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第一一单元单元 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 第第 1 1 课课 搭建生命体的搭建生命体的“积木积木” 1.教学内容 本课遵从认识微小个体的主要进程,采用递进式的逻辑结构,从发现细胞到认识细胞的多种形状,展开两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发现细胞,其中包括三个活动。活动一,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指导学生依次借助放大镜、 手持显微镜观察人的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内表皮, 发现它们的特点,为第二个活动的展开做好铺垫;活动二,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找出显微镜下看到的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内表皮的共同之处,为下文介绍细胞打下基础;活动三,介绍胡克发现细胞的资料,指导学生了解科学家发现细胞的过程。 第二部分,
2、观察人体细胞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细胞有多种形状,认识到细胞的多样性。 2.教学目标 比较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所获得的信息,找到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内表皮的共同点。 通过观察植物、动物以及人体各种细胞的图片,知道细胞的种类、形状、大小具有多样性。 通过提取资料中的重要信息,知道胡克是第一位发现细胞的科学家。 3.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细胞是动物、植物、细菌的基本组成单位。 难点:描绘不同细胞的形状。 4.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传统显微镜、洋葱、镊子、载玻片、盖玻片、碘酒、滴管、介绍白细胞形状变化的视频。 学生分组材料:放大镜、手持显微镜。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入 出示课本第 1 页的小诗: 牛奶因什么
3、而变酸? 面包因什么而变软? 橘子因什么而发霉? 苹果因什么而腐烂? 眼睛睁得再大也难以发现, 显微镜下才能显出他们的容颜, 像小棒,像圆球,像细线 形态各异, 何止万千。 学生自由朗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提出了哪些问题? 预设这首小诗提出了 4 个问题: 牛奶因为什么而变酸?面包为什么变软?橘子为什么会发霉?苹果为什么会腐烂? 教师引导:同学们,牛奶变酸,面包变软,橘子发霉,苹果腐烂都是因为微生物的影响,而微生物是我们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只有使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他们的样子。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一单元,一起来探究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 这节课,我们先来探究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板书课题
4、:1.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二、学习新课 活动 1:借助不同的工具观察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内表皮 教师引导:观察手背的皮肤和洋葱鳞片内表皮,我们都需要使用显微镜。下面,我们首先来复习一下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出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步骤图,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如下: (1)安放:右手握住显微镜的镜臂,左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略偏左,离桌子边缘大约 7 厘米。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 (3)上片:将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
5、。 (4)调焦:眼睛看着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用左眼从目镜往下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升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到清晰的图像。 (5)观察:慢慢移动玻片标本,用左眼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一边观察一边将观察到的图像画在学习单上。 学生分小组观察手背皮肤, 先用放大镜观察手背皮肤,再用手持显微镜观察手背皮肤,这也是对人体细胞的初步认识。 学生分小组观察洋葱鳞片内表皮,先用放大镜观察洋葱鳞片内表皮,再用手持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内表皮,这也是对植物细胞的初步认识。 全班交
6、流,说一说手背的皮肤以及洋葱鳞片内表皮在显微镜下的样子。 预设: 都是由一个个“小格子”组成的。 活动 2:比较显微镜下的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内表皮有什么相同之处 出示课本第2页下面的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手背皮肤图片和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洋葱鳞片内表皮图片,引导学生分别观察显微镜下的手背皮肤和显微镜下的洋葱鳞片内表皮的图片,并且说一说显微镜下的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内表皮有什么相同之处? 预设: 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内表皮在显微镜下都有像积木一样的小格子,这就是细胞,他们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等等。 出示课本第 3 页上面的知识点: 这些在显微镜下像积木一样的小格子,就是组成生命体的细胞。动物、
7、植物等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学生认真读一读这段文字,初步了解有关细胞的概念。 认识更多的细胞形态 出示课本第 3 页的几幅图片,学生观察这些图片,初步认识叶表皮细胞、茎细胞、根尖细胞、肌肉细胞和骨细胞等等细胞的形态。 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叶表皮细胞、茎细胞、根尖细胞、肌肉细胞和骨细胞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预设: 不管是叶表皮细胞、茎细胞、根尖细胞,还是肌肉细胞、骨细胞,他们都是由像积木一样的小格子组成。 不同之处在于这些细胞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上面一组图片表现植物由细胞组成,下面一组图片表现动物由细胞组成。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是不同的,虽然两者都有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等结构,但是动物细胞没有
8、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 活动 3:阅读资料胡克的发现 出示课本第 3 页胡克用过的显微镜,以及胡克观察到的软木细胞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这段文字,初步了解细胞发现的有关知识。 教师介绍:世界上第 1 个发现细胞的人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他用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片,发现木片上看上去像有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他们命名为细胞。因为胡克所用的显微镜不是太先进,因此胡克看到的细胞不是太清楚,但是这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巨大的进步。从此,人类走进了微观世界。 活动 4:观察各种人体细胞,说说他们形状上的不同之处 教师引导:在我们人体上也有各种各样的细胞,有肝脏细胞、骨细胞、神经细胞、皮肤细
9、胞等等,这些细胞在形状上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出示课本第 4 页上面的肝脏细胞、神经细胞、皮肤细胞等几幅图片,学生观察这 7 幅人体细胞图片,比较这些人体细胞在形状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肝脏细胞、神经细胞、红细胞、肌细胞、皮肤细胞等等各种人体细胞的不同之处。 教师引导: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细胞,其中大多数细胞都非常小,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够看清楚,但有些细胞却很大,比如说动物的卵黄。 出示课本第 4 页蛋黄以及鱼卵的图片,引导学生明白蛋黄以及鱼卵都是由一个很大的细胞组成。 蛋黄是一个细胞,在鸡蛋刚生下还没有孵化前,鸡蛋里面的确是只有一个完整的细胞,那就是蛋黄。追溯蛋黄的
10、整个孵化过程,在没有受精前蛋黄只是一个卵细胞,当受精后它就是一个受精卵。而如果鸡蛋开始孵化,受精卵细胞要进行细胞分裂,那就不只有一个细胞了。受精后,胚盘在适宜的条件下就能孵化出雏鸡。 单个鱼卵就是一个细胞,就像人类的卵细胞一样。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搭建生命体的“积木”,知道在显微镜下像积木一样的小格子,就是组成生命体的细胞。动物、植物、细菌等都是由细胞组成的,不同的细胞它们的形状是不同的,大多数细胞都非常小,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楚,但是有些细胞却非常非常大,比如动物的卵黄、鱼卵等等。课后,大家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细胞的知识。 四、学生活动手册 1.1.搭建生命体的
11、“积木”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画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内表皮的样子。 它们的相同之处:都是由一个个小格子组成的。都是由一个个小格子组成的。 下面图片中的细胞是什么形状的?连一连。 第第 2 2 课课 微小的生命体微小的生命体 1.教学内容 本课与上一课的编排方式相同,都遵从认识微小个体的主要进程,采用递进式的逻辑结构,展开两个部分的内容。所不同的是认识的对象不一样:上一课是细胞,而本课是微生物。 第一部分,发现微生物,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指导学生制作“小水塘” ,让微生物在水中大量繁殖,然后安排学生在教师调好的显微镜下观察水中的微生物,发现微生物的存在,并
12、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活动二,介绍列文虎克及其发现微生物的资料,了解科学家在微生物领域的研究和发现。 第二部分,观察各类微生物的图片,丰富学生对微生物类群的认知,引导学生发现微生物不仅有多种形状,而且大小也有巨大差别。 2.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文字,知道微生物的共同特点和它们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 通过观察和比较微生物图片,知道微生物的种类、形状、大小具有多样性。 通过提取资料中的重要信息,知道列文虎克是第一位发现微生物的科学家。 3.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微生物的共同特点。 难点:描绘不同微生物的形状。 4.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载玻片、盖玻片、滴管。 学生分组材料:放大镜、传统显微镜、广口瓶、腐
13、烂和新鲜的树叶、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课, 我们学习了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请同学们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想一想: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究竟是什么? 是细胞。 哪些东西是由细胞组成的呢? 动物、植物、细菌等等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历史上第 1 个发现细胞的科学家是谁? 第 1 个发现细胞的科学家是英国的罗伯特胡克。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观察微小的生命体。 板书课题:2.微小的生命体 二、学习新课 活动 1:制作小水塘,进行观察 出示课本第 5 页上面两幅插图,学生观察这两幅插图,并且读一读下面的文字,初步了解制作小水糖的方法,并且对制作的小水塘进行观察。 预设: 制作小水塘的步骤
14、: 第 1 步:在一个干净的广口瓶中加入三分之二的池塘水。 第 2 步:把一些腐烂的和新鲜的树叶、草撕碎后放入水中,再放进一把土。 第 3 步:把瓶子放在有阳光的窗边。3 周后,用放大镜观察水里的变化。 学生分小组活动,准备材料,制作小水塘。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小水塘的制作情况,并且个别的适当指导。 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制作好的小水塘。 设计目的:制作“小水塘”的目的是培养水中的微生物,让其大量繁殖,以便学生进行观察。在制作过程中,加池塘水的目的是提供微生物及其生活场所;加树叶、草、土的目的是给微生物提供食物;将瓶子放在有阳光的窗边的目的是给微生物的繁殖提供合适的温度;3 周后再观察的目
15、的是给微生物留足大量繁殖的时间。 教师引导:刚刚我们制作好了小水塘,下面我们就要把制作好的小水塘瓶子放在有阳光的窗边,三周之后我们利用放大镜观察水里的变化。 说明:制作小水塘需要三周时间才能够完成,因此课前教师可以动手制作一些小水塘的瓶子,以便学生上课的时候观察。 观察小水塘 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小水塘瓶子发放给每个小组,提出要求:在老师调好的显微镜下观察小水塘中的一滴水中有什么。 出示显微镜的使用图片,再次回顾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学生分小组活动,利用显微镜观察制作的小水塘中的一滴水中有些什么? 全班交流讨论,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预设: 水蚤:是一种小型的甲壳动物。水蚤体小,长约 2 毫米
16、,浅肉红色,生活在淡水中。 钟形虫: 钟形或圆筒形, 口端有一圈明显的纤毛环, 反口端有一根能伸缩而不分枝的柄,通常在口端与反口端间没有纤毛。以细菌和微小的原生动物为食。常附于淡水或咸水的水生植物、水面浮膜、淹没物或各种水生动物上。 草履虫:是一种身体很小,圆筒形的原生动物,它只由一个细胞构成,是单细胞原生动物,雌雄同体。最常见的是尾草履虫。体长只有 180 至 280 微米。它和变形虫的寿命最短,以小时来计算,寿命时间为一昼夜左右。 (大草履虫的寿命可达五昼夜以上。 )因为它身体形状从平面角度看上去像一只倒放的草鞋底而叫做草履虫,观察它需要用显微镜才能观察仔细。 变形虫(阿米巴) :顾名思义
17、,变形虫是能变形的。不过这种变形也是有限度的。 线虫:绝大多数体小呈圆柱形,又称圆虫。它们在淡水、海水、陆地上随处可见,不论是个体数或物种数都往往超越其他动物, 并在极端的环境如南极和海沟都可发现。 此外,有许多种的线虫是寄生性的。 新月藻:新月藻是单细胞生物,是藻类。细胞为新月形,中央有一核,核两边各有一个叶绿体。叶绿体的表面有纵的条状突起,横切面呈芒状;叶绿体中有 1 列造粉核。 衣藻: 亦称“单衣藻”。 藻体为单细胞, 球形或卵形, 前端有两条等长的鞭毛, 能游动。鞭毛基部有伸缩泡两个;另在细胞的近前端,有红色眼点一个。在不利的生活条件下,细胞停止游动,并进行多次分裂,环境好转时,群体中
18、的细胞产生鞭毛,破鞘逸出。广布于水沟、洼地和含微量有机质的小型水体中,早春晚秋最为繁盛。 教师引导:刚刚我们从水中观察到的这些水中微小的物体就是微生物。 出示课本第 6 页有关微生物的知识点: 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它们没有头、足、眼睛,也没有根、茎、叶,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楚。 学生读一读这段文字,进一步了解微生物的概念。 教师引导:我们刚刚在制作的小水塘中,就观察到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虫、水藻、轮虫、钓钟虫、鼓藻、变形虫等等。 教师出示这些微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初步了解这些微生物的样子,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微生物的了解。 微生物是一种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都要借助显
19、微镜才能看清楚,那么微生物又是如何被人们发现的呢?微生物的发现与一个名叫列文虎克的荷兰人有关。 活动 2:列文虎克与微生物的发现 学生自由读一读课本第 6 页列文虎克与微生物的发现这段文字,初步了解微生物的发现历史。 出示课本第 6 页列文虎克和列文虎克使用的显微镜的图片,以及列文虎克画的细菌图片。 列文虎克不但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研究树叶、花朵、纺织品的纤维、蜜蜂蜇人的针和蚊子叮人的嘴,还观察了井水、雨水、污水等等,从中他发现了能够游动的微生物为人类敲开了微生物世界的大门。 出示课本第 7 页的有关微生物的知识点: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中、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生活着微生
20、物。有的微生物还能生活在其他生物无法生存的地方,如火山、岩石里。 学生认真读一读这段文字,进一步了解微生物的分布及生活的环境。 活动 3:观察微生物,比较形状的不同 教师引导: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非常广泛,空气中、水中、泥土中、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生活着。这些不同地方的微生物,他们的形状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看。 出示课本第 7 页中间的 8 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 8 幅图片,初步了解这些微生物的样子,比较这 8 种微生物的形状有什么不同之处。 教师小结:同学们,虽然微生物分布非常广泛,但是不同的微生物,他们的形状往往是不相同的。 活动 4:微生物不微小 教师引导:在我们
21、的思维中,微生物一般都是非常小的,往往需要显微镜才能看清楚。不过凡事都有例外,有一些微生物其实并不微小。 出示课本第 7 页蘑菇和木耳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 教师引导:你们相信吗?其实蘑菇和木耳也是微生物。为什么把木耳和蘑菇也归为微生物呢?那是因为他们的生存方式与某些微生物相似。 蘑菇和木耳属于真菌,即真核微生物。从细胞结构、物质与能量代谢特征来讲,它们虽然体形较大,但还是和其他微生物具有诸多共同特征(比如有细胞壁但没有叶绿体),一般被视为微生物。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制作了小水塘,并且用显微镜观察了小水塘中的微生物,懂得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他们没有头、脚、眼睛
22、,也没有根、茎、叶,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楚,尽管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很广,但是不同的微生物形状也不相同。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微生物的知识。 四、学生活动手册 画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水样中生物的样子。 在下面生物中勾选出微生物。 ( )蓝藻 ( )变形虫 ( )病毒 ( )乳酸菌 ( )草履虫 ( )红细胞 ( )西瓜虫 ( )大肠杆菌 ( )霉 ( )跳蚤 ( )苔藓 ( )蘑菇 科学阅读。 微生物无处不在微生物无处不在 摄影师将一滴海水在显微镜下放大 25 倍,事实的真相暴露了:这滴海水中竟然包含着蟹幼虫、菌类、鱼卵、浮游动物、硅藻,还有更多各种你想不到的生
23、物。 我们全身上下也都遍布着各种微生物,如皮肤上、口腔里、肠道里等。每个人身上有不同的气味,就与他们身上的微生物有关。 空气中含有相当数量的微生物,主要是霉菌的孢子、细菌的芽孢和某些耐干燥的球菌,如葡萄球菌。这些微生物吸附在尘埃和小液滴上,随气流在空气中传播。 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较多,有放线菌、霉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也很多,1 克土壤中就有几亿到几百亿个。 根据以上科学短文,写出能够发现微生物的地方: 海水 、 皮肤 、 口腔 、 肠道 、 空气中的尘埃 、 空气中的小液滴 、 土壤 。 第第 3 3 课课 发霉与防霉发霉与防霉 1.教学内容 本课围绕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微生
24、物霉,按照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认知结构,展开三个主要活动。 活动一,安排学生先后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不同物品上的霉斑的外显形态和内在结构,发现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活动二,探究物品发霉的条件,是本课的主活动。在学生以往经历的科学探究的基础上,教材在此部分呈现了一个探究物品发霉条件的参考方案,并借卡通人之口给予提示,引导学生作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以及得出实验结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为下一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 活动三,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一些防霉方法,启发学生对探究结果加以应用,同时,鼓励学生思考常见防霉方法的依据,将科学与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和比较,
25、说出不同物品上霉斑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物品发霉的条件。 能运用探究结果,针对具体情况说明防霉方法的依据。 3.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究物品发霉的条件。 难点:在设计探究方案时,组合出不同的条件进行验证。 4.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显微镜、霉菌切片、干净的小碟。 学生分组材料:发霉的物品、放大镜、馒头或面包、自封口塑料袋、冰箱、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微生物,知道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他们没有头、脚、眼睛,也没有根、茎、叶,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楚。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中、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生活着微生物。 这些微
26、生物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又起着怎样的作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3.发霉与防霉 二、学习新课 活动 1: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物品上的霉,了解不同霉的异同之处 教师出示一些物品上的霉的图片,引导学生用肉眼看一看,并说一说这些霉有什么异同之处? 预设: 这些物品上的霉看上去在颜色、大小、形状、厚薄程度都不一样。 教师提出要求:不同物体上的霉我们用肉眼可以看出他们的不同和相同之处,这些霉在放大镜和显微镜下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呢?下面请同学们依次用放大镜和显微镜仔细观察物品上的霉,说一说不同物品上的霉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再次复习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的方法。 学生分小
27、组活动,分别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仔细观察不同物体上的霉,了解不同物品上的霉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全班交流,预设: 霉的相同之处:霉都呈丝状,由霉菌组成。 霉的不同之处:霉的颜色、形状不同。 活动 2:探究物品发霉的条件 教师引导:不同物品上的霉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那么这些霉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究物品发霉的条件。 出示一个发霉的馒头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观察馒头上的斑点,明确这是一个发霉的馒头。教师提出问题:这是一个发霉的馒头,请大家想一想,馒头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呢?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并且提出自己的假设。 全班交流:预设: 假设 1:馒头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发霉。 假设
28、2:馒头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发霉。 假设 3:馒头在寒冷干燥的环境中容易发霉。 假设 4:馒头在温暖干燥的环境中容易发霉。 假设 5:馒头在空气中容易发霉。 假设 6:馒头在真空中容易发霉。 假设 7:馒头在烈日暴晒下容易发霉。 假设 8:馒头在阴暗的地方容易发霉。 同学们针对馒头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假设。这些假设究竟正不正确呢?下面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首先, 我们以馒头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 还是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发霉这个问题为例,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在这个对比实验中我们要考虑哪些问题? 预设: 我们要考虑清楚实验的问题、 实验的假设、 实验中不变的条件
29、、 变化的条件、 实验方法,以及得出的实验结论。 出示实验设计范例: 实验问题 馒头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 实验假设 馒头放置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发霉。 实验中不变的条件 馒头的大小、潮湿的环境、馒头放置的地点等等。 实验中变化的条件 一份馒头放置在寒冷的环境中,一份馒头放置在温暖的环境中。 实验方法 准备两份大小、潮湿等条件相同的馒头,把一个装有湿馒头片的塑料袋放在冰箱里, 把另一个装有湿馒头片的塑料袋放在厨房里。 实验结果 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按照实验设计的范例进行对比实验的操作。 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的实验情况,教师引导:我们已经按照实验设计进行了实验操作,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就要认
30、真观察这两份馒头,看一看这两份馒头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怎样不同的变化,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填好实验记录。 说明:观察馒头发霉,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为了使课堂能够顺利进行,教师可以提前做好这个对比实验,以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进行对比观察。 教师出示两份馒头,告诉同学们,这两份馒头是老师一周之前按照对比实验准备好的,其中一份放在了冰箱里,另一份放在了厨房里。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份馒头,看看它们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仔细观察、对比两份馒头,说一说两份馒头分别发生的变化,从而得出实验结论,预设: 放在冰箱里的那份湿馒头片变化不大,而放在厨房里的那份是馒头片的表面出现了一些黑色的斑点。 由此可以得出
31、实验结论: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情况下更容易发霉。 教师引导:刚刚我们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探究了馒头在寒冷潮湿的情况下容易发霉,还是在温暖潮湿的情况下更容易发霉,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情况下更容易发霉。 馒头除了在温暖潮湿的情况下更容易发霉之外,还有在哪些情况下更容易发霉呢?下面请同学们再选择一种情况设计对比实验进行探究。 学生分小组活动,选择其中的一种情况设计一个对比实验,探究馒头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发霉。 预设: 实验设计 1:馒头在干燥的情况下,还是在潮湿的情况下更容易发霉。 实验问题 馒头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 实验假设 馒头在潮湿的环境中更容易发霉。 实验中不变的条件 馒头的大小、
32、馒头放置的地点等等。 实验中变化的条件 一份馒头放置在潮湿的环境中,一份馒头放置在干燥的环境中。 实验方法 准备两袋馒头,一袋里面装着潮湿的馒头片,另一代里面装有干燥的馒头片,两袋馒头都放在厨房里。 实验结果 实验设计 2:馒头在有空气的情况下,还是在真空情况下更容易发霉。 实验问题 馒头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 实验假设 馒头放置在有空气的情况下更容易发霉 实验中不变的条件 馒头的大小、潮湿程度、馒头放置的地点等等。 实验中变化的条件 一份馒头真空包装,一份馒头普通包装。 实验方法 准备两袋馒头片,一份馒头片是真空包装,另一份馒头片是普通包装,两份馒头都放在厨房里。 实验结果 全班交流,各小组
33、展示本小组研究的问题以及设计的对比实验。 各小组完善本小组的实验设计,并且按照自己本小组设计的对比实验进行实验操作,然后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认真观察,做好实验记录。 活动总结:通过这一系列的对比实验,我们发现馒头究竟在什么条件下更容易发霉呢?预设: 馒头在温暖、潮湿的空气中更容易发霉,而寒冷、干燥、真空下的馒头更不容易发霉。 活动 3:探究防止发霉的方法 教师引导:刚刚我们以馒头为例,探究了物品发霉的条件。 出示课本第 9 页的 6 幅图片,学生观察这 6 幅图片,说一说在这 6 幅图片中,人们想出了什么方法来防止物体发霉?这些防霉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预设: 图片 1,采用真空包装的方法防止物体发
34、霉。因为物品发霉需要空气,因此真空包装隔绝空气,是一种比较好的防霉方法。 图片 2,放干燥剂防止物体发霉。因为物品在潮湿的情况下更容易发霉,放干燥剂可以使物体更干燥,可以更好的防止物体发霉。 图片 3,采用烈日暴晒的方法防止物体发霉。因为物体在干燥的情况下更不容易发霉,因此把物体拿到烈日下暴晒,可以更大限度的减少物体中的水分,减少物体发霉的可能性。 图片 4,采用空调除湿的方法防止物体发霉。空调除湿可以除去房间里物体上的水分,使物体保持干燥,这样可以减小物体发霉的可能性。 图片 5,采用低温保存的方法防止物体发霉。因为物体在温度高的情况下更容易发霉,在温度低的情况下更不容易发霉,所以可以采用低
35、温保存的方法防止物体发霉。 图片 6, 采用消毒柜杀菌的方法防止物体发霉。 物品发霉需要霉菌菌种,采用消毒柜杀菌的方法杀死了霉菌菌种,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抑制物体发霉。 除了课本中列举的这 6 种防止物体发霉的方法之外,大家还知道哪些方法可以防止物体发霉呢?这些方法又有哪些依据呢? 可以采用让物体干净的方法(能洗的洗,不能洗的去污,让物体远离霉菌)防止物品发霉。 防止木质家具发霉的方法: 1、在处理时,首先要对表面进行清洁,可以使用专门的家具清洁剂进行擦拭,切勿使用肥皂水、洗洁精等清洗家具,否则容易造成家具表面损伤,使水分渗透到家具内。 2、清洁完成后,如果是小件的木质家具,可以放在通风处进行自然
36、干燥。 3、在清洁的过程中,要检查平时看不到的位置,如家具的背面、底部或者内部的角落处是否已经产生霉变。如果已经产生霉变,可以在发霉位置上抹上一层家具蜡或者家具专用精油,还可以在加入一包放有干燥茶叶的纱布包。 防止皮具发霉的方法: 1、需要先使用软布沾上皮革清洁剂进行表面的擦拭,在完成清洁后,置于太阳无法直射的地方进行通风晾晒。 2、要注意的是其中翻毛皮的材质,特别容易积聚脏东西,在清洁的时候可以使用软毛的刷子轻轻的进行擦拭,保证彻底清洁。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 我们探究了馒头发霉的条件, 知道物体在温暖潮湿有空气的情况下更容易发霉。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将物体放置在寒冷、干燥、真空包装
37、的环境中,这样可以使物体更大程度的防止发霉。课后,请同学们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发霉情况,想一想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防止这些物体发霉。 四、学生活动手册 画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各种霉。 探究物品发霉的条件。 问题问题: :馒头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 假设假设: :馒头放置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发霉。 实验设计实验设计: : 序号序号 条件条件 实验方法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 1 寒冷 潮湿 把装有湿馒头片的塑料袋放在冰箱里 不发霉 2 温暖 潮湿 把装有湿馒头片的塑料袋放在阳台上 发霉 3 寒冷 干燥 把装有干馒头片的塑料袋放在冰箱里 不发霉 4 温暖 干燥 把装有干馒头片的塑料袋放在阳台
38、上 不发霉 实实验结论验结论: :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 第第 4 4 课课 微生物的微生物的“功功”与与“过过” 1.教学内容 本课围绕微生物的益处与害处这个中心,采用总分总的逻辑结构,展开三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为“总” ,指导学生认识微生物的“功”与“过” ,即本课的第一个活动。此活动的设计为先指出微生物对人类既有“功”也有“过” ,然后安排学生讨论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列举的五个事例,让学生具体分析微生物在每个事例当中的“功”与“过” ;并通过观察苹果腐烂变质的过程,思考如果没有微生物,世界会怎么样,从中领会微生物对人类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第二部分为“分” ,组织学生认识人们
39、是怎样对待微生物的。这个部分由两个并列的活动组成:活动一,呈现弗莱明与青霉素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人类在医疗领域利用微生物“功”的具体事例;活动二,利用图文,组织学生交流人们消灭病菌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人们在生活中消除微生物“过”的具体事例。 第三部分为“总” ,组织学生自制酸奶并思考制作过程中的一些做法的原因。它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一,组织学生自制酸奶。教材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了自制酸奶的四个步骤,给学生以具体指导;活动二,以问题为导引,启发学生思考在自制酸奶的过程中是怎样扬“功”抑“过”的,让学生在体验和思考中进一步了解微生物的“功”与“过” 。 2.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和分析,知道微生物对人类
40、既有益也有害。 通过集中呈现图文资料,了解人们利用微生物有益的一面、消除微生物有害的一面的一些方法。 在自制酸奶的过程中,体验微生物的益处与害处。 3.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人们利用微生物有益的一面、消除微生物有害的一面的一些方法。 难点:自制酸奶。 4.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展现苹果腐烂过程的视频资料。 学生分组材料:鲜牛奶、白糖、酸奶、勺子、锅、保温容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探究了馒头发霉的条件,谁来说一说馒头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发霉? 馒头在温暖潮湿有空气的情况下更容易发霉,而在寒冷干燥真空条件下不容易发霉。 依据物体发霉的条件,人们想出了哪些防止物体发霉的方法? 真空
41、包装、放干燥剂、烈日暴晒、空调除湿、低温保存、消毒柜杀菌等方法防止物体发霉。 微生物对于人们来说是不是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微生物对人类的“功”与“过”。 板书课题:4.微生物的“功”与“过”。 二、学习新课 活动 1:了解微生物的“功”与“过” 微生物对人类既有功,也有过,那么微生物对人类的“功”与“过”分别体现在哪里呢?请大家根据生活经验以及我们学习的知识来回答这个问题。 出示课本第 7 页上面的 4 幅图片, 学生观察这 4 幅图片, 初步了解微生物对人类的“功”与“过”。 预设: 制作馒头和面包离不开微生物,生产调味品也离不开微生物。 微生物会导致食物变质,导
42、致人们感冒。 其实不仅仅制作面包和馒头,生产调味品离不开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还有很多地方离不开微生物。 生活中,我们直接和间接地使用了微生物生产很多食品。例如蘑菇、木耳是真菌,我们可直接食用;酿酒,制作酱油、醋、霉豆腐、泡菜、酸奶、面包、馒头、腊肉等也都要依靠微生物。其中利用酵母菌发面的原理是酵母菌分解面粉里的糖类,排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加热时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使馒头、面包内部疏松多孔。酿酒则是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含一定浓度酒类的过程。用于酿酒的微生物种类有很多,大体上可分为酒化菌(酵母菌) 、糖化菌(丝状菌)和细菌 3 大类。酸奶则是以牛奶为原料,经过巴氏杀菌后再向牛奶中添加乳酸菌(发酵剂)
43、 ,经发酵后,再冷却灌装的一种牛奶制品。 出示课本第 10 页苹果腐烂的图片,学生观察这一组图片,初步了解苹果在自然界中是如何腐烂的?腐烂之后的苹果又有哪些作用? 预设: 长在枝头的苹果成熟了以后,如果没有采摘,就会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变质腐烂,最后微生物彻底分解苹果,苹果就变成了腐殖质,变成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肥料。 教师引导:不仅是苹果,还有其他许多的植物,和苹果一样,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变成腐殖质,最后成为植物生长的肥料。所以人们利用微生物的这一作用进行污水和垃圾的处理。 在自然界中,很微生物还扮演着另个十分重要的角色污水和垃圾的处理者。几乎所有的污水处理都是靠微生物的作用完成的。污水和污物处理
44、中既需要微生物分解和除掉各种有害物质,还要靠微生物除臭。污水与污物的处理速度、处理效果取决于微生物的种类和功能。生活垃圾的生物处理也是利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将生活垃圾中的可降解有机物转化为稳定的产物、 能源和其他有用物质的一种处理技术, 实现了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其实微生物对人类的作用还体现在医药方面,出示课本 11 页弗莱明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弗莱明和青霉素。 弗莱明发现青霉菌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灭一些细菌,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除了青霉素之外, 这些年来, 人们不断发明和研制药物, 以抵抗和制服各种疾病的危害。 1928 年, 亚历
45、山大 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 从而使千万人免于受肺炎等疾病的侵染致死。这些年来人们不断发明和研制药物,以抵抗和制服各种疾病的危害。鼠疫、结核病、败血症、霍乱、痢疾、伤寒、天花等传染病慢慢被征服了。然而,细菌也有抗药性,直到今天,人和细菌还在进行着一场你死我活、我进你退的斗争。 疫苗是指以死亡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疫苗被注人人体后,可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18 世纪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发现接种牛痘能让人获得对天花的免疫力,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疫苗。到了 19 世纪,巴斯德的研究发现,传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从而变成防病的疫苗。巴斯德成功地研制出鸡霍乱
46、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种疫苗,发展了一项对人类进行预防接种的技术。据估计,免疫接种每年能避免 200 万至 300 万例因白喉、破伤风、百日咳和麻疹导致的死亡。 活动 2:讨论交流:如果没有微生物,世界会怎么样? 如果没有微生物,世界将会 垃圾成山,难以分解; 植物难以存活和生长; 动物难以生存;人类没有食物,没有某些药品,等等。 活动 3:探讨消灭病菌的方法 教师引导:病菌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医学界想出了许许多多与病菌对抗的方法,极大程度上减少了病菌对人体健康的侵害。 出示课本 11 页下面 4 幅插图,学生仔细观察这 4 幅插图,初步了解人们消灭病菌的 4种常用方法。 预设:
47、高温煮沸、紫外线照射、喷洒消毒液、涂碘酒。 除了这 4 种常见的方法可以消灭病菌之外,你还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采用哪些方法消灭病菌呢? 预设: 腌制食物,阳光暴晒,涂抹酒精,醋熏焚烧,用消毒液浸泡和擦拭 教师总结:病菌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时刻提防病菌对我们身体的侵害。同时还要加强锻炼,以提高抵御病菌侵害的能力,这样我们的身体才会更加健康。 活动 4:做酸奶 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微生物除了对人类有一些不好的影响之外,当然也有对人类生活有益的一面。利用微生物做酸奶就是其中的一个。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做一做酸奶。 出示课本 12 页上面 4 幅插图,学生观
48、察这 4 幅插图,并读一读相关的文字说明,想一想,做酸奶所需的材料、方法、步骤以及注意点。 全班交流,预设: 做酸奶所需的材料:鲜牛奶、勺子、白糖、奶锅、液化气、消毒柜、保温容器等等。 做酸奶的方法步骤: 1.在鲜牛奶里加入 12 勺白糖,加热至 60C 左右。待温度降到 37C 左右,往鲜牛奶中加入 2 勺酸奶,并搅拌均匀。 2.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保温 810 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做酸奶的注意点: 要把自制的酸奶放入冰箱冷藏。不可吃变质的酸奶等食物,否则会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易患肠道疾病。 在做酸奶的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讨论问题: 为什么在做酸奶的过程中要用消毒过的容器
49、装加热过的鲜牛奶? 预设: 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滋生。 为什么要往鲜牛奶中加酸奶并保温? 预设: 加酸奶是为了注入乳酸菌菌种;保温是为了给乳酸菌的存活和繁殖提供适宜的温度。 教师小结:我们学习了做酸奶的方法,回家之后大家可以在家长的帮助和指导下,动手做一做酸奶,相信自制的酸奶吃起来会更加甜美。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功与过,知道微生物在食品工业、污水和垃圾处理、医药方面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可以这样说,微生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没有微生物,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微生物的知识。 四、学生活动手册 写出你对微生物的了解
50、。写出你对微生物的了解。 有“功”的事例有“功”的事例:制作馒头、面包、生产调味品 有“过”的事例有“过”的事例:导致感冒、导致食物变质 有“功”也有“过”的事例有“功”也有“过”的事例:熟透的苹果掉在地上,微生物就会分解苹果,使苹果变成腐殖质 我认为我认为:如果没有微生物如果没有微生物,世界将会世界将会垃圾成山,难以分解;植物难以存活和生长;动物难以生存;人类没有食物,没有某些药品,等等。 查资料查资料,了解一些常见传染性疾病的情况了解一些常见传染性疾病的情况,完成下表。完成下表。 疾病疾病 致病微生物致病微生物 症状症状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 预防预防 水痘 病毒 发烧,有红疹 接触患者, 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