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2021 年山东省五莲县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二)年山东省五莲县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二) (满分:120 分 时间:120 分钟) 一、知识与运用(共 8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天边的云层缓缓分开,仿佛在为谁让道。渐渐地有红霞渗透出来,整个芦苇荡(盖上/染上)一层淡红色,屏息凝神看去,芦苇荡的边际似乎开始燥动,不远处冒出几个小点,小点越来越大,定睛一看, !它们如晨曦中报晓的使者,欢腾着飞向人群,(盘旋/徘徊)在空中,人群中不时传出阵阵喝彩声,这些水鸟一会儿俯身向下, ,亲昵地送去晨光的问候,一会儿拍翅向上, ,似乎在等待日出的刹那。 1.文中加点字的
2、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渗(shn)透 燥动 B.屏(bng)息 欢腾 C.亲昵(n) 晨曦 D.刹(sh)那 问候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染上 徘徊 B.盖上 徘徊 C.盖上 盘旋 D.染上 盘旋 3.在文中三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居然是雪白色的水鸟 轻轻掠过水面 飞到芦苇荡尖 B.水鸟居然是雪白色的 轻轻掠过水面 飞到芦苇荡尖 C.居然是雪白色的水鸟 飞到芦苇荡尖 轻轻掠过水面 D.水鸟居然是雪白色的 飞到芦苇荡尖 轻轻掠过水面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最使我彷徨的, 是当时的唯一办
3、法: 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 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B.敬畏生命的情怀,给昆虫记这部科学著作注入了灵魂和生气,使之成为“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鲁迅语) C.想象是人类特有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 D.莒县的“天下第一银杏树”、浮来山、五莲的九仙山、岚山的海上碑都是日照境内著名的旅游景点。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嫦娥五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科技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B.文明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市民的一举一动往往可以显示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高低。 C.学校组织防震逃生演练活动,目的是为了让
4、师生熟知灾害预警信号和应急疏散方法。 D.日照市新一轮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然存在产业项目不多、项目转化速度不快。 6.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节气中,立春之后是雨水,立夏之后是小满,处暑之后是立秋,冬至之后是小雪。 B.“社稷”中,社原指谷神,稷原指土地神,后也指国家; “风骚”作名词时泛指文学,“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屈原的离骚。 C.明清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 乡试、会试、殿试;乡试取中后称举人;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举行;殿试是皇帝主持的考试,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其为“史家之
5、绝唱,无韵之离骚”;战国策的作者是西汉的刘向,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唐雎不辱使命就选自此书。 7.下列句子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文学爱好者李筠在电话里对编辑说:“我的拙作已经发到您的邮箱里,请您指正。” B.厂长热情地说:“我们是友好合作单位,只要贵单位有需要,我们一定鼎力支持。” C.新娘的父亲激动地说:“各位亲友前来参加令爱的婚礼,我在此真诚地表示感谢!” D.王骁一进李老师的家门,就高兴地说:“我初次登门拜访,您家真是蓬革生辉啊!” 孙少安好不容易把家里和队里的事安排停当,才抽开身到城里来了。 前两天,他赶着把家里自留地的南瓜和西葫芦都种上了。为了赶时间,他还把他妈和他姐也叫到地里帮忙
6、。父亲在基建会战工地,又被强制给他姐夫陪罪,请不脱假。他不能错过播种季节。南瓜西葫芦,这是全家人一年最重要的一部分粮食。他还在自留地利用阴雨天修起的那几畦水浇地里,种了点夏土豆,又种了两畦西红柿和黄瓜。这些菜一般家里不吃,是为了将来卖两个零用钱的。 8.关于这部小说,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村民的命运为中心,深刻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B.1979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孙少安领导生产队推广责任制,并成了公社的 “冒尖户” 。 C.孙少平因不懂技术,办砖窑蒙受了巨大损失。 D.田晓霞从师专毕业后到省报当了记者,在抗洪采访中为抢救
7、灾民光荣献身。 二、研究性学习(共 3 小题,7 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 9-11 题 材料一:有专家认为,“20 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就是塑料的发明”。塑料垃圾最大的特征就是难以降解。塑料瓶子、塑料盒和塑料袋等,人们使用过后,它们的降解至少需要几百年。 材料二:某机构透露,仅某家跨国软饮料企业每年生产的塑料瓶就超过 1100 亿只。另据统计,按照每个订单平均使用两个餐盒估算,目前国内互联网订餐平台一天使用的塑料餐盒量约达 4000 万个。快递行业一年需要 120 亿个塑料袋、247 亿米的封箱胶带。 材料三:目前,美国加州大学芭芭拉分校的工业生态学家罗兰博士及其同事在科学进展杂志上发表了一
8、篇论文,计算出人类迄今为止生产的所有塑料为 83 亿吨。其中约63 亿吨如今成为塑料垃圾,这些垃圾有 7%被填入垃圾填埋场或置于自然环境中。统计表明,现在全球每年消耗 2.45 亿吨塑料,全球范围内,只有 14%的塑料包装被回收,1/3 的包装完全没有被收集,直接污染着环境,己经进入海洋食物链的每个层级,甚至回到我们的餐来上。 9.选出对上述材料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 ) A.塑料被认为是 20 世纪最糟糕的发明主要原因是难以降解。 B.全球范围内,仅有 14%的塑料包装被回收,其他则直接污染着环境,甚至回到我们的餐桌。 C.中国的塑料使用量惊人, 每天仅互联网订餐平台实际使用的塑料餐盒量约达
9、4000 万个。 D.人类迄今为止生产的所有塑料为83亿吨, 其有7%被填入垃圾填埋场或置于自然环境中。 10.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2 分) 11.请你针对塑料污染问题拟出几条具体可行的措施。(3 分) 三、名句默写(共 8 分) 12.诗文默写 (1)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3)所以动心忍性, 。(孟子三章) (4) ,人道是,清光更多。(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5) ,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6)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7)荡胸生曾云, 。(杜甫望岳) (8
10、)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出猎) 四、古诗文阅读(共 7 小题,19 分) (一)古代诗歌阅读(2 题,共 5 分)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沈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3.根据内容,概括作者“愁”的原因。(2 分) 14.诗境浅说评“山雨欲来风满楼”可谓“绝妙好词”,试从内容角度赏析。(3 分) (二)文言文阅读(3 题,共 6 分)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11、,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
12、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乌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 B.野芳发而幽香 芳:花的香味 C.非丝非竹 竹:管乐器 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从:跟随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而年又最高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C.名之者谁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D.醒能述以文者 不以物
13、喜 17.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段“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采用夸张手法,描写了山间变幻多姿的早晚景物,两幅画面对比鲜明。 B.第段“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既照应了首段太守“饮少辄醉”,也凸显了作者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 C.本文除第一段,每段开头都用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D.这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第段依次通过滁人游、众宾欢、太守宴、太守醉四个画面,展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美好场景。 (三)文言文阅读(2 题,共 8 分) 燕昭王招贤 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
14、 “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湣王出亡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选自战国策) 【注】【注】卑:降低身份,指谦卑。共国:共同治理国家。问:慰问。追北:追击败北的敌人。 18.(1)解释加点的词语(2 分) 王必欲致士 致: 士争趋燕
15、 趋: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 分) 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 译: 19.从文中看燕昭王能击败强齐的原因是什么?这在当今有什么现实意义?(4 分) 五、现代文阅读(共 7 小题 20 分) (一)现代文阅读(7 分) 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莫砺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需要好好继承发扬。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先人正面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五千年文明史中蕴含的正能量。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各类书籍,便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然而古籍汗牛充栋,应该从何入手呢?作为在大学中文系任教 40 年的
16、老教师,首先推荐中国古典诗歌,也即从诗经楚辞开始的中国古典诗歌。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 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 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 阅读那些长篇短什, 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 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
17、,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 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 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
18、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与李白齐名的杜甫,以清醒的洞察力和积极的入世精神进行诗歌创作,为安史之乱前后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描绘生动的历史画卷。杜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
19、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时代动荡引起词坛风气的巨大变化,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自己就是在当知青的时候,在江南农村茅檐底下“结识”
20、李、杜、苏、辛等杰出人物, 他们与我朝夕相伴, 在冥冥之中引导我成为专攻古典文学的教师。 而今我年臻 70,决心把余生精力贡献给古典文学的研究与普及,来报答那些异代知己对我的恩情。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意义并不是专供学者研究,它更应该是供大众阅读欣赏,给予精神滋养。严肃深奥的学术论著只在学术圈产生影响,生动灵活的讲解或注释解说却能将古典名篇引入千家万户。如果说唐诗宋词是一座气象万千的名山,我愿意当一位站在山口的导游,来为游客们指点进山路径与景点分布。 2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坚持人品与文品并重, 阅读 “第一等真诗 “ , 不仅可体会 “第
21、一等襟抱”,更重要的是能读出“第一等学识”。 B.在情志方面,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与现代人是相通的,它们可以在人生意义和美感上给我们许多启迪。 C.无论是情操禀赋还是艺术表现,李杜、苏、辛的作品都各有其独特之处,但它们都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 D.“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极致的审美享受中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是一种完美的阅读境界。 2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段在简要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作者提出可以从中国古典诗歌入手,了解传统文化精神。 B.第段引用清人叶燮的话是为了论证“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 C.
22、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有力论证了“我们要以唐诗宋词为首选对象读古代典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中心论点。 D.文章内容充实,论证有力,恰当地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深入细致地剖析了论点。 22.分析第段画线句所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3 分) (二)现代文阅读(13 分) 土地的身影 阎连科 到今年,父亲已经离开我们 25 年了。 25 个春春秋秋,是那么漫长的一河岁月。在这一河岁月的漂流中,过去许多老旧的事情,总是让我不能忘却,特别是父亲劳作的模样儿和他那留在土地上的身影。 这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 我家的自留地土质不好,全是褐黄的礓土,每一锨、每一镐插进土里,都要遇到无角无
23、棱、不方不圆、无形无状的料礓石。每年犁地,打破犁铧是常有的事。 为了改造这土地,父亲连续几年冬闲都领着家人,顶着寒风飞雪到自留地里刨刨翻翻,用钁头挖上一尺深浅,把那些料礓石从土里翻拣出来,以备回家时担回家里,堆到房下,积少成多,到有一日翻盖房子时,垒地基或砌山墙使用。 那时的父亲有一米七多的个头儿,这在乡村是少有的高个儿。我看着他把钁头举过头顶,钁刺儿对着天空。晴天时,那刺儿就似乎差一点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 这一面山只有我们一家在翻地劳作,四处静得出奇,我听见父亲的钁头钩断云丝那咯咯叭叭的声响。追着那种声音,我看见钁头在半空凝寂了片刻,一瞬间,又往下落
24、去,深深地插在了那坚硬的田地里。父亲就这样一钁一钁地刨着,一个时辰一个时辰在他的钁下流去和消失。一个冬日又一个冬日,被他刨碎又重新组合。每天清晨,往山坡上去时,父亲瘦高的身影显得挺拔而有力,像一颗挺直的树。待吃过带去的午饭,那树也就卸了吊着的物件,又重新努力着撑直起来,然而到了日将落山,那棵树也彻底弯下,如挂了两三袋更为沉重的物件,仿佛再也不会直了一般。尽管这样,父亲还是一下一下有力地把钁头举在半空,用力地让钁头落在那块料礓地里,直到日头最终沉将下去。 我说:“爹,日头落了。” 父亲把头举将起来,看着西边,问我道:“落了吗?” 我说:“你看落了呢。” 每次我这样说完,父亲都似乎不相信日头已真的
25、落山,他要把目光盯着西边看上许久,待认定日头确实落了,黄昏确实来了,把钁头狠命地往地上刨一下,翻起一大块硬土之后,才最终把钁头丢下,将双手卡在腰上向后用力仰仰,让弯久的累腰响出几下特别舒服的嘎巴嘎巴的声音,再半旋身子,找一块高凸出地面的坷垃仰躺上去,让那坷垃正顶着他的腰骨。他一边均匀地呼吸,一边用手抓着那湿漉漉的碎土,将它们在手里捏成团儿,再揉成碎末儿,这样反复几下,再起身看看他翻过的土地,迈着匀称的脚步,东西走走,南北行行,丈量一番。父亲那满是红土的脸上,有了粲然的笑容。 我问:“有多少地?” 父亲说:“种豆子够咱们一家吃半年豆面,种红薯得再挖一个窑洞。” 然后,父亲就挑起-担我捡出来的料礓
26、石,下山回家去。那料礓石虽然不似鹅卵石那么沉重,可毕竟也是石头,挑起时父亲是拄着钁柄才站起来的。路上我能看见他的汗一粒粒落在地上,把尘土砸出豆英窝似的小坑。 到了家里,父亲把那一担料礓石放在山墙下边,似乎是彻底用完了自己的气力。随着那两筐落地的料礓石,他也把自己扔坐在料礓石堆上。如果黄昏不是太深,如果天气不是太冷,他就坐在那儿不再起来,让我姐姐们把饭碗端出去,直到吃完了夜饭,才会起身回屋。这个时候,我就怀疑回屋倒在床上的父亲,明天是否还能起得床来。然而,来日一早,他又如前一日一样,领着家人,天不亮就上山翻地去了。 这样过了三年,我们家的那块土地彻底地被翻拣完了。家里山墙下堆的黄色的料礓石,足够
27、砌三间房的两面山墙,我简直不敢相信一块地里会有这么多的料礓石,我也终于知道那块比原来大了许多的自留地,其实都是从料礓石的缝中翻拣出来的。 总之, 那块田地对几岁的我来说, 犹如一片广场, 平整、 松软, 散发着香甜的土腥,就是我在田地里翻筋斗、打滚儿,也不会有一点坚硬划破我的一丝皮儿。因此,我似乎懂得了一些劳作的意义,懂得了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的意义。 23.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文章讲述了父亲带领一家人改造自留地的故事,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对父亲的敬佩和怀念。 B.文章塑造了一个高大伟岸的父亲形象,并借此表达了对天下所有辛勒付出的父亲的赞美。 C.文章
28、的对话富有形象的表现力和情感的冲击力。 两组对话虽简单日常, 读来却令人泪目。 D.文章开篇倒叙, 引出对父亲的回忆;中间叙述有详有略;结尾收束全文, 将文意引向深刻。 24.文章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4 分) 25.请赏析文中第段划线句子。(3 分) 晴天时,那刺儿就似乎差一点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 26.品读文章结尾画线的语句,结合全文,探究文中“劳作”和“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有着怎样的意义。(4 分) 六、写作(50 分) 2020 年春,新冠疫情肆虐,国人奋起,全力抗疫:专家院士义无反顾,医护人员无惧生死,外卖小哥顶风冒雨,他们
29、是前线的“最美送行者”;单位社区周密排查,千万家庭居家防控,莘莘学子线上学习,他们是后方的“最铁防疫员”。“冲在前”是担当,“宅在家”是贡献,做好自己,是大家共同的信念 其实,任何人,任何时候,只要做好自己,就是最美的风景! 请以“做好自己”为题,写一篇作文,字数不少于 600 字。 要求: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内容具体充实,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语文试题答案语文试题答案 1.B 2.D 3.A 4.C 5.B 6.C 7.A 8.C 9.A 10.塑料制品使用量大,难降解,已成为人类生态的最大潜在威胁。(3 个要点,答出两个给 2 分) 11
30、.示例:应该制定专门的法规,强制减少或不使用塑料制品;鼓励市民垃圾分类,增大塑料制品回收利用的规模;使用可降解可回收的材料。 12.略 13.官宦在外,思念家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江山依旧,世事沧桑。 14.描写了咸阳城山雨将至、风声满楼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萧条、荒凉的氛围。既是对自然景物的描摹,又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勾画,抒发了诗人对国家衰亡的无限感慨 15.B 16.A 17.C 18.(1)招纳、招揽 奔赴、前往 (2)何况是比我有才能的人呢?他们又怎么会因为与燕国很远而不来投奔您呢?” 19.原因:招纳贤士;与百姓同甘共苦;意义:人才是取得胜利的法宝,我们必须尊重人
31、才,用好人才,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促进我们社会的和谐稳定。 译文:燕昭王在被齐国打败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纳贤才。他对郭隗先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同治理国家,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先生您看起来就是那样的人,就请您帮我吧” 郭隗先生回答说:“大王如果真的要招纳有才能的人,那就从(敬重)我开始,(我这样才能不高的人都受到礼遇)何况是比我有才能的人呢?他们又怎么会因为与燕国很远而不来投奔您呢?” 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 剧辛也从赵
32、国来了, 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 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 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士兵们心情舒畅愿意效命。于是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及三晋赵魏韩联合策划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齐闵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痛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 20.A 21.D 22.运用举例论证,举杜诗作特点的例子,具体论证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具有说服力。 23.B(2 分)解析对本文的主旨理解有误,本文并没有“借此表达了对天下所有辛勤付出的父亲的赞美”。 24.参考答案:点题,自然引出下文,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评分意见:4 分,每点 2 分,答对 2 点即可得 4 分,意思相同即可。 25.(1)参考答案:本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1 分),写出了父亲劳作时头高举的情形(1 分),形象地勾画了父亲高大的形象,表现劳作时的全情投入(1 分)。 26.参考答案:劳作:辛勤的“劳作”能改造贫瘠的土地,能改善一家人的生活。(2 分) 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的意义:父亲用自己的勤劳让我们一家过上更好的日子就是他最大的欣慰和幸福。父亲身上的勤劳、负重、坚韧、奉献的品质深深感染了我,熏陶了我。(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