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2022 年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年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一、积累与运用(18 18 分)分) 1. 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狡黠(xi ) 拘泥(n ) 虐待(nu ) 信手拈来(nin) B. 称职(ch ng) 娉婷(png) 慰藉(ji ) 奄奄一息(yn) C. 停滞(zh ) 惆怅(ch ng) 筵席(y n) 锲而不舍(q ) D. 箴言(zhn) 翘首(qi o) 修葺(q ) 矫揉造作(jio)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驰骋 东道主 根深蒂固 春寒料峭 B. 端详 健康码 味同嚼蜡 按
2、布就班 C. 要诀 渡假村 千钧一发 异想天开 D. 高梁 共青团 如雷贯耳 走投无路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当前,由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方兴未艾。 B. 近年来,济南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鹤立鸡群。 C. 疫情之后,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各风景名胜区人头攒动、摩肩接踵。 D. 经历了漫长岁月,整理、编纂出梁启超全集后,几位编者都目不忍睹。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经过全球华文书店共同努力,让人感受到了全球海外华文书店参与联展的气氛。 B. 冬奥会开闭幕式主题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更是中国智慧的世界传播
3、。 C. 只有济南市上下万众一心,就没有任何风浪不会过去、没有任何疫情不能战胜 D. 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能否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关键在学校的努力。 5. 在下面语段横线处依次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习近平总书记用生动比喻,勉励青年要养成正确的价值观。“ ? , , 。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 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 我为什么要对青年讲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 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A. B. C. D. 6. 下列对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4、冬奥会开幕式上的舞蹈立春展现的是冬季已过,开始进入万物生长的春季。 B. 在学校荐书环节,王明给同学们推荐了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 C. 愚公移山一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指的是汉水的北岸。 D. 旧时为了对某人表示尊敬,不直呼其名,叫做“避讳”。讳某,意思是某字本应避去。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333 分)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
5、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7.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委而去之 委:放弃 B. 池非不深也 池:池塘 C. 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D. 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革:武器装备 8.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三里之城 辍耕之垄上 B 夫环而攻之 而山不加增 C. 得道者多助 南冥者,天池也 D.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9.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
6、是( ) A. 文章首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 文章通过对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地利”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C. 文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统治者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D. 文章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层层深入,结构缜密。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庞仲达为汉阳太守。郡人任棠者有奇节隐居授教。仲达到郡,先候之,棠不交言,但 以薤一大钵,水一盂,置户屏前,自抱孙儿伏于户下。主簿白以为倨。仲达思其微意,良久曰:“棠是欲晓太守也。水者,欲吾清,拔大钵薤者,欲吾击强宗,抱儿当户者,
7、欲吾开门恤孤也。”叹息而还。 【注释】候:看望,问候。薤: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主簿:官名。掌管文书、办理事务的属官。倨:傲慢。强宗:豪门大族。 10. 用“/”给下面文字断句。 (画两处) 郡 人 任 棠 者 有 奇 节 隐 居 授 教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良久曰:“棠是欲晓太守也。” 12. 庞仲达从任棠的行为中获得的启示是: 。 (请用原文回答)读完本文,你认为庞仲达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诗歌阅读(三)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山园小梅 (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
8、,不须檀板共金樽。 【注释】诗人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其“梅妻鹤子”。合:应该。檀板:演唱时用檀木拍板,此处指歌唱。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从“众芳摇落”写起,衬托出梅花独领小园的明媚艳丽。 B. 颔联一静一动,从姿态和香气上完美地表现出梅花的淡雅和娴静。 C. 颈联从霜禽、粉蝶对梅花的态度,正面描写前一联描绘出来的梅花的美。 D. 此诗写出梅花特有的姿态美和高洁的品性,以梅的品性比喻自己孤高幽逸的生活情趣。 14. 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画面。 (四)根据原文默写(四)根据原文默写 15. 根据
9、原文默写。 (1)非淡泊无以明志,_。 (诸葛亮诫子书 ) (2)_,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其一) (3)争渡,争渡,_。 (李清照如梦令 ) (4)_,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蒹葭 ) (5)但愿人长久,_。 (苏轼水调歌头 ) (6)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以“_,_” 直抒胸臆,表达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7)陆游游山西村中的“_,_” 既表达了诗人看到胜景迭出的喜悦,又给人以逆境中孕育希望的启示。 三、名著阅读(三、名著阅读(7 7 分)分) 16. 水浒传中这样写道:“山顶上立一面杏黄旗,上书_四字,忠义堂前绣字红旗后面:一书山东呼保义,一书河
10、北玉麒麟”。请问,上段话中绣字红旗后面的字是_(填人名) 、_(填人名)两位首领的称谓。 17. 当代学者鲍鹏山在评说水浒传时这样说:“鲁达登场,作者描写的是他的品性,鲁达是圣人;林冲登场,作者描写的是他的性格,林冲是凡人;武松登场,作者描写的是他的武艺,武松是神人。”请你在鲁达、林冲和武松之间任选一位,说说鲍鹏山为何有这样的评价? 结合一个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四、现代文阅读(四、现代文阅读(32 32 分)分) (一) (共(一) (共 11 11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书香到底是什么香 有一个与书有关的词,我们经常用到,那就是书香,常见的如“书香校园”“书香家庭”等。大多数
11、人认为书香指的是书墨之香,即纸质书的纸或墨发出的清香味。然而,当我们追溯历史,发现书香并非书籍本身的香味,而是芸香。 芸香,又称芸香草、诸葛草、香茅筋骨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叶子呈羽毛状分列,花黄色,全草有香气,可以驱虫、通经、祛风。 正是芸香的这种功能,古人认为,放置适量的芸香草,使其所含的挥发成分在书籍周围保持一定的浓度,可以消灭害虫或使害虫不敢接近,可见这是一种防虫蛀的技巧。而夹有这种芸香草的书,打开之后,清香袭人,故而被称为“书香”。有趣的是,芸香草生时没有丝毫香气,但一经干燥后就越来越香,能保持二十年之久。 关于芸香,最早的文献记载是礼记 月令篇云:“(仲冬之月)芸始生。”郑
12、玄注:“芸,香草也。”三国时期鱼豢的典略云:“芸草,辟纸鱼蠹,故藏书台称芸台。”鱼豢的典略已佚,幸赖李石的续博物志保存一二。 到了唐宋时期, 随着雕版印刷的流行,无论内府还是私人藏书都多了起来,芸香辟蠹开始广泛流行。 明清以后,芸香不再是唯一的防虫之法,但仍占据一定的位置。建于明代的宁波天一阁,陈列室中那三本“芸香草”,草色淡绿已致枯黄,枝叶之间甚或破损,但它仍能告诉人们它背后那个凄婉悲伤的故事。透过那不知经历了几个世纪的苍然绿色,仿佛看见了当年为它而死的一位酷爱诗书的南国姑娘那忧郁的眼神。 因芸草与书结缘,与芸草相关的其他物什,也就成了与书相关的称呼。比如,芸签是书签的别称,芸帙、芸编是书籍
13、的别称,芸人是读书仕进者的别称。书室中常备芸草,于是书斋便有了“芸窗”“芸署”“芸省”“芸馆”“芸阁”等雅称。藏书台也被称作“芸台”“芸局”。 芸香,其名称本身就极富诗意,再加上有护书之功效,自然而然便成为文人们争先恐后歌咏的对象了。 晋成公绥芸香赋云:“美芸香之修洁,禀阴阳之淑精。”与成公绥同时代的傅咸亦作有同名的赋赞曰:“翠茎叶叶猗猗兮,枝妍媚以回萦。象春松之含曜兮,郁蓊蔚以葱青。” 宋人梅尧臣和刁太傅新墅十题 西斋诗有:“请君架上添芸草,莫遣中间有蠹鱼。”芸香诗情,颇具趣味。芸草不仅辟蠹,而且还能夹在书中做书签之用,书中清香之气,日久不散,打开书后,香气袭人,正是名符其实的:“书香”。
14、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已经很难再见到书籍周围放置芸香草了。书籍防蠹,大多也是选择含化学成分的药剂。 芸香情结,恐怕更多的只是书卷里所蕴藏、沉淀的一种美丽而遥远的历史记忆和个人缅怀罢了。有个成语“芸芸众生”,最精义的解释也应是每个生命都该读点书,有点书香,不知可否? 18. 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将本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选择题区域的对应题号后】 A. 文章题目运用疑问句,就“书香到底是什么香”提出疑问,吸引读者阅读。 B. 第一段列举生活中与书香有关的常见词汇,由“书香”引出所要说明的对象芸香。 C. 唐宋时期开始广泛流行芸香辟蠹,明清以后,芸香虽不是唯一的防虫之法,
15、但仍占据一定的位置。 D. 文章段按照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地说明了芸香有着悠久的历史。 19. 第段运用了两种说明方法,任选其中一种,简要分析表达作用 20. 阅读第 段,分析下面句子中的“大多”能否删去?为什么? 书籍防蠹,大多也是选择含化学成分的药剂。 (二) (共(二) (共 21 21 分)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老枣树下的斑驳流年 淅淅沥沥的秋雨,从晨到暮。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 正是红枣上市的季节。老家院子里的老枣树上一定挂满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了吧,被连绵的雨珠儿击落一地,树下有否拾枣的人? 从前,红枣成熟的季节,母亲便挎
16、了一篮子红枣给我送来,不厌其烦地和我絮叨小时打枣的事儿。如今,上了年纪的母亲早就不记得那棵老枣树了,连我也不记得了。于我,这样的情景,成了一种高不可攀的奢望和梦想。老枣树是否记得我和母亲?一定会的。如我,永远不会忘记母亲和老枣树。 我是老枣树看着长大的。除了母亲,我和老枣树最亲。每年燕子飞来的时候,我就围着老枣树转悠。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终于绿碧碧的枣儿有了红意。 我找来一根长棍子递给母亲,拉着她来到老枣树下。母亲仰头朝树上望,忽而举起棍子就打。落地的枣儿仿佛一只只欢蹦乱跳的兔子,满地撒欢。我小跑着来来回回追赶着去捡,心里浮泛着欢喜得泡泡。当我将一颗枣儿抓在手里时,
17、快乐的泡泡便从心里溢出来,飘满一院子。墙根的狗尾巴花也在笑。可是,才捡了几颗,母亲就停下不打了。母亲说,枣熟透了才好吃。等树上的枣全都变红的时候,母亲却又换了说法,得留着,过年时好给你蒸枣糕吃。从此,红枣成了一道过年时才能吃到的美味。 母亲也有破例的时候。 八岁那年,一天,放学后我一口气跑回家,哭闹着跟母亲要爸爸。母亲见哄弄不下,突然伸手打了我一巴掌,我更加起劲儿地哭喊起来。母亲把我搂在怀里说:“走,妈妈给你打枣吃。” 那天,母亲力气大得很,只一会儿功夫,树上的枣全都被他她打光了,地上青蒙蒙一片。我抬头看母亲,她眼睛里湿润润的。 十三岁那年,到了红枣收获的季节。一天,同桌因为我阻止她上课吃东西
18、,便告诉老师我拿了她的橡皮,还骂我小偷。我向母亲哭诉一阵子后说,我不想上学了。母亲伸手抹掉我脸上的泪水,牵起我的手来到老枣树下,递给我一根长木棍,说:“使劲儿往树上打,气出来心里就不觉得憋屈了。” 真的,我举起棍子噼里啪啦打了一阵子,心里感觉舒坦多了。可跟着,我嘤嘤哭起来,树被我打得光秃秃的了,地上落满树枝和树叶。我开始埋怨母亲,把枣树打坏了,就结不了枣了。母亲却笑微微地说:“枣树越打越旺。 ”直到第二年秋天, 一颗颗圆滚滚红艳艳的枣儿挂满老枣树, 我才相信母亲的话是真的。 十七岁那年,我高考落榜。这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消息。我抓起一根棍子,对着老枣树一通猛击,直到精疲力竭,瘫坐在地上。不知道什么
19、时候,突然我被一阵冷风吹醒。起身准备回屋,身上的毛毯掉落地上,我弯身去拾,却看见母亲坐在地上睡着了。顿时,我的眼泪吧嗒吧嗒掉下来。 一次次, 我用打老枣树的办法, 平息了心里的委屈和怨愤。 但我不知道, 当我玩命抽打老枣树的时候,母亲的心有多疼。 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她一辈子含辛茹苦,将我拉扯成人。我却因为生活中的风吹草动或种种不如意,一次次向母亲哭诉和发泄,而每一次哭诉和发泄都会像刀子一样剜割着母亲的心。然而,越是这样的时候,母亲对我的爱就越浓烈,越茂盛。 后来, 我离开了母亲, 我也离开了那棵老枣树。 然而, 无论我到哪里, 都觉得, 我从没离开过老枣树,就像从没离开过母亲一样。
20、 夜深了。秋雨依然淅淅沥沥,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伸手按灭台灯,叮嘱自己,睡吧,好去老家院落里,捡拾那一颗颗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以及像阳光一样散落一地的斑驳流年。 21.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后两次打枣的原因,把表格补充完整。 时间 打枣原因 打完枣的感受 八岁那年 无理哭闹后打枣 (1)母 亲_ 十三岁那年 (2)_ (3)我_ 十七岁那年 (4)_ “我”难过落泪 22. 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1)结合语境,赏析第段中加点词语。 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终于绿碧碧的枣儿有了红意。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段
21、画线句。 母亲伸手抹掉我脸上的泪水,牵起我的手来到老枣树下,递给我一根长木棍,说:“使劲儿往树上打,气出来心里就不觉得憋屈了。” 23.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结尾第 段画线句“伸手按灭台灯,叮嘱自己,睡吧,好去老家院落里,捡拾那一颗颗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以及像阳光一样散落一地的斑驳流年。”的理解。 24. 这篇文章有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请结合全文内容找出来,并分析两条线索的作用。 五、五、(60 (60 分分) ) 25. 按要求作文。 人生如画,为自己着色,生命定会绚烂多彩。 请以“为自己着色”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文中不要
22、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不得抄袭;不少于 600字(如写作诗歌不要少于 20行) 。 20222022 年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年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一、积累与运用(18 18 分)分) 1. 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狡黠(xi ) 拘泥(n ) 虐待(nu ) 信手拈来(nin) B. 称职(ch ng) 娉婷(png) 慰藉(ji ) 奄奄一息(yn) C. 停滞(zh ) 惆怅(ch ng) 筵席(y n) 锲而不舍(q ) D. 箴言(zhn) 翘首(qi o) 修葺(q ) 矫揉造作(jio) 【答案】D 【解析】 【
23、详解】A.虐待(nu )n ; B.称职(ch ng)ch n; C.锲而不舍(q )qi ; 故选 D。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驰骋 东道主 根深蒂固 春寒料峭 B. 端详 健康码 味同嚼蜡 按布就班 C. 要诀 渡假村 千钧一发 异想天开 D. 高梁 共青团 如雷贯耳 走投无路 【答案】A 【解析】 【详解】B.按布就班按部就班; C.渡假村度假村; D.高梁高粱; 故选 A。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当前,由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方兴未艾。 B. 近年来,济南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鹤立鸡群。 C. 疫情之
24、后,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各风景名胜区人头攒动、摩肩接踵。 D. 经历了漫长岁月,整理、编纂出梁启超全集后,几位编者都目不忍睹。 【答案】C 【解析】 【详解】A.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方”是“正,正在”的意思,句中“方”与“正”重复,使用不恰当; B.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句中用于形容高楼拔地而起,对象使用错误,使用不恰当; C.摩肩接踵:肩碰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句中用于形容各风景名胜区人很多,使用恰当; D.目不忍睹:形容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句中用于形容编者费时用心整理编纂出梁启超全集后的心情,不符合语境,使用不恰当; 故选 C。 4.
2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经过全球华文书店共同努力,让人感受到了全球海外华文书店参与联展的气氛。 B. 冬奥会开闭幕式主题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更是中国智慧的世界传播。 C. 只有济南市上下万众一心,就没有任何风浪不会过去、没有任何疫情不能战胜。 D. 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能否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关键在学校的努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A.成分残缺,缺主语,可删去“经过”; C.搭配不当,“只有就”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可改为“只要就”; D 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可删去“能否”。 故选 B。 5. 在下面语段横线处依次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习近平总书记用生
26、动比喻,勉励青年要养成正确的价值观。“ ? , , 。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 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 我为什么要对青年讲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 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排序。 根据空一后面的标点符号“?”,可知第一句应该是问句,确定在开头;按照语言逻辑,提出原因是什么,回答是因为,所以紧跟;和应该先提出青年所在的时期,“这一时期”复指“青年时期”才符合逻辑,因此,应在前面。因此,正确顺序为。故选 C。 6.
27、下列对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冬奥会开幕式上的舞蹈立春展现的是冬季已过,开始进入万物生长的春季。 B. 在学校荐书环节,王明给同学们推荐了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 C. 愚公移山一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指的是汉水的北岸。 D. 旧时为了对某人表示尊敬,不直呼其名,叫做“避讳”。讳某,意思是某字本应避去。 【答案】C 【解析】 【详解】C.“汉阴”指的是汉水南岸。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所以“汉阴指的是汉水的北岸”的表述不正确; 故选 C。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3 33 分)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一)课内文
28、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7.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委而去之 委:放弃 B. 池非不深也 池:池塘 C. 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D. 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革:武器装备 8.
2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三里之城 辍耕之垄上 B. 夫环而攻之 而山不加增 C. 得道者多助 南冥者,天池也 D.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9.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 文章通过对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地利”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C. 文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统治者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D. 文章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层层深入,结构缜密。 【答案】7. B 8. D 9. B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
30、文中的含义。 B.句意: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池:护城河。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结构助词,的/动词,去,往; 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C.的人/表判断,无义; D.均是介词,凭借; 故选 D。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根据原文“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所以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故选 B。 【点睛】参考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
31、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 ,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
32、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 (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庞仲达为汉阳太守。郡人任棠者有奇节隐居授教。仲达到郡,先候之,棠不交言,但 以薤一大钵,水一盂,置户屏前,自抱孙儿伏于户下。主簿白以为倨。仲达思其微意,良久曰:“棠是欲晓太守也。水者,欲吾清,拔大钵薤者,欲吾击强宗,抱儿当户者,欲吾开门恤孤也。”叹息而还。 【注释】候:看望,问候。薤: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主簿:官名。掌管文书、办理事务的属官。倨:傲慢。强宗:豪门大族。 1
33、0. 用“/”给下面文字断句。 (画两处) 郡 人 任 棠 者 有 奇 节 隐 居 授 教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良久曰:“棠是欲晓太守也。” 12. 庞仲达从任棠的行为中获得的启示是: 。 (请用原文回答)读完本文,你认为庞仲达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0. 郡人任棠者/有奇节/隐居授教。 11. 过了很久, (庞仲达)说:“任棠是想让我明白(道理)啊。 12. 答案示例:第一个空:“水者,欲吾清,拔大钵薤者,欲吾击强宗,抱儿当户者,欲吾开门恤孤也”;第二问:他是一个虚心求教,礼待贤才,求贤若渴;智慧过人、悟性强;想励精图治,造福百姓的人。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
34、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本句的意思是:郡人任棠有非同一般的气节,隐居教授学徒。“郡人任棠者”是主语,其后可断开,“有奇节”“隐居授教”是并列关系,中间可以断开,故根据句意以及画两处的要求即可断句为:郡人任棠者/有奇节/隐居授教。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良久:过了很久。欲:想要。晓:使明白。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与分析文章内容与概括人物形象。 文中“水者,欲吾清,拔大钵薤者,欲吾击强宗,抱儿当户者,欲吾开门
35、恤孤也”的意思是:水,是想让我为官清廉,拔一大钵薤,是想让我打击豪门大族,抱着孩子站在门口,是想让我开门救济弱小。据此可知庞仲达从任棠的行为中获得的启示是:水者,欲吾清,拔大钵薤者,欲吾击强宗,抱儿当户者,欲吾开门恤孤也。 庞仲达形象:由原文“仲达到郡,先候之”可知,仲达作为太守,到任后,先去问候一名隐居教授,可见他虚心求教,礼待贤才,求贤若渴的人;由“棠是欲晓太守也叹息而还”可知,从任棠的举动,庞仲达就能知道他的用意,可见庞仲达智慧过人、悟性强,也表明他想要励精图治,造福百姓。 【点睛】参考译文: 庞仲达担任汉阳太守。郡人任棠有非同一般的气节,隐居教授学徒。庞仲达到任,先去看望他,任棠不和他
36、说话,只把一大钵薤、一盆水放在户屏之前,自己抱着孙子站在门口。主簿禀告并认为任棠很傲慢。庞仲达想了一下他微妙的用意,过了很久(庞仲达)说:“任棠是想让我明白(道理)啊。水,是想让我为官清廉,拔一大钵薤,是想让我打击豪门大族,抱着孩子站在门口,是想让我开门救济弱小啊。”于是叹息着回去了。 (三)诗歌阅读(三)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山园小梅 (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注释】诗人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其“梅妻鹤子”。合:应该。檀板:演唱时用的檀木拍板,此处指歌
37、唱。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从“众芳摇落”写起,衬托出梅花独领小园的明媚艳丽。 B. 颔联一静一动,从姿态和香气上完美地表现出梅花的淡雅和娴静。 C. 颈联从霜禽、粉蝶对梅花的态度,正面描写前一联描绘出来的梅花的美。 D. 此诗写出梅花特有的姿态美和高洁的品性,以梅的品性比喻自己孤高幽逸的生活情趣。 14. 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画面。 【答案】13. C 14. 示例:梅花疏疏落落,横斜的枝干投在清清浅浅的水中。梅花散发的清幽香味飘动(浮动)在黄昏的朦胧的月光之下。 【解析】 【13 题详解】 此题考
38、查诗歌的理解和赏析。 C颈联“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译为:寒雀想飞落下来时,先偷看梅花一眼;蝴蝶如果知道梅花的妍美,定会消魂失魄。通过写寒雀和蝴蝶来衬托梅花,是侧面描写。C选项表述有误。故选 C。 【14 题详解】 此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写。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理解诗歌的内容;抓住诗句中的“景物”特点;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再现画面即可。诗中描绘的景物“疏影”指的是梅花疏疏落落的影子,“横斜”是枝干的姿态投映在水中的样子,“暗香”指的是梅花幽幽的清香,“浮动”是描绘香味飘动,“月黄昏”是指黄昏之时月光朦胧。示例:梅花稀疏的影子,虚虚实实地横映在清浅的水中,梅花清幽的芬芳浮动在黄昏的朦
39、胧月光之下。 (四)根据原文默写(四)根据原文默写 15. 根据原文默写。 (1)非淡泊无以明志,_。 (诸葛亮诫子书 ) (2)_,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其一) (3)争渡,争渡,_。 (李清照如梦令 ) (4)_,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蒹葭 ) (5)但愿人长久,_。 (苏轼水调歌头 ) (6)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以“_,_” 直抒胸臆,表达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7)陆游游山西村中的“_,_” 既表达了诗人看到胜景迭出的喜悦,又给人以逆境中孕育希望的启示。 【答案】 . 非宁静无以致远 . 晴空一鹤排云上 . 惊起一滩鸥鹭 . 蒹葭苍苍 .
40、千里共婵娟 . 了却君王天下事 . 赢得生前身后名 . 山重水复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析】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致、晴、鸥鹭、苍苍、婵娟、赢、疑”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三、名著阅读(三、名著阅读(7 7 分)分) 16. 水浒传中这样写道:“山顶上立一面杏黄旗,上书_四字,忠义堂前绣字红旗后面:一书山东呼保义,一书河北玉麒麟”。请问,上段话中绣字红旗后面的字是_(填人名) 、_(填人名)两位首领的称谓。 【答案】 替天行道 . 宋江 . 卢俊义 【解析】 【详解】
4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与人物识记。 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编著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 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 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替天行道”是宋江上梁山后喊出的口号打出的大旗。“山东呼保义”下句为“豪杰宋公明”,宋公明指宋江;卢俊义因为相貌丰伟、武艺高超而得到“玉麒麟”的雅号,祖居北京大名府,原来是河北大名府富商。据此作答。 17. 当代学者鲍鹏山在评说水浒传时这样说:“
42、鲁达登场,作者描写的是他的品性,鲁达是圣人;林冲登场,作者描写的是他的性格,林冲是凡人;武松登场,作者描写的是他的武艺,武松是神人。”请你在鲁达、林冲和武松之间任选一位,说说鲍鹏山为何有这样的评价? 结合一个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答案】 示例一: 鲁达因见郑屠欺侮金翠莲父女, 三拳打死了镇关西。 被官府追捕, 逃到五台山削发为僧。大闹桃花村、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等很多情节表现了他慷慨大方,重义疏财,豪爽直率,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等美好品性,为社会中很多陌生人抱打不平,所以他有“圣人”的胸怀和热心,所以说鲁达是圣人。 示例二:林冲为八十万禁军教头,社会地位并不算低,还有一个和睦的小康之家,只因为
43、高球的儿子偶然看上了他的妻子,于是,一连串的厄运便降临到他的头上。他误闯白虎堂被刺配沧州、雪夜上梁山。他的性格经历了从委曲求全,妥协忍让到敢于反抗的发展过程,都符合一个“凡人”心理变化过程,所以说林冲是凡人。 示例三:武松为给哥哥武大郎报仇,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后报案自首,被发配孟州牢城。后结识了施恩,为替施恩夺回店铺,武松大闹快活林,醉打蒋门神。后改扮成行者落草后投奔梁山,攻打方腊时失去左臂,最后出家为僧,到八十岁死去。 (情节不用都写上)他的一生武艺高强、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敢作敢当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所以武松的武艺和经历来看,非常人能为,所以称
44、他是神人。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记忆和理解。题干要求分析鲍鹏山为何说鲁达是圣人,林冲是凡人,武松是神人。可知解答此题需要结合水浒传中有关人物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最后将人物与圣人、凡人、神人的特点相结合以印证鲍鹏山的评价。 示例一:林冲,原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因遭受当朝权奸高俅陷害,误入白虎堂,蒙冤刺配沧州,在发配沧州的路上,幸亏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才保住性命。在看守天王堂草料场时,又遭高俅心腹陆谦放火暗算,被逼雪夜上梁山。他最突出的性格特点就是“能忍”:忍辱负重甚至忍气吞声。他宽容了背叛的朋友;容忍了压迫他、侮辱他的敌人。从能忍到不能忍、从懦弱到坚强、从屈辱到反抗。
45、施耐庵对林冲的性格刻画得细致真实,突出他凡人性格的一面。 示例二:武松曾经在景阳冈上赤手空拳打死一只吊睛白额虎,“武松打虎”的事迹在后世也广为流传。从为兄报仇开始,武松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他武艺高强,以一当十。武松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真乃神人! 四、现代文阅读(四、现代文阅读(32 32 分)分) (一) (共(一) (共 11 11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书香到底是什么香 有一个与书有关的词,我们经常用到,那就是书香,常见的如“书香校园”“书香家庭”等。大多数人认为书香指的是书墨之香,即纸质书的纸或墨发出的清香味
46、。然而,当我们追溯历史,发现书香并非书籍本身的香味,而是芸香。 芸香,又称芸香草、诸葛草、香茅筋骨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叶子呈羽毛状分列,花黄色,全草有香气,可以驱虫、通经、祛风。 正是芸香的这种功能,古人认为,放置适量的芸香草,使其所含的挥发成分在书籍周围保持一定的浓度,可以消灭害虫或使害虫不敢接近,可见这是一种防虫蛀的技巧。而夹有这种芸香草的书,打开之后,清香袭人,故而被称为“书香”。有趣的是,芸香草生时没有丝毫香气,但一经干燥后就越来越香,能保持二十年之久。 关于芸香,最早的文献记载是礼记月令篇云:“(仲冬之月)芸始生。”郑玄注:“芸,香草也。”三国时期鱼豢的典略云:“芸草,辟纸
47、鱼蠹,故藏书台称芸台。”鱼豢的典略已佚,幸赖李石的续博物志保存一二。 到了唐宋时期, 随着雕版印刷的流行,无论内府还是私人藏书都多了起来,芸香辟蠹开始广泛流行。 明清以后,芸香不再是唯一的防虫之法,但仍占据一定的位置。建于明代的宁波天一阁,陈列室中那三本“芸香草”,草色淡绿已致枯黄,枝叶之间甚或破损,但它仍能告诉人们它背后那个凄婉悲伤的故事。透过那不知经历了几个世纪的苍然绿色,仿佛看见了当年为它而死的一位酷爱诗书的南国姑娘那忧郁的眼神。 因芸草与书结缘,与芸草相关的其他物什,也就成了与书相关的称呼。比如,芸签是书签的别称,芸帙、芸编是书籍的别称,芸人是读书仕进者的别称。书室中常备芸草,于是书斋
48、便有了“芸窗”“芸署”“芸省”“芸馆”“芸阁”等雅称。藏书台也被称作“芸台”“芸局”。 芸香,其名称本身就极富诗意,再加上有护书之功效,自然而然便成为文人们争先恐后歌咏的对象了。 晋成公绥芸香赋云:“美芸香之修洁,禀阴阳之淑精。”与成公绥同时代的傅咸亦作有同名的赋赞曰:“翠茎叶叶猗猗兮,枝妍媚以回萦。象春松之含曜兮,郁蓊蔚以葱青。” 宋人梅尧臣和刁太傅新墅十题西斋诗有:“请君架上添芸草,莫遣中间有蠹鱼。”芸香诗情,颇具趣味。芸草不仅辟蠹,而且还能夹在书中做书签之用,书中清香之气,日久不散,打开书后,香气袭人,正是名符其实的:“书香”。 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已经很难再见到书籍周围放置芸香草了。书
49、籍防蠹,大多也是选择含化学成分的药剂。 芸香情结,恐怕更多的只是书卷里所蕴藏、沉淀的一种美丽而遥远的历史记忆和个人缅怀罢了。有个成语“芸芸众生”,最精义的解释也应是每个生命都该读点书,有点书香,不知可否? 18. 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将本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选择题区域的对应题号后】 A. 文章题目运用疑问句,就“书香到底是什么香”提出疑问,吸引读者阅读。 B. 第一段列举生活中与书香有关的常见词汇,由“书香”引出所要说明的对象芸香。 C. 唐宋时期开始广泛流行芸香辟蠹,明清以后,芸香虽不是唯一的防虫之法,但仍占据一定的位置。 D. 文章段按照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地
50、说明了芸香有着悠久的历史。 19. 第段运用了两种说明方法,任选其中一种,简要分析表达作用。 20. 阅读第段,分析下面句子中的“大多”能否删去?为什么? 书籍防蠹,大多也是选择含化学成分的药剂。 【答案】18. D 19. 示例一: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举晋代名人成公绥和傅咸的诗句的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了芸香成为文人们争先恐后歌咏的对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示例二: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通过引用晋代名人成公绥和傅咸的诗句,具体真实地说明了芸香成为文人们争先恐后歌咏的对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0. 示例:不能删去。“大多”是“大多数”“大部分”的意思,表限制,说明现代书籍防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