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2022 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知识点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知识点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一、追求智慧的学问一、追求智慧的学问 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1)哲学的产生:哲学源于生活 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生活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2)哲学对生活的作用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真正的哲学时代精神的精华 (1)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 是一定社会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
2、神上的反映。 (1)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因为它把握时代脉搏,总结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3、哲学、世界观、方法论(不一定都是对的)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区别 (1)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是一门专门的学问,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才能掌握 (2)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是不系统、不自觉的,缺乏严密的逻辑和理论论证;而哲学则是把自发的、零散的、朴素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具有严密的逻辑和完整的理论体系 联系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3、(2)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3)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4、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两者统一于哲学。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总结和归纳,不是总和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提供一般性指导,不提供具体指导) 哲学 具体科学 区 别 含义和研 究对象 研究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学说 研究世界某一特定领域事物运动规律的科学 任务 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揭示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特殊规律 作用
4、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论指导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指导 二、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本原)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来源:学+科+网 Z+X+X+K (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2、唯物
5、主义及其形态 (1)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但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基本观点及其种类 (1)唯心主义基本观点: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2)唯心主义种类 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东西。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心灵等)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源。如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三、三、科学
6、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自然科学基础: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社会科学前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2)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7、 科学性在于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来自实践的理论经过实践的检验。 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二第二课课探探究究世界世界的的本质的的本质(唯物论)(唯物论) 一、世界的物质性一、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的含
8、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性可知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注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9、。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总之,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二、二、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或主观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 1、意识活动的特点。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2)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10、 能动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反映现象,而且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意识不仅能反映现在,而且能追溯过去和展望未来;在意识指导下人能够创造出自然界中没有的东西。 2、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3、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即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意识能动作用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内容】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原理内容】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
11、制作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三、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的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的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12、,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的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四、四、运动的含义、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运动的含义、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注意:注意: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
13、运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否认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否认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3、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1)物质的相对静止包含两层意思:事物在它的发展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区别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
14、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五、五、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与规则的关系: 规律 规则 不同点 含义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人们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 性质 客观的、普遍的、不能创造和废止 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废止 联系 规律决定规则,规则反映规律。正确、合理的规则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变和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
15、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六、六、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的主观能动性包含“想”(认识世界)、“做”(改造世界)、“想”和“做”中具有的精神状态。 【原理内容】【原理内容】: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规律为基础和前提,规律始终制约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
16、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要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方法论】【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两者的统一,认识和利用规律。 七、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含义: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为什么? 是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 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 方针、 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3、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
17、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二是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唯物辩证法)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核心词:联系、发展、矛盾、辩证的否定观(创新)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的含义: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并非
18、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 1、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内容】【原理内容】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任何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的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体。 【方法论】【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内容】【原理内容】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方法论】要求: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
19、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形式。 3、联系的多样性 【原理内容】【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 【方法论】【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1)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是事物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指事物的局部,是事物发展的某个阶段。 (2)两者相互区别: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整体统率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和部分的功能
20、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3)两者相互联系: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不能说部分决定整体 强调整体性的原理和方法论:强调整体性的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内容】【原理内容】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部分。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 【方法论】【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强调部分性的原理和方法论强调部分性的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内容】【原理内容
21、】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方法 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原理内容】【原理内容】系统具有整体性、具有有序性、具有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方法论】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立足整体,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二、世界是永恒二、世界是永恒发展发展的的 1、发
22、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注意:注意:发展属于运动变化,但并非所有的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前进的、上升的)。 2、发展的普遍性 【原理内容】【原理内容】发展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方法论】【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发展的状态或形式)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原理内容】【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
23、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方法论】【方法论】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当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要坚持适度原则。 4、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原理内容】【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新事物标准: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即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能看时间、力量、形式,新事物不等于新出现的事物。 5
24、、辩证否定观 (1)辨证否定的含义: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不是外力的否定 (2)辩证否定的地位: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发展的根本途径;是联系的环节, (3)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4)辩证否定观的原理 【原理内容】【原理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方法论】【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三、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 (
25、一)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对立统一 1、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矛盾是指事物自身所包含的对立统一关系。(这种矛盾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人们不能任意制造,也不能任意取消,矛盾具有客观性。)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含义: 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包含两层含义: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关系: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同一是对立中的的同一
26、,是包含差别的同一;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同一性(统一性)同一性(统一性) 斗争性(对立性)斗争性(对立性) 区别 含义 矛盾双方相互吸引、 相互连结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分离的属性和趋势 表现 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相互贯通 (渗透、 相互区别;相互排斥。 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哲学上讲的“斗争”与生活中讲的“斗争”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条件 相对的,有条件的 绝对的,无条件的 联系 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
27、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对立统一规律 2、对立统一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自身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方法论】【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二)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原理内容】【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的特殊性 【原
28、理内容】【原理内容】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两者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两者相互联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
29、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指导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1、含义:在事物发展过
30、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意: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1) 【强调主要矛盾的强调主要矛盾的原理内容】原理内容】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强调主要矛盾的强调主要矛盾的方法论】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2)【强调次要矛盾的强调
31、次要矛盾的原理内容】原理内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次要矛盾反过来也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强调次要矛盾的强调次要矛盾的方法论】方法论】在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要坚持两点论。 (四)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1、 含义: 矛盾的两个方面中, 处于支配地位、 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意: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
32、影响。 【原理内容】【原理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矛盾主次方面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与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比较比较 主要主要矛盾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 数量不同 1 对 1 或 1 对多 1 对 1 作用不同 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 决定事物的性质和方向 侧重点不同 解决问题,怎么做 看问题,认识事物 关键词 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突出任务、核心问题、首要地位等 矛盾主要方面:主流、方向、大局(分析形势)、性质、主体等词语。 (五)坚持两
33、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2、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3、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六)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4、 (2)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第四四课课探探索索认识的奥秘认识的奥秘 (认识论认识论)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认识的两个阶段(不同水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含义:感性认识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外部联系、各个方面) 理性认识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内部联系、全体)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1)水平、阶段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认识对象
35、不同: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规律的认识。 (3)形式不同: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推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包含。 4、认识的根本任务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 二、二、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运动。 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即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活
36、动的过程及其结果都具有客观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即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人的有目的的活动。)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技能、工具都是社会提供的)。 历史性:每个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包含实践工具)制约。 3、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三、三、实践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如何产生)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向人们提出新的要求,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
37、研究,解决新的问题;认识工具的更新)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沟通主观与客观之间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注意:认识的来源来源是唯一的:实践实践。认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 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途径有两个,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学习间接经验。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正确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把人引入歧途。 四、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四、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38、 2、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4、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五、五、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主体、客体的影响具有反复性。 从认识主体(人)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观点、立场、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
39、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从认识的客体(对象)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多变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 这决定了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2、认识具有无限性。 从认识主体来看,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从认识的客体来看,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3、认识具有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不是周而复始循环 【认识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的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五课第五课探索认识的奥秘探索认识的奥秘 (
40、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 一、社会历史的本质一、社会历史的本质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劳动创造了人,推动了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 人类调整、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 人类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精神文化领域。 (二二)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与与社会意识社会意识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在关系问题 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的历史观。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
41、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不完全同步(可能滞后也可能超前);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内容】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
42、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方法论】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 二二、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历史的发展 1、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43、。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解决基本矛盾,实现社会发展的手段 在阶级社会里,实现社会发展的方式: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社会
44、主义社会,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实现社会发展的方式: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即改革。 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社会主义改革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动力。 三三、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的主体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原理内容】【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线 群众观点:相
45、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 一、价值与价值观一、价值与价值观 1、哲学上的价值: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 2、人生价值的内涵与评价 (1)人的价值: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 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
46、任和贡献(社会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自我价值)。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看他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 3、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1)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内容】【原理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 【方法论】【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4、社
47、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内容:略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时代精神。 (3)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象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关系: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 (1)社会历史性: 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 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
48、生变化。 因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主体差异性: 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立场不同、观点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3)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存在阶级性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要求(标准) (1)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三、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三、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 (1)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的存在方式 (2)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3)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
49、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3、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主观条件)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需要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 第七课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七课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文化的内涵与功能一、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1、什么是文化 广义的文化
50、: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狭义的文化(教材中的文化)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 (1)文化的特点: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的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2)文化素养的核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 (4)文化的相对独立性 文化的发展与经济政治发展不完全同步。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不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