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1秋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全部教案(共4课时)

    • 资源ID:190841       资源大小:69.71KB        全文页数:3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1秋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全部教案(共4课时)

    1、20212021 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全部教案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全部教案 1 1蜡烛的变化蜡烛的变化教案教案 【课标落实】【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制作、实验验证、查找资料等活动,落实课程 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常见的物质的变化。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 的科学问题。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 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 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

    2、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 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 运用分析、 比较、 推理、 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 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完 善探究报告。 科学态度: 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 坚持正确的观点; 当多人观察、 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时, 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 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 探究、设计与制

    3、作,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 着社会发展。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技术 与工程领域”的高年段要求。 1.5 物体在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蜡烛的变化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 1 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一课。 本课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蜡烛为主要研究对象,进一步探究物质的变化,发现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化学 变化)两大类(不提专业名词)。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做一支蜡烛

    4、。本环节让学生亲手做一支蜡 烛,在感受制作快乐的同时,认识到蜡烛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产生新物质。第 二部分,先做蜡烛燃烧实验,通过观察干燥的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 壁和白瓷碗底部的变化,认识到蜡烛燃烧后产生了水、二氧化碳、炭黑等新物质。 再通过对蜡烛熔化和蜡烛燃烧生成物的比较, 认识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如条件允许,可以再做纸片燃烧实验,让 学生加深认识)。第三部分,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判断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属 于哪一类,加深对物质两类变化的理解,同时意识到物质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 息相关。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

    5、生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已经认识了大量的诸如水、空气、土壤、动 植物、天体等物质变化的具体事实,对蜡烛液、固态的变化以及点燃后的变化也有 一定的认知,但仅限于感性认知,对燃烧后产生的物质缺乏关注,缺少深层次探究 物质变化规律的意识。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 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科学探究: 1能从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的过程中,发现两类变化的不同。 2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科学态度: 1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2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6、1能列举出物质变化的实例,体会人类生产生活对物质变化的利用。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小瓷勺、烧杯、澄清石灰水、PPT 课件。 学生材料:蜡块、烛芯、模具、三夹板、小刀;酒精灯、火柴、纸杯;小铁勺、 小瓷勺、烧杯、澄清石灰水;湿抹布、记录表。 【教学时间】【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对“蜡烛”产生兴趣。一、谈话导入,对“蜡烛”产生兴趣。 1同学们,今年暑假你出去旅游了吗?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奇怪的地方。(播 放视频: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 2

    7、你知道这是哪里吗?那些栩栩如生的名人主要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生: 蜡)不错,那些人物主要是用蜡制作的。 3生活中,你知道哪些物品也是用蜡制作的?(生:蜡烛。) 4今天,我们就用蜡来尝试做蜡烛,一起研究蜡烛的变化。(板书:蜡烛的 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谈话, 巧用切合主题的视频, 引起学生对本课探究对象 “蜡” 的兴趣,有效集中了学生课堂伊始的注意力,引发学生足够的探究兴趣。 二、制作蜡烛,认知到没有新物质产生。二、制作蜡烛,认知到没有新物质产生。 1蜡烛的构成很简单,由蜡和烛芯构成。(手拿蜡块)用这块蜡,怎么做一 个小蜡烛呢? 生:把蜡块熔化.追问:做这根小蜡烛需要把整块蜡都熔化吗?(生

    8、:切 一点) 生:切碎 2为了加快熔化速度,可以先准备蜡屑。切大约三分之一的蜡块就可以了。 3 接下来究竟如何制作呢?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制作蜡烛的视频。 (播放视频) 4你能简单说说制作蜡烛的步骤吗?(学生交流,相机 PPT 出示步骤) (1)切碎蜡块; (2)点燃酒精灯,加热蜡屑; (3)把蜡油倒入模具,插入烛芯; (4)等待蜡油凝固。 注意事项:别划伤、别烫伤。 5除此以外,老师还有一些要求(PPT 出示) (1)分工明确;(2)边做边仔细观察;(3)及时记录发现。 (提示:仔细观察每一点变化,如蜡块颜色、气味、大小、形状等,填在制 作蜡烛的发现记录表上。) 听明白了吗?那就开始吧。 6学生

    9、按要求分组制作蜡烛,教师巡视,随时关注操作步骤和活动安全。 先看看整个班级情况, 接着到个别小组指导, 提醒完成后把工具及时放回原位。 7汇报交流发现,点评学生的发现。 (1)蜡烛有个小洞:你观察的真细致。这个小洞是由于蜡油表面得张力引起 的,就和我们曾经学过的水的张力是一样的。 (2)烛芯插入后会冒泡泡:你观察的真仔细,连这个都被你发现了。冒泡泡 是由于烛芯表面的蜡遇到炽热的蜡油熔化导致的。 (3)慢慢熔化、慢慢凝固。那有谁观察到蜡是怎样慢慢熔化的呢?凝固呢? 你观察得真全面,真了不起! (4)白-透明-白,你还注意到了这个,真细致。 (5)冒白烟、冒气。这是蜡受热后变为蜡蒸气,上升后又变为

    10、蜡的固体小颗 粒 师:在制作蜡烛的过程中,有哪些特征发生了变化?哪些特征没有发生变化? 你的证据是什么?(如颜色没变、气味没变、能变回去等) 生:切蜡块时,蜡块由大变小、形状改变;加热蜡屑时,固体蜡块变成能流动 的液体(蜡油); 把蜡油倒在模子里,蜡油又慢慢变成固体。 (相机板书: 蜡块 蜡油 蜡烛) 8小结:蜡块在加热后熔化成了蜡油,蜡油冷却后又凝固成了蜡烛,蜡的形 状、大小、形态发生了变化,但它的特性没有改变,蜡还是蜡。 设计意图:制作蜡烛是本课的重点,这一环节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小 组合作意识,又能提高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学生没有做蜡烛的经验,巧用提前录制 的蜡烛制作视频,能很好地帮助

    11、学生直观了解整个制作过程,再用课件出示主要步 骤及要求,进一步明确制作蜡烛的方法、过程与注意事项,保证了学生制作蜡烛的 成功率,也为下一个下一步点燃蜡烛环节奠定基础。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能够非常 直观地观察到蜡烛成型的整个过程,认识到整个过程并没有新物质产生。 三、三、 燃烧蜡烛,发现有新物质产生。燃烧蜡烛,发现有新物质产生。 1剥去模具,把蜡烛插回橡皮泥里,邻近小组间相互展示你们制作的蜡烛。 设计意图:学生剥模具的时间有长有短,他们相互分享“劳动成果”,体验 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动手实验的热情,为点燃蜡烛做好充分准备。 2谈话:老师刚才观察了一下,你们的蜡烛真不错。你们想点燃它们吗? 点燃前

    12、老师有一些要求,出示要求:(1)分工明确;(2)边做边仔细观察; (3)及时记录发现。 (提示:观察什么?观察蜡烛点燃前后的变化,并记录在点燃蜡烛的发现 表格里。) 3学生观察,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可以看、摸摸、闻闻等)。 4交流发现。师:时间到。谁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1)火焰。你观察的真到位,火焰能够发出明亮的光芒。(板书:光) (2)蜡烛熔化、凝固。你观察真仔细。蜡溶化又凝固的过程中,形状、形态 发生了变化,但蜡还是蜡,蜡这种物质没有改变。所以这是一种没有产生新物质的 变化。(边说边指板书) (3)手靠近烫手。蜡烛产生的热量使你感觉烫手! (板书:热)你借助手来观察,真了不起。 (4)烛芯

    13、变黑:连烛芯都没有漏掉,你的观察一定较全面。 (5)蜡烛变短:一眼就被你看到了,不错。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变化呢? (6)冒烟:他看到了,你们看到了吗?你观察真仔细,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发 现呢? 你能把烟收集起来吗? (学生提到蜡熔化、凝固,教师及时指出没有产生新物质) (相机板书:光、热、黑烟) 5刚才我们都是用自己的感官进行直接观察。科学研究常常还可以借助一些 工具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事物。老师今天就带来了一些工具。 (1)逐个出示工具。(出示白色小瓷勺、干燥的烧杯) (2)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如何使用工具进行观察。 用小瓷勺去接触蜡烛火焰,观察小瓷勺上的变化。 集气瓶倾斜着放在蜡烛火焰上方约 2

    14、 厘米处,观察集气瓶内壁是否有水汽产 生。 这是澄清石灰水,它遇到二氧化碳会变成白色的物质。把针筒内的澄清石灰 水注入烧杯,摇晃均匀,使烧杯内壁沾上一些澄清石灰水,之后倾斜着放在蜡烛火 焰上方约 2 厘米处,观察烧杯内壁的澄清石灰水是否变白。 6课件出示,提出要求: 你们看明白了吗?实验前仍然需要你们注意这三个要求。(只要观察到现象, 就及时把工具放回原位) (1)分工明确;(2)边做边仔细观察;(3)及时记录发现。 7学生观察并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注意渗透:手靠近火焰感觉到热,手摸小瓷勺也感觉到热) 8汇报交流。 炭黑、 水蒸气、 二氧化碳这些物质还是蜡吗? (相机板书: 水蒸气、 二氧

    15、化碳) 9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又发现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变短了,同时产生了炭 黑、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新物质,蜡的特性发生了改变。(相机板书:产生了新物 质) 设计意图:点燃蜡烛,使其产生新物质,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学生 认识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即化学变化的起点。教学中先以学生的已有经验,运用感官 直接观察,初步认识蜡烛的燃烧不同于加热蜡烛。在此基础上借助工具进行观察, 以“燃烧的蜡烛变成了什么”这一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并得出结 论。学生在观察、记录、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形成对物质变化的全新认知。 四、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四、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1刚才我们经历了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

    16、的过程,那老师想考考你,制作蜡烛 和燃烧蜡烛有什么不同?(相机板书:没有产生新物质) 2交流并总结:刚才我们通过做蜡烛和点燃蜡烛的活动认识了物质的两类变 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 设计意图:在两个实验后进行比较,发现两个实验的异同,从而理解不产生 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物质两类变化的认知。 五、探究其他物质的变化五、探究其他物质的变化 1探究纸张的变化。 (1)教师演示撕纸。 谈话:老师把纸撕成碎片,这是什么变化?你的依据是什么? (2)教师演示烧纸。 谈话:老师把纸烧成灰,这是什么变化?你的依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小环节承接燃烧的实验,让学

    17、生观察并分辨撕纸和设计意图:这一小环节承接燃烧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分辨撕纸和燃烧纸后燃烧纸后 的产物,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物质两类变化的认识。的产物,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物质两类变化的认识。 2列举生活中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的例子。 (1)谈话:你能说说生活中一些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的 例子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现象,请你分析一下,这些 变化是产生还是化学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 (1)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出示六幅变化图:盐溶解于水、烟花绽放、 盐酸滴在石灰石上、水的三态变化、铁水变成钢锭、火柴燃烧、

    18、石灰石遇盐酸冒气 泡。) (2)汇报交流。 (3)结合板书小结: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 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可以表 现为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体、发光发热等现象,如蜡烛的燃烧。 设计意图:科学离不开生活,从生活中搜集证据是科学探究过程的中重要一 环,让学生学会搜集证据也是本课中教学目标之一。此环节的教学,既巩固了前面 所学的知识,也为学生继续分析判断物质的变化类型提供了依据、打好了基础。 六、拓展延伸六、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物质的两类变化,那你觉得物质变化对人类的生产 生活有什么影响?研究各种变化的目的是什

    19、么? 设计意图: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让学生明白物质变化 对生产生活有利也有弊,研究各种变化的目的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同时,也为接 下来“铁钉生锈”等内容教学作铺垫。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1蜡烛的变化 蜡块 蜡油 蜡烛 没有产生新物质 光、热 蜡烛 黑烟 产生了新物质 水蒸气 二氧化碳 2 2铁钉生锈教案铁钉生锈教案 【课标落实】【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制作、 实验验证、 查找资料等活动, 落实 课程标准 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常见的物质的变化。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 的科学问题。 能

    20、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 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 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 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 运用分析、 比较、 推理、 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 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完 善探究报告。 科学态度 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 坚持正确的观点;

    21、当多人观察、 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时, 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 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 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 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技术与工 程领域”的高年段要求。 1.5 物体在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 3.2 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组成的混合物质。 16.2 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17.2 技术包括人们

    22、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 认识生活中防锈等技术的应用。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铁钉生锈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 1 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 2 课。通 过本单元第 1 课蜡烛的变化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物质变化的种类。本课带 领学生具体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进一步理解铁钉生锈产生了新物质,并通过控制 变量实验,提升学生科学探究水平。 钢铁生锈是一个普遍现象, 据估计, 全世界每年生产的钢铁大约有 1/4 被锈 “吃 掉”。不仅如此,还会因为设备锈蚀,引起停工停产,产品质量下降,造成巨大的 经济损失。因此,研究铁生锈的原因及防锈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课以学生熟悉的 铁钉生锈为例,让学生探究

    23、铁钉生锈的过程,明白铁钉生锈的原因,进而理解各种 防锈方法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以铁钉为引子,让学生用眼看手摸的 方法,初步认识铁锈在颜色、光滑度、软硬等方面的特征,知道铁锈是红褐色、比 较松软、容易脱落的一种物质。其次,引导学生说说在哪里见过生锈的铁制品,从 而了解生锈现象广泛存在及生锈与铁制品所处的环境有关。第二部分,研究铁锈和 铁的不同。教材提供了用锤子敲、用砂纸磨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发现铁锈与铁的 不同,从而确定它们不是同一物质。第三部分,运用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铁 生锈的原因。这部分内容由两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探究铁生锈的条件,第二 个活动是

    24、做铁锈生成实验。教材提供了范例,意在引导学生按照科学探究的过程进 行,即从提出问题“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开始,到作出假设“铁在水里容 易生锈”,然后制定实验方案,在观察现象和交流研讨的基础上,得出结论“铁在 有水和空气的条件下容易生锈”。这个活动非常重要,它不仅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科 学探究过程,更重要的是落实本单元科学探究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 价等高阶思维能力。第四部分,教材提供五幅图片,介绍各种防锈方法及蕴含的科 学道理。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已经认识了大量的诸如水、空气、土壤、动植物等 物质变化的经验和认知,但这些对物质变化的认知大多停留在表面

    25、。本单元将学生 对物质变化的认知进一步引向深入,在对蜡烛变化的研究中,学生已经总体认识了 物质变化可以分为两类: 一种是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另一种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本课要引导学生对铁钉生锈现象的探究,进一步认识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铁生锈虽然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但学生对铁锈的认识非常笼统、模 糊。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锈铁制品,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对铁锈和铁进行 比较,明确认识铁锈是不同与铁的一种新物质,从而理解铁生锈是产生新物质的变 化。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实验设计和探究的能力,在研究铁钉生锈的原因时, 要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得出结论”的 科

    26、学探究过程,特别是实验设计过程,要让学生充分交流,积极反思,不断修正完 善自己的实验设计, 充分体会合作、 交流、 分享的重要意义。 同时, 在实验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持续观察,认真记录实验现象,积极表达分析结果,从而提升科学探究 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养成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联系对生活中防锈方法的观察,分析其中的防锈原理,体会关于物质变化的知 识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积极作用。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铁钉生锈是一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2 通过实验,知道铁与水和空气接触容易生锈,了解防锈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科学探究: 1能用多种方法研究

    27、比较铁锈与铁的不同。 2会设计实验探究铁钉生锈的原因,并能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3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认真记录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 防锈建议。 科学态度: 1在科学探究中,能意识到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2在探究铁钉生锈原因的实验方案设计中,愿意与同伴交流、分享,积极反 思,不断修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认识到铁生锈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 2结合生活中常见的防锈实例,寻找其中的原理,并积极思考是否可以进行 改进。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和

    28、视频。 学生材料:生锈的铁制品,不生锈的铁制品,放大镜,小锤子,砂纸,检测电 路,铁钉,塑料试管,水,食用油,一次性滴管,标签,橡胶手套。 【教学时间】【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一、认识生锈现象认识生锈现象 1出示生锈的铁钉 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铁钉,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生 锈了)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表面颜色等) 2你能找出图中生锈的铁制品吗?(表面有斑点)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铁生锈的现象?(什么?哪里?) 小结: 看来, 铁生锈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铁制品生锈的部分叫铁锈。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铁生锈的问题。揭

    29、题:铁钉生锈。 设计意图: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生锈铁钉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并回忆生活中 铁制品生锈的现象,关注铁生锈这一话题。 二、研究铁锈和铁的不同二、研究铁锈和铁的不同 1谈话:刚才我们看到的铁锈和铁是同一种物质吗? 为了更准确地认识,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比较。 2出示材料:生锈的铁制品和没有生锈铁制品 为了更好地实验,小组先讨论:可以从哪几方面进行观察比较?可能需要什么 工具? 交流观察的方法、工具的使用及要点。 (1)从颜色、光泽、硬度等方面进行比较。 (2)借助小锤子、砂纸、放大镜等工具。 3活动要求:由易到难,有序操作;小组合作,及时记录。 实验时注意安全,避免皮肤直接和铁锈接触

    30、受伤。 小组活动,及时记录发现。 汇报交流。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铁锈是一种暗红色的疏松物质,容易剥落,它和 铁有很多不同。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我们把铁生锈的变化就叫做产生新 物质的变化。 4铁生锈有什么害处?(易断,强度下降,无法正常工作,甚至变成废品) 说一说,读一读铁生锈危害的小资料。 小结:铁生锈以后就会失去铁的特性,生锈是人们不希望发生的事情。 设计意图:通过使用多种方法观察比较铁锈和铁的不同特点,使学生了解铁 锈和铁不同,铁生锈是一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通过铁锈和铁不同性质的比较,以 及生锈危害资料的拓展阅读,使学生意识到生锈会影响铁制品的正常使用,甚至危 害人们的生命

    31、和财产安全,产生寻找生锈原因的迫切需要。 三、实验探究生锈的原因三、实验探究生锈的原因 1谈话:铁怎么会变成铁锈呢?什么条件下,铁容易生锈? (1)铁生锈可能与空气有关。 (2)铁生锈可能与水有关。 (3)铁生锈可能与空气和水都有关。 2小组讨论:可以怎样进行实验。 各小组选择相应的条件进行假设,设计方便操作的实验方案。 3交流实验方案,引导控制有水和无水,有空气和无空气等实验条件。 4小组组装实验装置。 (1)没有水:将铁钉放在试管中,加入干燥剂。 (2)一半水一半空气:将铁钉放入试管中,加水至铁钉的一半。 (3)浸在水中:将铁钉放入试管中,加水淹没铁钉,再滴入两滴食用油。 5小结:铁生锈需

    32、要一定的时间,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要过几天后才能见分 晓,接下来的时间里,请同学们每天观察,及时记录变化,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对铁生锈环境的观察,提出铁在什么条件下 容易生锈,作出对铁生锈原因的假设,并控制条件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小组之间的 交流和分享,修正完善实验方案,并组织实验实施,让学生能完整经历科学探究的 过程,并自己寻求问题的答案,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2铁钉生锈 空气? 水?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一、 交流分析,得出结论交流分析,得出结论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针对铁钉为什么生锈,提出了几个假设,我们 认为生锈可能和水或者空

    33、气有关, 并做了 3组探究实验, 让铁钉分别暴露在有空气、 有水、有空气又有水的环境中,经过一周时间,实验出现了怎样的现象,我们来交 流一下。 2出示实验装置,交流汇报:完全浸泡在水中的铁钉,有生锈现象,但是生 锈非常轻微;一半浸泡在水里,一半暴露在空气中的铁钉,有生锈现象,在空气和 水的交界处,铁钉生锈比较严重;仅仅是暴露在空气中的铁钉,没有生锈;浸泡在 油中的铁钉,没有生锈。 3小结:铁钉在有空气、有水的条件下容易生锈,所以空气和水两者都是导 致铁钉生锈的原因,缺一不可。浸泡在水中的铁钉,之所以也有轻微的生锈,是因 为水中也有溶解的氧。 设计意图:铁是一种活泼的化学物质,它遇到水和氧气会生

    34、成氧化铁,也就 是铁锈。通过这几组实验现象的观察比较分析,学生对引起铁生锈的原因能有一个 比较清楚的认识。 二、持续探究,深入发现二、持续探究,深入发现 1上节课结束后,老师也做了一个铁生锈的实验,老师的方法和你们的有什 么不一样?让我们来看看。 2出示实验图片,师解释实验方法:老师采用了一小团细铁丝,把它们塞入 试管底部,倒扣在加水的烧杯中,让试管内外的水面齐平,记下水面位置。 思考讨论:为什么老师要采用一团细铁丝?为什么要把试管倒扣放入水中? 设计意图:本实验是上述探究铁钉生锈实验的拓展,目的是进一步发现生锈 过程会消耗一部分空气,实际就是会消耗氧气。采用细铁丝的好处是好塑形便于推 入试管

    35、底部,而且细铁丝表面积更大,更容易看到生锈现象。为了让实验有效果, 选取的试管口径要小,否则空气量的变少不易从水位上升中察觉。 一周下来,老师的这个实验发生了怎样的现象呢?我们继续来观察(出示实验 现阶段的图片或者实验视频)。前后对比,你们发现了什么变化? 引导交流:试管内水位上升,说明了什么? 小结:在铁丝生锈的过程中,会消耗一部分空气,准确地说消耗的是空气中的 氧气,铁生锈其实是一种生成新物质的氧化反应。 故事分享:不要进入存放铁器的密室 讨论:故事中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三、探寻方法,防止生锈探寻方法,防止生锈 1生锈是一件让人讨厌的事,因为生锈,铁变得疏松脆弱,失去了原来的特 性,通过这

    36、两节课的学习,从生锈的原理出发,你能想一想,用哪些方法可以避免 生锈吗? 2交流分享,生活中的各种铁制品是采用了什么方法防止生锈? 擦去水分、喷漆、覆盖瓷釉、加入其他物质制成不锈钢等。 3你还了解哪些防锈新方法,关于防锈,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 (比如:控制湿度低于一定值,就可以减少或避免锈的形成;在钢铁表面镀上 一层不易被腐蚀的金属,如锌、锡、铬、镍等,这些金属常因氧化而形成一层致密 的氧化物薄膜,从而阻止水和空气等对钢铁的腐蚀;用化学方法使钢铁表面生成一 层细密稳定的氧化膜,如在机器零件、枪炮等钢铁制件表面形成一层细密的黑色四 氧化三铁薄膜等.) 设计意图: 从探究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出发, 从

    37、生锈的源头上考虑, 学以致用, 分析各种铁物品的防锈方法。了解和创想防锈新方法,目的在于开拓认知,激发思 维。 四、课外拓展,调查发现四、课外拓展,调查发现 1调查你生活中的各种铁制品,它们是使用了那种方法来防锈。 设计意图:在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学生往往会缺失观察力和思考力。引导学 生关注生活中的物品,让他们去深入了解物品设计背后的科学,用探究的眼光、用 解析的思维去寻找和发现。 2铁钉生锈 空气 水 附:故事不要进入存放铁器的密室附:故事不要进入存放铁器的密室 2007 年 9 月 23 号,国际上并没有发生什么大事,但对于 3 位水手来说,这一 天却异常凶险。 大叔 Robert Eber

    38、towski、Bob OBrien 和 Findlay MacFadyen 都是经验丰 富的海员,其中 Ebertowski 是一位 40 岁的工程师,OBrien 是一位 59 岁的医 疗官,MacFadyen 在英国商船上做了很多年的机匠。这三人登上了应急救援船 Viking Islay 号。他们不会想到,这次普通的差旅竟然会成为死亡之行。 这艘船要前往英国约克郡附近的石油钻井平台 Ensco 92。在 9 月 21 号,船员 们调试了一下锚。船上的锚的使用频率并不高,平常都是封起来的,船员们也不常 进入安放锚的锚链舱。没想到这次测试为三人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Viking Islay

    39、号载着一行人向石油钻井平台行驶。 这天的浪有点大, MacFadyen 的船舱旁边正好是锚链舱,锚敲打链条的声音让他难以入睡。 由于通往锚链舱的路上有一个用螺栓拴上的检修孔,体型庞大、过洞有困难的 MacFadyen 就拜托 Ebertowski 和 OBrien 去锚链舱处理一下噪音问题,他在外 面和他们通过无线电沟通。 他们卸掉了封闭锚链舱的螺栓,然后爬了进去。很快,首先进入锚链舱的 Ebertowski 就因为失去意识跌落在地板上。Bob OBrien 用无线电通知了 MacFadyen 后,想要进入锚链舱营救队友,结果他也晕了过去。 心急如焚的 MacFadyan 喊了两个水手前去查看

    40、,发现二人躺在地上不省人事。 两个水手意识到空气有问题, 于是马上去拿可以独立供氧的自给式呼吸器 (SCBA) 。 着急救人的 MacFadyen 想带上自给式呼吸器进入锚链舱,但是他吨位太大, 爬不进去。 于是他脱掉了自给式呼吸器, 戴上了小型的紧急逃生呼吸装置 (EEBD), 然后爬到了锚链舱里。不过,他戴的紧急逃生呼吸装置无法给他庞大的身躯提供足 够的氧气,他也晕倒了。 船长把船员们都叫了起来,并向海岸警卫队呼叫救援。一番忙乱后,三人终于 都被抬了出来。不过这一切都太迟了,他们已经没有了呼吸和心跳。 船员们都对三个老水手死在锚链舱里一事感到十分不解,他们的经验和所受的 训练无法为这件事提

    41、供合理的解释:锚链舱里只有锚,别的危险物品一概没有,怎 么看也不会是个要命的地方啊。 谁也不会想到,是锚链舱上的锈杀了这三人。 2008 年 7 月,英国海上事故调查局 (MAIB)公布了调查报告。报告指出,铁 锈制造的缺氧环境是三名海员死亡的主要原因。 实际上,Viking Islay 号的锚链 舱是一个封闭空间,供人出入的检修孔平时都被封好了,空气无法在锚链舱里自由 流通,这就为锈创造了绝好的杀人契机。 海上的空气十分咸湿, 五行缺氧的 “锈儿” 在这样友好的生存环境里茁壮成长, 逐渐耗尽了锚链舱里的氧气。英国海上事故调查局估计,事发时锚链舱里的氧气含 量低于 10%。要知道,对人来说当氧

    42、气含量只有 6-8%时,人就会感到晕眩。当氧气 含量降至 6%以下,人会立刻昏厥,大脑会受到严重损害,哪怕是三个大力水手也无 力回天。 3 3制作汽水教案制作汽水教案 【课标落实】【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制作、 实验验证、 查找资料等活动, 落实 课程标准 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常见的物质的变化。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 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 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

    43、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 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 运用分析、 比较、 推理、 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 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完 善探究报告。 科学态度 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 坚持正确的观点; 当多人观察、 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时, 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 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 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

    44、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 着社会发展。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 “技术 与工程领域”的高年段要求。 15 物体在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 32 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组成的混合物质。 162 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172 技术包括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制作汽水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 1 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三课,本 课是在前面总体认识了物质变化的种类的基础上,以自制汽水为载体,通过探究白 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二氧化碳的现象,进一步认识和巩固物质的变化

    45、,通过自制汽 水,也让学生逐渐体会到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很多活动其实都是利用了对物质变化的 认识,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初步认识汽水。通过“在炎热的夏天最想做些什么?”,引出本节 课研究的内容与汽水有关,通过交流了解汽水的特点,为后面的研究做好铺垫。 第二部分,研究汽水中的气体。先让学生观察汽水里面有没有气体,接着让学 生思考哪两种物质混合能产生像汽水里那样的气泡,引发学生对气泡产生原因的猜 想,最后通过两个探究性实验,发现白醋和小苏打混合能产生气泡,并鉴别出气泡 里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从而明白制作汽水的原理。 第三部分,自制柠檬汽水。通过介绍制作柠檬汽水

    46、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有趣的 体验活动中,发现制作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发生了什么变化、有没有产生新物质,使 学生进一步理解两类变化的特征, 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变化的奇妙, 体验制作的快乐。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品尝的方式比较自制汽水与买来汽水的不同,为后续了解 工厂制造的汽水做铺垫。 第四部分,探究工厂生产的汽水。通过视频、文字等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工厂 制造汽水与自制汽水的不同,知道汽水中含有调味剂、咖啡因、色素、香料等添加 剂,明白经常饮用会影响身体健康。 第五部分, 拓展。 通过介绍发现汽水秘密的人, 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要善于观察、 敢于尝试,并鼓励大家课后继续制作健康美味的汽水。 【学情分析】【学

    47、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经常喝汽水,他们知道汽水的一些特点,也积累有一定的关于物质 变化的经验和认知,但基本停留在表面,并无深入的研究和发现。他们从未想过自 制汽水,也没有认真思考过其中发生了哪些物质变化,更没有意识到汽水是物质变 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通过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而初步认识的物 质变化的种类和特点基础上,重点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制 作汽水,并能够分辨汽水制作过程中产生了哪类变化。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通过交流,知道汽水的特点。 2通过实验,知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二氧化碳。 3通过实验,知道制作汽水的原料和方法。 4通过资料,知道工厂

    48、制造的汽水中含有添加剂,多吃会影响身体健康。 科学探究: 1能通过实验证明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的气泡里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2学会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制作汽水,能够分辨汽水制作过程中产生了哪 类变化。 3能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工厂制造汽水和自制汽水的不同。 科学态度: 1在科学探究中,能意识到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2在科学探究中,能分工协作、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 3在科学探究中,能展现出对制作汽水的兴趣,并感受到制作的快乐。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物质变化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能通过实验,知道制作汽水的原料,掌握制

    49、作汽水的方法。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理解制作汽水的原理。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记录表 学生材料:实验 1:芬达、可乐、雪碧、小苏打、糖、水、白醋、烧杯 实验 2:锥形瓶(含小苏打)、白醋、带导管的塞子、澄清石灰水、 烧杯 实验 3:小苏打、柠檬、玻璃瓶、矿泉水、糖、食用色素、吸管 【教学时间】【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 一、初步认识汽水一、初步认识汽水 1同学们,在炎热的夏天你最想做些什么? 2学生回答:游泳, 教师点评:但要注意安全,要去正规游泳池 吹空调 也要适当的运动,不要得了空调病 吃冰棍 也要控制好量,否则肠胃受不了 果

    50、汁、西瓜 你的生活方式很健康 喝汽水 汽水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说一说夏天最想做的事情,学生在交流 过程中教师进行适时的点评,对学生进行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教育。 3(出示雪碧、芬达、可乐)老师最喜欢在夏天喝这种饮料,它们还有一个 共同的名字叫做汽水(板书:汽水)为什么把它们叫做汽水呢? 4学生交流:里面有气体(二氧化碳)教师追问:喝过汽水吗?喝汽水的时 候有什么感觉? 5学生交流:爽、有气、很刺激、打嗝。教师追问:为什么会感觉很爽很清 凉呢? 6学生交流:喝完汽水后气体会从口中和鼻中排出,会带走身体里一部分的 热量。 教师小结:难怪喝完会这么爽。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汽水,


    注意事项

    本文(2021秋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全部教案(共4课时))为本站会员(花好****3)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