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 年湖南省六校高三联考语文试卷年湖南省六校高三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35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学习国文就是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语言人人能说,文字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好几年,为什么到了中学阶段还要学习?这是因为平常说的语言往往是任意的,不免有粗疏的弊病;有这弊病,便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必须去掉粗疏的弊病,进到精粹的境界,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和语言一样,内容有深浅不同,形式有精粗的差别。小学阶段学习的只是些浅的和粗的罢了,如果即此为止,还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必须对于深
2、的和精的也能对付,能驾御,才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 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 语言文字的学习, 出发点在“知”, 而终极点在“行”; 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 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 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 阅读是“吸收”的事情, 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在人群中间,经验的授受和心情的交通是最切要的,所以阅读和写作
3、两项也最切要。这两项的知识和习惯,他种学科是不负授与和训练的责任的,这是国文科的专责。 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材。国文教材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使学生试去理解它们,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助(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思虑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给予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如果不试去理解,试去揣摩,只是茫然地今天读一篇朱自清的背影,明天读一篇史记的信陵君列传,那是得不到什么阅读和写作的知识的,国文课也就白上了。 教
4、材无非是个例子。单凭一部国文教材,是不够的。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必须在国文教材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应该用研读国文教材得来的知识,去对付其他的书,这才是反复的历练。 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材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只要你存心读书,完全可以就自己所好,就各科学习上的需要,就解决某项问题的需要,从各处找到书来读,这是应该而且必须做的。 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该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同时为适
5、应生产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作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作抒发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这也是应该而且必须做的。 (摘编自叶圣陶略谈学习国文) 材料二: 在以八股取士的时代,很多人读书就是为了写文章,应科考。许多读书人专门找“闱墨”“墨卷”来读,揣摩人家是怎样中了举人、进士的,以便自己去摹仿,找到捷径。如果今天还以为读就是为了写,试问:读报纸的通讯是不是为了当记者,读小说是不是为了当作家呢?很少需要写文章的人还读不读书呢?这道理不是很明白吗?读书可以提高思想认识,增长见闻,汲取精神食粮。对任何人来说,读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不能认为只要识了字就会读。读,并不是
6、件很容易的事;读得好,更不简单。人与人之间,读的能力是大有高低之分的。在语文教学中,训练读的能力,本身是个目的。一个人理解得好,理解得快,记得牢,说明他读的能力高。 写,当然也是目的。读与写既要配合,又要分别处理,不能混为一谈。分、合之间,关系要处理好。有内在联系的两个事物,把它们截然分割开来,认为互不相干,固然不对;把各有特点的事物不加区别,纳入一个模子里,也不行。互有关联的事物,应当结合处理,但是结合要适当,否则,不适当的“结合”会造成互相牵制,互相干扰。当合者合,当分者分,分中有合,合中有分,读与写的关系怕也要做如是观。 写作水平的提高,要靠多方面的配合,如:观察力的提高,思想的提高,知
7、识的积累,语言的不断丰富,等等。这些都同读有联系。读可以促进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多读对写的帮助。反过来,写也可以促进读。自己有了写的体会,自然就提高了理解、欣赏的能力。语言训练首先是技能的训练,提高技能要靠反复实践,必须有一定的量,少了不行。但是,也应该有个限度。 (摘编自张志公关于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几个问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只有平时说的语言不是任意的,改掉粗疏的毛病,进到精粹的境界,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B.阅读和写作这两项的知识和习惯,由国文科专门负责授与和训练,其他学科难以涉及这两项内容。C.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
8、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是每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明确的目标。 D.学生在获取阅读和写作的知识时,需要教师对教材一篇篇地讲解,并让学生试着去理解揣摩它们。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尽量运用语言文字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而是现代公民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 B.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即得到阅读知识;终极点在“行”,即养成写作习惯。 C.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老师的帮助从教材中习得阅读知识,再用这些知识去阅读更多的书。 D.为养成阅读习惯、充实自己生活,必须多读;为养成写作习惯、适应生产需要,必须多写。 3.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9、3 分) A.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B.你如果要写作,必须有字句的知识、不矫揉造作的艺术。 C.阅读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D.写作时要慢中求快,快中求稳,切不可灰心。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 分) 5.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无法完成的画像 刘建东 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 舅妈说:“小姑子很任性,因为恋爱,断了和我们来往。三年前,我们来找她时,已经看不到她了,只剩小外甥女独自在家。我们找
10、了三年,只好放弃了,就当是死了,所以才请您来她家里给画张像。” 我师傅杨宝丰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 师傅说:“我要她的照片。” 舅妈只找到一本相册,照片却一张不见。 舅妈问女孩:“小卿,照片呢?” 小卿指了指在墙角处放着的脸盆,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 舅妈无奈,只好回自家去找。 小卿却对我说:“我娘没死。” “那你娘去哪儿了?” “找我爹去了。” “那你爹去哪儿了?” “我娘说,我爹去的地方不能让别人知道。” 舅妈回来了。把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 师傅眉头一紧,盯着照片,似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 我开始做准备。师傅坐在那里,闭目养神。我在素描纸上打着方
11、格,偶尔,还能听到远处传来隐隐约约的枪炮声。 师傅缓缓睁开眼,目光在纸上扫视一遍。阳光正好照在方方正正的格子上,那格子犹如一个个开着天窗的房间,敞亮而温暖。师傅起身,净手,擦干,然后端坐在桌子前,拿起铅笔开始画头像的轮廓。他画得很慢,比平时要慢许多。 舅妈坐在一边数落: “兵荒马乱, 一个女子, 不找个安分守己的男人, 守着自己的小家,天天在外面疯跑。” 师傅紧皱眉头。 她喋喋不休。 天擦黑的时候,师傅才把铅笔稿画完。 第二天画像的过程仍然艰辛。 以往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而这一天,1944 年春天的一天,师傅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鼻头的阴影慢慢地擦出来了,
12、当师傅用炭精粉擦出第一笔黑色的线条时,像是广阔的平原上,吹过来一股春风。 第三天,师傅画了脸部。 第四天,他才最后画眼睛。到傍晚,他再也画不动了。素描纸就放在桌面上,我用宣纸把素描纸蒙住。我看到,师傅的右手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 第五天一早,我们就赶到了小卿家。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 舅妈把小卿喊进来,吼道:“前两天你把你娘的照片烧了,这次你又把画像弄到哪里去了?” 小卿憋着眼泪,不答话。 师傅安抚她:“不关你的事。别怕。” 接着,师傅淡定地说:“我重画。” 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 每一天下来, 他都疲态尽显。 返回的路上, 听着他软弱无力的脚
13、步声,我不忍心地说:“师傅,要不我们放弃吧。” 师傅说:“不能。” 师傅回答得那么坚决。肩上画夹中那张薄薄的素描纸,仿佛有雕塑般的形态,厚重了许多。 又过了五天。画像告成的那一刻,师傅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他闭上眼,没说一句话。爱说的舅妈,也变得沉默了。小卿看了一会儿,突然放声痛哭。她一直相信,母亲一定会在某个黎明时刻,回到她的身边。现在,当她看到母亲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她面前时,也许她意识到了那个黎明永远不会到来。 我背着画夹和师傅回到店里。 不知睡了多久,暗夜中传来细碎的声音。我爬起来,摸向柜台画夹不见了。借着淡淡的月光,只见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一个人,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视线顺着火光向
14、上移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 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后的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我盘下了那个小店。一边画像,一边等师傅,就像小卿等她的母亲一样。又过了一年,遥远的枪炮声终于来到了城外,清晰而响亮。 1951 年的一天,画店里进来一个姑娘,说想请我给她娘画张像。 我觉得眼熟:“好的,把照片给我。” “有照片,但不在我手里。” “没有照片我画不了。” “我是小卿。”她说。 我内心涌动着一股暖流,不知是因为见到小卿,还是想到了当年画像时的师傅。我小心地问:“找到你娘了吗?” 小卿说:“一直在寻找。有一天,舅舅突然来到学校,拉着我狂
15、奔到烈士纪念堂,我们站在一张照片前,是一张合影。合影上是四个微笑着的人,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惊呆了, 我越看, 其中一个越像我娘, 我失声痛哭。 后来, 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 告诉我,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她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对我说,那是你爹。” 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 那张照片虽然清晰度不高,但他们四人快乐的笑容溢出了照片。我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我使劲揉了揉眼睛,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 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 她告诉我说, 这就是你师傅,
16、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开了一家画像馆。我这才知道,我师傅叫宋咸德。 我潸然泪下。 (选自十月2021 年第 6 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小卿内心抱怨母亲把她独自留在家中,便自作主张把母亲的所有照片付之一炬。 B. 舅妈提供的泛黄照片很不清晰,以致“我”师傅作画比平常都慢,显得特别艰难。 C. 师傅作画时, “我”很骄傲于师傅的画技, 感觉“像是广阔的平原上, 吹过来一股春风”。 D. 画像告成的那一刻,师傅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他心情复杂而沉重,欲诉无言。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17、) A.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让读者通过“我”的所见所知,了解到师傅、小卿等人的一些故事,这样既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又留下艺术想象空间。 B. 舅妈开头说小姑子“任性”,又在师傅作画途中喋喋不休地数落小姑子“不守着自己的小家”,直接表现了小卿母亲义无反顾、投身革命的形象。 C. 小说中两次写到枪炮声,看似闲笔,实则与“1944”和“1951”两个年份自然呼应,既点出了时代背景,又暗示了历史的进程,让情节发展更为合理。 D. 小说虽然没有描写小卿母亲和师傅的实际革命行动,却通过为小卿母亲画像这条明线,钩沉出隐藏在背后的革命故事,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8.小说标题“无法完成的画像”意思
18、丰富, 对其中的“无法完成”应怎样理解?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 9.小说结尾特别写到纪念堂中一张照片和烈士墓中一顶帽子,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太祖开宝四年,唐主李煜遣其弟从善来朝,奉方物入贡。帝赐第,留京师。唐主手疏求遣从善归国, 优诏不许。时唐主事中国,虽外示畏服,内实修备。及南汉亡,惧甚。因上表乞去国号,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七年,帝遣知制诰李穆谕江南主入朝。门下侍郎陈乔、内史舍人张洎劝其主无入朝。江南主信之,遂称疾固辞,且言:“谨事大
19、朝,冀全济也。今若此,有死而已!”穆曰: “朝与否, 国主自处之。 然朝廷甲兵精锐, 物力富雄, 恐不易当。 宜熟思之, 无贻后悔。 ”江南主不从。 帝乃命曹彬等将兵十万以伐之。彬等入辞帝诫曰江南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城陷之日慎无杀戮设若困斗则李煜一门不可加害且以剑授彬,曰:“副将而下, 不用命者斩之。 ”八年二月, 曹彬等连破江南兵。 十月, 江南主危迫, 遣学士徐铉求缓师。铉至,言于帝曰:“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帝曰:“尔谓父子为两家可乎?”铉不能对。 十二月城克, 群臣称贺, 帝泣曰: “宇县分割, 民受其祸, 攻城之际,必有横罹锋刃者,实可哀也
20、。”命出米十万赈恤之。九年正月,曹彬俘江南主李煜还汴。帝御明德门,以煜尝奉正朔,命勿宣露布,止令煜君臣白衣纱帽至楼下待罪。帝责张洎曰:“汝劝煜不降,使至今日。”因出洎所草召上江援兵蜡丸书示之。洎谢曰:“书实臣所为。今得死,臣之分也!”帝奇之,以为太子中允。初,彬之伐江南也,帝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彬曰:“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二月,拜彬为枢密使。六月,江南州郡皆降。 (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平江南,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彬等入辞/帝诫曰/江南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城陷之日/慎无杀戮/设若困斗/则李
21、煜一门不可加害/ B 彬等入/辞帝诫曰/江南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城陷之日慎/无杀戮/设若困斗/则李煜一门不可加害/ C 彬等入辞/帝诫曰/江南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城陷之日慎/无杀戮/设若困斗/则李煜一门不可加害/ D 彬等入/辞帝诫曰/江南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城陷之日/慎无杀戮/设若困斗/则李煜一门不可加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入朝,指地方官员、属国或外国使臣谒见天子,也指进入中央朝廷做官,文中指谒见天子。 B侍郎,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近侍,后官位渐高,唐代三
22、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首。 C正朔,古代改朝换代时新立帝王颁行新历法,象征着一个王朝的合法性与唯一性,即“正统”。 D蜡丸书,蜡丸是用蜡做成的丸状物,因为能够防潮保密,古代常常会在蜡丸中放置机密文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起初,南唐对宋朝看似臣服,实际上却在修整军队,由于宋朝过于强大,李煜只求得以保全,主动上表请求废掉国号。 B宋太祖召令李煜入朝,陈乔、张洎认为不能入朝,李穆认为入朝与否不是关键,江南甲兵、物力尚可,应考虑恢复实力。 C宋太祖在徐铉请求暂缓进兵时,不赞同他的说辞,认为江南即使能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宋朝,也不能不入朝归降臣服。 D九年正月,
23、曹彬俘虏李煜回朝,太祖让李煜君臣穿戴白衣纱帽,在明德门下等待判决;六月,江南州郡向宋朝投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唐主手疏求遣从善归国,优诏不许。(4 分) (2)初,彬之伐江南也,帝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4 分) 14请结合文本,概括宋太祖平定江南采取了哪些措施。(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落日忆山中 李白 雨后烟景绿,晴天散余霞。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花落时欲暮,见此令人嗟。 愿游名山去,学道飞丹砂。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诗是诗
24、人观看落日心有感触所作,题中的“忆”字暗藏感情,意蕴丰富。 B.雨后原野翠绿,晴空里余霞漫天,绮丽无比,“余霞”一词紧衔诗题而来。 C.五六两句急转,花开花落,美景易逝,又时逢天晚,令人咨嗟,触人心怀。 D.本诗语言清新雅致,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与陶渊明诗风相近。 16. 李白为何“愿游名山去”?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 分) (1)阿房宫赋中,用一组排比夸张渲染阿房宫的奢华,如支撑大梁的柱子,比在田里耕种的农夫还要多;钉头个个突起,“ ”;“ ”,比闹市里人们的言语还要多。 (2)送东阳马
25、生序中宋濂说,他年幼时就爱喜学习,因为家中贫穷,常向藏书的人家借书并亲手抄录,天气酷寒时,“ , ”,他仍不懈怠。 (3)汉朝将军窦宪大败单于军队,于是在燕然山刻石宣扬大汉威德,并让班固作文记之。自此,“燕然”在古代边塞诗中就多次出现,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2020 分)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宁夏西海固,被称为“苦瘠甲天下”,贫穷和苦难给生存带来了极大挑战,然而也磨炼了人们 的意志,激发了文学创作的梦想。 近些年来,“西海固作家群”逐渐在文坛上 。据不完全统计得出,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过
26、文学作品的西海固作家已有至少三百余人。 他们的创作由自然原生的状态上升到自觉自有的高度,尤为可贵的是,他们用大量作品 了“西海固文学”的内涵:既是描写西海固地区历史文化和人民生活与命运的文学,又是表现西海固人的感情、性格、心理、文化气质和审美精神的文学。 苦难和贫穷让西海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环境, 孕育出西海固文学不屈的人文品格。 耐得住寂寞,头顶纯净天空,就有诗句涌现在脑海;守得住清贫,脚踏厚重大地,就有情感 在心底。在这里,文学之花处处盛开,芬芳灿烂;在这里,文学是土地上生长的最好的庄稼。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坚韧不拔 崭露头角 阐释 回荡 B.坚
27、定不移 脱颖而出 阐释 激荡 C.坚定不移 脱颖而出 诠释 回荡 D.坚韧不拔 崭露头角 诠释 激荡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据不完全统计,西海固作家中已有三百余人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过文学作品。 B. 据不完全统计, 西海固作家中至少已有三百余人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过文学作品。 C. 据不完全统计得出, 西海固作家中已有三百余人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过文学作品。 D. 据不完全统计得出,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过文学作品的西海固作家已有至少三百余人。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 分)
28、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昆虫 ?这主要是它们有能尽量减少体内水分的本领。 昆虫体内的水分, 。游离水和一般的自来水一样,当气温下降到零摄氏度以下时,就容易结冰。( )游离水的排出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取食停止以后到转入过冬阶段以前,这时昆虫将体内的大部分游离水随粪便排出体外,同时借助呼吸作用再排出一部分。此时,昆虫体内的水分失去 2025。第二阶段是在气温下降到 89 时进行的,这时昆虫已经进入过冬场所躲藏起来,由于作茧等身体活动的消耗,又失去了 14 成的水分。这样,昆虫体内的水分 。结合水在零下若干摄氏度都不会结冰,加上由
29、于游离水的减少,体细胞原生质内的盐类、糖类和其他物质的浓度大大增高,使细胞内液体的结冰点也下降了。 由于昆虫体内的生理变化,加上过冬前找到一个比较暖和的适合过冬地点,所以即使经过漫长的寒冬,它们也不会被冻死。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昆虫熬不过寒冷的冬天而被冻死,就是体内的游离水没有排出导致的。 B. 昆虫熬不过寒冷的冬天而被冻死,就是因为体内的游离水没有排出。 C. 昆虫体内的游离水不排出,它们便会被冻死因为熬不过寒冷的冬天。 D. 昆虫体内的游离水不排出,它们便熬不过寒冷的冬天而被冻死。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30、,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四、写作四、写作(60(60 分分) )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老子道德经里提到,若要去除人生的是非烦恼,其根本就是要无身无我。无身无我,方可与万物为一,与天地共生。 佛教杂阿含经中讲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在佛法看来,世事是无常的,世间之物是没有一个我的存在的,而人们之所以迷茫,总是在执着有一个我。 曾国藩多次强调“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意思是面对世间一切事情,我必须投身其中,挺起胸膛担负起自己该担的责任。 胡适在致毕业生中说:“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无我”是古今始终推崇
31、的理念,而“无我”的境界也离不开“有我”的实践。何时无我,何时有我,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语文参考答案语文参考答案 1.C(A 项,在材料第一段,原文只说“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而非“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 B 项, 由第 3 段原文“这两项的知识和习惯, 他种学科是不负授与和训练的责任的,这是国文科的专责”可知,其他学科只是不负责授与和训练,并未讲涉及这两项内容的问题。D 项,由第 4 段原文“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
32、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可知,教师应先让学生设法理解揣摩,再给予帮助教学,而且不需要教师对教材一篇篇地讲解。) 2.B(由原文第 2、3 段可知,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即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终极点在“行”,即养成写作阅读和写作的习惯。) 3.D(“写作时要慢中求快,快中求稳,切不可灰心”,材料二中的观点并未提及。) 4.材料一围绕“学习国文”的话题,从学习国文的必要性、学习国文的目标到获得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的途径,逐层进行论述,纵向展开,并运用举例、对比的方法加以阐释。 (“必要性(或原因)”1 分,“目标(或内容)”1 分,“获得途径(或方法)”1
33、 分,“纵向展开(或层进式)”1 分,共 4 分。) 5.教材是学生得到阅读写作知识、养成阅读写作习惯的凭借。(或:要让学生试着从对教材的理解揣摩中得到阅读写作知识,在学生不得其解时教师给予帮助。) 学生阅读与写作习惯的形成,需要反复历练,单凭一部教材是不够的。(或:在教材以外再多读其他的书,用研读教材得来的知识,去对付其他的书。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多写。) (每点 3 分,共 6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D(A 项,“小卿内心抱怨母亲把她独自留在家中”错误,小卿不愿相信自己母亲已死才烧毁照片的。 B 项, “我”的师傅作画比平常都慢, 显得
34、特别艰难, 是因为他认出照片中的战友,情感复杂。C 项,“骄傲于师傅的画技”错误。“像是广阔的平原上,吹过来一股春风”隐晦地表达画者的情感和被画者的美好。) 7.B(“直接”错误,此处是通过舅妈的数落侧面表现人物。) 8.小卿毁掉第一次画像,师傅烧毁第二次画像,画像最终没有完成。 革命形势复杂危险,为保护战友及其家人,画像不能完成。 被画人和画像人都已牺牲,画像没法完成。 一幅画像无法完成对革命者精神的塑形。 (每点 1 分,共 4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揭开谜底,让情节合理化。女孩的孤苦身世、离奇失踪的画稿、一反常态的作画过程、师傅的消失不见等,都
35、是前文设置的悬念,而结尾一张照片的出现,才让读者弄清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明白事情真相。 表现革命者的精神气概与牺牲精神。纪念堂中照片上四人的笑容,突出了革命者意气风发的精神气概;烈士墓中的一顶帽子,表现了革命志士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 彰显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的主题。先烈们有的仅留一张照片,有的仅剩一顶帽子,甚至连姓名都难为人知,结尾落笔于此,缅怀与铭记之意可见。 激发读者情感体验。 将历史的激荡和精神的崇高具象为一张照片和一顶帽子, 于细节中见宏阔,于无声处听惊雷,带给读者巨大震撼,具有强烈的艺术冲击力。 (每点 2 分,答到其中 3 点给满分。学生若答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或“以小见大”等方面
36、,均可给分。) 10.A(彬等入辞,帝诫曰:“江南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城陷之日,慎无杀戮。设若困斗,则李煜一门不可加害。”) 11.B(唐代三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副职。) 12.B (李穆是宋朝的大臣,“朝廷甲兵精锐,物力富雄”指的是宋朝,“应考虑恢复实力”的概述错误。) 13.(1)南唐主亲笔上疏请求遣送从善回国,太祖下诏书安抚,却没有答应(他的请求)。 (手:亲笔。疏:上疏。优诏:下诏书安抚。三个翻译要点各 1 分,句意通畅 1 分。) (2)起初,曹彬讨伐江南(临行的时候),太祖对他说:“等到你打败了李煜,就让你做使相。” (俟:等到。克:打败。以为:使成为或
37、任命担任什么官职。三个翻译要点各 1分,句意通畅 1 分。) 14对南唐恩威并施(或:赏赐李从善的同时又扣押他,安抚李煜却又不答应他的请求,诏令入朝不成便实行军事打击。) 对将领知人善任(或:任用曹彬作为平江南的主将,以剑授彬,使其便宜行事。) 对百姓施以仁德 (或: 嘱咐曹彬攻下城池, 不可大肆杀戮; 担心百姓受战争之祸, 开仓赈济。 ) 对降主和降臣宽以待之 (或: 对江南主败迹, 不发布露布公告; 不计较张洎起草蜡丸书的旧怨,反而任命他为太子中允。) (每点 1 分, 答到其中三点即可满分, 共 3 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 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5. D(“清新雅
38、致”错误,此处应为“清新自然”。另外,“与陶渊明诗风相近”欠妥。) 16. 李白亲近自然,乐游名山。“烟景”浩渺,“余霞”绮丽,青山亘古,诗人由衷喜爱。 挣脱现实的苦恼羁绊。现实中好花不常,美景易逝;时光迟暮,人生苦短。 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如道家一样,超尘出世,追求自由,崇尚本真。 释放乐观豪迈、洒脱不羁的独特个性。花落时暮,且去游山学道;现实不畅,且去另辟“家园”,没有失意苦恼后的萎靡沉沦,只有不羁个性下的洒脱释放。(每点 2 分,答对其中3 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架梁之椽 多于在庾之粟粒 (2)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 (每答对一空给
39、 1 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3)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王维) 燕然未勒归无计 浊酒一杯家万里(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每答对一空给 1 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18. D(坚韧不拔:形容意志坚强,毫不动摇;坚定不移:指立场、观点、主张等牢固坚定,毫不动摇。此处主要强调意志,用“坚韧不拔”。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脱颖而出:才能完全显露出来。此处强调才能突出显露,用“崭露头角”。诠释:侧重于对某事的讲解、证明;阐释:侧重于阐述事实后加以解释。此处强调解释“西海固文学”的内涵,用“诠释”。激荡:受冲击而震荡;回荡:连续的回声引起的震
40、响。此处强调的是大地给人带来的情感,用“激荡”。) 19. A(“据不完全统计得出”句式杂糅;“至少三百余人”语意不合逻辑。) 20.把文学比作处处盛开的花朵,(1 分)形象地表现了西海固文学创作的兴盛与繁荣;(1分) 把文学比作庄稼,(1 分)突出了西海固文学创作扎根土壤的特点,(1 分)凸显文学已成为西海固人民的精神食粮,形象生动。(1 分) (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21.C(根据上下文语境,此处陈述对象是“游离水”,考虑陈述对象的一致性,排除 A、B 两项;D 项“会冻死而熬不过寒冷的冬天”表述不合逻辑逻辑。) 22.为什么能抵御低温严寒呢 可分为游离水
41、和结合水两种 就以结合水为主了 (每空 2 分,共 6 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本次作文阅卷严格按照高考阅卷要求执行。阅卷前,老师们要认真领会教育部考试中心下发的 2021 年高考 语文试题评分参考 中的作文评价整体要求, 特别是文风端正, 文脉清晰,文气顺畅,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的要求。 一、关于材料解读 材料一侧重指出不能过多地注重自我。过多地在意身体的感受、过多地注重自我,是非烦恼就会通过身体感受和自我意识来操控你,影响你;身边的万物都会来干扰你,改变你。所以
42、说,一个人一旦陷入自我,不能看轻自身,不能看淡得失,就会永远活在枷锁之中;无身无我,方可与万物为一,与天地共生。 材料二侧重指出世事无常, 世间之物没有一个我的存在。 万法念念不住, 因缘而生, 因缘而灭,离开了各种因缘关系,一切事物也就不存在了。所以,一切事物都没有自己独立的本质实体或是生命之主宰“我”。 世人不懂“诸法无我”的道理, 总以为“我”会长存于世, 并从“我”的利益角度希望美好的事物永远常存,不好的事物永远不要降临在“我”身上。这是人产生诸多烦恼和痛苦的根源。 材料三侧重指出“我”不能置身事外,要积极入世,担当起应有的职责与使命。 材料四侧重指出“我”要一如既往地付出努力。功绩事
43、业的完成没必要在我一个人身上, 但为功绩事业的完成所付出的努力一定不会白白浪费。建功立业绝非易事,依靠的是集体,需要的是时间,每个人每时每刻的付出都是在为干成事业添砖加瓦。只有聚众、积久之“功力”,方有一事之“功成”。所以,“功成”不是属于哪一个人的,但是却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付出。 二、关于审题立意 1.准确理解材料中“无我”“有我”的含意 “无我”指的是对个人的利益、地位、名誉等问题想得透、看得淡,知所趋、知所避、知所守,不为利所困、不为名所累、不为情所惑。面对功名利禄,淡然处之。宠辱不惊,功成身退。不因为成绩而沾沾自喜,也不因为得失而斤斤计较。有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的淡泊,有不以物喜、不以己
44、悲的豁达,有寒波澹澹、白鸟悠悠的宁静。 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也不是凡事得过且过,不认真不较真,不努力不作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管钟撞得响不响,只图眼前舒服,把责任和担当丢弃在脑后。 “有我”指的是事业有我,担当有我,奋斗有我。 自觉克服“看客”心态,不当局外人,不置身事外,“任其职、尽其责;在其位,谋其政”,保持奋发进取、有所作为、敢于担当的昂扬斗志,追求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不把“有我”放大为“唯我”,行“有我”之名,干“唯我”之事。 2.辨明材料关系,读懂题目引导语 材料给出四段话,旨在要求考生分析这四段话之间的关系,分析它们之间的关联点,即共同指向;题目引导语告诉考生:“无我”是古
45、今始终推崇的理念,而“无我”的境界也离不开“有我”的实践, 何时无我, 何时有我, 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 “无我”还是“有我”是个选择,是现实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以及如何做人等都将面临的思考;由此,抓住“无我”“有我”的关联点进行立意应是最佳立意角度。 从本质内涵来看,“无我”与“有我”是统一的。如果说“无我”,是一种大格局,彰显的是胸怀和境界,那么“有我”,是一种使命感,是一种事业心,彰显的是责任和担当。坚持“无我”与“有我”的高度统一, 才能充分认清“无我”与“有我”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其来源是一致的,本质是一致的,目标是一致的。 从两者关系看,“无我”和“有我
46、”并非相互冲突的矛盾,两者之间是相互融合促进、相互转化升华的辩证关系。 “无我”是不汲汲于名利、 不戚戚于得失的境界, 讲求的是奉献忘我,推崇的是功名无我。“有我”是面对人生、面对人民、面对国家时,要有我的责任,有我的担当,有我的奉献,奋斗有我,事业有我。“无我”是“有我”的前提和基础,“有我”是“无我”的实践和反映。 从实践层面来看,“无我”偏重于价值取向,“有我”偏重于实际行动,前者强调的是立场观念,后者注重的是行动能力,二者的有机融合,就是思想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是知行合一的实践过程。 三、关于审题立意的评判 “何时无我,何时有我”限定了考生思辨的范围和方向,考生要根据材料、联系现实写出自
47、己的感悟与思考。 写“追求无我, 心无旁骛”、 “忘我奉献, 功名无我”; 或写担当有我、奋斗有我,等等;这些立意角度皆符合题意。抓住“无我”“有我”的关联点进行立意当属切合题意。(详见二、关于审题立意) 审题立意, 不可天马行空任意发挥。 抛开四句话的具体语境, 孤立地谈“无我”“有我”,可判为“基本符合题意”,观点及论证均与材料内容及含意无关,另起炉灶的,视为“偏离题意”。 写作重心应落到对现实的关照与思考上,一味拿古人说事的文章原则上不能上 42 分。 【参考译文】太祖开宝四年,南唐主李煜派其弟李从善前来朝见,带上本地物产上贡。太祖赏赐李从善府邸,把他留在京城。南唐主亲笔上疏请求遣送从善
48、回国,太祖下诏书安抚李煜,却没有答应(他的请求)。当时唐主侍奉中原,虽然对外显露畏惧臣服,对内实则修整军备。等到南汉灭亡,李煜非常害怕,就上表乞求废掉国号,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七年,太祖派知制诰李穆诏令李煜入朝。 门下侍郎陈乔、 内史舍人张洎劝李煜不要入朝。 李煜信任他们,于是就称病,坚决推辞不去入朝,并且说:“恭谨地侍奉宋朝,只希望能保全性命。现在如果去了,只有一死罢了!”李穆说:“入不入朝,国主自己决定就好。但宋朝兵器精锐,财力雄厚,恐怕不容易抵挡。应当仔细地考虑,不要留下遗憾。”江南主没有听从。太祖就命曹彬等人带领十万士兵讨伐江南。曹彬等人入宫辞行,太祖告诫他们说:“平定江南的事
49、情就全都委托给你们了,一定不要抢掠百姓,一定要广施威信,要让百姓自己归顺。攻下城的那天,千万不要屠杀。如果陷入了苦战,那么李煜一族也不要加害。”并且把剑授予曹彬说:“自副将以下,不遵守命令的就杀了!”八年二月,曹彬等人接连打败江南军队。十月,李煜感到危险紧迫,派学士徐铉向宋朝请求暂缓进兵。徐铉到了宋,对太祖说:“李煜以小国侍奉大国,就如同儿子侍奉父亲,从来没有过失,为什么要讨伐呢?”太祖说:“你认为父子是两家人,合适吗?”徐铉不能回答。 十二月, 城池被攻克, 群臣祝贺, 太祖哭着说: “天下分裂, 百姓受苦,攻城的时候, 一定有平白遭受战火之苦的, 这真是太悲哀了啊! ”命令放出十万米来抚恤百姓。九年正月,曹彬俘获江南主李煜回到汴京。太祖亲至明德门,因为李煜曾经侍奉宋朝,命令不要用露布宣告,只让李煜君臣穿戴白衣纱帽在城楼下等待判决。太祖责问张洎:“你劝说李煜不投降, 才到了今天这个地步。”然后出示了张洎起草的召集上江救兵的包成蜡丸的书信给他看。张洎谢罪说:“蜡丸书确实是我写的。如果被处死,是我应得的!”太祖非常惊奇,任命他为太子中允。当初,曹彬讨伐江南(临行的时候),太祖对他说:“等你打败了李煜,就让你做使相。”曹彬说:“仰仗天威,遵守朝廷的谋略,才能成事,我有什么功劳呢!”二月,任命曹彬为枢密使。六月,江南的各州郡都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