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科版六年级上教科版六年级上 1 1.2.2怎样放得更大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课题 怎样放得更大 单元 1 学科 科学 年级 6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 2 课。在上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已经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其放大倍数也越大。但是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聚焦部分引导学生提出“怎样才能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呢?”的问题。探索部分分为三个环节: 一是引导学生操作显微镜, 将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 调节合适的距离并固定,让学生在其过程中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能使图像放得更大; 二是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微小物体,比较和肉眼观察的不同之处,并记录
2、新的发现;三是认识实验室常用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包括目镜、物镜、调节旋钮、载物台和反光镜。本课中不涉及实验室显微镜的使用,这就需要学生通过比较自制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的异同,来了解光学显微镜每个结构的功能。拓展部分主要是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了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及其在观察对象上的变更,在比较中体会到技术的改进为科学研究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作用。 学情分析 在第 1 课中,学生已经认识了放大镜的基本特点,掌握了利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凸度有关。 本课需要学生在观察的同时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对观察所得进行记录。学生在之前的科学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并能用简单的词
3、句进行记录。这些知识和技能储备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 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3.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它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利用两个凸透镜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 在观察过程中,能通过调节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找到大而清晰的图像。 科学态度目标 1. 乐于参与自制显微镜的活动。 2. 体会科学家对科学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 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 认识到科学的不断
4、发展会促进技术的不断改进, 而技术的改进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重点 用两个放大镜组装成一个简易显微镜,并用它进行观察记录。 难点 放大镜之间距离的调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放大镜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这是某同学分别用 5倍、 10 倍和 20 倍的放大镜观察国槐树虫卵的情形,你有什么发现? 回答,思考 让学生体会到仅仅用肉眼和放大镜来观察微小的物体是不够的,需要有能让图像放得更大的方法 发现:图像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 思考:想观察更清晰的图像怎么办? 2.请用放大镜观察皮肤,你观察到了什么? 明确: 表面是由许许多多隆起的皮丘和凹陷的皮沟组织成的
5、。还有许多凹下去的小孔,及长毛的开口即毛囊口,毛囊口内长有毫毛。 3.人体的皮肤是由细胞组成的。用放大镜能观察到吗? 明确:观察不到。 思考: 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怎样才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呢? 观察,交流,思考 或仪器,从而引出课题怎样放得更大。 讲授新课 一、探索 我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看看能否把物体放得更大。 实验器材: 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卡纸、直尺、铅笔、美工刀、双面胶 (一)相同倍数的凸透镜组合 1.组合过程 用一个放大镜观察书上较小的文字,在图像清晰的前提下,看看能放多大。 在第一个放大镜下增加一个放大镜,并和第一个放大镜相互平行。 上下移动第二个凸透镜,观
6、察到最大的清晰图像。 反复移出、移进第二个放大镜,比较观察到的图像大小。 2.动画演示。 3.温馨提示:操作要领 平行放置 上下移动 清晰的像 4.观察发现 两个放大镜比一个放大镜放大物体的图像会更 认识器材 组合 观看 交流 两个放大镜平行组合下,能让物体图像放得更大一些。并在观察过程中,发现两个放大镜之间需要调节合适的距离,才能使观察的 图 像 大 而 清晰。 大。 组合时两个放大镜要平行摆放。 在先固定一个放大镜的情况下,从下边放第二个放大镜。 组合时要调整位置,才能把物体的图像放的更大。 (二)不同倍数凸透镜组合 1.两个倍数不同的凸透镜怎么组合才能使物体的图像放大效果最好?请用倍数不
7、同的图透镜组合观察直尺 1 厘米的格子,有什么新发现? 实验交流: 5 倍在上,10 倍在下 ,图像放大效果最好。 5 倍在上,20 倍在下 ,图像放大效果最好。 2.观察发现 上边的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小于下边的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放大效果好。 (三)固定凸透镜 我们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放大倍数比一个放大镜更高,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解脱不了双手,一旦手动了,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导致图像清晰度和放大倍数发生变化。怎样固定两个放大镜? 明确: (1)保持两个放大镜之间的最佳距离不变,另一名同学用尺子测量出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并记录。 怎么测量两个凸透镜的最佳距离? 测量两个镜框的中心点
8、之间的距离 测量两个镜框上边缘与上边缘之间的距离 测量两个镜框下边缘与下边缘之间的距离 (2)将测量好的距离在卡纸上裁剪好。 (3)将裁剪好的卡纸固定在两个放大镜的外围,用双面胶进行固定,留一个缝,让放大镜的手柄露出来。 (4)用这样组合固定好的放大镜进行观察就比较方便了。 跟视频学习制作。 (四)观察 1.用组合凸透镜观察蚜虫、食盐和面粉,看看是否也能把看到的图像放得更大。 观察记录: 实验观察 交流 测量 固定 看视频制作 观察,记录, 不同倍数的放大镜怎样组合效果更好。 动手制作简易显微镜,不仅要固定 好 两 个 放 大镜,还要让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保持为大而清晰的测量值。制作时需要两个
9、同学密切配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通过对多个对象进行观察及观察方式的对比,进食盐:每个颗粒都是规则的立方体。 面粉:是由许多小颗粒组成的。 蚜虫:有触角、足和翅膀。 2.用自己组合的凸透镜观察身边更多的物体,看看是否也能把看到的图像放得更大。 二、研讨 1.怎样组合凸透镜,才能使图像放得更大? 明确: 两个放大镜需要平行放置,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清晰度和放大倍数,要观察到较大且清晰的图像需要找到两个放大镜之间的最佳距离。 2.观察学校实验室用的显微镜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3.我们的组合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哪个部分? 三、拓展:阅读资料,梳理显微镜
10、发展历程 在 17 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明显提高放大倍数。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外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作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 为了观察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分析,归纳 回答 阅读资料 比较,交流 阅读,分析 一步发现自制的显微镜能有效提升放大的倍数,同时也认识到放大倍数的提高能够让我们发现事物更多的细节。 通 过 观 察 和 比较,发现光学显微镜和自制显微镜原理一样,也是利用两个放大镜组合来进行观察。让学生认识光学显微镜的优点在于其具有稳定的结构以及观察和操作上的便利。 体会科技进
11、步给人 类 带 来 的 益处。 镜等更先进的观察仪器。用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 200 万倍。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显微镜的发展史,科技进步史: 显微镜价值: 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四、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近期,开封市迎来了新冠疫苗接种的高峰期。在疫苗问世前,科学家借助( )观察到了新冠病毒,并对其进行了无数次的研究。 A放大镜 B光学显微镜 C电子显微镜 2观察肉眼看不到的物体会用到下面哪种工具( )。 A平面镜 B护目镜 C显微镜 3下列方法中,能使观察到的物体放得最大的是( ) A调整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之间的距离 B
12、移动放大镜与观察者眼睛的距离 C移动放大镜与被观察物体之间的距离 4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要选用两个( )的放大镜最好。 A一样大,放大倍数也相同 B一样大,放大倍数不相同 C都可以 (二)判断题 1.光学显微镜是一种能把物体放得最大的仪器。( ) 2. 把两个放大镜叠在一起,就能看到更大、更清晰的物体图像。( ) 练习 完成达标测评 3.普通的显微镜看不到微小的病毒。( ) 4.制作简易的显微镜应选取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凹透镜。( ) 5.显微镜比放大镜看到的细节更多,视野更大。( ) 6.显微镜中的目镜和物镜其实就是两个凹透镜。( ) 五、作业布置 查阅资料,了解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进一步理解显微镜的作用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它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 总结课堂 板书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