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惠州市惠州市 2021-2022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 (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2.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必须写在答题卷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35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所讨论的问题虽是由农村经验入手,但其实涉及的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的问题。在这里,必须就“传统”问题首先澄清:传统并不意味着历史陈迹,并不只是代表过去。 传统固然可以借由对历史的考察而得知, 可以从以往经验中总结出来, 但是我们须明白,无论大家是否有所意识,那些即便已为陈迹的事物正影响着乃至深刻地影响着当下,它甚至可以活生生地一直活到当下。这就是为什么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天翻地覆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我们还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 梁治平在
3、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说:“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无论阅读梁治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起源的思想追寻,还是费孝通对于中国基层社会传统的研究,在许多地方,都能真切感受到:明明写的是过去的事物,但是浮现在我们眼前的却分明是当今时代的影子。 当然,研究历
4、史与传统的兴趣绝不仅是由于可以借以认识当下,对于处在社会变迁之中、着手改革工作的人们来说,认真对待传统十分必要,汲取传统的经验和价值意义重大。因为“不管怎么说, 我们总是从我们自己的历史、 自己的传统和自己的经验出发去看待世界、 解释世界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如此说道:“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还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既然传统是我们看待世界和解释世界的出发点,既然传统是我们的生活基础,而真正的传统是不会过去的,那么,人们想要进行改革,自然离不开传统的基础,也必然遭受着传统的限制,这不仅是一种主张,而且是
5、无法避免的事实。 强调重视传统,并非意味着要泥古不化。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变迁,传统当然也会随之变迁,只是变迁的方式多种多样,引起变迁的原因各有不同而已。在对乡土中国所作的研究之中,费孝通先生也关注到“社会变迁”问题,在乡土重建中,他明确提出:“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最简单的说法是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的替易。”他还说:“历史能不能合理发展,是在人能不能有合理的行为。 一个被视为书生的人, 有责任把合理的方向指出来, 至于能不能化为历史,那应当是政治家的事了。”在这段话里,费孝通先生提及了学者和政治家对于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在笔者看来,能不能化为历史,其实也并不完全有赖于政治家,政治家的助力当然是可观的
6、,但是文化的发展,学者的作用往往更加重要。所以,就学术层面来看,笔者主张,传统可经重述乃至重建,以此来达到社会进步的目的。当然,其前提条件必须是对传统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了解,以及正视传统的基础性和限制性。 在乡土重建中,费孝通先生还说:“在欧洲曾有过一次文艺复兴,为这现代文化开了一扇大门, 我不敢否认世界文化史中可能再有一次文艺复兴。这一次文艺复兴也许将以人事科学为主题, 中国和其他东方国家传统可能成为复兴的底子。”“若是我们还想骄傲于自己的历史地位,只有在这当前人类共同的课题上表现出我们的贡献来。”从此处,我们可以看到,传统重述、 文化重建已绝不仅局限于对自身旧有文化的“复兴”问题了,而是与
7、世界文化尤其是与西方文化联系紧密。 总起来说, 从费孝通先生的 乡土中国 中, 我们可以得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概念。这些基本概念不只可以指引我们反思历史中的经验,也可以从现存的生活经验中去加以印证。对于处在社会变迁之中、 着手改革工作的人们来说, 改革须从传统中来, 也遭受着传统的限制。但人们也无须悲观地对待传统,因为传统可经重述乃至重建,达到社会进步的目的。这些都是阅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可以得到的启示,也是该书对于当今时代的我们借以认识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改革和重建文化传统所必须重视的重要价值。 (摘编自胡成与传统文化的重建) 材料二: 在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思想界兴
8、起了关于乡村建设的各种思潮,在各家学说之中,社会学家费孝通独树一帜地提出了自己的乡土重建思想, 即通过发展乡村工业来增加农民的收入,将以农业为基础的传统乡村“重建”为包含现代工业文明的工农相辅的“新农村”。 这一思想的主旨在于将现代工业文明的因子引入传统乡村, 在此基础上对传统乡村的各种因素进行重组、整合,调动农民潜在的创造性和积极性,通过链式反应的乡村工业化之路,实现乡村的现代化转型,建立一个工业化的“新农村”。 费孝通大力提倡发展乡村工业, 主要的着眼, 点就在于乡村工业对农民的增收作用。 在他看来,农村中最缺乏应用现代技术的生产事业,而各种生产事业中最容易有效的是工业,“乡村工业的转变并
9、不是突然的,也不一定是彻底的。最重要的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一点是一点,愈多愈好, 愈快愈好。 有多少可用的机器就用多少, 有多少可以引入的现代知识就引用去多少”。 费孝通的乡土重建思想既不是对西方工业化道路的简单模仿, 也不是对自身传统的迷恋与回归,而是一种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乡村社会的巧妙“嫁接”。对费孝通乡村发展思想的研究, 对于我们今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摘编自刘长亮等“新农村建设”与费孝通乡土重建思想)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传统的认识之所以可以借以认识当下,是因为传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当下性,我们可以在当下生活的
10、折射里发现传统。 B. 改革离不开传统的基础, 也必然遭受着传统的限制, 这不仅是学者们提出的一种学术主张,也是我们都无法避免的事实。 C. 传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也是我们看待世界和解释世界的出发点,我们应该认真对待传统,汲取传统的经验和价值。 D. 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变迁, 传统必然随之变迁, 而且变迁方式多样, 引起变迁的原因不一,所以重视传统就一定会关注变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可以经由重述乃至重建来达到促进社会进步的目的,并非作用于自身旧有文化的“复兴”,而是有益于建立起与世界文化的紧密联系。 B. 对于学者在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作者和
11、费孝通的见解有所不同,作者据此对费孝通学术研究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委婉的批评意见。 C. 费孝通的乡土重建思想不是对西方工业化道路的简单模仿,表现在他大力提倡发展乡村工业,主要着眼于乡村工业对农民的增收作用。 D. 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仍是通过发展乡村工业, 将以农业为基础的传统乡村“重建”为包含现代工业文明的工农相辅的“新农村”。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费孝通学术贡献的一项是( ) A. 提出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概念 B. 对西方工业化道路的认同和模仿 C. 指出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和合理的方向 D. 开展传统的重述和文化的重建 4. 根据材料一第 5 自然段,简
12、要概括费孝通乡土中国对传统文化重建的重要价值。 5. 你认为材料一中费孝通的哪一观点和材料二关联最为紧密?并请简述理由。 【答案】1. D 2. C 3. B 4. 借以反思中国当下的社会以及文化的改革和重建。 因为传统传统固然是改革的基础和限制,但也可以通过重述乃至重建从而推动社会的变迁和进步。 5. 材料一中,费孝通在乡土重建中提出来的“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最简单的说法是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的替易”这一观点,与材料二关联最为紧密。因为材料二所谈便是费孝通先生的乡土重建思想,而其主旨便在于将现代工业文明的因子引入传统乡村,将以农业为基础的传统乡村“重建” 为包含现代工业文明的工农相辅的“新农村”
13、。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史铁生 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 我们那个地方虽然也还算是黄土高原,却只有黄土,见不到真正的平坦的塬地了。由于洪水年年吞噬,塬地总在塌方,顺着沟、渠、小河,流进了黄河。从洛川再往北,全是一座座黄的山峁或一道道黄的山梁,绵延不断。 越是穷地方,农活也越重。春天播种;夏天收麦;秋天玉米、高粱、谷子都熟了,更忙;冬天打坝、修梯田,总不得闲。单说春种吧,天不亮,耕地的人们就扛着木犁、赶着牛上山了。太阳出来,已经耕完了几垧地。一行人慢慢地、有节奏地向前移动,随着那悠长的吆
14、牛声。吆牛声有时疲惫、凄婉;有时又欢快、诙谐,引动一片笑声。 清明节的时候我病倒了,腰腿疼得厉害。那时只以为是坐骨神经疼,或是腰肌劳损,没想到会发展到现在这么严重。 队长提议让我喂牛。 社员们都赞成。 “年轻后生家, 不敢让腰腿作下病, 好好价把咱的牛喂上! ”老老小小见了我都这么说。在那个地方,担粪、砍柴、挑水、清明磨豆腐、端午做凉粉、出麻油、打窑洞全靠自己动手。腰腿可是劳动的本钱;唯一能够代替人力的牛简直是宝贝。老乡把喂牛这样的机要工作交给我,我心里很感动,嘴上却说不出什么。 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姓白。陕北话里,“白”发“破”的音,我们都管他叫“破老汉”。也许还因为他穷吧,或者还因为别的;那
15、几颗零零碎碎的牙,那几根稀稀拉拉的胡子。尤其是他的嗓子他爱唱,可嗓子像破锣。傍晚赶着牛回村的时候,最后一缕阳光照在崖畔上,红的。破老汉用镢把挑起一捆柴,扛着,一路走一路唱:“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声音拉得很长,虽不洪亮,但颤微微的,悠扬。“老汉的日子熬煎咧,人愁了才唱得好山歌。”确实,陕北的民歌多半都有一种忧伤的调子。 破老汉只带着个七、八岁的小孙女过。那孩子小名儿叫“留小儿”。 留小儿总没完没了地问我北京的事。 “哈时想吃肉, 就吃?”“嗯。 ”“成天价想吃呢?”“那就成天价吃。”这些话她问过好多次了,也知道我怎么回答,但还是问。“你说北京人都不爱吃白肉?”她觉得北京人不爱吃
16、肥肉, 很奇怪。 她仰着小脸儿, 望着天上的星星; 北京的神秘,对她来说,不亚于那道银河。 留小儿的大死得惨,平时谁也不敢向破老汉问起这事,据说,老汉一想起就哭,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听说,都是因为破老汉舍不得给大夫多送些礼,把儿子的病给耽误了;其实,送十来斤米或者面就行。那些年月啊! 秋天,在山里拦牛简直是一种享受。庄稼都收完了,地里光秃秃的,山洼、沟掌里的荒草却长得茂盛。把牛往沟里一轰,可以躺在沟门上睡觉;或是把牛赶上山,在山下的路口上坐下,看书。秋山的色彩也不再那么单调;半崖上小灌木的叶子红了,杜梨树的叶子黄了,酸枣棵子缀满了珊瑚珠似的小酸枣尤其是山坡上绽开了一丛丛野花,淡蓝色的,一丛挨着一
17、丛,雾蒙蒙的。灰色的小田鼠从黄土坷垃后面探头探脑;野鸽子从悬崖上的洞里钻出来,“扑楞楞”飞上天;野鸡“咕咕嘎嘎”地叫,时而出现在崖顶上,时而又钻进了草丛我很奇怪,生活那么苦,竟然没人逮食这些小动物。也许是因为没有枪,也许是因为这些鸟太小也太少,不过多半还是因为别的。譬如:春天燕子飞来时,家家都把窗户打开,希望燕子到窑里来作窝;很多家窑里都住着一窝燕儿,没人伤害它们。谁要是说燕子的肉也能吃,老乡们就会露出惊讶的神色,瞪你一眼:“咦!燕儿嘛!”仿佛那无异于亵渎了神灵。 那年冬天我的腿忽然用不上劲儿了,回到北京不久,两条腿都开始萎缩。 住在医院里的时候,一个从陕北回京探亲的同学来看我,带来了乡亲们捎
18、给我的东西;小米、绿豆、红枣儿、芝麻我认出了一个小手绢包儿,我知道那里头准是玉米花。那个同学最后从兜里摸出一张十斤的粮票,说是破老汉让他捎给我的。粮票很破,渍透了油污,中间用一条白纸相连。 “我对他说这是陕西省通用的。 在北京不能用, 破老汉不信, 说: 咦! 你们北京就那么高级?我卖了十斤好小米换来的,咋啦不能用?!我只好带给你。破老汉说你治病时会用得上。” 唔,我记得他儿子的病是怎么耽误了的,他以为北京也和那儿一样。 十年过去了。前年留小儿来了趟北京,她说这两年农村的生活好多了,能吃饱,一年还能吃好多回肉。她说,黑肉真的还是比白肉好吃些。 “清平河水还流吗?”我糊里巴涂地这样问。 “流哩嘛
19、!”留小儿“咯咯”地笑。 留小儿给他爷爷买了把新二胡。自己想买台缝纫机可没买到。 “你爷爷还爱唱吗?” “一天价瞎唱。” “不是愁了才唱吗?” “咦?!谁说?” 关于民歌产生的原因,还是请音乐家和美学家们去研究吧。我只是常常记起牛群,记起那片土地,于是就又想起破老汉那悠悠的山歌:“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如今,“好光景”已不仅仅是“受苦人”的一种盼望了。老汉唱的本也不是崖畔上那一缕残阳的红光,而是长在崖畔上的一种野花,叫山丹丹,红的,年年开。 哦,我的白老汉,我的牛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有删改) 注:受苦人,即庄稼人意思。陕北方言。大:爹。黑肉:瘦肉或精肉。 6. 下列对小说相
20、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对黄土山的描写,展现了清平湾的贫穷苦难,增强文章厚重感。 B. 清平湾农活繁重,农民们总不得闲,全靠自己动手,生活尽是辛劳痛苦。 C. 老乡们听到燕子肉能吃就仿佛亵渎了神灵,说明他们仍残存封建迷信意识。 D. “我”在山里拦牛时,可以睡觉、看书,插队的生活很轻松愉快,所以怀念。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的民歌带来一种更为立体的表现方式,给读者以强烈的听觉体验,更好地表现了小说的思想感情。 B. 小说描写清平湾沟壑纵横,全是山峁;描写人物语言多用方言这些都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征。 C. 小说以抒情散文的笔
21、法,追忆遥远的清平湾生活,表达对清平湾的怀念,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 D. 小说描写清平湾秋景,不事雕琢,将远景与近景组合,再现了秋日清平湾的色彩斑澜和生气勃勃。 8. 请简要赏析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 9. 当代作家王蒙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诗,是涓涓的流水,是醇酒。”请结合全文,分析这篇小说“诗”的特点。 【答案】6. A 7. D 8. 作者在小说的最后一句以近似咏叹调的形式抒情,以表达自己对以白老汉为代表的清平湾乡亲们的怀念之情,也表达了对自己那段插队生活,那生命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的怀念之情。 9. 小说的语言充满诗意,富有诗的美感。通过作者对清平湾秋天的景物描写可以突出的表现这一特
22、点。小说的情节淡化而富有哲理性的诗意美。小说情节没有高潮,如散文般平静幽淡,但其中却富有哲理性。如小说中对乡亲们对于燕子肉可以吃这一提议的反应,表现了乡亲们的纯朴与善良。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35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曰: “臣之所欲言者,三言而已。愿陛下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人主之所恃者人心而已,失之则亡,此理之必然也。” “昔汉武帝以财力匮竭,用贾人桑羊之说,买贱卖贵,谓之均输。于时商贾不行,盗贼滋炽,几至于乱。孝昭既立,霍光顺民所欲而予之,天下归心,遂以无事。臣之所
23、愿陛下结人心者,此也。” “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浅深,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薄厚,不在乎富与贫。人主知此,则知所轻重矣。故臣愿陛下务崇道德而厚风俗,不愿陛下急于有功而贪富强。爱惜风俗,如护元气。臣之所愿陛下厚风俗者,此也。” “祖宗委任台谏,未尝罪一言者。纵有薄责,旋即超升,许以风闻,而无官长。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台谏固未必皆贤,所言亦未必皆是。然须养其锐气,而借之重权者,岂徒然哉?将以折奸臣之萌也。今法令严密,朝廷清明,所谓奸臣,万无此理。然养猫以去鼠,不可以无鼠而养不捕之猫;畜狗以防盗,不可以无盗而畜不吠之狗。陛下得不上念祖宗设此官之意, 下
24、为子孙万世之防?今臣闻长老之谈皆谓台谏所言常随天下公议臣恐自兹以往习惯成风尽为执政私人以致人主孤立纪纲一废何事不生臣之所愿陛下存纪纲者,此也。” 轼见安石赞神宗以独断专任, 因试进士发策。 安石滋怒, 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 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 通判杭州。 高丽入贡, 使者发币于官吏, 书称甲子。 轼却之曰: “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臣闻长老之谈/皆谓台谏所言/常随天下公议/臣恐自兹/以往习惯成风/尽为执政私人/以致人主孤立/纪纲一废/何事不生/ B. 今臣
25、闻长老之/谈皆谓台谏所言/常随天下公议/臣恐自兹以往/习惯成风/尽为执政私人/以致人主孤立/纪纲一废/何事不生/ C. 今臣闻长老之谈/皆谓台谏所言/常随天下公议/臣恐自兹以往/习惯成风/尽为执政私人/以致人主孤立/纪纲一废/何事不生/ D. 今臣闻长老之/谈皆谓台谏所言/常随天下公议/臣恐自兹以往/习惯成风/尽为执政私人/以致人主孤立/纪纲一废/何事不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孝昭,是汉代皇帝刘弗陵谥号。谥号是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孝昭”是褒谥。 B. 乘舆,古代泛指车马,也特指天子和诸侯所乘坐的车子,文中以此借指天子。 C. 廊庙,廊为
26、殿下外屋,庙为古代天子为祭祀其祖先而兴建的庙宇。“廊庙”指代朝廷。 D. 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请求君主维系人心,敦厚风俗,保存法纪。他认为,君主所依靠是人心罢了,失去了就会灭亡,这是必然的道理。 B. 汉武帝因财力枯竭,实行均输法,几乎酿成乱事;霍光顺应民心取消均输法,天下归心。苏轼举这两个事例,是为了反对均输法。 C. 苏轼认为,陛下为了养成台谏敢于说话的勇气而给予他们大权,这是必要的。因为要用他们来消除萌生奸臣的危险。 D. 苏轼发出策问得罪了王安石。王安石派御史谢景温论
27、奏他过失,穷加审查而一无所得,苏轼就请求到外地任职,做了杭州通判。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薄厚,不在乎富与贫。 (2)台谏固未必皆贤,所言亦未必皆是。 14. 苏轼论王安石变法之不便时,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列举其中一种,并简要分析。 【答案】10. C 11. D 12. B 13. (1)一个个地列举朝代长短原因,在于风俗的厚薄,不在于富裕和贫穷。 (2)御史和谏官固然不一定都贤能,他们所说的也不一定都对。 14. 示例(1):运用了对比论证,把汉武帝使用均输法导致的后果与霍光取消均输法后天下太平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有力地论证了维系民心
28、的重要性。 示例(2):运用了比喻论证,用养猫狗的作用和挑选标准来比喻设置台谏官的用意和养其锐气的必要性,生动形象。 (二)古诗鉴赏(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玉垒:山名。西山寇盗:指吐蕃。梁甫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5. 下列选项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提挈全篇, 上句以乐景写哀情, 繁花临近高楼, 客居他乡之人却更添伤心。 下句以“登临”二字,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29、B. 颔联描述登楼所见自然景象, 上句向时间开拓视野, 下句就空间驰骋遐思, 意境阔达悠远 C.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既照应“万方多难”,又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 D. 尾联运用典故。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此处用典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16. 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 【答案】15. B 16. 客居他乡。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的漂泊与伤感;万方多难。吐蕃入侵,战乱频仍,诗人为国家灾难而伤心;壮志难酬。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痛,为自身怀才不遇而伤心;君主无道。
30、刘禅宠信宦官导致亡国的结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 沁园春长沙 中通过“言行”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句子是“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3) 古诗词多借猿声表达哀怨、 愁苦、 凄怆等哀情, 如“_”。 但“景因情变”,古诗词也借猿声营造清幽意境或表达轻松愉悦之情,如“_”。 【答案】 . 指点江山 . 激扬文字 . 余音袅袅 . 不绝如缕 . 风急天高猿啸哀(杜鹃啼血猿哀鸣) . 两岸猿声啼不住(渌水荡漾清猿啼) 三、语言知识三、语言知识运用(运用(2020
31、分)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海湖畔,六、七月份恰是最美的时节,沙鸥翔集,裸鲤溯流。湟鱼,又叫青海湖裸鲤,这一青海湖的特有鱼种是维系“水一鱼一鸟一草地”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环节。进入六月,气温回暖,迎来了青海湖湟鱼的洄游季。成千上万尾湟鱼从青海湖出发, ,开启它们的“生态循环之旅”, 形成了“半河清水半河鱼”的 景象。 在河道上空, 盘旋着许多水鸟, 棕头鸣、渔鸥、鸬鹚成千上万的翱翔而且穿梭于水面,“鱼鸟”共生的美丽画卷,见证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败。 青海湖不仅是“水一鸟一鱼”共生的生态乐园,也是重要的生态 。青海湖重要的水生态
32、系统和水气循环过程, 与祁连山冰川、 森林、 草原、 湿地密切联系, 并相互作用, 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一套生态系统,对阻止西部荒漠化向东 、维系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和西部地区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蓝天、白云、雪山、草原以及多彩的民族风情,青海湖这个高原湖泊是一块珍贵的“蓝宝石”,处处彰显着生态之美,吸引着无数游人驻足。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逆流而上 宏大 障碍 延伸 B. 知难而进 宏大 屏障 蔓延 C. 逆流而上 壮观 屏障 蔓延 D. 知难而进 壮观 障碍 延伸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河道上空,盘
33、旋着许多水鸟,成千上万的棕头鸣、渔鸥、鸬鹚翱翔、穿梭于水面,“鱼鸟”共生的美丽画卷,见证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败。 B. 在河道上空,盘旋着许多水鸟,成千上万的棕头鸣、渔鸥、鸬鹚翱翔而且穿梭于水面,“鱼鸟”共生的美丽画卷,见证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 C. 在河道上空,盘旋着许多水鸟,棕头鸣、渔鸥、鸬鹚成千上万的翱翔、穿梭于水面,“鱼鸟”共生的美丽画卷,见证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 D. 在河道上空,盘旋着许多水鸟,成千上万的棕头鸣、渔鸥、鸬鹚翱翔、穿梭于水面,“鱼鸟”共生的美丽画卷,见证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
34、】18. C 19. D 20. 比喻句由本体“青海湖”、喻体“蓝宝石”和比喻词“是”组成,把青海湖比作“蓝宝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海湖的美丽和珍贵,表达作者对青海湖的喜爱和赞美。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有说法认为,它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在周代就是新年元旦。有文献记载: “冬至阳气起, 君道长, 故贺”。 也就是说, 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 。民俗专家王娟说:这个节气出现得非常早,庆祝方式出现得也比较早,但它并不能简单等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节日。 吃美食是人们过冬至的传统习惯,但 :北方人多
35、半习惯吃饺子,南方人则愿意来一碗汤圆。冬至之后是阳气生发的时候,绿色又容易让人想到春天,有的地方也会在此时特意吃一点青菜,以示顺应天时,在寒冷的冬天里,期盼着鸟语花香的季节早点到来。 21. 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为这一吓,人家就会闭口,自己就可以“得胜回朝”了。 B. 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C. “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D.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字。 【答案】21. B 22
36、. 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冬至不算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节日; 南北方存在差异。 四、写作(四、写作(6060 分)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文课堂上, 语文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语文必修上册“家乡文化生活”这个活动单元并布置了课后学习活动任务, 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 有的同学认为这个单元的活动与高考关系不大,没有必要学习;有的同学认为开展活动难度大,耗时耗力,效率不高,不愿意学习;有的同学认为可以通过开展活动加强家乡文化归属感,很有意思。 假如你是这个班上的同学,请你就“语文活动与语文学习”这一主题,联系高中的学习经历,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