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期中综合检测期中综合检测 (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 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指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产水、食物供给、碳固持和土壤保持等 产品与服务,需求则是人类对生态系统生产的产品与服务的消费与使用。读兰州 市行政区划示意图和兰州部分区县生态系统部分服务供需特征表。 完成 12 题。 产水服务 (m3/km2) 食物供给服务 (t/km2) 碳固持服务 (t/km2) 供给 需求 供给 需求 供给 需求 城关区 2 442.38 53 903.54
2、79.62 1 946.84 5 959.09 14 446.41 安宁区 2 459.80 3 228.87 113.25 1 693.93 5 159.55 7 901.30 西固区 2 617.93 587.88 270.99 209.87 5 220.65 1 438.59 榆中县 2 574.14 235.00 690.80 77.50 6 086.43 575.06 永登县 2 733.25 169.03 301.32 55.74 3 649.31 413.64 皋兰县 2 054.09 111.61 115.71 36.81 4 609.20 273.12 1.下列兰州市各区县中
3、,区域生态环境压力最小的是( ) A.城关区 B.安宁区 C.榆中县 D.西固区 2.下列关于兰州市部分区县发展措施的叙述,合理的是( ) A.永登县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B.榆中县扩大粮食生产规模,提高向城关区输入粮食的力度 C.城关区调整人口布局与工业结构,减轻环境压力 D.皋兰县大力开办造纸等企业,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 答案 1.C 2.C 解析 第 1 题,结合材料信息,区域生态环境压力大小可以从生态系统服务供给 和需求的对比来判断,读取表中数据可知,城关区和安宁区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 均小于需求,所以两区的生态环境压力较大,城关区压力最大,A、B 错误;西 固区和榆中县
4、各生态系统供给均大于需求,两区域的生态环境压力较小,其中榆 中县供给大于需求更多,所以榆中县生态环境压力最小,C 正确,D 错误。故选 C。第 2 题,结合材料信息和表中数据,永登县生态环境压力较小,加快工业化 进程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A 错误;兰州各区县粮食能够实现自给,因而榆中县 不需要扩大粮食生产规模,B 错误;城关区各项服务远小于需求,说明水资源短 缺,大气污染严重,环境压力大,因而需要调整人口布局和工业结构,以减轻环 境压力,C 正确;皋兰县大力开办造纸等企业会造成森林资源破坏,D 错误。故 选 C。 (2021 云南昆明高二月考)2019 年 6 月 29 日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宣告,
5、嘉陵江实现 全江通航,四川增添了一条出川“水上高速公路” ,嘉陵江成为我国内河主通道 中第一条全江渠化的河流。全江渠化是通过修坝建堤,对河道进行控制提高河流 水位, 维持通航连续性的开发模式。 下图为嘉陵江 16 级梯级水利工程纵剖面图, 根据材料完成 35 题。 嘉陵江 16 级梯级剖面图示意图 3.嘉陵江梯级开发的主要目的是( ) A.控制河流水位预防洪灾 B.充分开发河流的水运资源 C.利用库区发展水产养殖 D.改造沿岸景观发展旅游业 4.嘉陵江全江河渠化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 河流水位的季节变化加大 影响鱼类洄游繁殖 河流水位提高, 水质变差 河流曲流发育加快 A. B. C. D
6、. 5.亭子口枢纽是嘉陵江 16 个梯级水利工程里最大的水电站,投产第一年机组 24 小时满负荷运转,如今发电量大幅度减少,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库区水位提高 B.河流流速减缓 C.水电价格上涨 D.水电供应过剩 答案 3.B 4.B 5.D 解析 第 3 题,由材料可知,通过梯级开发,嘉陵江实现全江通航,四川增添了 一条出川“水上高速公路”, 嘉陵江成为我国内河主通道中第一条全江渠化的河 流, 维持了通航的连续性,由此可以判断嘉陵江梯级开发的主要目的是开发河流 的水运资源,发展航运,B 正确。第 4 题,河流渠化的有利影响主要有河流由曲 变直,流速加快可减轻洪涝灾害;缩短航程可提高航运能
7、力。但河流渠化也会带 来一些环境问题, 如水面减少, 湿地减少; 生物多样性减少; 河流自净能力减弱, 水质变差;调节气候能力下降等;影响鱼类洄游繁殖等。正确,选 B。第 5 题, 据材料得知亭子口枢纽具备较强的发电能力,其发电量减少要考虑市场的需 求。嘉陵江 16 个梯级水电站,总发电量较大,使整个四川省水电供应过剩,会 导致水电站出现弃电现象,D 正确。 (2021 浙江宁波市高二月考)能源(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为能源(电力)消费量年平均 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20142019 年我国经济年增长率介于 6%7.5%之间)的比值。下图为 20142019 年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电
8、力消 费弹性系数。完成 67 题。 6.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2015 年能源消费量最小 B.2015 年起单位 GDP 能耗呈上升趋势 C.2019 年电力消费量最大 D.2017 年电力消费量较 2016 年小 7.下列措施,有利于降低我国单位 GDP 能耗的是( ) A.大力开发清洁能源 B.安装脱硫、脱硝装置 C.优化产业结构 D.大面积植树造林 答案 6.C 7.C 解析 第 6 题,图示纵坐标表示能源或电力消费的弹性指数,反映的是能源或电 力消费年平均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的关系,2015 年能源消费弹 性指数最小,不能表明 2015 年能源消费量最小,图示期间 2
9、014 年的能源消费量 应小于 2015 年,A 错;自 2015 年起,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呈上升趋势,表明我国 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之比上升, 但不能表明单位 GDP 能耗呈上升趋势,且期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始终小于 1,表明能源消费增长 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单位 GDP 能耗呈上升的可能性不大,B 错;注意材料 信息“20142019 年我国经济年增长率介于 6%7.5%之间”, 图示期间电力消 费弹性系数始终大于 0,表明期间电力消费始终处于增长状态,所以 2019 年电 力消费量最大,2017 年电力消费量较 2016 年大,C 正确,D 错,故选 C。第 7
10、题,大力开发新能源,可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但无法降低单位 GDP 能耗,A 错;安装脱硫、脱硝装置可以降低污染物排放,减轻环境污染,无法降低单位 GDP 能耗,B 错;优化产业结构,降低高能耗产业比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保证以较低的能耗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可以降低我国单位 GDP 能耗,C 对; 大面积植树造林与降低我国单位 GDP 能耗关系不大,D 错;故选 C。 (2021 河南三门峡高二月考)黄河流域电力产业时空发展格局的形成主要受到资 源禀赋和用电需求的双重影响。 下图示意黄河上游各省级行政区与黄河全流域不 同类型发电设备平均年利用小时数。据此完成 89 题。 8.与黄河上游省级行政
11、区水电设备平均年利用小时数呈正相关的是( ) A.人口数量 B.交通条件 C.捕捞水产品 D.游客观光 9.与黄河中、下游相比,黄河上游发电结构可能存在的问题是( ) A.太阳能资源较匮乏 B.火电依赖度较高 C.风电技术水平偏弱 D.水电利用率偏低 答案 8.C 9.B 解析 第 8 题, 与黄河上游省级行政区水电设备平均年利用小时数呈正相关的是 捕捞水产品,因为发电小时数多,说明降水多,水库面积大,捕捞水产品多,呈 正相关,C 正确。人口数量、交通条件、游客观光跟发电小时数没有关系,A、 B、D 错误。故选 C。第 9 题,与下游相比,上游地区海拔更高,大气更稀薄, 太阳辐射应该更多,太阳
12、能资源更丰富,故排除 A。火电现在仍然是我国目前发 电类型的重点,占比较大,故火电依赖度高,B 正确。风能属于清洁能源,黄河 上游地区风力资源非常丰富,应积极发展风力发电,而读图可知这四地的风能发 电水平都低于黄河流域平均水平,故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C 错。上游地区河流 落差大,水能丰富,且读图可知水电利用率相对较高,D 错。故选 B。 2022 年冬奥会将在北京市和河北省张家口市联合举行,据报道,为满足冬奥会 需求, 延庆小海坨山区将依托现有山体地形修建临时场地设施;小海坨坐落于北 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有多种国家级保护动植物,其中大花杓兰为国家 一级保护植物,数量不多,且因花大、具有
13、极高的观赏价值而倍遭采摘、盗挖, 其种群逐年减小,有学者担心冬奥会场地建设会进一步破坏动植物生存环境。据 此完成 1011 题。 10.大花杓兰成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这是哪种生态环境问题的体现( ) A.森林资源匮乏 B.草场退化 C.水土流失 D.生物多样性减少 11.大花杓兰种群数量极少的主要原因是( ) 大花杓兰生长的环境遭到破坏 水土流失 土地退化 人类高强度的 采挖 A. B. C. D. 答案 10.D 11.D 解析 第 10 题,大花杓兰成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是因其数量不多,种群逐年 减小,这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体现。第 11 题,材料“数量不多,且因花大、具 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而
14、倍遭采摘、盗挖,其种群逐年减小,有学者担心冬奥会场地 建设会进一步破坏动植物生存环境” 说明大花杓兰种群数量极少与人类高强度的 采挖、生长的环境遭到破坏有关。 地球超载日是指地球已用完年度可再生自然资源额度,当天进入生态赤字状态。 下图为 19692017 年地球超载日期统计图,完成 1213 题。 12.从地球超载日角度看,人类对自然的索取超越地球生态临界点的年份大约是 ( ) A.1969 年 B.1970 年 C.1987 年 D.2017 年 13.2020 年“地球超载日”比 2019 年推迟了三个多星期,原因可能是( ) A.技术发展使资源利用率不断提升 B.开发力度加大使资源总量
15、增加 C.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数量减少 D.新冠疫情使短期消费模式改变 答案 12.B 13.D 解析 第 12 题,据图可知,1969 年可再生自然资源额度并未用完,还有结余, 但是到了 1971 年末,出现了生态赤字状态,这表明人类对自然的索取超越地球 生态临界点的年份大约是 1970 年,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 B。第 13 题,2020 年 从年初开始出现了新冠疫情,多国公民减少了外出消费,使短期消费模式改变, 因此“地球超载日”比2019年推迟了三个多星期, 故D正确。 2020年技术发展、 资源开发力度、人口政策与 2019 年相比没有较大变化,不是影响地球超载日推 迟的主要原因,故 A
16、、B、C 错误。 (2020 河北衡水实验中学 9 月大联考)粮食安全是当今世界关注的重要课题, 20032012 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九连增”,有力保障了我国的粮食 安全。粮食种植结构调整(高产粮食作物取代低产粮食作物)是粮食增产的重要途 径。结合我国“九连增”期间各粮食作物产量变化表,完成 1416 题。 种类 2012 年 2003 年 产量(万吨) 比重(%) 产量(万吨) 比重(%) 粮食 58 957 100 43 070 100 稻谷 20 429 34.7 16 066 37.3 小麦 12 058 20.5 8 649 20.1 玉米 20 812 35.3 11 5
17、83 26.9 大豆 1 315 2.2 1 539 3.6 其他 4 343 7.4 5 233 12.1 14.关于“九连增”期间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稻谷增产率超过粮食增产率 B.小麦增产率超过粮食增产率 C.稻谷增产对粮食增产贡献最大 D.小麦增产对粮食增产贡献最大 15.玉米取代大豆是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的重头戏,进行这类调整规模最大的地区 最可能是( ) A.东南地区 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西北地区 16.关于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相对节省土地 B.可以缓解各粮食作物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 C.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 D.从长远来看种植结
18、构调整空间会越来越有限 答案 14.B 15.C 16.B 解析 第 14 题,增产率是 20032012 年的增产量与 2003 年产量之比,通过计 算可知粮食、稻谷、小麦的增产率分别为 36.9%、27.2%、39.4%。贡献率为各作 物增产量与粮食增产总量之比,计算并比较各作物优点比重的变化幅度,可知玉 米对粮食增产的贡献最大。故选 B。第 15 题,东北地区适宜玉米和大豆生长, 且土地资源丰富,该地进行这种调整的规模可能最大。故选 C。第 16 题,粮食 种植结构调整,会导致低产作物种植规模缩小,加剧低产作物的供需矛盾,如大 豆大量被玉米取代,会导致大豆更加短缺,加剧大豆供需不平衡,B
19、 不正确;粮 食种植结构调整, 低产作物种植规模缩小, 高产作物种植规模扩大, 相对 “节省” 了土地;同时,高产粮食作物种植又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从长远来看种植结构 调整空间会越来越有限。农业的发展必然会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故选 B。 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耕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 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 关系的紧张程度。下图示意我国某地不同海拔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据此 完成 1719 题。 17.20002008 年,该地人口与耕地关系一直处于高紧张状态的地带是( ) A.1 300 米以下地带 B.1 3001 600 米地带 C.1 6001 900 米地带 D.1 9002
20、500 米地带 18.20002008 年,该地区 1 900 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及其原因可 能是( ) 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19.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 A.华北平原 B.云贵高原 C.山东丘陵 D.柴达木盆地 答案 17.C 18.B 19.B 解析 第 17 题,阅读材料可知,弹性系数越大表示人均耕地面积增大,人地矛 盾缓解,反之,弹性系数越小,说明人地关系越紧张。20002008 年,1 300 米 以下地带弹性系数变小, 说明人地关系变紧张。 A 错误。
21、 与 2000 年相比, 在 1 900 米以上, 2008 年人口弹性系数变大,说明这 8 年来人地矛盾得到缓解。D 错误。 与 2000 年相比,2008 年 1 3001 600 米地带、1 6001 900 米地带人口与耕地 弹性系数变化不大。20002008 年,该地人口与耕地弹性系数最小的是海拔 1 6001 900 米地带,是人口与耕地关系一直处于高紧张状态的地带,B 错误, C 正确。第 18 题,读图可知,与 2000 年相比,在 1 900 米以上,2008 年人口弹 性系数变大,说明这 8 年来人地矛盾得到缓解;而在 1 900 米以下,人口弹性系 数变小,人地矛盾加剧,
22、可能是高处人口迁出,迁入低处所致,B 正确。选 B。 第 19 题,图示该地在海拔 1 6001 900 米处弹性系数最小,说明人口集中,人 地关系最紧张,应分布在高原地区,A、C 错。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 3 000 米左右,D 错。最有可能位于我国云贵高原,B 对。选 B。 读江苏省海岸示意图,完成 2021 题。 20.关于连云港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春季多大风天气,蒸发旺盛,有利于晒盐 实施海水淡化工程是解决当前用 水紧张的主要途径 海洋空间利用的主要方式是港口建设和海洋运输 适 宜大规模开发利用潮汐能 A. B. C. D. 21.近年来,江苏海域实施“伏季
23、休渔”制度,主要目的是( ) A.便于检修渔船,发展生态渔业 B.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 C.防治赤潮、咸潮等污染问题 D.推动近海水产养殖事业的发展 答案 20.C 21.B 解析 第 20 题,连云港降水集中在夏季,春季多大风天气,蒸发旺盛,有利于 晒盐,正确;海水淡化工程需要强大的资金及技术支持,目前不是解决当前用 水紧张的主要途径,错误;海洋空间资源利用的主要方式是港口建设和海洋运 输,正确;连云港不适合大规模开发潮汐能,错误。故选 C。第 21 题,我 国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主要目的是给渔类的繁殖、恢复提供时间,保护海洋 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故 B 项正确。 下图为“华东地区和
24、东北地区的城市大气 PM2.5 和 SO2多年平均浓度日变化曲 线图”。读图,完成 2223 题。 22.两地区的城市大气 PM2.5 浓度一般在 10 时以后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 A.户外活动减少,利于污染物沉降 B.降水频率增加,有利于空气净化 C.热岛效应增强,利于污染物扩散 D.汽车流量减少,尾气排放量减少 23.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 SO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能源结构 B.人口密度 C.资源条件 D.出行方式 答案 22.C 23.A 解析 第 22 题,PM2.5 浓度在 10:00 以后逐渐下降,有可能是地面温度逐渐升 高,气温升高气体受热膨胀上升
25、,热岛效应增强,气体在上升的过程中,带走了 污染物,有利于 PM2.5 浓度的下降;浓度的下降与户外活动的减少无关,材料 当中并没有提到降水的频率增加,且两地区并非 10:00 以后才产生降雨;汽车 流量减少只会让 PM2.5 浓度保持相对稳定性,而非下降。第 23 题,华东地区大 部分时间段大气的二氧化硫浓度低于东北地区, 主要和人们的能源消费结构相关。 华东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主要以石油、天然气为主,而东北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主要 以煤和石油为主;天然气是清洁能源,极大地减少了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二氧化 硫的浓度和人口密度、资源条件无关;出行方式不同,对二氧化硫浓度有影响, 主要区别在于汽车尾气排放
26、量;华东地区经济发达,汽车尾气排放量相对较高, 二氧化硫浓度也应高,说明不是出行方式的影响,最主要的是能源消费结构的不 同。 2020 年 11 月 10 日,中国万米载人深潜器“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 10 909 米深处成功坐底,成为世界坐底最深的潜水器之一。读下图,完成 2425 题。 24.“奋斗号”深潜器最主要的技术特征是( ) A.高功率燃气动力系统 B.抗高压的舱体结构 C.吸排水潜浮调节系统 D.耐低温的金属材质 25.我国海洋经济开发呈“一带九区多点”分布格局。下列选项中,属于“合理 创造更多发展空间”的是( ) A.提高海洋资源勘探技术、积极发展海洋服务业 B.建设现代化
27、港口、改造升级传统海洋重化工业 C.形成储近用远的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格局 D.围填海造陆、建设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 答案 24.B 25.D 解析 第 24 题,一万多米的深度,海水压力非常大,需要特别抗高压的舱体结 构,是最主要的技术特征,B 对。高功率燃气动力系统、吸排水潜浮调节系统、 耐低温的金属材质,都不是最重要的条件,不是最主要的技术特征,A、C、D 错。第 25 题,围填海造陆、建设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属于合理创造更多发展空 间,提高海洋资源勘探技术、积极发展海洋服务业、建设现代化港口、改造升级 传统海洋重化工业、 形成储近用远的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格局都不是对空间的开发, D 正确,A、B
28、、C 错误。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50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7 分)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水资源宝库。2018 年 9 月 1 日11 月 4 日,江西省平均降水量为 651 mm,较常年同期偏少 60%,期间平均 气温为 22.4 ,较常年同期偏高 0.7 。气候变化给鄱阳湖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近十年来,鄱阳湖连续出现枯水时间提前、枯水期延长、水位超低等问题。近年 来长江上游大型水库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显著改变了天然径流的时空分布, 给中下游防洪形势带来新变化。为提高鄱阳湖枯水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 保住鄱阳湖“一湖清水” ,
29、江西省政府提出兴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 江西省地理简图 (1)说明鄱阳湖水位超低可能对自然环境哪些服务功能产生不利影响。(4 分) (2)列举兴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产生哪些有利影响?(3 分) 答案 (1)湿地面积萎缩;调节气候作用减弱,增强旱涝灾害影响;湖区生态系 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难以维持;水体自净能力下降,造成水污染加剧。 (2)为沿湖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水资源;可发展航运、水产养殖、农副产 品加工;可发展旅游业。 解析 第(1)题,湖泊湿地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鄱阳湖水位超低使相应的 湖泊湿地生态环境效益减弱,甚至可能引发生态环境问题,所以该题可以围绕湿 地
30、生态环境效益减弱甚至丧失进行分析。湿地具有调节气候、蓄洪防旱、调节径 流、 降解污染、 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效益; 鄱阳湖水位超低, 会导致湿地萎缩, 调节气候功能减弱, 旱涝灾害频繁, 水体污染加剧, 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问题。 第(2)题,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对鄱阳湖区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以参考田 纳西河流域梯级开发来分析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对鄱阳湖区产生的经济效益。 可 从提供水资源、航运、养殖、农副产品加工与发展旅游业等方面带来的经济效益 进行考虑。 27.读我国生态破坏严重区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2 分) (1)地区荒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是_。(2 分) (2)地区荒漠化严重的
31、人为原因是_。 为防止这些地区土地荒漠化, 我国正在这些荒漠化严重的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生态 工程是_ _。(4 分) (3)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有哪些?治理的措施有哪些?(6 分) 答案 (1)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 (2)过度放牧和不合理垦殖,使植被遭到破坏 “三北”防护林工程 (3)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起伏大, 地质构造强烈。 治理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解析 第(1)题,地区的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位于我国干旱地区,降水少,风 力强,造成荒漠化进程快。第(2)题,地区相对地区来讲自然条件相对较好, 但由于人们不合理地利用土
32、地,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过度樵采等人为因素导致 荒漠化严重。为防止荒漠化的进一步扩大,我国正在实施大规模的生态工程“三 北”防护林。第(3)题,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黄土的特性(直立性);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质构造强烈造成地表的高低起伏, 加剧水土流失。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 分) 材料一 火电、水电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能源来源。我国人口有一条“胡焕庸 线”,能源分布也有一条“电能胡焕庸线”,但和人口分布刚好相反,能源生产 主要在胡线以西以北,而能源消费主要在胡线以东和以南。如何满足经济持续增 长对能源的需求,破解“电能胡焕庸线” ,风能开发或许是个
33、选择。 材料二 风能区划的主要指标是风能密度与利用小时数、风能季节变化、极限风 速。在据此划分的 6 个风能丰富区中,有三个位于沿海地区。下图为中国风能及 风电利用状况示意图。 (1)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上海附近海上风电场多的原因。(4 分) (2)推测风电开发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4 分) (3)风能开发能不能满足经济持续增长对能源的需求,破解“电能胡焕庸线”? 请说明你的观点。(5 分) 答案 (1)上海地处长三角地区,人口多,经济发达,能源市场需求大;上海经 济技术力量雄厚;人多地少,土地有限,充分利用海洋空间;能源消费结构调整 优化;国家政策的支持。 (2)施工中会改变原有地表,造成生
34、态环境破坏;风机运转会产生噪声污染;风 机位于鸟类迁徙路线或栖息地,影响鸟类生存。 (3)能:东部地区风能资源丰富,沿海滩涂面积广;经济技术力量雄厚;人们的 节约意识在增强,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对能源需求的增长速度有所缓解。 不能: 风能受自然环境影响大, 稳定性差; 风能发电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不宜大力发展风电;风能发电投入资金多,技术要求高。 解析 第(1)题,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上海附近海上风电场多的原因,主要从技 术、资金、市场和政策等方面分析。上海地处长三角地区,人口多,经济发达, 能源紧张,能源市场需求大;海上风电建设难度大,成本高,上海经济技术力量 雄厚;人多地少,土地
35、有限,临近海洋,充分利用海洋空间;能源消费结构调整 优化;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等。第(2)题,推测风电开发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主要从植被、鸟类迁徙和噪声污染分析。施工中修路、风机安装等会破坏原有植 被、地形等,造成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风机高度大,运转会产 生噪声污染;风机位于鸟类迁徙路线或栖息地,干扰鸟类迁徙、生存等。第(3) 题, 分析风能开发能不能满足经济持续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可以选取不同的观点 分析,做肯定分析,主要从风能分布、科技、环保意识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分 析。东部地区风能资源丰富;沿海滩涂面积广,适宜大规模风电开发;东部地区 经济技术力量雄厚,开发效率高;随着人
36、们的能源节约意识增强,产业结构的不 断优化,能源供需矛盾有所缓解等。做否定分析主要从风能的稳定程度、对生态 环境的影响和建设成本进行分析。风能受天气变化境影响大,稳定性差;风能开 发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开发密度不易过大;风能发电投入多,技术要求 高,能源成本高等。 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材料一 马铃薯喜温凉,易种、耐寒、耐旱、耐贫瘠,富含淀粉、蛋白质、氨基 酸及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脂肪含量少。2015 年,农业部提出实施马铃薯主粮 化战略,马铃薯成为继水稻、小麦、玉米后的我国第四大主粮。近年来,我国马 铃薯产量全球占比接近 1/4,但单产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图
37、 1 为我国四大主 粮与世界平均单产的比较。 图 1 我国四大主粮与世界平均单产比较 图 2 我国马铃薯优势区分布 材料二 根据自然条件、种植规模、产业化基础、产业比较优势的差异,本着不 与其他主粮抢水争地的原则,农业部将我国马铃薯主产区规划为五大优势区,旨 在逐步实现马铃薯生产品种专用化、种植区域化、生产机械化、经营产业化、产 品主食化,形成马铃薯与谷物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图 2 为我国马铃薯优势区分布 图;下表中数值代表我国部分地区马铃薯综合比较优势。 地区 东北地区 西北地区 西南地区 华南地区 黄淮海地区 2016 年 0.87 1.71 1.68 0.74 0.16 2020 年 0.
38、8 1.64 1.76 0.82 0.17 (1)从地形、土地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描述我国马铃薯优势区的分布特 征。(6 分) (2)从土地集约利用的角度,分析西南和西北地区马铃薯综合比较优势高的原因。 (6 分) (3)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简述我国推进马铃薯主粮化的现实意义。(6 分) 答案 (1)主要集中在海拔较高的(或地势第二阶梯的)东北大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地区以及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多分布在土地后备资源较为丰 富、土地质量等级较低的地区;多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贫困人口集中 的地区。 (2)两地区马铃薯种植规模大,集中度高,商品性强;土地贫瘠,与
39、其他主粮相 比, 种植马铃薯的经济效益较高; 西北地区干旱缺水, 种植马铃薯可节约水资源; 西南地区可利用冬闲地种植,提高耕地利用率。 (3)相比我国传统的三大主粮,马铃薯单产高,增产潜力大,可增加我国粮食供 给数量;马铃薯营养丰富,且脂肪含量低,有利于改善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占 用优质耕地少,不与其他主粮争地抢水,有利于集约利用耕地资源和水资源。 解析 第(1)题,注意题干的提示角度“从地形、土地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方 面”。读图 2 可知,从地形方面而言,我国马铃薯优势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大兴安 岭、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以及南方低山丘陵等地区,主要分布在海 拔较高的第二级阶梯。从土地
40、资源角度来说,我国马铃薯优势区土地质量等级相 对较低,多属于土地后备资源较丰富的地区(这主要与马铃薯具备耐旱、耐贫瘠 等生长习性有关)。从经济发展水平角度而言,我国马铃薯优势区主要分布在经 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第(2)题,读图 2 可知,西南 优势区和西北优势区种植面积大,种植规模大,马铃薯种植的集中度更高,商品 性更强;其次,西南和西北马铃薯种植优势区土地贫瘠,与水稻、小麦等其他主 粮相比,马铃薯耐贫瘠,易种,种植马铃薯的经济效益更高。同时,西北种植优 势区气候较干旱,西南种植优势区多喀斯特地貌,地表水易下渗,地表水源相对 不足,相比于其他主粮而言,种植马铃薯可节约水资源,且西南地区纬度相对较 低,可利用冬闲地种植,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第(3)题,读图 1 可知,相比 于稻谷、小麦、玉米而言,马铃薯的单产更高,且我国马铃薯的单产较世界平均 单产较低,增产潜力较大,所以推进马铃薯主粮化,有利于大大增加我国的粮食 供给数量,保证粮食安全;其次,马铃薯喜温凉,易种、耐寒、耐旱、耐贫瘠, 占用优质耕地少,不与其他主粮争地抢水,有利于集约利用耕地资源和水资源, 保证我国粮食安全;最后,马铃薯富含淀粉、蛋白质、氨基酸以及多种维生素、 矿物质,脂肪含量少,推进马铃薯主粮化,有利于改善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