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2年统编版七年级语文必考文言文重点知识梳理

    • 资源ID:219264       资源大小:76.46KB        全文页数:3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2年统编版七年级语文必考文言文重点知识梳理

    1、统编统编版版七年级语文七年级语文必考文言文重点知识梳理必考文言文重点知识梳理 陈太丘与友期行重点知识陈太丘与友期行重点知识 一、重要字词重要字词 1.【日中】 正午时分 2.【舍】 去 丢下(他)离开。舍:舍弃。 3.相【委】而去 舍弃(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4.去后【乃】至 才 5.下车【引】之 拉,牵拉 6.入门不【顾】 回头看 7.【尊君】在不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待【君】久不至 对别人的尊称,是“您”的意思 君与【家君】期日中 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二、通假字通假字 尊君在【不】 fu,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三、古今异义古今异义 1.【期】行 约定 日期 (期行:相

    2、约同行) 2.舍【去】 离开 到,往 四、特殊句式特殊句式 (1)过中不至 省略主语“友”,应为“过中(友)不至”。 (2)太丘舍去 省略宾语“之”,指“友”,应为“太丘舍(之)去”。 (3)去后乃至 省略主语“太丘”“友”,应为“(太丘)去后(友)乃至”。 五、重点句翻译重点句翻译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译】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时分。 2.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译】(朋友)过了中午还没有到,太丘丢下(他)而离开,(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3.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译】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说:“(我

    3、父亲)等您很久您还没来,已经离开了。” 4.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和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5.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朋友感到很惭愧,(于是)下了车子想拉他(元方)。元方头也不回的走进房门。 六、课文理解课文理解 1. 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世说新语的方正篇,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文章写了陈元方对父亲朋友不礼貌的言行进行反驳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做事要守约定、讲诚信、懂礼貌,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 2. 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世说新语的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

    4、陈元方的“方正”? 【析】陈太丘依照约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七岁儿童元方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他们身上体现的是古人崇尚的“诚信”理念。 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省,反而怒骂别人;陈元方据理抗辩,小小年纪就表现出“方正”之气: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3. 你怎样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 【析】我赞成元方的做法:一个失信于人、语言粗鲁的人,其品行恶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率真,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

    5、,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我不赞成元方的做法:我觉得元方的做法不太好,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不失为有识之士,就应该给人改错的机会,不应用同样的不礼貌的方法待人。 4. 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 敬辞类:抬高美化对方 令 令尊、令堂、令郎、令爱 惠 惠顾、惠存、惠赠 垂 垂问、垂询、垂念、垂爱、垂青 赐 赐教、赐复 高 高见、高论、高寿、高龄、高就、高朋、高邻、高足 贤 贤弟、贤侄 奉 奉送、奉还、奉劝、奉陪 贵 贵干、贵庚、贵姓 其他 久仰、劳驾、赏光、赏脸、贵姓、贵庚、大作、大驾 谦辞类:压低自己 家 家父、家严、家君、家母、家慈 舍 舍弟、舍妹 小 小弟、小儿、小女、小店、小生、晚生、

    6、晚学 愚 愚见、愚见 拙 拙作、拙著、拙见、拙荆 敝 敝人、敝姓、敝校 鄙 鄙人、鄙见 其他 寒舍、见教、见谅 论语十二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章重点知识 一、重要字词重要字词 1.【子】曰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人不知,而不【愠】 yn 生气,恼怒 3.不亦【君子】乎 指有才德的人 4.【吾】 人称代词,我 5.【三省】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6.【为】人谋 wi 替 (替人谋划事情) 7.为人谋而不【忠】 竭尽自己的心力 8.与朋友交而不【信】 诚信 9.【传】不习乎 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0.三十而【立】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11.四十而不【惑

    7、】 迷惑、疑惑 12.五十而知【天命】 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13.六十【耳顺】 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14.七十而【从心所欲】 顺从意愿 15.不【逾矩】 越多法度 逾:越过 矩:法度 16.学而不思则【罔】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7 思而不学则【殆】 疑惑 18.人不【堪】其忧 能忍受 1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仁德 者:代词,人 20.【饭疏食,饮水】 吃粗粮,喝冷水 (汤:热水) 21.【于】我如浮云 介词,对,对于 22.必有我师【焉】 =于此,在其中 23.择其【善者】而从之 好的方面,优点 24.

    8、【逝】者如【斯】【夫】 逝:往、离去 斯:代词,这,指河水 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25.【三军】可【夺】帅也 三军:指军队 夺:改变 26.【匹夫】不可夺志 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27.博学而【笃志】 坚定志向。笃:坚定 28.【切】问而近思 恳切 29.【仁】在其中矣 仁德 二、通假字通假字 1.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 2.十【有】五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三、词类活用词类活用 1.【时】习 名词作状语,按时温习 2.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作状语,每天 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四、特殊句式特殊句式 不亦乎? 不也吗?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

    9、问 五、理解性背诵及翻译理解性背诵及翻译 1. 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表达心情。 【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2.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3.曾子每天从以下方面来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4. 孔子强调应该循序渐进进德修业的语句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0、。 【译】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越出规矩。 5. 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 6. 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7. 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贤哉,回也!一箪食,

    11、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译】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呀!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呀,颜回! 8. 孔子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9. 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0. 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那么,怎样学习呢?应该善于向周围有

    12、长处的人学习,即“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11.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本文于此类似的表述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3.孔子对于时间流逝感慨的句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4.孔子强调要坚守志向的句子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13、 15.孔子认为提高个人修养的方法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六、课文理解课文理解 1. 论语,儒家经典,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 中庸 孟子合称为“四书”。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2. 论语中的传统文化核心观念 (1)君子:与“小人”相对,有二义:一指身份,即出所贵族的人;二指修养,即有德行学问的人。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里用第二义 (2)忠:指尽心尽意,是与他人相处的道理,不仅臣对君而言,也包括其他人。 例: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14、交而不信乎? (3)义:即“宜”,是行为的尺度。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道德的本体。仁义相连,仁是发端,义是体现。 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 论语十二章中关于“修身”的论述及观点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对人宽容理解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在其位谋其政,认真负责;和朋友真诚以待,言而有信。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循序渐进的提高个人的修养 (4)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

    15、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安贫乐道,不攀比,不拜金主义,不断提升自己的本领和个人修养 (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安贫乐道,不攀比,不拜金主义,不断提升自己的本领和个人修养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端正态度,虚心向他人学习 (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坚定志向,不怕困难 (8)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坚定志向,不怕困难,广泛学习,多发问求教并思考当前自身做的够不够 4. 论语十二章中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论述及观点 (1)子曰:“学

    16、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及时复习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及时复习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及时复习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兼备;独立思考,举一反三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培养学习兴趣,找到学习的意义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经常和同学互相切磋交流,虚心学习 (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5. 论语中的成语 (1)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

    17、好地认识现在。 (2)不耻下问:是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学识或地位不及自己的人请教。 (3)诲人不倦:指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4)后生可畏:青年人有更多的发展可能,令人期待 (5)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6)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7)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 (8)众星拱北:拱,环绕,拱卫;北,指北极星。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9)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

    18、仰追求的迫切。 (10)见贤思齐: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诫子书重点知识诫子书重点知识 一、重要字词重要字词 1.【诫】子【书】 诫:告诫、劝勉 书:书信 2.【静】以修身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3.【淡泊】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4.【无以】 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以:拿来 5.【明志】 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6.【致远】 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7.【广才】 增长才干 广:增长 8.【淫慢】 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9.【励精】 振奋精神。 励:振奋 10.【险躁】 轻薄浮躁 险:轻薄 11.【治性】 修养性情 治:修养 12.年与时

    19、【驰】 疾行,指迅速逝去。 13.【枯落】 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14.之 (1)学而时习【之】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2)君子之行 的 15.夫 f (1)【夫】君子之行 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2)逝者如斯【夫】 语气词,放在句末,表示感叹 二、理解性背诵及翻译理解性背诵及翻译 1. 诫子书的中心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以宁静心绪来涵养德行,以节俭生活来培养品德。 2.对“静”的价值进行阐发,说明“静”与志向关系的语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不能够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够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先正后反,论述

    20、“静”与“学”“才”“志”关系的语句是: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4.从反面说明不“静”的害处,实际彰显“静”的价值的语句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从反面论述,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的句子是: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

    21、来得及! 三、课文理解课文理解 1. 诫子书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后任蜀国丞相,代表作有出师表等。 2.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析】文中关于“志”的语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志无以成学”。 “志”与“学”的关系:重视“志”的作用, (1)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 (2)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意谓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3.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这几

    22、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析】成才要具有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第二个条件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者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狼重点知识狼重点知识 一、重要字词重要字词 1.【缀】行甚远 紧跟着走了很远 缀:连接、紧跟 2.一狼仍【从】 跟从 3.两狼之【并】【驱】【如故】 并:一起 驱:追随、追赶 如故:跟原来一样 4.

    23、屠大【窘】 处境困迫,为难 5.【受其敌】 遭受它们的攻击 6.【顾】野有麦场 看,视 7.【积薪】 堆积柴草 8.【苫蔽】成丘 覆盖、遮盖 9.【弛】担释刀 解除、卸下 10.【径去】 径直离开 径:径直 去:离开 11.【意】【暇】甚 神情很悠闲 意:这里指神情、态度 暇:从容、悠闲 12.屠【暴】起 突然 13.止露【尻】尾 屁股 14.【假寐】 假装睡觉 寐:睡觉 15.【盖】以诱敌 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16.狼亦【黠】矣 狡猾 17.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变诈:巧变诡诈 几何:多少,能有多少 18.【止增笑耳】 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19.【眈眈相向】 瞪眼朝着屠户 眈眈:凶狠注

    24、视的样子 20.目似【瞑】 闭上眼睛 21.【少 sho 时】 一会儿 22.【顷 qn刻】 一会儿 23.【久之】 时间长了 24.止 (1)【止】有剩骨 仅,只 (2)一狼得骨【止】 停止 25.敌 (1)恐前后受其【敌】 敌对,这里是动词,胁迫、攻击的意思。 (2)盖以诱【敌】 名词,敌人 26.意 (1)【意】暇甚 神情、态度 (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意图、打算 27.乃 (1)屠【乃】奔倚其下 于是、就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才 28.之 (1)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2)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

    25、不译。 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助词,调整音节,不译。 例:久【之】 (4)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例:又数刀毙【之】 (它,指狼) 学而时习【之】 29.以 (1)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来。 例:【以】攻其后也。 盖以诱敌 (2)介词,把。 例: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 (3)介词,用。 例:【以】刀劈狼首 (4)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例: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0.其 (1)第三人称代词,表示领有,“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他、她、它” 例:恐前后受其敌【遭受它们的攻击。】 屠乃奔倚其下【指麦秸垛的下面】 屠自后断其股【指狼的

    26、大腿】 场主积薪其中【指麦场中】 (2)其中的 例:其一犬坐于前【指两只狼的其中一只】 二、词类活用词类活用 1.名作动 例:(1)狼不敢前【名作动,向前】 (2)一狼洞其中【在积薪中打洞。洞,洞穴,名作动,这里指挖洞】 2.名词作状语 例:(1)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2)意将隧入【从通道进入。隧,通道,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三、特殊句式特殊句式 1.倒装句 投以骨 状语后置,应为“以骨投(之)” 2.省略句 (1)场主积薪其中 省略介词,应为 “场主积薪(于)其中” (2)一狼洞其中 省略介词,应为 “一狼洞(于)其中” 四、翻译四、翻译 1. 途中两狼

    27、,缀行甚远。 【译】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2. 屠惧,投以骨。 【译】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投给狼。 3.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译】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仍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4.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译】屠户处境很困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5.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译】(屠户)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6.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译】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7.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译】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8.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8、。 【译】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9.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译】时间长了,那只狼的限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10.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译】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11.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12.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译】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了。 13.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14

    29、.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五、课文理解课文理解 1. 狼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本文写了屠户回家途中遇狼杀狼的故事。 2.“狼亦黠矣”,狼的“黠”体现在哪里? 【缀行甚远】 初遇屠夫的时候狼已经表现出了“黠”的特点。狼在天色已晚的情况下遇到独自行走的屠夫,两狼对一人,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但狼并没有直接攻击,一下子把人吃掉,而是先“缀行甚远”。“缀”是紧跟的意思,这个“缀”字不仅写出了狼对屠夫穷追不舍的贪婪;而且也写出了两狼在试探屠夫有没

    30、有反抗的能力,尾随跟踪,寻找机会吃掉屠夫。 【并驱如故】 在屠夫扔出骨头想要让狼放弃追击的时候,狼的表现能体现它们“黠”的本性。两只狼面对骨头的诱惑是“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后”“前”这两个词区分了两狼,特别具有空间感。“一狼止”“一狼从”“后止”“前至”体现两狼相互配合,交替吃骨,紧追屠夫,使屠夫完全没有脱身的可能,这两只狼真是狡猾! 【眈眈相向】 狼的“黠”体现在相持阶段它们不仅不冒进,还和屠夫打起了心理战。在屠夫已经找到有利地形,背倚柴草堆,卸下担子,手持钢刀,准备和狼决一死战时,狼的反应是“不敢前,眈眈相向”。“不敢前”说明狼对屠夫手中的钢刀是畏惧的,它并没有贸

    31、然攻击,而是“眈眈相向”,瞪着眼看着屠夫,说明狼仍不肯放弃,继续用眼神向屠夫施加压力,既贪婪又狡猾。 【兵分两路】 狼的“黠”最突出的表现是它们兵分两路,前后夹击屠夫。在双方陷入僵局的时候,狼很快改变了策略。文中说“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少时”是很短的时间,说明两狼很快想出了对策。两个“一”写出两只狼分头行动,也可见其狡猾。“径去”说明狼毫不犹豫地离开,可见它另有图谋。 前狼是“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是指很长时间,这写出了前狼假寐,为后面的狼争取时间。而且“似瞑”和“暇甚”都在描写狼假寐时的状态,强调狼悠闲放松状态的逼真。这些都是狼刻意表现出来的,目的是迷惑屠夫

    32、,可见其狡猾。在前狼假寐诱敌的时候,后狼则是“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洞”写出刚才直接离开的另一只狼在柴草中打洞的动作,它的目的是“隧入” “攻其后”,而且它“身已半入,止露尻尾”,马上就能和前狼形成夹击,吃掉屠夫了。这两只狼一静一动,诱敌偷袭,分工合作,狡诈阴险。 3.狼如此狡黠,却在与屠夫的交锋中“顷刻两毙”。请你默读课文,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原因。 角度一:狼的失败因为遇到了更强的对手屠夫 (1)屠夫的冷静果敢使他战胜了狼。屠夫在狼紧随其后,腹背受敌时, “顾野有麦场”。“顾”是回头看的意思,说明屠夫在这样紧急关头还能冷静地观察四周,利用有利地形扭转劣势。 (2)屠夫的细心谨慎让他成为

    33、最终的胜利者。“转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屠夫转身看向柴草堆时小心翼翼、谨慎的样子。“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的“亦”承接了上文屠夫出其不意杀死前狼的行动,也写出了他砍断后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的果断,体现出屠夫勇敢且细心,不给狼任何反击的机会。 (3)屠夫很有智慧。因为两只狼前后夹击,不仅摆出悠闲自得“假寐”的姿态来迷惑屠夫,还在屠夫视线不及的柴草堆之后打洞来攻击屠夫。屠夫却识破了狼的诡计,完全没有被迷惑,才能杀死两只狼。 (4)屠夫能正确认识狼,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最初屠夫晚归,天色已暗,四面无人,他独自面对两狼,孤立无援,心里自然会产生一种怯懦。从屠夫“惧”并向狼投骨可以得知,屠夫此时并没有意

    34、识到狼的贪婪,把希望寄托于狼的放弃。 而在骨投完后,两狼还是紧跟不舍,屠夫的情绪由“惧”转变为“大窘”“恐”,这时屠夫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毫无效用。于是他立刻四面观察,寻求方式自保。他勇敢地拿起刀,不畏与狼正面对抗。从中可以看出他已经认识到狼阴险狡诈的本性。屠夫看见狼似乎放松了之后,没有放松警惕。而是选择“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他不为表象所迷惑,也不对自己的敌人仁慈,当机立断地解决面前对手。最后,屠夫在杀死一狼之后,并没有想也不想直接离开,而是保持谨慎。因为他已经认识到了狼的狡诈。于是他“转视积薪后”,识破了狼的奸计,杀死了打洞的狼,斩断了潜藏的危险。这样他才获得了胜利。 角度二:狼的

    35、失败恰恰是因为它自己 (1)狼因为贪婪而送命。最初屠夫是畏惧狼的,并没有想和狼对抗,只是想尽快脱身。而两只狼已经从屠夫那里得到了他所有的骨头,却仍然穷追不舍,逼得屠夫和自己生死相搏。最后才会双双毙命。 (2)狼因为狡黠而送命。狼自以为自己聪明,它们分兵两路。一只犬坐于前,假装睡觉,牵制屠夫;一只在后面打洞,准备攻其不备。但是屠夫恰恰抓住了狼力量分散的机会,将它们逐个击破,才战胜了它们。如果两狼从正面攻击,屠夫不一定能够取胜。 3.找出能概括文章中心的语句,这则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析】中心句:“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道理: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妥协

    36、让步,要灵活机智,凭勇气和智慧方能胜利。 对待阴险狡诈的恶势力,要善于识破他们的假象。 3除恶务尽,要像屠夫齐毙两狼那样不留后患。 4.与狼有关的成语,据此分析“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形象。 狼狈为奸:传说狈是一种兽,前腿特别短,走路时要趴在狼身上,没有狼,它就不能行动。比喻互相勾结做坏事。 狼奔豕突:像狼和猪东奔西撞一样。形容成群的坏人到处乱窜破坏。 如狼似虎:像狼和虎一样凶狠。比喻非常凶暴残忍。 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狼心狗肺:形容人凶险狠毒或忘恩负义。 狼子野心:比喻凶暴的人用心狠毒,野性难改。 鬼哭狼嚎: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含贬义)。 引狼入室:比喻把敌人或坏人引入内部,

    37、招来灾祸。 狼狈不堪:狼狈:窘迫的样子。困顿、窘迫得不能忍受。形容非常窘迫的样子。 鹰视狼步:象鹰那样看东西,象狼那样走路。形容为人阴险狠毒。 狼烟四起:四处有报警的烽火,指边疆不平靖。 【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中,狼是罪恶的代名词,它贪婪、凶狠、残忍、阴险、狡猾。与狼有关的成语大都是贬义词,体现了汉文化对狼的排斥。 六、拓展阅读:狼另外两则+狼子野心 (一)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

    38、,逡巡近视之,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三)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流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狼子野心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

    39、阻之不使前也。乃杀之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憞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注释: 畜(x)养。 厅事:住所地堂屋。 俟:等待。 信不诬哉:确实不虚妄啊。诬,虚假、虚妄。 遁逸:逃跑。 贻患:留下祸患。 穿井得一人重点知识穿井得一人重点知识 一、重要字词重要字词 1. 【溉汲】 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 2. 【及】其家穿井 待,等到 3. 【穿】井 挖掘,开凿 4. 国人【道】之 讲述 5. 丁氏【对】曰 应答,回答 6. 得一人之使 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7. 【不若】无闻也 不如

    40、 8.之 (1)的 例:宋【之】丁氏 (2)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例:有闻而传【之】者 国人道【之】 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9.于 (1)表被动 例:闻之于宋君(表被动) (2)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向。 例: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3)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从/在。 例: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二、古今异义古今异义 1.【国人】道之 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指一个国家的人民 三、词类活用词类活用 【闻】之于宋君 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闻,知道、听说,使动用法,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四、特殊句式特殊句式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介词结构后置,“宋君令人于丁氏问之”。 五、重

    41、点句翻译重点句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译】国都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送过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2.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译】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六、课文理解课文理解 从穿井得一人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析】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杞人忧天重点知识杞人忧天重点知识 一、重要字词重要字词 1.身【亡】所寄 w,无,没有 2.因往【晓】之 告知,开导 3.【其】人曰 指示代词,那 4.【只使】坠 纵使,即使 5.奈何/奈何 (1)【奈何】忧崩坠乎? 怎么,为什么 (2)【奈地坏何

    42、】 怎么办 6.因 (1)【因】往晓之 副词,于是,就 (2)未若柳絮【因】风起 趁、乘 7.人称代词 (1)【吾】穿井得一人 我 (2)【若】屈伸呼吸 你 二、古今异义古今异义 亦不能有所【中伤】 伤害;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 三、通假字通假字 【舍】然 舍,同“释”sh,解除、消除 消除疑虑的样子(形容词+然:的样子) 四、重点句翻译重点句翻译 1.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译】日月星辰也是气积聚的东西中那些能发光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2.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那个杞国人消除疑虑放心了,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消除疑虑

    43、放心了,非常高兴。 五、课文理解课文理解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析】 1. 讽刺那种害怕不可能发生的在和、徒然自扰的庸人。 2. 对一种事物认识不足、了解不够,难免会产生畏惧心理。 3. 要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列子之后的一些文人已经将“杞人忧天”引申到政治生活方面,借以表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寓意。如李白梁父吟:“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正是以杞人自喻,抒发为国事操心而受到排挤的苦闷。文天祥赴阙:“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在南宋危亡关头,他借“精卫填海”和这则寓言表达了自己力挽狂澜的决心与抱负。 孙权劝学重点知识孙权劝学重点知识 一、重要字词重要字词 1.权

    44、【谓】吕蒙曰 对说 2.卿今【当涂】掌事 当道,当权 3.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托 以:用 务:事务 4.【治经】 研究儒家经典。 治:研究 5.【但】当【涉猎】 但:只,只是 涉猎:粗略地阅读 6.【见】往事 见:了解 7.【孰】若孤 谁 8.蒙【乃】始就学 于是、就 9.【及】鲁肃【过】寻阳 及:到,等到 过:经过 10.【今者】【才略】 今者:如今,现在 才略:才干和谋略 11.【非复】吴下阿蒙 不再是 12.【更】刮目相待 重新 13.更【刮目相待】 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擦拭 1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知晓事情 15.以 (1)【以】军中多务 用 (2)自【以

    45、】为大有所益。 与“为”连用译为“认为” 16.文言文中的语气词 (1)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例: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止增笑耳。 (3)乎: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哉:表示感叹,相当于“啊”。例:幸甚至哉。观沧海 非人哉。 陈太丘与友期行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狼 17.文言文中的称谓语 (1)自称 【孤】常读书 古时王侯的自称 (2)他称 1)爱称 【卿】今当涂掌事 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2)敬称 【大兄】何见事之挽乎! 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子】曰

    46、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18.成语积累 (1)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2)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比喻即使多日不见,别人已有进步,即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人。 二、古今异义古今异义 1.治经为【博士】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学位名称 2.见【往事】耳 历史 过去的事 三、特殊句式特殊句式 蒙辞以军中多务 状语后置,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四、翻译四、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译】你如今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2. 蒙辞以军中多务。 【译】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3.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4.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译】只

    47、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5. 卿言多务,孰若孤? 【译】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 6.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译】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7.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 五、课文理解课文理解 1.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62 年间的史实,书名是宋神宗所赐,“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本文主要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才略

    48、惊人增长,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 2.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说服吕蒙的? 【析】 孙权认为学习对执掌军权的吕蒙来说,尤为重要。 孙权劝学 (1)首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 (2)其次说明了“学”的可能性: 1)当吕蒙“以军中多务”相推辞时,孙权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 2)现身说法,以“卿言多务,孰若孤?”回应了吕蒙的推托; (3)用自己的体会强调学习的作用。 最终,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析】 课文主要是通过鲁肃与吕蒙对话和“结友”,

    49、侧面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 鲁肃与吕蒙论议,惊叹吕蒙今昔的变化“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确实学识进步很快、很大。鲁肃折服,与其“结友”。 启示:(1)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 (2)要虚心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 (3)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态度端正、刻苦努力就能学有所成。 4.通过文章分析可以看出孙权、鲁肃、吕蒙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析】 孙权:善劝; 鲁肃:敬才、爱才; 吕蒙:能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善于学习,刻苦努力。 木兰诗重点知识木兰诗重点知识 一、重要字词重要字词 1. 【当】【户】织 对着门织布。当:对着。户:单扇门板 2.

    50、 【唯】闻女叹息 只 3. 何所【思】/【忆】 思:想 忆:思念 4. 军书【十二】卷/同行【十二】年 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5. 愿【为】【市】鞍n 马 为:介词,为了。 市:买 6. 【旦】辞爷娘去 早晨 7. 万里赴【戎机】 战事 8. 关山【度】若飞 越过 9. 【朔】气传金柝 北方 10. 【策勋】十二【转】 记最大的功。 策勋:记功 转:勋位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 11. 赏赐百千【强】 有余 12. 愿【驰】千里足 希望骑上千里马。驰,赶马快跑。 13. 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城是内城的墙,郭是外城的墙。) 扶将:扶持 14. 【著】我旧时裳 穿 15.


    注意事项

    本文(2022年统编版七年级语文必考文言文重点知识梳理)为本站会员(吹**)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