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2新湘科版四年级下科学全册教学设计

    • 资源ID:207213       资源大小:90.16KB        全文页数:4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2新湘科版四年级下科学全册教学设计

    1、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变与不变变与不变 第一课第一课 泥巴变形记泥巴变形记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我们周围的事物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其中,有些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了变化,但材料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 2.科学探究 观察纸变成纸团、直吸管弯折成不同形状的变化,能找出共同点,进而用不同的方法捏泥人,并列举更多的变化事例,归纳出这一类变化的共同点。 3.科学态度、STSE 在捏泥人的过程中,体验物体的形状变化,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及物体的变化、培养学生探索事物本质的兴趣。 了解生活中有很多与此类变化相关的现象和问题。 二、教学准备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2、:纸、吸管、陶泥、气球、牛奶、糖、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三、教学时间 1 课时 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看单元页画面,读小诗:形状能千变万化,状态也变化万千,混合以后再分离,变与不变找规律! (2)讲述: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入物体变化的世界,探索物体变与不变的规律。 (二)新课学习 1.导入活动 (1)出示春季与冬季的对比图,调取生活经验。 a.我们周围的事物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说一说你知道的一些变化。 b.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引导:春天小草变绿,花儿开放、河水潺潺、天气暖和,冬天白雪皑皑、树木凋零、河水结冰。季节在变化,事物也在变化。 (2

    3、)让纸和吸管发生变化 a.将平整的纸揉捏成团, 观察纸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再将一根直吸管, 弯折成各种形状,观察吸管发生了什么变化? b.交流:这些变化有什么共同点? c.小结:纸和吸管都是形状发生了改变,但是纸还是纸,吸管还是吸管,材料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 (3)思考:你能让一块泥巴发生类似的变化吗? 2.捏泥人 (1)交流:先观察并说一说泥巴的样子。 (2)分组实验:用团、挖、搓等方法将泥巴捏成小泥人。在实验过程中观察泥巴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3)讨论并汇报:比较泥巴和泥人,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是不变的? (4)小结:泥巴可以捏成各种不同的形状,

    4、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不管怎么捏,泥巴还是泥巴,物质的构成是不变的。 (5)交流: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变化? (6)课件展示教材上 P3 下方的三幅图,说一说这些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说一说纸、吸管、泥巴、木头等变化的共同点。 (7)小结:木头被锯断、气球被吹大等,都是形状或大小变了,这些物体变化的共同点是虽然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构成物体的物质并没有改变。 (三)整理,下课。 教学后记教学后记: :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变与不变变与不变 第二课第二课 蜡的有趣变化蜡的有趣变化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有些物体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如雪融化、蜡熔化等,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

    5、。 知道有些物体的形状、大小或状态发生了变化,但构成物体的物质并没有改变。我们将这种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2.科学探究 观察切割蜡和蜡块加热的实验, 比较其形状、 大小或状态变化, 搜集了解更多类似的变化,能归纳并得出物理变化的共同特点。 能正确地使用酒精灯加热。 3.科学态度、STSE 通过中国古代的青铜器铸造科技史的学习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通过蜡的变化实验,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二、教学准备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形状的蜡烛、蜡块、小刀;酒精灯、制作蜡星星的模板、蒸发皿、三脚架、坩埚钳、石棉网、护目镜、口罩、手套、湿抹

    6、布等,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三、教学时间 1 课时 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谈话引入:春天来临,雪会发生什么变化?还有哪些物体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2)学生交流。 (3)讲述:春天来临,气温升高,雪会融化成水。在冬天来临时,气温降低,水凝固成冰虽然有变化,但都还是水,是水的不同状态。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蜡的有趣变化。 (二)新课学习 1. 研究蜡的变化 (1)课件展示或者实物展示各种形状的蜡烛。请同学们观察并说一说蜡的样子。 (2)学生交流。 (3)实验引入:如果将这些蜡烛切割,蜡烛会有什么变化呢? (4)分组实验 1:用小刀将蜡烛切开,注

    7、意用刀安全,观察蜡烛的变化。 (5)实验交流并汇报。 (6)小结:切割后的蜡变短了,形状和大小发生了变化。但还是蜡。 (7)继续探究:如果把蜡加热,蜡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8)分组实验 2:用酒精灯给蜡块加热,观察蜡块受热后发生的变化,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中。注意正确地使用酒精灯加热,实验必须戴护目镜、口罩和手套。 (9)交流:蜡块受热后,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是不变的? (10)小结:蜡块受热后,蜡块从固态变成液态。蜡块的状态发生了变化,但还是蜡。 (11)继续实验:将熔化的蜡倒入纸制的星星模板里。观察冷却后蜡的变化,将实验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12)交流:蜡块冷却后,什么发生了变

    8、化?什么是不变的? (13)小结:蜡块冷却后,蜡从液态又变回固态,形状变为星星的样子。蜡块的形状和状态发生了变化,但还是蜡。 (14)思考: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变化? (15)课件展示教材 P5 下方的三幅图,学生交流并汇报:这三幅图中,物体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6)小结:烧制玻璃瓶的过程中,将玻璃高温受热,冷却后变成各种形状的玻璃瓶;巧克力受热会融化;铁高温融化后冷却变成各种想要的形状。 (17)阅读资料:青铜器的生产 (18)小结:青铜器的生产过程:制模制范熔铸修整 (19)交流:说一说蜡、巧克力、铁水、青铜器等物体变化的共同点。 (20)总结:这些物体变化的共同点是物体的

    9、形状、大小或状态发生了变化,但构成物体的物质并没有改变。 我们将这种物体的形状、 大小或状态发生变化, 但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三)整理,下课。 教学后记教学后记: :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变与不变变与不变 第三课第三课 混合与分离混合与分离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一些物体混合在一起后,还保持着它们原有的性质特征,可以利用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 2.科学探究 针对“怎样将已经混合的盐和芝麻进行分离”的问题,能根据它们的不同特性设计分离方法并进行分离。 研究其他混合物的分离,了解更多生产生活中混合物分离的实例。 3.科学态度、STS

    10、E 学会运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获得结论的科学方法。 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二、教学准备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盐、芝麻、烧杯、酒精灯、漏斗、蒸发皿、滤纸、铁架台、玻璃棒、湿抹布等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三、教学时间 1 课时 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复习:请列举“物体的形状、大小或状态发生了变化,但构成物体的物质并没有改变”的变化。 (2)学生发言(蜡块加热、巧克力加热、青铜器的生产等) 。 (3)谈话引入:昨天晚上,老师在厨房里不小心将盐和芝麻混在一起了,大家有什么办法帮老师将盐和芝麻分离吗?

    11、(二)新课学习 1. 分离盐和芝麻 (1)提问:盐和芝麻有什么不同特征? (2)交流:芝麻与盐的样子不一样;芝麻是棕色的,盐是白色的;盐在水中可溶解,而芝麻不能 (3)分组设计实验: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不同来设计分离实验。 (4)交流各自的实验计划:各小组简介实验计划。 (5)展示代表性的实验计划 a.将盐和芝麻的混合物倒入烧杯,加水,搅拌。 b.将烧杯里的盐水通过有滤纸的漏斗倒入另一个烧杯里,将芝麻分离出来。 c.将烧杯里的盐水倒入蒸发皿,用酒精灯加热至水全部蒸发。 (6)重点讲解安全操作事项: a.使用坩埚钳取放蒸发皿; b.液体不能超过蒸发皿容积的 2/3; c.加热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防

    12、止液体飞溅; d.大量固体析出后就熄灭酒精灯,用余热蒸干剩下水分; e.戴护目镜。 (7)分组实验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并指导。 (8)各组展示实验成果。 (9)小结:盐和芝麻混合后,它们仍然是盐和芝麻,物体的性质并未发生改变,因此可以用一些方法将它们分离。 也就是说: 一些物体混合在一起后, 还保持着它们原有的性质特征,可以使用一定的方法将它们分离。 (10)继续思考:想一想,还有其他的办法能将盐和芝麻分离吗? (11)课件展示另外的任务场景:生活中常有一些物体混合在一起,能想出办法将它们分离出来吗? (12)小结:将混在一起的物体分离,我们可以根据它们各自的性质特征,如是否能被磁铁吸引、大小

    13、不同、轻重不同等,将混合的物体分离开来。 2. 生活中混合物的分离 (1)交流:课件展示教材 P8 下方的两幅图,并说一说它们是如何使混合物分离的? (2)小结:第一幅图把种子放在一定浓度的盐水里,利用浮力将好种子和坏种子分开。第二幅图是风谷车,又称谷车,可将饱满的稻粒与瘪粒稻壳分开。 (3)阅读材料:蒸馏白酒的技术,早在中国元代就已经很普遍了。它利用了酒精沸点(78.5)和水的沸点(100)的温差,分离酒精和水,从而提高酒的浓度。 (4)交流:通过上面这则材料,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三)整理,下课。 教学后记教学后记: :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动物的一生动物的一生 第一课第一课 蚕宝

    14、宝出生了蚕宝宝出生了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我国劳动人民早在 30004000 年前就知道如何养蚕。 知道养蚕需要的一定的环境与条件。 知道蚕卵孵化与气温等条件密切相关,蚕卵孵化受温度的影响,蚕卵在适合的条件下会孵化成蚁蚕。 知道蚕的一生是从蚕卵开始的,描述蚕卵、蚁蚕的样子以及蚕卵孵化的过程。 2.科学探究 通过查阅资料或向他人请教怎样养蚕,根据所得到的信息,制定养蚕计划。 在养蚕的过程中,在放大镜、尺子等工具的帮助下,细心观察蚕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以及蚕卵的孵化过程,做好记录。 通过简单的对比实验,探究温度对蚕卵孵化的影响。 3.科学态度、STSE 善思考与爱提问,能够

    15、围绕养蚕的话题,提出一些科学问题。 了解中国养蚕悠久的历史文明,具有民族自豪感。 对于观察和饲养蚕有兴趣,愿意分享养蚕的收获。 二、教学准备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蚕卵、放大镜、尺子、冰箱、盒子;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事先查阅的有关养蚕的资料卡,或者采访录、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三、教学时间 2 课时 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展示单元页,读小诗:出生、成长、繁育最终迈向死亡。每一个动物,都要奏响生命的华美乐章! (2)教师讲述:今天我们将进入新的单元学习动物的一生。首先我们从养蚕开始。 (3) 介绍养蚕历史: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 夏小正

    16、中记载:“三月摄桑, 妾子始蚕。 ”早在 30004000 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知道养蚕。 (4)引入:我们也来养蚕,观察蚕一生的变化。可是我们应该如何养蚕呢? (二)新课学习 1. 了解怎样养蚕 (1)提问:我们应该如何养蚕呢? (2)学生汇报课前任务的成果(老师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查阅资料或向他人请教怎样养蚕,并将信息记录下来) 。 (3)教师列举养蚕采访示例并讲解: 采访时间:4 月 10 日 采访对象:养蚕专业户徐姐姐 采访记录: 问:蚕宝宝吃什么? 答:蚕宝宝最爱吃桑叶。 问:蚕宝宝爱清洁吗? 答:蚕宝宝爱清洁,要经常打扫它们的家,桑叶也要新鲜干净。 (4)交流:怎样才能把蚕宝宝养好

    17、呢? (5)小结:养蚕的环境:温暖、通风、干净、舒适。蚕的食物:新鲜桑叶。 (6)制定养蚕计划:根据自己的设想,制定一个养蚕计划并展示。 (7)教师展示计划示例: 养蚕计划 a.准备养蚕用具。 b.给蚕宝宝一个舒适的家。 c.每天为蚕宝宝准备好食物。 d.仔细观察蚕宝宝怎样长大。 e.做好观察日记。 (注:为了更好地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还可以准备放大镜、尺子) 2. 布置养蚕任务 (1)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最好按家庭住址就近分组) ,便于实验后续交流和观察。 (2)明确要求: a. 密切关注蚕卵的孵化,探究温度对于蚕卵孵化速度的影响。 b. 观察和描述刚出生的蚁蚕,并将它的模样画下来。 c.

    18、 将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3)教师分发蚕卵,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外形特征。 (4)各组制定“探究温度对于蚕卵孵化速度的影响”的实验计划。 (三)整理,下课。 教学后记教学后记: : 第二课时 (一)教学导入 (1)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的蚕卵孵出蚁蚕了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其中的发现吧! (二)新课学习 1. 蚕宝宝出生记 (1)交流 1:通过观察蚕卵,说一说蚕卵的外形特征。 (2)小结:卵的形状是鼓的,中间陷,有的卵白色,有的黑色。 (3)交流 2:怎样的环境更适宜蚕卵孵化? (4)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记录汇报结果。 (5)小结:蚕卵的孵化与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有关。 (6

    19、)交流 3:孵化出来的蚁蚕是什么样子的? (7)学生汇报并展示:蚁蚕整体黑色,有一道白色条,有好几截,每截下面有黑点。 (8)布置新任务:继续观察蚕的生长情况,写好观察日记。 (三)整理,下课。 教学后记教学后记: : 第二课第二课 蚕宝宝在长大蚕宝宝在长大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蚕宝宝生长的大体过程和发生的变化。知道蚕作茧前要蜕皮四次,每蜕一次皮,蚕就会长大很多。知道从幼虫期到蛹要蜕皮五次,蚕的一生总共要蜕皮六次:蚁蚕二龄蚕三龄蚕四龄蚕五龄蚕蛹蛾。 知道桑叶是更适合蚕的食物,蚕能够吐丝与吃桑叶有关。知道蚕宝宝的饲养和护理方法: 喂新鲜桑叶,刚蜕皮的蚕只能吃嫩桑叶;经常清

    20、除蚕的粪便和残叶,保持蚕宝宝“房间”的清洁;保持通风,杜绝蚕与杀虫剂接触;病蚕要及时隔离。 2.科学探究 能坚持长期的细致观察,设计表格,记录养蚕过程中的各种信息。 能在不伤害蚕宝宝的前提下,设计一些可行的小实验来探究自己提出的问题。 3.科学态度、STSE 在养蚕的过程中,爱护蚕宝宝,照顾好蚕宝宝,从而形成关爱动物,关爱小生命的意识。 坚持长期观察,乐于交流与合作,能及时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养蚕心得。 二、教学准备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蚕宝宝、放大镜、温度计、新鲜桑叶、纸盒、尺子、其他养蚕器具、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蚕、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三、教学时间 1 课时 四、教学过程四、教

    21、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 谈话引入: 蚕宝宝出生了, 怎样才能把它们养得又大又壮?它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让我们一起关注蚕宝宝的成长吧! (二)新课学习 1. 观察蚕的生长与变化 (1)提问:蚕宝宝出生有一段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大家发现蚕宝宝有哪些变化? (2)现场分组再次观察:学生用尺子和放大镜辅助观察,并记录。 (3)班级交流: a. 说一说蚕宝宝身体大小、颜色等方面的变化。 b. 说一说蚕宝宝吃桑叶的情形以及蚕宝宝食量的变化。 c. 说一说你的其他新发现。 (4)问题探讨:班级交流养蚕的发现和心得,提出遇到的问题大家探讨。 (5)列举示例:分别展示“第 3 小组养蚕中的发现和问题”

    22、 发现: a. 蚕的前面有 6 只小脚,隔了几截后有 8 只大脚,身体分成好多截。 b. 蚕总是不停地在吃桑叶,当它不吃的时候,就要蜕皮了。 c. 蚕的粪便是黑色的,很像五角星形。 d. 蜕下的皮卷成了很小的卷。 问题: a. 蚕有耳朵吗?它能听到声音吗? b. 蚕一共蜕几次皮? c. 蚕只吃桑叶吗? (6)针对蚕的饲养与护理进行小结:喂新鲜桑叶,刚蜕皮的蚕只能吃嫩桑叶;经常清除蚕的粪便和残叶,保持蚕宝宝“房间”的清洁;保持通风,杜绝蚕与杀虫剂接触;病蚕要及时隔离。 (7)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在不伤害蚕宝宝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在饲养过程中针对自己的问题做一些小实验。你打算针对哪些问题做小实验

    23、呢?(例如:蚕只吃桑叶吗?蚕宝宝要蜕几次皮?) 2. 蚕宝宝还喜欢吃什么 (1)提出问题:蚕吃莴苣叶吗?如果吃,桑叶和莴苣叶,哪种更适合蚕宝宝? (2)介绍材料:新鲜莴苣叶和新鲜桑叶 (3)设计实验:分组设计实验,然后班级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4)课后实验并观察,将实验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3. 观察蚕宝宝换“新衣” (1)观看录像:观察蚕宝宝“蜕皮”的录像,提问:它们这是怎么了? (2)小结:这是蚕宝宝在“蜕皮” ,是蚕重要的生长变化现象。 (3)课件展示教材 P15 蚕宝宝蜕皮过程的四幅图片,比较蜕皮前后蚕宝宝的变化。 (4)任务布置: a. 仔细观察蚕宝宝每次蜕皮前后的活动、模样变化

    24、,把它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b. 把观察结果记录在养蚕日记上,并统计蚕作茧前要蜕几次皮。 (三)整理,下课。 教学后记教学后记: : 第三课第三课 蚕宝宝大变样蚕宝宝大变样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蚕通过四次蜕皮之后,便要吐丝作茧,先蜕变成蛹,最后蜕变成蚕蛾(蚕一生蜕皮六次) ,破茧而出后,雌蛾和雄蛾交配后产卵。 知道蚕蛾的外形特征:蚕蛾身体分成头、胸、腹三部分,头部长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是昆虫家族中的一员。 2.科学探究 通过长期的观察,了解蚕从幼虫到成虫的变化过程,做好观察日记记录。 通过观察多只蚕作茧的过程,发现蚕作茧的共同点;能够比较蚕蛾和蚕宝宝的外形、生活习

    25、性的不同;能区分雌蛾和雄蛾。 3.科学态度、STSE 坚持不懈地饲养并观察蚕,有探究兴趣,乐于分享。 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二、教学准备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硬纸板或稻草等制作“蚕山”的工具和材料、剪刀、刀片、放大镜、蚕茧、蚕蛾、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蚕茧、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三、教学时间 2 课时 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1)提问:上节课我们布置了观察蚕宝宝“蜕皮”的任务。现在,大家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说一说,蚕作茧前要蜕几次皮? (2)学生汇报 (3)小结:蚕作茧前要进行四次这样的“蜕皮” 。当蚕进行完第四次“蜕皮”后,再过一段时间,蚕宝宝就又不吃

    26、桑叶了,浑身通明透亮这是它要吐丝结茧了。 (二)新课学习 1. 观察蚕宝宝“作茧自缚” (1)思考并交流:观察蚕喜欢在什么地方吐丝结茧。蚕吐丝结茧的地方有什么特点?这些地方对蚕的作茧有帮助吗? (2)小结:蚕熟之后,它们会本能的向上攀爬,以寻找一个适合结茧的立体空间,这种现象叫做“上山” 。南宋画家楼璹画的耕织图中,记录了古人用稻草扎成“蚕山” ,帮助蚕宝宝吐丝结茧。 (3)继续思考:在平面上的蚕会吐丝结茧吗?(不会) (4)制作“蚕山” :那我们也可以做个“蚕山” ,帮助蚕宝宝结茧。教师指导做“蚕山” 。 (5)阅读资料:丝绸之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缫丝工艺从蚕茧中抽出蚕丝,再用蚕丝织成丝

    27、绸。这些美丽的丝绸通过陆路和海上运到中亚、非洲和欧洲,成为著名的丝绸之路。 2. 揭开蚕茧里的秘密 (1)猜一猜:蚕茧里面的蚕有什么变化吗? (2)明确实验方法:蚕结茧 34 天后,轻轻剪开几只蚕茧。观察蚕茧里蚕的身体外形、表面颜色、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然后将蚕茧盖子盖上,继续观察蚕蛹会发生什么变化,做好观察记录。 (3)交流: a. 说一说蚕蛹是什么样子的? b. 雌蛹和雄蛹有什么区别,如何辨别? (4)小结:蚕刚蜕了皮化蛹时,体色是淡黄色的,蛹体嫩软,渐渐地就会变成黄色、黄褐色或褐色,蛹皮也硬起来了;雌蛹一般肥大,大腹便便。雄蛹个体比较瘦小,但很结实。 教学后记教学后记: : 第二课时 (

    28、一)教学导入 (1)谈话引入:把蚕茧放在通风温暖的地方,过一段时间,蚕蛹就会蜕变成蚕蛾,破茧而出。 1. 观察破茧蚕蛾 (1)观看录像:观察“破茧蚕蛾”的录像。了解蚕蛹破茧而出变成蚕蛾的过程。 (2)观察并交流: a. 蚕蛾是什么样?它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它是昆虫吗? b. 比较蚕蛾和蚕宝宝的外形、生活习性有什么不同。 c. 能区分雌蛾和雄蛾吗?它们有什么不同? (3)小结:蚕蛾身体分成头、胸、腹三部分,头部长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是昆虫家 族中的一员;蚕蛾是蚕的成虫,蚕蛾用足在地面爬行,不能飞翔,此外蚕蛾不吃任何食物;蚕蛾有雌蛾和雄蛾之分,雌蛾肥大,大腹便便,行动缓慢;雄蛾瘦小精神,行动较

    29、快。 (4)讲述:当雄蛾嗅到雌蛾的气味后,会更加好动,主动向其靠近并与其交配。 (5)交流:蚕蛾要产卵了,我们要做哪些准备? (6)任务布置:观察蚕蛾交配,以及观察雌蛾产卵的情景,看一看产了多少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的。 (三)整理,下课。 教学后记教学后记: : 第四课第四课 昆虫的一生昆虫的一生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蚕、蝴蝶和蜜蜂的一生都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知道蚕、蝴蝶和蜜蜂等昆虫的幼虫和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并且经历了“蛹”这个阶段,这样的生长发育过程叫作完全变态发育;蝗虫、蜻蜓等昆虫不经历“蛹”这一阶段,这样的生长发育过程叫作不完

    30、全变态发育。 2.科学探究 能有效整理并处理养蚕的资料,分析并总结出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四个阶段。 能查阅资料,了解蝴蝶和蜜蜂的一生,进而比较蝗虫和蜻蜓的一生,辨别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相同和不同。 3.科学态度、STSE 有对昆虫的探索欲望,尊重事实,乐意分享自己的发现。 二、教学准备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昆虫资料卡、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三、教学时间 1 课时 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提问:上节课我们布置了观察“雌蛾产卵”的任务。现在,大家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产了多少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的? (2)学生汇报 (3)小结:一

    31、只雌蛾大约可产 200-500 粒卵,新生的蚕卵,扁扁的,颜色呈淡黄色。 (4)讲述:在养蚕活动中,我们积累了很多养蚕的资料,整理这些资料,会有很多新的发现。今天,先让我们来整理养蚕日记。 (二)新课学习 1. 整理养蚕日记 (1)资料整理:整理我们的养蚕日记。可从蚕卵的形状、大小、颜色、温度对孵化的影响,刚孵化出蚁蚕的日期、样子,蚕怎样吃桑叶、怎样行动,蚕蜕皮的几个日期、样子,蚕吐丝结茧前后的样子,蚕蛹的样子,蚕蛾破茧而出的日期、产卵的日期等方面进行整理。 (2)汇报交流:分组汇报,说一说有哪些发现。 (3)重点分析:分析我们的养蚕日记,看一看蚕宝宝一生要经历哪几次大的变化。 (4)小结:蚕

    32、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幼虫期 22-28 天,蛹期 10-12天,成虫期 9-12 天。 (5)课件展示蝴蝶和蜜蜂的一生。 (6)交流:说一说蝴蝶、蜜蜂的一生有哪几个阶段?它们的一生有什么相同之处? (7)小结:蚕、蝴蝶和蜜蜂的一生都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成虫之后,雌雄交配、产卵,生育新的一代。 (8)课件展示蝗虫和蜻蜓的一生。 (9)交流:说一说蝗虫和蜻蜓的一生有哪几个阶段?它们的一生有什么相同之处? (10)小结:蝗虫和蜻蜓的一生都经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 (11)思考并交流:蝗虫和蜻蜓的一生与蚕、蝴蝶和蜜蜂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12)总结:蚕、蝴蝶和蜜蜂等

    33、昆虫的幼虫和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并且经历了“蛹”这个阶段。像它们这样的生长发育过程叫作完全变态发育;蝗虫、蜻蜓等昆虫不经历“蛹”这一阶段,像它们的生长发育过程叫作不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是昆虫一生变态发育的两种类型。 (13)任务布置: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昆虫的一生,并了解它们属于什么发育类型。 (三)整理,下课。 教学后记教学后记: : 第五课第五课 生生不息的动物生生不息的动物 一、教学一、教学目标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长大、衰老和死亡。 知道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卵生,另一种是胎生。知道有了繁殖,动物才能生生不息。 2.科

    34、学探究 观察了解鱼、鸡、熊猫的一生,能发现动物共同的生命历程,经历出生、长大、衰老和死亡四个阶段。 通过比较动物的繁殖方式,能够区分卵生和胎生的不同,进而辨别常见动物的繁殖方式。 3.科学态度、STSE 对于探索动物的生命历程及繁衍后代有兴趣,感受生命的生生不息。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树立爱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动物生命历程及繁殖方式的资料,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三、教学时间 1 课时 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复习:前面我们学习了关于昆虫的一生,说一说蚕、蝴蝶和蜜蜂的一生要经历哪几个阶段?蝗虫和蜻蜓呢?

    35、 (2)学生汇报: 蚕、蝴蝶和蜜蜂的一生都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蝗虫和蜻蜓的一生都经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 (3)讲述:昆虫的一生经历了不同阶段,其他动物的一生呢?今天,让我们走进动物的一生。 (二)新课学习 1. 观察其他动物的一生 (1)课件展示教材 P23“鱼、鸡、熊猫”的一生的图片。 (2)交流:说一说,鱼、鸡、熊猫的一生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小结: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长大、衰老和死亡。这是所有动物的一生相同的地方。 (4)思考:每一个动物都要从出生走向死亡,但为什么动物没有绝迹? (5)讲述:动物的一生除了捕食和躲避被捕食,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繁衍后代,使自己

    36、的种群得以延续。 (6)继续探究:课件再次展示“鱼、鸡、熊猫”的一生的图片。比较一下,它们繁衍后代的方式一样吗?为什么? (7)小结: a. 鱼的繁衍是通过产卵的方式;鸡的繁衍是通过鸡蛋孵化的方式;熊猫的繁衍是通过熊猫妈妈怀胎孕育的方式。它们的繁衍方式不一样,有卵生和胎生的区别。 b. 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卵生,另一种是胎生。 c. 哺乳动物通过怀胎孕育直接生出小动物的繁殖方式为胎生。通过产卵的繁殖方式为卵生。 (8) 讨论: 我们身边常见的动物, 哪些是卵生?哪些是胎生?两种繁殖方式有什么不同? 2. 比较卵生和胎生的不同 (1)课件展示教材 P24 的四幅图片。 (2)交流

    37、:说一说海龟和马的繁殖方式有什么不同? (3)小结:海龟的繁殖方式是卵生,海龟是卵生动物。马的繁殖方式是胎生,马是胎生动物。 (4)全课总结:各种动物寿命有长有短,具体生命过程也不尽相同,但一生都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衰老和死亡。有了繁殖,动物才得以生生不息。 (5)练习:完成活动手册 P9 “给动物找妈妈” 。并说出其中哪些是卵生的动物?哪些是胎生的动物? (三)整理,下课。 教学后记教学后记: :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 第一课第一课 动物与环境动物与环境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动物有基本的生存需要,例如空气、水、温度、食物等。 知道动物能够适

    38、应季节的变化,例如换毛、迁徙等。 知道动物具有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同类动物,会有不同的形态结构,例如不同的鸟喙和鸟爪。 2.科学探究 针对蚯蚓雨后钻出土壤的现象提出问题,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土壤入水后空气是否被挤走、土壤水分变化对蚯蚓的影响;回想饲养动物的经验,能总结出动物的基本生存需要。 以若尔盖草原为例,观察随着季节的变化,黑颈鹤和狼是怎样适应环境的。季节的变化,动物的不同生活方式,从而认识动物对季节变化的适应。 观察比较不同形态结构的鸟喙和鸟爪,猜想其作用并尝试建立对应关系,能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和验证它们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3.科学态度、STSE 乐于探索动物与环境的联

    39、系,领略动物生存本领的神奇。 意识到动物的生存与环境息息相关,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蚯蚓、土壤、水、水壶、纸盒;若尔盖草原的季节变化以及黑颈鹤和狼的改变等资料;不同形态结构的鸟喙和鸟爪图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三、教学时间 2 课时 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1)看单元页画面,读小诗: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水葫芦浮在水面,骆驼刺扎入土里。植物向光又向水,动物冬眠或迁徙。各种现象找根底,环境与生物啥关系? (2)讲述:本单元我们将进入生物与环境的学习。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40、(3)提出问题:课件展示教材 P26 页上方情景图。下雨后,很多蚯蚓从土壤中钻了出来,这是为什么? (4)作出猜想:也许是土壤太湿了(导致空气跑掉,缺氧) 。 (5)继续思考:土壤中含水量的改变,会影响蚯蚓的生活吗?怎样通过实验来研究? (二)新课学习 1.探究土壤水分变化对蚯蚓的影响 (1)作出假设:土壤中含水量的改变,会影响蚯蚓的生活。 (2)讨论需要准备哪些实验材料。 a. 蚯蚓的数量需要考虑吗?用一条还是多条做实验? b.需要准备什么样的土壤? (3)明确实验材料:需要多条蚯蚓;需要三份不同含水量的土壤:含水过多、潮湿和干燥的土壤。 (4)设计实验方案:将实验方案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

    41、5)交流汇报:小组汇报自己的设计方案,并互相交流,优化实验方案。 (6)动手实验:实验过程中,观察蚯蚓在湿度不同的土壤中的反应。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7)汇报与交流: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汇报各组实验的结果。含水过多全湿的土壤,缺空气,蚯蚓钻出来了;干燥的土壤,缺水分,蚯蚓也钻出来了;潮湿的土壤,蚯蚓没有钻出来。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 (8)小结:土壤中含水量的改变,会影响蚯蚓的生活。 (9)继续探究:回想我们养蚕的经历,蚕卵要在温暖的环境中才能孵化。蚕会从干枯的桑叶上,转移到新鲜桑叶上。另外还有土壤喷水后,蜗牛更愿意钻出来活动。这说明了什么? (10)学生继续汇报与交流。 (1

    42、1)小结:动物有基本的生存需要,例如空气、水、温度、食物等。空气、水、食物等发生变化时,会对动物的生存产生影响。 2.布置课后作业 大自然中许多地方会经历一年四季, 此时环境变化有什么特点?动物们又是怎样应对的?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同类动物,它们的形态结构会有不同吗?请搜集相关资料。 (三)整理,下课 教学后记教学后记: :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教学导入 1.复习提问:土壤中含水量的改变,会影响蚯蚓的生活吗?这个事例说明什么? 2.检查作业:是否完成了上节课后布置的资料搜集任务。 (二)学习新课 2. 认识动物对季节变化的适应 (1)课件展示教材 P28 上方“若尔盖草原的夏季和冬季”图

    43、片。 (2)交流:根据图片,说一说草原的夏季和冬季分别是什么样的?动物所处环境(阳光、温度、水、食物等)会发生什么变化? (3)小结:若尔盖草原的夏季天高气爽,能见度很高,绿草茵茵,食物和水分充足。冬季植物凋零,天气寒冷,水结冰,食物缺乏。 (4)提问:黑颈鹤和狼是在若尔盖草原上生活的动物,这两种动物在季节变化下,有着怎样的表现?这对它们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5)课件展示教材 P28 下方两幅图和 P29 教材上方的两幅图。 (6)交流:说一说,从这四幅图片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根据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还有补充的吗? (7)小结:面对草原冬季的来临,黑颈鹤向南迁徙到温暖的云南;而狼

    44、则留守原地,采取换毛的方式抵御寒冷。 这都是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行为, 为了在严酷的环境变化中生存下去。 (8)过渡:长期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的动物,它们的形态结构会有不同吗?让我们用鸟的案例来研究吧! 3.寻找鸟的喙与爪的联系 (1)课件展示教材 P30 上方三幅“鸟喙”图片。 (2)观察并交流:观察比较不同的鸟喙,想一想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3)小结:第一幅图,鸟喙长而直,像镊子,利于它们捕捉小鱼虾之类的食物。第二幅图, 鸟喙强壮, 并且末端有弯曲的钩, 尖锐有力, 适宜捕食小动物。 第三幅图, 鸟喙宽而扁平,适合滤食漂在水面的食物。 (4)继续观察并交流:课件展示教材 P30 下方三幅“鸟爪

    45、”图片。观察比较不同的鸟爪,想一想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5)小结:第一幅图,鸟脚上有蹼,脚掌宽大,适宜在水中游泳,可生活在河流湖泊中。第二幅图,鸟儿的脚细长,适宜在浅水中行走,可生活在湿地滩涂地带。第三幅图,鸟的爪子强壮有力, 并且在脚趾的顶端有强有力的钩子, 适宜抓取一些小动物, 可生活在山地丘陵地区。 (6)讨论: a.鸟喙和鸟爪有没有相对应的关系?请找一找上面六幅图中同属一只鸟的喙和爪 b.根据查阅的资料,说一说这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的关系。 (7)小结:鸟喙和鸟爪有相对应的关系,其形态结构是适应生存环境的体现。 (8)练习:活动手册 P10,画出三种鸟的爪。 (9)再交流:说一说你知道的动

    46、物在形态结构上适应环境的案例。 (三)整理,下课。 教学后记教学后记: : 第二课第二课 植物与环境植物与环境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植物有基本的生存需要,如光、水和空气。 知道植物具有向光性。当光照方向发生变化时,植物幼苗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也不断调整生长方向,朝向阳光倾斜。 知道植物能够适应其所在的环境。随着季节的变化,植物的外部形态也会随之变化;潮湿或干旱等不同环境中生存的植物,也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 2.科学探究 能够设计探究植物的向光性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植物具有向光性的结论。 观察随着季节变化植物发生的相应变化,观察并比较不同环境中生存的植物的形态结构

    47、,发现并归纳出植物适应环境的一些特性。 3.科学态度、STSE 对于植物的向光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有探究兴趣,尊重事实,乐于分享。 在生活中进行植物养护时能应用植物的生存需求及其与环境相适应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准备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两盆长势一样的绿豆苗、两个相同大小且能罩住植物的纸箱、剪刀、喷水壶;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三、教学时间 2 课时 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1)复习提问:回忆三年级所学种子萌发和生长的知识,以及我们栽培植物的经验,说一说植物生长最基本的需求是什么? (2)学生汇报:阳光、水、温度、空气 (3)

    48、聚焦提问:课件展示教材 P31 上方情景图。放在窗台边的绿豆幼苗,一段时间后倾向了一侧,这是为什么?植物生长需要光,光照对植物有什么影响? (二)新课学习 1. 探究植物的向光性 (1)作出假设。植物生长需要光,光照对植物有影响。 (2)设计实验方案。阅读教材中的示例,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出示实验材料:两盆长势一样的同一种植物(绿豆苗) ;两个相同大小、能罩住植物的纸箱;剪刀。 (4)分组实验。步骤示例: a.用剪刀在两个纸箱的一个侧边各开一个边长 5 厘米左右的小孔,再去掉纸箱的底部。 b.将两盆长势一样的绿豆苗都放在阳光下的同一个地方。 c.将两个纸箱分别罩在这两盆绿豆苗上,使

    49、得两个纸箱侧面的开孔各朝向相反的方向。 d.连续观察绿豆苗的生长变化。 e.换其他植物的幼苗,重复上述实验。 (教师提醒:使用剪刀要注意安全) (5)实验记录:连续观察,将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6)实验汇报:说一说植物的生长情况,是否验证了假设。 (此处,可以课后待学生完成观察实验后再汇报;如果条件允许教师也可课前完成实验并录制视频,课上先播放再让学生做实验) (7) 小结: 当光照方向发生变化时, 植物幼苗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也不断调整生长方向, 朝向阳光倾斜。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 2.继续设计实验:仿照上述步骤,设计验证植物生存需要水的实验方案。 3.布置课后作业:搜集有关植物

    50、应对季节变化及适应不同环境的资料。 (三)整理,下课 教学后记教学后记: :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教学导入 1.复习提问:植物有哪些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2.检查作业:是否搜集了有关植物应对季节变化及适应不同环境的资料? 3.过渡提问: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动物应对四季变化会有迁徙或者换毛等行为,植物是怎样应对这种变化的? (二)新课学习 1. 观察植物的四季变化 (1)课件展示教材 P32 下方“植物的四季变化”图片。 (2)交流:植物的外部形态在一年四季中有什么变化?你还有哪些资料补充介绍?这种变化对植物的生存有什么作用? (3)小结:植物在春天发芽、长叶;夏天植物枝繁叶茂,秋天植物果实成熟


    注意事项

    本文(2022新湘科版四年级下科学全册教学设计)为本站会员(花***)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