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1-2022学年高二地理新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全册知识点归纳

    • 资源ID:205130       资源大小:4.44MB        全文页数:5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1-2022学年高二地理新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全册知识点归纳

    1、2021-2022 学年高二地理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人教版 2019 选择性必修选择性必修 2 全册全册知识全归纳知识全归纳 第一章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地理区域与区域发展地理 第一节 多种多样的区域 一、不同类型的区域 1区域的含义: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地域差异地域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目的目的和标准标准划定的空间单元。 2区域的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范围、形状和边界边界。 (2)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相对一致。 (3)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区域的内涵 内涵 阐释 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 并占有一定的空间, 这些空间可

    2、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 其划分体现了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客观性指其划分是建立在地域差异基础上的;主观性指区域是人们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人为划分的 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范围有大有小, 界线往往有过渡性特征, 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地带”,如干湿地区;但有的界线明确,如行政区 有一定的层次结构 分级性、多级性或层次性,即区域具有级别差异,如右图所示: 3区域的类型 (1)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定的区域 按自然特征自然特征划分,如中国东部季风区或黄土高原区。 按人文特征人文特征划分,如汉语北方方言区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综合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划分,如中国主体功能区。 政府为了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行政管

    3、理目标而划定的区域,如行政区、经济特区、保税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 (2)客观存在,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认知的区域,如中国野生稻分布区、低硒地区等。 不同类型的区域及其划分意义 划分依据 举例 意义 自然特征 中国东部季风区、黄土高原区 了解区域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的差异,因地制宜,发展生产 人文特征 汉语北方方言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综合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中国主体功能区 为了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 行政区、经济特区、保税区、基本农田保护区 发挥地区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对口支援地区、国家扶贫地区 有助于消除贫困,体现社会公平 禁止开发区、生态保护区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历史文化

    4、保护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促进经济发展,保护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创新力 客观存在,在实践中逐渐认知的 中国野生稻分布区 为水稻育种专家寻找杂交育种的野生稻提供帮助 低硒地区 为有效预防克山病提供依据 二、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1区域的空间尺度可体现为区域的层级高低高低 (1)较高层级的区域往往与较大尺度较大尺度对应。 (2)较大尺度的区域可包含若干较小尺度较小尺度的区域。 2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可以相互促进相互促进。 3同一尺度的区域,会因面积大小和地理位置地理位置的差异,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发展条件和不同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向。 4区域空间尺度 (1)理清区域的层级高低 一个大的区域可以划分为若干较小的

    5、区域,因此层级较高的区域往往空间尺度较大,数量相应较少,而层级较低的区域往往空间尺度较小,数量相对较多,如下图所示: (2)把握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之间的关系 空间尺度不同的区域,在区域发展上可以相互促进。 空间尺度相同的区域,因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的差异,各有自己的发展优势,因此往往发展条件与发展方向不同。 第二节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 一、区域整体性 1区域要素 (1)分类 自然要素:地质、地貌地貌、气候、水文水文、生物生物、土壤等。 人文要素:人口人口、文化、经济等。 (2)表现:可以通过景观景观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 2区域整体性的表现 (1)区域内各类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影响的,有些是直接直

    6、接影响,有些是间接间接影响 主要表现 人类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界发生直接联系区域的文化会通过制度、习俗、社会组织等影响 人类生产和生活,再间接影响自然界 具体阐释 举例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和能量,与自然界发生直接联系 捕鱼、采矿、风能发电 区域的文化会通过制度、习俗、社会组织等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再间接影响自然界 我国环境保护法规的实施,控制了污染企业的数量和分布,以及污染物的排放,从而减少了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 (2)区域内各类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制约,使得区域具有整体性,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 提示 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是区域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结果

    7、。区域环境要素的发展变化也会导致区域环境特征的整体变化。 举 例 在干旱地区,人们通过修建水渠、发展节水技术等,高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并制定了严格的分段用水制度,使聚落和农业得以发展。同时,这些地区的人们在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意识到水资源是区域发展的限制条件,要保持人水协调,以免给环境造成过大压力 二、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 1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主要表现 地理位置差异自然条件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文化习俗差异 2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 区域 表现 举例 区域关联主要是通过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区域间流动实现的 河水从上游流向下游、野生动物的季节性迁徙,属于自然要素的区域间流动 人口迁移、产

    8、业转移、区际贸易、文化交流等,属于人文要素的区域间流动 3区域关联的影响 表现 举例 区域之间流动的要素种类及其方向、强度的变化,可以改变区域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方向 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强化各自的功能定位,各有侧重地推动要素流动,从而促进各自的进一步发展 4区域的发展要求 5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1)地理位置 (2)自然条件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耕地条件 水稻土水稻土为主,多为水田,人均耕地面积低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黑土黑土为主,多为旱地,人均耕地面积高于

    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源条件 贫乏贫乏 有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农业生产特点受各区域要素综合作用的直接影响,两区域的农业生产呈现不同的特点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耕作类型 水田水田耕作业、水产业 旱地耕作业、畜牧业 主要作物 水稻、油菜、棉花 玉米、大豆、春小麦春小麦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一年一熟 (4)工业生产特点两区域受区域关联性影响明显 (5)两区域小结: 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特征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松嫩平原的区域特征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6)两区域的发展变化 松嫩平原:因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气候变暖,水稻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长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

    10、速发展,由全国的粮食净输出区净输出区变为粮食净输入区净输入区。 提示 区域间的要素流动,形成了区域的关联性特征。区域的关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区域发展中的短缺要素,促进区域的持续发展。 区域的四大特征 特 征 图解(A、B 为两个不同的区域,“ ”“ ”表示不同的地理要素) 举例 整 体 性 表现为 A 内部的地理要素组成一个统一整体 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 西北干旱区的整体性 差 异 性 表现为 A、B 内部分别具有相对一致性,但 A、B之间有差异性 新疆长绒棉基地与陕西苹果基地之间 关 联 性 表现为 A、B 之间的各种联系,能提供彼此所需 我国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工程,经济全球化

    11、 动 态 性 表现为区域类型和范围的变动 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在 2010 年包括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两省一市;但是在 2019 年扩大至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三省一市 本章思维导图本章思维导图 答案 边界 自然特征 空间单元 较高 区域景观 人文要素 自然条件 因地制宜 综合思维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的答题思路 区域特征(差异)分析区域特征(差异)分析 (变式:(变式:XX 事物对环境的影响;事物对环境的影响;XX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包括南北半球位置、纬度带、热量带; (找重要的纬线,处于什么纬度带和热量带) 海陆位置:地处内陆还是

    12、沿海;大陆内部 XX 地形区的 XX 方位;大陆哪个方位,濒临海洋哪岸;(如中国在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相对位置: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隔海与我国大陆相望; 例句:位于例句:位于 半球,位于半球,位于 纬度纬度(或或 带带);距海较远;距海较远(近近),位于,位于 大洋大洋 岸;位于岸;位于 大陆大陆 部。部。 (2)自然特征 地形(地貌):主要地形;地势;海岸线;特殊地貌; 例句:以例句:以 地形为主;地势地形为主;地势 高高 低;多低;多 地貌,地质地貌,地质 ;海岸线曲折(平滑) 。 (判断依据:高线、;海岸线曲折(平滑) 。 (判断依据:高线、河流或其它与地形有关的地理要素)河

    13、流或其它与地形有关的地理要素) 气候:主要的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光照、风速、海洋性(大陆性)、气象灾害等。 例句:属于例句:属于 气候类型;夏季气候类型;夏季 ,冬季,冬季 ;气温年较差;气温年较差 ;年降水量;年降水量 ,降水季节变化,降水季节变化 ;光照;光照 ,易受易受 灾害影响。灾害影响。 水文(河流和湖泊):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河流水文特征:径流量、含沙量、结冰期、汛期、水能、水位、凌汛、水质 河流水系特征:流域面积、流程长短、流向、支流状况、河床特征、水系形状 湖泊水文特征:补给方式;水量大小;水位季节变化大小;结冰期;含沙量透明度;内外流湖;盐度、矿化度;水温随深度的

    14、变化。 水利和水害:利:发电、航运、灌溉、水产养殖、旅游等 害:凌汛、洪涝 例句:为内例句:为内(或外或外)流河,河流、湖泊多少,水资源多少;径流量流河,河流、湖泊多少,水资源多少;径流量 、季节变化、季节变化 ;汛期;汛期 、含沙量、含沙量 、结冰期结冰期 ;有;有(无无)凌汛。凌汛。 土壤特征:类型、分布、特点(肥瘦、厚薄、干湿、酸碱)。 例句: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土壤水分充足。 (地带性(纬度及海陆位置) 、地方性特色土壤)例句: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土壤水分充足。 (地带性(纬度及海陆位置) 、地方性特色土壤) 植被(生物)特征: 植被:类型、水平分布规律、垂直地域分异是否显著 例句:以

    15、例句:以 林为主;植被覆盖率高林为主;植被覆盖率高(低低);生物多样性高(低) 。;生物多样性高(低) 。 自然资源: 农业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 工业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水运与水能、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旅游资源:自然旅游景观、人文旅游景观 自然灾害:地质地貌灾害、气候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 (3)人文地理特征 经济特征:经济水平、产业结构 例句:经济发达,工业发达,服务业比重较高 农业:主要农产品分布;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及特点; (备用: 主要从区位条件、 耕地制度或熟制(热量影响)、 作物种类(热量和水分影响)、 耕地类型(水分影响)) 注:农业结构

    16、:包括种植业、畜牧业及林业、渔业的比重; 农业地域类型:略; 农业特点:商品率、规模大小、机械化程度高低和劳动生产率高低、科技水平和农业经营方式。 例句:以例句:以 XX 业为主,业为主,XX 地域类型发达,规模大,商品率高,生产率高。地域类型发达,规模大,商品率高,生产率高。 工业:工业结构、生产特点、地位 注:工业结构:轻重工业比重、基础工业和高新工业比重、制造业等级; 生产特点:高新工业和传统工业的特点,教材上有明确表述; 地位:比如德国工业占绝对优势; 例句:以重工业、能源工业和军事工业为主,轻工业薄弱;例句:以重工业、能源工业和军事工业为主,轻工业薄弱; 交通:主要交通方式、交通线及

    17、线路密度;交通位置重要性。 关注:枢纽、入海口、航线的必经之地、中间位置、沟通南北和东西交通的枢纽、“十字路口” 例句:以例句:以 (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方式)为主,交通网密布,交通便利为主,交通网密布,交通便利(不便不便); 人口与城市: 分布特点:面状分布:平原密集、沿海密集; 线状分布:沿河流、海岸线、交通线分布 原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交通便利等。 例句例句(人口人口):劳动力丰富:劳动力丰富(不足不足);人口素质;人口素质 ;老龄化问题;老龄化问题 ;人口就业压力;人口就业压力 例句例句(城市城市):城市数量:城市数量 ;规模;规模 ,辐射带动作用,辐射带动作用 ;多

    18、沿;多沿 分布;城市化水平分布;城市化水平 环境: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荒漠化、水土流失)两大方面 区域差异的比较分析常有以下三种情况:区域差异的比较分析常有以下三种情况: 1是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常侧重于比较不同点,即区域差异比较; 2是比较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或者说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或者说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 3是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在高考中,常以“比较两区域的自然特征(人文特征)”的设问形式出现。 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一、自然条件与区

    19、域发展 1区域的发展离不开自然条件 (1)主要表现: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等各种要素都对区域发展有重要影响。 (2)典例 (3)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区域发展提供动力与机遇 优越的地理位置容易与相邻区域产生区域关联, 通过区域间要素的流动而获取促进区域发展的动力与机遇。 (4)优越的区域自然要素及其组合会极大地促进区域发展 适宜的气候、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适宜农耕的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提供丰富的生物资源,也会为人类生存提供宜居之地。 多样的生态环境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多种经营的便利。 优越的水文环境可为区域发展提供丰富的水资源、水能资源及运输、养殖、旅游等方面的便利。

    20、 2自然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非唯一条件 (1)有些区域的自然条件虽优越,但区域发展水平不高,如孟加拉国。 (2)有些区域虽然自然条件较差,但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却发展得很好,如日本。 3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改造自然 (1)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如水利工程都江堰。 (2)如果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终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如美国大平原地区在 20 世纪 30 年代大面积开垦中部大平原,破坏了草原草原植被,使土壤极易遭受风蚀风蚀而出现了“黑风暴”。 提示 日本是自然条件较差的国家,但具有优越的海运条件,加上采取开放的政策,可从其他区域输入资源,利用自身先进

    21、的技术进行加工制造输出产品,使本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 (3)人类活动对区域自然条件的改造影响区域发展 自然条件 改造方式 对区域的影响 气候条件 发展温室大棚,改造热量条件 提高区域耕地利用效率 人工降雨,改造水分条件 缓解区域旱情 地形条件 山区发展梯田,进行立体种植 发展农业,保护生态 水文条件 建设水利工程 防洪、排涝、灌溉 过度开发 导致湖泊干涸、地下水水位下降 生物条件 过度捕捞、引进物种 破坏生物多样性、导致生物入侵 破坏植被 产生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区域生态问题 二、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1正确认识自然资源 (1)含义 自然资源是指在自然界中能够为人类所利用的自然物质要素。 联合国

    22、环境规划署将其定义为: 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特点 特点 表现 举例 开发利用要求 分布的不平衡性 数量或质量上的地域差异 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合理调配 可再生资源分布具有地域分异规律 不同自然带内热量、水分差异及生物资源变化 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分布具有地质规律 金、银、铜、铁等内生矿多分布在岩浆岩地区,煤、石油等外生矿多分布在沉积岩地区 资源间的联系性 可再生资源之间表现突出 热带雨林地区,水热资源充足,动植物资源丰富;荒漠地区,降水少,动植物资源贫乏,风力资源、太阳光热资源丰富 注意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 数量的有

    23、限性 绝对数量将随人类的开发利用不断减少 各种矿产资源 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循环利用 资源的再生、更新、循环总有一定周期 生物、土地、水、气候资源 利用的发展性 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不断拓展 产业革命前,以木材、风力、畜力、水力为主;产业革命以来,以煤炭利用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石油、天然气逐渐成为主要能源。目前,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正在推广利用 对于尚未完全弄清其用途和开发利用途径的不可再生资源最好不要轻易开发利用 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 2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物质基础 (1)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种类不同 农业社会:土地资源土地资源对区域发

    24、展具有重要影响。 工业社会: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 (2)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丰富程度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根本性改变。 有的区域矿产资源贫乏,成为制约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3)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储量区域分布与组合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有的区域不仅自然资源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支撑作用。 3如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更是区域发展的关键关键 (1)有的区域尽管矿产资源丰富,但过度依赖过度依赖矿产资源,也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资源诅咒资源诅咒”现象。 (2)有些国家矿产

    25、资源贫乏,却并未阻碍其经济发展。 温馨提示 澳大利亚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和铝土等矿产资源,其矿产资源的生产量、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因此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4.理解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资源丰富地区,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撑基础雄厚。 (2)自然资源影响劳动地域分工的基本格局: 资源丰富地区, 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劳动力的主要从业领域。 (3)自然资源是制约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矿产资源丰富地区,对矿产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使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4)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直接影响区域空间结构和经济区域的类型,如我国山西煤炭资源的开发促使许多土地利

    26、用方式转变为工矿业用地,交通用地面积扩大,逐步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3理解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1)资源的空间分布可分为资源的自然分布和经济分布。自然分布是指资源天然存在的地质和地理分布;经济分布则是指具有效用并能予以经济利用的资源分布状况。 (2)实现资源从自然分布到经济分布的途径是: 加大资源供给地带的资源开发力度, 使之向资源贫乏区流动;强化资源需求地带对替代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资源的贫乏区同样具有发展经济的条件。 资源贫乏地区可以依据自身的比较优势, 借助区域关联性特征,促进区域间的资源要素流动而推动自身经济的发展。 三、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方法 (1)区域

    27、内矿产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评价内容 评价角度 资源条件 可从储量、分布范围、种类、质量、与其他资源的匹配度等方面评价 开采条件 可从矿层厚度、埋藏深浅、矿区的地质条件、可否进行露天开采等方面评价 市场条件 可从消费市场是否广阔、市场潜力大小、距市场远近等方面评价 交通运输 条件 可从交通位置、交通运输方式、交通便捷程度等方面分析 (2)可再生能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种类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我国分布区 水能 河流径流量、河流落差、地质条件、河流含沙量 一般包括本地市场需求量、 距外地市场的远近、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等 西南地区、 中南地区和黄河中上游 太阳能 海拔、空气稀薄程度、天气状况、大

    28、气的洁净程度 青藏高原、西北内陆地区 风能 风源远近及其稳定程度、地形 我国西北地区、 东北地区、 华北地区和沿海地区 地热能 地理位置、地质条件 西藏、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 潮汐能 海岸线轮廓、潮汐次数、潮高 东南沿海地区 沼气能 微生物数量、温度、发酵时间 南方地区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一、生态脆弱区 1含义: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恢复的地区。 2主要分布:干湿干湿交替、农牧农牧交错、水陆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沙漠边缘等地区。 3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土地易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盐碱化、土壤肥力肥力下降等。

    29、 4我国的生态脆弱区 (1)特点:面积大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2)典型地区 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石漠化石漠化问题突出。 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场退化,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沙尘沙尘源区。 提示 我国南方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形成的重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 是一个自然过程, 但人类的过度开垦,破坏了地表植被,加速了石漠化进程。 5正确认识生态脆弱区 (1)从成因看: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往往是气候变异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对其脆弱的生态产生强烈干扰,易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 (2)从分布看:生态脆弱区往往具有过渡性特征,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

    30、漠边缘等地区。 (3)从表现看:生态脆弱区的土地易退化,呈现荒漠化景观,不同的区域呈现不同的表现。 土地退化土地沙化 土壤侵蚀 石漠化 土壤盐碱化 土壤肥力下降 表现 我国的分布 “三北地区” 黄土高原地区、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 西北干旱灌溉区、华北半湿润区 东北平原黑土分布区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1概况 (1)位置特征:位于农区与牧区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2)现象变化: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冷暖、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 2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 (1)干旱是土地退化的潜在原因 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

    31、大程度上决定了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如图所示: (2)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临界性且变率大年均降水量大多在 300400 毫米,夏季暴雨集中。 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如图所示: (3)多大风大风多集中于冬春季节,地表易遭受大风侵蚀侵蚀。 3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 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首先是人口的压力, 人口的激增加大了对环境的压力; 其次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方式,人类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的利用加速了土地的退化。其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如图所示: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人类对水资源利用不当, 也会加剧土地退化。

    32、 比如, 在绿洲地区, 河流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等),会导致生态恶化和次生盐渍化。 提示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有很多,但不同区域的主导人为原因不同,其结果都是地表植被遭到破坏而导致风蚀、水蚀、沙漠侵吞,从而使土地退化。 判断不同地区土地退化人为因素的技巧 人为因素 典型地区 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 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到破坏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加速了草场退化的进程 过度开垦 农垦区周围及荒漠绿洲 土壤风蚀沙化和次生盐渍化 水资源利用不当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古城遗址 上游用水过多,下游因缺水而使绿洲退化 三、北方

    33、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1治理原则 (1)树立生态脆弱区要以保护、恢复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 (2)综合运用生物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解决问题,实现人地和谐人地和谐发展。 2综合治理措施 (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2)构筑防护体系 (3)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4)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 (5)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四、图解法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地退化特点及治理 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形成不同的土地退化特征,防治措施也不同。 五、因果法分析土地退化的整治措施 不同地区的土地退化原因不同,整治措施也不同。 第三节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一、资源枯

    34、竭型城市及其转型 1资源型城市 (1)含义:因大规模开采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而兴起,并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业为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的城市。 (2)生命周期 (3)资源开发促进了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的部分资源型城市: 类型 煤城 钢城 有色冶金 石油城 瓷都 森工城市 代表 城市 焦作、 阜新 鞍山、 马鞍山 铜陵、 个旧 大庆、 玉门 景德镇 伊春 2资源枯竭型城市 (1)形成:资源型城市所依托的资源在现有技术水平现有技术水平下开采殆尽,或市场市场对这种资源的需求大幅度减少,城市经济发展趋于缓慢缓慢,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提示 我国著名的“石油城”大庆市, 油气资源面临枯竭, 但却依靠进口俄罗斯

    35、的油气资源不断延长产业链,重点发展石油化工产业而获得新的发展。 (2)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特点 a随着资源枯竭,产业效益下降。 b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产业萎缩,新的替代产业尚未形成。 c区域经济总量不足,地方财力薄弱。 d大量职工收入低于全国城市居民人均水平。 (3)资源枯竭型城市衰落的原因 资源本身的不可再生性。 矿业城市主导产业单一,社会服务功能和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城市的竞争力不足。 管理体制落后、僵化。 大中型企业技术、设备落后,效率低下,冗员多,社会负担重。 (4)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战略 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加大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移支付力度。 发展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原

    36、有资源的利用价值。 因地制宜,开发新的资源,培育新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实现多种经营。 理顺体制机制,实施大小企业、公私企业集约整合战略。 发展循环经济,治理环境污染,保护城市生态,绿化、美化环境。 促进就业,多途径转移剩余劳动力,改善民生。 二、资源型区域 1、资源型区域面临的问题 问题 原因 影响 产业结构单一 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不可再生资源, 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充分 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差 资源枯竭 对不可再生资源的长期开发 主导产业衰退,经济增长缓慢,失业人员增多 生态环境破坏 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缺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举措 高新技术等产业对环境质量

    37、要求较高,不愿进驻,造成区域经济活力不足 诱发地质灾害 矿产资源的开发对原有的地质地貌破坏明显,可能诱发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对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2、资源型区域的应对措施 角度 具体措施 产业方面 促进工业多元化和产业转移;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鼓励和引进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如金融业、旅游业) 科技方面 发展科技和教育,为企业改造和转型提供技术支持 交通方面 拓展交通运输方式,完善交通运输网络 环境方面 防治污染,美化环境 3、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对我国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启示 (1)在改善投资环境中,除了注意加强软、硬件建设外,还应该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提

    38、高区域的知名度。 (2)在培育新产业的同时,应注意加强对原有产业部门的更新改造,减少企业破产、倒闭数量,以便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3)在制定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时,应注意原有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协调。把新兴产业的发展建立在原有传统产业以及区域未来发展的客观要求之上,扬长避短,以求得区域持续稳定的发展。 (4)加大教育的投资力度,注重下岗职工的转业培训和在职职工的技能提升,以适应未来的新兴产业发展对职工技能的新要求。 三、焦作市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兴衰 1地理位置:地处河南省西北西北部,南临黄河黄河。 2产业发展 四、焦作市的转型之路 1推动工业多元化多元化发展 (1)不断改造、提升传

    39、统传统产业。 (2)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汽车零部件制造、化工及医药医药、农副产品深加工及高新技术高新技术等产业,推动工业多元化发展。 2大力发展旅游旅游业。 3加快农业产业化产业化步伐。 提示 河南焦作市充分利用煤炭提供能源,靠近黄河水资源充足及耐火黏土、铝矾土等丰富的矿产资源,重点发展了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章末小结章末小结 答案 水陆交界 自然要素 繁荣期 多大风 过度开垦 开发新的资源, 培育新的主导产业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资源丰富程度 河南西北部 大力发展旅游业 人地协调观我国主要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形成这些问题虽有其自然原因,但主要

    40、是巨大的人口压力,再加上不合理的开发活动造成的。我们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国家和政府已经下定决心整治生态环境。 1我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有关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开发、湿地开发等)问题分析中,首先需要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从自然与人为角度找出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原因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1)自然原因 地形原因(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 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 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等)。 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 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 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

    41、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2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 (1)根据成因确定措施 即根据区域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其共同成因为滥垦、滥伐、滥牧、滥采,所以两地区应采取的对应措施就是退耕还林、还牧、还草。 (2)根据区域特点确定措施 即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如淮河流域洪灾频发的防治措施: (3)根据其他区域措施确定措施 即根据典型区域的发展措施确定和其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区域的发展措施。如参照宁夏中卫县沙坡头草方格沙障治理、亚马孙雨林的保护等经验或措施,结合区域实际问题,

    42、提出类似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3我国主要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区域 生态问题、发展障碍 形成原因 整治措施 东北地区 黑土开垦后,土壤遭冲刷,黑土层日渐变薄 沼泽地的开垦引起生态恶化 森林生态和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黑土被开垦后,自然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土壤冲刷 林木超采、采育脱节、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 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植树造林,加强土壤的培肥 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加强木材的综合利用;建设自然保护区 黄淮海平原 旱涝、盐碱、风沙是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冲积平原、滨海平原是中低产田集中地区 气候具有春季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且变率大等特点 低湿地

    43、治理:鱼塘台田 模式 盐碱地治理:调节、控制水盐运片面扩大灌溉面积,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以及不合理开垦土地 动 南方丘陵山区 水土流失严重,危害大于黄土高原,导致石质裸露,不能恢复,形成“红色荒漠” 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 发展立体农业 解决生活用能问题:发展沼气;营造薪炭林;炉灶革新;推广生活用煤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土地荒漠化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多大风 原生沙质荒漠、砾质荒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 水资源利用不当; 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 消除贫困 早期预警 生物固沙、沙障固沙 地理技能培养地理关联图的判读 地理关联图是指运用文字框图和箭

    44、头、线条等连接有关地理事物,表示各地理事物间相互联系、结构特征及演变规律的组合图形。地理关联图通常借助带箭头的线段将有关地理事物的形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发展趋势等要素联系起来。它一方面从整体的角度来构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反映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特征。 图 1 自然原理关联图 图 2 人类生产流程关联图 图 3 环境问题和循环经济关联图 熟悉地理关联图的判读技巧 关联图的判读一定要注意图中信息之间的直接或间接关联、两图之间的关联、图中已知信息与未显示信息之间的隐性关联等。判读时通常有以下两种方法: (1)关键环节突破法 浏览题目所给条件和框图,把握关联图的地理事物的主题。

    45、 在头脑中回想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注意找出突破点。 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和已知框中提供的有效信息,理清逻辑关系。 将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以增添更多的信息。 将已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箭头连接关系,重新检查一遍,以弥补可能出现的漏洞,确保答案的正确。 (2)直接代入尝试法: 有些表示地理事物相互关系的选择题,可以使用直接代入法进行尝试,求解答案。 举例:下图示意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成因与表现。 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城市的辐射功能 一、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1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2城市功能 (1)含义: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生活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主要有

    46、生产、服务、管理、集散集散、创新等功能。 功能 生产、服务、管理、集散、创新等 特点 单一性:往往某一功能比较突出,如集散功能突出的交通枢纽城市、旅游功能突出的旅游城市 综合性: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如省会城市 影响 因素 自然条件,是城市功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城市的经济实力及其主导产业 行政区划等 3中心城市的主要特征 (1)经济集中程度高,规模大,实力强。 (2)社会分工发达,产业结构优化。 (3)科技力量雄厚,人口素质高。 (4)综合服务能力强,基础设施完备。 (5)经济管理和社会文化的中心。 (6)区域经济网络的核心。 4.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1)在区域城市体系中居于核

    47、心地位。 (2)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对其他城市发挥主导作用。 (3)与一般城市相比,中心城市经济实力更强,城市功能更完善,科技更为先进,聚集程度更高,辐射范围更广。 拓展延伸:全国性中心城市与国际性中心城市的区别 (1)全国性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范围主要在国内,一般是一国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城市,其经济腹地包括国内各个城市,具有较高的能级和较强的集聚力及辐射力。全国型中心城市一般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具有较发达的服务业,是科研力量的集中地,是全国的创新之源。 (2)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大背景下,全国性中心城市往往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及国际资源配置。当它的政治、经济、贸易、金

    48、融中的某一部分或多个部分大大超过本国的辐射半径,开始延伸到别国城市时,全国性中心城市演变为国际性中心城市。 (3)国际性中心城市是在世界范围内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拥有大都市绵延区,具有极高的能级和极强的集聚力及辐射力,对世界经济有较强的影响力,处于城市体系的最顶层。对于国际性中心城市而言,跨国公司的聚集以及金融业的高度发达是体现其集聚力和辐射力的最重要的表现。 5城市发展与腹地经济特征密切相关 (1)城市的发展往往受腹地经济特征经济特征的影响。 (2)城市的辐射功能辐射功能因腹地条件而异。 6城市的辐射功能 (1)含义:城市各项功能对其所在区域的综合影响力综合影响力和发展带动力。 (2)影响因

    49、素 城市的规模等级高低城市的功能影响城市辐射功能的强弱城市腹地范围影响城市辐射能力的大小 正确理解城市的辐射功能 (1)城市的辐射功能的主要特点 前提条件 区域的对外开放和资源的自由流动 强弱 城市的规模越大、等级越高、城市的综合功能越突出,则城市的辐射功能越强 动力 因其辐射功能而获得不断发展的,会因城市腹地范围的不断扩大、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增强、扩展 途径 产业、资本、科学技术、人才、信息等经济要素 实现的媒介 交通网、信息网、关系网等 (2)影响城市辐射功能的因素 因素 影响 表现 地理 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腹地广阔,辐射范围大,发展条件优越,潜力大 优越的地理位置能极大地提高

    50、城市等级,扩大辐射范围,如上海市的城市规模的变化过程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关系密切 资源 因素 大规模的产业集聚,使得资源需求扩大,促进更大范围内的资源的开发利用 产业集聚使城市所需资源的来源区扩大,促进了城市与区域之间的产业联系,增强了城市的辐射功能 交通 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发达的交通网络为更远的区域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往往辐射功能相对较强 人口 因素 城市的集聚作用对广大区域内的人口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城市因集聚作用而人口大量聚集,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辐射范围会进一步扩大 经济发 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


    注意事项

    本文(2021-2022学年高二地理新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全册知识点归纳)为本站会员(花***)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