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单元综合测评卷(含答案)

    • 资源ID:219818       资源大小:88.51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3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单元综合测评卷(含答案)

    1、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单元单元综合综合测评测评卷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19分) (2022 河北深州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何谓文艺评论的“初心”?这要从文艺评论的功能、价值和职责中去找寻。 作为人们对于文艺作品的认识、鉴赏、评判,文艺评论尽管总是后于文艺创作的,然而,时间先后无关地位高下,文艺评论绝非文艺创作的附庸与点缀,而是具有其相对独立的价值。一个优秀的文艺评论家,首先要把好文艺评论的方向盘,坚持正确方向导向,本着良知与公心,对广大文艺家和读者、观众负责。反过来说,文艺

    2、评论也不应凌驾于文艺创作之上指手画脚,颐指气使,而应与文艺创作展开平等、真诚的对话。评论家和文艺家之间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古罗马美学家贺拉斯用磨刀石和钢刀来描绘批评家和诗人的关系。他说,诗歌仿佛一把刀,只有经过批评的不断磨砺,才能变得锋利。评论家和文艺家应该既是朋友又是对手,在思想和审美的较量中,在不间断的挑战和应战中,相互砥砺,彼此成就。 健全文艺评论标准,要把政治性、艺术性、社会反映、市场认可统一起来,把社会效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发挥文艺评论特有的“批评精神”,着眼于提高文艺作品的思想水准和艺术水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

    3、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从宏观层面而言,文艺评论具有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具有弘扬真善美、批驳假恶丑的社会效应。从微观层面讲,文艺评论应对具体的文艺创作作出评判,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好处说好,不足处说不足,像鲁迅所说的那样,批评家要做“剜烂苹果”的工作,“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 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人民是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而人民鉴赏水平、审美能力、艺术修养的提高,有赖于评论家们专业性的工作。文艺评论家是一群特殊的读者与观众,是连接文艺创作和普通读者、观众的桥梁,他们以文艺评论引导读者、观

    4、众,并对读者、观众的最终评判施加积极有效的影响。 文艺评论的初心和使命正在于,严肃客观地评价作品,坚持从作品出发,提高文艺评论的专业性和说服力,把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推介给读者、观众;同时,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有效互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摘编自饶翔文艺评论应秉持初心,助力创作) 材料二 纵观近年来的文艺批评,成就当然不容否定,但问题同样不容轻视。重塑科学、健康、锋利的批评精神,是文艺批评建设的当务之急。 今天的文艺批评家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局面。社会舆论和文艺创作潮流多变,取向各异,相关的话语环境和利益关系愈发复杂多样,批评话语附着的外部因素和引发的场外效应繁复。但这不意

    5、味着批评家可以迷失立场、放弃原则、随波逐流,失去起码的辨识能力和批评意识。批评家必须以探索真理、揭示问题、真诚批评为天职。虽然在市场经济、商业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下,人们的价值观、利益观发生了很多变化,但这不意味着批评家可以把个人毁誉荣辱和一己私利放在首位,无视甚至离弃批评家的职业良知和底线。 文艺创作是公共产品的生产过程。文艺家和批评家都需要把持公心。无论批评还是表扬,出发点都是社会的文化价值和群众的文化利益,这个利益包括思想的、价值的、审美的。在这个前提下,文艺家和批评家完全应当坚持标准、坦诚相见、平和包容。一个好的文艺家,善于在接受批评中不断进步。而一个合格的批评家,必须对得起批评家的身份和

    6、责任,经得起品格和底线的考验,在褒贬甄别中体现对文艺、对社会和受众的担当。唯有如此,创作和批评才能共同进步。在文艺发展进程中,少不了探索与争鸣,创作和批评都需要不断地深化认识,提高水准。人民大众需要具有批评精神的文艺批评。搞理论装点、简单套用,用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甚至良莠不分、颠倒是非,这样的批评丧失了批评的精神和品格,令人失望。批评的精神是为文艺负责、为大众负责的精神,是批评家淬炼自我、与人民共进的精神。重塑批评精神,正确的文艺思想和方针才能真正成为主导,文艺批评才能重新找回失却的地位,文艺的成长才能蓬勃向上。 要改进文艺评论的方式方法。改变学术圈内“自说自话”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使文

    7、艺批评更接地气,更富生气,更有人气,引导大众在选择文艺产品的过程中分清优劣、明晰善恶、辨别美丑。充分发挥文艺评论的积极作用,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发扬科学理性的精神,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赞誉优秀作品,批评鞭挞不良现象,实现创作、评论与审美的良性互动,促进文艺创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文艺评论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只有这样,文艺评论才能真正发挥引导文艺创作、探索文艺规律、推介优秀作品、提高鉴赏水平的重要作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中国文艺批评家才能大量涌现

    8、。 (摘编自刘让兴、李一丹、张尧新时代的中国文艺批评该聚焦何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艺评论不是文艺创作的附庸与点缀,也不应凌驾于文艺创作之上,二者彼此成就,缺一不可。 B.健全文艺评论标准,要把政治性、艺术性放在首位,着眼于提高文艺作品的思想水准和艺术水准。 C.作为特殊的读者与观众,文艺评论家以文艺评论引导读者、观众,并对读者、观众施加影响。 D.文艺评论的重要作用在于引导文艺创作、探索文艺规律、推介优秀作品、提高文艺鉴赏水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艺创作总是先于文艺评论,因而人们对于文艺作品的认识

    9、、鉴赏、评判总是后知后觉的,但文艺批评家例外。 B.作者引用贺拉斯关于批评家和诗人的比喻揭示了评论家和文艺家既是朋友又是对手,相互砥砺、彼此成就的关系。 C.改进文艺评论的方式方法,改变“自说自话”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就能使文艺批评更接地气,更加富有生气。 D.社会舆论和文艺创作潮流多变、取向各异、相关的利益关系复杂多样等是近年来文艺批评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有效互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评论家李健吾与好友巴金忠实于自己的艺术见解和良知,就“激流三部曲”展开持续半年、数个回合的论战,共同推动了中国现代文

    10、学的繁荣。 B.现代作家张恨水学识丰富,吸收新文学素养,创作出雅俗共赏,集言情、武侠、历史等诸多文学类型的因素于一体,提倡抗战救国的文学作品。 C.美籍华人学者、著名红学家周策纵先生广泛结交海内外红学界的朋友,与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先生结为忘年之交,引领红楼梦研究走向世界。 D.面对市场,一些批评家坚持思想和艺术标准,在大量潮水般涌来的文艺作品中披沙拣金、去粗取精,将精品佳作淘选出来,推介给人民大众。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材料一号召文艺批评家“把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推介给读者、观众”,材料二期待“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中国文艺批评家”“大量涌现”。请结合

    11、材料,简要说明你对这两种“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文本一 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 梁 衡 1921年 7月 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栋房子里召开,但很快就被巡捕监视上了。不得已,立即休会转移。代表之一的李达,他的夫人王会悟是嘉兴人,是她提议到这里来开会。王会悟、李达、毛泽东先从上海来到嘉兴。他们登上南湖湖心岛上的烟雨楼,见四周烟雨茫茫,水面上冷冷清清地漂着几只游船,不觉灵机一动,就租它一只船来当“会场”。当时还计划好游船停泊的位置,在楼的东北方向,既不靠岸,也不傍岛,就在水中来

    12、回漂荡。大会最后一天的会议就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中国共产党就这样诞生了。于是党的肌体里就有了船的基因,党的活动就再也离不开船。 宋人潘阆有一首写大潮中行船的名词:“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共产党就是敢立于涛头的弄潮儿。中共一大之后,毛泽东一出南湖便买船南下到湖南组织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他振臂一呼,发动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这时全国正处在白色恐怖之中,许多人不知革命希望在何方。他挺立井冈之巅,大声说道:“中国革命高潮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这之前,周恩来也领导了南昌起义,兵败后南下广州,只靠一只小木船,深夜里偷渡香港,又

    13、转道上海,再埋火种。谁曾想到,惊涛骇浪中,这只小木船上坐着的就是未来的国家总理。蒋介石曾希望借中国大地上的江河之阻剿灭革命,但革命队伍一次次地利用木船突围决胜。天险大渡河曾毁灭了石达开的 10万大军,但是当蒋介石围追红军到这里时,只见到远去的船影和留在岸上的几只草鞋。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东渡黄河,问鼎北平。而东渡黄河靠的还是老艄公摇的一条木船,船仍然不大,以至于连毛泽东心爱的白马也没能装上。中国革命的整个司令部就这样在一条木船上实现了战略大转移。不久就有百万雄师乘着帆船过大江,解放全中国。中国历史上秦皇汉武们喜欢说他们是马上得天下,中国共产党真正是船上得天下。是船上生、浪里走而夺得天下的啊。毛泽

    14、东 1958年到杭州时,专列经过南湖,他急令停车,在路边凝望南湖足有 40分钟。想他当时胸中涛翻云涌,其思何如。 历史上第一个以舟水关系而喻治国驭世者,大概是荀子,后来魏征也把这个比喻说给唐太宗。他说:“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当我们这只小船航行到第 24个年头,时在 1945年,七大召开,中国共产党胜利在即,将掌天下。民主人士黄炎培赴延安,与毛泽东有一次著名的谈话。黄问,如何能逃出新政权“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周期律?毛泽东答:靠民主,靠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我们打造出一只共和国的大船。后来,红船航行到第 71个年头,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再指航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发展才是硬

    15、 道理”。我们扬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风帆,又一次勇敢地冲上浪尖。我们的事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伟大的、成熟的党。 南湖边上现在还停着这只小小的木船,烟消雨停,山明水静。游人走过,悄悄地向它行着注目礼。这已经是一种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从贫无寸土,漂泊水上,到神州万里,江山红遍。党在船上,船行水上,不惧风浪,不忘忧患,顺乎潮流,再登彼岸。 (有删改) 文本二 我喜欢梁衡散文,不仅仅因为他能巧夺天工般地驾驭语言,还因为他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立意,及其营造的意境和境界,读者可以在美的享受中与他的思想一起共鸣,这是梁衡散文震撼力和感染力之所在。 过去,教科书常言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16、”,表现方法可以不拘一格,材料组织、谋篇布局可以比较自由,只要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即是一篇好散文。梁衡却不这么认为,他的观点是:散文既然是一种艺术,就必须符合美的要求,在文章组织中要讲究描写之美、意境之美、哲理之美。所谓描写之美,就是“作者能将要说的事物客观地、清楚地写出来摆在读者面前。要求如实,不走样,能显示事物本来的美”;所谓意境之美,就是“作者在对某事物的描写或某种思想的表达中能产生一种美的氛围、意境,将读者引到一个美的精神境界”;所谓哲理之美,就是“作者在对客观事物作了描述,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并感染了读者后,又进一步升华到一种哲理思想上,并理出一种新理念,创造出一些警句哲言,将其定格下

    17、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进行创作实践的。 (摘编自张维佳梁衡散文的意境和境界)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一个大党诞生于一只小船上,一方面是机缘巧合,另一方面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B.毛泽东 1958年到杭州时,专列经过南湖,他急令停车,在路边凝望南湖足有 40分钟,面对党的发源地,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C.文章以时间为序,先后勾勒出不同时期“船”的文化形象,深情回顾了党的发展史,讴歌了革命伟业,展望了党的锦绣未来。 D.在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于是党的肌体里就有了船的基因,党的活

    18、动就再也离不开船。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梁衡的这篇散文被誉为“红色散文”,同属于“红色经典”的还有红旗谱创业史红岩青春之歌骆驼祥子等。 B.弄潮儿本指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年轻人,现比喻站在时代前列敢闯敢干的人。 C.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到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荀子劝学中的“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说的也是这个观点。 D.梁衡对“形散而神不散”的说法完全持否定态度,认为散文属于艺术,定要符合美的要求,对审美的追求才是散文的核心任务。 8.简要分析文本一中“船”的含义。(4分) 9.如欲以散文三重美为题为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写一则小评论,请结合

    19、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资其士马以益兵势。渊从之,自为手启,卑辞厚礼,遗始毕可汗云:“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所择。”始毕得启,谓其大臣曰:“隋主为人,我所知也,若迎以来,必害唐公而击我无疑矣。苟唐公自为天子,我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助之。”即命以此意为复书。使者七日而返,将佐皆喜,请从突厥之言,渊不可。裴寂、刘文静皆曰:“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

    20、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渊曰:“诸君宜 更思其次。”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渊曰:“此可谓掩耳盗钟,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乃许之,遣使以此议告突厥。 西河郡不从渊命,甲申,渊使建成、世民将兵击西河;命太原令太原温大有与之偕行,曰:“吾儿年少,以卿参谋军事;事之成败,当以此行卜之。”时军士新集,咸未阅习,建成、世民与之同甘苦,遇敌则以身先之。近道菜果,非买不食,军士有窃之者,辄求其主偿之,亦不诘窃者,军士及民皆感悦。至西河城下,民有欲入城者,皆听其入。郡丞高德儒闭城拒守,己丑,攻拔之。执德儒至军门,世民数之曰:“汝指野鸟为鸾

    21、,以欺人主,取高官,吾兴义兵,正为诛佞人耳!”遂斩之。自余不戮一人,秋毫无犯,各尉抚使复业,远近闻之大悦。建成等引兵还晋阳,往返凡九日。渊喜曰:“以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遂定入关之计。渊开仓以赈贫民,应募者日益多。渊命为三军,分左右,通谓之义士。 突厥遣其柱国康鞘利等送马千匹诣李渊为互市,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择其马之善者,止市其半;义士请以私钱市其余,渊曰:“虏饶马而贪利,其来将不已,恐汝不能市也。吾所以少取者,示贫。且不以为急故也,当为汝贳之,不足为汝费。” 康鞘利北还。渊命刘文静使于突厥以请兵,私谓文静曰:“胡骑入中国,生民之大蠹也。吾

    22、所以欲得之者,恐刘武周引之共为边患;又,胡马行牧,不费刍粟,聊欲藉之以为声势耳。数百人之外,无所用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 隋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 B.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 C.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 D.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23、项是( )(3分) A.可汗,是中国古代柔然、突厥、回纥等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西域各民族也把唐太宗称为“天可汗”。 B.太上皇,是皇帝生父尊称。如秦始皇追尊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 C.甲申,是古代常用的天干地支纪年法。从文中的“甲申”年到“己丑”年,已经过了五年。 D.互市,中国历史上指对外贸易或同边境民族间贸易,最早为汉初同南越和匈奴通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渊做事沉稳,思虑周详。李渊致信可汗,辞卑礼厚,在得到突厥愿意支持自己的回复以后,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谨慎应对。 B.李渊大举义兵,名副其实。李渊之子建成、世民以仁行兵,不与百姓为难

    24、;攻克西河郡之后,只将郡丞处死,余者不戮一人。 C.李渊开仓赈贫,深得人心。李渊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引来更多人士前来投奔,壮大了军事力量,李渊将军队编为左右两路。 D.李渊乐于倾听,善纳嘉言。李渊悉数采纳刘文静的结交突厥、让突厥资助大量军马的策略,并面授机宜、派其前往突厥请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 (2)虏饶马而贪利,其来将不已,恐汝不能市也。吾所以少取者,示贫。 14.结合选文回答,李渊为什么与突厥始终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25、叶 落 吴 融 红影飘来翠影微,一辞林表不知归。 伴愁无色烟犹在,替恨成啼露未晞。 若逐水流应万里,莫因风起便孤飞。 楚郊千树秋声急,日暮纷纷惹客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以红色和翠绿等明亮色彩来描写秋天的树叶红增翠减的变化,以乐景衬哀情。 B.本诗描写景物时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从颜色和声音两个角度来表现秋景的特点。 C.本诗颈联告诫落叶应逐水万里,莫随风孤飞,是为了赞扬流水有意,批判秋风无情。 D.本诗尾联描写楚郊千树,落木萧萧,日暮时分,行客匆匆,境界阔大,意境萧索。 16.本诗是一首咏物诗,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中人与物的关系。(6分) (三

    26、)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燕歌行中,摹写战争烽火在唐王朝东北边境燃起,将军奉命征讨入侵的敌军的诗句是“ , ”。 (2)李凭箜篌引结尾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用自由的想象和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世界的美妙,与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形同之妙的诗句是“ , ”。 (3)在书愤中“ ”表明了北伐的艰难,“ ”表明了北望中原,积愤如山之重。 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题。 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至高级阶段的产物。在人类创造的璀璨

    27、文明星河中,中华文明历经 5 000多年风雨始终传承不坠、 ,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中华民族伟大文明传统的现代承续和创新发展。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明始终屹立于人类文明发展潮头,永续不绝。( )生生不息、 的伟大文明传统,是中华民族从容应对一切 的充沛精神底气、丰厚智慧 与不竭力量源泉。正是基于这一伟大文明传统,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新形态,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铸就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不朽传奇。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

    28、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老而弥坚 承上启下 波涛汹涌 滋养 B.历久弥新 承上启下 惊涛骇浪 素养 C.老而弥坚 薪火相传 波涛汹涌 素养 D.历久弥新 薪火相传 惊涛骇浪 滋养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除中华文明外,还没有哪个原生文明同样经受住了历史的种种磨难和考验而延续至今。 B.还没有哪个原生文明经受住了同样历史的种种磨难和考验而延续至今,除中华文明外。 C.除中华文明外,还没有哪个原生文明经受住了同样历史的种种磨难和考验却延续至今。 D.除中华文明外,没有一个原生文明同样经受住了历史的种种磨难和考验却延续至今。 20.文中画

    29、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辟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新形态 B.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新形态 C.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新形态,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D.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新形态,探索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题。 艺术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艺术各部类之间的不平衡,使人猜疑,艺术与社会条件究竟有无联系?民生凋敝、

    30、社会苦难之际, ;政治强盛、经济繁荣之日,文艺却反而萎缩这都是常见的现象。客观规律在哪里呢?所有这些,提示人们不应作任何简单化的处理,需要的是历史地、具体地细致研究;然而,只要相信物质文明是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最终决定于经济的发展,那么这其中总有一种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在起作用。例如,由于与物质生产直接相连,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年代,某些艺术部类如建筑、工艺等,就要昌盛发达一些;相反, ,当社会动乱、生活艰难的时期,某些艺术如文学、绘画却相对繁荣发展。在动乱的年代被时代赋予前景探索这一巨大课题的哲学思辨因不同于在太平盛世无须去追求精神的思辨、解脱和安慰而更发达一些总之,只要我们

    31、历史地、具体地去研究探索便可以发现, 。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四、写作四、写作(60 分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最近,关于“父母持证上岗”的话题火了。所谓家长持证上岗,就是引导家长通过在数字家长学校学习,取得一定的积分并给家长颁发不同等级的“家长执照”。某省教育厅向人大代表作出答复称,相关数据显示

    32、,对“父母持证上岗”的初步探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目前某省开始积极尝试,待时机成熟在全省推行。 针对父母需要持证上岗这一做法,明德中学高二(1)班与高二(2)班的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正方认为“父母持证上岗”很有必要,能让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形成科学教育的理念;反方则认为一纸证书难以 评判父母是否称职,是把教育问题简单化的形式主义做法。请你加入其中一方,写一篇辩论稿,为己方观点进行辩论。 要求:结合材料,联系生活,自选立场,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B 解析 B项,“要把政治性、艺术性放在首位”错误。根据原文“健全文艺评论标准,

    33、要把政治性、艺术性、社会反映、市场认可统一起来,把社会效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发挥文艺评论特有的批评精神,着眼于提高文艺作品的思想水准和艺术水准”可知,“健全文艺评论标准”要“把社会效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而不是“把政治性、艺术性放在首位”。 2.B 解析 A项,错解文意,“文艺创作总是先于文艺评论”与“人们对于文艺作品的认识、鉴赏、评判总是后知后觉的,但文艺批评家例外”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人们对于文艺作品的认识、鉴赏、评判总是后知后觉的”与“文艺批评家例外”之间也不存在转折关系。C项,“改进文艺评论的方式方法就能使文艺批评更接地气,更加富有生气”错误,说法绝对化,材料二是说“要改进文艺

    34、评论的方式方法。改变学术圈内自说自话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使文艺批评更接地气,更富生气,更有人气”。D项,“社会舆论和文艺创作潮流多变、取向各异、相关的利益关系复杂多样等是近年来文艺批评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错误,材料二是说“社会舆论和文艺创作潮流多变,取向各异,相关的话语环境和利益关系愈发复杂多样,批评话语附着的外部因素和引发的场外效应繁复。但这不意味着批评家可以迷失立场、放弃原则、随波逐流,失去起码的辨识能力和批评意识。批评家必须以探索真理、揭示问题、真诚批评为天职”。 3.A 解析 B项,所述只涉及创作,未涉及文艺批评。C项,所述只涉及文艺批评,未涉及文学创作。D项,所述虽然涉及文艺批评家

    35、和文学作品,但未体现“有效互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4.材料一的标题“文艺评论应秉持初心,助力创作”即中心论点,正文部分采用了总分总式结构:首先,以设问方式提出中心论题“何谓文艺评论的初心”,指出要从三个方面找寻,总起下文;接着,从“文艺评论的功能、价值和职责”三个角度,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阐述文艺评论的初心;最后,指出文艺评论的初心在于提高专业性和说服力,客观评价、推介作品,与文艺创作共同提高,总结全文。 5.材料一中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是就优秀的文艺作品而言的;材料二中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是就优秀的文艺批评家而言的。前者指文艺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36、,经得起批评家的褒贬甄别,为广大读者、观众所接受,所热爱。后者指文艺批评家在市场经济、商业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下,坚守良知和底线,勇于淬炼自我,坚持艺术标准,对文艺家坦诚相见、平和包容。 6.C 解析 C项,“文章以时间为序”是错误的。文中有关荀子和魏征“以舟水关系而喻治国驭世者”的叙述,并不是以时间为序。“展望了党的锦绣未来”无中生有。故选 C项。 7.B 解析 A项,“骆驼祥子”错。骆驼祥子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不是红色经典。C项,“荀子劝学中的积水成渊

    37、,蛟龙生焉说的也是这个观点”错。“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强调的是学习积累的重要性,不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D项,“梁衡对形散而神不散的说法完全持否定态度”错。由原文“梁衡却不这么认为,他的观点是:散文既然是一种艺术,就必须符合美的要求,在文章组织中要讲究描写之美、意境之美、哲理之美”可知,文 中只是说梁衡的散文观不同于教科书,并不是说梁衡对“形散而神不散”的说法完全持否定态度;“对审美的追求才是散文的核心任务”于文无据。故选 B项。 8.包括南湖红船在内的与中国革命相关的船只。指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9.描写之美:作者在文中客观清楚地描写了部分与“船”相关的

    38、重要党史。意境之美:作者在叙写党与“船”的历史时,营造出了一种斗志昂扬、奋发向上的美的精神境界。哲理之美:作者将红船上升到“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的高度,富含哲思。 10.A 解析 句子大意:(突厥)答应发兵送李渊入关,人数的多少随李渊定。李渊会见了康鞘利等人,接受了可汗的书信,礼仪容止都极为恭敬,赠送给康鞘利等人的礼物也很丰厚。“渊引见康鞘利等”,主语为“李渊”,谓语为“引见”,宾语为“康鞘利等”,句式结构完整,因此排除 B、D两项。“受可汗书”,主语为前文的“李渊”,“受”为谓语“接受”,“书”为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独立成句,前后断开,排除 C项。 11.C 解析 “从文

    39、中的甲申年到己丑年,已经过了五年”错误,文中的“甲申”“己丑”是纪日,不是纪年。“甲申”到“己丑”,已经过了五天。 12.D 解析 “李渊悉数采纳让突厥资助大量军马的策略”错误,由第 1段“诸君宜更思其次”可知,李渊没有采纳“让突厥资助大量军马”的策略。 13.(1)传布檄文到各郡县,改换旗帜,用红、白掺杂的颜色,以此向突厥示意不完全与隋室相同。 (2)胡人马匹多但是贪利,他们会不断地来,恐怕你们就买不起了。我少买的原因,就是向他们表示贫穷。 14.害怕因关系疏远致使突厥为他人所用,为害边关,彼此成为不共戴天之死敌。害怕因关系亲密以致引狼入室,使其成为百姓之灾害。 参考译文 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

    40、人相结交,请突厥人资助兵马以壮大兵势。李渊听从了这个意见,他亲笔写信,言辞卑屈,礼物十分丰厚,送给始毕可汗的信中说:“我想大举义兵,远迎隋主,重新与突厥和亲,就像开皇年间那样。您要是能和我一起南下,希望不要侵扰强暴百姓;假若您只想和亲,您就坐受财物吧,这些方案请您自己选择。”始毕可汗得到李渊的信,对他的大臣说:“隋朝皇帝的为人我是了解的,若是把他迎接回来,必定会加害唐公而且向我进攻,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唐公自称天子,我应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去帮助他。”始毕立即命令将这个意思写成回信。使者七天后返回,李渊的将领僚佐们都很高兴,请李渊听从突厥人的话,李渊认为不可。裴寂、刘文静都说:“如今义兵虽然召集

    41、来了,但是军马还极为缺乏,胡兵并不是所需的,但胡人的马匹不可失去;如果再拖延而不回信,恐怕对方反悔。”李渊说:“大家最好再想想别的办法。”裴寂等人就请李渊尊炀帝为太上皇,立代王杨侑为皇帝,以安定隋王室;传布檄文到各郡县,改换旗帜,用红、白掺杂的颜色,以此向突厥示意不完全与隋室相同。李渊说:“这可以说是掩耳盗钟,但这是形势所迫,不得不如此啊。”于是就同意这样做,派使者将这个决定通知突厥。 西河郡不服从李渊的命令,甲申(初五),李渊派李建成、李世民率兵进攻西河郡;命太原令太原人温大有与李建成等人同行,李渊对温大有说:“我儿子年轻,请您参与谋划军事;事情的成败,在此行就可预测 出来了。”当时军队的士

    42、兵都是新近招募的,都没有经过训练检阅,李建成、李世民与士卒同甘苦,遇到敌人身先士卒。附近道旁的蔬菜瓜果,不是买的不准吃,兵士有偷吃的,立刻找物主进行赔偿,也不责备偷窃者,士兵及百姓们都心悦诚服。李建成等率军到达西河城下,百姓有想进城的,都听任其进入。西河郡丞高德儒闭城拒守,己丑(初十),李建成攻克西河城。将高德儒押到军营门口,李世民历数他的罪过说:“你指野鸟为鸾鸟,以此来欺骗君主,骗取高官,我们兴义兵,正是要诛灭奸佞之人!”于是将高德儒处死。其余官员一个不杀,秋毫无犯,分别抚慰吏民百姓,让他们各复其业,远近的百姓听到后非常高兴。李建成等人率兵返回晋阳,往返共九日。李渊高兴地说:“像这样用兵,就

    43、是横行天下也可以了。”于是就定下了入关计划。李渊开仓赈济贫民,应募当兵的人日益增多。李渊命令将招募来的人分为三军,分左右两路,通称为义士。 突厥派他们的柱国康鞘利等人押送一千匹马到李渊处进行交易,并答应发兵送李渊入关,人数的多少随李渊定。李渊会见了康鞘利等人,接受了可汗的书信,礼仪容止都极为恭敬,赠送给康鞘利等人的礼物也很丰厚。李渊挑选马匹中的良马,只买了其中的一半;义士们请求用自己的私钱买下其余的马匹,李渊说:“胡人马匹多但是贪利,他们会不断地来,恐怕你们就买不起了。我少买的原因,就是向他们表示贫穷。而且也不是那么急用,我应当替你们赊欠,不至于让你们破费。” 康鞘利返回北方。李渊命令刘文静出

    44、使突厥请求发兵,他私下对刘文静说:“胡骑进入中国,是黎民百姓的大害。我之所以要突厥人发兵,是怕刘武周勾结突厥一起成为边境上的祸患;另外,胡马是放牧饲养的,不用耗费草料,我只是要借突厥人的兵马以壮声势。几百人也就够了,没有别的用途。” 15.C 解析 C项,“是为了赞扬流水有意,批判秋风无情”理解有误,这里不是赞扬流水有意,批判秋风无情,而是希望落叶可以去到万里之遥。故选 C项。 16.以物起兴,以人作结。秋来红增翠减,树叶纷纷飘落,沾惹客衣。以落叶起,以楚客结,结构浑成。 借物喻人,物我交融。落叶是游子眼中的落叶,因而落叶被赋予了游子漂泊的属性,以落叶喻游子。 因物寓志,托物寄情。秋树凝烟,烟

    45、淡如愁;落叶结露,露坠似哭。借烟树和落叶来表达离愁别恨。 17.(1)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2)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 (3)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18.D 解析 历久弥新: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老而弥坚:人虽已老,但志向却更加坚定。语境说的是中华文明,应选“历久弥新”。承上启下:接续上面的并引起下面的(多用于写作等)。薪火相传:比喻师生传授,学问和技艺一代代地继承下去。也比喻种族、文化等代代相传。语境说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传统,前面又有“生生不息”,应选“薪火相传”。惊涛骇浪:凶猛而使人害怕的波涛。比喻处境恶劣或经历曲折不平。波涛汹涌

    46、:形容波浪又大又急。语境前有“应对”,应选“惊涛骇浪”。素养:平日的修养。滋养:供给养分;补养。语境说的是中华民族的“丰厚智慧”,应选“滋养”。故选 D项。 19.A 解析 语境是将“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对比,强调“中华文明”的生命力,“除中华文明外”应放前面,排除 B项。“经受住了”与“延续至今”之间没有形成转折关系,不能用“却”,排除 C、D两项。“同样”应修 饰“经受”,排除 B、C两项。括号中最后一个词应强调“延续至今”,才能与括号后的“生生不息”呼应,排除B项。故选 A项。 20.B 解析 原句语病:搭配不当,“开辟文明新形态”“创造了新道路”不搭配,可改为“开辟新道路”“创造了新形

    47、态”,排除 A、C两项。语序不当,“开辟探索”应为“探索开辟”;整个句子应先“探索开辟了新道路”,后“创造了新形态”,排除 D项。全部修改正确的是 B项。 21.可以出现文艺高峰/文艺反而欣欣向荣 因为较少依赖于物质条件 文艺的存在及发展仍有其内在逻辑/艺术与社会条件是有联系的 22.在太平盛世无须去追求精神的思辨、解脱和安慰。在动乱的年代与此不同。时代赋予哲学思辨前景探索的巨大课题。在动乱的年代哲学思辨更发达一些。 23.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 在如今的各个教育阶段中,有许多资格证需要考,但成为父母却不用考试。很多人都意识到,现在很多家长在成为父母之前,是需要培训的。因为我们从太

    48、多的数据和新闻中看到,一些不负责任的父母往往是酿成难以挽回的悲剧的导火索。 因此,对于“父母持证上岗”这一话题的探讨是很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 正方论辩观点 角度 1:“父母持证上岗”很有必要,家庭教育不可或缺。在现实中,依然有很多父母只提供物质保障,而对孩子的道德素养的养成和心理健康的教育缺乏思路和办法,导致了许多悲剧的发生。 角度 2:“父母持证上岗”重点不在“证”,而是希望通过鼓励和督促家长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不断改善亲子关系,让家庭教育变得更有广度,更有温度,更有包容度,帮助家长用更多智慧和耐心去面对孩子成长中的诸多问题。 反方论辩观点 角度 1:“父母持证上岗”其实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形式主义做法。因为将“持证上岗”落实到实践层面,可行性和权威性将受到极大的质疑。 角度 2:作为有益探索有一定意义,但要持证上岗大可不必。如有些父母外出打工,让留守儿童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尚不具备“持证上岗”的条件。 角度 3:“持证上岗”可能越过教育的边界,使家校共育的模式走偏。一些学校打着“持证上岗”、做一位“合格”家长的幌子,将学校的教育责任转移给家长。 参考立意: “父母持证上岗”推动家庭教育规范化。 “父母持证上岗”形式大于意义。


    注意事项

    本文(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单元综合测评卷(含答案))为本站会员(吹**)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