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科目 科学 年级 四 班级 70 授课人 + 课 题 新学期的话新学期的话 第1课时 总第1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1、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2、本学期的相关要求。 3、谈话引起新的学习兴趣。 重 点 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难 点 实验题的分析 教学准备 上期期末测试试卷。 教学过程: 1新学期的问候 2对转入的新生的关注 3对学生进行分组,全班 人,分为 组,每组 人,一般情况以此小组为单位 进行活动,特殊情况另行调整,在每次学习活动中会要对小组进行评价,老师都 会做好记录,期末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 4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教师讲解上期期末测试
2、试卷。(试卷内容略) 5简单介绍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学习声音、消化与呼吸、影子的变化、地球月球、 运动与力、我们的小车方面的有关知识,锻炼我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并通过搜集 的信息辅助我们更全面,深入地进行科学探究。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师个人电子备课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声音声音 2 科目 科学 年级 四 班级 70 授课人 + 课 题 1 1、各种各样的声音各种各样的声音 第1课时 总第2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声音的多样性,让学生初步建立音量和音调的概念。 2.科学探究 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辨听声音的有关活动,简单区分声音的大小、高
3、 低,提出与声音有关的问题,并完成可研究问题的聚焦与整理。 3.科学态度 能认真地感知声音,察觉声音对人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声音秘密的兴趣。 重 点 初步建立音量和音调的概念 难 点 能认真地感知声音,察觉声音对人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大小不同的锣和鼓、二胡、口琴、双响筒、电子琴等乐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一、导入 体验:通过多媒体播放不同声音,让学生体验声音的多样性,感受不同物体发出的 不同声音(有的动听,有的刺耳,有高有低,有大有小)。 二、认识声音的音量和音调二、认识声音的音量和音调 1. 辨声活动:播放常见的不同动物以及乐器的声音,让学生猜,并让学生尝试说出 区分不同声音的理由。
4、 2. 播放同种乐器声音大小不一样的声音,让学生认识声音有大小区分。 3. 介绍定义:声音的强弱大小叫音量。 4. 听声活动: 现场利用或者多媒体播放高低不同的双响筒、 低八度高八度弹奏电子琴、 不同大小的锣声和鼓声;让学生通过不同乐器产生的不同声音,从听觉上感性的了解声 音的高低之间的差异,如鼓声和锣声。 5. 介绍定义: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三、课后拓展三、课后拓展 1.提出问题:我们感知了很多的声音,仔细辩听了很多高低大小不同的声音, 那么关于声音你想研究的你很好奇的有哪些问题,让学生在活动手册上写下来。 2.整理问题:引导学生整理问题,首先判断是否为科学问题,然后判断这个 科学问题
5、是否适合我们展开研究。依据这两点,组织学生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 完 成对问题的整理,可用符号在对应问题上完成标注。 板书设计: 各种各样的声音各种各样的声音 1. 声音的强弱大小叫音量 2.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3 教学后记: 学生听完各种各样的声音后对音量和音调把握不准,易混淆,把二胡、笛声的音 调高说成是音量大。我进一步解释和演示。同一面大鼓轻敲音量小,重敲音量大。小 鼓比大鼓音调高,大鼓比小鼓音量大。琴键音阶与音调有关,不同物品发声音色不一 样。学生爱玩各种乐器并懂得一些乐器的名称。 科目 科学 年级 四 班级 70 授课人 + 课 题 2 2、声音的声音的产生产生 第1课时 总第3课时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声音是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2.科学探究 基于大量的物体发声事实,归纳提炼出声音的概念(声音产生的条件)。通过观察物 体发声时及声音突然中断时的现象,能对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 3.科学态度、STSE 认真观察,及时记录,分析和描述现象如实严谨。 重 点 归纳提炼出声音产生的条件。 难 点 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及声音突然中断时的现象, 能对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和描述 教学准备 餐巾纸(棉花)、吉他(弦乐类乐器)、锣、鼓、音叉、乒乓球、水、水槽、小口空 瓶或饮料瓶、米粒或泡沫塑料碎片、水杯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一、导入 1. 演示
7、:老师现场利用一个物体生产声音(产生余音较长的比较好) 2. 问题:上节课我们聚焦了一些关于声音可以研究的问题,那么这节课我们 开始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认识固体的发声二、认识固体的发声 1. 表达: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2. 活动:教师可以相继提供锣和餐巾纸(或展开的棉花),让学生进行敲击后仔细 辩听和观察,有什么发现。 3. 讨论: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声音是不是拍打敲击就一定 能产生?还是怎样的?学生处在认知冲突中一时回答不上,教师顺势过渡进入下 个教学活动。 4. 活动 1 观察发声的物体 1)对比观察琴弦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聚集声音产生的条件(振动),即物 体发声
8、的共同特征。 2)指导学生利用好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记录方式可以用简笔画或者图文结 合的方式。 (如果学生没有小吉他,则老师准备吉他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难以 4 看清弦的振动,教师可以将手机摄像投影到教室多媒体体屏幕上,如果用手机 的慢动作 16-32 倍摄像,再在屏幕上播放给同学们看,效果会更好。) 5. 活动 2 观察音叉的发声 1) 观察音叉的发声情况。分发音叉,让学生敲击音叉进行观察。 2) 设计实验:如何观察到音叉的振动。需要借用其他工具间接观察,放大振 动的幅度。紧挨音叉的物体选择什么物体合适,可以让学生思考,轻小的乒乓球、 泡沫粒均可。还可以让振动的音叉放进水里,激起水花。也可以
9、用手机的慢动作 功能,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振动和振幅。 3) 动手实践:让学生组装好实验装置,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 察、比较,从正反两方面取证,同时让学生自行完成活动手册上的记录。 6. 活动 3 观察鼓的发声 问题: 现象不明显怎么办?让学生利用已有材料按科学探究的流程自主探究并 完成观察记录。(注意观察并非仅仅是眼睛的观察,皮肤、指尖能明显感受振动,可 以应用到这些案例中。) 7. 活动 4 观察讲话发声时的状况 教师先让学生的手触摸自己喉咙部位,对比说话时和说话前后手的感觉。让 学生类比列举其他固体物发声,观察发声时是否振动。 8. 归纳小结: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表中的记录, 寻
10、找这些固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共同特点, 这些固体发声时都在振动,停止振动时,发声也停止(或不发声时,这些物体没有 振动。),说明这些固体发声是由振动产生的。 三、认识液体、气体的发声三、认识液体、气体的发声 1. 问题:教师继续追问学生气体和液体的发声,也是这样吗? 2. 探究:学生借助已有材料,完成实验和对比观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 其他同学的观察记录,发现气体、液体发声也具有固体发声的共同特点。 3. 小结:最后归纳出所有物体声音产生的原因,完成声音概念内涵的建构。 四、终止物体发声四、终止物体发声 1. 活动:利用不同乐器,让学生想办法让发声的物体声音突然终止,并观察 操作过程中的发
11、现。想办法终止物体发声是对声音概念外延(声音产生条件)的 迁移应用, 2. 总结: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要使声音突然终止,就必须不让 物体振动。 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 1.1.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2. 要使声音终止,让物体不振动 教学后记: 学生通过发声感觉到了声带振动,但对锣的振动不了解,又通过鼓上放米粒,音 叉上乒乓球振动,感受到了鼓面和音叉的振动。学生对吹试管发声的原因不了解,但 看到口哨又误认为是珠子振动引起发声。有学生把振动写成了震动,我进行了纠正。 5 科目 科学 年级 四 班级 70 授课人 + 课 题 3 3、声音的声音的变化变化 第1课时 总第4课
12、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强弱、高低和物体振动的关系。 2、知道声音的强弱是由发生物体的振动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 越 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3、知道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它发出声音的高低,振动越快,物体发出的声音越 高;振动越慢,物体发出的声音越低。物体的长短、松紧、大小、厚薄、粗细等特性 都会影响物体振动的快慢。 4、能对实验显现进行分析、概括得出结论。 5、动手设计制作小乐器,进一步了解声音与物体的材料、 结构之间存在的关联。 6、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培养学生对现象发生的 条件、过程、
13、原因等的探究兴趣。 重 点 通过观察、比较,认识音量由物体的振动幅度决定,音高是由物体振动快 慢决定的。 难 点 观察感受声音的高低变化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教学准备 可以调节音量大小的音箱、 米粒、 音叉、 乒乓球、 锣、 皮筋、 长 短不同的木板、 铅笔、 各种乐器、自制小乐器的材料, 不同乐器发声 时能体现内部物件振动情况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与什么有 关呢?我们今天这节课来研究声音的变化 (板书课题) 二、活动 1:研究声音强弱与振动的关系 (流程:明确研究的问题制订实验计划观察比较, 获取事实获取 更多的事
14、实分析总结概括共同规律得出结论) 1、明确问题并锁定研究方法:要研究声音强弱与什么有关, 实验至少考虑哪些 因素? 引导学生分析至少要让观察物体发出音量大小不同的声音, 由于声音是由于 物体振动产生的, 我们应该要对比观察物体在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时振动有什么不同。 2、演示实验:借助可调节音量大小的音箱,观察喇叭的振动幅度。 3、分组实验:(观察更多的发声物体)让鼓和音叉发出音量大小不同声音,比较 观察音量大小不同时振动有什么变化,在活动手册上记录下发现。 (提醒学生从只关 注物体发声会振动, 到观察振动幅度与音量大小之间的关系,观察要更细致,可以借 助其它物体放大微小振动,更清晰的观察到微小
15、振动和振幅。 4、 分析与交流: 依据哪些现象, 发现了声音强弱与什么有关? 是什么样的关系? 6 引导学生完成归纳和概括。教师板书结论。 三、活动 2:研究声音高低与振动的关系 1、明确问题并锁定研究方法: 要研究声音高低与什么有关,实验至少考虑哪些 因素?(选用橡皮筋作为实验材料,交代实验方法:自主实验,橡皮筋拉长量小( 松 驰些), 发出的声音音调高, 拉长量大 ( 紧) 发出的声音音调高,并观察振动的 快慢 ) 2、学生实验,汇报交流。 3、教师可以用钢尺或锯条、玩具小电扇、 疏密不同的梳子等器材实验, 如下图 下所示,做演示实验或分组 实验。 (通过分别控制长度、 转速、 玻璃片拨动
16、速度, 让学生辨听声音, 观察振动快慢, 学习实验设计方法, 获取更多关于音调大小与振 动快慢关系的事实。) 改变电风扇转速, 辨听风扇叶击打纸片的声音 改变留在桌边锯条的长度, 辨听声音, 观察振动慢 匀速拨刮梳子疏, 辨听声音疏密处的声音, 改变速度再听 4、观察更多的乐器所发声音高低不同时, 振动有什么变化。 (吉他、编钟、古 筝等,借助一定的方式或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发现乐器振动发音部分因为大小、长 短、厚薄、疏密、松紧的不同, 导致振动的快慢不一样。) 编钟视频百度搜索 “24 只编钟演奏 笑傲江湖 ” 5、分析与交流:在观察更多乐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时,你有哪些发现? 引导 学生完
17、成归纳和概括。 教师板书结论。 四、布置作业: 布置学生下节课需要设计制作小乐器, 请学生做好材料上的准备。 板书设计: 声音的变化声音的变化 强振动幅度大 高振动快 弱振动幅度小 低振动慢 7 教学后记: 通过演示,学生明显看出:用力敲击音叉,乒乓球弹跳幅度大。皮筋实验我改成 了尺子伸出桌边拨动听音,伸出长度大,音调低。再用八音琴敲击演示。长键音调低, 短键音调高。学生对制作乐器有兴趣,但剪管用了较长时间,粘贴也费时较长。学生 发现口和管口要有一定的距离,效果较好。我还用试管装水,8支水量递减,敲击和吹 管口音调高低变化正好相反,学生不能进行正确解释,往往把高低说成大小。 科目 科学 年级
18、四 班级 70 授课人 + 课 题 3 3、声音的声音的变化变化 第2课时 总第5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强弱、高低和物体振动的关系。 2、知道声音的强弱是由发生物体的振动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 越 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3、知道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它发出声音的高低,振动越快,物体发出的声音越 高;振动越慢,物体发出的声音越低。物体的长短、松紧、大小、厚薄、粗细等特性 都会影响物体振动的快慢。 4、能对实验显现进行分析、概括得出结论。 5、动手设计制作小乐器,进一步了解声音与物体的材料、 结构之间存在的关联。 6
19、、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培养学生对现象发生的 条件、过程、原因等的探究兴趣。 重 点 通过观察、比较,认识音量由物体的振动幅度决定,音高是由物体振动快 慢决定的。 难 点 观察感受声音的高低变化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教学准备 可以调节音量大小的音箱、米粒、音叉、乒乓球、锣、皮筋、长短不同的 木板、铅笔、各种乐器、自制小乐器的材料,不同乐器发声时能体现内部 物件振动情况的视频资料。 8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我们上节课对影响声音的大小、高低等因素都有了科学的观察和研究, 对一 些乐器的发声方式与声音的特点也有了初步的体验和认识, 知道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知道怎
20、样控制音调、音量的方法。 2、今天我们就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设计制作自己的小乐器。 二、活动:设计制作小乐器 (按创设需求确定乐器选择材料设计制作调式自评展示互评流程进行) 1、 创设需求。 老师演示水杯乐器制作并现场演奏, 激发学生自己制作乐器的兴趣。 2、确定乐器。 学生确定模仿制作相应的乐器(如书中的吸管乐器)或根据自己 喜欢确定制作乐器类别。(打击乐器、管乐器、弦乐器) 3、选择材料。 说说自己打算制作什么乐器, 需要哪些乐器材料和制作工具。 4、设计制作:对材料做什么样的加工制作,希望制作出来的小乐器是什么样的, 有什么样的演奏功能?确定初步的制作计划。 5、调式自评: 学生动手制作小乐
21、器,从结构中发现问题,从自己演奏中发现问 题, 并不断修改、调试,完善自制的小乐器;再在小组内演奏、 交流介绍各自制作 的小乐器,让其他组员提出修改建议,借鉴别人的好办法,进一步完善作品。 6、展示互价: 师生讨论确定好评价的要点。 例如: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能发出强弱不同声 音,乐意优美,不同音调数量多,材料环保,成本低,易获取,外观美观,制作精致 等。 开一个自制乐器演奏会, 让每小组选派代表用自制乐器在班上独奏, 再由各小 组分别合奏一小段简单的乐曲,其他同学评价正在演奏的小乐器。 三、拓展。 继续改进自己的乐器并给家人表演。 板书设计: 制作小乐器制作小乐器 创设需求确定乐器选择材料
22、设计制作调式自评展示互评 教学后记: 科目 科学 年级 四 班级 70 授课人 + 课 题 4 4、声音的声音的传播传播 第1课时 总第6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9 科学知识 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科学探究 1、能够依据已有的经验和观察事实,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作出猜想与假设。 2、通过探究声音传播的活动,发现声音的传播方向,培养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和分 析推理的能力。 科学态度 1、通过对听诊器的发明科技史的学习,学习科学家客观严密、求真惟实的科学精 神。 2、愿意把自己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理解与同学交流分享。 3、通过制作听诊器的活动,培养
23、学生应用知识和动手制作的能力,激发学生课后 探究不同物体传播声音本领的兴趣。 重 点 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难 点 愿意把自己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理解与同学交流分享 教学准备 水、水槽、音乐贺卡或小收音机、玻璃钟罩、闹钟、两用气筒、漏斗、胶管 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活动:播放一段音乐。 问题:这段音乐的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传入我们耳朵的呢? 二、活动 1 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 1.问题:依据生活中的现象,你认为声音可以通过哪些物体传播? 2.猜想:将学生的猜想进行分类,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 3.设计:让学生对每类猜想进行实验设计并汇报、交流、完善。
24、 4.学生进行实验。 具体每类实验可以分别按以下探究方式进行。 (1)固体:范例引领(可用教材 P32 第一幅实验场景图:桌面和空气传声情 况的对比实验作为范例)选定探究材料按小组制定实验计划小组合作实验 小组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物体中传播)全班交流实验方法和结果归 纳总结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2)水或液体:第一个过程:教师出示材料直观启发学生(石子、铃铛、水、 水槽等)学生讨论实验计划发放实验材料实验汇报交流得出初步实 验。第二个过程:教师出示闹钟和塑料袋提出探究问题假设师生共同制订 对比实验计划(闹钟在水中和空气中传出的声音对比)师生合作完成演示实验 学生解释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25、 (3)空气:提出探究问题假设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师生共同制订对 比实验计划(对比玻璃罩中的闹钟在抽气前后抽气后传出的声音)师生合作完 成演示实验学生解释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三、小结 定义: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 四、制作听诊器 1学生阅读阅读听诊器的知识 2教师讲解:1816 年法国医师林奈克发明了听诊器 3学生谈体会,培养细心观察,善于思考,求真唯实等科学精神。 10 4我们也学学林奈克制作一个听诊器。 5用制作的听诊器听自己(或他人)的心跳。 6交流问题:心跳声音是怎样传播到自己的耳朵中的?我们制作的听诊器 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板书设计: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 声音可以在固
26、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 制作一个听诊器 教学后记: 学生明白了铃声通过空气传播,水中石头相碰声通过水传播,耳贴桌面听敲桌声, 通过固体传播。我让学生把书卷成筒,听空气声,学生更感受到固体传声比空气快。学 生对听诊器听心跳很感兴趣,我提醒学生:不要对着听诊器喊叫。有个别组装错了听诊 器的胶管,但马上自行纠正了。 科目 科学 年级 四 班级 70 授课人 + 课 题 5 5、控制噪音控制噪音 第1课时 总第7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了解噪声的危害和防治的方法,知道保护听力的方法。 科学探究 会利用分贝仪测量周边的声音环境,会利用多种方式展开关于噪声的来源与危
27、害的 调查,能依据调查制定切实可行的控制噪声方案。 科学态度 增强环保的意识,认识保护听觉的重要性;感悟到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 联。 重 点 了解噪声的危害和防治的方法,知道保护听力的方法。 难 点 会利用多种方式展开关于噪声的来源与危害的调查 教学准备 分贝仪、减少噪音危害的相关视频材料等。 准备隔音比赛的材料:鞋盒、棉衣、废纸、毛巾、保温桶、泡沫塑料、 玻璃瓶、小闹钟或音乐贺卡等。 1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活动: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和嘈杂的噪音(不要过于刺耳,有损听力的声音) 谈话:声音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信息,美妙的声音让人感到舒服,而有些声音却 让我们感到烦躁不安,音量过
28、强甚至损危害人体健康,我们称之为噪声。 人们为了更好地监测音量对人体的影响, 把音量分成 “级” , 其单位称为 “分贝” (dB) 。 二、测量周边的声音环境 活动1:借助专用测量仪器分贝仪让学生分组分时段测量周边的音量大小, 依据测量结果,对照国家噪声标准,判断我们是否处在噪声区域里。(如果没有 那么多测量仪器,则老师进行测量,将屏幕实时投屏。如实在没有分贝仪,可以 用智能手机下载相关噪声测量App 软件使用。教师也要提前做好教学准备,根据 情况选择好地点及不同时段,先行下水测量,做到心中有数。)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2.阅读环境噪声标准。教师引领学生阅读活动手册p4 页中的GB30
29、96-2008 3.交流:解读表中栏目“类别、白天、夜晚、区域”中信息意义,理解相互 间的对应关系。 4.实地测量声音环境。测量地点建议选择选择在是学校,也可以考虑当地首 噪声危害非常典型的区域(但测量时必须确保安全,可以教师带上学生代表一起 去获取测量数据),还可以问询学生家庭住址周边情况,是否有典型的噪声影响 不堪其扰,如有可以借给学生分贝仪,以获取这位学生居住地不同时段测量的数 值。让后续的调查及方案制定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5.交流调查结果。依据测量结果,对照学生活动手册中的噪声标准,交流调 查地点是否处在噪声区域里。 6.阅读交流。阅读内容:指南车信箱资料“保护听力”。旨在让学生进一
30、步 认识保护听觉的重要性。建议布置阅读指南车信息资料,结合自己查阅的损伤听 觉的途径、保护听觉的方法两方面的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可根 据学生交流的情况再进行适当的补充,最后让学生讨论在某些可能损伤听力的环 境下怎样避免听觉受损。例如:路经建筑工地捂耳朵、用耳机听音乐(MP3、收 音机)别太久、遇上打雷时张嘴,看电视音量别太大。 三、课后拓展调查噪声的来源与危害 1.制订调查与测量计划。 调查主要指向两个方面:一是开展实地调查找寻噪声的来源,并问询周边人 12 们的感受;二是通过资料调查,深入了解噪声的危害以及由此引申的问题“怎样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保护自己的听力”。调查有
31、利于学生认识控制噪声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产生自 觉保护声音环境的动机。 2. 课后开展拓展。 板书设计: 噪音噪音 音量过强甚至损危害人体健康,我们称之为噪声。 音量分成“级”,其单位称为“分贝”(dB)。 教学后记: 通过分贝仪的测量,学生清楚课堂上老师讲课声为90分贝左右,停止讲话则降为50 多分贝。噪声是相对的,悦耳的钢琴声如果影响到别人休息也成了噪声。隔音比赛使学 生明白:塑料水槽比毛衣隔音效果好。对于控制噪声的方案也了解了一些:如捂耳、堵 发声孔、调小音量。我还补充了一点:张嘴不捂耳。这是在紧急情况下使用,但捂耳需 闭嘴,内外声波的冲击力才会平衡。 科目 科学 年级 四 班级 70
32、授课人 + 课 题 5 5、控制噪音控制噪音 第2课时 总第8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1.了解怎么控制噪声。 2.通过隔音比赛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已有认知,引导他们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设计出更 好的隔音方案,同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重 点 了解怎么控制噪声。 难 点 设计出更好的隔音方案。 教学准备 13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讨论:组织分析研讨主题:听到声音的途径,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经 过三个途径:从声源处发出,经过介质传播,从人耳处接收,并在黑板上板书如 下:声源传播人耳 2. 问题:怎样控制噪声? 二、怎样控制噪声 1.通常我们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
33、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 噪声控制。 2.举例:让学生例举生活中从这三个环节控制噪声的实例,教师也可通过课件进行 适当补充。活动后可通过资料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人们生活中有哪些方法减少噪声, 并思考是从哪些环节上实现噪声控制的。 三、隔音比赛 1.谈话:认识了怎么控制噪音,我们现场来进行一个噪声比赛。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2.确定隔音比赛的评价标准和操作要求:设计的隔音方案要简单实用、经济、 隔音效果好,且不能用减小声源发声大小的办法或在人耳处(如用耳塞)减小听 到的声音的办法。 3.确定判断隔音效果好坏的方法(同时也提示了学生实验的方法): 如先将用隔音材料包装好的小闹钟放在桌面上
34、,让一位学生逐渐远离桌边, 当他刚好听不到闹钟发出的声时,停止移动,用步数(或刻度尺)量出该学生到 桌边的距离S,S 越小,说明隔音效果越好。 4.注意事项:为减小实验时小组间的相互干扰,保证实验效果,应保持室内 安静,用作声源的闹钟应采用秒钟转动时发出的机械声或闹铃声很小的,如果将 音乐贺卡做为声源,则应选用那些电源供电不足或音量较小的贺卡。 5.提供材料:为了增加学生的创新空间,教师应尽可能根据学生的设想提供 材料。实验时还可以提醒学生:如果你们小组选用的隔音材料或物体现在没有, 也可以用自己设想的材料或工具设计出可行的隔音方案参加评比,但汇报方案时 还要说明能提高隔音效果的理由。如果有学
35、生能想到:将闹钟放在密封容器中, 将容器内的空气抽走,可达到完全隔音的效果;将音乐贺卡放入保温饭盒内,用 盖子密封;等等方案,说明这些学生创新的火花在迸发。由于对隔音材料这一变 量(厚度、大小、密封状况、形状、结构等)的控制难度太大,所以活动中并不 要求学生在严格的控制变量的前提下进行对比实验。 四、拓展活动制定控制噪声方案 1.阅读教材上三幅典型场景图:公路隔音墙(在传播过程中控制,选择隔音 材料)、电视机和音箱音量过大(在声源处,用遥控器控制音量大小),双手后住 耳朵(在人耳处),引导学生按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分类查阅控制噪声的方法。 2.制订控制噪声方案。教学时先可以让学生围绕“人们生活
36、中有哪些方法减 少噪声这一主题谈谈课外的资料查阅和实地调查结果;然后让学生依据实地调查 的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控制噪声方案。 14 板书设计: 控制噪声控制噪声 声源传播人耳 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噪声的接收进行噪声控制。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消化与呼吸消化与呼吸 科目 科学 年级 四 班级 70 授课人 + 课 题 1 1、我们的消化我们的消化 第1课时 总第9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人体的消化道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组成。 能简述主要消化器官的功能。 知道组成消化系统的各个器官相互配合,将食物消化成维持我们生命活动需
37、要的营 养物质。 科学探究 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感官观察人体消化道模型、描述组成人体消化道的器官。 用直观体验、模拟实验、类比推理、资料阅读分析的方式了解口腔、胃、小肠和大肠的 功能,体会人体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建构各消化器官分工 配合,消化食物,摄取养分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概念。 科学态度、STSE 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 愿意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正确对待研究中不完善的认识,善 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了解人体消化的科学道理,意识到个人对健康负有责任。 重 点 建构“人体有摄取养分的器官”的大概念,这些器官尽管形态不同,
38、作用不 同,但是它们相互协作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维持生命活动。 难 点 用直观体验、模拟实验、类比推理、资料阅读分析的方式了解口腔、胃、小 肠和大肠的功能,体会人体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 1.人体消化器官记录单;2.模拟胃蠕动实验用的透明袋 子、水、切成小块并煮熟的蔬菜和馒头(模拟胃内的食物);3.新鲜的馒头 (面包)等。教师演示材料:1.人体消化道模型;2.模拟小肠和大肠形态的 管子;3.相关课件及微课。 15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提问:同学们,今天早上我们吃下去的食物,现在可能在哪里呢? 了解消化器官的名称。学生画出人体内的主要消化器官,说出这些器官
39、的名称。 师:我们把这些用来消化食物的器官叫做消化器官。这些器官除口腔外其它都长在 身体内部,从外面没法直接观察到,怎么知道画的对不对呢? 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开启 今天的科学探索之旅。板书课题:我们的消化 二、 认识消化器官 (一)人类认识内部器官的方法 师:我们人类在认识人体内部结构方面做了很多探索,能说说我们都用到了哪些方 法吗? 学生阅读科技史资料,交流。 师适时课件出示人类研究人体结构的历程以及解剖学、B 超、X 光片、CT、磁共振 等医疗技术图片。 总结:科学家们在研究人体内部结构的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和艰难的探索,做 出了伟大的贡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人体内部的认识越来越
40、精细、准确, 很 多疾病随着医学设备的发展得到了及早发现和对症治疗。 (二)认识人体消化道 课件出示 P19 页人体消化系统图。 说一说:对照图片,按照先后顺序说出食物进入人体后经过的消化器官名称。 在自己的身体上指一指食管、胃、小肠的大概位置, 同伴检查对错。 猜想:根据各个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形状,猜猜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三)探究活动 验证猜想 1、口腔的作用 师出示自制消化道模型教具:漏斗模拟口腔、吸管模拟食管, 袋子模拟胃,弯弯曲 曲的管子模拟小肠,粗一些的管子模拟大肠。 观察:将八宝粥从口腔送入胃里,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口腔、食管分别发挥了什么 作用? 咀嚼馒头,体验口腔的作用。感受:发
41、生了怎样的变化? 总结:在口腔中,牙齿将食物磨碎,通过舌头的搅拌作用,食物与唾液混合,进行 初步消化,由食管送入胃部。 2、认识胃的作用 师:对于胃,大家有哪些认识呢? 模拟实验:胃的运动 反复揉挤盛有八宝粥的透明密封袋,观察食物在胃里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胃有什 么作用? 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相应的位置。小组合作,交流实验现象。 发现:胃的蠕动可以将食物与胃液混合并磨碎, 把食物变成食糜。 3、认识小肠和大肠的作用 猜想:小肠长 5-7 米,食物经过这么长的管道,有什么好处? 展示猪的大肠和小肠图片、资料,认识结构和功能。 三、拓展活动 观看一段关于食物消化过程的视频,思考:食物在消化
42、过程中各个消化器官之间有 16 着怎样的关系?消化后的营养物质是怎样到达人体各器官的? 活动:将分散的消化器官图按顺序固定在人体轮廓图上。 修改完善课前自己画的人体内主要消化器官图。 板书设计: 我们的消化我们的消化 人体的消化道:口腔、 咽、 食管、 胃、 小肠、 大肠、 肛门 教学后记: 学生对消化器官的知识有初步理解,都感受到了米饭或面包变甜。我用塑料袋模拟 胃,袋内装土。用手捏、压,模拟胃的蠕动,用毛线摆小肠,并用洗车手套模拟了小肠 绒毛,再进行简介和分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目 科学 年级 四 班级 70 授课人 + 课 题 2 2、我们的呼吸我们的呼吸 第1课时 总第10课时
4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人体的呼吸系统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组成。 知道人体需要氧气,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 知道当人体胸腔舒张时气体进入肺部,胸腔收缩时气体排出体外。 科学探究 能按照要求制作呼吸模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呼吸模型的工作原理, 并能迁移地 解释吸气与呼气时胸部发生的变化。按照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法,能够注意到对比实验 的控制条件等问题, 并能对实验现象加以分析。 科学态度、STSE 通过对比实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探究精神。 在实验现象的记录、处理中,培养学生尊重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了解自己身体的过程
44、中,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 了解人体呼吸的科学道理,意识到个人对健康负有责任。 重 点 按照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法,能够注意到对比实验的控制条件等问题,并能 对实验现象加以分析。 难 点 能按照要求制作呼吸模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呼吸模型的工作原理,并能 迁移地解释吸气与呼气时胸部发生的变化。 17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 1.“认识呼吸的形成”:大饮料瓶一个,气球,气球皮,剪刀,皮筋。 2.“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实验:水槽、容积相同的两个集 气瓶、 两片毛玻璃、等长等粗的两根细木条、火柴、大小一致的气球、 打气筒、等量等浓度的两份澄清石灰水。 教师准备材料: 相关课件及“呼吸过程”微课
45、。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游戏规则: 深吸一口气,屏住呼吸, 看看自己能坚持多长时间。如果你坚持不住了,就请坐下,不要勉强。 (提示学生不 可憋得太久) 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呼吸意味着生命的存在,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呼吸, 呼吸对我们很重要。 思考:关于呼吸,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出示课题:我们的呼吸 二、认识呼吸器官 做深呼吸,感受气体的进和出。 师: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憋气的确比较难受,现在放松一下,做做深呼吸。在活 动手册的图中画一画吸气时气体会依次经过的呼吸器官,并写出这些器官的名称。 对照呼吸挂图或课件,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呼吸器官在身体上的位置。
46、 思考:吸气呼气会依次经过哪些器官呢?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活动手册上标出气 体进出的路线。 学生活动后汇报,小结: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 成。 三、认识呼吸的形成 体验活动:认识呼吸的形成 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腔的变化。 思考:胸腔变化与呼吸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交流。 吸气 胸腔舒张 呼气 胸腔收缩 猜想: 胸腔的舒张与收缩会引起肺怎样的变化?肺部的变化对气体的进出又会产 生怎样的作用? 制作活动:制作呼吸模型 出示实验要求,制作模型,模拟实验,及时记录。 模拟呼吸实验记录表 观察到的现象 类推人体的呼吸 推瓶底的橡胶膜 拉瓶底的橡胶膜
47、交流汇报。推拉瓶底的橡胶膜有什么发现?据此说一说呼吸怎样形成的? 根据实验现象和推理分析得出: 胸腔舒张外界气体入肺吸进空气胸腔 收缩肺内气体排出呼出废气 18 四、拓展活动 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有关呼吸系统资料,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我们的呼吸 呼吸系统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吸气 胸腔舒张外界气体入肺吸进空气 呼气 胸腔收缩肺内气体排出呼出废气 教学后记: 学生的憋气实验,最多半分钟,说明呼吸的重要性。通过模型,学生明白了呼吸 的原理。 我用集气瓶集二氧化碳两次才成功。 学生通过呼吸模型感受到肺的工作原理, 膈肌下降,气体吸入。口不是呼吸器官,但可以临时代替鼻腔。肺部
48、不能进异物,要 保护好肺。 科目 科学 年级 四 班级 70 授课人 + 课 题 2 2、我们的呼吸我们的呼吸 第2课时 总第11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人体的呼吸系统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组成。 知道人体需要氧气,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 知道当人体胸腔舒张时气体进入肺部,胸腔收缩时气体排出体外。 科学探究 能按照要求制作呼吸模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呼吸模型的工作原理, 并能迁移地解释 吸气与呼气时胸部发生的变化。按照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法,能够注意到对比实验的控制 条件等问题, 并能对实验现象加以分析。 科学态度、STSE 通过对比
49、实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探究精神。 在实验现象的记录、处理中,培养学生尊重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了解自己身体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 了解人体呼吸的科学道理,意识到个人对健康负有责任。 重 点 按照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法,能够注意到对比实验的控制条件等问题,并能对 实验现象加以分析。 19 难 点 能按照要求制作呼吸模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呼吸模型的工作原理,并能迁 移地解释吸气与呼气时胸部发生的变化。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 1.“认识呼吸的形成”:大饮料瓶一个,气球,气球皮,剪刀,皮筋。 2.“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实验:水槽、容积相同的两个集气 瓶、 两片
50、毛玻璃、等长等粗的两根细木条、火柴、大小一致的气球、打气筒、 等量等浓度的两份澄清石灰水。 教师准备材料: 相关课件及“呼吸过程”微课。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提问:我们吸进和呼出的气体一样吗? 二、活动 收集比较吸进和呼出的气体 1、师:你能利用桌上的这些材料收集到呼出和吸入的气体吗? 2、利用排水法收集呼出气体。 三、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1、用什么方法比较吸入和呼出气体中氧气与二氧化碳含量的不同? 2、实验一:燃烧的木条在不同气体中燃烧时间的比较 (1)交流实验方案。 将燃烧的木条,分别伸进盛有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分别标出 A、B), 观 察木条在不同气体中燃烧时间的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