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广东省佛山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 资源ID:206795       资源大小:41.24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广东省佛山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1、广东省佛山市广东省佛山市 20222022 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本试卷共 1010 页,页,2323 小题,满分小题,满分 150150 分。考试用时分。考试用时 150150 分钟。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35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与历史是人类源远流长的两种文化形态,两者有着紧密联系。从文学与历史的关联处来考察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二者之间显而易见的相通之处是叙事性。中国古代就非常重视历史的叙事功能

    2、。唐代的刘知几说:“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至若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怀其德音。”美国学者海登怀特更认为历史叙事具有意义建构作用,历史学家按照某种叙事秩序对过去的事件进行了编排,使之呈现为当下的样子,“历史叙事不仅是有关历史事件和进程的模型,而且也是一些隐喻陈述,因而昭示了历史进程与故事类型之间的相似关系, 我们习惯上就是用这些故事类型来赋予我们的生活事件以文化意义的” 历史与文学相通处之二是想象性与情感性。培根较早意识到想象对于历史是必不可少的,“编年史的作者编撰校长历史阶段的著作时,必然面临许多空白之处,他只能利用自己的才智和猜测来填充这些空白”。这里所说的“

    3、猜测”就是想象。我国古人也认为历史需要合理的想象。例如左传中“晋灵公不君”中鈕麑自尽前的自白,清人纪昀通过申苍岭之口说:“度槐下之词,浑良夫梦中之噪,谁闻之欤?”说起历史的情感性,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司马迁史记 中对屈原和李广父子的描写去感受作者写作时倾注的无限同情。以至于怀特认为历史也是诗性的行为,一种想象性的文学活动,“本质上尤其是语言学的”,因为历史学家总得突出一些事件而贬低另外一些事件,描述特征,变更视角,转换叙事策略等。 但是怀特无疑夸大了历史的文学性。历史终究以记述事件为主,叙事技巧与想象在历史编纂学中还是处于比较低的位置。而情感性在历史写作中的作用更是有较大的争议。如,有人认为司马迁

    4、本人遭受过宫刑, 所以他对历史上同样受过冤屈的人如屈原或李广父子等投射了过多的同情,对他们进行了拔高和美化。这里不去辨析上述争议的是非曲直,但至少说明叙事性、想象性与情感性对于文学来说是整体的、必备的,而对于历史来说则相对是次要的、附属的,也就是说,历史通常只具有低度文学性。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历史的对象是实在的,文学的对象是虚拟的。历史毕竟还“有一个独立于历史学家的历史实在,它作为客观给定物,过去和现在的所有历史学家,尽管观点不同,都可以讨论它”。这个实在是可公度的,所有历史阐释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比较、 批评和判断。 文学则是虚拟的世界, 没有这个实在可以比较、 批评和判断。可以说,历史是以实在为

    5、依据的建构,文学则是以虚拟为基础的创造。用金圣叹的话说,前者是“以文运事”,后者是“因文生事”。 (节选自汪正龙重审文学的历史维度兼论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材料二: 后现代历史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就是“把历史看成语言的虚构、一种叙事散文体的论述”。怀特说“史皆文也”,连“历史”也瓦解了,历史成了文学,也不是真实的了。说实在话,我并不认同后现代历史学对真实存在的“过去”和书写出来的“历史”的漠视和瓦解。对于后现代史学,我们需要问几个问题。 首先,历史学是否承认那个“过去”始终在制约着历史叙述的边界,是否承认那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始终在限制着历史的书写?我们不能把这个隐约的制约力一概抹杀, 总不能面

    6、对着巨大的殷墟遗迹,说它只不过是一个叙述吧。特别是当我们做历史叙述时,过去存在的遗迹、文献、传说、故事等等,始终制约着我们不要胡说八道。所以,我们要质疑后现代历史学,是否承认一个曾经存在的过去,毕竟是在制约着和规定着历史叙述的边界,如果是这样,那么历史就不可能是文学式的“散文”。 其次,是否承认不同的“叙述”只是各个不同视野的历史观察。尽管后现代非常深刻地揭露出叙述和书写的意义,但它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种叙述和书写,只是代表了个人,只是某一个片断、某一个角度,它本来并不应当把这种叙述和书写放大,当做普遍性的东西。你看,后现代历史学在进行自己的叙述时,它也希望别人承认它是“历史”。这就有矛盾了,因

    7、为,你在强调历史只是一种叙述和书写的时候,应该承认它只是个人视野中的历史,不能宣称自己已经叙述了历史,甚至叙述了真正正确的历史,也不能强迫别人服从这种叙述。 再次,接下来要追问后现代历史学的就是,它是否承认自己的历史书写也是一种权力,也是隐含了权力的话语,隐含了某种意识形态的书写。而且需要追问,是否承认在某个阶段,权力话语下的叙事,是有意义和必要的。比如安德森,他说国家只不过是“想象的共同体”,但这个想象共同体一旦存在,它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是否就具有了正当性与必要性? (节选自葛兆光历史是虚构作品吗?)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并非是完全

    8、隔离的,而是有着诸多的关联之处,但不能过度夸大历史的文学性。 B. 怀特认为,历史学家通过重建历史叙事,昭示历史进程与故事类型的关系,赋予生活事件以意义。 C. 一些学者不大认同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李广父子的评价,认为司马迁在叙事时主观色彩太浓烈。 D. 殷墟遗迹的存在,为相关历史叙述提供了客观依据,所以目前学界对殷墟的研究与认识相对一致。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性的强弱程度是区分被叙述的事件在文化形态上究竟是属于文学还是历史的决定性因素。 B. 对于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历史学家或许存在阐释的差异,这瓦解了历史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C. 后现代历史学在叙述历史时,

    9、也会受到意识形态影响,所叙述的历史也是自己视野中的历史。 D. 葛兆光不认同安德森对“国家”的理解,认为“国家”并非想象的共同体,而是事实存在的。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表述与材料二作者态度立场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清代学者章学诚在章氏遗书外编丙辰札记中评价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之惑乱。 B. 列宁指出,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 C.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其作品总序中写道:法国社会将写它的历史,我只能当它的书记这样我也许能写出许多历史家没有想起写的那种历史,即风俗史。 D. 历史学

    10、家安克斯密特认为,过去是混沌的一片,历史编纂学的目标不再是指向背后的“实在”,而是把“实在”吸纳到表现自身之中。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春秋记载郑庄公与共叔段相争仅“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一句,而左传将其扩为一篇长文,文中母子“隧而相见”的情节尤为动人。请结合材料分析这种叙述差异。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616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夺枪夺枪 张一弓 一九三八年那个遥远的夏季,齐楚能够进入我这个四岁幼童的记忆,仅仅因为他手中“噼里啪啦”地摇着一把破芭蕉扇。堂舅告诉我,在他摇着芭蕉扇的时候,他和大舅已经盯住

    11、了国民党一个排的溃兵,准确地说,是盯住了溃兵的四十多条“捷克式”步枪,再加上两挺特别诱人的重机枪。 这群溃兵从徐州战场上惶惶地跑过来,到了杞地就把一个村庄里的祠堂当成了老巢,干起了打家劫舍的勾当。土匪头子大老李给这群溃兵的麻排长捎话,让他把渍兵拉过去,许给他一个副司令。麻排长正跟大老李讨价还价,眼看就要随大老李落草了。 晚上,齐楚与我大舅相对而坐,芭蕉扇“噼啪”作响。我三姥爷来了,问他:“小殿章,你的扇子扇得急,你是有事瞒着我了!”齐楚说:“我和诚弟盯上了一群溃兵的武器。”大舅说:“愁的是没有那么大的荷叶,包不了那么大的粽子!”三姥爷坐下来,说:“我这里有荷叶,先礼而后兵么!” 次日下午,大舅

    12、和齐楚陪着麻排长和一个排的士兵来到了客房院。兵们用枪托赶来了一头一蹿一跳的黄牛,枪刺上挂着鸡,山羊一声不吭地拴在那棵拴过骆驼的牲口槽上。大舅脸色阴沉,齐楚却忽闪着芭蕉扇,向麻排长赔着笑脸。 三姥爷在这时走进了我的记忆。但我想不起三姥爷身上有高等法政学堂留下的任何痕迹,只记得他长得像杞地农民一样墩实健壮,一张棱角分明的四方脸庞,两鬓霜雪而红光满面,只是他那双圆环眼里的内容与农民不同, 有黑沉沉的智慧, 也有闪亮的锋芒。 我望见他走出客厅,向满院子士兵打着招呼。周奶就连忙把我抱走了。 周奶的老伴当年在客房院当差的老人告诉我,三姥爷迎上前说: “辛苦了,麻排长!”兵们轰然大笑,说:“我们排长脸皮麻姓

    13、氏不麻,他姓孙,是孙排长。”孙排长骂骂咧咧说:“这里的野百姓耍贫嘴, 张口闭口叫我麻排长, 把我的军威也叫跑了! ” 三姥爷说: “对不起,误会了, 请孙排长原谅! 听说孙排长要带着弟兄参加游击队, 留在杞地抗日, 这是杞地的幸事!请贵部在这里安营扎寨,我为弟兄们接风洗尘。”麻排长说:“那好,弟兄们的给养就全靠你老庄主了!”三姥爷说:“一言为定,只要你们留下来抗日,给养我包了。” 那一天,三姥爷陪了三杯酒,说: “你们年轻人吃着喝着说着热闹着,我老了,不胜酒力,就不坐在这里碍事了。”齐楚忙着给孙排长斟酒夹菜,三姥爷丢下一个眼色出了客厅。 院子里也摆了几桌酒席,兵们把枪支架在树下,等不及当差的倒

    14、酒,已经在自斟自酌,猜拳行令。 客房窗口里, 三姥爷始终用悲悯的目光望着窗外的士兵, 自言自语说: “不要流血啊! ” 堂舅从屋后通向花园的暗道里匆匆走来,“爹,大老李回话说,三老师给我打招呼是看得起我,麻排长那四十多条枪我就让给游击队了,算我大老李也爱国一回。” 三姥爷感叹说:“这个土匪也懂得民族大义!” 堂舅说:“他还说,他不敢忘了,他小时候吃过三老师的舍饭。 三姥爷说:“算我没糟蹋粮食!” 堂舅盯着客厅说:“爹,动手吧!” 三姥爷又叹了一口气,说:“叫他们再说会儿话,不能不教而诛。” 天色渐暗,士兵们都已喝得嘴歪眼斜,却还在划拳行令。堂舅又从屋后的暗道里走过来,说:“爹,上菜的伙计捎话,

    15、谈崩了!”三姥爷掀开竹帘,站在廊檐下拍了三下巴掌。墙头、屋脊上,客房窗口里,忽拉一下露出了一排排黑洞洞的枪口。士兵们浑然不觉,只是醉眼惺松地看着三姥爷。三姥爷大声问:“弟兄们吃好喝足了吗?”孙排长从窗口里探出脑袋说:“庄主,你是撵我们走哇?”三姥爷说:“孙排长,你不要走了,大老李托我捎话,他不来跟你接头了。你们只有参加游击队。” 三姥爷话没落地,孙排长就倏地拔出手枪,“啪”的一声枪响,三姥爷纹丝未动,孙排长却一头栽倒在窗台上。 “真格的!”杞地农民说,“三老师伸手接住一颗热呼呼的子弹,吹了口气,叫它在手掌上翻了个跟头,那子弹就日地飞回去,麻排长胸脯上就噗地冒出一朵血红的大花。三老师是天上星宿下

    16、凡,玉皇大帝时刻保佑着他的!”当差的老人却说,不对,是齐楚拿起芭蕉扇,啪地向酒桌上拍了一下,向屋里递菜的虎子就从怀里掏出“小八音”,“啪”地一枪,把麻排长撂翻在窗台上。 士兵们都吓傻了, 正在发懵的岗哨也早被假扮成跑堂伙计的枪手缴了械。齐楚望着孙排长的尸首说:“可惜了,可惜了,怪你不愿意死在抗日战场上。” 我在周奶的里屋一觉醒来时,大家正在院子里高举枪支,欢呼胜利。一群农民向缩成一团的士兵们吐着唾沫,领走了鸡和牛羊。 客房院的“鸿门宴”已经成了一个传奇故事并在流传中继续增添着新的细节。地方志上却准确无误地记载着这次难得的缴获:重机枪两挺、“捷克式”步枪四十一支、左轮手枪一支、子弹五千余发。三姥

    17、爷又卖了二百多亩地,为游击队购买了一批枪支弹药,这也作为一个爱国士绅的重大贡献载入了杞地史册。 (节选自张一弓远去的驿站)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多次写了齐楚手摇扇,暗示了齐楚的心理状态,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 三姥爷所谓的先礼后兵,就是请溃兵赴宴喝酒再趁他们酒醉缴获他们的武器。 C. 面对孙排长的拔枪,三姥爷依然纹丝不动,是因为他早就做好了必死的准备。 D. 三姥爷他们“夺枪”,大老李最终的“让枪”,一夺一让都彰显了民族大义。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士兵赶着抢来的牛羊去赴宴,喝得嘴歪眼斜还在划拳行令,这些

    18、细节写出这批败兵素质低下,为双方谈崩做了铺垫。 B. 孙排长拔枪,枪响,三老师接住子弹,吹口气,子弹就飞回去作者通过曲折变化的情节,表现了三姥爷的神勇。 C. 小说中人物语言个性特征明显,如“安营扎寨”“接风洗尘”“不能不教而诛”等用词,表现了三姥爷的文化涵养。 D. 小说叙述详略得当,详写客房院内“鸿门宴”的夺枪过程,而对堂舅与大老李的沟通过程则一笔带过,主次分明。 8. “三姥爷丢下一个眼色出了客厅”,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9. 英国文学评论家洛奇说:“确定从何种视点叙述故事是小说家创作中最重要的抉择了”,夺枪中叙述故事的视点是四岁孩童的“我”,通过“我”的叙述和他人对“我

    19、”的转述完成了“夺枪”故事的叙述。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叙述方式的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35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2020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孝宗弘治元年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马文升厉色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 岂宜以此渎乱宸聪! ” 即斥去。 三月, 马文升条时政十五事, 上嘉纳之,悉施行。于内节用一条,云: “一应供应之物,陛下量减一分,则民受一分之赐。”言尤凯切。十二年夏五月, 吏部尚书屠镛疏请禁内降言天下士事诗书而躬案牍积数十年不可得而奔竞之士或缘技

    20、艺蒙幸如拾芥然不可以为训。下所司知之。大学士刘健上言:“自古愿治之君,必早朝晏罢,日省万机。祖宗黎明视朝,每日奏事二次。迩者视朝太迟,散归或至昏暮,四方朝贡,奚所瞻观?矧今各边启衅,四方荐灾,尤为可虑。怠荒是戒,励精是图,庶可以回天意,慰人心。”上嘉纳之。十五年正月,大计天下吏。上召马文升至暖阁,谕之曰:“天下觐吏毕集,卿其用心采访, 毋纵毋枉, 以彰黜陟。 ” 文升顿首曰: “陛下图治若此, 宗社福也, 敢不仰承。 ”乃令内官掖之下陛。自是,汰不职者二千余人,皆当。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先是,大夏在广东、广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召问之曰:“朕素

    21、用卿,而数辞疾何也?”大夏对曰:“臣老且病,今天下民穷财尽,万一不虞,责在兵部。臣自度力不足办,故辞耳。”上默然。十八年正月,上召刘大夏、戴珊面议政事。议毕,因各手白金一锭赐之,曰:“小佐尔廉。”且属:“无廷谢,恐他人或怨望”。珊尝以老病乞骸骨,不允。大夏为言:“珊实病。”上曰:“主人留客坚,客且为强留,独不能为朕留耶?且天下尚未平,何忍舍朕!”已,泫然久之,珊与大夏皆叩首泣。珊出而语大夏曰: “死此官矣。” 谷应泰曰: “孝宗之世, 明有天下百余年矣。 海内又安, 户口繁多, 兵革休息, 盗贼不作,可谓和乐者乎!”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 注谷应泰(1620-1690 年)字赓虞,别

    22、号霖苍,清初学者,所著有明史纪事本末等。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吏部尚书屠镛疏请禁内降/言/天下士事诗书/而躬案牍积数十年不可得/而奔竞之/士或缘技艺蒙幸/如拾芥然/不可以为训 B. 吏部尚书屠镛疏请禁内降/言/天下士事诗书而躬案牍/积数十年不可得/而奔竞之/士或缘技艺蒙幸/如拾芥/然不可以为训 C. 吏部尚书屠镛疏请禁内降/言/天下士事诗书而躬案牍/积数十年不可得/而奔竞之士/或缘技艺蒙幸/如拾芥然/不可以为训 D. 吏部尚书屠镛疏请禁内降/言/天下士事诗书/而躬案牍积数十年不可得/而奔竞之士/或缘技艺蒙幸/如拾芥/然不可以为训 11. 下列对文中加

    23、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耕籍田,又称“亲耕”“籍礼”,即春耕前天子亲自耕田,以示重视农耕。 B. 视朝,指天子临朝听政,明代早朝一般在凌晨五点开始,中后期有所废弛。 C. 乞骸骨,自请退职,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与“致仕”相同,都表示辞官。 D. 叩首,即伏身跪拜,以头叩地;稽首、顿首、叩首都是我国古代的跪拜礼。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孝宗厉行勤俭,爱惜民力。马文升提出皇室应该节省用度,以苏民困,话语恳切而尖锐,孝宗能够赞许采纳建议,并全都遵照施行。 B. 孝宗理性治国,整肃吏治。孝宗皇帝鼓励马文升按实际情况认真考课天下官吏,裁掉

    24、了二千多名不称职官员,并将他们全部判了罪。 C. 孝宗虚怀纳谏,能思己过。刘大夏在两广时,一年两次托病乞请离职,并婉谏孝宗要看到国内民穷财尽,形势危殆,孝宗陷入沉思。 D. 孝宗重用贤良,君臣亲密。戴珊因年老多病上疏求退,明孝宗没有答应并伤心落泪;戴珊深受感动,并知恩图报,表示将为国尽忠。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怠荒是戒,励精是图,庶可以回天意,慰人心。 (2)议毕,因各手白金一锭赐之,曰:“小佐尔廉。” 14. 明史纪事本末的作者谷应泰盛赞“孝宗之世”可谓“和乐”,和乐之景有哪些表现?他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25、 2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叹答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叹 刘禹锡 衙前有乐馔常精,宅内连池酒任倾。 自是官高无狎客,不论年长少欢情。 骊龙颔被探珠去,老蚌胚还应月生。 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 注此诗作于大和五年(831)。时年 59 的白居易丧子,刘禹锡寄诗安慰,白居易作府斋感怀酬梦得答谢中有二句:“劳寄新诗远安慰,不闻枯树再生枝。”本诗为诗人再次酬答之作。庄子列御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颌下。”比喻极其珍贵难得之物。汉孔融与韦端书:“不意双珠近出老蚌,甚珍贵之。”原比喻年老有贤子,后多指老年得子。 1

    26、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直接描写了友人白居易晚年生活优渥,有佳肴盛、歌舞充庭、美酒倾池。 B. 颔联笔锋一转,道出友人“少欢情”的原因不在“年长”,而是官高无亲近之人。 C. 颈联连用典故,写出对白居易的劝慰:现在的失去固然可叹,但将来仍存有希望。 D. 这首诗章法严谨,构思精巧,标题“释”字引领全篇,语言朴实晓畅,风情俊爽。 16. 有人说,好的文学作品既能“增人感”,以情动人;又能“启人思”,发人深思。请结合本诗尾联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1 小题,小题,6 6 分)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

    27、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_,_”对秦始皇的暴取豪夺、奢靡浪费发出强烈的诘问和谴责。 (2)曹刿论战记载了历史上著名的长勺之战,在战胜齐国军队后,曹刿向鲁庄公解释说“_,_”,因此才进行了追击。 (3)“沧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文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_,_”。 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2020 分)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111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是谁在乌黑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春意?是谁在漫天飞雪里开出一枝红梅?是谁经过剪刀轻灵的裁剪,

    28、给家中增添喜气洋洋的期待?是窗花。 除夕的日子要重新封窗。新封的窗太素淡了,像茫茫的雪野,要开些花儿才有生机。过了年,春天就到了,是应该_地开着花迎接它。于是,人们将红彤彤的窗花张贴在雪白的窗纸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风景、传说、戏文都搬到窗上。 每年春节前,我都抽空剪几幅自己的窗花。有一年,竟也剪出几幅颇为满意的白菜图,过年前分给亲友们张贴,_。 去年我买了一套胶州秧歌人物的窗花,共十二张,有小嫚、扇女、翠花、鼓子等,人物_,动作鲜活动感。把它们一一张贴到窗上,屋里登时热闹起来,就像在炕头上演了一场秧歌大戏。 小区喇叭里响着热闹的 春节序曲 , 屋角的红灯笼在风里晃动着。 那一刻,

    29、我感觉窗花上的舞者都在舞动,舞得旖旎多姿,舞得_。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红红火火 大快人心 栩栩如生 容光焕发 B. 红红火火 皆大欢喜 栩栩如生 神采飞扬 C. 风风火火 大快人心 惟妙惟肖 神采飞扬 D. 风风火火 皆大欢喜 惟妙惟肖 容光焕发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们将红彤彤的窗花张贴在雪白的窗纸上,把风景、传说、戏文都搬到窗上,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 B. 人们将红彤彤窗花张贴在雪白的窗纸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风景、传说、戏文都搬到窗上。 C. 人们将红彤彤的窗花张贴在雪

    30、白的窗纸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把风景、传说、戏文都搬到窗上。 D. 人们将红彤彤的窗花张贴在雪白的窗纸上,把风景、传说、戏文都搬到窗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 20. 文中画双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是谁在乌黑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春意?是谁在漫天飞雪里开出一枝红梅?是谁经过剪刀轻灵的裁剪,给家中增添喜气洋洋的期待?是窗花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真的如此吗?实际上,人只要睡觉就会做梦。人的睡眠分为 。我们每天晚上的睡眠,都是从非快速眼动睡眠到快速眼动

    31、睡眠再到非快速眼动睡眠的过程。一般来说每晚都要经过 4-5 个这样的循环,而生动的梦境都是在快速眼动睡眠中发生的。晨起时,( )。然而,大部分人都是在非快速眼动睡眠时醒来,于是就会觉得完全不记得自己做梦了。所以说,并不能因为总是记得梦境就认为自己睡得不好,如果一整晚都睡得很香,早晨醒来的时候, 反而说明你的睡眠质量很高。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少数人是从快速眼动睡眠中醒来的 B.少数人正好是从快速眼动睡眠中醒来,因此就会将梦境记得特别清楚 C.少数人将梦境记得特别清楚,是因为他们正好是从快速眼动睡眠中醒来 D.只有少数人能够清楚记得自己梦境 22.请在文

    32、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四、写作(四、写作(6060 分)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论语卫灵公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义疏也曾说:“人当思渐虑远,防于未然,则忧患之事不得近。”而列子天瑞篇记载了一则这样的“远虑”故事: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他还担心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掉下来,杞人的“远虑”被时人嘲笑, 被讥之为 “杞人忧天” 。 但今天的科学研究发现, 地震是一种有可能发生的地质运动,太阳、月亮、星星作为宇宙中的天体,也是存在撞击、消失的可能。如此看来, “杞人”之“远虑”,实属难得。

    33、个人的安身立命, 国家的长治久安, 固然需要我们具备 “远虑” 的意识与行动, 但联系 “杞人”之“远虑”,我们理应有更多的发现与认识。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理解与思考。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D “所以目前学界对殷墟的研究与认识相对一致”错误。 2.C A.“决定性因素”错误,过于绝对。B. “这瓦解了历史的真实性与客观性”错误。D. “而是事实存在的”错误,曲解文意。 3.B 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它制约着和规定着历史叙述的边界;不同的“叙述” 只是各个不同视野的历史

    34、观察, 只是个人视野中的历史, 不能强迫别人服从这种叙述;历史书写是隐含了权力,隐含了某种意识形态的书写。A.“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不符合作者“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它制约着和规定着历史叙述的边界”的观点。B.“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即是说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 或者连儿戏也不如” 表明 “不同的 叙述 只是各个不同视野的历史观察,只是个人视野中的历史,不能强迫别人服从这种叙述”;符合材料二观点。C.巴尔扎克的话指进行文学创作,以文学作品表现法国社会的种种,是不能称为“历史”的。不符合“历史是真实存在的”观点。D. 安克斯密特的“

    35、历史编纂学的目标不再是指向背后的实在,而是把实在吸纳到表现自身之中”不符合“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它制约着和规定着历史叙述的边界”的观点。 4. 首先说明了文学和历史的两处相通性之一:叙事性,并以怀特的观点对这两处叙事的相通性做了具体的阐释。接着阐释文学和历史相通性之二:想象性与情感性。最后得出了文学和历史的不同:历史是以实在为依据的建构,文学则是以虚拟为基础的创造。 5. 两者虽然都是编年体史书,但是春秋的成书时间早于左传,两本书作者的主观情感不同,因此会对描述的着重点有所不同;编年体作者在编书时会融入自己的一些想象,使之更具有想象性与情感性。 6.D A.“暗示了齐楚的心理状态”错误。B.“就

    36、是请溃兵赴宴喝酒再趁他们酒醉缴获他们的武器”错误。C.“是因为他早就做好了必死的准备”错误。 7. B “作者通过曲折变化的情节,表现了三姥爷的神勇”错误。 8. 暗示齐楚他将要去为夺枪做准备;示意齐楚留在客厅周旋麻排长;为下文三姥爷让堂舅去和大老李沟通夺枪后枪支去处的情节作铺垫。 9. 以孩子的视角来夺枪前的准备, 以亲历者 (或第一人称) 的视角来叙述, 既起线索作用,又能增强情节内容的真实感;以儿童的眼光去观察和审视夺枪的部分过程,与成人视角形成对比,突显文章的主题。孩子的眼界和理解力是有限的,“我”从周奶的老伴的口中听说夺枪的具体过程, 这样不但给读者留有思考的空间, 还能省略很多笔墨

    37、, 使小说的叙述变得简洁。 10. C 11.C “与致仕相同,都表示辞官”错误,“乞骸骨”是自请退职,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致仕”是官员年龄为七十岁时辞去官职,相当于现在社会的到了退休年龄申请退休。二者不同。 12.A “马文升提出皇室应该节省用度,以苏民困,话语恳切而尖锐,孝宗能够赞许采纳建议,并全都遵照施行”错误,“节用”一条,并没有说是否实施。 13. (1)警诫怠惰荒疏,力求振作精神,或许能够挽回天意,抚慰百姓的心灵。 (2)讨论完毕,皇上就各拿一锭白银赐给二人,说:“稍微补贴一下你们过于清廉的生活。” 14.表现:君臣和谐,天下太平;人口繁多,盗贼不作。 用意:借古讽今,讽谏清朝统

    38、治者能够像孝宗一样重用贤臣,虚怀纳谏,清朝的官员能如明时的贤臣各尽己能,辅佐君王。 参考译文: 孝宗弘治元年二月,皇帝耕种籍田完毕,宴请群臣,教坊用杂伎表演侍奉,有人说出污秽的语言。文升表情严肃地说:新天子应当知晓耕种收获(农业劳动)的艰难,怎么可以用这些话亵渎迷惑皇帝的心灵呢!立即斥退他们。三月,马文升分条陈述十五件政事,皇帝高兴地采纳了这些建议,全部实施推行。在宫内节省费用一条,说:一切供应的物品,陛下减少一分,那么百姓就能享受一分的恩赐。言辞切中事理。十二年夏五月,吏部尚书屠镛上疏请求禁止从宫内直接发出诏令, 说: 天下的读书人研读诗书, 处理公务, 几十年不能达成愿望;而追名逐利的人有

    39、的凭借一技之长蒙受宠幸,就好像捡起一根草(那么容易),不可把这作为准则。 下达主管的官吏知晓。大学士刘健上疏说: 自古以来希望天下得到大治的国君,必然很早上朝很晚退朝,日理万机。祖宗黎明时分就临朝听政,每天奏事两次。陛下近来上朝太晚,散朝归去时有时到了傍晚。四方朝贡之人,还怎么瞻仰观看我朝风范?况且现在各边引发嫌隙,挑起争端,四方灾难泛滥,尤其令人担忧。警诫怠惰荒疏,力求振作精神,或许能够挽回天意,抚慰百姓的心灵。 皇帝赞许并采纳了这个意见。十五年正月,大举考课天下官吏。皇上召马文升到暖阁,吩咐他说:天下的官员名单都在这儿,爱卿一定要用心考量,不要放纵他们,也不要使他们受冤屈,来彰显官职变迁的

    40、公正。马文升叩头说:陛下如此想要把国家治理好,这是宗庙社稷之福,我怎敢不按陛下的意见行事呢?于是让宦官抱着这些名册下了台阶。自此,裁掉了二千多名不称职官员,并将他们全部判了罪。召两广总督刘大夏担任兵部尚书。大夏向来把安定国家、排除外患作为自己的责任,皇命下达,人心悦服。在此之前, 大夏在广东、广西任上,一年中两次请求离任,都没有被批准。皇帝召见询问他说: 我一向重用你,你却多次以病为借口推辞,为什么呢?大夏回答说:臣年老并且有病,现在天下百姓贫穷,财力困窘,万一有不测之事,罪责在兵部。我估测自己没有能力办理这件事,所以推辞。皇帝沉默不言。十八年正月,皇上召刘大夏、戴珊当面议论政事。讨论完毕,皇

    41、上就各拿一锭白银赐给二人,说: 稍微补贴一下你们过于清廉的生活。并且嘱咐他们: 不必廷对谢恩,恐怕他人会心怀不满。戴珊曾经因为年老生病而乞求退休,皇帝没有答应。刘大夏替戴珊说话:戴珊确实生病了。皇上说:主人挽留客人之意很坚定,客人尚且为主人而勉强留下,难道就不能为了我而留下吗?况且天下还没有太平,怎么忍心舍弃我呢!之后,流泪伤心很久,戴珊和刘大夏都叩头哭泣。戴珊出来告诉刘大夏:我要死在官任上。 谷应泰说:孝宗一朝,明朝拥有天下一百多年。天下安定,人口繁多,战争平息,盗贼没有四处横行,可以说是和睦安乐啊。 15. C “现在的失去固然可叹,但将来仍存有希望”错误,“骊龙颔被探珠去,老蚌胚还应月生

    42、”是说年老,意味着成熟,意味着充实,意味着精华的集结,是应该感到高兴的事情。并非说年老就失去了很多,实在可叹,也并非说将来仍存有希望。 16. 劝勉友人不要因年老而悲伤,不要羡慕三春的桃李,此时的自己如同八月桂花,果实累累;乐观主义情怀启人深思,诗人用桃李徒然浓艳,而桂花果实累累,说明人年老并非无用的道理,启迪人们乐观向上。 17. . 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沧海月明珠有泪 . 蓝田日暖玉生烟 (或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18.B 红红火火: 形容旺盛或经济优渥的生活。 风风火火: 形容急急忙

    43、忙、 冒冒失失的样子。形容很活跃、很有劲头。本处是说春天花开的颜色和状态,所以选用红红火火。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心里非常痛快。皆大欢喜:大家都很满意、高兴。常用来表示圆满的结局。 本处指自己剪的窗花过年前分给亲友们张贴, 大家都很高兴, 所以选用皆大欢喜。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 本处指这套窗花中的人物非常的逼真, 所以选用栩栩如生。 容光焕发: 脸上发出光彩。形容人身体健康、精神振奋。神采飞扬:形容精神饱满、神情昂扬的样子。本处指窗花上的舞者精神饱满,所以选用神采飞扬。 19. A 20. 语句中运用了三个设

    44、问,从而引出了本文的写作对象窗花,强调了作者对窗花的喜爱之情。 21. C 22. (1)睡觉就一定会做梦(2)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3)还清楚记得自己做了什么梦 23.审题:审题: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举了有关 论语 的两个名句, 指出 “远虑” 的重要性,认为“远虑”可以防患于未来,让人提前意识到潜藏的隐患,并提前解决掉危机。与此相对的是,列子天瑞篇则对“杞人忧天”提出了批判:批评部分人不做好实地观察,而盲目担忧。 而今天科学研究的发现, 这说明人们并非一味地否定 “杞人忧天” , 否定的是无根据的 “杞人忧天”。 所以,我们在写作时,对是否“远虑”不应一味地肯定,也不应该一味地否定。我们应对是否“远虑”,要给出一个适当的前提条件。这个远虑,在思想上,是出于对未来切实的、充分的思考的, 而非盲目地胡思乱想。 在行动上, 也需要做好实地观察以切实观察到 “远虑” 的存在,以及做好危机的解决措施。只有这样,不管是不是“远虑”,都是正确的考虑。 立意:立意: 1.是否“远虑”,要看实际情况。 2.“远虑”与“近忧”应有效结合。 3.“远虑”,不应只“虑”,更应施行。


    注意事项

    本文(广东省佛山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为本站会员(花***)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