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第 2 2 节 内能 【自主预习探新知】 【新知初探】 一、内能 1 1产生原因 (1)分子动能:分子由于_而具有的能。 (2)分子势能:由于分子之间存在_而具有的能。 2 2概念 构成物体的_,其热运动的_与_的总和,叫作物体的内能。 3 3单位:内能的单位是_。 4 4特点:一切物体都具有_。 5 5影响因素 (1)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内能_。 (2)物体的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_。 二、物体内能的改变 1 1热传递 (1)概念:不同温度的物体_时,低温物体温度_,高温物体温度_的 过程。 (2)热量 定义: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_的多少叫作热量。 单位:_,符号是_。 (3)规律
2、高温物体放出热量,内能_。 低温物体吸收热量,内能_。 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越多,内能改变_。 2 2做功:压缩气体做功,气体的内能_;气体膨胀对外做功,气体内能_。 【预习自测】 1 1用豆浆机做豆浆,从开始加热到豆浆煮熟的过程中,豆浆的内能将_。 2 2 2下列事例,通过做功的途径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 A把饮料放入冰箱,饮料温度会降低 B把酒精涂在手上,手会感觉到冰凉 C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路面温度升高 D给自行车打气,打气筒壁会发热 【合作探究破疑难】 【要点突破】 知识点知识点 1 1 内能内能 1根据图甲所示,行走的人具有_能,我们根据图乙所示,推断运动的分子具有 _能。 行走的人
3、运动的分子 甲 乙 图 1321 2根据图 1322 甲所示,正在拉伸的弹簧具有_能,我们根据图乙所示,推断相 互作用的分子具有_能。 拉伸的弹簧 相互作用的分子 甲 乙 图 1322 3上面两个问题的研究方法,我们称为_法。 4观察图 1323,与同学们交流、讨论,内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图 1323 3 5一个物体,运动速度越快,内能越大,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归纳总结】 (1)物体内能的大小取决于_和_,与宏观上的机械能不同。 (2)内能与机械能 名称 异同 机械能 内能 不 同 点 概念 物体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 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研究对象 宏观物体 微
4、观粒子 影响因素 质量、速度、高度、弹性形变的大 小 质量、状态、温度、体积 存在情况 可以为零 不能为零,一切物体都具有 内能 相同 点 都是一种能量,单位都为焦耳(J) 【典例 1 1】 下列关于物体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弹簧的弹性形变越大,内能越大 B静止的物体没有动能,但有内能 C内能和温度有关,所以 0 的水没有内能 D温度高的物体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针对训练】 1 1微波炉是现代家庭中的烹饪工具。微波炉产生的微波遇到含水的食品,能够被其大量吸 收,引起食品内部分子发生剧烈的振动,使食品的内能_,温度_,达到加热 食品的目的。 知识点知识点 2 2 物体内能的改变物体
5、内能的改变 1 1交流讨论:冬天手冷时,你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进行取暖? (1)手捧暖水袋取暖 因为手捧暖水袋取暖的过程中, 手的温度_, 内能_, 暖水袋的温度_, 4 内能_, 这时内能发生了_。 当手的温度与暖水袋的温度_时就停止传 递,因此两物体间必须有_,在这一过程中传递_的多少叫作热量。 (2)搓手取暖 因为搓手时,手对手做功,将手的_能转化为_能,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这 一过程中能量发生了转化。 2 2通过以上实例分析,能否说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等效? 【归纳总结】 (1)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异同 名称 异同 做功 热传递 条件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_ 不同的物体或
6、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位之间 存在_ 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内能_ 实质 其他形式的能与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内能的转移,由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 体 方式(方法) 压缩体积、摩擦生热、锻打物体、弯 折物体等 热传递、对流、辐射 相同点 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而且它们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_的 (2)在热传递过程中,热量是对内能改变的量度,对某个物体来说,当它吸收(或放出)热量 时,物体的内能一定增大(或减小);但是物体的内能增大(或减小)时,不一定是吸收(或放 出)热量,还可能是做功引起的。 5 【典例 2 2】 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0 的冰没有内能 B物体的温度
7、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 C物体的温度越低,所含的热量越少 D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只要温度不变,物体的内能就一定不变 想一想: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吗? 【针对训练】 2 2图 1324 所示的下列事例中,利用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是 ( ) A冬天搓手取暖 B压缩空气内能增大 C烧水时水温升高 D下滑时臀部发热 图 1324 【达标检测】(10 分钟) 1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内能是由于分子运动所具有的,内能就是动能 B0 时,物体的内能为 0 C在地面上静止的物体没有内能 D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外一种形式的能 2 2图 1325 中不是由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 A臀部发热
8、B铁丝温度升高 C铁块温度升高 D水温度升高 图 1325 3 3一盆水放在阳光下晒热,这盆水的内能将_,机械能将_。(均选填“不 变”“减小”或“增大”) 6 4 4 如图 1326 所示, “钻木”能“取火”, 说明_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烤火” 能“取暖”,说明_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这两种方式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 _。 图 1326 5 5我国长征二号 F 运载火箭已于 2013 年 6 月 11 日将神舟十号飞船送入太空。火箭在上升 过程中,其头部表面温度将会急剧升高,请你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这是为什么。 7 第 2 节 内能 【自主预习探新知】 新知初探 一、1.1.(1)热运动 (
9、2)相互作用力 2 2所有分子 动能 分子势能 3 3焦耳(J) 4.4.内能 5 5(1)越大 (2)减小 二、1.1.(1)相互接触 升高 降低 (2)能量 焦耳 J (3)减少 增加 越多 2 2增大 减小 预习自测 1 1增加 2.2.D 【合作探究破疑难】 要点突破 知识点 1 1 1动 分子动 2 2弹性势 分子势 3 3类比 4 4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5 5不对。同一物体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物体运动速度越快,温度未必越高。 归纳总结 (1)分子动能 分子势能 典例 1 1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内能概念以及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的理解,属于基础知 识。一切物体都有内能,B 项正确,
10、C 项错误;同一物体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温 度越高, 内能越大, 不同物体的内能大小要同时考虑质量和温度, 与物体的势能、 动能无关, A、D 两项错误;故正确选项是 B。 针对训练 1 1增大 升高 解析:食品内部分子发生剧烈的振动,使食品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知识点 2 8 1 1(1)升高 增加 降低 减小 转移 相等 温度差 能量 (2)机械 内 2 2能。 归纳总结 (1)增加 减小 温度差 等效 典例 2 2B 解析:因为物体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所以任何温度的物体都有 内能,A 选项说法错误;温度的高低影响内能的多少,物体的温度越高,具有的内能越大, B 选项
11、说法正确;热量是一个过程量,要用“吸收”或“放出”来表达,而不能用“具有” 或“含有”来修饰,C 选项说法错误;内能的多少与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有关,单比较 物体的温度不能判断内能的变化,D 选项说法错误。 想一想 不一定,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不一定升高,例如晶体的熔化过程、液体的沸腾过程,虽 然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要点点据 温度、热量和内能三个物理量的区别与联系 名称 区别与 联系 温度 内能 热量 区别 概念 物体的冷热程度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 做无规则运动的动 能和分子势能的总 和 在热传递过 程中,传递 能量的多少 表达 方式 “升高”或“降低” “具有” “吸收”或 “放出”
12、 单位 摄氏度() 焦耳(J) 焦耳(J) 量的 性质 状态量 过程量 状态量 联系 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但温度不一定改变 9 针对训练 2 2C 解析:冬天搓手取暖、压缩空气点火、从滑梯上滑下臀部发热,这些都是通过做功的 方式来改变物体内能的;烧水时水温升高,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属于利用热传递改变物 体的内能。 达标检测 1 1D 解析: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动能是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所以 A 选项错误,D 选项正确;在地面上静止的物体和 0 时 的物体内的分子仍然做无
13、规则运动,仍然具有内能,所以 B、C 选项都错误。 2 2D 解析:滑梯对臀部、手对铁丝、铁锤对铁块都做了功,属于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水 温升高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增加水的内能。 3 3 增大 不变 解析: 一盆水放在阳光下晒热,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剧,分子动能增加, 内能增大;内能与机械能无必然的联系,所以机械能不变。 4 4做功 热传递 等效的 解析:钻木取火,是克服摩擦做功,使木头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木头的着火点而燃 烧,属于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烤火”能“取暖”,是从火吸收热量,使手的温度升高、 内能增加,属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无论是“钻木”,还是“烤火”,都能使物体温度 升高,内能增加,所以在改变内能上是等效的。 5 5火箭在上升过程中,要克服摩擦做功,火箭头部表面的内能增加,所以火箭头部表面温 度将会急剧升高。 解析:本题考查了内能的改变。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火箭在上升的过程中,要与大气 摩擦,在克服摩擦力做功的过程中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从而使火箭头部表面的内能增加, 温度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