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课程标准 1. 观察并举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 2. 结合资料分析不同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体现与关系。 3.通过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服务的途径。 基础知识 一、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类型 1含义: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 基础基础 。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各种 益处益处,就 是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2服务功能的主要类型 (1)供给服务: 主要是为人类提供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 , 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 空间空间 与物质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自然资源的 种类种类 和
2、数量数量 不断增加。 (2)调节服务: 为人类提供相对适宜的 生存环境生存环境 ; 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许多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 , 需要通过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来化解。 (3)文化服务:指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精神享受、 审美体验审美体验 等非物质收益。 (4)支撑服务:是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 基础和前提基础和前提 ,并通过这些服务 间接间接 为人类提供服务。 特别提醒 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是同时存在的,支撑服务是其他服务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平时所说的 保护生态环境,实质上是维护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 二、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 2 1人类获取各种服务,需要控制在自然环境 允许的范围
3、允许的范围 内,不能超出自然环境服务功能 的极限,特别是不能超出自然环境的 支撑服务支撑服务 功能的极限。 2人类需要对自然环境提供的不同服务,进行 综合权衡综合权衡 ,在不损害自然环境以保证自然 环境服务功能 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利用 的前提下,选择最优的 利用方案利用方案 。 问题探究 一、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类型 主要类型 内容 实例 供给 服务 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生存和发 展的空间与物质需求 开采煤炭、油气资源,修建港口 调节 服务 为人类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化解人类社 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植被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水土 保持作用 文化 服务 通过美丽的自然景观,陶冶人们的情操,
4、 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 桂林山水甲天下、大漠风光 支撑 服务 是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基础 和前提,其主要作用是维持自然环境自身 的相对稳定状态 森林、湿地生态系统,肥沃的土壤 环境 二、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 1正确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辩证关系 表现 内容 实质 人类与环 境的对立 性 人 类 与 环 境 相 互 排 斥 人类以主观需求、 主观认识评价环 境, 力求排斥环境中不合需要的方 面; 环境则以客观属性排斥人类违 人类活动主观能动性与环境 发展客观规律的对立 3 背规律的改造活动 人类与环 境的统一 性 人 类 与 环 境 相 互 依 存 人类的生存
5、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环 境; 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也离不开 人类的建设与保护 人类活动主观能动性与环境 发展客观规律的统一 人类与环 境的统一 性 人 类 与 环 境 相 互 转 化 人类个体通过新陈代谢与环境进 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人 类种群通过个体的生生死死, 在生 生不息的繁衍中实现着与环境的 相互转化 人类活动主观能动性与环境 发展客观规律的统一 2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 (1)箭头箭头表示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自然资源表示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自然资源,获获取供给服取供给服 务务,不能超出其供给能力。不能超出其供给能力。 (2)箭头箭头表示人类向自然环境中排放废弃物表示人类向自然环境
6、中排放废弃物,不能超过自然不能超过自然 环境的调节能力。环境的调节能力。 (3)箭头箭头表示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各种服务。表示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各种服务。 (4)箭头箭头表示自然环境为人类社会提供支撑服务。表示自然环境为人类社会提供支撑服务。 4 第二节第二节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课程标准 1.谈论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分类。 2.结合实例分析,理解自然资源的属性。 3.运用资料,分析说明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基础知识 一、自然资源及其属性 1. 概念:指在一定 经济技术条件经济技术条件 下,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并能满足人类生产和 生活需求生活需求 的物质和
7、能量。 2. 分类 可再生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 3. 成为自然资源的条件 (1)能满足某一时期人类社会的 需求需求 。 (2)需要人类具备相应的 开发利用能力开发利用能力 。 4. 自然资源的属性 (1)自然属性:自然资源的 数量数量 、质量和 空间空间 分布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 (2)社会属性:人类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受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的需求及 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 的影响。 【特别提醒】我们平时所说的能源资源,既包括非可再生资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也包括 可再生能源如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能等。 二、自然资源的数量特征 1. 特征:数
8、量是有限的,具有 稀缺性稀缺性 。 2. 原因 5 (1)在一定的 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时间和空间范围内 自然环境能提供的自然资源有一定的数量限制。 (2)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人类能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自然资源数量更为有限。 3. 利用要求:人类能够从自然环境中获取更多的自然资源,但不能突破自然环境供给资源的 极限极限 。 【特别提醒】 许多可再生资源的数量和更新能力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存在极限,人类的不合理利 用,可能对其造成破坏,使其转变为非可再生资源。 三、自然资源的质量特征 1. 总体特征:质量有优劣高低之分。 2. 衡量标准 各种自然资源满足人类需求的优劣程度 人类从中获取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
9、多少 3. 利用表现 (1)自然资源的质量可用一定的 指标指标 来刻画。 (2)不同质量的自然资源开发 利用成本利用成本 有差别。 (3)不同质量的自然资源,因人类需求的差异而有不同的用途。 四、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1. 表现 分布不均匀但有规律可再生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 非可再生资源:受地质演化历史的制约,往往富集在某些特定地区 2. 影响 (1)分布的空间差异,是导致社会经济发展 区域差异区域差异 的重要因素之一。 (2)空间分布不均匀,使不同地区间形成 资源调配资源调配 与贸易的需求,导致资源在空间上的流 动,也促进了区域间的联系和 全球化全球化 进程。 问题探究 6 一、自然
10、资源及其属性 1判断某种资源是否属于自然资源的方法 判断某种资源是否属于自然资源, 就要看: 是否直接从自然界获得; 能否用于生产和生活。 凡是既符合,又能满足的物质或能量,就是自然资源。只符合其中任何一条的,则不属于 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的属性 不同的自然资源具有的属性不同,其开发利用的要求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属性 含义 开发利用要求 有限性 绝对数量将随人类的开发利用不断减少 珍惜、节约、合理利用 资源的再生、更新、循环总有一定周期 整体性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可再生资源之间表现突出 统筹兼顾,综合利用 地域性 数量或质量上的地域差异 因地制宜 可再生资源分布具
11、有地域分异规律 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分布具有地域规律 多用性 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 综合利用 社会性 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把自然资源加工成有价值 的物质财富 充分利用 二、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及其利用 主要特征 主要表现 主要影响 数量的有限性、 稀缺性 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自然环境供给 的自然资源数量有限;人类在一定 要求人类获取自然资源的数量不能突 破自然环境供给资源的极限。 应通过合 7 的认识水平和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条 件下能够获取的资源数量有限 理的优化资源配置, 弥补资源稀缺带来 的限制 质量的 优劣 不同的自然资源的质量的衡量标准 不同,但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 自然资源只
12、有达到某一质量标准, 才能被人类利用 影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成本; 同时也会影响因人类需求的差异而有 的不同的用途 空间分布的不 均匀 不同种类的自然资源遵循不同的分 布规律,总是表现为某些地方某类 资源分布较多,而有些地方则分布 贫乏 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导致了 资源在空间上的流动, 促进了区域间的 联系和全球化进程 第三节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课程标准 1. 分析资源,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2. 实例分析,总结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分布。 3. 运用资料分析,理解环境问题的主要危害及应对措施。 基础知识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1. 自然系统 (
13、1)特点 由 太阳能太阳能 持续供给能量,物质能够从无机环境进入 生命体生命体 ,最终又回到无机环境,从而 完成物质的循环与能量的 流动流动 。 自然环境能够通过 自我调节自我调节 来维持稳定 。 8 (2)对人类的要求:对自然环境的改变要限制在自然环境的可承受范围之内,不能损害自然 环境的 服务功能服务功能 。 2. 环境问题的产生 (1)原因:工业革命后,资源的消费和 废弃物废弃物 的排放数量剧增,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已 在某些方面超过自然环境的 调节能力调节能力 , 损害自然环境的 支撑服务功能支撑服务功能 , 使自然环境偏离应 有的稳定状态,产生环境问题。 (2)主要表现:大气污染、水
14、污染、生态退化、全球变暖等。 3. 影响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 (1)人口数量:数量增加所需要的自然 资源数量资源数量 和排放的废弃物数量增加。 (2)人均资源消费量:人均资源消费量越高,对环境的影响越大。 (3)技术水平:技术越发达,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程度越大;可通过研发环境友好技术, 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废弃物处理能力,降低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特别提醒特别提醒 人均资源消费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均 资源消费量越大,反之则越小。 二、环境问题的危害 1. 使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受到损害。 (1) 供给 服务功能下降自然资源稀缺甚至枯竭。 (2) 调节服务功能失常
15、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加剧,增加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 的风险。 (3) 文化服务 功能降低降低人的舒适感、审美体验。 2. 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3. 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问题探究 9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表现 (1)自然原因 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 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 环境问题的产生,人为原因更为重要,具体表现为以下矛盾冲突。 原 因 的 性 质 矛盾冲突 表现 根本原因 资源的有限性 与人类需求的 无限性的矛盾 地球自然资源的总量有限,并且分布不均。随着人口的增加、生 产规模
16、的扩大和个人需求的增长,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在不断增 长, 构成了人口和资源之间永恒的矛盾。 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 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对全球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 造成巨大的压力 直接原因 短期经济利益 与长远环境效 益的矛盾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都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 但是, 在工业化和 城镇化的过程中, 往往出现以损害环境为代价, 换取眼前经济效 益的短期行为, 不少地区在短期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置资源破坏 与环境污染于不顾,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社 会 伦 理 道德原因 局部利益与整 体利益的矛盾 有些地区和国家对待环境问题, 采取只顾自身利益的态度, 对污 染物不先行治理即转移给邻近
17、地区,结果使污染向更大范围转 移,扩大污染的危害 个人行为和大 众利益的矛盾 个人的行为也会影响整体环境, 个人不负责的行为, 最终会影响 大众的利益 (3)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10 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等 方面。如下表所示: 表现 成因 资源 短缺 人口总量和人均需求量的增长,形成了一种需求无限增长的态势,而地球资源的总 量是有限的,无限的需求与有限的供应的矛盾,使当前世界普遍面临着资源短缺的 问题 环境 污染 近几十年来,随着生产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弃置到环境中的废弃物 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而且其中有些废弃物在环境中
18、几乎不能降解,造成了较严 重的环境污染 生态 破坏 植被是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生态破坏主要是植被的破坏。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 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生物多样性受损害、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 下降、土地荒漠化等 全球 环境 变化 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最近 50 年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已经遍及全球每个角落。人 类的某些行动使全球环境趋于恶化,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乃至人类的生存 2.影响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 (1)人口数量 (2)人均资源消费量 11 (3)技术水平 二、环境问题的危害与治理 1环境问题的危害 危害 主要表现 损害自然环境的 服务功能 供给服务功能下降,导致自然资源稀缺甚至枯
19、竭;调节服务功能失 常,使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加剧;文化服务功能降低,降低人的舒适 感、审美体验 影响生活质量, 危 害人类健康 环境污染会直接损害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有些污染物会残留或富 集在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中,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制约社会经济发 展 资源短缺、污染严重、生态破坏会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2.解决环境问题基本思想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内涵 地位 目标 生态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12 础 经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条 件 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 更要追求改善质量、 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 和消费
20、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社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目 的 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 进步相适应 (2)传统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区别 传统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 发展目标 以经济发展为目标, 经济的增长 就意味着发展 以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其终极目标是生态、 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增长方式 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 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 消费模式 提倡高消费 提倡适度消费 文明标准 建立的是物质文明, 主要考虑经 济效益 建立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考虑社会文明、精 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时间尺度 当代人的最大要求 强调代际公平 空间尺度 从区域利益出发,采取封闭式、 掠夺式
21、和转嫁的发展方式 从全球利益出发,是一种互补式的发展方式 第二章第二章 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 第一节第一节 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课程标准 1.了解资源安全及资源安全问题的主要含义,理解其内在联系。 13 2.举例分析说明资源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3.结合资料分析判断保障资源安全的主要对策及意义。 基础知识 一、资源安全问题 1资源安全 (1)含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 供给供给 能够得到满足的 状态或能力状态或能力 。 (2)认定条件: 资源的供给 不低于不低于 各种用途所需的 最低最低 数量和质量要求, 且是
22、稳定稳定 、 及时和经济的。 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 供给服务供给服务 功能。 2. 资源安全问题 (1)产生:因资源 供给量供给量 少于资源 需求量 而造成的资源短缺超过某个限度,影响生产、 经济和社会的正常运行,甚至危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2)实质:资源 供给供给 与 需求需求 的失衡。 (3)影响因素: 资源禀赋:受制于资源的 有限性有限性 和 地域性地域性 。 资源生产与供给能力:受技术、 经济经济 和社会等条件制约。 资源消费需求:与人口 增长增长 、消费水平提高等有关。 二、资源安全问题影响国家安全 1. 资源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居于 基础地
23、位基础地位 。 (1)资源安全的分类 战略资源安全 非战略资源安全 14 (2)战略资源 概念:指事关国计民生、社会发展全局和 经济安全经济安全 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具有 稀缺性稀缺性且 无可替代。 地位:战略资源严重短缺导致的资源安全问题,能够动摇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 物质基础物质基础 。 2.资源安全问题可通过 触发和放大触发和放大 环境、经济、军事甚至政治等领域的国家安全危机,间接 影响国家安全。 特别提醒 我们平时所说的战略资源主要是指淡水、土地、石油、铁矿、稀土等,即包括可 再生资源,也包括非可再生资源。 三、保障资源安全 1. 对策: 有针对性地采取 技术技术 、 经济和政策措施,
24、调节资源 供给供给 与消费需求之间地平衡。 2. 保障资源供给地对策 3. 资源消费方面地对策 (1)目标:通过 节约节约 和优化资源利用来 降低降低 资源需求。 (2)实现基础:高度依赖于 技术技术 、管理水平和 消费观念消费观念 的进步。 4. 维持资源安全应避免衍生其他安全问题 (1)权衡资源开发利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不能危害自然环境及其可持续 供给资源供给资源 的 能力。 (2)权衡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关系,不能危害其他国家或区域的 资源安全资源安全 。 问题探究 15 一、资源安全问题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资源安全问题的主要表现 分类 产生原因 主要表现 资源禀赋问题 受制于
25、资源的有限性和地 域性,表现为因资源供给 数量达到极限或不稳定造 成的资源绝对短缺 可开采非可再生资源减少乃至枯竭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超过其最大更新能力 资源波动幅度超过安全范围 资源生产与供 给能力问题 资源开发、购买、调配受 技术、经济和社会等条件 制约,表现为技术不足或 经济、社会成本过高 资源开发技术和经济能力不足 跨区域资源调配工程的技术风险和区域冲突 资源贸易的市场、经济和运输风险 资源消费需求 问题 受人类对资源消费的数量 和质量需求影响,表现为 因资源的需求量超过资源 供给能力而造成的资源相 对短缺 人口增长造成的短缺 消费水平提高造成的短缺 消费质量标准提高造成的短缺 2. 资
26、源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影响表现 典例 战略资源严重短缺,能够动摇国家经济 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太平洋岛国瑙鲁曾因向全球出售磷酸盐矿而一度经 济繁荣, 后随资源枯竭而陷入贫困, 国家安全受到严 重威胁 通过触发和放大环境、经济、军事甚至 政治等领域的国家安全危机,间接影响 国家安全 中东地区的众多国家围绕约旦河水资源的争夺而进 行多次区域战争 二、如何保障资源安全 16 主要途径 具体对策 典例 增加资源供给 和保障能力 挖掘资源潜力 开发深层地下淡水资源 开发替代资源 开发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替代常规能源 增加资源供给 和保障能力 增加区外资源调配与 贸易 我国修建中缅油气管道,进口石油
27、、天然气 有效管控战略资源 制定相应政策,限制稀土资源出口 节约和优化资 源利用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降 低资源消耗 我国目前大力推广循环经济 使用效益最大化 工业生产中废水治理后循环利用,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有效规避各种风险 大力宣传,增强公民的节约意识 规避衍生其他 安全问题 采取环境友好型的开 发利用行为 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和平开发利用 我国与相邻国家在有争议地区采用“搁置争议,共同 开发”策略 方法技巧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分析思路 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地区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资源短缺问题,解决措施需要 从“开源” “节流”两方面着手。 所谓“开源” ,即增加资
28、源供应来源,可以是同种资源,通过加大勘探开发而增加产量;也可 以是其他资源, 如煤炭供应紧张, 可以增加石油供应, 火电供应不足, 可以发展风电、 核电等。 所谓“节流” ,即节约,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节流一方面是从生产中进行,通过提高生产 技术,改善生产方式等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损耗;另一方面是从生活中进行,每个人都应行 动起来,从身边小事做起,不浪费一滴水,随手关灯等。 17 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的能源安中国的能源安全全 课程标准 1结合材料,归纳分析我国的能源供需特点及影响。 2运用图表结合实际,理解我国的石油供需问题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3举例分析,我国的能源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影响。
29、4讨论分析,我国未来能源安全保障的主要对策。 基础知识 一、中国能源供需特点 1. 能源安全问题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1)化石能源是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提供了 现代社会现代社会 发展所需的 85以上的能量。 (2)化石能源是 非可再生非可再生 资源,其供应的紧张程度日趋增加。 (3)化石能源消费带来了环境污染与 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 等严重环境问题。 2. 我国能源供需特点 (1)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大、增长快。 (2)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 (3)油气资源相对短缺。 (4)能源供给与消费空间配置错位。 特别提醒 我国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空间配置错位, 而导致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建设不但存 在
30、着一定的安全风险,也会对工程沿线的生态造成不利影响,都会影响到我国的国家安全。 二、石油供需与我国能源安全 1. 我国的能源安全战略:以煤为主自给,以引进 油、气 为重心。 18 2. 我国石油的供需变化 发展历程 供需特点 20 世纪上半叶 “中国贫油论”盛行,我国的石油和石油产品主要 依赖进口依赖进口 20 世纪 60 年代 由于大庆油田等大油田的开发,在 1964 1964 年实现了石油基本自给 20 世纪 70 年代到 90 年代 成为自给有余的净 出口国出口国 20 世纪 90 年代以 来 生产量的增长明显低于消费量的增长,1993 年再次成为原油进口国,目 前已成为世界第一大 石油
31、进口国石油进口国 3. 目前我国进口石油的主要来源地: 俄罗斯俄罗斯 以及西亚、非洲、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 4. 对我国能源安全的影响:石油供给对国际石油市场的高度依赖、石油 长距离运输长距离运输 ,均可 能给我国的能源安全带来威胁。 特别提醒随着技术的发展,我国石油的新增探明储量会不断增加,而且传统大油田的产量也 会有所增长,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开采成本,导致我国的石油稳产难度增大,也会不利于 我国的石油安全。 三、煤炭开发利用与我国能源安全 1. 资源特点: 煤炭煤炭 资源丰富,在数量上足以满足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需求。 2. 与煤炭相关的能源安全风险的主要表现: (1)供需空间明显错位
32、导致的运输安全风险 (2)煤炭生产、消费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占用 耕地耕地 ,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地表塌陷;产生水污染和大气 19 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消费过程中的问题: 释放污染性气体, 造成 酸雨酸雨 和严重雾霾; 释放大量二氧化碳, 导致 全全 球变暖球变暖 。 四、我国未来能源需求与能源安全 1. 世界能源发展趋势 能源生产、储存、输送等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 活跃,能源利用向 清洁、低碳、高效清洁、低碳、高效 方向转型,能源需 求总量增长 变缓变缓 。 2. 我国未来的能源消费特点 (1)能源消费总量将继续 增长增长 ,但增速 降低降低 。 (2)煤炭在很长一段时间
33、内仍然是 最主要 能源能源 ,但其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不断 降低降低 , 消费总量也将在率先达到峰值后持续下降。 (3)核能、水电、太阳能和风能等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将显著 提高提高 。 (4)石油、天然气 消费量消费量 将进一步增长,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国外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高度依赖的状况可能难以得到根本改善。 3. 保障我国未来能源安全的主要措施 (1)充分发掘常规能源的资源潜力, 通过转变发展方式、 调整 产业结构产业结构 、 发展 节能节能 技术, 提倡节约消费等途径,提高能源 利用率利用率 。 (2)改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 低碳能源低碳能源 ,包括可再生能源、核能和天然气等
34、。 (3)开辟多源、稳定的国际能源供应市场,确保能源运输通道畅通。加强国家战略 能源储能源储 备备 ,提高应对国际能源市场冲击的能力。 问题探究 一、我国的能源安全与国家安全 1我国能源供需面临的五大挑战 20 内容 具体表现 人均资源量少 我国煤炭储量居世界第 3 位,石油探明可采储量居第 11 位,天然气可采 储量居第 14 位,水能资源和太阳能资源蕴藏量分别居世界第 1 位和第 2 位。但是人均煤炭、石油的探明可采储量,仅为世界人均平均值的 1/2 和 1/10 左右 人均能源消费量 低 我国一次能源总消费量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 1/10,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 2 位。但是人均能源消费量约
35、为世界平均值的 1/2,美国的 1/10,人均生 活用电约为美国的 2% 单位产值的能耗 高 我国的能源效率约为 31.2%,比发达国家低 10 个百分点,每万元产值的能 耗为美国的 3 倍,日本的 7.2 倍,也远高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水 平 以煤炭为主的能 源消费结构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的国家之一。世界一次能 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仅占约 1/4,而我国却占 2/3 能源安全受到威 胁 我国自 1993 年从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依存度呈上 升趋势,2000 年石油进口依存度达到 30%,预计 2050 年将达到 50% 2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突出的主要
36、原因 (1)能源地区分布不均,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地区不匹配。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2)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能源供应紧张。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 能源紧张。 (3)能源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能耗大,浪费严重。 (4)能源消费结构很不合理。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 (5)石油进口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很不稳定。 (6)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拓展延伸 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的挑战 21 国内石油资源不足,供需矛盾突出;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越来越大,抵御风险的能力 差;国际石油资源竞争激烈;进口来源单一,过分依赖中东和非洲;运输方式和运输通 道较单一,过分依赖海洋运输,单一的
37、运输路线;缺乏石油战略储备。 二、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主要对策措施 1主要措施 (1)开源:加大国内资源勘探力度,提高能源开采率;积极开发水能资源;加快发展核电;鼓 励发展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2)节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能源节约,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 业结构,发展节能产业。 (3)区际协调: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建设石油储备基地,保证我国能源的正常供应。 2积极开发新能源是实现能源利用多元化结构的主要举措 优点 缺点 利用形式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太 阳 能 能量巨大、无 污染、可再生 较分散,受天气、 季节影响大 光热转换、 光电转 换 降水较少、光照充分的地区
38、: 西北、青藏高原 风 能 风力发电成本 较低,无污染 不稳定,季节变 化大,市场距离 远,发送难 风力发电 风力较大的地区:青藏高原、 西北、东部沿海地区 水 能 发电成本较 低,无空气污 染 可能对库区及其 周围地区的环境 带来不利影响 水力发电 水量丰富、 地势落差大的地区 潮 汐 能 干净,无污染 能源密度小,修 大坝会阻碍船只 和鱼类进出 利用潮汐进行发 电 沿海地区 生 物 能 可再生 直接燃烧会导致 环境污染,也造 成资源浪费 比较理想的利用 方式是沼气 我国广大地区 22 第三节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课程标准 1运用图表,了解中国耕地资源的分
39、布。 2运用图表,说明中国耕地资源的概况。 3结合资料,分析耕地资源开发过程中我国耕地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4结合资料,分析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基础知识 一、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1. 粮食安全的含义:指保证人们能够 及时得到及时得到 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 2. 粮食安全的地位:国家安全的基本 物质保障物质保障 。 3. 我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特征 (1)人均耕地 少少 ,后备耕地资源 有限有限 。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各类建设用地的扩展,人均 耕地面积不断 减少减少 ;可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数量少、质量低,开发难度大。 (2)耕地质量总体欠佳, 退
40、化退化 和污染问题严重。 (3)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 南方地区: 水热资源充足, 耕地以 水田水田 为主, 是城镇化与工业化占用优质耕地最为 严重严重 的 地区。 北方地区:水热资源有限,耕地以 旱地旱地 为主,是我国新增耕地的主要分布区,但新增耕地 地 热 能 成本低廉 可供开发的地点 不多,更新速度 较慢,地热蒸汽 中常含有一些有 毒有害物质 发电、 取暖、 建地 热温室 地热能丰富的地区, 如青藏高 原 23 往往都是质量较低的耕地。 西北地区:耕地仅分布在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 绿洲绿洲 。 (4)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 大大 。 特别提醒 我国人口众多,季风
41、气候显著、干旱区面积广大、多丘陵山地,这是我国的基本 国情,因此耕地的粮食生产的承载压力大。 二、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1. 基本要求:建立在国内粮食生产基础之上的粮食安全,需要不断 增加增加 粮食总产量,以满 足人口和消费水平增长带来的粮食消费需求。 2. 增加粮食总产量的基本途径 (1)扩大耕地数量:1949 年以后,耕地数量增加有限,目前总体呈 减少减少 趋势。 (2)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3. 对粮食安全进行调节的手段 (1)通过粮食的 跨区调剂跨区调剂 ,解决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配置不均衡问题。 跨区调剂方向:以前是“南粮北调” ,目前是“北粮南运”“北粮南运” 目前的粮食净调出区:黑龙
42、江、吉林、内蒙古、河南、安徽等省区。 (2)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是我国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 24 (3)建立 粮食储备粮食储备 。 特别提醒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是以国内粮食生产为主,努力实现粮食自给,在此前提 下,以提高粮食生产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主要途径。 三、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1. 我国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我为主、立足 国内国内 、确保 产能产能 、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2. 总体目标:确保谷物基本 自给自给 、口粮绝对安全。 3. 面临的主要挑战 (1)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勉强平衡状态。 (2)粮食品种结构和 生产布局生产布局 矛盾突出。 (3)受耕
43、地、水资源、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粮食产量继续增长难度越来越 大大 。 (4)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波动,宏观调控难度 加大加大 。 4. 主要对策保护耕地资源,确保我国的耕地数量和生产能力 (1)耕地数量方面:实行最严格的耕地 保护保护 政策,划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耕地 红线红线 ,确 保耕地保有量在 1818 亿亿 亩以上,确保基本农田不低于 15。6 亿亩。 (2)耕地质量方面: 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 耕地 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污染 治理、 水土保持水土保持 与坡耕地改造、高效节水等一系列水土资源保护项目,以实现高产田的稳产保育和 中、低产田中、低产田 的地力提升,增加粮食单位
44、面积产量,减小对耕地数量需求的压力。 轻巧记忆 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及措施 原因: 风力侵蚀、 流水侵蚀、 沙漠侵吞大量良田; 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和农村住房占用耕地; 退耕还林、 还草及生态建设占用耕地。 措施: 坚守 18 亿亩耕地红线, 严控乱占耕地行为; 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节约合理利用每一寸耕地;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防止耕地退化。 问题探究 一、我国耕地资源现状 25 1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 (1)耕地资源绝对量大,人均耕地少。 (2)耕地资源质量整体欠佳,污染和退化严重。 (3)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水土资源配置欠佳。 (4)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开发利用难度大。 (5)耕地面积
45、呈下降趋势。 2.我国耕地资源相对短缺的原因 原因 表现 自然原因 耕地比重小 山地面积大,耕地比重小,耕地约 占总土地面积的 13.7 耕地分布不均且水土配合查 耕地北多南少,水资源南多北少 中、低产田比重大 高、中、低产田各占 1/3 左右 生态环境退化 水土流失、沙漠化等侵蚀耕地 人为原因 人口数量大 人均耕地少 非农业建设用地增加 耕地不断减少 土地的高强度利用 耕地退化严重 不合理灌溉和施用农药 耕地污染严重 二、耕地保护与我国的粮食安全 26 第四节第四节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 课程标准 1列举实例,知道海洋空间的构成,开发利用的领域及主要方式。 2
46、结合实例展示人类在海洋空间利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评价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国家安 全的影响。 3 通过对海洋空间开发利用重要性的认识, 增强海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二空间的意识观念。 基础知识 一、海洋空间资源开发 1. 概述: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第二空间第二空间 。随着人类开发利用技术的日渐成熟,海 洋空间将成为人类活动的重要舞台。 2. 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发展 (1)最初的开发利用主要为 海岸海岸 和近海的渔盐之利和舟楫之便。 27 (2)滩涂滩涂 是海洋空间资源中人类开发最早、利用最多的部分,可为人类提供盐田、耕地、水 产养殖 、旅游旅游 等多种服务。 (3)现代海洋空间资源的
47、开发范围逐步向 深海深海 及 海底海底 延伸,服务于工业、农业、军事、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 等多个领域。 3. 人类对海洋空间资源开发的认识 (1)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技术难度大技术难度大 ,资金投入大,风险大。 (2)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环节 沿海沿海 地区人地矛盾、 开发海洋资源、 扩展扩展 人类生存 空间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3)随着技术的发展,海洋空间的开发与 利用利用 已成为全球的热点。 二、对国家资源安全的影响 1. 使国土空间增大,增加国家或地区的 资源供给资源供给 。 2. 辽阔的海洋空间资源是人类社会当前和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广阔天地。 3. 海洋空间是海洋 生物生物
48、 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石油天然气及其他矿产资源等海洋资源 赋存的场所。拥有海洋空间,就拥有了对各种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 权力权力 。 4. 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可以丰富资源 类型类型 ,缓解陆地上资源紧缺的局面,对保障国家资 源安全意义重大。 5. 海底可为易燃、有毒、有放射性的资源提供储藏场所。不仅可以节省日益紧缺的陆上 土地土地 资源资源 ,又可以减少这些资源对陆上环境的 潜在威胁潜在威胁 。 三、对国家海洋国土安全的影响 1. 海洋国土概述 (1)概念:是指在国家主权管辖下的特定的海域及其上空和底土,是内水、领海、毗连区毗连区 、 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所有管辖海域的总称。 (2)联合
49、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 28 一国内的内水、领海属于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国家对其行使主权,对其内的一切人和物享 有 专属管辖权专属管辖权 。 一国对在 毗连区 、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上的国土并不享有完全排他的主权,只享有某些事 项的管辖权和对自然资源的 主权权利主权权利 。 2. 主要影响 (1)海洋国土是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主张管辖的海域、海岸线和岛屿等一起构成了我 国广阔的 海洋空间海洋空间 资源。 (2)开发和利用海洋空间资源,是宣示海洋国土主权、体现和行使海洋权益的重要 途径和手途径和手 段段 ,可以提高国家对海洋国土的 管控能力管控能力 ,对保障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确保海上通道安 全、
50、扩展战略纵深、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随着各国对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和 利用范围利用范围 的扩大,可能会导致国家间的冲突和摩擦, 进而影响相关各国的国家安全,因此应用过对话协商的方式和平处理海洋空间资源争端, 保障 国家安全,需要相关国家的共同努力。 问题探究 一、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国家安全 1海洋空间利用领域和利用方式 利用领域 利用方式 海域上空 航空航线 海面及水体 跨海大桥、人工岛、海上石油平台、交通运输、海港建设、填海造陆 海底 海底城市、海底隧道、海底光缆、储藏空间 海岸带 滩涂养殖、港口建设、海洋旅游 2,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方式及意义 29 类型 分布 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