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1新(六三制)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全册《科学》主要实验设计

    • 资源ID:195629       资源大小:23.83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1新(六三制)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全册《科学》主要实验设计

    1、2021 新新(六三制六三制)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主要实验设计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主要实验设计(全册全册) 实验名称模拟雾的形成 实验目的模拟雾的形成 实验材料烧杯、温水、冰块、镊子。 实验步骤 (1) 在烧杯中倒入半杯不冒“白气的温水。 (2)用镊子夹取一块冰块,接近烧杯口,观察现象。 (3)把冰块移开,观察现象。 (4)重复上述步骤几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把冰块接近烧杯口,烧杯口有“白气”(“雾”)出现;把冰块移开;“白 气”会逐渐消失。 实验结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 飘浮在空中。离地面较近的是雾,在高空的是云。 实验名称热传导实验 实验材料 1.

    2、铜棒、支架、火柴、酒精灯、凡士林;铁片、蜡烛、火柴、酒精灯、试管夹。 2.铁丝、木棒、塑料棒、玻璃棒、铜棒、烧杯、热水等 实验步骤 : 实验一: (一)、1.将铜棒固定在支架上,在火柴头上蘸少许凡士林,依次粘在铜棒的三个 孔上。2、用酒精灯加热铜棒的一端,观察现象。 (二)、1.用试管夹夹住铁片,在铁片上放上蜡,分别从一边或中央加热铁片。 2、观察现象。 实验二:将铁丝、木棒、塑料棒、玻璃棒、铜棒同时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用手 感觉有什么不同? 实验现象 实验一: (一)、火柴由被加热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脱落。(二)、无论是在铁片的一 边, 还是在铁片的中央加热, 蜡都是在加热点开始溶化, 然后

    3、向温度低的方向淌。 实验二:不同的物体传热的快慢不一样。 实验结论热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这种热传递的 方式叫做传导。不同的物体传热能力不一样。 热对流实验来源:学科网 实验步骤:将木屑加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使用酒精灯对烧杯加热。(注意加热时 要在烧杯底部放石棉网,防止烧杯炸裂) 实验现象:加热一段时间后,木屑会在水中上下飘动。 实验结论:在对液体进行加热时,冷水和热水会相互流动。 不同颜色物体吸收辐射热的能力对比实验: 实验步骤: 1. 取黑、白两张不同颜色的纸包裹在易拉罐上,测量在常温下易拉罐 的温度。 2、将两个易拉罐放在太阳光下照射 5 分钟,再次测量两个易拉罐

    4、的温度。 实验现象:包裹白纸的易拉罐温度低,包裹黑纸的易拉罐温度高。 实验结论:黑色比白色吸收热的能力强。 实验名称验证物体下落的原因是由地球引力引起的(探究物体下落原因的实验) 实验材料曲别针、细线、透明胶带、磁铁等 实验过程来源:学。科。网Z。X。X。K (1)将线的一端用透明胶带固定在地面上,另一端拴曲别针,用磁铁慢慢接近曲别 针,带动曲别针竖立并悬浮于空中。 (2)观察并思考:如果移走磁铁,回形针向哪个方向运动? (3)观察并思考:如果剪断细线,曲别针会向哪个方向运动?为什么? (4)由此推想:地球上的物体下落的原因是什么? 实验现象 (1) 如果移走磁铁,这种吸引力消失,曲别针会掉到

    5、地面,而不是落 向其他方向。 (2)将竖立于地面的线剪断,此时在空中悬浮的磁铁虽与曲别针有一段距离,但会 被磁铁吸引过去。来源:学科网 ZXXK 实验结论地球不需要接触物体就可以对物体施加力,这种力就是地球引力。 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 制作目的通过制作地球结构模型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地球内部的构造。 制作材料多种颜色的橡皮泥。 制作过程 1.用黄色的橡皮泥做成球形,代表地核。 2.用橘红色的橡皮泥包在黄色球形的外面,代表地幔。 3.用棕色的橡皮泥包裹住橘红色的橡皮泥,代表地壳。这样,一个地球结构模型 就制作完成了。来源:Z|xx|k.Com 注意事项 1.制作之前,可引导学生先考虑:各个橡皮泥圈层

    6、的厚度是多少?各层 间的厚薄程度是否均匀等? 2.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将球状模型切开,展现其剖面,以便直观地看到地球的内 部构造。 实验名称地震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模拟地震发生时的情景。 实验材料纸箱、木块、记号笔。 实验过程 (1)在纸箱上画上街道的图形。 (2)在每个“街道”的拐角处都用小木块垒成楼房。 (3)在纸箱底部敲击,形成“地震” ,使楼房倒塌。 (4)根据楼房倒塌的情况,判断“地震的中心和强弱。来源:学科网 ZXXK 注意事项 (1) 此模拟实验可至少进行两次,其中一次为低震级的震动,另一次 为高震级的震动,找震中。 (2)选择易倒、较轻的小物品垒成楼房。 实验名称地震成因模拟实验

    7、实验目的模拟地震产生的原因。 实验过程 (1) 把桌上的毛巾叠成几层,平放在桌上,用两手按住毛巾的两头向 中间挤压,观察毛巾会发生什么变化。 (2)拿一根干树枝,慢慢地用力弯曲,体会手上的感觉,逐渐用力,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毛巾会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当将干树枝弯曲一定 程度时会折断,听到“啪”的 声响,同时手有强烈的震感。 实验结果及解释 实验中,毛巾和干树枝相当于地壳的岩层,毛巾向中间挤压产生褶皱相当于岩层 发生变形;当干树枝承受不了所用的力时就会快速地、突然地断裂,相当于地震。 注意事项 实验中注意安全;实验结束后,把干树枝全部清理到托盘里。 实验名称模拟火山喷发实验 实验目的模拟火山喷

    8、发。 实验材料三脚架、铁盘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火柴。 实验过程 1.在铁盘子里放些土豆泥, 做成山的形状, 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个小坑。 2.往坑里倒入一些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坑口,倒放在铁盘子里。 3.把铁盘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番茄酱从土豆泥堆成的“山头” 外溢的现象。 4.思考:在这个模拟实验中,土豆泥相当于火山的哪个部分?番茄酱相当于火山的 哪个部分?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番茄酱相当于地球内部的岩浆,土豆泥相当于地球构造中的地壳,用 酒精灯加热相当于地壳内部的温度升高、压力变大的现象。番茄酱受热后往外溢 出,实际上是在模拟岩浆从地壳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

    9、喷出,形成火山喷发。 实验名称水流的冲刷力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模拟水流的力量。 实验材料托盘、沙子、碎石、草皮(可以用草绳碎屑和泥沙代替)、水、喷壶。 实验过程 1.用沙子、 碎石等在托盘上堆起土堆、 平原、 峡谷、 草地等地表模型, 便于展开模拟。 2.用喷壶洒水,观察草皮、沙子、碎石和水的运动变化。 实验结果水流可以产生冲刷、搬运和沉积作用,改变地表形态 注意事项1.实验用的沙子要提前用水浸润潮湿,一方面便于做成不同模型,另 一方面防止喷洒的水会被沙子完全吸收,影响实验效果。 2.用喷壶给不同模型洒水时应注意洒水的高度、水流的大小须保持一致。 3.提示学生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保持实验场景的卫生。


    注意事项

    本文(2021新(六三制)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全册《科学》主要实验设计)为本站会员(花好****3)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