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2021- -20222022 学年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八年级学年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共一、积累与运用。 (共 2424 分)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鸦片战争成为历史的转折点,西方侵略者纷至沓来,把中国推入深渊。中国人民的不屈和反抗始终没有停止。1921 年 7 月,党的“一大”召开,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甲】完全新式的无产阶级政党诞生。李大钊率先在中国举起十月革命 q zh ,掷地有声地演讲【乙】“我李大钊愿当急先锋,九死而不悔!虽千万人吾往矣!”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 n
2、o,铸就井冈山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这一系列伟大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这一“源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活水”涌流,这些宝贵精神财富在不同时期体现出各自特点、不同含义,但本质内容和精神实质却一脉相承、 相通相融。 追根 s源, 都可以在伟大建党精神中找到其精神渊源和底色底蕴,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2)填入【甲】 【乙】两处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甲】逗号 【乙】逗号 B. 【甲】顿号 【乙】逗号
3、C. 【甲】逗号 【乙】冒号 D. 【甲】顿号 【乙】冒号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鸦片战争”“艰苦奋斗”“优良作风”“底色底蕴”四个短语类型相同。 B. 文段中画线句没有运用夸张手法。 C. 文段中加点的两个词语顺序不能调换。 D. 演讲要多用短句。“九死而不悔!虽千万人吾往矣!”符合这一要求。 2. 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 征蓬出汉塞,_。 _,谁家新燕啄春泥 月下飞天镜,_。 _,不以疾也。 夕阳下的景致,往往惹人情思。有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欣赏“_,_”的自得之意,有崔颢 黄鹤楼 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故乡之思, 也有王绩 野望 中面对“_,_”秋景的
4、孤独之情。 3. 综合性学习活动。 【材料一】 (大庆网 10 月 15 日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出征仪式上,航天员王亚平女儿含泪为妈妈加油。王亚平执行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出发前,她和五岁的女儿做了约定。 “我们俩互相布置任务,我希望她能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姥姥姥爷,好好学习。她让我给她和她的同学摘星星回来,而且要摘很多,分享给她的同学们。” 材料二】 1980 年出生的航天员王亚平,继 2013 年执行神舟十号任务之后将再度进入太空。这次,她又将增添不少“首个”的标签:中国首个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首个出舱的中国女航天员。 2013 年神舟十号飞行任务中, 王亚平和聂海胜、 张晓光共同飞行十五天,
5、 并在“天宫一号”为全国 6000多万中小学生进行了首次太空授课,王亚平也因此多了一个身份“太空老师”。 2003 年,神舟五号发射升空,那时已是飞行员的王亚平就渴望冲出大气层,去看看那个神秘的世界。2010 年,她凭借过硬的飞行技术和超强的心理素质,入选中国首批女航天员。 (1)请根据材料一,给这则消息拟个标题,20 字以内 (2)你五岁的弟弟小明不了解王亚平,请你根据材料二,以讲述方式向弟弟介绍王亚平其人。 4. 王亚平和女儿做了约定,为了强化这种约定,就给她讲了很多关于诚信的故事、名人轶事及其名言,请选择不恰当的一项( ) A. 曾子杀猪和商鞅立木 B.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6、 C. 言必信,行必果。 D. 一诺千金 二、阅读理解。 (共二、阅读理解。 (共 6666 分)分) 5. 阅读刘长卿的饯别王十一南游 ,完成问题。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注释】落日句:指王十一到南方后,当可看到夕照下的五湖春色。五湖:这里指太湖。汀洲:水中可居之地,这里指江岸。白蘋(p n) :一种水草,花白色。 (1)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叙事,从诗人拉着友人的手不忍离开的场景写起。 B. 颔联承接首联,借“飞鸟”“青山”点出友人踪迹已远。 C. 颈联写景,对仗工整,有“孤帆远影
7、碧空尽”的意境。 D. 尾联抒情,借“汀洲”“白蘋”抒发感情,结束全诗。 (2)古人讲究炼字,常常精心挑选最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来表情达意。请以颔联为例,找出两处表现力极强的字词,进行赏析。 6.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问题。 【甲】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 【乙】 八日,五鼓尽,解船,过下牢关。夹江千峰万嶂:有竞起者,有独拔者,有崩欲压者,有危欲坠者,有横裂者,有直坼者,有凸
8、者,有洼者,有罅者,奇怪不可尽状。初冬,草木皆青苍不凋,西望重山如阙江出其间则所谓下牢溪也。欧阳文忠公有下牢津诗云:“入峡山渐曲,转滩山更多。”即此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 【注】下牢关,今湖北宜昌市西北。本文写于陆游从汉江平原行船首次入西陵峡之时。独拔,孤峰耸立。坼,裂开。罅,缝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互相轩邈_ 鸢飞戾天者_ 千峰万嶂_ 有危欲坠者_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猿则百叫无绝 哀转久绝( 三峡 ) B. 有横裂者 经纶世务者( 三峡 ) C. 有竞起者 沉鳞竞跃( 与谢中书书 ) D. 解船 解衣欲睡( 记承天寺夜游
9、)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西 望 重 山 如 阙 江 出 其 间 则 所 谓 下 牢 溪 也 (4)翻译下列句子。 有罅者,奇怪不可尽状。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5)这两则材料在写“山”时,都运用了相同手法,却表达了不同的感情。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7. 辨析“红星”。下列内容分析表述,不正确两项是( ) A.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加拿大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1936 年 6 月,他冒着生命危险,访问陕甘宁边区,切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 B. 作品原名西行漫记 ,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纪实性作品。 C. 作者在作品中采访了一大批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如毛
10、泽东、彭德怀、邓小平、林伯渠等革命领袖。 D. 这部作品的意义不仅在于记录了作者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E. 作者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8. 点赞“红星”。请观察图表根据作者对红军将领的评价,按要求填写人物姓名或者人物特点。 人物姓名: _ _ 人物特点: _ _ 9. 赏读“红星”,学习英雄精神。 机不可失。必须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
11、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靠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敌人的大部分子弹都迸了开去,或者落在对岸的悬崖上。 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他们自己的斗志受到了影响,也许他们故意开乱枪不想打死他们,也许有些人暗中祈祷对方冒险成功! 终于有一个红军战
12、士爬上了桥板,拉开一个手榴弹,向敌人碉堡投去,一掷中的。军官这时急忙下令拆毁剩下的桥板,但是已经迟了。又有几个红军爬了过来。敌人把煤油倒在桥板上,开始烧了起来。但是这时已有二十个左右红军匍匐向前爬了过来,把手榴弹一个接着一个投到了敌军机枪阵地。 突然,他们在南岸的同志们开始兴高采烈地高呼:“红军万岁!革命万岁!大渡河三十英雄万岁!”原来白军已经仓皇后撤!进攻的红军全速前进,冒着舔人的火焰冲过了余下的桥板。纵身跳进敌人碉堡,把敌人丢弃的机枪掉过头来对准岸上。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阅读上面选段,回答下面问题。 (1)选段记述的是红星照耀中国中的 事件。 (2)试分析第段的表达效果。 10. 阅读杨暄
13、的“轻”阅读的分量并不轻 ,回答问题。 数字时代,信息如海。不知不觉间,人们开始觉得,读书变“轻”了。 的确“轻”了不少。厚重典籍浓缩于方寸之间,指尖滑动取代了书页翻动。行囊里不必随身携带图书,书房中也不至于因为汗牛充栋而变得拥挤逼仄。阅读的载体变轻薄了。书桌台灯让位给指尖掌上,移动阅读、零碎阅读成为日常。阅读的场景变轻松了。电纸书、有声书、立体书,在技术与设计的改变下,册页打通视觉、听觉的区隔。阅读的方式变轻巧了。 不同时代,都会产生每个时代独有的阅读体验与记忆。从纸上到“指上”,阅读一直在变“轻”,选择也更加个性、更加多元,这是社会与科技的进步。变“轻”,是潮流,不可逆,当然也无需逆。 有
14、人说, “轻”阅读固然有轻量、 便捷的优势, 也有轻浅、 碎片之弊。 言下之意, 阅读还是应该“重”一点,在有限的时间里多读经典,以“重”阅读、深阅读来抵抗片段化阅读、碎片化思考。 其实不然。“轻”阅读,指的是追求开卷之轻便,体验之轻灵。形式的“轻”与内容的“重”,二者并无矛盾,不必人为对立。轻便的阅读渠道,更有助于读者触及有分量的优质内容。 人们常说,阅读能滋润精神世界,涵养品格气质,挣脱欲望束缚,使人生变得轻盈。这是阅读的魅力。读书,不是为了应付外界需求,而如人所言,是“使自己成为一个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从这个角度而言,如今的“轻”阅读,其实分量并不轻,能为人生“增重
15、”,能为心灵赋彩,也能为衡量成功的标尺添加更多刻度。或许,这就是阅读的“轻重”辩证法。 曾经翰墨书香,如今手不释“机”。现代社会的高度数字化,给阅读生态带来空前巨大的影响。大量的碎片、低质、冗余、庸俗信息,伴随数字时代奔流而至,“轻”阅读因此遭受不少批评。的确,真正的阅读应该自带过滤与反省机制,精细筛选并留下足够优质厚重的思想沉淀,回馈心灵。读书还是读屏,关键不在于形式,而是内容。 一个人的成长底色,由所读之书来铺陈。而读书的多寡,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心灵家园的广袤或贫瘠。所以,只要能打开更广阔的人生视野,遇见更诗意的精神世界,并最终“认识你自己”,不管“轻”还是“重”,不管是读“著于竹帛”之
16、书还是电子触屏之书,什么方式都好,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改) (1)结合全文,说说为什么“轻”阅读的分量并不轻。 (2)第段首先用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概括了_;接着讲道理阐述了_;然后再用一组_ (修辞方法) , 论述“轻”阅读并不轻的理由, 增强论证气势; 最后得出_结论。 (3)下面这段材料摘自文章第自然段。请仿照材料中划线句,补写一则论据,并说说这段材料在文段中的作用。 先贤言,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不读书,或许就不懂得“柳条折尽花飞尽”的别绪离愁,不懂得“今人不见古时月”的岁月沧桑,也不懂得 (补写) 。 11. 阅读韩浩月的旧衣裳 ,
17、回答问题。 蓝黑色的半袖棉 T 恤,穿了大约有一两年的时间,洗了几十水,已经没法正式穿出门去了,但是把它当家居服穿,还是很舒服的。夏天刚洗完澡,身上还有没擦干的水珠,把那件旧 T 恤套在身上,水分瞬间会被吸干,这个过程,皮肤能清晰地感知,然后通过神经传输给大脑中枢,从而产生某种快乐。 在装衣服的箱子里,总是能一把抓出那几件旧 T 恤中的一件它们带来的手感不一样,经过洗衣机无数次的摔打,它们比新衣服要绵软许多,经过太阳光无数次的穿透,它们仿佛也吸收了更多阳光的能量。 旧衣裳是带着“味道”的。我小时候穿过叔叔的上衣,衣服的后背有一些波纹形的白色痕迹,那是流汗之后留下的盐分。乡下的井水,是无法彻底把
18、那些盐分洗掉的,久而久之,旧衣裳就有了盐的味道。 现在的洗涤技术很先进了, 不但有各式各样的洗衣液、 带香味的柔顺剂, 还有“高温洗”“消毒洗”。奇怪的是,尽管手段很多,还是没法彻底去除一个人在衣服上留下的味道。旧的衣服,熟悉的味道,会给人带来一种安全感,也许这就是那么多人喜爱穿旧衣服的原因吧。 一次,与一位老先生结伴到外地游玩,在某著名景点拍照留念的时候,他忽然说,二十年前,他就曾身穿现在穿的这件 T 恤在同一个位置留影。大家都很惊讶,惊讶的是他那件衣服居然可以穿二十年。能陪伴一个人二十年的物件,无论是什么,都会让人产生感情。 爱穿旧衣服,不是不喜欢新衣服,也不是不舍得丢掉旧衣服,而是有诸多
19、复杂的因素,让人对旧衣服念念不忘。这里面,除了有“物尽其用”的观念,恐怕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旧衣服是带着情感的。我甚至觉得,旧衣服的一根根纤维,就仿佛身体内的一根根血管,是流动着记忆与情绪的。 我当“奶爸”时穿过的衣服,现在还留着几件。我穿着它们抱女儿出去玩,去打疫苗,排各种各样的队,她经常在我怀里睡着了,汗涔涔的额头抵在我的领口或胳肢窝,留下属于一个娃娃的气味,怎么洗也洗不掉,我经常嘲笑她,说她臭烘烘的。从婴儿到幼儿,我的衣服就是女儿的随身手绢,擦口水啊,擦鼻涕啊,头一低就蹭上来,小牛犊一样,让人躲也躲不开。我留下的那几件衣服,算是我们父女感情的见证。 在家乡的酒局上,经常看到我少年时代的朋友们
20、喝了几杯酒,说话说得开心了,便把自己穿的衣服扒下来送给对方。送的这件衣服,因季节不同,可能是一件价格不菲的皮衣,也可能是一件稀松平常的外套,甚至是一件还带着对方汗味的 T 恤有的朋友不仅换衣裳,还换腰带,真不明白整这套为的是啥,但我目睹这一幕的时候,会莫名地觉得开心。 在“旧衣裳”和“旧衣服”之间, 我偏爱前者。周易 系辞下 记载,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那时“衣裳”的说法就很普遍。唐代诗人似乎对“旧衣裳”情有独钟。李群玉写下“曾留宋玉旧衣裳,惹得巫山梦里香”,情意绵绵。韩偓所作“病起乍尝新橘柚,秋深初换旧衣裳”,漾着温情,意味深长。元稹的句子“殷红浅碧旧衣裳,取次梳头暗淡妆”,透出朴素
21、、随性之美。 “衣不如新,人不如旧。”这句话年轻人深以为然,然而人到了一定的年纪,会对新衣失去兴趣。旧衣如旧友,都有温暖妥帖的感觉,穿旧衣会旧友,亦会产生岁月不老、我们未变的意味。 选自光明日报 (1) 不同的“旧衣裳”带给作者的感受也各不相同。 请根据表格内容提示, 结合相关内容, 填写下面表格。 旧衣裳 蓝黑色的半袖棉 T恤 叔叔的上衣 _ 当“奶爸”时的衣服 感受 产生快乐 _ 旧衣服是带着情感的 _ (2)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相关段落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段以穿一件旧 T 恤的感受开头,既开篇点题,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第段作者写一位老先生穿了二十年的 T 恤,运用
22、了插叙的手法,丰富了文章内容。 C. 第段是过渡段,承接上文老先生对旧衣裳的念念不忘,又引出下文女儿小时候蹭我衣服的温馨画面的回忆。 D. 第段引用周易中的记载和唐朝诗人的诗句,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3)按照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从婴儿到幼儿,我的衣服就是女儿的随身手绢,擦口水啊,擦鼻涕啊,头一低就蹭上来,小牛犊一样,让人躲也躲不开。”(请赏析第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旧衣如旧友,都有温暖妥帖的感觉,穿旧衣会旧友,亦会产生岁月不老、我们未变的意味。”(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丰富内涵) (4) 第段中作者说“我目睹这一幕的时候, 会莫名地觉得开心”, 结合文章内容, 说说作者为什么会“觉得
23、开心”。 (5)全文多处都围绕着“旧衣服”叙事,那么文章为什么却以“旧衣裳”为标题呢? 三、写作(三、写作(6060 分)分) 12. 根据要求写作。 瓜熟蒂落、 羽翼丰满, 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 但对我们而言, 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 请以“这,才是成熟的模样”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 600 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20212021- -20222022 学年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学年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共一、积累与运用。 (共 2424 分)分)
24、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鸦片战争成为历史的转折点,西方侵略者纷至沓来,把中国推入深渊。中国人民的不屈和反抗始终没有停止。1921 年 7 月,党的“一大”召开,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甲】完全新式的无产阶级政党诞生。李大钊率先在中国举起十月革命 q zh ,掷地有声地演讲【乙】“我李大钊愿当急先锋,九死而不悔!虽千万人吾往矣!”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 n o,铸就井冈山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这一系列伟大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这一“源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活水”涌流,这些宝贵精神财富在不同时期体现出各自特点、不同含义
25、,但本质内容和精神实质却一脉相承、 相通相融。 追根 s源, 都可以在伟大建党精神中找到其精神渊源和底色底蕴,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2)填入【甲】 【乙】两处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甲】逗号 【乙】逗号 B. 【甲】顿号 【乙】逗号 C. 【甲】逗号 【乙】冒号 D. 【甲】顿号 【乙】冒号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鸦片战争”“艰苦奋斗”“优良作风”“底色底蕴”四个短语类型相同。 B. 文段中画线句
26、没有运用夸张手法。 C. 文段中加点的两个词语顺序不能调换。 D. 演讲要多用短句。“九死而不悔!虽千万人吾往矣!”符合这一要求。 【答案】 (1)旗帜 挠 溯 (2)C (3)A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 “q zh ”写作“旗帜”,在句中比喻有代表性或号召力的某种思想、学说或政治力量等; “百折不 n o”写作“百折不挠”,形容意志坚强,屡受挫折而不屈服; “追根 s源”写作“追根溯源”,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用法。 甲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完全新式的”是比较复杂的并列的定语,之间用逗号; 乙处:“我李大钊愿当急先锋,九死而
27、不悔!虽千万人吾往矣”是完全引用,句子前用冒号; 故选 C。 (3)本题考查短语类型、修辞、句式特点。 A.有误,“底色底蕴”是并列短语,其余三个都是偏正短语; 故选 A。 2. 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 征蓬出汉塞,_。 _,谁家新燕啄春泥。 月下飞天镜,_。 _,不以疾也。 夕阳下的景致,往往惹人情思。有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欣赏“_,_”的自得之意,有崔颢 黄鹤楼 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故乡之思, 也有王绩 野望 中面对“_,_”秋景的孤独之情。 【答案】 . 归雁入胡天 . 几处早莺争暖树 . 云生结海楼 . 虽乘奔御风 . 夕日欲颓 . 沉鳞竞跃 . 树树皆秋色 . 山山唯
28、落晖 【解析】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雁、莺、生、御、颓、竞、晖”等字词容易写错。 3. 综合性学习活动。 【材料一】 (大庆网 10 月 15 日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出征仪式上,航天员王亚平女儿含泪为妈妈加油。王亚平执行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出发前,她和五岁的女儿做了约定。 “我们俩互相布置任务,我希望她能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姥姥姥爷,好好学习。她让我给她和她的同学摘星星回来,而且要摘很多,分享给她的同学们。” 【材料二】 1980 年出生的航天员王亚平,继 2013 年执
29、行神舟十号任务之后将再度进入太空。这次,她又将增添不少“首个”的标签:中国首个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首个出舱的中国女航天员。 2013 年神舟十号飞行任务中, 王亚平和聂海胜、 张晓光共同飞行十五天, 并在“天宫一号”为全国 6000多万中小学生进行了首次太空授课,王亚平也因此多了一个身份“太空老师”。 2003 年,神舟五号发射升空,那时已是飞行员的王亚平就渴望冲出大气层,去看看那个神秘的世界。2010 年,她凭借过硬的飞行技术和超强的心理素质,入选中国首批女航天员。 (1)请根据材料一,给这则消息拟个标题,20 字以内。 (2)你五岁的弟弟小明不了解王亚平,请你根据材料二,以讲述方式向弟弟
30、介绍王亚平其人。 【答案】 (1)示例:航天员王亚平出征太空,女儿为妈妈加油。 (2)示例:弟弟,王亚平身上有好多标签呢,她是我国首批女航天员,首个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首个出舱的中国女航天员。她还是我国首个太空老师呢,她曾经在天空给同学们演示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制作水膜、制作水球等试验,激起了同学们探索宇宙的好奇心,点燃了同学们的太空梦。不久,王老师还会进行太空第二讲哦!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拟写标题。 由消息导语部分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出征仪式上,航天员王亚平女儿含泪为妈妈加油”可拟写为:航天员王亚平出征太空,女儿为妈妈加油。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
31、表达。向弟弟介绍王亚平其人,注意称呼恰当,要简介王亚平事迹,语言亲切生动,条理清晰,表达得体。 结合相关内容如“1980年出生”“继2013年执行神舟十号任务之后将再度进入太空”“中国首个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 首个出舱的中国女航天员”“2013 年并在天宫一号为全国 6000 多万中小学生进行了首次太空授课”“太空老师”“2010 年入选中国首批女航天员”等作介绍即可。 示例:小明,王亚平可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呀。她是我国首批女航天员中的一个,已经两次进入太空啦!第一次进入太空时,她在天空给全国 6000 多万中小学生演示了太空实验,是我国首个太空老师,也是至今为止学生数量最多的老师呀!不久,
32、王老师还会进行太空第二讲,你可一定要听听哦! 4. 王亚平和女儿做了约定,为了强化这种约定,就给她讲了很多关于诚信的故事、名人轶事及其名言,请选择不恰当的一项( ) A. 曾子杀猪和商鞅立木 B.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C. 言必信,行必果。 D. 一诺千金 【答案】B 【解析】 【详解】B.这两句诗出自范成大的田家 ,说的是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和诚信无关;故选 B。 二、阅读理解。 (共二、阅读理解。 (共 6666 分)分) 5. 阅读刘长卿的饯别王十一南游 ,完成问题。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33、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注释】落日句:指王十一到南方后,当可看到夕照下的五湖春色。五湖:这里指太湖。汀洲:水中可居之地,这里指江岸。白蘋(p n) :一种水草,花白色。 (1)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叙事,从诗人拉着友人的手不忍离开的场景写起。 B. 颔联承接首联,借“飞鸟”“青山”点出友人踪迹已远。 C. 颈联写景,对仗工整,有“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意境。 D. 尾联抒情,借“汀洲”“白蘋”抒发感情,结束全诗。 (2)古人讲究炼字,常常精心挑选最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来表情达意。请以颔联为例,找出两处表现力极强的字词,进行赏析。 【答案】 (1)A (2)如:“没”字,点
34、出被送的人远去了,诗人依然凝神远眺,更加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不舍。“何处”则点明凝神远眺的诗人,目光久久地追随着远去的友人,愁思绵绵,不绝如缕。“空”一语双关,不仅写出了被送的人渐行渐远,同时烘托出诗人空虚寂寞的心境。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 A.首联中是“挥手”不是“执手”,不是“拉着友人的手”的意思。诗一开始,他的朋友王十一已经登舟远去,小船行驶在浩渺的长江之中。诗人远望着烟水空茫的江面,频频挥手,表达自己依依之情。故选 A。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颔联“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意思是你像一只飞鸟不知归宿何处,留下这一片青山空对着行人。此句中的“没
35、”字,点出被送的人远去了,诗人依然凝神远眺,更加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不舍。“何处”则点明凝神远眺的诗人,目光久久地追随着远去的友人,愁思绵绵,不绝如缕。一个“空”字,不只点出了诗人远望朋友渐行渐远直至消失的情景,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境。回曲跌宕之中,见出诗人借景抒情的功力。 6.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问题。 【甲】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 【乙】 八日,五鼓尽,解船
36、,过下牢关。夹江千峰万嶂:有竞起者,有独拔者,有崩欲压者,有危欲坠者,有横裂者,有直坼者,有凸者,有洼者,有罅者,奇怪不可尽状。初冬,草木皆青苍不凋,西望重山如阙江出其间则所谓下牢溪也。欧阳文忠公有下牢津诗云:“入峡山渐曲,转滩山更多。”即此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 【注】下牢关,今湖北宜昌市西北。本文写于陆游从汉江平原行船首次入西陵峡之时。独拔,孤峰耸立。坼,裂开。罅,缝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互相轩邈_ 鸢飞戾天者_ 千峰万嶂_ 有危欲坠者_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猿则百叫无绝 哀转久绝( 三峡 ) B. 有横裂者 经纶世务者(
37、 三峡 ) C. 有竞起者 沉鳞竞跃( 与谢中书书 ) D. 解船 解衣欲睡( 记承天寺夜游 )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西 望 重 山 如 阙 江 出 其 间 则 所 谓 下 牢 溪 也 (4)翻译下列句子。 有罅者,奇怪不可尽状。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5)这两则材料在写“山”时,都运用了相同手法,却表达了不同的感情。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 (1) . 向远处伸展; . 到; . 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山峰) ; . 落、掉下。 (2)B (3)西望重山如阙/江出其间/则所谓下牢溪也。 (4)有产生缝隙的,奇形怪状描述不尽。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住阳光,即使是
38、在白天,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 (5)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甲文表现出鄙视功名利禄,想要归隐的情怀;乙文表现出作者由平原初次见到崇山峻岭时的惊叹(对自然力量的崇敬) 。 【解析】 【分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句意:仿佛竞相向高处和远处伸展邈:向远处伸展。 句意: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追逐名利的人。戾:至,到。 句意:江两岸千山万壑。嶂: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山峰) 。 句意:有高危将掉下的。坠:落、掉下。 【小问 2 详解】 本
39、题考查一词多义。 A.绝:动词,消失/动词,消失; B.者:代词,的山/代词,的人; C.竞:动词,争着/动词,争着; D.解:动词,解开/动词,解开; 故选 B。 小问 3 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向西看去,重山如阙,长江从山间出来,这就是下牢溪。“西望重山如阙”写山的形状,“江出其间”写江,“则所谓下牢溪也”写河流名,故断为:西望重山如阙/江出其间/则所谓下牢溪也。 【小问 4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重点词:罅,缝隙;可,可以。 重点词:横柯,横斜的树枝
40、;上,在上面;蔽,遮蔽。 【小问 5 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结合“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和“夹江千峰万嶂:有竞起者,有独拔者,有崩欲压者,有危欲坠者,有横裂者,有直坼者,有凸者,有洼者,有罅者,奇怪不可尽状”,可见两文都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结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意思是“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追逐名利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 (就会)流连忘返”,甲文表现出鄙视功名利禄,想要归隐的情怀。结合“欧阳文忠公有下牢津诗云:入峡山渐曲,转滩山更多。即此也”,意思是“欧阳文忠公(欧阳修
41、)有下牢津的诗这么说:入峡山渐曲,转滩山更多。说的就是这个”,乙文表现出作者由平原初次见到崇山峻岭时的惊叹(对自然力量的崇敬) 。 【点睛】参考译文 甲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耐寒常绿的树, (高山)凭依山势,争着向上,仿佛竞相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它们)争相比高远,笔直地向上指向(天空) ,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向鸣叫,鸣声谐而动听。 (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 (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追逐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 (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
42、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乙 八日,五鼓尽的时候,解开船只, (我)过下牢关。江两岸千山万壑,有群峰竞起的,有孤峰耸立的,有崩裂欲压的,有高危将掉下的。有横向裂开的,有竖向裂开的,有凸起的,有低陷的,有产生缝隙的,奇形怪状描述不尽。初冬的天气,草木长青。向西看去,重山如阙,长江从山间出来,这就是下牢溪。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有下牢津的诗这么说:“入峡山渐曲,转滩山更多。”说的就是这个。 7. 辨析“红星”。下列内容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加拿大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1936 年 6 月,他冒着生命危险,访问陕
43、甘宁边区,切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 B. 作品原名西行漫记 ,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纪实性作品。 C. 作者在作品中采访了一大批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如毛泽东、彭德怀、邓小平、林伯渠等革命领袖。 D. 这部作品的意义不仅在于记录了作者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E. 作者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答案】AC 【解析】 【详解】A埃德加斯诺是美国人,不是“加拿大”的; C作者没有采访邓小平、林伯渠; 故选 AC。 8. 点赞“红星”。请观察图表根据作者对红军将
44、领的评价,按要求填写人物姓名或者人物特点。 人物姓名: _ _ 人物特点: _ _ 【答案】 . 毛泽东 . 朱德 . 阶级意识强 . 武艺高强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 :由“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认真研究哲学的人,有相当深邃感情的人”可知这是毛泽东; :由“创造了中国革命化军队在游击战中不可轻侮的战斗力”可知这是朱德。 :由“阶级感最强”可概括出:阶级意识强; :由“有一种黑豹的优美风度”“不失轻巧矫捷”可知武艺高强。 9. 赏读“红星”,学习英雄精神。 机不可失。必须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
45、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靠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敌人的大部分子弹都迸了开去,或者落在对岸的悬崖上。 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他们自己的斗志受到了影响,也许他们故意开乱枪不想打死
46、他们,也许有些人暗中祈祷对方冒险成功! 终于有一个红军战士爬上了桥板,拉开一个手榴弹,向敌人碉堡投去,一掷中的。军官这时急忙下令拆毁剩下的桥板,但是已经迟了。又有几个红军爬了过来。敌人把煤油倒在桥板上,开始烧了起来。但是这时已有二十个左右红军匍匐向前爬了过来,把手榴弹一个接着一个投到了敌军机枪阵地。 突然,他们在南岸的同志们开始兴高采烈地高呼:“红军万岁!革命万岁!大渡河三十英雄万岁!”原来白军已经仓皇后撤!进攻的红军全速前进,冒着舔人的火焰冲过了余下的桥板。纵身跳进敌人碉堡,把敌人丢弃的机枪掉过头来对准岸上。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阅读上面选段,回答下面问题。 (1)选段记述的是红星照耀中国中的
47、 事件。 (2)试分析第段的表达效果。 【答案】 (1)飞夺泸定桥 (2)侧面描写。通过猜想刻画四川国民军的表现和心理,衬托飞夺泸定桥时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舍生忘死、大义凛然的革命主义精神,表达作者对红军战士这种大无畏精神的高度赞美之情。 【解析】 【分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阅读理解。 结合选段中的“必须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可知,选段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 “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
48、?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他们自己的斗志受到了影响,也许他们故意开乱枪不想打死他们,也许有些人暗中祈祷对方冒险成功”,这些句子是四川军队面对红军时的心理活动描写及有关表现,属于侧面描写。通过这些四川国民军的猜想,表现他们的畏惧心理,从而衬托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舍生忘死、大义凛然的革命主义精神。更通过“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的议论表达作者对红军战士不畏牺牲的高度赞美之情。 10. 阅读杨暄的“轻”阅读的分量并不轻 ,回答问题。 数字时代,信息如海。不知不觉间,人们开始觉得,读书变“轻”了。 的确“轻”了不少。厚重典籍浓缩于方寸之间,指尖滑动取代了书页翻动。行囊里不必随身携带图书,书
49、房中也不至于因为汗牛充栋而变得拥挤逼仄。阅读的载体变轻薄了。书桌台灯让位给指尖掌上,移动阅读、零碎阅读成为日常。阅读的场景变轻松了。电纸书、有声书、立体书,在技术与设计的改变下,册页打通视觉、听觉的区隔。阅读的方式变轻巧了。 不同时代,都会产生每个时代独有的阅读体验与记忆。从纸上到“指上”,阅读一直在变“轻”,选择也更加个性、更加多元,这是社会与科技的进步。变“轻”,是潮流,不可逆,当然也无需逆。 有人说, “轻”阅读固然有轻量、 便捷的优势, 也有轻浅、 碎片之弊。 言下之意, 阅读还是应该“重”一点,在有限的时间里多读经典,以“重”阅读、深阅读来抵抗片段化阅读、碎片化思考。 其实不然。“轻
50、”阅读,指的是追求开卷之轻便,体验之轻灵。形式的“轻”与内容的“重”,二者并无矛盾,不必人为对立。轻便的阅读渠道,更有助于读者触及有分量的优质内容。 人们常说,阅读能滋润精神世界,涵养品格气质,挣脱欲望束缚,使人生变得轻盈。这是阅读的魅力。读书,不是为了应付外界需求,而如人所言,是“使自己成为一个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从这个角度而言,如今的“轻”阅读,其实分量并不轻,能为人生“增重”,能为心灵赋彩,也能为衡量成功的标尺添加更多刻度。或许,这就是阅读的“轻重”辩证法。 曾经翰墨书香,如今手不释“机”。现代社会的高度数字化,给阅读生态带来空前巨大的影响。大量的碎片、低质、冗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