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必备(选考班)

    • 资源ID:201667       资源大小:5.48MB        全文页数:8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必备(选考班)

    1、第一编:课标引领一.高考体系:一核四层四翼 一核:考查目的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 四层:考查内容是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 四翼:考查要求是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 命题理念: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二.课标四大核心素养 四大素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四者关系如下图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

    2、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基本的思想和方法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的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是基本价值观念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

    3、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考察、实验、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是基本活动经验三.课标关于地理学科素养水平划分(学业水平等级考试以水平4为依据)1.人地协调观水平人地协调观水平1 能够结合简单、熟悉的地理事象,认识人类活动要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开展;能够简单辨识人们生产活动和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说明人类对环境施加影响的方式

    4、及其带来的影响。水平2 能够结合给定的简单地理事象,理解人类影响地理环境的主要方式,阐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积极与消极影响;认识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理解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水平3 能够结合给定的复杂地理事象,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方式和强度;理解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满足人类需要的潜力及有限性。水平4 能够通过对现实中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简要分析,理解区域中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人地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评价分析人地关系中存在的问题。2.综合思维(包括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水平综合思维水平1 能够说出简单、熟悉的地理事象所包含

    5、的相关要素,并能从两个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水平2 能够对给定的简单地理事象,从多个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角度进行分析;能够结合时空变化,对其发生、发展进行分析,给出简要的地域性解释。水平3 能够结合给定的复杂地理事象,综合各要素,系统分析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从时空综合维度对其发生、发展和演化进行分析,给出合理的地域性解释。水平4 能够对现实中地理事象,如自然环境的变化、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问题等,运用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的分析思路,对其进行系统性、地域性的解释。3.区域认知水平区域认知水平1 能够根据提示,将简单、熟悉的地理事象置于特定区域中加以认识;

    6、 能够认识和归纳区域特征。水平2 能够从区域的视角认识给定简单地理事象,收集整理区域重要的信息; 能够简单解释区域开发利用方面决策的得失。水平3 能够结合给定的复杂地理事象,从空间区域尺度、区域特征、区域联系等认识区域;能够为赞同或质疑某一区域决策提出相关论据水平4 能够对现实中的区域地理问题,运用认识区域的方法和工具进行分析;能够较全面地评析某一区域决策的得失,提出较为可行的改进建议。4.地理实践力水平地理实践力水平1 能够进行初步的观察和调查,获取和处理简单信息,有探索问题的兴趣;能够借助他人的帮助使用地理工具,设计和实施地理实践活动, 从体验和反思中学习;能够理解和接受不同的想法,有克服

    7、困难的勇 气并寻找方法。水平2 能够进行细微观察和调查,获取和处理信息,有探索问题的兴趣;能够与他人合作使用地理工具,设计和实施较复杂的地理实践活动,主动从体验和反思中学习;能够有自己的想法,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水平3 能够进行分类观察和调查,获取和处理较复杂的信息,主动发现和探索问题;能够与他人合作设计和实施较复杂的地理实践活动,主动从体验和反思中学习;能够有自己的想法,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水平4 能够进行较系统的观察和调查,获取和处理复杂的信息,主动发现和探索问题;能够独立设计和实施地理实践活动,主动从体验和反思中学习;能够提出有创造性的想法,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四. 课标关于

    8、学业质量水平要求(学业水平等级考试以水平4为依据)水平质量描述水平1 1-1 在简单、熟悉的情境中,能够辨识地貌、大气、水、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简单分析其中少数几个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能够辨识人口、城乡、产业、文化等人文地理事象的地理特点,简单分析其中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 响。(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1-2 根据提示,能够辨识日常生活区域的某些自然地理要素特征;能够简单辨析日常生活区域内某产业的部分区位因素和特点。(区域认知) 1-3 借助他人的帮助,能够使用遥感影像等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和其他 地理工具,对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和相关自然现

    9、象进行初步 观察,并设计简单的实验;能够收集人口、城乡、产业、文化等方面 的人文地理信息,开展社会调查;能够在地理实践中理解和接受不同的想法,表现出合作的意识、求真的态度与应用知识的能力。(地理实践力)水平2 2-1 对于给定的简单地理事象,能够简单分析地貌、大气、水、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中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解释地球演化、热力环流、水循环等的时空变化过程,辨识某些自然地理要素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和结果;能够简单分析人口、城乡、产业、文化等人文地理事象之间,以及它们与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解释人口分布、城乡内部空间结构、城镇化、产业区位等的时空变化过程,结合某国家发展战略,简单分析其

    10、地理背景,辨识人类活动影响地理环境的主要方式,以及出现的人地关系问题,说明人地协调发展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2-2 能够归纳某些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自主辨识给定区域的某些自然要素特征;能够自主辨识给定区域内某产业的区位因素。 (区域认知) 2-3 与他人合作,能够使用遥感图像等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和其他地理工具,对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和相关自然现象进行深入观察,并设计实验,作出简要解释;能够对人口、城乡、产业、文化等方面的人文地理事象,设计和实施社会调查,作出简要的解释;能够在地理实践中表现出独立思考的意识、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11、(地理实践力)水平3 3-1 对于给定的复杂地理事象,能够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强度与方式,具备尊重自然规律、科学适应和利用自然的意识;对于给定的区域发展案例,能够说明自然资源、环境满足人们需要的潜力及有限性,分析区域环境治理和保护措施;能够说明资源和环境是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理解个人、社会和国家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中应担当的责任。(人地协调观) 3-2 能够说明地球运动与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的关系,说明岩石、地貌、大气、水的运动与变化规律;能够分析不同区域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对解决问题的对策作出解释;能够分析战略性矿产资源、耕地资源、海洋空

    12、间资源等与国家安全的关系,说明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构想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途径。(综合思维) 3-3 能够从空间格局的角度,解释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能够根据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条件和现状,分类思考和分析区域发展问题及原因;能够筛选恰当资料,对某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决策是否合理进行论证。(区域认知) 3-4 能够与他人合作,设计和实施较复杂的地理模拟实验和考察方案,并独立、熟练地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相关自然地理事象;能够搜寻不同类型区域的统计信息,收集相关区域发展规划,参与区域发展问题的调查;能够查阅相关政策法规文献,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对某区域的资源合理化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13、提出构想;能够在地理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保持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地理实践力)水平4 4-1 结合现实中的自然环境问题,能够从人地关系系统的角度,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作用,归纳人类活动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和路径;结合现实中的区域发展情境,能够说明区域在开放的条件下,该地自然资源、环境满足人们需要的潜力变化,归纳该类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可能遇到的人地关系问题,分析区域特有的环境治理和保护措施;结合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实例,能够从国家安全的高度,理解资源和环境安全对于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国际合作意识,建立和谐发展的观念。(人地协调观) 4-2 能够运用

    14、地球运动规律,解释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岩石、地貌、大气、水的运动与变化规律,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能够在认识某类区域特征的基础上,从促进区域科学发展的角度,对其发展的条件、过程、问题及决策等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评价;能够从全球化的视角,综合分析人类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耕地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的条件、方式及潜力,以及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并从国际合作的视角理解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综合思维) 4-3 能够运用空间分析方法,解释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并能够分析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与环境演变过程,评估

    15、其发展问题,提出科学决策的依据;能够比较全面地评价区域决策的得与失,并提出较为可行的改进建议;能够收集世界、全国或区域的资源、环境信息,并利用信息解释资源、环境问题及其成因,从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区域认知) 4-4 能够独立设计科学的地理模拟实验和考察方案,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及相关工具、材料,分析与处理相关数据与信息,对地理事象进行科学解释与评价;能够搜寻不同类型区域的统计信息,收集相关区域发展规划,设计区域发展问题的调查方案;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野外资源、环境调查,描述某区域存在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并结合已有资料,对解决区域资源和环境问题提出建议;能够在地理实践中表现出较强

    16、的行动能力。(地理实践力)五.认识区域:归纳特征探究成因评价条件找出问题提出措施区域定位地形气候河、湖水文植被动物土壤自然地理环境(地、气、水、土、生)人文地理环境人口聚落(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商业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六学习生活(身边)的地理知识,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 理解地理基本原理,运用基本方法学会迁移运用,能解决实际问题。第二编 基本原则和解题思路方法第一章 不能违背的基本原理原理一:物质和能量守恒规律 主要规律:地质循环、大气循环、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热量(能量)守恒、能量转换等 运用举例:有时解决复杂的问题,从物质守恒和能量守恒角度思

    17、考很容易理解,解题易如反掌。如2018年全国I卷37题的扎龙湿地从水平衡角度理解第二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变化;2017年全国I卷第6-8题,闭合流域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原理二:普遍联系原理 主要规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地域分异规律,区位理论。 运用举例:如西北干旱自然环境的形成;如2020年全国I卷36题(1)当地采用顺坡垄种植葡萄,据此分析该地区的降水特点(气候农业生产降水特点)。原理三:辩证唯物论 主要规律:成因常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影响有不利和有利;意义(影响)可从经济、社会、生态三角度分析;全面性原则,如分析自然因素可从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五要素(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分

    18、析,分析人文活动可从人类的生产(农业、工业、商业贸易、交通运输等)生活(衣食住行娱等)分析。 运用举例: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应从自然(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五要素)和人文两方面;产业转移的影响包括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西气东输对上海的影响可以从经济、社会、生态三角度分析。第二章 基本答题方法指导一.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一审二联三排四选审图文、审限制条件、审要素、审时间、审空间;对联系考点、联系生活;排出不正确的选项;选出正确的选择) (一)命题人惯用的下套技法避免二次掉入陷进 1.混淆概念:如海岭海沟等构造带将地壳分为六大板块;混淆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混淆河流水量的日变化、季节

    19、变化、年际变化等。在处理数量关系时,常把总量与部分混淆,增长率与增长量混淆。有多个概念(或原理)时,常“张冠李戴”。 2.误联因果:选择题中的因果关系有两种:一种是题干与选项之间的因果关系,另一种是选项本身具有的因果关系。解答这类试题时,一定要搞清楚其因果关系是否正确。 3.定势诱惑:任何人都具有一定的思维定势。受习惯性思维的影响,很多考生很容易误入圈套,掉入陷阱。解答这类试题时,要注意分析思维的科学性和全面性,要注意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4.变式迷惑。这类选择题主要是通过变换试题的表现形式,如图文转换、形式变换或通过新情境的干扰来增加试题的迷惑度。表述绝对化:如迎风坡降水一定多于背风坡 5

    20、.新名词、术语的干扰:在与时政地理有关或能反映地理研究新成果的试题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新名词、术语或陌生地名,而这些新名词、术语或陌生地名增加了试题的迷惑度,解答这类试题往往用排除法。 6.前后矛盾:如卫星在大气层中高速运转能较好地散热 7.以偏概全:某些选项表述的知识点在特定的时间或地区内是正确的,但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选项中的表述以偏概全时,往往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这时要从多角度去思考,或从语法、逻辑的角度去分析。 8.表述错误或不完整:如赤道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太阳系是由行星;小行星、流星体、彗星、行星际物质组成的天体系统 9.表述绝对化:选项中绝对化的表述大多是错误的,但有些绝对化的表述是正

    21、确的,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分析这类问题时,使用反例法往往比较有效。 10.支不符干:这类试题的迷惑度更大,因为其选项本身往往是正确的,只是因为不符合题干的要求而不能成为正确答案。 11.无图考图:这类试题在近年的地理高考中比较常见,也是考生容易出错的题目,要引起重视。解答这类试题要求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平时一定要加强对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12.隐含信息:这类试题的关键信息往往隐含在题干或地理图表中,如果没有把握住题干或图表中的关键信息,必定导致答案错误。因此,解答这类试题要特别慎重,而且要注意检查。 13.地理图表常见陷阱:如在同一图中有地形剖面、气温曲线、降水曲线等多种地理要素

    22、时,常将气温或降水曲线与海拔高度对错;在用多个图分析不同地区某些地理要素时,常出现坐标图的单位不同,或是单位刻度代表的量不同,或是图中单位刻度间隔不同。 (二)常见的选择题型及解题技巧 1.区域定位型: 解题指导:遇到此类问题时,首先根据经纬度确定大致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然后结合图中的典型特征或材料中的相关信息确定具体位置。 备考策略:应对地球表面重要的经线、纬线通过的地区有较深的印象,了解重要的地区和地理事物所处的大致纬度范围,熟悉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各个区域的轮廓、典型地貌、景观等特征。 2.程度型:题干中往往设置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或形容词,如 “最主要”“最重要”“最重大”“最”“主导

    23、”“主要”“第一”“核心”等字样。 解题指导:备选选项有的部分符合,有的基本符合,有的全部符合题干要求,这些备选选项的内容与题干要求的标准之间存在质量关系,或者是程度关系。考查范围较多的是人文地理知识,可能用分析法、比较法、优选法、直选法来综合考虑因果关系。 3.等值线型: 解题指导:步骤:一读图名,根据图名就可以知道图中所给等值线的类型。二读数值范围和极端值的大小。三读弯曲方向和延伸方向,遵循“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原则。四读疏密程度,根据疏密程度判断地理要素变化的缓急,等值线越密,变化越急;反之,变化越缓。五读局部小范围闭合,遵循“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则。经常会碰到判断等值线弯曲处与附近地

    24、区数值的高低、大小情况,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切线法”。通过辅助线上数值的分布来比较等值线弯曲处与附近地区数值的关系。 4.组合型:选项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项目组成,是多项选择题变成单项选择题的主要形式。 解题指导:主要采用排除法等。从选项入手,找准一个或多个正确或错误选项,排除13项。 5.时空排序型:把地理事物或现象按时间或空间排序的一类选择题。如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 解题指导:要求把地理事物或现象按照时间或空间分布进行排序。一定要抓住关键词语,搞清楚要排列的是什么地理事物或现象,在几个选项中,一般只要确定两到三个事物或现象的顺序就能得到正确选项,所以在排序时,应该首先把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把握的

    25、内容进行排序,然后逐项进行排除,这样才能保证答案的正确性。 6.计算型: 解题方法:关键是理顺各个量的数量关系。该类试题主要是估算,因为高考中淡化复杂计算,所以无论是时间计算还是距离计算,精确计算会浪费时间,必要时可以使用估算,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区时与地方时,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计算,日出、日落时刻计算,比例尺,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化水平等。 备考策略:在平时要注重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理清各数量的关系。注重规律和原理的应用,以记忆促进理解。 7.实验探究型: 解题指导:主要考查自然地理部分,关键是理解实验探究的是什么原理,如热力环流、大气的受热过程、水循环、地质循环等。调用教材中讲到的

    26、原理,进行分析。 8.特征比较型: 解题指导:对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分析产生异同的原因的研究方法,是认识事物发展规律性的重要手段。 备考策略:在复习时应对有相似性的、有联系的部分加以关注,并联系相关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比较。特别是在进行两个区域间的比较时,应该首先对要比较的区域特征有较深刻的了解,熟悉区域发展的特点,并且能够迅速再现区域特征,才能对区域间的相同点和差异性做出比较。地形地势特征、气候特征、河流水文特征、土壤和植被特征、经济特征以及人口、城市等方面的特征常常是区域比较研究的重点。 9.因果关系型:题干与选项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或是由因求果

    27、:题干为原因或条件,选项为结果;或是由果推因:题干为结果,选项为原因或条件。 解题指导:由于事物或现象之间因果联系的复杂性,会出现一果多因或一因多果等不同情况,所以应按照题目的指向性,把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区分开来。主要用分析推理法、逆向思维法、直选法等。 备考策略:加强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 10. 正误型选择题:题干中往往有“是”、“不是”、“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等词。这类型选择题一般是基础知识测试题。 解题指导:解题时要注意对四个选项都要进行判断,切忌想当然,或只看了一个熟悉的选项而不顾其它选项。主要用排除法、筛选法、直选法

    28、等。 11.其它可用的技巧:利用(画)辅助图像突破选择题(或图文转换法);利用知识迁移突破选择题(从教材中迁移;从生活中迁移;从新情境中迁移)。特例反证法二.问答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一审二对三找四写一审即审图文 、审设问、审限制条件、审分值、扣死关键词。二对即对接考点,并列出提纲。三找即从材料和图表中找出与提纲(答案要点)相关的信息,确定答案要点。四写即规范书写,要点化、条理化、工整化。1.明确问题类型,有效答题;必须搞准问题的主旨,并与教材相扣。2.重视图表、文字材料的分析,提取有效信息;显性的、隐性的。3.逻辑严密,答案简洁,条理分明;分出小点; 。4.规范用语,回归教材;关键词、地理术语

    29、准确。5.扬长避短,防止丢分;不清楚的不要瞎说,可模糊,不可混淆。6.书写整洁,不留空缺。尽快书写,留有余地,做完就是硬道理。三.高考各类问答题的解答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有时问题是从很小的角度去设问的)(一)特征类问题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高考中特征描述类试题,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图中某地区的地表环境“特点”,“描述”图示地区年降水量或地形区“分布状况”,“简述”图中某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从河流的长度、流域面积、水流速度、流量季节变化等方面“归纳”河流的“主要特征”等。答题模式地理要素思维方向自然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土壤、植被、自然带、自然资源等人文特征人口、城市、工业

    30、、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及组合状况;地形区空间分布;地势特点(倾斜方向、地势起伏状况)、区域极值(地势最高值、最低值)、特殊地貌,沿海还可答海岸线特点等气候特征气候类型及分布;气温、降水、光照、日较差、年较差特点;降水与热量的组合;特殊天气(或灾害性天气)等水文特征年径流总量、径流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水位,汛期,含沙量,结冰期,凌汛等农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及分布和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各部门结构(所占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专门化水平等方面概括等值线分布特征主要从走向、疏密、弯曲、极大值极小值等方面分析【例】2020年全国卷I36题葡萄

    31、喜光,耐旱。图5为某坡度较大的地方采用顺坡垄方式种植葡萄的景观。该地位于52°N附近,气候湿润。(1)当地采用顺坡垄种植葡萄,据此分析该地区的降水特点。 该问要求从分析景观图和文字获取信息,从很小的角度(降水)分析自然环境某要素的特点。(二)判断类问题判断是对事物情况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包括地理事物是什么、有什么、属于什么。常见的判断类设问形式有:判断×的分布是否合理;指出×的地形类型;此时A城镇的风向是_;四个地区中,规模最大的是_;图中所示是_海区等。判断类试题主要有以下两类(1)判断是什么、属于什么:这类问题往往是自然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判定,解答这类试题

    32、的思路主要依据三个方面:第一,基本的规律和原理,如判断图中高压控制地方的天气状况;第二,图中的信息(点、线、面、图例和文字等),如依据经纬度位置、海陆轮廓及相对位置关系等信息确定河流、山脉的名称;第三,基本的方法,如根据影响风的形成因素判断风向等。(2)判断怎么样、是否合理:这类试题往往是对人类生产活动的评价;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也是依据三个方面,即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一,社会效益方面,可以从衣食住行等影响人们的生活方面考虑,即是否有利于人们出行,能否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等;第二,经济效益方面,看是否符合这类生产活动的特性,是否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是否有利于增加利润等;

    33、第三,环境效益方面,这类生产活动对环境有什么污染,其和住宅区、河流、盛行风向的位置关系是否能避免这种污染等。评价合理要从有利条件去分析,评价不合理要从不利条件去分析。地理要素判断依据河流流向地形地势(河流由高处流向低处)、海陆状况(河流由陆地流向海洋)、河流流量变化(湖泊或水库上游河流流量变化大)等季节光照图判读(如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气候方面(如气压中心的变化)、河海方面(如河流汛期)、生物方面(如草木枯荣、开花结果)、农业方面(如作物播种、生长、成熟)、其他方面(如雪线升降、登山佳期、极地考察)地形类型等高线分布特征、板块位置、河流水系特征等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的数据(特征法)、某地的地理位

    34、置(分布法)、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成因法)、地带性植被类型的指示作用和典型动物的指示作用(自然带法)等工业区位是否合理影响工业区分布的主要因素(指向)、环境因素(污染类工业区位是否合理)、工业区和生活区距离是否适当、工业区和生活区是否设置卫生防护带、占用农田情况等农业区位是否合理地价和单位面积产值,农业生产特征(需水量、对运输需求的迫切性)、地势起伏状况等 【例】2020浙江卷T26(1)河南省的地势特点是_。从地形类型看,图中城市主要分布在_。(2分) 该小题要求考生读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地形特征和地形类型。(三)原因类问题地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能检测考生的思维过程,因而成为地理非选择题的常见设问

    35、类型。命题形式上,本模块常以区域图为信息的载体,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通常的设问形式有“试分析××地理现象的(自然或社会)原因”“说明(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等。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方面来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宗教等方面来分析。要正确回答原因类试题,同学们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因”与“果”的联系。【例

    36、】2020年全国III卷T37(2):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潮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左图所示。右图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2)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要求考生了解影响沙丘运动的自然因素有哪些,材料和图中提供了哪些要素信息,这些要素发生了什么变化,与沙丘的流动性有什么关联性。(四)比较类问题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相同点

    37、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高考题中比较类试题的设问方式主要有:比较图中×和×的差异(不同或异同),分析×和×的共同特点(问题),说明图示×和×的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等。比较类设问一般有两类:(1)名词比较类:其基本思维模式是:首先搞清名词的含义,包括的主要内容,然后针对内容进行分析、对比。(2)区域特征比较类:其基本思维模式是:先对区域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根据要求对分析内容选择性地列举比较。这类试题重在分析,次在比较。所以,区域的综合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区域的综合分析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进行。回

    38、答这类问题时,要突出“比较的含义”,如“*较*”,“*比*更*”。【例】2019年江苏卷T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分别源于喜马拉雅山的南、北麓,并在达卡西北汇合成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水系,最后注入孟加拉湾,流域总面积超过170万平方千米,年径流总量约1.3万亿立方米,年输沙量超过10.6亿吨,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河口三角洲。材料二 图甲为“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概况及其部分城市气候资料图”,图乙为“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水系的月平均流量图”。(2)比较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月平均流量的差异并解释其成因要求考生首先要知道影响河流径流量的因素有哪些?两条河流径流量有什么差异

    39、?两条河的流域自然环境有什么差异?图文中提供了哪些信息?它们是怎样影响径流量的?(五)措施类问题措施类设问常见设问词有“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常见问题有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的治理措施,人口、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法,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区域经济发展带来问题的解决措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等。答题模式找措施可以从原因入手进行分析,找出针对性的措施;也可以从灾害中找出减少损失的措施。在高考命题中,一般先设问原因,再设问措施。解题时注意两点: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要应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来寻找措施;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综合性的,一般应该包

    40、括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管理措施等,要点应尽量全面,而且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例】2020年全国I卷44题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高原鼠兔多穴居于植被低矮的高山草甸地区,因啃食植物曾被看作是引起高山草向退化的有害动物而被大量灭杀。土壤全氮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通常土壤肥力越高,植被生长越好,生态系统抗退化能力越强。右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典型区域高原鼠兔有效洞口(有鼠兔活动)密度与土壤全氮含量的关系。 分析高原鼠兔密度对高山草甸退化的影响,并提出防控高原鼠兔的策略。(10分) 要求考生读懂材料(文、图),明白鼠兔与高山草甸的关系。鼠兔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而是适量

    41、才好。想想你会在哪里出错?(六)评价类问题评价类设问词一般有“说明”“评价”“影响”“分析利弊”等,常见问题有评价大型工程(如水库建设、跨流域调水、能源跨区域调配等)带来的影响,分析区域发展条件的优劣,评价工农业、城市区位等。评价类设问一般有两种情况:(1)要求直接评价某个地理事物或者现象,包括评价地理事象的影响、区位条件或发展条件等。此类设问一般从两方面进行分析: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辩证阐述,针对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论证;要从多角度分析利弊。影响类的问题可以从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加以分析;而区位问题或发展条件评价类问题,可以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2)给出限定条

    42、件,比如“与××相比,评价其优势或者不足”或“从××方面进行评价”。这类设问分析思路同第一种,但要注意审题,抓住限定词,是评价利还是弊,对比分析有没有限定,是从哪方面进行评价等,这样就缩小了答题范围。“与××相比,评价其优势或者不足”,就要先注意前者的优势或者不足,然后对比分析要评价事物的优势或者不足。【例】2020年浙江卷T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西欧是世界上重要的天然气输入地区。图1为欧洲部分地区略图。德国是天然气进口大国,92%的天然气需要从国外进口。图2为2017年德国天然气进口来源构成图。目前,俄罗斯、德国等国家

    43、在图1中甲乙两地间新建天然气输气管道。(2)与北海相比,评价在波罗的海建设天然气管道的自然条件。(3分)要求考生首先要知道影响天然气管道建设的自然因素有哪些?两个海域自然环境有什么异同?本题侧重于两海域自然环境的不同点的分析。题目要求是“评价”,因此组织答案时,要说明有利条件,也要说明不利条件。(七)意义类问题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以开放性为特征的地理意义类试题有增加的趋势,其命题的基本形式是针对某一地理事物来设问,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在××方面的意义”“运用××知识(原理),分析××对×

    44、5;的意义”等。所谓地理意义,是指某事物所产生的地理方面的影响。意义实质上是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可以将意义、积极影响、作用三者画等号。(1)分析自然地理意义的答题模板分析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时,通常从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岩石、土壤)来组织答案,对各要素的影响有则回答,没有则舍弃。例如,分析我国地形类型多种多样的地理意义,我们知道地形是地质作用的反映,因而也是成矿条件的反映(如低平地形外力作用强易形成沉积矿产;崎岖地形内力作用强易形成内生矿产);地形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而二者的配合又直接影响着河流、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所以,多

    45、种多样的地形使我国土地类型、矿产资源、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从而为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奠定了基础。(2)分析人文地理意义的答题模板人文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应该围绕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来宏观把握,并按照试题的具体要求,从三个方面或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进行微观深入分析。例如在思考“修建青藏铁路的地理意义”时,首先应进行宏观背景分析。西藏自治区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青藏铁路通车前,进出西藏主要依靠公路和航空运输;受交通制约,西藏资源开发受到限制,产品缺乏竞争力、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从而可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修建青藏铁路十分必要。青藏铁路对强化进出藏运输通道、提高综合运输能力,加

    46、强西藏同北京及内地省市的联系,增进民族团结,加强国防建设以及调整区内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分析青藏铁路的意义就应该围绕“经济、生态、政治和战略”四个方面来宏观把握。 (八)形成过程类问题(不限于问答题中,选择题也有) 近年来高考题中常考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类的题目,也是新课标课程目标“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的客观要求。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强调地理事物和现象随时空变化的特征,探讨其成因和变化的机理,其中自然地理过程侧重生物、物理、化学等过程,涉及地球运动、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水循环、洋流、岩石圈物质循环、地质演化、地表形态的演化、自然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人文地理过程侧重经济、文化和社会过程,涉及人口转型、人口迁移、城市功能区、城市化、产业活动人地协调等。常考过程排序、过程描述、过程推断、过程特征及成因等。解题的前提是掌握地理过程自身的原理和规律,可把过程分为若干阶段分析进行分析,或要素分析,即地理过程的形成必然有一些重要的因素起作用,抓住了这些要素的发展和变化特征,也就把握了整体的地理形成过程。 【例1】2018年全国I卷T68题:图2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


    注意事项

    本文(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必备(选考班))为本站会员(花***)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