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 届辽宁省大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届辽宁省大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在社会中承担何种职能?它的功能和意义如何?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恰恰意味着文学的功能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为了便于讨论,我们不妨将广义的文学缩小到叙事文学的范围内来专门加以观察。 小说在西方 18、 19 世纪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仅仅是个文学史特例, 它并非历来如此。 事实上, 从 荷马史诗一直到 18世纪初的社会生活中, 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或小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重要性。 与音乐和绘画一样,文学长期以来一直蛰伏于宗教和权贵的巨大阴影之下。 同时,文
2、学的社会性内容也受到一定的压抑,对世俗生活的记录或对个人经验的描述尚未成为文学的重要使命。不论是埃斯库罗斯,还是索福克勒斯,他们作品中个人经验的呈现和表述都是在神话的结构下展开的,同时与集体和社会的经验难以区分。悲剧的发生总是与不可知的命运、必然性以及上帝的存在纠缠在一起。在中世纪,薄伽丘和乔叟的写作表明悲剧中的上帝形象开始向世俗显贵人物转移。按照雷蒙 威廉斯的描述,悲剧的重点已经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与苦难”转向世俗社会的“成功与失败”,而“命运越来越多地指涉世俗的成就”。但从总体上看,对上帝的信仰仍然主宰着悲剧的最终和解。而到了文艺复兴之后,文学对于世俗经验的描述的比重进一步加强,悲剧发生的
3、动力从命运的逻辑和上帝的意志变成了个人选择性的行动,特别是这种行动在道德上的过失和瑕疵。 从文学的功能方面来看,它与宗教一样,都是超越现实的伟大的激情。对现实生活的认识的局限性,使人们在欲望受到挫折时,在遭遇生活中的巨大不幸或失败时,希望能从文学中找到解释和安慰,因此文学中就有了超越现实的创作。只不过,这种超越往往是象征性的,是作为一种代偿的机制而出现的,不可能获得理性的证明。和宗教活动一样,超越的途径是一种想象性的和解与欲望的满足,具有一定的仪式性。在西方悲剧常见的形式中,威胁的解除和欲望的满足都由于最后上帝的出现或暴力政权的更迭而获得解决。 在阿拉伯著名的一千零一夜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
4、文学代偿性安慰机制的重要性。在假托谢赫拉扎德讲述的故事中,不管主人公的经历和遭遇如何充满凶险,曾经出现过怎样的挫折、失败和幻灭,到最后,绝大部分结尾总是以和解结束。在中国古代的叙事作品中,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夸父逐日的结果显然是悲剧性的,但夸父被烧死之前所投出的手杖却变成了一个森林,因此这种失败未尝不可以被描述为一次胜利。 问世于 17 世纪的聊斋志异为我们考察这种超越机制提供了一个范本。为什么聊斋志异会出现在中国的北方,而非江南,特别是经济发达的江浙一带?陈寅恪的解释是: 聊斋志异的出现是社会环境压抑的结果,从而假托于狐女灵怪,对自身的经验和欲望进行宣泄、超越。而在晚明时期的江浙地区,由于
5、地方丝织品经济所造成的社会繁荣,特别是当时社会名流生活风习的政治性空间已有了相当自由度,文人雅士已经可以在世俗社会中与那些“狐女”(比如柳如是等人)自由往来,不必像蒲松龄那样假托于梦幻了。 18 世纪末,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概念开始在欧洲诞生,由于宗教的衰弱和资产阶级的日益强大,为了化解日益粗鄙化、程序化的功利主义意识形态危机,文学开始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其功能在两个方面被加以强调:作为一种宗教替代品的价值系统,作为社会认同的一个重要安慰剂和黏合剂。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启蒙运动的深入, 文学从一种神秘的经验开始转变为一个“科学化”的、 可以被我们充分认知的知识领域。 发轫于 18 世纪末的
6、欧洲文学变革,与其说是对文学功能的重新发现,还不如说是对文学的强行“征用”。而中国近现代小说革命和文学革命则毫无疑问受到这一变革的影响,尽管两者之间的出发点、具体进程和后果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对文学作用的过分强调。小说这样一个形式,从“街谈巷议”的微末小技,一跃而成为关乎民族、国家存亡的关键。 (摘编自格非文学的邀约 )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同时代的文学,其功能和意义从来都是不一样的,这恰恰意味着它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B在中世纪,悲剧中上帝的形象开始向世俗显贵人物转移,但总体上对上帝的信仰仍然主宰着悲剧的最终和解。 C18 世纪末
7、欧洲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概念的诞生,既是社会发展进程的需要,也是文学神秘性消解的结果。 D无论是发轫于 18 世纪末的欧洲文学革命,还是中国近现代文学革命,二者都过分强调了文学的社会作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现实生活认识的局限性,会使人们在欲望受挫及遭遇不幸或失败时,想寻求一种解释和安慰,文学和宗教往往能满足人们这种需求。 B中西方文学中都有很多作为代偿机制出现的超越现实的创作,这表明很多时候文学其实无国界,其中都有人类共同的情感需求。 C 聊斋志异没有出现在江浙的原因,可能是当时江浙的社会环境相对宽松,文人雅士可与“狐女”相往来,不必假托于梦幻。 D小说在 18、
8、19 世纪取得重要的社会地位,成为关乎民族、国家存亡的关键,是社会发展到一个历史阶段的必然结果。 3下列古代叙事作品没有体现文学的“代偿性安慰机制”的一项是( ) A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结尾,梁祝双双化蝶 B 孔雀东南飞结尾,兰芝与仲卿化为相向而鸣的鸳鸯 C关汉卿的窦娥冤中,窦娥三桩誓愿都应验 D蒲松龄的狼 (其二)中,屠户最后杀死了两只狼 4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文学的功能和意义在 18 世纪前后有何不同。 5诞生于文艺复兴后期的哈姆莱特与诞生于 19 世纪中叶的玩偶之家两部戏剧中,主人公悲剧发生的动力有何异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学类阅读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
9、,完成下面小题。 篱下 萧乾 环哥路上蹦着闹着,小耳朵就没听到那辛酸的:“咱日子这下可苦了。你放规矩点儿就算心疼妈啦!” 把带来的那份小行李安插在才腾出的一间厢房后,妈就开始呜咽着跟姨说了起来。姨口口声声地说:“离了倒好!” 姨父用极客气、极有礼貌的样子劝妈放心,说:“地方有的是,都是一家人。”对这和善的男人,妈仿佛倒要哭了出来。 姨家的什么都讲究。环哥躺在木床上,晃着小脑袋,想着姨家堂屋条案上那玻璃盆景,花花绿绿的。簟瓶里还插有大大荷叶托着的纸莲花。他翻过身来问:“妈,妈,姨家八仙桌上答答答响着的是什么呀?”妈推了他一掌:“小鬼,睡吧。” 天一亮,环哥要看那肥胖的龙睛鱼去。他要起来。 “给我
10、睡下,小鬼。” “干么,平常这时我不已经该去拾粪了吗?” “这是城里。人家还没起呢,你不能胡闹!” 环哥一定要爬起来。妈死命地捺住他,直到他答应起来不出房门。 吃过早粥。环哥问妈“有啥活儿做呵”,可是,连妈想找事做还没有头绪呢。就说:“小兔崽子,你给我乖乖儿地在房里呆着就是做活儿了。” 这,环哥哪儿成,一个爬惯了树钻惯了高粱地的孩子!一转眼,他就丢下纳鞋底子的妈,溜出房去了。 一出房门,就见到梳了鲜红红、圆滚滚瓣子的表妹蹲下两条小腿,低着腰,在花丛里拾花籽,环哥就也帮起手来。不一会儿表妹就和他熟起来。他就说:“该叫我掐两朵花给我妈了!”环哥居心逗表妹,就索性把顶大的一朵掐了下来。登时,小姑娘就
11、忘掉了适才的友谊,呜咽着“这是我们的家,这是我们的家”地走进厢房来,噘着小嘴告状。 妈听了多扎心哪。她只好拍拍外甥女抽缩着的小肩膀,再在亲生的肉上拧两下。 环哥一向对付身体上折磨的办法是一阵巨大而无泪的嚎啕。于是,午饭的时候,姨父好心地劝妈还是别打孩子。 没有了同伴,环哥意识着寂寞了。他想着家里那条体己的黄狗。他想着黄昏的高粱怎样一仰一俯地向他点首。他想起杜家的猫又快要生养了,还答应给环哥一只黑白花的呢。他想起这场雨秋瓜要完了。梁家园的枣快熟了吧,该约谁扛了小竹竿去偷呢。 想到枣,环哥对着那由屋脊背后伸出来的枣出神。看到那挂满了红绿果实的树枝,他下意识地感到家乡味来。表弟下学了。环哥两只粗手抓
12、着表弟文弱的肩膀问:“你会爬树吗?” “不会。” “来。”环哥牵了表弟的袖头往后院走。“我爬给你看。” 表弟羞怯怯地倚在院门。这不是他常来的地方。 “你呆在底下。我去打,你捡。”环哥盘了双臂熟练地嘱咐着。 “不,不。我爸爸不准动这树。他留八月节雇人打下来,送衙门上司的礼。” “干么雇人打呢, 真是饭桶! 来吧。 瞧”环哥吹了口拳头, 便把一只脚蹬定那枣树的一块疤痕, 双手一抱,就离开地皮了,吓得立在地面上的同伴直嚷留神。 “算什么!这白玩儿!”说着,环哥敏捷地掉换了三脚两脚,小小身子已隐在果实累累的树枝上去了。随着,运用了小身躯所有的气力在那树枝上蹦跳,立时树叶如暴雨似地刷刷地摩擦了起来。长圆
13、的枣,满红的,半红的,甚而青青的,都如雹似的必剥必剥地坠到墙根下,坠到熟菊花茎下,坠到表弟脖子上了。立时,羞怯的孩子也为这阵枣雨兴奋起来,乐着屈下了腰,选红的向腰间揽。 环哥骄傲地说:“这,这不算什么!我们家里的树比这两棵还壮。结的圆枣有这么大”说着环哥用两个手指圈成一个大大的圆环。 “你爸让你上树吗?”表弟关切环哥在家中的自由。 “我爸有半年多不在家了,”环哥夸耀地说,“我爸在北平有了阔事情。北平是顶大顶大的地方。比这儿还阔多了。什么都有” “别瞎吹,你没有爸爸的。” “你敢说!你才没有呢!” “别急,我昨儿晚上听我妈和我爸说” “说什么?” “说你爸不要你们了!” “放屁!”环哥挽起袖子来
14、了。“你瞎说我揍你!” 环哥一把就抓着表弟的领子,啪的一声,环哥的手掌落在那细嫩的皮肉上,随着是表弟的哭声。 环哥丢下表弟扯开线绽的领口,丢下那些“臭”枣,撞了慌忙奔来的姨母个满怀,就一直逃回厢房去。 看了环哥身上的泥渍,妈着急起来了。 “又做什么孽了,小鬼!” “妈,”环哥噙着热热的泪扑到妈怀里去,“爸是不要咱们了吗?” 妈由窗口看着飘在暮色里的炊烟,茫然地摇头。 晚上,姨到房里和妈说呀说呀说到半夜。环哥蜷在床里酣睡了。朦胧中,他只听姨说了许多声:“姐姐,只怨我拿不了你妹夫的主。” 等环哥醒来,那只柳条箱又已捆好立在门口了。姨父微笑地走进来,摸着下颏,用极温善有礼貌的样子说:“地方有的是。都
15、是自家人。干么这么仓促?” 环哥用赞同的眼色瞅着妈,但妈却用勉强的微笑对这温善的人摇头。 一九三四年九月(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一亮环哥就吵着要起床出去干活,吃过早粥他又要去找活儿做,说明环哥是个勤劳能干的孩子。 B环哥能与表妹表弟一起玩,但最终又都闹出不愉快,主要是因为他们从小生活环境及所受教育的不同。 C表弟“羞怯怯地倚在院门”,又关切环哥在家的自由,暗示了表弟在“什么都讲究”的自家其实是有很多拘束的。 D小说中,姨父每次出现都是“极客气”“极有礼貌的”“好心地”“极温善”,这都表明姨父是一个热情、善良的人。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
16、一项是( ) A年幼的环哥在去投奔姨母家的路上,没听到妈妈那句辛酸的话,这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茫然地摇头”“勉强的微笑”等对母亲的动作和神态的细节描写,突出了母亲内心的复杂与无奈。 C 小说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 刻画了一个活泼好动、 对一切充满好奇、 不谙人情世故的乡下男孩的形象。 D小说中母亲与环哥、环哥与表弟、姨母与姨父这几组人物形象之间形成某种对比,凸显了小说悲凉的主题。 8文中画线句写出了环哥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9 萧乾在小说中选取了几个平凡的人物, 叙述了一些琐碎的小事, 但他在作品中不断变换叙述视角的写法,却让故事的呈现别有滋味。请结合文本分析这
17、样写的好处。 三、文言文阅读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神爵元年三月,诸降羌及归义羌侯杨玉,背畔犯塞,攻城邑,杀长吏。时赵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丙吉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无逾于老臣者矣。”上遣问焉:“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充国曰:“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忧。”上笑曰:“诺。”乃大发兵诣金城。遣充国将之,以击西羌。充国常以远斥候为务,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尤能持重,爱士卒,先计而后战。遂西至西部都尉府,日飨军士,士皆欲为用。虏数挑战,充国坚守。捕得生口,言羌豪相数责曰:“语汝无反。今天子遣赵将军来,善为兵,今请欲壹斗而死,
18、可得邪?”初,幵豪靡当儿使弟雕库来告都尉曰:“先零欲反。”后数日,果反。雕库种人颇在先零中,都尉即留雕库为质。充国以为无罪乃遣归告种豪大兵诛有罪者明白自别毋取并灭天子告诸羌人犯法者能相捕斩除罪仍以功大小赐钱有差充国计欲以威信招降罕、幵及劫略者,解散虏谋,徼其疲剧,乃击之。充国上奏。既而,玺书报,从充国计焉。充国乃引兵至先零在所。虏久屯聚,懈弛,望见大军,弃车重,欲渡湟水,道阨陿,充国徐行驱之。或曰:“逐利行迟。”充国曰:“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诸校皆曰:“善。”虏赴水溺死者数百,降及斩首五百余人。兵至罕地,令军毋燔聚落,刍牧田中。罕羌闻之,喜曰:“汉果不击我矣。”豪靡
19、忘来自归,充国赐饮食,遣还。后罕竟不烦兵而下。二年夏五月,充国振旅而还。秋,羌若零、儿库共斩先零大豪杨玉首。汉封若零、弟泽二人为帅众王,置金城属国,以处降羌。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赵充国破羌 ) 注杨玉,西汉时先零羌首领,初附汉,被封为归义羌侯。幵(jin)豪,幵羌部落的首领:“幵”与下文的“罕”都是羌人部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充国以为无罪/乃遣归/告种豪大兵/诛有罪者/明白自别/毋取并灭/天子告诸羌人犯法者/能相捕斩/除罪/仍以功大小赐钱有差/ B 充国以为无罪/乃遣归告种豪/大兵诛有罪者/明白自别/毋取并灭/天子告诸羌人/犯法者能相捕斩/除罪/仍以
20、功大小赐钱有差/ C 充国以为无罪/乃遣归告种豪/大兵诛有罪者明/白自别/毋取并灭/天子告诸羌人犯法者/能相捕斩/除罪/仍以功大小赐钱有差/ D充国以为无罪/乃遣归/告种豪大兵/诛有罪者明/白自别/毋取并灭/天子告诸羌人/犯法者能相捕斩/除罪/仍以功大小赐钱有差/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陛是古代王宫、祠庙门前两边的高建筑物;后世用“陛下”表示对帝王的尊称。 B羌是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之一,因其居地在西部,故在汉朝时,泛称为“西羌”。 C质,即人质,指被扣留或劫持的、用以迫使对方履行诺言或接受某些条件的人。 D玺是印章,秦汉以后为皇帝专用,用玺封记的文书则
21、称为玺书,后亦称为诏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七十多岁的老将赵充国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当仁不让,主动请缨,领兵出击背叛汉朝、攻打城邑、杀害长吏的羌族叛乱者。 B赵充国领兵作战,行止有方,先计后战;他威名远播,动摇了羌族内部的军心,使其首领间互相指责,甚至后悔发动叛乱。 C赵充国设计,想凭借威信招降罕、开及被挟持的羌人部落,瓦解羌人部落之间的联合,并在叛军疲惫不堪时发动军事攻击。 D赵充国率军徐行追击先零羌,他认为穷寇不宜逼迫太急;缓慢追击,他们逃跑不会回头;逼迫太急,还可能导致己方死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
22、方略。 (2)遂西至西部都尉府,日飨军士,士皆欲为用。 14请简要概括罕羌主动归降的原因。 四、古代诗歌阅读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淮南廖参谋秋夕见过之作 刘禹锡 扬州从事注夜相寻,无限新诗月下吟。 初服已惊玄发长,高情犹向碧云深。 语馀时举一杯酒,坐久方闻四处砧。 不逐繁华访闲散,知君摆落俗人心。 注扬州,唐代淮南节度使治所;从事,是唐代参谋等幕职的泛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察觉自己的过错之后,写作此诗来赠答淮南廖参谋,表达自己的歉意。 B“高情”句与诗人“便引诗情到碧霄”句,皆将想象驰于碧空,有旷远之感。 C诗人与廖参
23、谋月下吟诗对饮,闻砧声四起方觉时间之久,可见彼此相谈甚欢。 D作为酬赠之作,本诗在质朴无华、自然流畅的语言中蕴含了作者真挚的情感。 16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论语 学而中孔子认为“好学”的表现有三条:一是就物质生活而言,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二是就言行实践而言,即“_”;三是就学习态度而言,即“_”。 (2)刘勰在文心雕龙 比兴中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谏太宗十思疏中“_,_”两句,以“木与根”为喻表明为政者积德义的重要性,便是极其“切”合。 (3)古人常借酒兴作诗,于是盛酒的“
24、樽(尊)”作为意象,开始出现在很多诗文中,如:_,_。 六、选择题组六、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1 年我国快递业务量突破 1000 亿件,也就是平均一天近 3 亿件。快递不送上门的现象普遍存在,而由此产生的纠纷也是数不胜数(不胜枚举)的。届时,监管机制如何去应对这种局面,相关部门应该未雨绸缪(未风先雨) 。从媒体的调查中可以看到,快递不送上门并非快递员“不敬业”这么简单。 ( )况且消费者家里无人几乎就是常态,快递柜的存在亦有其合理性。现在的问题是,快递不送货上门,会不会成为常态?我们现有的对“快递不送上门”的批判,都是建立在送货上门“天经地义(名正言顺)”的基础上的。
25、然而随着快递量和相应成本的变化,这个“情理之中(理所当然)”的基础,还会一直稳固吗?以现有的快递体量和消费者对送货时长的预估,快递必须送上门,就必然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这可能体现为快递单价上涨、送货时间延长,甚至是监管力量的极大投入。因此,对“快递不送上门”的现象,不宜停留在情绪化的批判层面,而应该直面背后的现实和规律。对于快递企业,应该充分地提供情况告知与多重选择,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不能擅自变动运输合同条款。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也不妨预先做好心理建设,当选项增多、价格浮动,自己的接受区间到底在哪个层次。 18文中画横线的成语,应该用括号里的成语替换的一项是( ) ABCD 19下列填入文中
26、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是放快递柜,扣的都是快递员自己的钱,而“不放快递柜根本送不完”。 B因为“不放快递柜根本送不完”,而放快递柜,扣的都是快递员自己的钱。 C因为放快递柜,扣的都是快递员自己的钱,而“不放快递柜根本送不完”。 D但是“不放快递柜根本送不完”,而放快递柜,扣的都是快递员自己的钱。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对于快递企业来说,应该充分地提供情况告知与多重选择,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不能擅自变动运输合同条款。 B对于快递企业,应该提供充分的情况告知与多重选择,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不能擅自变动运输合同条款。 C对于快递企
27、业,应该充分地提供情况告知与多重选择,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不能擅自变动运输合同条款。 D对于快递企业来说,应该提供充分的情况告知与多重选择,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不能擅自变动运输合同条款。 七、简答题组七、简答题组 棉花糖实验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沃特米歇尔博士于 1966 年在幼儿园进行的著名心理学实验,他将“延迟满足”和“自控力”“更好的未来”进行了紧密绑定,并指出“延迟满足”能力是可以训练的。,自身延迟满足能力的确会帮助人有效地应对眼前诱惑,克服当下困难,忍耐缓慢进程,接受一次次失败,一直坚持到目标的达成。正确的延迟能力训练是一剂良药,?有些孩子对“正确性”极为敏感,本身就是自控
28、力的典范,当他们提出要求时,多半已经完成了判断自身需求是否合理的过程。,反而很可能会让他们越来越偏离自己人格结构中本该拥有的优势和天赋。还有的孩子本来就是爱心小天使,凡事为他人着想,他们习惯压抑甚至忽略自己的要求,如果再遇到把“延迟满足”教育奉若神明的父母,他们该多么无助!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20 个字。 22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 45 个字。 八、材料作文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破圈”是近几年网络流行的一个热词。 “圈”是什么?通常认为,
29、 圈就是认知的集合, 就是生活的轨迹与范畴。有人说,了解一个人,看他交往什么样的人、在什么“圈”里以及在所处的圈里的影响力即可。 现在请你以一名大学新生的身份,给你高中时的好友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及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A 2D 3D 4从荷马史诗一直到 18 世纪初,文学没有体现出特别的重要性,只是通过想象性的和解与欲望的满足,提供一种代偿机制给人以安慰;18 世纪末,文学作为一种宗教替代品的价值系统,作为社会认同的一个重要安慰剂和黏合剂,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
30、作用。 5相同点:二人悲剧发生的动力都有个人选择性行动的因素:哈姆莱特优柔寡断,迟迟不采取行动;娜拉玩偶般地先后屈从于父亲、丈夫。不同点:哈姆莱特悲剧发生的主要动力源于时代、社会和命运安排的必然性;而安娜的悲剧更多是缘于自身认知没有觉醒而做出的错误选择。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 原文是说“没有固定的答案”而非“从来都是不一样的”;“意味着”的表达亦与原文表述不一致,原文是“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恰恰意味着文学的功能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 故选 A。 2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 “必然结果”表达绝对,原文第二段明确说“小说在西方
31、 18、19 世纪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仅仅是个文学史特例,它并非历来如此” 故选 D。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 蒲松龄的狼的情节是现实中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因此并非代偿机制。 故选 D。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文章第二段说“从荷马史诗一直到 18 世纪初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或小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重要性”,第四段说“对现实生活的认识的局限性,使人们在欲望受到挫折时,在遭遇生活中的巨大不幸或失败时,希望能从文学中找到解释和安慰,因此文学中就有了超越现实的创作。只不过,这种超越往往是象征性的,是作为一种代偿的机制而出现的,不可
32、能获得理性的证明。和宗教活动一样,超越的途径是一种想象性的和解与欲望的满足,具有一定的仪式性”。由此概括出:从荷马史诗一直到 18 世纪初,文学没有体现出特别的重要性,只是通过想象性的和解与欲望的满足,提供一种代偿机制给人以安慰; 文章第七段说“18 世纪末,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概念开始在欧洲诞生其功能在两个方面被加以强调:作为一种宗教替代品的价值系统,作为社会认同的一个重要安慰剂和黏合剂。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启蒙运动的深入,文学从一种神秘的经验开始转变为一个科学化的、可以被我们充分认知的知识领域”。由此概括出:18 世纪末,文学作为一种宗教替代品的价值系统,作为社会认同的一个重要安慰剂和黏
33、合剂,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5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相同点: 文章第三段分析悲剧发生的动力时说,“到了文艺复兴之后,文学对于世俗经验的描述的比重进一步加强,悲剧发生的动力从命运的逻辑和上帝的意志变成了个人选择性的行动,特别是这种行动在道德上的过失和瑕疵”。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哈姆莱特和玩偶之家的悲剧发生的动力都有个人选择性行动的因素:哈姆莱特优柔寡断,迟迟不采取行动。得知父亲死讯的哈姆莱特开始变得尖锐敏感,沉郁低落,多疑内向,耽溺于冥想之中。在这种心理下,他变得优柔寡断,喜怒无常,思虑繁重却缺乏果敢的实践能力。他这种双重的性格使他
34、在机会面前犹豫不决,在责任面前痛苦逃避,这导致了他无法果敢的进行掉复仇这个要求极高的行为,以至于发生最后的悲剧。 而娜拉的父亲与丈夫都剥夺了她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利,她只能选择忍耐。早在娜拉与父亲生活时,她就从来不敢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父亲。玩偶般地先后屈从于父亲、丈夫。 不同点: 哈姆莱特悲剧发生的主要动力源于时代、社会和命运安排的必然性。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兴起,神学的影响力下降,人们开始尊重生命,观念具有普世意义,但同时封建思想仍然桎梏着一些人的思想。从当时的客观情况来看,丹麦是一个处于封建末期的王国,哈姆雷特则是一个外出留学的“进步青年”,一个早期的人文主义思想者,学者。由于初期的人文主义
35、者的思想是不成熟的,具有一定的软弱性,所以必然无法同腐朽但是依旧强大的封建势力进行斗争。于是哈姆雷特的复仇不是立即发生的,而是由于客观条件对他的压迫使他的复仇一步步的推后,最后造成了他悲剧的人生。 而安娜的悲剧更多是缘于自身认知没有觉醒而做出的错误选择。拉娜小时候是父亲的玩偶,结婚了却又成了丈夫的玩偶,她从来不曾真正在社会上独立过。在这样一个大男子主盛行的时代,娜拉的所谓觉醒,不过是假象,她想要走出去,可是她又能又去哪呢?依靠什么让自己过上好的生活呢?娜拉最后的命运: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6C 7D 8美好的回忆,体现了环哥对从前乡村生活深深的怀念,也侧面表现了环哥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美好的回
36、忆,与环哥此时的处境形成反差,突出了环哥当下的“寂寞孤单”;最后一句想到梁家园的枣,为后文环哥带着表弟打枣作了铺垫。 9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讲述主要情节,便于客观、冷静地描写现实世界,尤其是儿童的世界;小说穿插运用儿童视角,使儿童眼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构成强烈的反差;两种视角来回切换,有利于刻画不同人物,多角度、多层次地揭示主题。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 “吵着要起床出去干活”“说明环哥是个勤劳能干的孩子”错。“天一亮”环哥并非真要“起床出去干活”,而是要去看鱼,“要看那肥胖的龙睛鱼去”;当然也并非展现环哥“勤劳能干”,而是要表现他的好奇与贪玩。 B.“主
37、要是因为他们从小生活环境及所受教育的不同”原因表述绝对化。 环哥与表妹的矛盾, 主要是因为他的恶作剧;而与表弟的矛盾,主要是因为表弟说他和妈妈被抛弃的话刺激了他。 D.“这都表明姨父是一个热情、善良的人”错。作者刻意地强调,运用的是反语,表现了姨夫的虚伪。 故选 C。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 姨母与姨父之间不构成任何对比,姨母说“姐姐,只怨我拿不了你妹夫的主”也只是托辞而已,他们都不愿意再收留环哥母子。 故选 D。 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及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画线句是环哥对从前乡村生活的回忆,连续三个“他想着”以及一个“他想起”,表达了环哥对从
38、前乡村生活的深深怀念;他怀念的对象有黄狗、高粱、猫和枣,可以想见他在家时与那条体己的黄狗奔跑,在黄昏的田野看高粱,与杜家的猫玩耍,还有约了同伴扛了小竹竿去偷枣,这些描写也侧面表现了环哥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 对家乡黄狗、高粱、猫、秋瓜等美好的回忆与现在“没有了同伴,环哥意识着寂寞了”形成对比,突出了此时环哥的寂寞无聊。 最后一句“梁家园的枣快熟了吧,该约谁扛了小竹竿去偷呢”,照应了后文打枣的情节,为后文环哥带着表弟打枣作了铺垫。 9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写作技巧的能力。 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讲述主要情节,如开头写环哥和母亲投靠姨母家,“把带来的那份小行李安插在才腾出的一间厢房后,妈就开始呜咽着跟姨
39、说了起来。姨口口声声地说姨父用极客气、极有礼貌的样子劝妈放心”;写第二天早起环哥要出去看鱼,而妈怕打扰姨母一家不让他出门,“环哥一定要爬起来。妈死命地捺住他,直到他答应起来不出房门”;写环哥逗表妹掐花、带着表弟打枣等。采用第三人称便于客观、冷静地描写现实世界,尤其是儿童的世界; 小说穿插运用儿童视角,如初到姨母家的环哥对什么都好奇,“环哥躺在木床上,晃着小脑袋,想着姨家堂屋条案上那玻璃盆景,花花绿绿的。簟瓶里还插有大大荷叶托着的纸莲花”;写环哥想家了,“他想着家里那条体己的黄狗他想起这场雨秋瓜要完了。梁家园的枣快熟了吧,该约谁扛了小竹竿去偷呢。想到枣,环哥对着那由屋脊背后伸出来的枣出神。看到那
40、挂满了红绿果实的树枝,他下意识地感到家乡味来”。中间通过转换儿童视角,使儿童眼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构成强烈的反差; 两种视角来回切换,有利于刻画不同人物,既写出母亲的悲苦和寄人篱下的谨小慎微,也写出环哥的活泼好动,与表妹表弟这些城里孩子的不同,姨夫和姨母的自私虚伪等;视角转换多角度、多层次地揭示主题,如乡村与城市的差别,亲情的淡漠等。 10B 11A 12D 13 (1)行兵打仗之事难以在远方预测,我愿赶到金城县,绘成地图呈上作战方略。 (2)于是他率军向西来到西部都尉府,每天都用酒食慰劳将士,将士都愿意为他所用。 14 (1)赵充国打败叛乱的先零羌,对罕羌有震慑作用; (2)汉军言而有信,纪律
41、严明,没有侵扰罕羌。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赵充国认为他没有罪,便将雕库放回去,让他转告羌人的部落首领说:“汉朝的大部队前来是杀有罪的人,你们要清楚地区别开,不要与有罪的人混在一起去死。天子转告各部羌人,犯法者如果能主动捕杀同伙,就免除罪刑,仍按功劳大小赐给金钱。” “大兵”指汉朝的大部队,是“诛有罪者”的主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 AD。 “天子告诸羌人”主谓宾俱全,“羌人”是“告”的宾语,宾语后断开,且“犯法者”是“能相捕斩”的主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 C。 故选 B。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陛是古代王宫、祠庙门前两边的高
42、建筑物”错误,“陛”原意是台阶,后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故选 A。 12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还可能导致己方死亡”错误,原文“急之则还致死”的意思是“逼迫太急,会回头死战”。 故选 D。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遥”,在远方;“度”,预测;“驰至”,快马赶到;“方略”,作战方略。 (2)“遂”,于是;“日”,每天;“飨”,犒劳,慰劳;“为用”,为他所用。 1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由上文来看,赵充国带兵攻打叛乱的先零羌,“虏赴水溺死者数百,降及斩首五百余人”,大败先零羌,这对罕羌起到震慑作用。 由大汉军队道道罕地的表现来看
43、,“兵至罕地,令军毋燔聚落,刍牧田中”,赵充国命令军队不得焚烧羌人的部落,不得在田地里牧马,罕羌得知后非常高兴,认为“汉果不击我矣”,之后“豪靡忘来自归后罕竟不烦兵而下”。 参考译文: 神爵元年三月,那些归顺的羌人以及归义羌侯杨玉等人,一起背叛汉朝,侵犯边塞,攻打城镇,杀死地方官吏。当时赵充国年已七十多岁,皇上认为他老了,派御史大夫去问他:“谁可担任平定羌人的将领?”赵充国回答说:“没有比老臣更合适的了。”汉宣帝又派人去问他,说:“你估计羌人会怎样?应当派多少人?”赵充国说:“行兵打仗之事难以在远方预测,我愿赶到金城县,绘成地图呈上作战方略。请陛下交给老臣来办,不必担忧。”汉宣帝笑着说:“可以
44、。”于是便调发大军前往金城。派赵充国率领金城部队,去攻打西羌。赵充国经常注意派侦察兵到远处巡察,行军时一定做好战斗准备,扎营时一定使营垒坚固,他特别老成持重,爱护士卒,必先制定好作战计划,然后再进行战斗。于是他率军向西来到西部都尉府,每天都用酒食慰劳将士,将士都愿意为他所用。羌敌屡次挑战,赵充国坚守不出。汉军从抓住的俘虏口中得知,羌人的部落首领相互指责说:“告诉你不要反叛。现在天子派赵将军来了,他善于用兵,如今我们想一战而死,办得到吗?”最初,幵羌的部落首领靡当儿派他的弟弟雕库前来报告西部都尉说:“先零羌想反叛。”过了几天后,果然反叛了。雕库同族的许多人在先零羌中,西部都尉就扣留雕库为人质。赵
45、充国认为他没有罪,便将雕库放回去,让他转告羌人的部落首领说:“汉朝的大部队前来是杀有罪的人,你们要清楚地区别开,不要与有罪的人混在一起去死。天子转告各部羌人:犯法者如果能主动捕杀同伙,就免除罪刑,仍按功劳太小赐给金钱。”赵充国的计划是想用威信招降罕、幵以及其他被先零羌劫持胁迫的羌人部落,瓦解羌人联合叛汉的阴谋,等到他们疲惫不堪时,再去攻打他们。赵充国奏报朝廷。不久,皇帝颁赐诏书,采纳了赵充国的计策。赵充国便率军到了先零羌所在的地区。先零羌屯驻已久,防备松懈,突然见到汉军到来,丢弃车辆辎重,企图渡过湟水,道路狭窄,赵充国率军慢慢驱赶羌军。有人说:“追遥战利,行动迟缓不行。”赵充国说:“这是走投无
46、路的穷寇,不可逼迫太急。缓慢追击,他们只逃跑不回头;逼迫太急,则会回头死战。”诸校官都说:“有道理。”羌敌争相渡水,掉入水中淹死的数百人,投降和被斩首的五百多人。汉军到了罕羌的领地,赵充国命令军队不得焚烧羌人的村落、不得在田地里牧马。罕羌听说后,高兴地说:“汉军果然不攻击我们。”罕羌的首领靡忘亲自前来归降,赵充国设宴招待他,并让他回去了。后来罕羌终于不用兵就平定下来。汉宣帝神爵二年,夏季,五月,赵充国整顿队伍班师回朝。秋季,羌人若零、儿库等部落首领共同将先零羌的首领杨玉斩杀。汉宣帝封若零、弟泽二人为帅众王,设置金城属国,用来安置归降的羌人。 15A 16 (1)表达了对好友的感激与赞赏之情。“
47、不逐繁华”“摆落俗人心”是对好友不慕权贵来访问自己的感激,更是对好友不流于世俗的行为的赞赏。(2) 隐含了自身仕途不顺的感伤之情。 “闲散”一语突出诗人此时境况,落寞抑郁之情蕴含其中。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A“察觉自己的过错”“歉意”错误,这是对诗歌标题的曲解,标题“酬淮南廖参谋秋夕见过之作”中“见”相当于“我”, “过”是“拜访”之意, “见过”即为“拜访我”, 这是对淮南廖参谋来拜访自己的酬答之作, 含感激之意。 故选 A。 16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理解尾联的意思,然后结合全篇分析作者的情感。 “不逐繁华访闲散,知
48、君摆落俗人心”意思是“你不追逐权贵之人却来拜访我这个闲散之人,我知道您是摆脱了世俗之人的行为”。 由诗歌标题“酬淮南廖参谋秋夕见过之作”可知,淮南廖参谋在秋夕之时来拜访诗人,所以尾联中的“不逐繁华访闲散”“摆落俗人心”的是廖参谋, 而“闲散”则是指诗人自己; 廖参谋没有像那些“俗人”一样去“逐繁华”,而是来访我这个“闲散”之人,这既是对友人不慕权贵的赞赏,也是对友人来访问自己这个闲散之人的感激;诗人说自己是“闲散”之人,既有自嘲的成分,也暗含感伤之意,可知此时的诗人是闲置之身,未受重用,所以自嘲之中是含仕途不顺的感伤落寞。 17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 驾一叶之扁
49、舟 举匏樽以相属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敏”“慎”“固”“匏”“樽”。 18D 19B 20D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数不胜数: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部列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语境强调纠纷数量多,使用正确。 B.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未风先雨:比喻未见事实先下结论。语境强调事先做准备,使用正确。 C.天经地义:指非常正确不容置疑的道理。名正言顺: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理直气壮。语境强调正确性,使用正确。 D.情理之中:事情在该发生的情况下发生,没有意外成分,都是在人们的预
50、料之中。理所当然:发生的事情本身合乎道理(非情理) ,不容怀疑。语境指非情理的情况,应改为“理所当然”。 故选 D。 19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前文是说结论“快递不送上门并非快递员不敬业这么简单”,后文解释原因,前后文之间是因果关系,句首应该用因果连词,排除 AD; 与上文“快递不送上门”相衔接,下句应先解释“不放快递柜根本送不完”的情况,据此排除 C。 故选 B。 20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主客颠倒,“对于快递企业”应改为“对于快递企业来说”。 语序不当,“充分”应该作定语,修饰“情况告知”;按照事理逻辑,“情况告知”在前,“多重选择”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