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1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全册期末复习提纲

    • 资源ID:205087       资源大小:123.20KB        全文页数:4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1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全册期末复习提纲

    1、统编版(统编版(2019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期末复习提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政治制度 第第 1 1 课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是中国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时期。前 2070 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禹死启继,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1.1.商朝内外服制度商朝内外服制度: :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2.2.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 (1)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2、,同姓(姬)亲族是主体。 (2)内容:周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分封建立诸侯国。诸侯在国内又分封, 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系列。 诸侯享有受封土地的统治权, 但也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按照宗法制,周天子与贵族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保证世卿世禄(贵族政治) 。 (3)评价:分封制较商朝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体制,前期扩大了疆域,巩固了西周的统治。后期随着经济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分封制开始瓦解。 (4)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礼乐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3.商周政体的共同特征: (1)君主权利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

    3、主权利有制约作用; (2)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民”的意见; (3)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干预朝政; (4)原始民主遗存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1.1.背景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宗法血缘关系瓦解,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2)为适应社会变化,各国进行改革,君主专制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 (3)秦统一结束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 2.2.中央集权制中央集权制 (1)核心:皇帝制 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体制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2)中央:三公九卿制 皇帝之下设三公九

    4、卿制。丞相是百官之首,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是最高监察官。 (3)地方:郡县制,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4)文书推行 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递系统,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送到全国各地。 三、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演变三、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演变 其一其一 行政中枢的演变行政中枢的演变 1.汉朝 (1)汉承秦制,中央行政体制仍为三公九卿制。 (2)汉武帝为加强集权,设立中(内)朝,外朝丞相权力大大削弱。 (3)西汉晚期以后,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 (4)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利受到削弱。 2.隋唐(三省六部制) (1)确立:中书省决策,

    5、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长官并称宰相,共同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 (2)影响 体系完整,职权分明,有效履行国家职能,提高行政效率。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制约,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3.宋朝: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管财政,分割相权。特点:机构重叠 4.元朝: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一省制中枢体制。特点:丞相权重 5.明朝: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明成祖时建立起内阁制,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但决策权在皇帝手中。 6.清朝:雍正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秉承皇帝旨意,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听命于皇

    6、帝一人。中央发展趋势:相权越来越弱直至被废除,皇权不断加强。 其二其二 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1.汉朝 (1)地方体制 郡、县二级制 州、郡、县三级制 (2)主要内容:汉初沿袭秦朝郡县制,又分封王国和诸侯国,史称郡国并行。汉景帝武力削藩、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诸侯国权力不断被削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十三个州,每州设刺史,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东汉晚期,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有行政权、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局面。 2.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三级制 3.隋唐 (1)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沿

    7、用。 (2)唐把全国分为 10 道(后增至 15 道) ,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形成道、州、县三级制。 (3)唐中期后,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部分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4.宋朝:宋朝地方行政分州、县二级,后改道为路,形成路、府、县三级制。 5.元朝: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 ,作为中央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后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形成省、路、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6. 明清 (1)明朝废除行中书省,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来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2)清承明制,巡抚变为一省长官,又设总督

    8、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3)明清时期,省之下设府,府下设县,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 地方发展趋势:地方越来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第第 2 2 课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前 8-前 6 世纪,古代希腊城邦国家发展起来。 1.雅典:民主政治的代表 (1)表现 机构 产生方式 主要职责 性质或地位 公民大会 全体公民参加 讨论国家法律和政策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议事会 抽签产生 召集公民大会,参与国家日常管理 公民大会附属机构 陪审法庭 抽签产生 审理各种案件 日常司法机关 (2)特点:人

    9、民主权国家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轮番而治轮流统治与被统治;直接民主公民直接行使权力 2.斯巴达:寡头政治的代表 (1)表现 公民大会名义上是最高权力机关。王位世袭,国王垄断军事统帅权;长老会议员终身任职;监察官由选举产生,一年一任,一般不得连任。 (2)特点:实权掌握在国王和长老会手中,公民大会权力较小。 3.罗马:古代罗马经历了从共和制到帝制的演变。 (1)罗马共和国:罗马共和国国家权力由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掌握。 执政官,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元老院,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负责向官员提出建议等。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 特点:实权

    10、掌握在元老院和高级官员手中,公民大会的权力比较小。 (2)罗马帝国 前 2 世纪末(前 27 年) ,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形成君主统治。皇帝(元首)掌握国家权力,是最高立法者和最高法官,军队听命于皇帝。 4.古代希腊罗马政体的共同点 形式上都实现了分权;都维护奴隶主利益,维护奴隶制度;公民仅是少数;妇女、外侨和奴隶都没有资格参与政治。 二、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二、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 1.1.背景背景: (1)西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许多王国。 (2)法兰克帝国分裂,形成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雏形。 2.2.特征特征: (1)封君封臣制度。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 (2)世俗王权

    11、和基督教会长期并立,互相利用又多次冲突。 3.3.类型类型: (1)法国:等级君主制 14 世纪初,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三级会议,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标志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 (2)英国:议会君主制 13 世纪初, (封建)贵族、骑士和市民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 ,肯定国王的合法地位与人身神圣不可侵犯,保障封建主的特权,适当照顾骑士和市民利益。 13 世纪中后期,英国多次召开议会,议会权力逐渐加强。 14 世纪中期,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 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产生与发展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产生与发展 方式:资产阶级革命、民族独立战争、改革、王朝统一战争。 1.1.英国君主立

    12、宪制:英国君主立宪制: (1)17 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2)1689 年颁布权利法案 ,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3)18 世纪,逐渐形成责任内阁制,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 (4)19 世纪,英国进行三次议会改革,大部分成年男性公民获得选举权。 2.2.美国共和制美国共和制 (1)1775 年,北美独立战争,1776 年建立美利坚合众国。 (松散的邦联) (2)1787 年,美国制定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共和国,实行三权分立。 联邦制原则:联邦政府拥有政、经、军大权(中央集权),各州保留了较大的自主权。分权制衡原则:三权分立,制约平衡(立法国会 司法最高法院 行政

    13、总统) ;民主性原则:总统和议员由民选产生 3.3.法国共和制法国共和制 (1)1792 年,法国首次建立共和国,但共和制度并不巩固。 (2)1870 年,法国建立第三共和国,1875 年通过新宪法,确立了共和制。 (3)法国民主政治确立的特点曲折性、艰难性 4.评价 (1)近代西方政治制度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 (2)仍有历史局限,如选举权问题,黑人奴隶制问题。 第第 3 3 课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1.政党政治的尝试政党政治的尝试 (1)背景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4、,辛亥革命的胜利,1912 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2)过程: 开始:1912 年 3 月,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内容: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意义: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发展:1912 年,国民党在议会选举中获胜。1913 年,宋教仁被刺杀后,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 失败: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1915 年,袁世凯称帝。 2.2.国民政府的“训政”国民政府的“训政” (1)背景:

    15、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北洋政府统治结束。 (2)开始:1928 年,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 ,结束“军政” ,进入“训政”时期。 (3)内容:以党代政,国民党掌握实权,剥夺人民权利。 (4)实质:一党专政,独裁统治。 (5)结束:1948 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 ,进入“宪政”时期。 二、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二、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1.土地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 (1)革命根据地不断涌现,各地苏维埃政权陆续建立。 (2)1931 年 11 月,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通过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制定宪法大纲。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2.

    16、2.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 (1)背景: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逐步扩大。各抗日根据地积极进行政权建设。 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2)内容:设立边区政府;设置各级参议会,边区政府委员由参议会选举产生;实行三三制原则。 (3)意义: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3.3.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1)背景:战局的发展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 (2)内容: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1949 年 6 月) ,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理论基础。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三、中华人民

    17、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1949 年 9 月,政协会议通过共同纲领 ,具有临时宪法性质,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4 宪法) ,以国家根本大法形式规定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 (3)1957 年后,反右斗争扩大化, “文革”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4)1982 年,通过中华

    18、人民共和国宪法 (82 年宪法) ,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这是一部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集中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治协商制度 (1) 1949 年 9 月, 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标志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代行人大职能。 (2)1954 年,一届人大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3)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提出“

    19、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4)改革开放后,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16 字方针;进一步明确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入宪法走上制度化轨道。 3.3.新时代发展完善新时代发展完善 (1)2013 年 11 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2019 年 10 月,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20、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第第 4 4 课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一、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一、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 1.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战国时期商鞅变法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动。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急剧变动。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 (2)措施:经济上: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 (3)影响: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封建政治、经济、军事发展;使秦

    21、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2.2.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内迁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 前秦一度统一北方但迅速瓦解;北魏重新统一北方; 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2)措施:前期(冯太后支持) :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 ;后期(亲政后) :迁都洛阳、易服饰、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 (3)影响:有效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民族矛盾,缩小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3.3.北宋王安石变法北宋王安石变法 (1)背景: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教训,采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2、,巩固国家统一和安定。 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经常受到游牧民族袭扰。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主张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而失败。 (2) 内容: 针对官僚机构、 财政制度、 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 制定和推行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 富国之法理财措施(农青免农青免 市方均市方均)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青 苗 法:政府低息贷款给农民 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 免 役 法: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增加了政府收入。 市 易 法:政府设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物,短缺时卖出,限制商人控制

    23、市场,稳定物价。 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肥瘠收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打击大地主大官僚利益。 均 输 法:按“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节省运费和购价,避免囤积居奇。 强国之法军事措施(保保将军)(保保将军) 保甲法:十家为一保,农闲时练兵生产,战时编入军队,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减少军费开支。 保马法:官马由农户保养,减少政府支出。 将兵法:设专门将领训练军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军器监:专门管理武器的制造,保证武器的质量。 取士之法教育措施(改科举 整太学 择人才) 改革科举 改革科举考试内容,专考经义和时务策,有利于对现实的关心,有利于统治者选拔人才。 整顿太学

    24、 太学生中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授官。设立律学和医学,健全武学,培养适应改革需要的人才。 唯才用人 对官员子弟择优录取,克服“恩荫”的弊病,选拔更多有才能的人成为改革的中坚力量。 (3)影响 王安石变法促进经济发展和军事实力壮大,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触动大官僚、大地主利益,招致强烈反对;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 。 4.4.明朝张居正改革明朝张居正改革 (1)背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明朝中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2)措施:整顿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剪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实行一条鞭法。 (3)评价: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统

    25、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但他死后改革措施除一条鞭法外,几乎全部废止。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1.维新变法维新变法 (1)背景: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爱国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措施 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提倡西学,议论时政,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主张学习日本、俄国变革政治;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 (3)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抨击,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触犯守旧势力的利益,

    26、遭到激烈反对,慈禧发动政变废除大部分变法措施。 (4)认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2.2.清末新政清末新政 (1)目的: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 (2)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3)评价;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 3.3.中华民国政府(中华民国政府(1912191219491949) (1)内容:推行一些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和教育等方面。 (2)局限: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 (3)结果:多以失败告终。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

    27、革 1.1.过渡时期(过渡时期(1949194919561956) (1)措施: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 (2)影响: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在短时间内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成功实现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2 2、社会主义探索十年(、社会主义探索十年(1956195619661966) (1)内容: 1956 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 (2)地位: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3)局限: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左倾错误,出现严重曲折。 (4)影响:初步建立起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

    28、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3.3.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年,内容: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2)2012 年中共十八大,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3)2013 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4)2017 年中共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

    29、入党章。 (5)2019 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 4 4、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 (1)重大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 (所有权 承包权 使用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地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 、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

    30、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2)改革开放的影响 极大改变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第 5

    31、 5 课课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 一、秦汉至魏晋时期一、秦汉至魏晋时期 (一)(一)选官用官选官用官 1.1.先秦先秦 (1)西周至春秋,实行世官制,即世卿世禄制,形成贵族政治。 (2)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采用荐举制、军功任官等。 2.2.秦朝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3.3.西汉西汉:察举制 汉武帝推行察举制,即先考察后推举,重点考察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分为常科和特科。察举制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4.4.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1)背景:东汉末动乱,豪强名士控制地方选人权。 (2)开始:220 年,魏王曹丕开始推行。 (3)依据:家世、道德和

    32、才能。 (4) 评价: 中正官由中央高官担任, 将选官权收归中央, 加强了中央集权; 后来门阀士族垄断用人权,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二)(二)管理制度管理制度 1.考核办法:秦汉官员考核采用上计制,考核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魏晋南北朝,考核大多流于形式。 2.监察制度: (1)建立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2)汉武帝将全国划分十三个州,每州设刺史,代表皇帝巡行郡国。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二、隋唐至两宋时期 1.1.选官用官选官用官:科举制 (1)背景:门阀士族没落;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要求参政。 (2)形成: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隋炀帝设置进士科

    33、,标志科举制诞生;两宋“取士不问家世” 。 (3)分类:制举,常举。 (4)依据:考试成绩(才学) (5) 评价: 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起到巨大作用。 2.2.管理制度管理制度 (1)考核:隋唐时归尚书省吏部负责。唐朝考核以道德和才能为标准。 (2)监察: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唐太宗划分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巡回监察。宋承唐制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为监察区。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 三、元明清时期三、元明清时期 1.1.选官选官:科举制(八股取士) (1)元朝选官部分保留蒙古传统方式,后恢复科举,时断时续。 (2)明清科举分乡试

    34、、会试、殿试三级,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乡试由各省主持,考中者称举人;会试由礼部主持,考中者称贡士;殿试由皇帝主持,通过者称进士。 (3)明朝实行南北卷制度。 2.2.管理:管理: (1)考核 明朝有考满和考察。考满是对任期已满官员的考核,分初考、再考和通考,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考察包括朝觐考察(外察)和京察。 清朝的考课制度,包括京察(京官)和大计(外省文官) 。 (2)监察 元朝监察机构严密,中央有御史台,地方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明清主要机构有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 ,分别设有监察御史与六科给事中。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 四、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四、中国古代选官

    35、制度的发展趋势 1.选官标准从血缘、家世、品行到学识才能,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2.选拔方式从血缘世袭、地方举荐到中央考试选拔,由贵族政治发展为官僚政治。 3.选官基础日益扩大; 4.选官原则渐趋相对公平、公开、客观。 五、中国古代考核制度的特点五、中国古代考核制度的特点 1.内容全面,既考察经济和社会指标,也评判官吏的道德才能。 2.考核对象逐步合理分类。 3.考核机构专业化。如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和监司负责考核。 4.考核过程注重公开公正。 六、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征六、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征 1.为专制皇权服务。监察的对象是各级管吏,皇帝不受任何监督。 2.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

    36、 3.监察官秩卑(zh bi,官品低) 、位尊、权重。 4.监察方式多样化。既有常设监察机构,又有巡视监察。 第第 6 6 课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西方的文官制度 一、一、建立建立背景背景 1 1、政治:政治:1718 世纪,欧美国家逐渐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后,官员的选拔体制仍存在许多问题。内阁制和政党政治形成后, “政党分肥制”不但造成腐败泛滥, 还严重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 2 2、经济:经济:工业革命后,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职能急剧扩展,管理的事务也越来越复杂,亟须建立有能力、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 3 3、文化:文化:随着“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思

    37、想深入人心,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 二、建立二、建立过程过程:英国美国 1.1.英国英国:英国是西方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英国是西方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 (1)18 世纪初,为防止国王通过任命官员干预议会活动,英国规定除大臣外,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 (2)19 世纪初,开始设立常务次官职位。英国政府官员分两类:政务官、事务官(即文官)。 (3)1855 年,英国颁布法令,建立文官委员会,对候选人进行考试。 直接原因:克里米亚战争英军伤亡惨重,人们对政府官员的管理能力不满。 (4)1870 年,英国文官制度最终确立。 2.2.其他国家其他国家 (1)1883 年,美国国

    38、会通过美国文官法 ,建立文官制度。 (2)二战后,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国也建立文官制度。 三、特点三、特点:1.公开考试。 2.政治中立。 3.职务常任。 4.论功晋升。 四、四、文官制度文官制度评价评价 1.1.积极积极: (1)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部门的事务官员的选用和管理,促进国家治理水平提高。 (2)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2.2.局限局限: (1)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2)文官人数急剧膨胀,增加国家财政负担。 (3)层次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工作效率。 第第 7 7 课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一、晚清选

    39、官制度的变革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1.科举制度的废除科举制度的废除 (1)1898 年,加设经济特科。在康有为等人建议下,废八股,改试策论,后未能实行。 原因:西学不断传播,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危机严重。 (2)1901 年,实行新政,各省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3)1905 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奏请,下诏废除科举制。 表现: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学务大臣颁发教科书,城乡各处遍设学堂。 2.2.选官制度的改革选官制度的改革 (1)官制改革: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瓦解传统六部体制。 (2)选官制度更新:录

    40、用新式学堂毕业生, “酌加擢用,优于官阶” 。 (3)1904 年初,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 (4)确立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1905 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二、民国时期的选官制度二、民国时期的选官制度 1.1.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1)内容: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选拔和任用;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运行机制。 (2)评价:基本没有实行,但是,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后来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2.2.北洋政府的选官制度北洋政府的选官制度 (1)选拔官员主要采用

    41、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 (2)1913 年初,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 ,标志文官考试制度建立。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局限性: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3)甄别是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决定其能否留任。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重要措施,用意是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3.3.南京国民政府的选官制度南京国民政府的选官制度 以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1)官吏称谓被公务员代替。 (2)1929 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 。1933 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 ,标志近代公务员制度建立。 (3)公务员的选任由考试院负责。 (4)1

    42、929 年,国民政府公布第一部考试法 ,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得到确立。 特点: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5)对一般在职人员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 三、新中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三、新中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原则:原则: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原则。 1.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和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后来,又建立了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干部制度。 2.改革开放后,逐步实现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3.十八大以来,

    43、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廉政建设不断完善。 4.1993 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 5.2005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公务员法 ,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6.我国建立公务员制度的意义 (1)将会促进干部的分类管理,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全面改革。 (2)可以加强政府系统干部人事管理的民主化、法制化和科学化。 (3)有利于形成和建立起精干、高效和强有力的行政工作系统。 附: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异同附: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异同 1.相同: (1)公开考试,择优录取。 (2)对职位进行分类。 (3)广泛使用“考绩制” 。 2.不同: (1)西方实行政治中立,中国坚持

    44、党管干部。 (2)西方实行“两官分途”(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两类),中国二者不分。 (3)西方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中国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 (4)西方文官终身任职,中国公务员有辞退机制。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法律与教化 第第 8 8 课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时时期期 法治法治 教化(礼教)教化(礼教) 礼法关系礼法关系 西周 九刑 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敬天保民有进步性 礼法结合 东周 铸刑书,成文法;法家、法治 儒家 德治 礼法对立 秦朝 秦律严刑峻法 焚书坑儒 汉朝 九章律 独尊儒术 礼法结合 唐朝 唐律疏议 大唐开元礼 宋朝 宋刑律 天圣令 理学 吕氏乡约

    45、礼法结合 约律分野 明朝 大明律律令合一 六谕 约律融合 清朝 大清律例 圣谕十六条 圣谕广训 约律合流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夏商:君主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 2.西周:为了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建立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1”思想,有一定进步性。 3.东周 (1)背景: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东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诸侯国纷纷寻求治国新思想。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2)代表:儒家:德治思想;法家:法治思想。 (3)内容 1)法家 起源: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春秋郑国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

    46、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引发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主张:人性恶,主张法治 代表:商鞅:在秦国颁布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 韩非:以法、术、势驾驭臣下;赏罚分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保证法令畅通。 优势: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体现:秦统一六国,建立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儒家:主张:人性善,主张德治;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民意。代表:孔子:为政以德、节用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局限:儒家思想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无助于国君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难以落到实处。 二

    47、、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时期 (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 (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 (3)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2.2.魏晋时期: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 (1)背景: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 (2)措施: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 (3)量刑原则之一: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目的是维护儒家的三纲五常。 3.3.唐朝唐朝 (1)删繁就简: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唐高宗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 继

    48、承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2)礼法结合的典范:唐律。 (3)礼治:732 年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 内容:分吉、宾、军、嘉、凶五礼。评价: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 地位: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1.法律法律 (1)宋朝 1)特征:沿袭唐律,法律制定多以唐律为蓝本; 2)表现: 963 年宋刑统,其条目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只是有些内容略有改变;天圣令,以开元二十五年令为蓝本。 (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

    49、律。 (3) 明朝: 以唐律为蓝本制定 大明律 , 在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 “例” ; 数次重修 问刑条例 ,最后一次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4)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2.2.教化教化 (1)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发展出理学;理学:开始:北宋周敦颐;集大成者:南宋朱熹 ;程朱理学:程颐、程颢和朱熹;统治地位确定:南宋后期;传播途径:控制教育和科举;授徒、书院讲学。代表作品:朱熹的家礼、小学 (2)宋朝以后 1)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 乡约的开创:北宋吕大钧兄弟,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乡约的发展:明朝后期

    50、,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主劝谕,也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清朝基本延续明朝模式,宣讲内容变成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常常引用大清律例。 2)变化: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第第 9 9 课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一、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一、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 1.1.渊源渊源 (1)罗马共和国时期:目的:为了缓和平民和贵族的矛盾。时间:公元前 450 年左右。法律:颁布了十二铜表法 。 (2)罗马帝国时期:原因:统治区域扩大,人口激增,法律制度更加完善。时


    注意事项

    本文(2021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全册期末复习提纲)为本站会员(花***)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