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节 物体的颜色顺义区杨镇第二中学 杨超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的编写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突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二是强调了研究自然现象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实验。学生对于颜色有初步的了解,对于七种颜色,学生可以很快地回答 “赤、橙、黄、绿、青、蓝、紫”,然而这种说法存在错误,而且很少有同学真正观察过七种颜色,所以白光的色散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应让学生观察到白光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其次,学生通过一个学年的物理学习,已经有了初步的探索新知的能力,但由于个体间的差异,仍会有部分学生在理解掌握知识时存在困难,因此色散现象的探究是本节课的难点。2.学生现状初二
2、学生对于颜色肯定是不陌生的,本节课首先需要纠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接着要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坚持运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动脑,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团体协作来完成整个的探究过程,努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3.教学器材(1)学生课前准备:一块圆纸板、一根火柴棍、彩色颜料。(2)教学器材:三棱镜,七色光板,红、绿、蓝三色透明板,ppt 课件。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色散现象。知道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2.过程与方法探究光的色散,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
3、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探究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提出问题由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提问:在阳光的照射下,雨后的天空中会出现美丽的彩虹,人工喷泉在空中喷出的细小水珠,有时也能形成“人造彩虹”这些美丽的色彩是从哪里来的呢?难道阳光是由这些美丽的色彩构成的吗?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引发他们思考。光的色散演示实验:让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在墙上形成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彩色光带。学生观察实验,得出结论,并自己动手完成实验。学生观察。白光色散的光带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
4、顺序排列。使用七色光板,通过快速旋转来演示七色光复合成白光的现象。请学生把七色光按一定的颜色比例画在圆盘上,现场制作七色光板。学生观察。学生动手制作七色光板:在预先准备好的圆纸板上,划分出六个面积不等的扇形,扇形区的颜色和圆心角按逆时针七色光复合成白光让学生用自己做好的七色光板,完成七色光复合成白光的实验。顺序依次为:红色 106、橙色53、黄色 45、绿色 61、蓝色 61、紫色 34。颜色可以用水彩或彩色粉笔涂上,也可以贴上不同颜色的纸然后用笔在圆盘中心扎一个孔,再插入一根火柴棍即完成制作。学生做七色光复合成白光的实验。转动这个圆盘,观察盘上颜色的变化。光的三基色色光的混合演示实验:旋转红
5、、绿、蓝三色盘。(1)调整三色盘的红、绿、蓝比例,可看到灰白色。(2)红、绿色光的混合。调整三色盘,只露出红色和绿色部分,先使红色占绝大部分,再逐渐增大绿色面积。改变红、绿比例,旋转时,在盘上会依次出现红、橙、黄和绿黄等几种颜色。(3)绿、蓝色光的混合。盘上只露出绿色和蓝色,开始让绿色占大部分,逐渐增加蓝色,混合色就会由绿变成蓝(出现靛、孔雀蓝、蓝等) 。学生自己动手观察。(4)红、蓝色光的混合。盘上只露出红色和蓝色,开始让红色占大部分,逐渐增加蓝色,会看到紫红、深紫等颜色。总结扩展:色光的混合遵从加色法原则:两种光混合后使眼睛感觉到产生了另一种颜色。因此旋转的七色光盘是色光的加色法混合,所以
6、显白色。颜料的三原色介绍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提醒学生注意区分光的三基色与颜料的三原色。颜料的混合是反射光的混合,遵从减色法原则:两种颜料的混合色是它们都能反射的色光,其余的色光都被这两种颜料吸收了。因此七种颜料的混合是减色法混合,所以显黑色。学生观察。学生看“光的三基色与颜料的三原色”图片。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实验探究:让一束太阳光通过狭缝从一侧射到三棱镜上,光通过三棱镜后形成七色光带。让七色光带打到绿色玻璃片上,绿玻璃片只让绿光透过,而把其他颜色的光几乎全部吸收了。同样,彩色光带分别通过红、蓝玻璃片后,在白屏上也只分别呈现出红色光带和蓝色光带。实验结论: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能够透过的色光决定的。允许所有颜色的光都通过的物体,看上去就是无色透明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用不同色光分别照射白纸和黑纸,得出:白色的物体能反射所有的色光,故呈白色;黑色的物体,它几乎把所有的色光全都吸收了,故呈黑色。根据这个道理,将红光照在蓝布上,蓝布呈什么颜色?先请学生思考,再用实验加以验证。实验结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通过红色透镜观察:通过蓝色透镜观察:学生活动:观察小白兔的颜色。学生先猜想结果,再动手做实验加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