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河南省郑州市十校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 资源ID:211456       资源大小:44.30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河南省郑州市十校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1、河南省郑州市十校河南省郑州市十校 2022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4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俭”作为一个道德伦理范畴,产生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尽管各家各派的学术见解不同,治国方略各异,但在财货的消费方面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对传统俭德的崇尚。和其他道德范畴一样,俭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发展。 自商初到春秋, 经过八九百年的岁月, 崇尚“俭”德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 春秋战国时的儒、 墨、 道、法诸家,在不同程度上都主

    2、张尚俭。孔子对于“礼”是非常重视的,但他认为“与其奢也,宁俭”。老子说他有三宝,其中之一即为“俭”;认为“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去奢”“去泰”就是要俭。墨子认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儒家搞的礼、乐那一套都不合俭的要求。法家对于俭德也是提倡的,管子中多处强调应当去奢、节俭,“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上述引证足以表明,尚俭作为一种美德在先秦已传遍华夏大地。 尚俭作为一种美德,自公元前十六、十五世纪流传至今而不衰,不仅仅是因为它有经济价值,还因为它包含着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历史上虽然没有人从教育学的角度明确指出这一点,没有人明确详细地论述“俭”的教育功能,但人们从经验中隐隐约约

    3、地感觉到“俭”是教育子女的一种手段。几千年来,有见识的长辈总是教育其子女要节俭。这些长辈从经验中看到,富家人的子弟,只有尚俭才能成才,家道才能不衰。一味娇惯孩子,只能使其成为败家子。穷苦人家迫于生计,不得不节俭。这种俭虽然是被迫的,但它同样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因此,不论是富有之家,还是贫穷之家,只要是有见识的,总是要以“俭”治家的。如果仅是为了节用而不是为了育人,那么“俭”德是难以流传几千年的。 明确指出“俭”有教育人的作用、把“俭”用于育人的,是诸葛亮。他在写给儿子的信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是通过节制物欲使其内心宁静来培

    4、养其品德的,一个人对于物质享乐如果不能有节制,就不可能纯洁其志向;内心总有强烈的物欲干扰,就不可能有远大的志向。他提出的“俭以养德”的命题,把尚俭的价值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伊尹、周公、孔子、老子、墨子等提出了尚俭的思想,在他们的倡导下,“俭”这一美德被人们接受,但是“俭”与“德”之间的关系没有被明确揭示出来。可以说,前人只认识到“俭”本身是美德,而没有发现“俭”有更多的教育功能, 伊尹、 周公倡“俭”是为了维护政权统治, 孔子倡“俭”是为了维护礼、 不违礼, 老子倡“俭”是为了实现“道”,墨子倡“俭”是为了节用。只有诸葛亮不仅把“俭”视为美德,还明确把“俭”视为一种教育手段,认为实行节俭是为

    5、了涵养道德。这就把“俭”的价值,从“俭”是美德提升到了“俭”是美德之母的高度。“俭”与德育、“俭”与人生的追求、 “俭”与人的精神生活之间的联系, 被注意到了。 自此之后, 历朝历代都有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俭”与培养人的品德相连, 有人讲“俭以养性”, 有人讲“俭以养廉”, 历史上众多的家训中几乎都有倡“俭”的内容。节俭在客观上成了一种普遍的育人的手段, 因为人们明白: 一家之中只要厉行节俭, 子孙即使成不了大器,也不至于成为败家子。 (摘编自任怀国说“俭”) 材料二: 崇俭抑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古往今来,占主流地位的学术观点和社会舆论都认为节俭是美德,奢侈不可取。“俭,德之共

    6、也;侈,恶之大也。”节俭不仅对个人身心健康有益,而且对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至关系国家兴亡,正所谓“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崇俭抑奢,形成“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时代新风,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帮助人们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勤俭节约的意义和作用,真正认识奢侈消费的危害。第二,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模式。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在消费过程中都应做到节能、节水、节材,反对铺张浪费,反对污染环境。第三,不断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节俭是针对奢侈消费而言的。崇俭抑奢绝不是否定正常消费、为节俭而节俭,而是提倡科

    7、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要在反对铺张浪费的同时,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质量,进而以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第四,提高消费者素质。在不断提高人们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时,开展必要的消费教育和培训,引导消费者进行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自觉提高消费的文化含量,排斥奢侈消费和炫耀消费。 (摘编自尹世杰崇俭抑奢的当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受儒家思想影响,春秋战国时墨、道、法诸家都主张节俭,尚俭作为一种美德在先秦已传遍华夏大地。 B直到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明确认识到“俭”的育人

    8、作用,并且把“俭”用于育人之后,“俭”才起到了教育人的作用。 C把“俭”视为一种教育手段,不仅体现出“俭,是美德”,更是将“俭”提升到了美德之母的高度。 D崇俭抑奢是一种为了节俭而节俭的消费观,与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提高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思想相契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虽然伊尹、周公、孔子、老子、墨子都认识到“俭”是美德,但他们提出尚俭的目的各不相同。 B富家人教育子女要节俭是为了家道不衰,而穷苦人家子女的节俭是被迫的,是为了节用而节俭,难以起到教有的作用。 C自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命题之后,历朝历代都有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俭”与培养人

    9、的品德相连。 D要形成“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新风尚,需从价值导向、消费模式、消费水平和质量等多个方面着手。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提倡“俭”德的育人功能的一项是( )(3 分) A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 B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C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 范纯仁列传) D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资治通鉴) 4请简要归纳两则材料阐述的侧重点。(4 分) 5材料一的论证有何特点?请从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上加以分析。(6 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霍乱之乱(节选) 池莉 霍

    10、乱发生的那一天没有一点预兆。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有大雨将至的迹象。 那天是我和秦静在防疫站值夜班。流行病科室里的人都走了,只有科室主任闻达在伏案写他永运也写不完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他对各种流行病怀着巨大的兴趣和热情。 写报告使他每天都要推迟一小时下班。他的妻子认定他这么做是为了逃避做晚饭,有一次吵到单位来了,闻达闻讯仓皇地向楼顶逃窜。他的妻子在顶楼逮住了他,将他的一只皮鞋扔了下去。第二次闻达又逃到了顶楼,他的妻子又将他的一只皮鞋扔了下去,凑巧的是,这两只皮鞋正好都被扔在了飞驰的大卡车上。从此闻达只好穿一双两只不同的皮鞋,但他还是照样在下班之后写他的报告。 闻达头发凌乱的脑袋在

    11、满满一桌的书本、卡片和资料堆中微微摇晃,嘴唇嚅动,口中念念有词。从油漆斑驳的办公桌底探出老远的,是他瘦骨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不配套皮鞋的大脚。这哪里像马来西亚的归国华侨,新中国第一代科班出身的流行病学专家? 闪电穿过了云层,接近了我们抬头可见的天空,暴风雨就要来了。闻达骑上他那破旧的自行车,摇晃不定地回家去了。秦静幽幽地叹了一口气,我说:“难怪人家说:远看是个要饭的,近看是个烧炭的,一问才知道是防疫站的。” 闪电如游蛇窜行在楼房的玻璃窗之间,雷声冷不丁在耳边爆响,密集的大雨从远处忽隆隆黑压压地横扫了过来。大马路上的汽车都打开车灯,纷纷地揿喇叭。 晚上八点多,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是第十九医院肠道门

    12、诊的洪大夫打来的,她战战兢兢地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我和秦静不约而同地对着电话大叫:“什么?请大声重复一遍!” 洪大夫扯着嗓子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霍乱来了,在一个天气恶劣的夜晚,在它的踪影在中国消失了几十年之后。我们对它的一点认识仅限于知道它的厉害和可怕。 我们傻了眼。大学教材告诉我们,我国在解放后不久便消灭了天花,霍乱和鼠疫,我们也就把书本上的这几种病哗哗地翻了过去。幸好秦静好学,总是随身带者当年的教材,她把课本翻到霍乱这一章,我们俩急急地浏览,高频率地摆动着头。 我们终于冷静下来,叮嘱洪大夫赶快把病人隔离,把疫情卡和粪样送到我们站里来,有情况及时打电话。秦静守电话,我另找电话

    13、向站领导报吉。 张书记和祈站长接到电话都大吃一惊,都说马上赶到站里来,并且都问闻达知道不知道。张书记说:“你赶快去医院的车库带车,把闻主任立刻接到站里来。” 五层楼的防疫站蓦然间灯火通明, 各个科室的人马全都连夜冒雨赶到了站里, 大家对霍乱除了满怀恐怖感,其他一无所知。一百多号人在站里挤来挤去,雨水在地上被踩得吧叽作响,张书记和祈站长被大家大呼小叫地扯去询问,答非所问地应付着。大家都非常地不满意,到处是寻找闻达的声音:“闻主任呢?老闻呢?闻达呢?闻老师呢?” 大雨喧哗着下个不停, 站里比大雨更加喧哗。 我大喊一声: “闻主任来了。 ”大家的目光一下子都集中了过来,有人自动地往后传达说:“闻主任

    14、来了!” “闻主任来了!” “闻主任来了!” 张书记和祈站长见到闻达如见救星,与他紧紧地握手:“现在就看你的了。”闻达看见一把椅子,便一把拖过来,不假思索地蹬了上去。闻达的举止并没有像平日一样遭到大家的嘲笑,所有的人都仰望着他,心情悬悬地等待他说话。 闻达首先表扬了我和秦静,说我们作为年轻医生,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 对疫情处理得既迅速又正确。然后说: “如果大家都沉着冷静, 一切行动听指挥, 以最快的速度扑灭这次疫情, 祖国和人民将会感谢你们,历史将会铭记你们,我闻达一定为你们请功!”大厅里爆发出的掌声掩盖了外面的雷雨声。 闻达站在椅子上,脚上两只不同的皮鞋显得格外醒目,不过依然没有人发出

    15、嘲笑。他一口气宣布了八条意见: 第一,以流行病室为核心,组成一个紧急行动小组;其他各科室都听从紧急行动小组的分管班长指挥,有令则行,无令则止。 第二,化验室立刻复查粪样培养基的菌落,再一次确认霍乱孤菌,具体操作由闻达指导。 第三,流行病室连夜出发,追踪病人,隔离病人并确定疫点。 第四,消杀科立刻准备好所有的喷雾器和充足的百分之五的来苏消毒液,同时准备大量漂白粉和生石灰。 第五,党办负责接待领导,上传下达,发出红头文件。协调车辆,保障疫情用车。 第六,站办负责后勤,协同专业部门购买一切所需的用品以及保证值班人员食物和冷饮的供应。 第七,指定专人二十四小时守候电话,疫情立刻上报国家卫生部,对外严守

    16、秘密。 第八,在处理霍乱疫情期间,各科室全部三班倒,一律严格实行无菌操作。 闻达说完,大家都像吃了定心丸。祈站长有心思开玩笑了,他说:“老闻好像经过了多少次霍乱似的,出口成章啊。好比老母鸡,屁股一撅就下了一个蛋。”大家开心一笑,各就各位,回到自己的科室去做准备工作。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中有多处生动的景物描写,这些描写既自然形成了时间推移的线索,也营造了霍乱发生之夜特有的混乱、恐怖和紧张的氛围。 B当闻达到单位后,文中接连用了四个“闻主任来了!”,这种重复,艺术地表现了大家内心对闻达的期待和听到他来后的极度喜悦。 C小说借“我”之口所提

    17、到的顺口溜,既是防疫人员的自嘲,也是对防疫工作不被重视、防疫人员社会地位不高的状况的客观反映。 D张书记和祁站长在霍乱疫情发生之时紧张无措,完全依赖闻达,这对他们的官僚作风以及外行领导内行的情况进行了讽刺。 7作者不惜用较大篇幅把闻达的“八条意见”一一列出,有哪些用意?(6 分) 8小说霍乱之乱的结尾处有句表达作者对人生看法的话:“有些自己热爱的事情,值得一个人为了不可知的结果而长久地等待,为了保存内心而放弃外壳”。请根据上面节选部分的内容,分析小说主人公闻达身上是怎样体现这一观点的。(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9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8、 912 题。 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王,王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王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

    19、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牧寡人计策?”信辞谢,因王问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逐其故主而王其将相,又迁逐义帝置江南,所过无不残灭,百姓不

    20、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高帝灭楚)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B初/准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

    21、之 C初/准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D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举行重要典礼之前,沐浴更衣,戒除嗜欲,以示虔诚庄敬。 B封爵,指封土授爵,在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C三秦,项羽破秦入关后,三分关中之地给秦三个投降的将领,故合称“三秦”。 D檄,是中国古代官员向皇帝汇报情况的文书名称之一。常见的还有“表”“疏”。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

    22、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便去追赶,汉王大怒,误以为萧何逃跑了,萧何回来后向汉王解释了原因,汉王认为萧何纯粹是在骗人,并责罚了萧何。 B萧何认为汉王想要争夺天下,就必须留下韩信,并劝说汉王重用韩信,说如果汉王不能重用韩信,韩信终归还是要逃跑的。 C汉王在萧何的劝说下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并向韩信询问平定天下的计策,在听了韩信的看法后,汉王十分高兴,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 D韩信认为汉王终将夺取天下,因为汉王入关以后,没伤害任何东西,还废除了秦朝严酷的法令,并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受到了秦地百姓的欢迎。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 分) (1)

    23、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4 分) (2)所以遗将守关着,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 分)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 1314 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九江闻雁 【宋】陈均 烟波渺渺梦悠悠,家在江南海尽头。 音信稀疏兄弟隔,一声新雁九江秋。 【注】含山:在今山西。市庄:晚唐诗人,写这首诗时在江南安家。九江:在今江西。陈均:南宋诗人,福建莆田人。 1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24、 分) A韦诗首句着一“惯”字,说明流离失所、作客他乡已是诗人的生活常态。 B“灯前一觉江南梦”是对题目的呼应,诗人于“一觉”前加“灯前”一词,乃暗中表现自己其时的心境。 C陈诗“渺渺”既描绘水面空阔辽远,又是诗人惆怅和落寞心境的真实写照。 D两首诗中的“客天涯”和“海尽头”都客观再现了诗人别家漂泊的遥远。 14两首诗的末句在抒情方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这两句诗分别做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9 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9 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用“_,_”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大同社会美景图

    25、。 (2)琵琶行中多次以“月”表情达意,比如:“_”渲染离别时凄切的氛围:“_”表现环境的寂然,烘托琵琶女演奏技艺之高超:“_”表现琵琶女婚后的孤寂。 (3) 苏轼 念奴娇 赤壁怀古 中, 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感叹的句子是“_,_”。 (4)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时的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封狼居胥”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的结局。 三、语言文字运用(17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戏曲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收到

    26、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_了。突破前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_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_,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眼花繚乱甚至任性妄

    27、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寿终正寝 名垂青史 博采众长 照猫画虎 B无疾而终 名垂青史 兼容并蓄 按图索骥 C寿终正寝 名噪一时 兼容并蓄 照猫画虎 D无疾而终 名噪一时 博采众长 按图索骥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当代戏曲的发展,被创新精神的缺失所制约 B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 C当代戏曲发展,因创新精神的缺失而被制约 D创新精神的缺失,对当代戏曲发展起了制约作用 1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而

    28、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B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C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都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D 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 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 3 小题,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 题。 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就要采取种种手法来创造空间,布置空间,组织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等。 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

    29、是“借景”。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可以远借虎丘山景,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山,上建“两宜亭”,( ),这也是“借景”。红楼梦小说里大观园运用园门、假山、墙垣等等,造成园中的曲折多变,境界层层深入,像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一样,使游人产生不同的情调,这是“分景”。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自成院落,另辟一个空间,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大园林中的小园林,叫作“隔景”。这些走过千年的布局设计,让今人拍案叫绝。中国园林艺术在这方面有特殊的表现,它是理解中华民族的美感特点的一个重要的角度。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围墙的局限被突破,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 B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突破围墙

    30、的局限 C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围墙的局限被突破 D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把围墙的局限突破了 20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B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C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1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并修改。(2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四求写作。 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新时代的领路人 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技术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

    31、的主要目标。 爱因斯坦 华为非常重视与大学的合作,希望能助力大学的老师做深入的研究,与老师分享行业趋势、工业界需求以及世界级难题,并尽快让成果在社会上得到应用。 任正非 科技是当今国际竞争的“硬核”,与我们日常生活也紧密关联。某报社副刊开辟了“大家说科技”栏目,向社会广泛征稿。请你以青年学生的身份向该报社投稿。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C(A,“受儒家思想影响”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但在财货的消费方面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对传统俭德的崇尚”。B“俭才起到了教育人的作

    32、用”说法不当,根据原文“人们从经验中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俭是教育子女的一种手段”可知,“俭”的育人作用不是诸葛亮明确指出后才有的。D“为了节俭而节俭”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崇险抑奢绝不是否定正常消费、为节俭而节俭”) 2B(“难以起到教育的作用”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穷苦人家迫于生计,不得不节俭。这种俭虽然是被迫的,但它同样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3D(“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意思是:对于自然界的物产资源,要有限度地索取,有节制地使用。这里强调的“俭”德是对财物的节俭,而不是从“俭”德的育人功能出发。) 4材料一侧重于阐述“俭”德的传承发展过程,材料二侧重于阐述当今社会如何形成崇俭抑奢的时代新风。(

    33、意思相同即可,每点 2 分,共 4 分) 5论证思路:先提出“俭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发展”的观点,然后从“社会思潮”和“育人功能”两个方面论证了这一观点论证过程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引证法,以大量的名言警句对观点加以论证。(每点 3 分,共 6 分) 6D(D 项,“这既是对他们官僚作风的讽刺,也揭露了外行领导内行的社会弊端”错误。张书记和祁站长在霍乱疫情发生之时紧张无措,完全依赖闻达,突出主人公“闻达”的形象。闻达平时对专业执着,对工作热情,霍乱突然来临时,这个平时被人们不屑的人却成为了大家的主心骨,这种反差,是引导读者对人生意义进行反思。故选 D。) 7凸显人物形象

    34、。“八条意见”显示出闻达的沉稳、睿智、干练,与他平时处境尴尬、受人嘲笑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 呼应相关情节。前文说闻达是流行病专家,霍乱疫情出现后从领导到同事都对他充满期待,“八条意见”使这些都得到了验证落实。 强化小说主旨。“八条意见”充分体现出主人公的业务能力、敬业精神和可贵品质,这正是小说所要表达的主旨所在。(每点 2 分,共 6 分) 8闻达长年坚持对流行病的研究,每天都要写流行病学报告,虽然他并不知道这种“等待”究竟有什么结果; 他不追求外在的名利,不计较别人的嘲笑,虽处境困窘但始终“保存”自己内心对防疫事业的热爱。 他在霍乱发生、 众人无所适从的关键时刻展现出自己对社

    35、会的巨大价值, 用事实证明他以前的“等待”和“保存”都是值得的。(每点 2 分,共 6 分) 9B(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信数与萧何语”中“与语”意思是“和说(谈话)”为固定词组,中间不能断开。 排除 A、 C: “不得推择为吏”是被动句, 承前省略主语“韩信”, “推择”是“为”的方式, 作状语, “为”是动词谓语,“吏”为宾语,独立的句子之间不可断开,“不”前停顿,排除 D) 10D(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檄,是中国古代官员向皇帝汇报情况的文书名称”说法错误,“檄”应该是中国古代官府用以征召、声讨和晓喻的文书。) 11A(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汉王认为萧何纯粹是

    36、在骗人,并责罚了萧何”错误,原文是“王曰:以为大将”,A 选项把文中的“汉王听取了萧何的意见,封韩信为大将军”的内容理解为“责罚了萧何”,这是错误的,经过萧何的一番解释,汉王相信了萧何。) 12 (1)韩信推测萧何等人多次向汉王举荐过他,但汉王一直没有重用自己,于是韩信逃跑了。 (关键词:“度”,“王不我用”句式,大意 2 分) (2)之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发生意外的变故。(关键词:“所以”,“出入”,“非常”句式,大意 1 分) (3) 它已经把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 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 如果不损害秦国, 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 (关键词:“度”,“王不我用”句

    37、式,大意 2 分) 【参考译文】 当初,准淮阴人韩信,家里贫穷没有什么善行,不能被推选担任官吏。汉王刘邦进入蜀地之后,韩信又逃离楚军归属到汉王,韩信数次与萧何谈话, 萧何感到他不同寻常。韩信推测萧何等人多次向汉王举荐过他,但汉王一直没有重用自己,于是韩信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来不及向汉王报告,自己便去追赶他。有人对汉王说: “丞相萧何逃跑了。 ”汉王大怒, 萧何的离去如同失去左右手。 过了一两天萧何回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恼怒又惊喜,骂萧何说:“你为什么逃跑?”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臣是去追赶逃跑的人。”汉王又骂道:“逃跑的诸将们数以十计,你都不去追,为什么专去追韩信,你纯粹是在骗人!”萧何

    38、说:“汉王如果您只是想长期在汉中称王,必然不会用到韩信;如果您想争夺天下,非韩信不可,其他没有人能和您共谋大业。这就看汉王您的选择了。”汉王说:“我是想要东进的,怎么能闷在这里长期久居呢!”萧何说:“如果您计划向东发展,就能用到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如果不能用他,韩信终归还是要逃跑的。”汉王说:“那我就看你的面子任韩信为将军吧。”萧何说:“只任他为将军,韩信也不会留下来的。”汉王说:“就任他为大将军吧。”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想召见韩信任命他官职。萧何说:“汉王平日向来傲慢无礼,今天要任命大将军,如同招呼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汉王如果任命他官职,必须选择一个良辰吉日,沐浴

    39、斋戒,设置坛场拜将,举行授职的仪式才行。”汉王答应了萧何的要求。韩信被拜为大将军的仪式结束后,坐在上座。汉王说道:“丞相多次向我说到将军,将军有什么计策来教导我呢?”韩信谦谢了一番后,便问汉王说:“现在大王如果向东去争夺天下,您的对手难道不正是项羽吗?”汉王说:“对。”韩信接着说: “大王您自己估计一下, 在勇敢、 强悍、 仁爱、 刚强等方面您与项王相比谁更强呢?”汉王沉默了许久,说:“我不如他。”韩信拜了两拜,称赞地说:“我韩信也认为大王比不上他。然而我曾经侍奉过项羽,请让我来谈谈他的为人处事吧。项王发怒大吼,厉声呵斥时,上千的人都胆战心惊,但是他不能任用有才能的将领,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而已

    40、。项羽对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他的部下有人生了病,会同情地流下眼泪,还把自己吃的东西分给他们吃;但是,当他所用的人立了功,应当给予封赏爵位时,他却不舍得授给人家,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妇道人家的仁慈。他还驱逐原来的诸侯王,封诸侯国的将相为王,又将义帝驱逐迁徙到江南,军队所过之处没有不被伤害毁灭的,百姓们都不亲近拥戴他,只不过是受他威势与强权的胁迫罢了。虽然他名义上称霸天下了,而实际上早己失去了天下人的心,所以他的强很容易变成弱。现在大王如果确实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威武、勇猛的将士,那还有什么敌人不能被诛灭!将天下的城邑封给有功的将上,那还行什么人会不心服口服呢!大王您最初进入武关时,没有去伤害丝

    41、毫的东西,还废除了秦的严酷的法令,与秦地的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的百姓没有不希望大王做秦王的,而且依照当初与诸侯们的约定,大王理应在关中称王,这件事关中的百处都知道。大王失掉了关中的王位被封到汉中地区,秦地的百姓没有不遗憾的。现在大王举兵东进,三秦之地只要发布一道檄文就可以平定了。”于是汉王听了大喜,自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 13D(“客观再现”有误,实为夸张手法,极言别家之远,以衬乡愁之浓) 14两首诗末句均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使情感的抒发显得含蓄、深沉(2 分,手法 1 分,效果 1 分)。韦诗:“山月斜”,诗人从思乡的梦中惊醒,所见的是山边的斜月,清幽、冷寂,更增添了羁旅思乡的调

    42、怅。(2 分)陈诗:结尾一句先用“一声新雁”,渲染了凄冷、静寂的氛围,然后又用“九江秋”描绘了秋天的苍茫景象,把诗人无限的忧愁寄托在无边的秋色中。(2 分) 15(1)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 (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赢得仓皇北顾 16A(寿终正寝,原指老死在家里。现比喻事物的灭亡。 无疾而终:指人因衰老而自然死亡。没有病就死了,比喻事物未受外力干扰就自行消灭了。 名噪一时,意思是一时名声很大。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 名垂青史,意思是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名声永留史册。 兼容并蓄:把不同内容、不同

    43、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 博采众长:意思为广泛采纳众人的长处及各方面的优点,或从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长处。 照猫画虎:意思是猫与虎的外形有相似之处,因以喻照样模仿而仅得其仿佛。 按图索翼:指按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 根据语境意第一空应是戏曲的灭亡,未强调有无外力干扰,据此排除 B 选项和 D 选项; 根据语境意和成语意第二空应为功业巨大,永垂不朽,据此排除 C 选项。故选 A) 17B(根据文章内容,从第一段的开头第一句话可知,强调的是中国戏曲艺术缺乏创新精神,因此排除 A选项和 C 选项,根据语言表达的简洁,可以排除 D 选项。故选 B。) 18B

    44、(首先,从语法角度分析,“眼花缭乱”作定语成分,应该是“令人眼花缭乱”,所以排除 A 选项 D 选项。B 选项和 C 选项的区别在于 B 选项多加了“这样”。C 选项两个分句,主语都是承前省略主语“戏曲的创新”,显然不能做“探索”的主语, 而 B 选项第二个分句“这样”是可以做“探索”的主语的, 所以 B 选项的表述最准确。故选 B) 19B(结合后语境“这也是借景”可以判断,所补写的两个分句的语意应该保持连贯,主语需要保持一致,根据前面语境,补句的两个分句的主语应是“拙政园墙角堆假山建亭子的布局特点”,所以不能把“围墙的局限”或“隔墙的景色”另作为分句的主语,因此可以排除掉 A、C、D 三项

    45、。故选 B。) 20D(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布局设计”拟人化,说它走过了千年。 A对偶修辞,前后两句对仗工整,夸张修辞,“千秋雪”“万里船”; B比喻修辞,将“自古以来的万事”比喻为“东流的水”,一去不复返; C夸张修辞,运用夸张手法描绘轻舟快驶的情形,表达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 D拟人修辞,将明月拟化成知心人,能够将作者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之西;故选 D。) 21在园林建筑中就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等。(画线句子中:“采取”的意思是选择实施(方针、政策、方法、行动等);“采用”的意思是选择符合要求的并加以别用。“采用”的对

    46、象多为具体事物或具体方法;“采取”的对象多为抽象事物。结合语境,“采取”与“手法”搭配不当,应改为“采用”。“创造空间,布置空间,组织空间”,语序不当,根据语境的逻辑顺序及下文内容,应改为“布置空问,组织空间,创造空间”。共 2 处错误,每点 1 分,共 2 分) 22材料分析参考: 真实情境限制。材料提供了三个人物的三段话,材料引用新时代领路人的话,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要求,即让他们“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也就是说科学不能止于论文写作,而要用科技兴国,用科技造福人民;材料引用爱因斯坦的话,强调只懂得应用科学技术本身是不够的,科技要服务于“人”;材料引用华为总裁任正非的话,强大大学与企业的

    47、合作,要尽快让成果在社会上得到应用,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考生应该综合分析材料,紧紧围绕科技展开论述,从科技的作用、发展科技的目的以及如何推动科技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思考。若脱离材料情境,均属于偏题或跑题立意。 典型任务限制。材料任务明确,要求考生在综合分析材料基础上,向报纸副刊“大家说科技”栏目投稿。着重引导新青年表达对“科技”的认识和理解,这是内容方面的限制;考生的写作身份是“青年学生”,写作对象是广大读者,写作时应该有对话意识,尽量让语言表述通俗易懂。 价值判断限制。考生应该树立科技兴国的意识,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科技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领悟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历史判断,进而培养科学思维,投身科技兴国的浪潮中。


    注意事项

    本文(河南省郑州市十校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为本站会员(有***)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