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1秋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 资源ID:194074       资源大小:567.60KB        全文页数:3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1秋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1、1. 1.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 【教材简析】【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工具与技术单元的第 1 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隶属于小学科学课程 标准技术与工程领域,指向“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和变化。人们 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如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使用这些工具能解决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科学概念。 本课作为单元的起始课,直接点明主题,一方面它帮助学生明确本单元学习的主题是“工 具和技术”,我们要探讨的是“工具和技术的联系”。另一方面它又可以帮助教师调查学生的 前概念,了解学生对于工具和各种工具的使用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本课创设

    2、的生 活情境是“取核桃仁”,学生从不用工具,到选用工具,再到使用专门工具三个层次来完成任 务。在体验的基础上再进行比较、评价,构建对“工具和技术”的理解。从具体的体验,再联 系到生活中更多的工具, 如手机、 温度计、 螺丝刀、 自行车等, 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进行比较、 分析。最后让学生梳理对“工具和技术”所建立的认知,开启本单元的学习历程。 【学生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生活中用过的工具和技术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经历, 基本上能列举 很多具体的工具和技术,但要分析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就感到很困难,因为日常生活中学生 更多时候只关注二者中的一个,他们只觉得一个工具好用,而容易忽略发明工具背后需

    3、要的技 术支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 列举生活中的工具和技术。 2.了解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在取出核桃仁的活动中,能正确操作使用工具,能对使用工具的过程做出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感受工具和技术对生活的影响,产生认识工具和技术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工具可以给工作带来便利,技术和工具都是不断改变、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正确操作使用工具,能对使用工具的过程做出评价。 难点:了解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长木棍、轮子(自备)、砖块(自备)、羊角锤、

    4、核桃夹、核桃(自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一、聚焦 1创设情境。 小区里的凳子松动了,一颗钉子冒了出来,老爷爷想要修好凳子,猜猜老爷爷手里拿着什 么。 学生猜测。 谈话:锤子可以帮助我们把钉子钉进木头里。其实生活中像锤子一样的工具还有很多,让 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出示工具图片)这里有哪些你熟悉的工具?它们能帮我们做什么? 让学生讨论并发言,教师针对学生陌生的工具进行补充。 提问:工具和技术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讨论两分钟,然后回答。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中的经验,唤醒学生对工具和技术的关注 与思考,激发兴趣

    5、。 2看来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板书课题:紧密联系的 工具和技术)今天我们来挑战取出核桃仁,看看大家有什么妙招。 二、探索二、探索 活动一活动一 取出核桃仁取出核桃仁 教师介绍活动的步骤,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过程。 1不用任何工具,借助身体的力量尝试用各种方法取出核桃仁。 2借助一些工具,如木棍、轮子、铁锤等,分别尝试取出核桃仁。 3借助核桃夹取出完整的核桃仁。 注意事项:在使用工具时,防止手被戳伤或压伤。 学生按要求分小组进行活动。教师先发给每个小组 4 个壳比较硬的核桃,让学生借助身体 的力量尝试。再发工具,最后发核桃夹。让学生体验取核桃仁活动的完整过程,并要求

    6、学生把 每一个过程取出的核桃仁和壳都保存下来,分开摆放。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学生从不用工具,到选用工具,再到使用专门工具三个层次来完成任务,在活 动中感受“特定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完成一些有难度的任务”。 活动二活动二 评估你取出核桃仁的过程评估你取出核桃仁的过程 用短语评价你用不同方法和工具取出核桃仁的过程。例如:敲击、碾压、易碎、费力、费 时等。 引导学生结合活动体会,尽可能从核桃仁是否完整、过程是否简单、操作是否费力、完成 时间的长短等多个方面来对活动过程和感受进行评价。 活动三活动三 生活中的常用工具生活中的常用工具 提问:你用手机、温度计、螺丝刀、自行车等这些生活常用工具来做什

    7、么?你是如何使用 它们的?如果没有这些工具,会有哪些不便?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三个活动, 由具体到抽象, 让学生不断思考 “工具和技术” 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不断寻找它们之间的关联。 三、研讨三、研讨 1. 探索活动任务中,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借助记录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不用工具,到用随意选择出的工具,再到用核桃夹, 让学生叙述自己的感受,找出区别和联系。 2. 在上面的探索任务中,不同的工具使用方法相同吗?效果如何? 虽然它们都是工具,但与核桃夹相比,你认为哪个工具更好? 你们是如何完整地取出一个核桃仁的,用了什么技巧? 3. 结合

    8、探索活动,说说你是如何理解工具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的。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学生经历过探索活动之后, 从主观感受再联系到工具和技术这一抽象的看法时, 能用更多短语客观地评价工具和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四、课堂小结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认识到人们在面对特定的问题时, 选择特定的工具来解决会更便利。 人们在使用工具过程中的知识、经验、技巧等技术部分,往往又会转变成新工具发明的动力。 我们生活中还有更多的工具,具体内容我们将在以后慢慢学习。 【板书设计】 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 2. 2.斜面斜面 【教材简析】【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

    9、上册工具与技术单元的第 2 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隶属于小学科学课程 标准技术与工程领域,指向“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和变化。人们 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如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使用这些工具能解决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科学概念。 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 “工具和技术”及其联系有了一些认识,这一课则是缩 小视角开始聚焦到一种工具的研究。 本课重点研究的是斜面作为一种工具在搬运物体过程中的 作用。学生通过用塑料槽从上至下搬运石块、水的活动,建立起斜面可以省力的直观认知。通 工具和技术的关系维恩图 过对比利用斜面搬运物体和直接提升之间力的差异,对比数据建构

    10、起斜面可以省力的认识。 在 生活中寻找、了解斜面的运用,感受斜面对生产、生活的深远影响,认识到人们利用斜面解决 实际生活问题的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和发展。 【学生分析】 斜坡和斜面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它们在生活中的运用随处可见。 比如, 公路上的斜坡、 地下车库的斜坡、商场的斜坡式自动扶梯、沟渠、各种刀具、钉子等。学生有认识、有了解, 但还不知道这些工具和斜面有关,对于斜面作为一种简单机械的认知,还是十分欠缺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利用斜面滑道从上往下搬运物体十分省力。 2利用斜面从下往上搬运物体比直接搬运物体要省力。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1. 能利用器材搭建一个

    11、斜面,完成特定的搬运任务。 2. 能正确操作测力计,准确测量利用斜面搬运物体和直接提升物体所用的力的大小。 3. 能根据提供的指标完成工具的测试和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1. 与同伴合作探究时,互相协作,关系融洽。 2. 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表达,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相当广泛,给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塑料槽、木板搭建斜面,并进行模拟测试活动。 难点:在模拟测试过程中发现斜面的作用。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塑料槽(也可以买 PVC 线槽自制)、石块(有大有小)、水、盛水的瓶子、

    12、 水槽、测力计、装小石块用的袋子、抹布。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斜面测试记录表 2 份。 【教学过程】 一、聚焦一、聚焦 1. 出示教科书第 43 页图片,学生观察。 提问:这是什么?竹筒起到了什么作用? 揭示概念:像这样倾斜放置的竹筒我们可以称它为“斜面”,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 追问:你还见过哪些斜面?它们有什么作用? 学生汇报,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观察和讨论,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揭示概念,为探究做好铺垫。学 生对斜面作用的认知是非常有限的,也是最容易出现争论的问题,教师因势利导引入本课的探 究活动。 二、探索二、探索 活动一活动一 搭建斜面滑道进行模拟测试搭建斜面滑道进行

    13、模拟测试 1. 出示教科书第 44 页图片,介绍任务 1 和任务 2 的活动目的和操作方法。 出示材料,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做法。 谈话:为了评价完成任务,通常我们都会设立一些指标,如完成任务所用的时间、操作的 难度,等等。在将物体由高处 A 沿斜面滑到底处 B 的任务中,我们可以设定哪些指标? 集体交流后,让学生领取实验材料,进行体验。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实验之前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做法, 可以帮助一些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增加操 作启示。评价指标的交流,可以使学生实验时目的更加明确。 活动二活动二 搭建斜面模拟搬运物体搭建斜面模拟搬运物体 教师介绍任务。 任务 3:将两个物体由低处 B 沿斜面缓

    14、缓地拖到高处 A,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任务 4:将两个物体由低处 B 缓缓地直接提升到高处 A,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师提示:保持斜面干净、顺滑,减小阻力。沿斜面拖动时,尽量用力均匀。拖动 的过程中观察测力计的指针通常停留在哪里,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学生动手实验,搜集利用斜面搬运和直接搬运物体的相关数据,获取搬运过程 中的直观感受,为科学结论的得出提供证据。 三、研讨三、研讨 实验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1. 在模拟测试中,不同的方法是否都能完成任务?不同的方法用力情况是否相同? 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记录,围绕记录进行研讨并交流活动过程中的感受,最终在教师 的

    15、引领下分析任务活动中的用力情况并得出结论。任务 1 和任务 2,是否需要人为施加力?对 比任务 3 和任务 4,哪一种搬运方式更省力? 2. 通过测试,你认为斜面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忆前三个任务的完成过程,小组讨论后进行回答。 小结:斜面可以帮助我们搬运一些物品,并且具有省力的特点。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研讨环节聚焦用力的大小,通过对比让学生逐渐建立起“斜面可以省力”的科 学认知。 四、拓展四、拓展 教师出示斜面在生活中的运用图片, 找一找, 斜面在哪里?议一议, 斜面提供了什么便利? 教师出示竹筒运水、沟渠运水图片,提问:同样是运水,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沟渠的建 造需要哪些技术? 小结:竹筒

    16、运水简单方便,易操作。沟渠比竹筒更加牢固、耐用,沟渠运的水也比竹筒要 多,效率更高。沟渠的建造需要用到水泥,水泥的发明需要技术。水泥与沙、水按照一定比例 混合后才可以形成混凝土,也需要技术。沟渠的开凿、堆砌都需要工具,工具的发明同样也离 不开技术。所以,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工具的进步。 【板书设计】 斜面斜面 不需要人为施加力 要用力,比直接提升省力。 斜面可以省力 3. 3.不简单的杠杆不简单的杠杆 【教材简析】【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工具与技术单元的第 3 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隶属于小学科学课程 标准技术与工程领域,指向“杠杆也是一种简单机械”这一科学概念。 本单元共 7 课,第 1

    17、课点明主题,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梳理学生在生活中对工具 和技术关系的经验积累;第 2、3、4 课引领学生针对具体的某单一简单机械斜面、杠杆、 轮轴进行探究和学习;第 5 课通过对剪刀这一组合工具的探究和应用来强化前几课的学习; 第 6 课通过了解印刷术的发展历程让学生感受技术和发明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 化;第 7 课是对本单元学习的一个总结和提升。 本课作为单元中的基础知识课, 学生将继续探究另一种简单机械杠杆。人类对杠杆的 认识和了解也有着悠久的历史。阿基米德最早提出了杠杆原理,并依据此原理研究出了许多发 明, 影响深远。 今天杠杆工具在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普遍。 选用杠杆作

    18、为研究内容, 贴近生活, 容易激发学生研究工具的兴趣。 【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杠杆”这一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使用已经有相当的经验积累了,但大多数 学生没有具体研究和探索过杠杆在不同情况、不同组合工具中的作用。 学生在斜面一课中已经做过了关于简单机械的研究,不简单的杠杆一课安排了一 个最原始也最贴近“杠杆”发明和产生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学生大多看到过,但是不一定亲自 动手操作过。这样的安排既减小了难度,也增加了学生在研究杠杆过程中的趣味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 利用杠杆可以帮助我们撬起一些重物。 2. 改变支点的位置、支点的高度会影响杠杆的作用效果。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

    19、探究目标 1. 能利用杠杆完成撬动大石块的任务。 2. 能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杠杆装置的使用情况。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1. 能对杠杆产生探究的兴趣,乐于和同学合作完成模拟测试。 2. 尊重事实,如实记录大石块的移动距离,准确地画出杠杆装置。 3. 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表达,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杠杆也是一种简单机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给我们带来了便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利用杠杆完成撬动大石块的任务,并用图式记录撬动大石块时杠杆的装置。 难点:能够尊重事实,如实记录大石块的移动距离,准确地画出杠杆装置。 【教学准备】 为学生

    20、准备:木板、木块、有格子且标明起点 A 终点 B 的宽纸带(自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一、聚焦:撬动大石块撬动大石块 1看图回答问题。 让学生观看图片,提问:图中这个人在干什么?你还看到了什 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 我们把这样使用的一根铁棒称为 “杠杆” , 你知道杠杆有什么作用吗?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杠杆这一简单机 械,出示图片让学生回答问题,既可以简单直观地告诉学生杠杆的 出现原因,也可以调查学生对杠杆的概念和基本作用的认知情况,为探索做铺垫。 二、讨论:生活中的杠杆装置,画杠杆简图二、讨论:生活中的杠杆装置,画杠杆简图

    21、1.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有杠杆装置的工具, 举 例说明。 2. 找出杠杆装置的共同点, 并观察杠杆装置 的特点,画出杠杆的简单示意图。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联系生活实际的环节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原来杠杆装置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十分紧 密,更加清晰地掌握杠杆装置的基本结构,能自己找到杠杆装置的特点,成功画出杠杆装置的 示意图,为接下来探索活动的记录环节做好充分准备。 三、探索:利用木板撬和移动重物三、探索:利用木板撬和移动重物 任务一:任务一:用小石块撬动大石块用小石块撬动大石块 1. 用一块小石块和木板将一块大石块从 A 处撬到 B 处。自行画一张 A 到 B 测量图,以便测 量搬运距离,参照教科书第

    22、 47 页图片。 2. 任务活动至少进行 34 次。 第 1 次先让学 生尝试把大石块从 A 处撬到 B 处。因为大多数学 生都是第 1 次做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先“玩”,积累经验之后,后几次则是侧重观察每一次移 动的距离,并做好记录。 教师提示:石块较重,小心不要砸到手。 任务二:填写杠杆模拟测试记录表任务二:填写杠杆模拟测试记录表 准确画出每一次撬动大石块时的杠杆装置。完成活动手册第 8 页课堂活动记录表。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小组内分工合作完成教科书中提供的探究活动,在完成活动的同时,记录活动 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真实操作,探究杠杆这一简单机械在不同情况下的作用和装置情况。通过 探究,学生可

    23、以发现更多关于杠杆的秘密。 四、研讨:四、研讨:我们的发现我们的发现 展示学生的杠杆装置绘图,给出例图和各部分的名称。 看图,思考、分析和总结,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 模拟测试中,我们是否成功地将重物撬动到指定的地点?杠杆在撬动过程中有什么作 用? 2. 测试过程中,你做过哪些尝试?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标出例图和各部分的名称, 是为了方便学生在接下来研讨的过程中描述自己杠 杆装置的情况。帮助学生梳理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的发现,启发学生在研讨过程中去思考更多关 于杠杆作用的发现。 五、拓展:五、拓展:生活中的杠杆生活中的杠杆 1. 出示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图片中杠杆的作用。 2. 说一

    24、说,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杠杆?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将简单的课堂活动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学生在学习了杠杆的作用以后,能够分 析生活中在不同情况下使用的杠杆,它们的作用是不同的。这样学生在生活实际情况中可以更 加灵活地使用杠杆这一简单机械。 【板书设计】 不简单的不简单的杠杆杠杆 4. 4.改变运输的车轮改变运输的车轮 【教材简析】【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工具与技术单元的第 4 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隶属于小学科学课程 标准技术与工程领域,指向“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和变化。人们 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如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使用这些工具能解决 生活中的

    25、实际问题”等科学概念。 前几课,学生已经研究了斜面和杠杆,本课继续聚焦到一种简单机械轮轴。通过模拟 测试,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轮轴的作用,建构对轮轴的认知。观察、分析教科书中不同轮子的 插图,可以感受到工具的进步,而这种进步与制造技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学生分析】 1 1. .改变支点的位置,可以改变改变支点的位置,可以改变杠杠 杆杆的省力情况。的省力情况。 2 2. .支点越高,撬动的距离越远。支点越高,撬动的距离越远。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 “工具和技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通过探究了解 了杠杆、斜面这些简单机械的作用。轮子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品,生活中经常见到,但学生对 这些物品

    26、不一定都有研究、有思考。借助这些经验,学生在进行测试活动时积极性会更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 车轮属于轮轴,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2. 用有轮的推车运送物品比较省力、灵活。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1. 能利用平板或者推车完成运送物品的任务。 2. 能运用时间、用力、安全、灵活、损耗等多个指标来评判运输过程的效果。 科学态度目科学态度目标标 1. 能遵守规则,与小组成员互相配合,积极协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2. 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表达,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轮子的发明和改进,改变了人类的运输历史,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

    27、重要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参与、体验用平板和手推车模拟搬运物品的活动。 难点:分析、描述平板和手推车运输物品的优劣。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手推车(没有的可以用木板钉上四个万向轮自制)、不带轮子的木板、重物 (就地取材,适合即可,不限)。(材料均自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一、聚焦、聚焦 1.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一堆大石块图片。 提问:要把一堆大石块搬走,你通常会用什么办法? 根据学生的办法,引入汽车装载并搬运石头,出示教科书第 49 页图片。 追问:轮子有什么作用? 揭示课题,轮子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用双脚、双手搬运的历史,促使人们发明出了更多的交 通工具

    28、。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改变运输的车轮”。 板书课题。 2. 提问:你还见过哪些车轮?它们有什么作用? 学生汇报,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境,结合生活经验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聚焦到车轮的出现 改变了运输的历史,从而揭示本课课题。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二、探索二、探索 1. 明确活动任务和要求。 运送路线:将书本从 A 地运到 B 地(直道),再将半桶水(或适合的重物)从 B 地运到 C 地(弯道)。 任务要求:四人小组,做好分工,两人体验,两人负责协助(计时、观察记录),体验 的人和协助的人要轮换一次。不能用力过猛,注意安全。物品运送到指定地点后要及时检 查物品

    29、是否完整。 2. 学生商议,小组内进行分工。 3. 明确评价指标。 谈话:前面几节课我们都设定了一些指标,用来评价任务的完成情况,这节课我们可以设 定哪些指标? 师生交流后,达成一些大家都认可的评价指标:如用力情况、完成运输的时间、物品的完 整性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室外测试活动,出去之前一定让学生明确活动的内容和要求,并商定好相应的 规则,避免学生分心、散漫。 4.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室外体验。 材料的准备情况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体验的效率和测试结果,没有体验,后面的研讨就没有 依据。所以,教师事先至少要准备两套平板和手推车。若有条件,一组一套器材更好,学生体 验多,自然感受也就多了。 体验结

    30、束后,整理器材,回到教室准备研讨。 三、研讨三、研讨 1. 分享各小组的测试记录。 小组汇报,集体交流。 提问:你如何评价两种工具的运输方式? 让学生依据数据、测试过程中的感受进行评价。比如:车轮运输省力、灵活、速度快;平 板运送比较费力、速度慢。 追问:你认为车轮在运输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2. 师生交流后进行小结。 四、拓展四、拓展 1. 了解车轮的改进和发展。 出示教科书第 51 页图片,学生观察。 提问:观察这三种车轮,你能发现它们的结构和材料有哪些不同和相同? 师生交流,达成一些共识。 小结:车轮的形状、基本结构没有变,车轮的材料、车轮的辐条、加工技术、制造技术、 轮胎材质发生了改变。

    31、 谈话:车轮是一种轮轴,由半径较大的轮和半径较小的轴组成,轮轴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轮轴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运用,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出示一些生活中的轮轴图片,指一指,哪里是轮?哪里是轴? 【板书设计】 改变运输的车轮改变运输的车轮 车轮的作用:节省力气、灵活 车轮也是一种轮轴 5. 5.灵活巧妙的剪刀灵活巧妙的剪刀 【教材简析】【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工具与技术单元的第 5 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隶属于小学科学课程 标准技术与工程领域,指向“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和变化。人们 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如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使用这些工具能解

    32、决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科学概念。 本课作为单元的第 5 课,主线是剪刀,剪刀是组合斜面和杠杆的工具。对剪刀的结构特点 进行分析,实际就是对前面学过的简单机械的一种回顾、强化。另一条线是技术,剪刀的发明 得益于技术的进步,多种多样的剪刀也是人们在尝试过程中,随着经验的累积、认知的深入, 不断改进的结果。所以本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前面 4 课的小结,又开启了后面 3 课对技术的专门探究。 【学生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剪刀”这一生活中的常用工具并不陌生,几乎都有过用剪刀剪东西的生 活经历,也见过一些不同类型、样式的剪刀。比如:解剖剪、裁衣剪刀、理发的剪刀,等等。 这些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很好

    33、地完成本课的两个活动任务。尽管生活中多次接触过剪刀,但学生 对剪刀的研究却很少, 剪刀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它的结构和功能有什么联系?我们可以以此 类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增强探究的动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 剪刀是一种组合工具,它具有斜面和杠杆的结构特点。 2. 形式多样的剪刀也是多项技术组合的产物,用以解决不同任务的需要。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1. 能利用剪刀完成裁剪和模拟外科手术的探究任务。 2. 能运用时间、用力、安全、灵活、方便等多个指标来评判剪刀使用的效果。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1. 能遵守规则,与小组成员互相配合,积极协作共同

    34、完成探究任务。 2. 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表达,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各种各样的剪刀是人类在解决特定问题时,不断思考、创新发明出来的,给生产、生活带 来了极大的便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不同剪刀完成不同的任务,体验剪刀的功能。 难点:能运用时间、用力、安全、灵活、方便等多个指标来评判剪刀使用的效果。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 剪刀、 印有圆形和方形的纸片、 印有圆形和方形的布片、 解剖剪、 废旧网线。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一、聚焦 1. 出示剪刀图片或者利用剪刀裁剪的视频。提问:剪刀有什么特点呢?有何作用呢?

    35、学生观察并汇报,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或视频观察和讨论,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回忆自己熟悉的剪刀有什 么特点,激发学生探究剪刀的兴趣。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板书课题:灵活巧妙的剪刀。 2. 提问:大家都使用过剪刀,你对这个工具还有什么疑问或者感兴趣的问题吗?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汇总问题。 二、探索二、探索 活动一活动一 观察剪刀观察剪刀 1. 观察剪刀,你能找出它和前几课所学工具的相似之处吗? 教师出示前面用过的刀具、撬棍和核桃夹的图片,帮助学生回忆。 学生观察,从已学过的工具中找出相同点。 教师小结:剪刀上有刀具的斜面和核桃夹的杠杆这两个功能。 谈话: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杠杆、

    36、斜面的作用,那剪刀又有什么样的功能呢?今天就从下 面的两个活动中来找找答案。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学生联系已学过的工具,再通过观察对比,很快会发现剪刀上有刀具的斜面和 核桃夹的杠杆特点,从而知道剪刀是两种简单机械的组合。 活动二活动二 对剪刀的功能进行测试对剪刀的功能进行测试 任务 1:用剪刀把圆形和方形的纸和布料裁剪下来。 明确活动要求:剪之前可以试一试不用任何工具只用手能否完成任务;沿着实线剪,尽可 能剪平整,剪的时候不要太快,注意安全。 教师先发纸,再发布料。 学生将活动中直接用手和使用剪刀的感受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比较剪刀裁剪纸质和布料的异同,体验剪刀在裁

    37、剪过程中 带给我们的便利,从而深入理解剪刀的结构和作用之间的联系。 任务 2:模拟医生做外科手术。 先用剪刀剪开废旧网线的塑料外皮,然后剪断其中两根导线。要求外皮开口不能太大,只 剪断两根导线。 教师明确外皮开口的口径大小,并要求操作的过程中禁止弯折网线。如条件允许,建议提 供解剖剪。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普通剪刀要想完成这个任务非常难,完成任务的质量也很差,从而促使学生思 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剖剪正是为解决这类问题而发明出来的。学生在这个活动中,更 能深入地体会到剪刀的巧妙之处。 三、研讨三、研讨 1.通过测评,你如何评价剪刀这种工具?有哪些指标可以评价这种工具的优劣? 2.在模拟医生

    38、解剖的任务中, 你认为解剖剪有什么作用?它的什么结构特点使它具备这样 的作用?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在前几课的学习后,学生回答的角度会更多更全面,有利于对之前学习的内容 进行总结和巩固。 四、拓展四、拓展 教师出示教科书第 53 页三张图片,分别是一把理发剪刀、一把解剖剪和一把裁衣剪刀。 找找三种剪刀的异同。 学生观察比较,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灵活巧妙的剪刀灵活巧妙的剪刀 6. 6.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 【教材简析】【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工具与技术单元的第 6 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隶属于小学科学课程 标准技术与工程领域,本课指向让学生了解印刷过程,同时也感受技

    39、术和发明给人类社会发展 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 本单元共 7 课,第 1 课点明主题,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梳理学生在生活中对工具 和技术关系的经验积累; 第 2、 3、 4 课是引领学生针对具体的某单一简单机械斜面、 杠杆、 轮轴进行探究和学习;第 5 课通过对剪刀这一组合工具的探究和应用来强化前期的学习;第 6 课通过了解印刷术的发展历程让学生感受技术和发明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 第 7 课是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总结和提升。 裁衣剪刀图 理发剪刀图 解剖剪图 结构:斜面、杠杆的组合。 评价:省时、省力 技术的进步推动工具不断改 变,满足人们解决不同问题 的需要。 本课作为单

    40、元中的探究感受课,学生将在模拟活字印刷的过程中,既了解印刷技术,也感 受技术和发明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印刷工具也在不断 变化更新,仔细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学生就能发现,同样是印刷,从人工到电气,从油墨到 碳粉,印刷工具的改进带来的是印刷效率的提高。 【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印刷术”有一定的了解,他们看过相关的文字介绍和图片,在美术课或者 其他场合,还有可能亲自尝试过“印刷”过程。虽然学生对印刷术的发明和历史演变有一定认 识,但这些认知都是零散的,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对印刷术演变过程中技术所发挥的作用,更 是知之甚少。 学生在前面 5 课的学习中,对简单机械和

    41、工程技术已经有了初步的探究和了解,本课设计 了模拟活字印刷的活动,在活动体验中,学生将了解活字印刷的简单工序,感受它的魅力。通 过与手工抄写的对比活动,学生将深刻体会到活字印刷的省时、省力,感受它对文化传播所起 的巨大贡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活字印刷是重要的印刷技术之一。 2印刷术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工具和技术的不断发展。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1能参与体验活字印刷术并印制一页“书籍”。 2. 能合理估量手工抄写和印刷完成同样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3. 能结合模拟体验和估量结果对手工抄写和活字印刷进行评测。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1能积极参与体验活动,小组成员之

    42、间能互相帮助。 2感受活字印刷术的便利,激发民族自豪感,产生学习科学的志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活字印刷推动了印刷术的发展,让文化、知识的传承更加便捷,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参与体验活字印刷术并印制一页“书籍”。 难点:对比分析手抄和印刷的过程,认可工具和技术的巨大作用。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活字印刷套材(字模、印刷盘、墨、宣纸、刷子)、格子纸、计时器。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猜一猜他在干什么一、聚焦:猜一猜他在干什么 1看图回答问题。 出示教科书第 54 页图片,提问:说一说,图中这个人在干什么?关于

    43、印刷术你还了解什么? 大概讲一讲印刷术的发展历史, 评价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乃至全世界都有哪些非 凡的意义。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六年级学生已经能够简单辨认出活字印刷术的一些过程, 出示图片让学生回答 问题,既可以简单直观地将本课的内容点出来,也可以为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做铺垫。同时利用 印刷术的发展历史告诉学生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 使学生在了解历史的过程 中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 二、探索二、探索 活动一活动一 模拟活字印刷模拟活字印刷 1. 根据教师讲解的步骤和套材使用方法,完成模拟活字印刷的过程。(可参照教科书第 54 页图片) 2. 记录下模拟活字印刷的时间。

    44、 研讨:模拟活字印刷时的发现。 学生针对活字印刷的每一个步骤表达自己的发现、体会和感受。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学生在模拟活字印刷的过程中肯定有许多的心得体会, 在这个环节学生可以畅 所欲言,加深学生对活字印刷的认识和理解。 活动二活动二 比一比比一比 1. 抄写一行字,计算时间。由此推算抄写一页字的时间。 2. 估量抄写一本书和印刷一本书的时间。 3. 估量抄写 100 本书和印刷 100 本书的时间。 4. 评测手抄与印刷的区别。 完成活动手册第 8 页课堂活动记录表。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小组内分工合作完成教科书中提供的探究活动, 在完成活动的同时,记录活动过程的时间,方便活动二的进行。

    45、学生经历模拟活字印刷的过程,亲身体验活字印刷的便利,感受 这项发明的伟大和不平凡, 并用具体时间数据说明这项发明对人 类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 三、研讨:我们的发现三、研讨:我们的发现 展示学生的时间对比表格,看表,思考、分析和总结,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 从模拟活字印刷的过程中,你知道了印刷术包括哪些方面? 2. 通过测评,你知道印刷术给记录和传播信息带来了哪些改变?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锻炼学生提取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用更加直观和鲜明的证据证明印刷术在 记录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起到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四、拓展:说一说四、拓展:说一说 1. 发明印刷术有哪些重大的意义? 2. 生活中还存在

    46、像印刷术这样的伟大发明吗?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将简单的课堂活动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学生在真实体验了活字印刷的具体操作 过程以后, 对印刷术的发明及其作用和对人类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和体会。其实生活中 的很多其他发明也同样具有这样非凡的意义。 【板书设计】 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 活字印刷的步骤: 检字刷墨拓印晾制 活字印刷的意义: 1. 提高了印刷的效率。 2. 推动了信息的交流与传播。 7. 7.信息的交流传播信息的交流传播 【教材简析】【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工具与技术单元的第 7 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隶属于小学科学课程 标准“技术与工程”领域,指向

    47、“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和变化。 人们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如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使用这些工具能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科学概念。 前 6 课,学生已经研究了工具和技术的紧密联系与作用,本课我们聚焦“信息对工具和技 术的影响”。首先让学生比较书本和电脑传播信息的异同,引发学生对信息传播工具的思考。 然后设计一个制作简易独轮车的活动,让学生实际感受两种工具传播信息的差异。研讨的过程 中,既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的制作过程,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所有学习,再次思考“工具和 技术”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总结提升单元主题的目的。 【学生分析】 我们身处信息时代, 每

    48、天都被大量的信息和各种传播信息的工具所包围。 依据生活的经验, 学生大概能说出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信息传播的一些特点,但这些认知都是片面且缺乏 公平比较的。 因此让学生真实地参与教科书设计的活动,他们才能真正感受到不同传播工具之 间的差异。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信息的交流与传播驱动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2不同的信息传播工具会影响到人们接收信息的效果。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能借助信息传播工具获取信息,完成独轮车简易模型的制作。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乐于合作探索,遇到问题能积极想办法解决。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信息的交流和传播推

    49、动工具和技术的共同发展, 对 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参与、体验简易独轮车模型的制作活动。 难点:1. 比较书本和电脑传播信息的差别。 2. 总结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尺子(自备)、剪刀(自备)、细线(自备)、竹棍(自备)、萝卜(自备)、 独轮车制作指南文字稿、独轮车制作指南视频。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一、聚焦 1创设情境,聚焦主题。 谈话:小阔的学校计划本周秋游,他想提前知道这一周的天气信息,你建议他怎么做?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享自己获取天气信息的方法。 提问: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 书籍、 电视都是

    50、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信息交流和传播工具, 除了它们你还知道哪些工具?它的作用是什么?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唤醒学生对信息的认知经验。 二、探索二、探索 活动一活动一 比较两种传播工具的差别比较两种传播工具的差别 1. 比较信息的形式。 出示教科书第 56 页人们看书和看电脑的场景图片。 提问:书本和电脑是生活中常用的信息传播工具。比较书本和电脑,它们提供的信息形式 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它们又是如何传播信息的? 学生小组讨论后进行交流。 2. 比较传播效果。 谈话:利用书本和电脑传播的信息,究竟有什么差别?让我们具体体验一下。 教师介绍制作独轮车的材料。 谈话:简易独轮车的制作方法,你有


    注意事项

    本文(2021秋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为本站会员(花好****3)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