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通史历史》知识点资料

    • 资源ID:204095       资源大小:189.96KB        全文页数:6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通史历史》知识点资料

    1、1 20212021- -20222022 年高三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年高三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原因 为了确保中央政权的稳定,并有效控制外服地区 内容 周天子根据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对子弟、亲戚、功臣和古代先圣后裔授予一定范围的土地和人民,令其建立统治据点,以拱卫周王室,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种统治据点就是“封国”,众多的封国之主就是“诸侯” 诸侯 权利:世袭统治、再行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税 义务:诸侯要定期朝见周王,定期向王室缴纳军赋和贡税,并随周王出征 历史 作用

    2、 积极:(1)加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稳定了统治秩序。 (2)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严密 ,由方国林立走向统一。 (3)促进了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与民族整合 局限:诸侯具有很大的独立性,长期实行易导致地方分裂 2宗法制 目的 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实质 是处理同一宗族内部成员间的亲疏、等级和世袭权力的制度,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大宗和小宗的区分 特点 家国同构;等级森严; 作用 积极:宗法制把族权、政权结合在一起,确定了诸侯与王室的关系以及诸侯国的继

    3、承规则,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等级秩序,具有维护政权的作用 局限: “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做法,也是与政治机制不断更新的要求背道而驰的 3礼乐制度 (1)含义:周礼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2)作用: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 (二)夏、商、西周的经济 1、农业 (1)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2)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3)耕作方式:集体耕作 2 2、手工业 (1)青铜铸造业:夏商西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 (2)纺织业:商代甲骨文中有祭祀蚕神的记载; 周礼中有“妇功”和“国有六职”的记载。 (3)工商食官:即商周时期的官营工商业制度,当时,手工业

    4、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的奴仆。到春秋战国时期,民营和家庭手工业的出现,工商食官制度逐步瓦解。商周时期的官营手工业,设机构工官组织手工业生产。 (三)夏、商、西周的文化 1、科技 :商朝“殷历” 2、文字:商代甲骨文,商周时期金文。 二、春秋战国时期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 原因 平王东迁后,王畿的土地日益缩小,政治、经济实力大大衰落。 表现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影响 诸侯、卿大夫专权以至夺取政权后,为了巩固自己的胜利成果,必然不能再沿袭原有的统治模式,而需要采用新的统治方式。这在客观上使国家政权逐渐由分散趋于集中,血缘关系的纽带进一步松弛,

    5、从这种角度来看,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的政治格局,乃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经阶段 2变法运动的兴起以商鞅变法为例(选修 1) (1)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经济 生产力: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推广 生产关系: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政治 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成为社会发展的要求 社会阶级关系变化:出现新兴地主、自耕农等 军事 争霸和兼并战争频繁,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 思想文化 民间办学兴盛 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表现: 经济 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重农抑商,奖励耕

    6、织 统一度量衡 3 军事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政治 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普遍推行县制 文化 “燔诗书而明法令” 社会习俗 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 (3)影响: 积极性 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制,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 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局限性 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1、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2)耕作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推广。 (3)水利工程

    7、: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 (4)小农经济的形成 原因 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特点 生产方式: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 生产目的: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 生产结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地位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 积极:在封建社会形成时期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农耕经济发展。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是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 消极: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小农经济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的特点导致“安土重迁”思想的形成,阻碍了社会分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中

    8、国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5)土地制度:由土地国有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变。 2、手工业 (1)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及特点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用途 流通方式 地位 4 官营 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 军用品和官府、 贵族的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 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 民营 手工业 民间私人经营 民间消费 在市场流通 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 家庭 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剩余部分出售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2)主要成就:冶铁业开始使用木碳作为燃料 3、商业工商食官走向瓦解 4、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科技 1思想

    9、: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背景 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流派 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特点 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影响 思想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文化上: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先秦诸子思想 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A、主要思想: 思想核心 “仁”和“礼”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 政治主张 孔子提倡“为政以德”

    10、,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天命观念 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教育思想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当仁不让于师” B、深远影响: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老子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A、哲学思想: a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5 b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B、政治思想: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C、影响: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诸子百家 派别 主要观点 评价 儒家孟子 A、

    11、政治思想:核心是“仁政”学说;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伦理思想:人性本善说。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被后世尊为“亚圣” 儒家荀子 A、哲学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 B、伦理思想:主张“性恶论” C、政治思想:继承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 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墨家墨子 “兼爱”、“非攻”、“尚力”、“节用”和“节葬” 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的利益,其思想在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道家庄子 A、“齐物”的观点;“逍遥”的人生态度 B、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在思想史上做出了

    12、重要贡献 法家韩非 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 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西汉以后,法儒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历史 意义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科技 :战国,出现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3文学 诗经 地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内容: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现实感强 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

    13、儒家经典 楚辞 创始者:屈原 特点: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感情 6 代表作:充满浪漫主义风格的离骚 第第二二单元单元 古代文明大一统古代文明大一统秦汉秦汉时期时期 一、秦汉的政治 (一)秦朝统一 公元前 221 年,秦灭掉六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 制度 创立: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皇帝”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权力: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大权 特点:皇帝至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影响:皇权的独断性和随意性往往影响封建国家的政治决策;君主贤明与否关乎

    14、社会盛衰,皇帝的个人素质直接决定政局是否稳定。 三公 九卿制度 职权范围: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国的军务;九卿分掌国家和皇家的各项具体事务 运行机制:三公互不相属,互相牵制;军国大权最终操纵于皇帝之手。 参政方式:朝议制度大臣讨论,皇帝裁决。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君主专制制度之下的决策失误。 特点:以皇权为中心,家国同治。 郡县制 沿革:春秋后期出现,秦全国推广,后世继承与发展,如元朝的行省制度。 内容: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令或县长:县的长官,主要任务

    15、是治理民众。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柳宗元称“郡县制”为“公天下”的开端。 影响: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基层百姓成为编户齐民,国家因而掌握了稳定的赋税、徭役与兵源;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沿用,不断加强和完善。 监察制度 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狱史 其它 文化政策:文化专制。焚书坑儒 法律制度:以“轻罪重罚”为指导,制定秦法,细密、严苛。 (三)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7 中央官制 汉武帝时削弱相权 原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措施:频繁换相;建立中朝,形成中外朝制度(内外朝制度) ,实现决策

    16、权与执行权分离 结果:削弱相权,强化皇权 地方行政制度 郡国并行制到州、郡、县三级制 汉初实行分封制,实为郡国并行制。封国发展强大,威胁中央,甚至叛乱。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法”解决王国问题。 至东汉末年,州成为郡的上级机构,由郡县制发展为州、郡、县三级制 监察制度 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每州派刺史一人,负责监察诸侯王、地方高官与豪强。 设司棣校尉,监察京师和京城周边地方官。 选官制度 察举制 标准:德和才 内容:由地方官吏向中央推荐人才为官 特点:封闭性。形式上以官举士,权操手上,民意无从体现。 以德才兼备为选拔标准,使各方面杰出人才大量涌现,是汉武帝成就盛世的重要原因。

    17、到东汉末年,随着士族势力的发展,逐渐被破坏。 二、秦汉的经济 (一)农业的发展 耕作技术 “二牛抬杠”(耦犁)到“一牛挽犁”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西汉发明播种工具耧车; 耕作制度 以一年一熟为主 水利灌溉 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关中灌溉出现了井渠法;西域的坎儿井。 田庄经济 汉魏盛行;仍属于自然经济 赋税制度 主要形式:田亩税和人头税。封建社会前期以人头税为主,后期以田亩税为主,商业税逐步成为重要税源。 影响:成为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税源。 (二)手工业经济的发展 (1)经营方式 家庭手工业 和田庄手工 业 家庭手工业:特点:与农业结合,以纺织为主,成为副业;十分

    18、普遍;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极少部分进入市场。 影响:对稳定小农经济起了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8 田庄手工业:随着土地集中,汉代出现也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田庄不仅生产农产品,也生产手工业产品,供自己需要,故仍属自然经济范畴。 官营手工业(工官工场) 开始:夏、商、西周官府垄断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当时盛行工商食官制度。 典型:汉武帝时期的盐铁官营。有效控制了国家重要资源,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特点:依靠国家权力,官府垄断经营;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职业世袭,强制服役,世代为官府劳作;技艺水平当时最高;原料

    19、官府提供,产品供官府使用,成为财政一大支出。 评价:利:有益于工艺水平的提高,使诸多行业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弊: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强制劳动,扼杀工匠积极性;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行业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具有封闭性,容易导致失传。 私营手工业 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制度逐步瓦解,开始出现 “四民”士农工商。 明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私营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发生改变,一方面,以来,商品经济繁荣,私营手工业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另一方面大规模手工作坊或工场日益增多,并出现雇佣关系。 特点:私人经营,自主性较强;按市场需要生

    20、产,在市场流通,供民间消费;蔻者有较多人生自由,有一定报酬,积极性较高;既有小手工业者,也有与官营匹敌的大手工业者。 (2)三大部门 冶金业 汉武帝时盐铁官营;汉代开始用煤炭作燃料;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的水排 制瓷业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纺织业 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欧亚;长沙马王堆素纱蝉衣;中国开始被称为丝国 (三)商业经济的发展 原因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 汉代“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两汉时期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起来。 表现 城市发展:长安九市; 对外贸易:开

    21、辟丝绸之路,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 三、秦汉的思想、文化、科技 (一)思想 9 1秦朝“焚书坑儒” 原 因 秦王朝的建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这就需要统一的学术形态 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 在关于郡县制的辩论中,丞相李斯斥责儒者依古制实行分封制的主张不合时宜 内 容 秦始皇于公元前 213 年和公元前 212 年焚毁书籍、坑杀术士(术音述,术士,即儒士)的事件 影 响 “焚书坑儒”事件的影响是极为消极的,表明秦王朝在文化领域由博采先秦诸子学术向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化专制转型,新官学的内容也由综合宽容转向了专制 2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原因 汉初,实行“无为”

    22、 ,以黄老思想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社会问题严重:汉武帝时期,边境不宁,王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黄老之学已不能满足这一政治需要 有利条件:董仲舒结合了道家、阴阳五行家和法家的一些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以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汉武帝开拓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内容 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的学说 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特点 继承儒家,杂糅百家;外儒内法,以德为主,以刑为辅;儒学独尊,思想

    23、专制;君权神授,带有神学色彩。 措施 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治方面:重用儒生参与国家大政。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影响 积极:思想上: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政治上,儒学占据统治地们,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社会秩序;文化教育上,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推进了传统文化的与发展;民族心理上,对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休基本形成。 局限: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所有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造成文化专制 不利于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二)科技

    24、 1、造纸术:西汉前期已有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公元 8 世纪,阿拉伯人把造纸术传往欧洲,促进10 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张衡:地动仪 (三)文化 1文学:汉赋繁荣 (1)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2)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上林赋 ,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 2绘画 (1)概况:绘画门类已很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板画、画像石、画像砖等。 (2)代表: 夫妇宴饮图 。 3、文字 秦始皇推广书同文,以秦国的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后来书写简便的隶书得到推广。 第三单元 古代文明的整合与繁荣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25、、经济和文化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1、政治形势:国家分裂与政权并立,从 220 开始,经历了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到 589 年隋朝统一全国。 2、重要政治制度 九品中正制 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初衷以德才为授官依据,后来实则以出身门第为选官标准,是代表门阀士族利益的选官制度。这一制度缓和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矛盾。 三省制 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成为三省制的雏形 3、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 1、农业:使用灌溉工具翻车 2、手工业:魏晋南北朝有了生熟铁合炼的灌钢法;成功烧制出青白瓷。 3、北南朝时期形成

    26、了民间集市“草市” ;货币在流通中的作用减小,以物易物成为主要的交换手段。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1、思想:三教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11 背景 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儒学受到冲击。 表现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遵道” 玄学产生。它把儒家的政治伦理和道家哲学结合起来,形成的新的首家学说,实际是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的主观唯心主义。 2、科技 农学 齐民要术 数学 祖冲之:圆周率 造纸 纸逐渐取代竹木简成为最主要的书写工具 3、书法:东晋“书圣”王羲之,擅长草书、行书 4、绘画:文人

    27、画开始出现 二、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一)隋唐时期的政治 三省六部制 (1)机构设置: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政府事堂为三省宰相议政府场所。 (2)运行机构: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府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影响: 对当时:有利于集思广益,提高决策正确性和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与中央集权、削弱了相权 对后世:三省六部制的明确的分工和相互牵制的思想影响后世的国家体制。 监察制度 设御史台,定期 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科举制 (1)原因:九品中正制度衰微;士族地主的腐朽;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南北朝时期,庶族地主经济有了

    28、迅速发展,出身贫寒低微的庶族地主势力增强,要求取得相应的政治权利 (2)发展历程: 创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分科考试;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发展完善:唐朝科举只是取得做官的资格,还得通过吏部的考试方可授官,虽兼顾了多个阶层,但寒门小姓所占比重并不高,更多的还是通过赏赐、战功、恩荫得官。 宋朝王安石变法中,废明经,进士科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 元朝:科举时办时废 12 僵化:明清时期,采取八股取士 废除:戊戌变法时废除八股取士,清末“新政”废除科举考试。 (3)评价:积极:政治上,巩固了古代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和限制徇私舞弊的发生;有益于打破世家大

    29、族对官场的垄断,为不具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官吏来源,扩大了协议出让社会基础,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思想上,有利于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保证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强化了儒学对古代中国三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影响。 教育上,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维护社会公平公正。 后被西方国家借鉴,发展为现代文官制度。 消极:考试科目及内容相对狭窄,使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使整个知识分子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 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相对薄弱,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科举制

    30、走向腐朽,文化专制加强,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是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之一。 (4)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地方行政制度 道州县 均田制 北魏到唐前期推行;性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经营方式仍属个体经营的小农经济 节度使制 (1)开创: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后,给部分安史降将和率军平叛的刺史以节度使用封号。 (2)发展:名为朝廷藩镇,发展为割据势力。 (3)后果:形成藩镇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中央集权;唐朝灭亡后,五人工十国实际上是“藩镇割据”的延续。 (二)隋唐时期的经济 1农业 生产工具 唐朝的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 灌溉工具 唐朝时创制筒车 农业生产 专业化

    31、农户增多,商品化程度提高 赋役制度 由于均田制被破坏,由租庸调制转向两税法 2手工业 制瓷业 唐三彩;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首创釉下彩绘工艺;瓷器成为中国经13 海上丝绸之路外 的重要商品,这条路线也被称为“瓷路” 匠户制度 (1)唐朝:开始出现工匠在官营手工作坊内定期服役的制度。中唐以后,役匠减少,雇匠增多 。 (2)宋代:雇匠居多,实行薪酬制。 (3)元代:形成“匠籍”制度。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由专门机构管理,不得脱籍改业,世代相袭,承担指定工役。 (4)明代:放松对匠户的管理 将匠户制度改为轮班轮作,除分班定期服役外,其余时间可自制成品进入市场,使用匠记成为半自由的手工业者。以

    32、“班匠银”代替“匠籍制” ,即输钱代役。 (5)清朝废除。匠人获得自由身份,有利于私营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 ;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3商业 水陆商运 陆运:客舍,邸店、车坊等。水运:如俞大娘航船。海运: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 市的发展 唐代的草市演变为地方商业中心, 夜市比较繁荣; 实行坊市制度, 市有官吏管理,交易时间受到限制 商业都会 北方以长安、洛阳外,最为繁盛;南方有“扬一益二” ,扬州“雄富冠天下” 。 农村集市 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 辅助机构 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运河 大运何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 对外贸易 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中国

    33、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三)隋唐时期的文化 (一)思想:唐代中后期复兴儒学 背景 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魏晋时期,玄学出现,新思潮流行,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 ,主张以儒学为主,调整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实行三教并行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助长了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儒学的正统地位。 代表 韩愈:反对佛教和道教,宣称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宣称儒家的“道统”思想。 李翱:提出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意义 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奠定了基础。 (二)科技 14

    34、印刷术 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火药 (1)应用: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2)外传:12、13 世纪,经阿拉伯传入欧洲 (3)意义:将人类带入了热兵器时代,为欧洲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三)文化 1文学:隋唐时期,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原繁荣因 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文化多元化的趋向;汉代以来五言诗、七言诗的发展 代表诗人 初唐:王勃、陈子昂 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诗仙”李白(其诗反映了盛唐和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诗圣”杜甫(现实主义诗人,其诗被称为“诗史” 。 “三吏” “三别”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

    35、中唐:白居易创作大量讽喻诗 2艺术 书法 唐朝:欧阳询(欧体) 、颜真卿(颜体) 、柳公权(柳体) 、怀素、张旭狂草 绘画 王维以诗入画,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 第四单元 古代文明的成型宋元时期 一、宋元时期的政治 (一)宋初的集权 背景 唐中后期中书门下逐渐演变为最高中枢机构,相权合拢膨胀 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武将专权,中央集权有所削弱 中央:分割相权加强君权 一正:中书门下(政事堂)作为行政机构,设多名同平章事(宰相) ,掌最高行政权。三副: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枢密使分割军权、三司使用总理财政,分割财权。 15 地方: 军事上:确立了三衙一枢密院新体制。枢密院总理兵政,握有调兵之权。三

    36、衙主要负责军队的训练等日常事务,有“握兵之重”。两个机构互相制衡,形成了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三衙有握兵之重却无发兵之权的格局,实现了握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握兵权、调兵权和统兵权的分离,在体制上彻底消除了将帅专兵、发动兵变的可能性,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行政上:削弱或剥夺了地方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所有州直属中央;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官,不得由武臣掌握,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各州文书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能有效,旨在牵制知州权力,地方实行路州县三级。 财政上:制钱谷:地方一小部分作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由转运使完成。从而削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安

    37、定。 司法上:强复审:死刑需报中央复审核准,收回地方部分司法权。 结果,一方面,强化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另一方面,不利于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减弱了军队的战斗力;逐渐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科举制 宋代贡举确立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确定了宋朝科举制度的三级考试制度: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 监察制度 设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 自汉至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方式:打击诸侯势力、削弱武将军权、分割地方官权力。结果: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处于绝对上风,但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史论:北宋之

    38、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地方势力再也无力挑战中央;但中央集权的消极作用也日益明显;自宋以后,内忧不再是国家面对的主要问题,而外患则往往导致政权灭亡;古代的文武之争实际上是治世重文轻武,乱世重武轻文的轮翻上演。 (二)元朝的集权措施 (一)中央:一省一台二院 中书省 中央最高的行政机构,总理全国政务。长官为中书令。直辖“腹里” ,河北、山西、山东等地。 枢密院 枢密院掌管兵权。长官为枢密使。 御史台 御史台掌管监察。 宣政院 掌管全国宗教事务和直辖西藏等藏区事务。 (二)行省制度 特 点 行省是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行(署理、代理)中书事,后来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

    39、,下设路、府、州、县。 影 响 积极: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 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 促进了民族融合,增加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16 开创省制,奠定了明清行政区划的基础,沿用至今。 缺陷:以犬牙交错为主代替以山川形便为主划分行政区划,削弱了地方经济文化认同感,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地方行政区划层级过多且部分混乱,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地管理。 二、宋元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 1、土地政策:宋初“不抑兼并” ,造成土地兼并严重。 2、灌溉工具:水转翻车(高转筒车) 。 3、生产关系:租佃关系得到发展,使用农产品的商品化得到提高。 (1)原

    40、因:宋朝“不抑兼并” ;商品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衽租税货币化。 (2)表现:以民事立法,确认地主、自耕农的土地私有权;买卖田宅必须经过“立契”的法定程序;普遍实行租佃契约,保证租佃双方的权益。 (3)影响:地主对农民的控制进一步削弱;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有利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手工业 棉纺织业 宋:棉花种植及棉编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以后向内地传播 元:黄道婆革新纺织工艺;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松江迅速崛起为棉纺织业中心。 制瓷业 宋代出现五大名窑: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 (三)商业 市的发展 宋代打破了坊市制度,市突破了时空限制

    41、,商业街形成;草市更加普遍;还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海上贸易的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在边境之地设榷场,进行双边贸易 纸币的出现 北宋时的益州 (四川)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交子” 。 最初具有民间交易凭证的功能,后来发展为流通货币。 对外贸易 设市舶司管理;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商品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欧、北非等地区;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瓷器和丝绸是主要商品。元朝时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商税和海外税 商税和海外税成为财政的重要财源 商家 商家更加注重包装、广告和品牌效应,以商标加强质量保证。 商业品种 与文化有关的商业品种增加,如勾栏、瓦舍、风俗

    42、年画等。 (四)经济重心南移 17 过程 三国以前:经济重心在北方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唐朝中后期:开始南移 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的问题,大力兴办漕运,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 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主 要 原 因 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43、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 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南北方蔻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 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政治中心几度南移的影响。 影响 交通影响: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很大改善,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 人口分布: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反过来又促进北方人民进一步南移。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人才教育: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文化重心也随之南移。民族关系;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

    44、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区域经济:增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互补性。 对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王安石变法(选修 1) 背景: 1、兵虚财匮导致北宋积贫积弱 (1)原因:北宋初年过分中央集权的弊端导致各种矛盾突显。 (2)表现 军事上(冗兵) :扩编军队;军事部署实行“守内虚外”政策;军队调动频繁,战斗力不强。 政治上(冗官)分化事权,一职多官,导致官僚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财政上(冗费)军费和俸禄增加,大兴土木及向边疆民族政权交纳“岁币” 。 18 2.内

    45、忧外患加剧了社会危机 (1)内忧 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北宋王朝纵容土地兼并,导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士兵起义打击北宋统治。 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激化。朋党之争实质上是当时要求改革的势力与守旧势力的斗争。 (2)外患:辽、西夏的威胁 辽的威胁:1004 年,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 ,每年向辽交纳“岁币” 西夏的威胁:宋屡战屡败,与夏和议,交纳“岁币”使北宋政府财政负担更重。 庆历 新政 “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士大夫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 “庆历新政”的核心是整顿吏治,结果遭到官僚贵族的反对和诽谤,宋仁宋下令废止新法,范仲淹等被罢官,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宋神宗即位,为改变北宋积贫积弱

    46、的书页,任用王安法实施变法。 (1069 年开始) 内容 (1)富国之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2)强兵之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3)育才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 评价 积贫局面的改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积弱局面的改善: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结 局 及原因 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改革失败,其原因 (1)变法举措与积极开源的指导思想背离 (2)用行政权力积累国家财富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3)变法过于激进,执行过程缺乏监督。 (4)保守派势力强大。 (5)用人不

    47、当,官吏扰民,借机敲诈盘剥,损害百姓利益,引起民间不满。 (6)宋神宗动摇。 (7)没有触及到导致危机加深的社会经济结构。 四、宋元时期高度发达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一)思想:宋明理学 1背景 政治上 经历唐末五代的分裂动荡,纳常松驰,道德式微,不利于国家大一统。 宋代统治者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形成文人(士大夫)政治。 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文化政策相对宽松 19 宋人强烈的忧患意识,重视总结唐代政治的弊端。 经济上 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迅速发展 科技上 科学文化取得巨大成就,儒学家对自然和社会规律进行思考。 思想上 佛教、道教思想猛烈冲击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唐代中后期出现儒学复兴先声,北

    48、宋出现儒学复兴运动。 宋代儒学既继承了儒学传统,又吸收了佛、道的思辩哲学来阐释儒学。 反对王安石“新法”的需要,王安石创立“新学”指导变法,理学作为官僚集团反对变法的精神武器应运而生。 2、内容 (1)代表人物:理学北宋五子,二程,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心学陆九渊,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 (2)思想主张: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相同点 本质 都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 内容 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继承了孔孟“仁” “礼”的儒学发展的新形式 影响 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不同点 理学

    49、思想 “理”是世界的本原 “心”是世界的本原 方法论 强调“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或“致良知” 道德观 主张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 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3、特点 儒学进一步思辩化 融合佛、道思想。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以阐释儒学 以偷道德为思想核心。旨在维护社会秩序 4、评价 积极 利于塑造民族性格。如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用,凸显人性的庄严。 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家族、国家的和谐意识。 具有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历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的传

    50、统形成起了积极作用。 推动社会发展。如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立精神等。 消极 维护专制统治。宋明理学被统治者异化使用,成为禁锢人们思想和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 20 宣扬礼教和“安分” “守命”思想,成为人们的精神枷锁。 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 “存天理,灭人欲”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 程朱理学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既脱离实际逐渐僵化,又成为“又理杀人”的工具,阻碍了科技进步和学术发展。 其它,如等级观念、重男轻女、重礼轻法、轻视个体自由等。 (二)两宋时期科技文化的辉煌 1四大发明 印刷术 北宋平民毕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火药 宋朝为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注意事项

    本文(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通史历史》知识点资料)为本站会员(花***)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