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一、选择题 1.西周至春秋时期,周王畿和诸侯封国普遍实行国野制,以周人为主体的国人压 迫和剥削野鄙地区被征服的野人。战国以降,各国大规模登记户籍,消除国野差 异,使其成为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这一现象( ) A.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有利于实现富国强兵 C.加速了宗法分封制的瓦解 D.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主要论述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与封建土地私有制无关, 故A项错误; 联系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战乱纷争的史实可知,在实现了“消除国野差异”之后, 对诸侯国而言,可以实现其富国强兵的目的,故 B 项正确;分封宗法制度
2、的主要 对象是西周时期的统治阶层,而题干述及的是“野人”,故 C 项错误;题干述及 的是“野人”成为“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这与社会阶层的流动无关, 故 D 项错误。 2.中国古代政府用户籍制度来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 魏晋时期官府户籍登记的主要对象是自耕农, 而私家依附人口、 奴婢及流亡人口、 寺院僧尼及依附人口未纳入官府户籍。关于魏晋时期的户籍登记状况,下列说法 合理的是( ) A.说明当时百姓的人身自由度增加 B.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及国家赋税的增加 C.自耕农是官府赋役负担的主要承担者 D.促进了当时耕作方式的改进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古代政府用户籍制度
3、来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 维护统治秩序”“魏晋时期官府户籍登记的主要对象是自耕农”并结合所学可知, 自耕农是当时官府赋役的主要承担者,C 项正确;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当时百姓的 人身自由度增加,故 A 项排除;题干并未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并且大量人 口不在官府的户籍里,不利于国家赋税的增加,故 B 项错误;题干并未涉及当时 耕作方式的改进,故 D 项排除。 3.中国人重血缘和亲情,中国基层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中国历代统治者 深知,将皇权深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在广大乡村更多地利用 乡绅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对材料理 解最准确的是(
4、 ) A.通过宗法纽带加强地方治理 B.切实保障乡民参政议政权利 C.大一统思想根植于历史传统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答案 A 解析 中国基层社会之所以是“熟人社会”,原因在于宗法纽带长期存在,基于 此,古代统治者对基层管理更多地利用乡绅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 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说明统治者通过宗法纽带加强对地方的治理,A 正 确;古代基层民众没有参政议政权利,排除 B;题干主旨是基层治理,C 与题干 主旨无关,排除;古代统治者对基层管理实现了长治久安,并非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受到挑战,排除 D。 4.“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
5、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 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 相分离。”以上这些改革( ) A.有利于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B.有利于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C.使农民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D.有利于加强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 税与户籍相分离”,说明农民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故排除 D 项,选 C 项;南 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完成,排除 A 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是主要农业生产 经营模式,因此限制了其生产规模,排除 B 项。 5.北宋初年,
6、 客户(没有土地的佃户)占总人口的 40%, 到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 年), 客户所占比例下降到 30%,为国家承担赋役的主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 也就相应上升了。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A.赋役和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 B.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C.政府推行不抑兼并政策 D.土地流动不断加强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 1069 年开始的王安石变法, 通过改革赋役和户籍管理制度, 调整了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导致北宋客户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下降,拥 有土地、缴纳赋税的主户上升,A 项正确;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是佃农比例下 降的原因,B 项错误;政府推行不抑兼并政策会导致土
7、地兼并的加强和佃户的增 多,C 项错误;土地流失不断加强不是导致拥有土地的纳税户增多的原因,D 项 错误。 6.明代以后民间宗族祠堂兴盛, 较大的宗族都有自己完整的公共设施和管理系统, 每个宗族即是一个小社会,由族长行使地方政权的部分权力,通过宗族管理协调 族人间关系,并稳定地方基层秩序。这种情况( ) A.是地方行政管理的补充 B.利于地区之间人口的流动 C.妨碍皇权对地方的控制 D.消除了地方割据潜在隐患 答案 A 解析 由宗族加强内部管理,以此改善族人间人际关系,并促进基层社会秩序的 和谐稳定,有利于提高区域稳定性,A 项符合题意;宗族管理的提高实际上巩固 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居民稳
8、定性的增强会降低人口流动性, B 项不符合题意; 宗族管理未妨碍皇权对地方的控制,C 项不符合题意;地方宗族治理某种程度上 有利于地方治理,但不会消除地方割据隐患,D 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A。 7.521 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 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并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 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反映了当时政府( ) A.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 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 C.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梁武帝“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说明不是无为而治,故
9、 A 项错 误;材料中梁武帝仅要求“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而不是调节 社会贫富差距, 故 B 项错误; 梁武帝要求郡县“置孤独园”, 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可以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故 C 项正确;材料 中梁武帝仅要求 “郡县置孤独园, 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 , 仅涉及孤儿与单身老人, 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备,故 D 项错误。 8.清政府下令不许地方绅士自行救灾,救济灾荒均以国家为主导,以免引发社会 治安问题。到了光绪初年,来自江浙等东南沿海的地方绅士,开始跨越江南,进 入华北地区去救灾。这说明( ) A.民间救灾开始居主导地位 B.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0、 C.政府的救灾政策发生变化 D.晚清中央权威趋于衰弱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中的“到了光绪初年,来自江浙等东南沿海的地方绅士,开始跨越 江南,进入华北地区去救灾”来看,清朝中央政府的权威有所削弱,出现了原来 清政府不允许民间自主进行的救灾行为,故答案为 D 项。A 项“居主导地位”材 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所述与民族资本主义无关,排除 B 项;发生变化的不是 政府政策,排除 C 项。 9.据不完全统计,明代兴修水利工程达 2 270 处,清代更是多达 3 234 处。此外, 遇到灾荒,明清两朝还实行救灾赈灾、减免农业税等政策,帮助农民渡过饥荒。 由此可见,明清时期( ) A.社会保障体系较为
11、完备 B.水利工程事业发达 C.重农抑商政策空前强化 D.积极贯彻重农政策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确有社会保障,但不能说明清时期社会保障体系较为 完备, 故 A 项错误; 明清两朝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 无法说明水利工程事业发达, 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商业,故 C 项错误;据材料“明代兴修水利工程达 2 270 处,清代更是多达 3 234 处。此外,遇到灾荒,明清两朝还实行救灾赈灾、减 免农业税等政策,帮助农民渡过饥荒”可知明清时期积极贯彻重农政策,故 D 项 正确。 10.公元前 133 年,罗马森普罗尼乌斯农地法规定:租借国家土地每家不能超 过 1 000 尤格(约 2
12、50 公顷),超出的部分须退还国家,租借给需要土地的农民,土 地租借权可以继承但不得让渡他人。这项规定( ) A.体现了公平正义的理念 B.违背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 C.推动了庄园经济的发展 D.确保了罗马社会中间阶层的稳定 答案 A 解析 根据罗马关于“租借国家土地”的法律规定,每家租借国家的土地有一定 数额限制,以保证需要土地的农民有地可种,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正义,A 项正确;材料是对租借国家土地的人的限制,没有侵犯私有财产,B 项错误;土 地租借可以继承不能让渡,保护了国有土地的稳定,不利于庄园经济发展,C 项 错误;该项法案确保了农民租借国家土地,限制土地兼并,与“罗马社会中间
13、阶 层的稳定”无关,D 项错误。 11.英国于 1835 年实行 市镇自治机关法 , 创设了自治市, 市区创设于 1872 年, 为自治团体的性质,乡区创设于 1894 年。1894 年的地方政府法规定,郡议 会管辖区域内设立自治市、市区和乡区层级的自治政府。这不能说明( ) A.英国地方自治制度的早期发展 B.英国地方自治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 C.英国以立法维护地方自治 D.自治市政府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 答案 D 解析 经过对题干材料的分析,A、B、C 三项内容都能从材料中得到说明,不符 合题意;D 项说法本身正确,但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此项内容,符合题意。 12.1935 年美国通过了社会保障
14、法 ,其五个基本保障项目是老年社会保险、失 业社会保险、盲人补助、老年补助、未成年人补助。这项法律旨在( ) A.恢复国家信誉 B.鼓励建立工会 C.扶助弱势阶层 D.调整劳资关系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以罗斯福新政切入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阐述历史事物的能力。 从 社 会保障法的内容分析可知,其目的是扶助弱势阶层,故 C 项正确;A 项是金融 方面措施的目的,不符合题意;B 项是工业方面措施,不符合题意;题干不涉及 劳资关系,故 D 项排除。 13.1985 年,英国撒切尔政府宣布,压缩社会保障费用,规定只有低收入家庭才能 享受产妇津贴、死亡津贴,取消洗衣和供暖津贴等内容。此做法( ) A.有利
15、于减少政府财政开支 B.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范围 C.说明英国已经消灭了贫困 D.有利于提高妇女的地位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英国撒切尔政府宣布,压缩社会保障费用”,可知英国政府减少 了福利政策的支出,有利于减少政府财政开支,故 A 项正确;从材料“规定只有 低收入家庭才能享受产妇津贴、死亡津贴,取消洗衣和供暖津贴等内容”,可知 社会保障的范围缩小,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英国缩减福利开支,不能说明 英国已经消灭贫困,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妇女地位提高,故 D 项错误。 14.奥地利经济学家米瑟斯认为,由于“失业救济会推迟失业者再就业的速度”, 所以“如果失业工人从福利国家或劳工联合组
16、得到帮助救济,灾难可能会变得更 大”。可见,米瑟斯实际上主张( ) A.强化政府的职能 B.废除社会保障体制 C.维持一定的失业 D.反对降低福利水平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失业工人从福利国家或劳工联合组得到帮助救济,灾难可能会变 得更大”反映米瑟斯主张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并非强化政府的职能, 故A项错误; 据材料“灾难可能会变得更大”可知米瑟斯只是强调救济失业者可能存在的弊端 并不是完全否定社会保障,故 B 项错误;综合材料“失业救济会推迟失业者再就 业的速度”和“可能会变得更大”强调维持一定的失业反而会推动就业速度,故 C 项正确;据材料“从福利国家或劳工联合组得到帮助救济,灾难可能会变得
17、更 大”可知米瑟斯主张降低福利水平,故 D 项错误。 15.我国 1982 年宪法规定,企业事业和国家机关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 的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 质帮助的权利。2004 年,我国将“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 障制度”写入宪法。这说明我国( ) A.法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B.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C.公民社会福利水平降低 D.仅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 答案 B 解析 材料体现了宪法中关于社会保障的内容,并非法治建设的内容,故 A 项错 误;1982 年宪法对企业事业和国家机关退休人员的生活进行社会保障,而 2004 年宪法
18、则要求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说明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故B项正确; 材料中 2004 年宪法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 度”,说明公民社会福利水平随经济发展而上升,故 C 项错误;社会保障不仅仅 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故 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乡村治理模式, 从战国时期开始, 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 乡、 里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它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 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唐北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制到职役制的 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数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逐步弱化,乡里的地位
19、逐 渐沦落, 自治功能逐步弱化, 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 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 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 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 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 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 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材料二 至于晚清,西方地方自治观念传入中国,在内忧外患之下,1907 年清政 府的地方自治序幕在江苏的“上江”(上元和江宁)两县拉开,自治局、调查局、 调查官署局等自治机构先后成立。同年,清廷令各省设立咨议局。1908 年开始, 清政府先后颁布咨议局章程 、 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 、
20、 府厅州县议事会议员 选举章程等,从而形成了由城镇乡自治到府厅州县自治的等级地方自治架构。 但地方自治未脱离“官治” ,自治章程严格规定业务范围、活动规则。1909 年, 各省议员赴京请愿速开国会,遭到清廷坚决拒绝,矛盾很快激化,地方自治运动 逐渐脱离政府的控制。 摘编自丁旭光近代中国地方自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乡村治理演变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发展 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地方自治的特点,并说明清末地方自治 实行的原因。 答案 (1)趋势:基层组织逐渐制度化;基层官员逐步减少;乡官权力逐步弱化; 乡里地位逐渐降低;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国家
21、对乡村控制逐步增强。 背景:君主专制集权的强化;维护小农经济的需要;保障赋役征收征发;稳定社 会秩序;政治改革的推动。 (2)特点:建立多种自治机构;以政府颁布的法律为依据:形成多级自治机构;体 现一定的民主管理色彩;未脱离政府的控制;逐渐脱离政府的控制。 原因:西方地方自治观念传入;内忧外患严重;清政府的推动,清末“新政”的 实行,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古代乡里制的经验(古代地方自治的经验);古代过 分管制的弊端。 17.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是关系大多数 社会成员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
22、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 些州为老人、 盲人、 受抚养的和残疾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 为妇幼保健、 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做出妥善的安排; 同时, 旨在建立一个社会保险局; 提高收入;以及其他诸项目的。 摘编自美社会保险法(1935 年 8 月) 材料二 1980 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 10%,有 25%的企业开工不足。里根上台 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 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 摘编自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 政策界定及其理论依据 材料三 前苏联的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部分组成。政府和企业缴纳 保险费,公民
23、则免费享受社会保障权利。 汪宁苏联社会保障对象的界定及其理论依据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颁布社会保险法的目的是什么?结合二 战后相关史实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前苏联社会保障与里根时代美国社会保障在内容方面的 主要差异,并说明造成这种差异的经济体制因素。 答案 (1)目的: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增进公共福利,提高人民生活水 平,促进经济发展。 影响:为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福利国家”提供了范例。 (2)差异:社会保障基金来源不同,前者完全来自政府;后者则由政府、私人(雇主 和工人)共同承担。 原因:前苏联实行的是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体制,美国是建
24、立在私有制基础 上的市场经济体制。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乡村社仓制度规定,各村二三十家为一会,以户等的高下,分别捐 粮收储于仓,而推有德者为社正,进行具体管理。若遇凶年,则计户给散,先中 下户,后及上户,上户需偿还,中下户则免其偿还。这种社仓模式,强调完全由 民间独立经营,不由官府插手,以避免出现官吏侵吞舞弊行为。然社仓完全由民 间经营,其建设状况取决于乡间士绅和富户的良德与努力。在人口稠密、经济发 达地区社仓发展较好,反之则流于形式,没有实效。 材料二 清朝社仓,分成乡村设立的社仓和市镇设立的义仓两种。最初管理均由 民间公举本乡有名望之人负责。 “春日借贷, 秋收偿还
25、, 每石取息一斗”。 岁底, 州县衙门稽查社仓的收储,具报朝廷。清代的社仓以“借贷取息”来维系社、义 仓的运行, “春借秋还”, 则给百姓以巨大压力。 后来朝廷又令地方官府经理社、 义仓。如此,社、义仓的管理经营成为地方官员的职责,社、义仓也渐为州县官 府所用,而与百姓的实际之需相去甚远。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社仓的发展趋势,并分析明清 政府重视社仓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社仓的影响,并谈谈你对明清社仓 制度的认识。 答案 (1)趋势:分类越来越细;救济的方式发生变化,从取之于富到借贷取息, 从民
26、间自办到地方政府不断加强管理, 再到政府直接经营; 地区发展依然不平衡。 原因:稳定统治;建设和完善社会救济制度;随着明清人口的大量增殖,人地矛 盾突出;自然灾害频发;发挥社会基层的政治建设作用。 (2)影响:一定程度上起到救济灾民,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发挥了地方乡绅参与 救济的积极性; 一定程度上导致地方官的腐败行为, 为后世的荒政建设提供借鉴。 认识:政府更加重视救济制度的建设;注重发挥社会民间力量;加强了制度建设 及不同地区之间的物资调配,为今天的救济制度建设提供借鉴。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家族中的贫富相恤,除临时性的救助外,又有制度性的义庄,以田产为 经济基础,依一
27、定的规矩对族人作经常的赡给。义庄之制,始创于北宋范仲淹, 继为他族所仿效。范氏义庄有详细的规矩,由范仲淹所订立,大致上是计口逐日 支米一升,每年支衣一疋(同“匹”),丧葬嫁娶皆有补助。赡给对象以居住在苏 州的族人为主,外乡的亲戚如确有急需,也酌量予以济助。南宋义庄也多由士大 夫在仕宦之后,以俸禄之余购置田产,义庄成为构成宋代以后家族制度的一个基 本要素。 摘编自梁庚尧中国社会史 材料二 德国于 1863 年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 ,1884 年颁布了事 故保险法 ,1889 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 ,再加上 20 世纪初颁布实施的 其他医疗、工伤、失业等法律,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
28、的社会保障法律体 系。1941 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院长贝弗里奇设计的社会保障计划涵盖了养 老、疾病、残疾、死亡、工伤、失业、妇女、儿童等八大保险项目,此后瑞典发 展了这些思想, 对公民实行全民性的普遍保障和广泛优厚的公共津贴, 被称为“福 利国家的橱窗”。 摘编自胡继晔追寻中西方社保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义庄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 法律体系”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与宋代义庄之制相比,概括近代西方社会保 障体制的特点。 答案 (1)特点:赡给制度化,管理严格;以族人为主要赡给对象;以实物赡给为 主;以士大夫为主要收入来源。 成因:小农经济;宗法社会;儒家仁政、德治思想的影响。 (2)背景:国家统一,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社会主义思 潮的影响;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的需要。(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特点: 由国家主导;采用立法手段;内容更完备;覆盖对象更广泛;影响更深远。 (从组织者、对象、内容、形式、影响等方面作答,意思相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