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2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全册知识梳理

    • 资源ID:209267       资源大小:719.22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2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全册知识梳理

    1、2022 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四哲学与文化哲学与文化全册知识梳理全册知识梳理 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一、1.哲学怎样产生的?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2.哲学上讲的世界,包括哪二个部分? 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世界 主观世界=人的思维和意识=精神世界 3.哲学的作用? 指导人们的生活和实践。哲学有助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真正的哲学与哲学的区别和联系?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

    2、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升华) 。 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不等于真正的哲学。 5.什么是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 哲学 世界观 区别 含义不同: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形成不同: 哲学则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加以系统化理论化形成的 世界观自发形成的 特点不同: 哲学并非人人都有;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世界观人人都有,世界观是零散的、自发的、非理性的 联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都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 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

    3、,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误区】哲学与世界观都是科学的;哲学就是世界观;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认为哲学是哲学家的事,与普通人无关。 6.什么是方法论?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什么关系? 世界观 方法论 区别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是根本方法,不是具体方法) 联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与方法论并非是相互影响或相互决定的关系。 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的关系:哲学是

    4、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 7.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哲学 具体科学 研究对象 整个世界 某一具体领域 揭示的规律 揭示整个世界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揭示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 作用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论指导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指导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哲学从不断发展的具体科学知识中概括出最一般的结论;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错误观点:替代论: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 ,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取消论: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

    5、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 8.哲学的含义?(3 点)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它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哪两个方面?根据对这两方面的不同回答各划分了什么哲学派别? 内涵: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相搭配, “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能等于“物质

    6、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也可表述为: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何者为本原的问题;谁决定谁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 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二者各自的基本观点?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一标准(分歧) :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

    7、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3.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哲学派别 观点分歧表现 唯物主义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 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研究世界的(本原)问题.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研究世界的(状态)问题.各自的基本观点? 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地看问题 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 5.哲学的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个对子?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 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7.马克思主义

    8、哲学的基本特征?4 个 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本质特征。 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 就在于它正确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 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开放性的理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 8.马克思

    9、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本质特征)=实践 9.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局限性?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基本形态 基本观点 合理性 局限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认为世界是 物质的 否认神创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 只是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具有朴素和直观色彩 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复杂问题简单化 近代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 认为原子是 世界的本原 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把万物的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 具有机械性, 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世界的本

    10、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2 意识具有能动性 1.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区别开来, 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3 人类社会本质上也是物质的。 10.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回答了时代之问,闪耀着真理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断根据中国的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的精神力量,让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不断发展的马克思

    11、主义为指导,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答时代之问,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行。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者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二、重点小知识 1.物质的含义及唯一特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是万事万物共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物质和意识的唯一区别) 2.意识的含义?意识怎样产生的? 从起源看: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生理基础看:人脑的机能 从内容看: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 产生: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3.

    12、运动的含义?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物质的根本属性?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就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离不开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犯形而上学错误; (刻舟求剑)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犯唯心主义错误。 (仁者心动)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4.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人们能发现、认识、利用规律,但不能改变、创造、改造、消灭、创新、发明、突破规律,人们能发现、认识、利用规律,但不能改变、创造、改造、消灭、创新、发明、突破规律

    13、,规律无好坏之分,不是永恒的。规律无好坏之分,不是永恒的。 5.发展的趋势(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途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三、重点小知识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二者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矛盾分析法的地位?(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4.马哲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承认矛盾的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5.唯物辩证法的 2 个总特征?唯物辩证法根本

    14、观点?唯物辩证法实质与核心?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四、重点小知识 1、认识含义?认识的根本任务? 认识的含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真理性认识认识 2.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 、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的?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对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

    15、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的历史观 2.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容?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含义? (1)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 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作用,核心,经济制度的基础) 、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和产品分配关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16、经济基础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4.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二者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物质、意识、运动、规律、主观能动性) 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物质?意识本质?) 第二框.运动的规律性(运动、规律、主观能动性 2 点)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人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 人

    17、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错误的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 (1)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3)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相结合。 3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如何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环节进入人脑,

    18、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人有主观能动性,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自觉选择性、 能动创造性。意识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错误的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性的前提条件, 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首先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实际出发 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

    19、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5.总结:辩证唯物论-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共有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共有 4 个原理:个原理: 二、唯物辩证法- 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联系、发展、矛盾)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联系、发展、矛盾) (一)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1.联系具有普遍性,要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具有客观性

    20、,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联系虽然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善于把握事物本质的、长远的和间接的联系 要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注重系统的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 2.整体和部分(系统和要素)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 (1)原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掌

    21、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 (2)原理: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总结:关于联系的知识点?5 个(系统优化的方法?) (二)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发展的观点,与时俱进,不

    22、断创新,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事物发展的状态(形式)原理: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1)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3.事物发展的途径原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事物发展的环节

    23、:辩证否定观: 4.辩证的否定观原理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个对立统一的方面,辩证的否定具有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既克服又保留。 辩证的否定的地位: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方法论:要树立创新意识,反对形而上学否定观 5事物发展的原因原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既要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内因) ,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 ,坚持内外因相结合。 6.总结:发展的观点有哪 5 个?(发展原理、发展状态、发展的途径、发展的环节、发展的原因) (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

    24、心) 1矛盾的基本属性原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原理)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同一性和斗争性不可分离,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要求我们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

    25、盾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承认,分析矛盾,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具有特殊性, 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 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矛盾; 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 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B.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坚

    26、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运用】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先试点、后推广;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既借鉴学习别人有益经验又进行自主创新,解剖麻雀、抓好典型、榜样,缩影,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5主、次矛盾关系原理: (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2)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我们要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6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7、, 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把握主流,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7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具有普遍性,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问题;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主次矛盾关系原理及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8.对比一下 1.矛盾的原理哪 6 个? 2.矛盾的观点=对立统一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

    28、物辩证法根本观点=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全部原理) 3.对立统一关系的内容?=(矛盾的基本属性原理) (第一个原理) 4.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的原理哪 2 个? 5.矛盾分析法的内容?4 6.唯物辩证法总特征?=(联系、发展、 )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知识?=(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 8.把握世界的规律的范围?=(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联系、发展、矛盾)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实践、认识、真理) (一)人的人是从何而来=实践的知识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2.特征:实践具有客

    29、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要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真理的相关知识 5 个) 1.(基础)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2(含义)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30、。 3.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4.(特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认识发展的原理(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原理)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具有上升性,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发现、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总结: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论)=(探索认识的奥秘)的知识有哪 2 部分?哪 8 个知识点?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的 3 个+(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真理的 5 个 (四)为什么认

    31、识具有反复性?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2.(认识的主体)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实践水平和主观条件限制,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有不同的认识。 3.(认识的客体)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需要一个过程 第二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唯第二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物史观) 第五课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的本质、规律、总趋势主体)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的本质、规律、总趋势主体)=社会历社会历史观史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

    32、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 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运用】经济体制改革,所有制,分配制度改革,税收改革,土地流转;三权分置,林权制度改革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

    33、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对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3、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上升的, 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4、改革: (1)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2)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3)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第六课实现人生价值第六课实现

    34、人生价值=价值观部分价值观部分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价值判断价值选择: (1) 特征:主体差异性(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社会历史性的特征。 (2)标准: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基础:社会实践 关系: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 3.人生价值的知识 如何理解人生价值?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人的价

    35、值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贡献 (2)我们应该怎样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客观条件) 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主观条件) 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

    36、道德根基,要自觉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结: 1.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有哪 4 个原理? 2.(实现人生价值)=价值观部分有哪 3 个原理? 3.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唯物史观)有哪 7 个原理? 第第 7 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考点一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1、文化的内涵: (1)广义: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2)狭义: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2.文化的特点: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纯自然的东西不能成

    37、为文化。文化通过载体呈现。(器物、行为、制度等载体) 文化与文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A 区别:文化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而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文明是积极向上的, B、联系: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主体是人,先进文化是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4.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也不能简单的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5.、文化的功能?(作用)? 经济是基础,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具有

    38、相对独立性,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 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考点二正解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核心思想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 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 中华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等)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

    39、大精深、包容性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具有包容性。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发挥其当代价值,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共同的价值观。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

    40、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 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改造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实现创新性发展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立足于社会实践,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汲取营养 考点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1、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 (1)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

    41、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 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注入时代精神) (2)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的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立足社会实践) (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2、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爱国主义(核心)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表现为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3、爱国主义的作用

    42、: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2)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3)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4.为什么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2)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5.怎样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

    43、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 13.为什么要培育和弘扬(抗疫精神、抗美援朝精神、英雄精神、红色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抗疫精神是对民族精神丰富和发展, 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民族精神在抗疫时期的突出体现。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抗疫精神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内涵, 并且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

    44、丰富和发展了其内涵, 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水平,是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弘扬抗疫精神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 第 8 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1、民族文化:地位: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民族文化的作用: 在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 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

    45、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价值观 2、文化具有多样性: 地位: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 重要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充满生机与活力。 怎样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3、怎样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的观点。 立足国情,交流互鉴。坚持“洋为中用” ,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

    46、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4.为什么要加强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有利于推动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通过文化交流和交融,能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有利于保持文化世界文化多样性。 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竞争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利

    47、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增进政治互信,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世界。 5.怎样促进文化交流? 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相互交流、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 立足国情,交流借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 ,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既要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又要反对全盘西化论,坚决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的让中华文化

    48、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做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 第第 9 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 5000 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2、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坚持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9、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关系的? 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 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在 5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 是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的: 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推动社会

    50、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6.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7.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文化创新和发展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融通不同资源,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内外优秀文化等资源。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实现综合创新. 8.为什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注意事项

    本文(2022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全册知识梳理)为本站会员(花***)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