹雪、冰雹和冻雨这些降水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了解雨和雪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模拟雨的形成,知道大自然中的雨和雪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雨的形成实验,观察降雪、降雨示意图,了解大自然中的雨雪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学生活动手册等。 模拟雨的形成实验材料: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烧杯、水、火柴、培养皿、冰块等。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水在大自然中的 4 种表现形式,分别是云和雾、露和

    18、 霜,了解了云和雾以及雪和霜的形成。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水在大自然中的另外两种 表现形式雨和雪。 2.板书课题:15.雨和雪 二、教学新课 活动一:比较雨和雪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1.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雨和雪是司空见惯的两种东西。雨和雪有什么不同之处?又有哪 些相同之处呢? 2.出示课本 42 页上面的两幅图片, 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片, 并想一想雨和雪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预设: 不同之处:雨是液态水、雪是固态水;雨是云层中的小水点降落或是小冰晶在降落过程中融化 形成,雪则是云层中的小冰晶降落所致;形成雪的气温要更低,所以一般是在冬季,而雨水春夏 秋冬都有。 相同之处:都是云层中的水汽变化

    19、而成,本质都是水,是降水的两种基本形式。 活动二:模拟雨的形成 1.雨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 但是雨是怎样形成的呢?雨的形成又需要哪些条件呢?下面我 们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2.出示课本 42 页下面的三幅实验图片,学生观察这三幅图片,并且读一读相应的文字,初步 了解模拟雨的形成实验所需的材料以及方法。 全班交流 3.所需材料:烧杯、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自来水、培养皿、冰块等等。 4.实验方法: 加热烧杯里的水直至沸腾。 用一个热培养皿盖住烧杯,观察培养皿底部是否有水珠。 在培养皿中加冰块,观察底部有什么变化。 5.实验要求: 在实验中,仔细观察培养皿底部是否有水珠,然后在

    20、培养皿中加进冰块,再观察培养皿底部有 什么变化。 6.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仔细观察培养皿底部的变化。 7.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提醒学生使用酒精灯时要按照正确步骤进行操作,同时在加 热过程中不要用手触摸这些器皿,防止烫伤。 8.全班交流 (1)指生说一说,在加热的过程中,用一个热的培养皿盖住烧杯,培养皿底部是否有水珠? 培养皿底部没有水珠。因为培养器皿是热的,所以在培养皿底部没有水珠。 (2)在培养皿中加进冰块,培养皿底部又有什么变化? 在培养皿中加进冰块,发现培养器皿底部有水珠,出现这些水珠越聚越多,最终会滴落下来。 (3)为什么培养皿底部会形成小水珠? 因为加热

    21、烧杯中的水直至沸腾,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烧杯上面的培养皿中加进冰块,这些水 蒸气遇到冰块就会迅速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培养皿底部。 (4)在培养皿中放进冰块起什么作用? 在培养皿中放进冰块是为了降低温度,使水蒸气迅速凝结。 活动三:根据示意图说说大自然中的雨雪形成过程 1.出示课本 43 页的示意图,学生仔细观察示意图,想一想大自然中的雨雪是怎么形成的?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大自然中的雨和雪是怎样形成的。 2.出示课本 43 页下面的一段文字,学生认真读一读这段文字,进一步了解大自然中的雨和雪 是怎样形成的。 不是所有的云都会产生降水,只有当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越聚越多、 越聚越大,

    22、大到上升气流 托不住时,才会掉下来,从而产生降水。水滴直接落下或冰晶在下落过程中融化,就成了雨。冰 晶在下落过程中没有融化,就成了雪。雪也是降水的一种形式。 3.教师小结:雨和雪都是一种自然现象,都是通过大气循环形成的,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发 成水蒸气,水蒸气不断上升,达到一定高度后,遇冷变成小水滴,小水滴聚集成了云,一片片 云互相碰撞,让水滴越来越大,大到空气承受不住的时候就下落变成了雨。雪花是由水蒸气直 接凝结而成的,空气中的小冰晶在下落的过程中没有融化,就成了我们看到的雪。 活动四:观察雪花的形状,说说他们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1.教师引导:雪花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大家有观察过他们的形状吗?

    23、2.出示课本 44 页上面 6 幅图片,学生观察这些雪花的形状,说一说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预设: 雪花的形状极多,有星状、柱状、片状等,但基本形状是六边形。 3.出示各种各样的雪花形状图片, 学生继续观察, 进一步了解雪花基本上都是呈六角形的形状。 4.为什么雪花大多数成六角形呢? 雪花之所以多呈六边形,是因为水分子形成冰的过程中是按六方晶系排列的。 活动五:这些降水形式有什么特点 1.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很多不同类型的降水形式,大家见过哪些降水形式呢? 2.学生说一说自己见过的降水形式。 3.出示课本 44 页下面的雨夹雪、冰雹和冻雨的降水形式图片,学生观察这些图片,想一想这

    24、 些降水形式有什么特点? 预设: 冰雹是一种固态降水,同雨和雪一样,是从云里掉下来的。 它是从发展强烈的积雨云中降落到地 面的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态降水物。多发生在夏季或春夏之交。 冻雨由冰水混合物组成,由雨滴与温度低于 0C 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而成,是初冬或冬末春初 时节见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 雨夹雪是雨水与部分融化的雪混合并同时降落而形成的一种特殊降水现象。 这种天气现象的发 生过程是比较短暂的,常处于由雨转变为雪的阶段,或者是相反的阶段。 4.教师相机出示一些雨夹雪、冰雹和冻雨的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降水形式的特点。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雨和雪有什么

    25、相同和不同之处,并且通过模拟雨的形成实验和观 察示意图的方式,了解了大自然中的雨和雪是怎么形成的。还知道了除了降雨、降雪之外,我 们还了解了雨夹雪、冰雹、冻雨这些特殊的降水形式,了解了这些降水形式的特点。课后,同 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雨和雪的知识。 1616. .水水滴的滴的“旅行旅行”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降落到地面上的雨和雪到哪里去了,空气中的水蒸气又是来自哪里。 2.引导学生根据地球上的水循环示意图,说一说水在自然界中是如何循环的。 3.通过实验,模拟大自然中的水循环,进一步体会水在大自然中的循环方式和过程。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 观察

    26、水循环示意图、 模拟实验等方式了解水在自然界中是如何循环的。 教学教学难点难点 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方式以及循环过程,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学生活动手册等。 模拟大自然中的水循环活动材料:水循环模型、自来水、小草、罩子、冰块等等。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水是地球上最丰富的一种化合物,全球约有 3/4 的面积覆盖着水,地球上的水总体积约有 13 亿 8,600 万立方千米,其中 96.5%布在海洋。还有一些分布在江河湖海、冰川、高山以及地 下。 2.地球上的这些水究竟是如何循环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3.板书课题:1

    27、6.水滴的“旅行” 二、教学新课 活动一:预测天上的水哪里来的 1.出示课本 45 页的图片,教师引导:在我们的记忆里,天好像经常下雨,春天下,夏天下, 秋天、冬天也下;去年下,今年下,明年还会下。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好像总也下不完。 2.为什么天上的水总也降不完呢?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有自己的看法吗? 学生说一说天上的水为什么总也降不完: 预设: 地球上的整个水都在不停的循环当中,降水仅仅是整个水循环中的一个环节,因此天上的水是 降不完的。 地球上的水总处于动态平衡中,大气中的水不断得到补充。天空中有降水落下来,同时,地球表 面的水(包括江河湖海)也在不间断地蒸发到空中,补充大气中的水汽,从而

    28、形成降水。 3.大家知道落到地面的雨和雪哪里去了?水蒸气又是来自哪里? 预设: 降落到地面的雨和雪,一部分直接落入江河湖海; 一部分到达陆地后流入江河湖海,或到达陆地 后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还有的直接蒸发形成水蒸气,又跑到空中。 空气中的水蒸气绝大多数来自江河湖海里水的蒸发,地表上层的水也会蒸发进入大气层,另外 植物的蒸腾作用也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 活动二:根据示意图说说水在自然界是如何循环的 1.出示课本 46 页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示意图,学生认真观察这幅示意图,想一想水在自然界 中是如何循环的? 预设: 在太阳的辐射下,水经海洋、陆地蒸发及植物蒸腾变成水蒸气,随气流而运动到大气中。大气中

    29、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形成云(水滴或冰晶),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统称降水。这些降 水有的渗入土中成为地下水,有的迁移或流到海洋中,有的被植物吸收,完成水的循环。地球上 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间不断地循环,总量保持不变。 2.在这幅示意图中,有一些红色的箭头,你知道红色箭头表示什么意思吗?蓝色箭头呢? 预设: 红色箭头表示地表的水(包括各种水体、陆地表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是一个向上的 过程。 蓝色箭头表示降水,以及水从高山流向平原最后注入海洋的过程,还包括地下水的渗透,是一个 向下的过程。红色箭头的动力来自太阳,蓝色箭头的动力来自地球引力。 活动三:模拟大自然中的水循环 1.教师

    30、引导:我们刚刚通过示意图,了解了水在大自然中的循环,下面,我们自己动手来模拟 大自然中的水循环。 2.出示课本 46 页下面的三幅图片,学生观察这三幅图片,并读一读相应的文字说明,初步了 解模拟大自然中的水循环活动所需的材料以及方法。 全班交流 3.所需材料:水循环模型、自来水、小草、双层罩子、冰块、营养土和蛭石等等。 4.活动方法: 组装好水循环模型。 在“小池”内注入水,四周种上小草。 盖好罩子,放上冰块,观察模型内的水循环。 5.学生分小组活动,根据方法步骤,模拟大自然中的水循环,并仔细观察模型内的水循环。 6.实验说明: 注水是为了形成充足的水蒸气。 放入冰决是为了让水蒸气在中层罩下方凝成小水滴,形成“降水” 。 7.全班交流 展示各小组制作好的水循环模型。 指生说一说在这个模型中水是怎样循环的? 预设: 注入小池中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飘散在透明的罩子中,遇到冰块凝结成 小水滴。小水滴越聚越多,变成雨水落在小池内和花草上。落在小池内和花草上的水又蒸发成 水蒸气,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简单的水循环。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查阅资料、观察示意图以及模拟活动等方式,了解了水在自然界中是如 何循环的, 懂得了水在海洋、 天空和陆地之间的循环永不停息。 课后, 大家可以再次查阅资料, 了解更多的有关大自然中的水循环的知识。


    注意事项

    本文(2021年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教案)为本站会员(花好****3)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