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12 2 醉翁亭记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写景记游散文的文体特点,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政治理想。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简洁、音韵和谐的特点。 3.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积累本文中的名言警句。 4.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把握其精神实质。 2.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3.熟读成诵,在诵读中积累语感,加深理解。 4.积累常用词,尤其是“也” “而”字的意义和用法,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预习字词。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 2 课时
2、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古代文人历来有一种山水情怀。他们寄情山水,抒怀言志,山水亦因人而胜,因文而名。安徽滁州琅琊山的醉翁亭,便是因了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千古美文醉翁亭记而闻名于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佳作。 二、预习检查二、预习检查 1.重点字音。 环滁(ch) 琅琊(lny) 饮少辄醉(zh) 林霏开(fi) 岩穴暝(mng) 晦明(hu) 伛偻提携(yl) 泉香而酒洌(li) 山肴(yo)野蔌(s) 弈者胜(y) 觥筹交错(gng) 树林阴翳(y) 2.重点词解释。 (1)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 (2)醉翁之意不在酒(意趣,
3、情趣) (3)日出而林霏开(弥漫的云气) (4)云归而岩穴暝(昏暗) (5)野芳发而幽香(花) (6)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7)伛偻提携(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8)泉香而酒洌(清) (9)山肴野蔌(菜蔬) (10)杂然而前陈者(陈列,摆开) (11)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12)弈者胜(下棋) (13)觥筹交错(酒杯) (14)树林阴翳(遮盖) 三、整体感知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4、”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 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 :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 “六一何谓也?”居士曰: “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 “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 “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 2.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以范仲淹为首的数位大臣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欧阳修因为上书为他们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到任以后,他虽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一些政绩。 醉翁亭记就是在这
5、个时期写就的。 3.知识链接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中,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 ,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命名并撰醉翁亭记一文而闻名遐迩。 4.自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 节奏划分示例: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四、合作探
6、究四、合作探究 1.按照朗读节奏划分重点句子。 (1) “山行/六七里”为什么不能划分为“山/行六七里”? 明确: “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 , “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 (2)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明确: “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 “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 2.朗读课文。 (1)听读。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文中“也”字的语气和“而”字的朗读轻重。 (2)正音。(多媒体展示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3)教师明确朗读时的注意事项,组织学生反复诵读课文。 自由读。 自由朗
7、读课文,注意把握节奏,注意读出众多“也”字的语气和“而”字的轻重。 互读。 二人为一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朗读错误,各读一遍,互作评价。 指名读。 指定一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记,集体纠正朗读错误,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齐读。 全班齐读课文,注意避免以前的朗读错误,把握节奏,尽可能地读出不同的“也”字的语气和“而”字的轻重。 3.疏通文意。 四人小组合作,参考课下注释,一人一段,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释的语句,结合学过的文言知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出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五、问题探究五、问题探究 1.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8、或给予解答。 2.成语归纳。 (1)峰回路转:形容山峰、道路迂回曲折。有时也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 (2)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面。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3)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 (4)觥筹交错:酒杯与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3.重点句子翻译。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明确: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 (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
9、乐趣,领会在心间,寄托在酒上。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明确:像那太阳出来之时,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这早晨则自暗而明,晚上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4)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明确:老老少少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的人们出游啊。 (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明确: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6)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明确: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六、课堂小结六、课堂小
10、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和他的名篇醉翁亭记 ,朗读并疏通了字词。 阅读文言文,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可以通过节奏划分来明确文意;若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意后把握节奏划分,原则是不能读破句读。 七、布置作业七、布置作业 1.梳理文章结构。课后再读课文,概括大意,写出内容提纲。 2.熟读全文并试着背诵全文。 3.完成课后习题四、五。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 (PPT 播放滁州琅琊山风景画)欣赏琅琊山风光,集体诵读课文。 二、作业检查二、作业检查 梳理文章结构,概括大意,展示内容提纲。 (以组为单位展示) 明确:第 1 段,介绍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以
11、及命名的经过,解释“醉翁”的含义,表现作者寄情山水寻找乐趣的心情。 (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 ) 第 2 段,写亭外山间景物的美丽可爱,山中早晚以及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千变万化,美妙无比,使人感到乐趣无穷。 (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 第 3 段,写滁州人的游乐和作者同宾客宴饮的欢乐情景,表现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欢快心情。 (描 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 第 4 段,写作者游醉回归的愉快心情,进一步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交代归来后写了这篇醉翁亭记 。 (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 三、合作探究三、合作探究 解读文段,把握文本内容。 1.赏析第 1 段
12、,说说本文是如何引出“醉翁亭”的位置的,作者在此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仿佛一个全景镜头,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坐落在群山之中,并能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环抱之景。接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醉翁亭坐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诸峰之中,视野集中到最佳处。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 ,点山“秀” ,照应上文的“美” 。又写酿泉,其名字透出了泉与酒的关系,好泉酿好酒,好酒叫人醉。 “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后引出“醉翁亭” 。作者利用空间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 2.第 2 段主要
13、写了什么?它和第 1 段有什么联系? 明确:第 2 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写出了其中的“乐亦无穷” 。第 2 段是第 1 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 3.第 3 段同样是写“乐” ,但却是写的游人之乐,作者是如何写游人之乐的? 明确: “滁人游” ,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 “太守宴” ,溪深鱼肥,泉香酒洌,美味佳肴,应有尽有; “众宾欢” ,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如此勾画了游人之乐。 4.作者为什么要在第 3 段写游人之乐? 明确: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
14、层政治清明太平的意味。太守在游人之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是为能与百姓同乐而醉。体现太守与百姓关系融洽, “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 5.第 4 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 四、问题探究四、问题探究 深入解读,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1.结合全文内容,回答:太守是为什么而醉? 明确:为景而醉。第 1 段作者利用空间变换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 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 2 段写山中早晚的阴晴变化,四时景物的迥然不同,这些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含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 “醉翁之意不在酒,
15、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为人而醉。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洌,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太守醉,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为情而醉。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句中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 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 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 境界不高; 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
16、想和抱负。 【 “卒章显志”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 2.精读最后一段,说说哪句话体现了全文主旨,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 明确:主旨句:醉能同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3.本文多处提到“乐” ,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明确:本文中共出现了十个“乐”字,其中有七个集中在最后一段。归结起来,这些“乐”有: (1)山水之乐; (2)宴饮之乐; (3)禽鸟之乐; (4)滁人之乐; (5)太守之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
17、文者” ,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 ,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下笔成文的自负。 4.读完全文后,你觉得该如何理解作者的“醉翁之意”? 明确:我们可从文本、作家个性和创作背景三个方面来考虑。 (1)从文本来看,全文共用了十个“乐”字,可谓贯穿全篇。文章风格淡雅闲远,绝不是正话反说、寓悲于乐的风格。作者的“乐”是发自内心的,是一种真实的快乐。 (2)从作家个性来说,作者具有乐观豁达的情怀,对贬谪遭遇处之泰然,他不愿成为被贬后穷愁怨嗟的“庸人” 。 (3)从创作背景上看,欧阳修因为支持“庆历新政”而被贬滁州,但他爱民之心未曾减少,政事宽简,与民休息,具有中庸和美、年丰
18、人足的政治理想。 所以,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更在乎“乐民之乐” 。 五、写法探究五、写法探究 1.如何理解本文的叙事手法? 明确:一是从全文的层次结构上看,作者采用了层层递进、巧妙呼应的手法,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令人拍案叫绝。文章从开头的全景、远景描写,逐步收缩视野,再用特写镜头定格醉翁亭,仿佛在引导读者寻幽览胜,充满发现的乐趣;文章中间写景,则是早晚接续,四时递次;写游乐,先滁人后太守;更以“禽鸟之乐” ,烘托众人之乐;以众人之乐,烘托太守之乐。这样层层递进,累累叠加,把议论和抒情推向极致。 二是从叙事角度上看,通篇以第三人称写太守,写醉翁,貌似旁观者,摆脱了第一人称
19、叙述的种种不便,拓宽了话题空间。醉翁与太守,一为名号,一为官职,互为表里,互相映衬,很好地揭示了人物情感的丰富性,人物形象的多面性。直到文章最后,作者才自报家门,揭开谜底。这种写法,与汉赋中假托人 物说事说理如出一辙,具有鲜明的寓言风格和浪漫气息。 2.如何理解本文个性鲜明的语言风格? 明确:本文语言运用的特点:一是文字简练,可谓惜墨如金。例如首句“环滁皆山也” ,五个字写尽滁州环山的特点,举重若轻,令人叹服。二是平易流畅。文中不用难字,不用典故,不堆砌辞藻,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三是委婉有致,摇曳生姿。文中句式错综,表意深婉,抒情绵长。 六、拓展延伸六、拓展延伸 本文和岳阳楼记的作者在经历上有
20、相似之处,请你比较一下两篇文章在思想内容、写法方面有哪些异同。(学生合作探究,教师适当点拨) 明确: 同: 岳阳楼记表现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理想, 醉翁亭记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这两种思想境界都反映了作者心系百姓的情怀,都是积极向上的,很可贵。两文的作者都是借景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 异: 岳阳楼记的作者主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此规劝滕子京,并勉励自己,胸襟更为博大,境界更为崇高。而醉翁亭记多少含有寄情山水、排遣苦闷的情怀。 七、课堂小结七、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太守之乐的叙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文章用精练而流畅自然
21、的语言,情景结合,体现了一个被贬官员深处逆境的平和心态,与民同乐的政治襟怀,以及醉情山水、怡然自得的乐观精神。 八、随堂检测八、随堂检测 1.填空。 (1) 醉翁亭记的作者_,字_,号醉翁,晚年又号_,宋代文学家,和韩愈、_、苏轼、苏洵、苏辙、_、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 (2) 欧阳修在 醉翁亭记 中以神来之笔捕捉到了四时之景的诗情画意, 其中描写春夏之景的句子是:_。用“_”两句描绘出山间朝暮的变化,语言精练,对比鲜明。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_ _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_ _ (3
2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 _ _ 3.同样是被贬,柳宗元在自然美景面前未能释然,欧阳修拥有旷达的胸襟,范仲淹依然怀有忧国忧民之心,你更欣赏谁的人生态度?为什么? _ _ _ 【参考答案】 1.(1)欧阳修 永叔 六一居士 柳宗元 王安石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2.(1)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 (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2)像那太阳出来之时,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这早晨则自暗而明,晚上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3)野花开放
23、,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3.【示例一】我更欣赏范仲淹的人生态度。因为他即使身处人生逆境,也不在乎个人得失,依旧怀有忧国忧民之心,现如今国家的建设更需要这样的人。 【示例二】我更欣赏柳宗元的人生态度。他这种直面人生、快意倾吐的率真就如同永州荒野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一样美得那么清澈幽静,别具一格。 【示例三】我更欣赏欧阳修的人生态度。因为他以百姓的快乐为个人理想,这种与民同乐的情怀与胸襟更值得后人景仰和学习。 九、文言词语积累九、文言词语积累 1.古今异义 (1)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意趣,情趣。今义:语言文字等的意义。 ) (2)野芳发而幽香(古
24、义:花。今义:香。 ) (3)佳木秀而繁阴(古义:茂盛。今义:清秀。 ) (4)山间之四时也(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 (5)非丝非竹(古义:管乐器。今义:常绿植物。 ) (6)射者中(古义: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投向壶中,中多者为胜,负者按照规定的杯数喝酒。今义:用推力或弹力送出。 ) (7)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 2.一词多义 乐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名词,乐趣)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形容词,快乐、欢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临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动词,居高面下)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动词,到) 秀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形容词
25、,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形容词,茂盛) 归 云归而岩穴暝(动词,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动词,返回) 而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连词,表递进) 溪深而鱼肥(连词,表并列)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连词,表因果)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连词,表承接) 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 也 环滁皆山也(助词,表判断,语气更为肯定)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助词,表判断,语气更为肯定)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助词,表判断,语气更为肯定)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助词,表判断,语气更为肯定)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助词,表陈述,语气较为和缓)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助词,表陈述,语气较为和缓) 3.词类活用 (1)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2)翼然临于泉上(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3)杂然而前陈者(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4)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5)故自号曰醉翁也(名词作动词,取别号) (6)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十、板书设计十、板书设计 十一、作业布置十一、作业布置 1.课后习题一、二、三。 2.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