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2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全册考前必背知识点

    • 资源ID:217361       资源大小:93.05K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8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8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2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全册考前必背知识点

    1、2022 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必修 4哲学哲学与与文化文化考前必背考前必背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一课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精神的精华 一、追求智慧的学问一、追求智慧的学问 哲学的起源哲学的起源 1. .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 2.哲学的本义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是“现世的智慧现世的智慧” ,是“文化的活的灵魂文化的活的灵魂” 。 3.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哲学起源于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5.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指导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指导人们的生活和实践。 哲学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助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世界观人人都有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并非人

    3、人都有; 4.世界观是零散的、不自觉的、简单化的、非理论性零散的、不自觉的、简单化的、非理论性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5 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都是整个世界,都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 6.世界观决定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 7.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8.哲学和世界观都有科学与非科学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概括和总结。

    4、 2. 哲学揭示整个世界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 3.哲学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论方法论指导; 具体科学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具体方法指导 4.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推动哲学的发展;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并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和方法论的指导。 5.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6.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科学之科学”和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都是错误的。 二、哲学的基本

    5、问题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也可表述为: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何者为本原的问题;谁决定谁的问题) 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避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

    6、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性质和方向, 决定着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一标准(分歧)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一标准(分歧) :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2.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 物质是本原的, 意识是派生的, 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3.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

    7、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否认神创论,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的。 6.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把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即:自然科学中的物质结构 = 物质。原子的属性 = 物质的属性。 7.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局限性:局限性: 第一、把自然科学中的物质结构直接混同于物质概念,把原子的属性等同于物质的属性。 第二、机械性机械性。 第三、形而上

    8、学性形而上学性。 第四、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8.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是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9.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这里的人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别人,如英雄、帝王等。 10.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11.哲学上哲学上“两个对子两个对子”是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

    9、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12.哲学史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哲学史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阶级基础: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直接理论来源: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自然科学前提: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社会科学前提:社会科学前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是科

    10、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 为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提供了精神武器; 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观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在科学实践观科学实践观的基础

    11、上,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世界。 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实现了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与历史观的统一。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之所以是科学的, 就在于它正确正确揭示了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

    12、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包括包括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3.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的精髓精髓是是实事求是; 4.4.毛泽东思想的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活的灵魂)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活的灵魂)是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2

    13、1 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第二课第二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探索世界的本质 一、世界的物质性一、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物质性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性。 3.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 4.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物质的。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

    14、性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劳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3.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基本要素: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物质性。 4.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物质世界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自然界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也是社会社会发展的产物。 2.意识的产生经历的几个阶段:一切物质都

    15、具有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动物的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人类意识。 3.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生理基础是人脑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物质器官。 4.从意识的内容与形式看: 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物质世界的反映, 不管什么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客观存在,是客观的,但它的形式是主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5.意识的本质是: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6.关于世界物质性的几种说法: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16、、世界是物质的。 二、运动的规律性二、运动的规律性 规律是客观的规律是客观的 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3.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4.物质运动是有规律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5.规律是客观的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不能被消灭。 6.规律具有普遍性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

    17、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2.意识活动的特点: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3.人的意识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 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本质和规律。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4.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改造世界。 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现实的东西, 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5

    18、.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前提条件。 6.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客观规律的制约。 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的; 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阻碍作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客观存在的事物事物出发, 经过调查研究, 找出事物本身的固有的事物本身的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规律性, 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行动的依据。

    19、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根本立足点。 3.实事求是的内涵: “实事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是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 “求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4.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关系。 5.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 做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

    20、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1.1.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2.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重点)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重点)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要重视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 3.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21、原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 (重点)重点)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第三课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把握世界的规律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1.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具有普遍性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联系具有客观性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事物本身所固有

    22、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事物固有的联系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4.自在事物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客观的。 5.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多种多样的,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时间、地点和条件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个阶段。 2.整体居于主导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务和服从于服务和服从于整体。 3.整体是由部

    23、分部分构成的,离开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影响整体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也会影响部分。 4.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与要素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系统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5.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6.做事情要树立全局全局观念, 掌握系统优化系统优化的方法, 用综合的思维方法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要立足整体整体,把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整体的

    24、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必须重视部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物质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 2.发展的实质是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 4.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增添了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

    25、的新内容。 5.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支持和拥护。 6.判断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的标准, 不是看形式的新与旧形式的新与旧, 不是看出现的时间顺序出现的时间顺序的先与后的先与后,也不是看一时力量的强与弱一时力量的强与弱,其根本标志在于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事物发展的形式或状态是:量变量变和质变质变 量变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

    26、、不显著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显著的变化。 2.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必要准备。重视量的积累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反对急于求成) 3.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必然结果。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反对优柔寡断) 4.事物发展的前途前途是光明的光明的。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发展过程程。 5.辩证否定的实质: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27、扬弃,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6.辩证的否定是联系联系的环节、的环节、发展的环节发展的环节。 7.事物发展的途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途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8.8.事物发展的方向方向(总趋势)(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前进的、上升的。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9.事物发展的道路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曲折的、迂回的。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

    28、果,要求我们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要求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促使新事物成长。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要求我们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面对挫折与考验。 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源泉和动力是:矛盾。矛盾。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2.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对立和统一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统一。 3.矛盾的基

    29、本属性:斗争性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同一性(矛盾所固有的) 4.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同一性体现在: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相互贯通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相互转化。 5.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6.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相对的,有条件的;有条件的;矛盾的斗争性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无条件的。 7.矛盾双方的同一是

    30、对立中的同一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 (同一性以斗争性斗争性为前提) ;斗争性寓于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8.矛盾双方矛盾双方的的对立统一对立统一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9.哲学上的斗争哲学上的斗争不能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斗争”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斗争” ,两者是共性共性与个性个性的关系。 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问题的精髓 1.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事事有矛盾(空间维度、横向角度) ;矛盾贯穿每

    31、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时间维度、纵向角度) 。 3.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4.矛盾特殊性表现在: 不同的事物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区别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 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5.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6.普遍性寓于寓于特殊性之中, 并通过特殊性特殊性

    32、表现出来。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下可以相互转化相互转化。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亦然。 7.从中国国情出发,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 它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共性与个性具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

    33、史的统一体的历史的统一。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决定作用。办事情要抓重点抓重点,着重把握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不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相互转化。 2.矛盾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 起主导作用。 事物的性质支配地位、 起主导作用。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方面决定的。看问题要全面,要分清主流、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主流主流;矛盾主次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

    34、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相互转化 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的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的哲学依据是:哲学依据是: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辩证关系 4.坚持两点论坚持两点论, 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 既要看到主要矛盾主要矛盾, 又要看到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 5.坚持重点论,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主流。 6.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有重

    35、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7.矛盾分析方法的精髓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 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 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10.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正确解决矛盾的

    36、关键。 综合探究:坚持唯物辩证法综合探究: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反对形而上学 1.哲学上两种基本的发展观:辩证法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形而上学 2.辩证法的观点: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唯物主义辩证法) 3.发展的形式或状态:量变和质变。量变和质变。既要看到事物位置的移动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数量的增减(量变) ,也要看到事物根本性质根本性质的变化和发展(质变) 4.发展的原因是:矛盾。矛盾。既要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内部矛盾(内因是根本原因)又不能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部矛盾(外因) 5.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

    37、点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6.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 是否承认矛盾,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7.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 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9.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矛盾的观点 10.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探索认识的奥秘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认识与实践认识与实践 1

    38、.认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高级阶段 2.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 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 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感觉、知觉和表象表象三种形式。 3.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概念、判断和推理推理三种形式。 4.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人类特有

    39、特有的活动; 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主观和客观的桥梁,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直接现实性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5.实践的基本形式: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科学实验。 6.实践的特点: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基础。(主观题)(主观题)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目的。

    40、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体现在来源体现在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需要;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认识工具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认识能力。 9.认识的来源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就是实践;获取知识的途径获取知识的途径可以是书本、网络.等间接经验间接经验;也可以是实践中得到的直接经验直接经验。 10.实践处在主观主观和客观客观的交汇点上。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现实的存在。 11. .认识从实践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实践,为实践实践服务。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二

    41、、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1. .真理是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正确反映 2.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具有绝对性) 3.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立场、观点和方法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不同的认识。 4.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5.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

    42、具有相对性) 。) 。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条件和范围,如果超超出了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6.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特定的过程来说的, 都是主观与客观、 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 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从认识的主体主体看,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心理素质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心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从认识的客体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

    43、有一个过程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从认识过程过程看: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实践到认识认识, 再从认识认识到实践实践的多次反复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3.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4.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 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超越

    44、自身。 5.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五课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寻觅社会的真谛 一、社会历史的本质一、社会历史的本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劳动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起点。 2.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3.劳动发展史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钥匙” 。 4.社会历史是由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 5.社会

    45、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的。 6.社会生活的三大领域:经济领域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政治领域;精神文化领域精神文化领域。 7.实践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 (政治、 经济、 文化等社会现象) , 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全部社会生活领域由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部分构成。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即政治、法律、哲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

    46、宗教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也包括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3.历史观的基本类型: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类型: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唯心史观) 。 4.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的历史观。 5.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

    47、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性质”决定“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变化”决定“变化”)。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落后于社会存在, 有时又会先于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 ;落后的社会意识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阻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推动作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

    48、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推动作用。 二、社会历史的发展二、社会历史的发展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决定着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3.生产力生产力是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

    49、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生产力的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4.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 基本内容基本内容包括: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5.生产力决定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要引起迟早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

    50、力发展起阻碍阻碍作用。 6.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8 8.经济基础决定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阻碍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推动社会的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阻


    注意事项

    本文(2022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全册考前必背知识点)为本站会员(吹**)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