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合肥市长丰县合肥市长丰县 2021-2022 学年学年八年级八年级上上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 分)分) 1 (10 分)默写。 (1)采菊东篱下, 。 (陶渊明饮酒其五 ) (2) ,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 (3)天时不如地利, 。 ( 孟子三章 ) (4)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 (5)郦道元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衬托出山势雄浑高耸,给人以壮丽绚美之感的句子是: , 。 (6)李清照渔家傲中,描绘了一幅海天相接的辽阔画面的句子是: , 。 (7)杜甫春望中,触景生情,表达感时伤世之情的句子是: , 。
2、 2 (13 分)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问题。 蝉的蛴螬,初次出现在地面上时;常常在附近徘徊,寻找适当的地点脱掉身上的皮一棵小矮树,一丛百里香,一片野苹叶,或者一技滋木枝找到后,它就爬上去,用前足的爪紧紧地握住,丝毫不动。于是它外层的皮开始由背上裂开,里面露出淡绿色的萍。当时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翅膀。此时,除掉身体的最后尖端,身体已完全 tu出了。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徘徊 tu 出 (2) “用前足的爪紧紧地握住”这句话的谓语是 A.用 B.紧紧 C.爪 D.握住 (3)下列对昆虫记的评价,不准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把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成果和经
3、历用童话的形式记录下来,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 B.他撰写昆虫记时,一贯“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 。 C.作者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 D.昆虫记不仅仅浸淫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含着某种精神。那种精神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 (4) 昆虫记是一部科普巨作,作者 、 (国籍)人,作者用了 年的时间创作这部作品,享有“ ”的美誉。 3 (6 分)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 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
4、实用的移动端软件也应运而生,针对学生群体的多款作业软件也异军突起。因其强大的自动解题功能,受到学生的追捧。不少学生将“帮做作业”软件视为一种快捷的学习方式。 材料二“帮作业、大眼作业、作业通、问他作业、学霸君”只要从手机应用商店搜索“作业”两个字,就能找到十几个解题的软件。 “10 个伙伴 9 个都在用;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作文搜索,高分作文随手拈来” 。 材料三 据一位初二学生小华说,他们班大部分有智能手机的同学都下载了这些作业软件,只要拿起手机对着题目拍个照,上传上去,快的话几分钟内就可寻求到最佳的解题方案。用软件来问作业也成为时下学生交流的时髦方式。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述三则材料
5、所表达的主要内容。 (2)针对众多学生使用“作业软件”这件事,初三(1)班准备开展“作业软件使用利弊谈”班会活动,请你从利弊两个角度各陈述一条理由。 4 (6 分)下面这段相关文字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你修改。 某校八年级的李明同学最近喜欢上了数字化阅读,使他常用课余的零碎时间来浏览新闻, 了解科技知识,偶尔也读读名著,看看喜欢的微博,常与同学交流阅读,很受大家欢迎。赵亮同学也最近喜欢上了数字化阅读,他热衷明星八卦,沉迷网络小说,对繁杂的信息不加分辨地接受,现在上课总走神,也不爱跟同学交流了。 滥用介词,删去“ ” 。 成分残缺,请你修改。 语序不当,请你修改。 二、阅读(二、阅读(55 分)分)
6、 5 (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那一束光 李朝德 挂上电话,我立刻就后悔了。 车窗外,最后一抹余晖落下,远山只剩下黛色的模糊轮廓。 火车还有一个多小时才经过村里,那时天早就黑了,那么晚让母亲站在路口做什么呢? 火车在夜色中呼啸、望着车窗外的阑珊灯火,我一路忐忑。 那天,我从昆明乘火车去一个叫宣威的小城参加会议,这趟城际列车要穿过家乡的村庄。我家离铁路并不远,直线距离也就五六百米。 火车夜过家乡,最熟悉的景致与最亲近的人就在窗外一闪而过,兴奋激动转眼间成远离失落,那种感觉难以描述。 十多分钟前,我打电话告诉母亲我要坐火车去宣威,要路过村里。母亲很是高兴: “去宣威做什 么?大概几点
7、钟到?“我一一回答,但有些遗憾: “可惜村里没有站,不然可以回家看看。 ”母亲说: “你忙你的,我身体好好的,不用管。 ”说完这句,电话里一阵沉默。 我理解这时的沉默,我与母亲都不太善于表达感情,大多数时候都是沉默。 父亲在世时,彼此都习惯这种沉默,即便一句话不说,却也温暖而坦然。但现在的沉默却让我内心紧缩,父亲过世后,母亲常说,时间过得慢,太阳总不落山,天黑后,天又总也不亮。 近些年,我隔三岔五总要打个电话问问,很多时候不为别的,就为听听母亲的声音。 如果不是假期或者有特殊事情,我一般很少回家,母亲总是说: “你哥你姐就住在村里,我身体好好的不用挂念:打个电话就行了,那么远,跑来跑去浪费车费
8、! ” 我理解母亲的本意:儿子好不容易在城里立足,她希望我小心翼翼走好每一步路,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不要有半点闪失,因此,她不愿意耽搁儿子的时间,在母亲眼里,总是把孩子看得重于泰山,却把自己看得轻于鸿毛。 但是,车过村庄,母子相距几百米却不能相见,对我来说终究是一个大大的遗憾。于是,我打破沉默: “妈,要不火车快到的时候,我打电话给你,你去村里的铁路口等我,我在 7 号车厢的门口,会向你招手,你就可以看见我,我也可以看见你了。 ” 这个突然的提议, 我自己也觉得有点意外和为难, 夜色中叫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 算怎么一回事?但是母亲很高兴,一口答应下来。 我们都知道那个路口, 那个叫小米田的路
9、口是连接村庄与田地的一个主要路口。近些年火车多次提速,由单线变成复线后,铁路沿线早在十多年前就全线封闭了。 小米田路口虽然还在,但已被栅栏隔断,现在只剩下几米宽的道口。火车通过那个道口需要多长时间呢?估计就是一闪而过吧,我与母亲相互能看见吗? 火车一过沾益县城,我就给母亲打电话让她去道口等着。沾益县城离老家松林村不到二十公里,估计不到十分钟我就可以看见母亲。 此时一明一暗,车里车外仿佛两个世界。我把脸贴在 7 号车门的玻璃上,努力寻找熟悉的山川轮廓。 窗外模糊一片,夜色包裹着车厢,我计算着时间与路程,却总不能看见熟悉的村庄。 焦躁中,却看见远远的公路上有车流的灯光,黑夜中流光溢彩。 正纳闷这是
10、哪一条路呢,远远的路上放着光芒的“施家屯收费站”白色大字突然出现了。我心里一阵酸楚, “施家屯”已是隔壁村庄,火车刚在一分钟前驶过松林村,我竟然没有看见我熟悉的村庄与站在路口的母亲。 我颓然地打电话告诉母亲: “妈,天太黑了,我还没等看见你,火车就已经到了施家屯了。 ” 母亲也说: “刚才有趟火车经过,太快了,没有看见你。我想应该就这趟火车,知道你坐在上面,就行了。 ” 我为自己的粗心愧疚不已,说不出话来,年迈的母亲在黑夜的冷风中站着,我在明亮、温暖的车厢里坐着,本想让她看见我,我也看见她,却害得她在路边白白等待和空欢喜一场。 我不甘心,对母亲说: “妈,要不明晚我返回时,在最近的曲靖站下?站
11、上有到村里的汽车,半个小时就到家了,住一晚再回昆明,方便得很。 ” 电话里,母亲慌忙阻止,语气固执而又坚定,仿佛我如果这样做,都是因为她引起的。我没有办法,告诉母亲,那明晚还是在这个路口,到时候我会站在最后一个车厢的车门旁招手,我们一定可以看见对方。 翌日返程,我早早地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黑夜的火车如一条光带在铁轨上漂移,伏在玻璃上我把眼睛使劲睁大,可还是很难看清车窗外的任何景物。 这时候,我又看见了“施家屯”这几个字。 车内外温差大,窗户上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我慌忙用手掌擦拭玻璃,用双手罩住眼眶,以遮挡车内的亮光,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寻外面的一景一物。我终于能看见车灯照出几米远模糊的路面
12、轮廓,还看见了如萤火样的村庄里的昏黄灯光。 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我刚要摇手呼喊,火车却又过了! 我忙掏出电话,颤抖着告诉母亲:妈,我看见你在路口了。 母亲在电话里说:我也看见你了。 两句话说完,车外再没有了村庄,母亲越来越远了。 我在夜色的火车中,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那个叫做小米田的道口,不过只有三四米宽,而站在路口等我的母亲,她还没有一米六高啊 (选自意林2020 年第 1 期,有删改) (1)文章第四自然段“火车在夜色中呼啸。望着车窗外的阑珊灯火,我一路忐忑。 ”作者“忐忑”的是什么?请用文章中的原句回答。 (2)结合上下文,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父亲
13、过世后,母亲常说,时间过得慢,太阳总不落山,天黑后,天又总也不亮。 (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表达情感上有何作用? (4)本文在选入散文选刊 (2020 年第 2 期)时,题目为黑夜的火车 , 那一束光和黑夜的火车这两个题目,你喜欢哪一个?请说明理由。 6 (19 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芦苇花的精魂 扶云 芦苇花随风飘逸,那一片片的风景,摇曳在家乡的冬春季节。 我站在芦苇荡旁边,眼看、心感,总觉得芦苇花有一种说不清的精魂在那里飘拂。真的,很少有植物的花带给人这种感觉,即便是飒飒秋菊也要输给芦苇花。秋菊还是带有些艳的颜色,芦苇花的朴素与柔细像极了母亲,历经沧桑,还是那般亲切,她浑浊的老眼
14、透溢出慈祥的光芒。 芦苇花内里,最深邃的那份情感,魂系着芦苇荡的仁心雄魄。细想下去,天地造芦苇,这苇却不尽是 干瘪,虽然它腹中空洞,却诠释了“空也是富有”的极妙哲理。这也许有些难懂, “空”与“有”本是相反的两极,怎么能搞在一起?但及待芦苇抽出了芦苇之花,我才真正懂得芦苇的气质心那般空,爱是这般厚。 芦苇的心间呀,盛着一片天,它怕这个天太空寂,慢慢捧出充满质感的芦苇花。这花似人生的彻悟,在黄叶与绿叶中间绽放一种白发苍苍的弧度美。 我心中不由一惊, 没有什么比这样的画面更让人感受到冬野之真味了有什么植物能把毛茸茸的花,撑过一个又一个清冷的黄昏,与寒冬深情地去握手,你来说一说?请不要讲,潇潇冷雨打
15、沧桑,呼呼寒风吹断肠。整个芦苇荡,已然跨越清冷,不知是芦苇花温暖了残阳,还是落日渲染了荻花美。 我想起一个女性朋友,在遭遇身体误诊、丈夫背叛、失去女儿的苦难后,她的心没有灰暗甚至死去,却用自己的爱去温暖一个又一个孤儿。她说,在爱中学会爱,自己很像一捧芦苇花。我听后,在泪眼模糊中,突然感到了芦苇花人性的甜美。 这让我想起患渐冻症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他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线坚守,同为医护人员的妻子感染了病毒被隔离治疗,他说: “我怕得哭了。 ”当时,分身乏术的张定宇不能陪在妻子身旁,有时一连三四天都看不上妻子一眼。谈到自己的渐冻症,张定宇却没有半点害怕。但他说,在开车去看妻子的路上,自己
16、害怕得哭了,心里怕失去她。所幸,妻子感染后已经康复。 就像初春依然挺立的芦苇花一样,张定宇的双腿已开始萎缩,全身会慢慢失去知觉。他对时间特别敏感,因自己的身体会渐渐被这种罕见的病魔“冻”住。他曾说,自己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一定把重要的事情做完;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 初春依然挺立的芦苇花,像张定宇一样,如同一面面旗帜,站在芦苇荡的那头遥遥照耀而来,拉出一片片暖意,一点点在我的心扉展开,似有一个声音在呢喃和诉说,一点一点地将生命的抗争用毛笔在天地间一笔一画地写着、写着,像慢镜头一样。每年三月烧芦苇做草木灰,触目即是的芦苇花颜将不复存在,过去的艰涩和荣光只有芦苇根知道。 有
17、人说,秋天芦苇花开了,就意味着生命光华铺射,那便是高峰闪现。内心质朴的人们,一直把芦苇花装在心头,阳光不断透过指缝进入瞳孔,似乎新苇在眼前努力地生长。 (选自意林 ,有删改) (1)文章以芦苇花贯穿全文,为何在第段写到菊花?请简要分析。 (2)联系上下文,理解第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整个芦苇荡,已然跨越清冷,不知是芦苇花温暖了残阳,还是落日渲染了荻花美。 (3)作者为什么要把张定宇比作“初春依然挺立的芦苇花” ,请结合文本分析。 (4)本文题为芦苇花的精魂 ,请简要概括芦苇花的“精魂”体现在哪些方面。 (5)结合文本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空也是富有”的理解。 7 (16 分)文言文阅读。
18、【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救举于海,百里 溪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干心,衡千虑,而后作;征于色发千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挑七,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乙】苏泰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皆窃笑之,曰; “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围,不亦宜乎!”苏鑫闻之而做,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
19、遍观之。得周书阴符 ,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 “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泰,皆少之。弗信。乃西至泰,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说之。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有删改) 【注】什二:十分之二的盈利。说:劝说,说服。少:轻视,贬低。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饿其体肤夫 饿: 衡于虑 衡: 出游数岁 游: 期年,以出揣摩 期: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两文运用的表达方式不同, 【甲】文是 ; 【乙】文是 。 (4) 【乙】文苏秦
20、的经历能否作为【甲】文论点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三、写作(三、写作(55 分)分) 8 (55 分)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你做过饭吗?或者制作过模型、 修过自行车吗?你在动手做事的经历中, 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你学会了坚韧;遭受到误解和委屈时;你学会了宽容;经历了失落和离别后,你懂得了珍惜。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想?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作文,可以记叙你的经历,也可以发表你的见解,抒发你的感受,文中要有一些景物描写。 【提示和要求】 (1)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 (2)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 (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参
21、考答案与试题解析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 分)分) 1 (10 分)默写。 (1)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 (陶渊明饮酒其五 ) (2)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 (3)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 ( 孟子三章 ) (4)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 (5)郦道元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衬托出山势雄浑高耸,给人以壮丽绚美之感的句子是: 自非亭午夜分 , 不见曦月 。 (6)李清照渔家傲中,描绘了一幅海天相接的辽阔画面的句子是: 天接云涛连晓雾 , 星河欲转千帆舞 。 (7)杜甫春望中,触景
22、生情,表达感时伤世之情的句子是: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 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 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悠然见南山 (2)黑云压城城欲摧 (3)地利不如人和 (4)东风不与周郎便 (5)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注意“曦”的书写) (6)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7)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3、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2 (13 分)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问题。 蝉的蛴螬,初次出现在地面上时;常常在附近徘徊,寻找适当的地点脱掉身上的皮一棵小矮树,一丛百里香,一片野苹叶,或者一技滋木枝找到后,它就爬上去,用前足的爪紧紧地握住,丝毫不动。于是它外层的皮开始由背上裂开,里面露出淡绿色的萍。当时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翅膀。此时,除掉身体的最后尖端,身体已完全 tu出了。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徘徊 hui tu 蜕 出 (2) “用前足的爪紧紧地握住”这句话的谓语是 D
24、A.用 B.紧紧 C.爪 D.握住 (3)下列对昆虫记的评价,不准确的一项是 A A.作者把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成果和经历用童话的形式记录下来,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 B.他撰写昆虫记时,一贯“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 。 C.作者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 D.昆虫记不仅仅浸淫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含着某种精神。那种精神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 (4) 昆虫记是一部科普巨作,作者 法布尔 、 法国
25、 (国籍)人,作者用了 20 余 年的时间创作这部作品,享有“ 昆虫世界的荷马 ”的美誉。 【分析】 昆虫记又称昆虫世界 昆虫物语 昆虫学札记或昆虫的故事 ,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创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共十卷。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生物学著作,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时表现出的灵性,还记载着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生活状况等等内容。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解答】 (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掌握。根据对汉字的积累以及语境可知, “徘徊”
26、的“徊”应读作“hui” , “tu出”写作“蜕出” 。 (2)本题考查句子成分的理解。 “用前足的爪紧紧地握住”这句话的谓语是“握住” 。 故选:D。 (3)本题考查名著的掌握。 A 错误,应该是用“散文”形式记录。 BCD.正确。 故选:A。 (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根据积累可知,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以昆虫记一书留名后世。身为现代昆虫学的先驱,法布尔以膜翅目、鞘翅目、直翅目而闻名,雨果称他为“昆虫世界的荷马” ,被世人誉为“科学界的诗人” “昆虫界的维吉尔” 。 答案: (1)hui 蜕 (2)D (3)A (4)法布尔,法国,20 余,昆虫世界的荷马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
27、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3 (6 分)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 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实用的移动端软件也应运而生,针对学生群体的多款作业软件也异军突起。因其强大的自动解题功能,受到学生的追捧。不少学生将“帮做作业”软件视为一种快捷的学习方式。 材料二“帮作业、大眼作业、作业通、问他作业、学霸君”只要从手机应用商店搜索“作业”两个字,就能找到十几个解题的软件。 “10 个伙伴 9 个都在用;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作文搜索,高分作文随手拈来” 。 材料
28、三 据一位初二学生小华说,他们班大部分有智能手机的同学都下载了这些作业软件,只要拿起手机对着题目拍个照,上传上去,快的话几分钟内就可寻求到最佳的解题方案。用软件来问作业也成为时下学生交流的时髦方式。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述三则材料所表达的主要内容。 (2)针对众多学生使用“作业软件”这件事,初三(1)班准备开展“作业软件使用利弊谈”班会活动,请你从利弊两个角度各陈述一条理由。 【分析】此题考查了学生材料的分析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 (1)做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如材料一中可提取“因其强大的自动解题功能,受到学生的追捧” ;材料二中可提取“帮作业、大眼作业
29、、作业通、问他作业、学霸君” ;材料三中可提取“只要拿起手机对着题目拍个照,上传上去,快的话几分钟内就可寻求到最佳的解题方案” ,通过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2)表述自己的观点看法要注意:开门见山,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说服力强;有条有理,主次分明;用词恰当,言简意赅。 做此题要联系学习实际情况,做出深刻分析,得出利弊结论。 答案: (1)作业软件种类之多,操作之简便(1 分) 。所以他备受众多学生青睐(或”它已成为众多学生使用的快捷学习方式“) (1 分) 。 (共 2 分) (2)参考示例: 利:网络上资源丰富,可以解决很多疑难问题;方便、快捷;运用得当,是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可以呈现同一题的
30、不同解题方案。 (2 分) (答到其中两点得全分) 弊: 一遇到问题就使用 “作业软件” 。 久而久之不愿独立思考问题, 会产生依赖性; 对于自觉性 (自控力) 差的学生。 “搜作业”就变成了纯粹的“抄答案” 。 (2 分) (答到两点得全分) 【点评】 多个材料比较提取信息的方法: 看这多个材料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 或是围绕什么共同话题,从不同侧面阐述举例。围绕话题分析题目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赞同赞扬还是否定批判,最后根据以上两个方面组织语言。回答时必须要依靠准确的归纳和恰当的表达。因此做此类题,还应该按照题目的要求(包括字数) ,把捕捉到的规律、信息,用恰当的词语和完整的句子表达出来
31、,做到没有错别字,语言准确、简洁、连贯,符合客观实际。 4 (6 分)下面这段相关文字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你修改。 某校八年级的李明同学最近喜欢上了数字化阅读,使他常用课余的零碎时间来浏览新闻, 了解科技知识,偶尔也读读名著,看看喜欢的微博,常与同学交流阅读,很受大家欢迎。赵亮同学也最近喜欢上了数字化阅读,他热衷明星八卦,沉迷网络小说,对繁杂的信息不加分辨地接受,现在上课总走神,也不爱跟同学交流了。 滥用介词,删去“ 使 ” 。 成分残缺,请你修改。 语序不当,请你修改。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
32、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滥用介词,应删去“使” ; 成分残缺,应在“很受大家欢迎”前加“他” ; 语序不当,应将“也”放在“最近”后。 答案: 使 常与同学交流阅读,他很受大家欢迎。 赵亮同学最近也喜欢上了数字化阅读。 【点评】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 1 语感法。 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 看看句意是否明确, 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 2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 3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
33、,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 4聚焦法。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是否有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二、阅读(二、阅读(55 分)分) 5 (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那一束光 李朝德 挂上电话,我立刻就后悔了。 车窗外,最后一抹余晖落下,远山只剩下黛色的模糊轮廓。 火车还有一个多小时才经过村里,那时天早就黑了,那么晚让母亲站在路口做什么呢? 火车在夜色中呼啸、望着车窗外的阑珊灯火,我一路忐忑。 那天,我从昆明乘火车去一个叫宣威的小城参加会议,这趟城际列车要穿过家乡的村庄。我家离铁路并不远,直线距离也就五
34、六百米。 火车夜过家乡,最熟悉的景致与最亲近的人就在窗外一闪而过,兴奋激动转眼间成远离失落,那种感觉难以描述。 十多分钟前,我打电话告诉母亲我要坐火车去宣威,要路过村里。母亲很是高兴: “去宣威做什么?大概几点钟到?“我一一回答,但有些遗憾: “可惜村里没有站,不然可以回家看看。 ”母亲说: “你忙你的,我身体好好的,不用管。 ”说完这句,电话里一阵沉默。 我理解这时的沉默,我与母亲都不太善于表达感情,大多数时候都是沉默。 父亲在世时,彼此都习惯这种沉默,即便一句话不说,却也温暖而坦然。但现在的沉默却让我内心紧缩,父亲过世后,母亲常说,时间过得慢,太阳总不落山,天黑后,天又总也不亮。 近些年,
35、我隔三岔五总要打个电话问问,很多时候不为别的,就为听听母亲的声音。 如果不是假期或者有特殊事情,我一般很少回家,母亲总是说: “你哥你姐就住在村里,我身体好好的不用挂念:打个电话就行了,那么远,跑来跑去浪费车费! ” 我理解母亲的本意:儿子好不容易在城里立足,她希望我小心翼翼走好每一步路,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不要有半点闪失,因此,她不愿意耽搁儿子的时间,在母亲眼里,总是把孩子看得重于泰山,却把自己看得轻于鸿毛。 但是,车过村庄,母子相距几百米却不能相见,对我来说终究是一个大大的遗憾。于是,我打破沉默: “妈,要不火车快到的时候,我打电话给你,你去村里的铁路口等我,我在 7 号车厢的门口,会向
36、你招手,你就可以看见我,我也可以看见你了。 ” 这个突然的提议, 我自己也觉得有点意外和为难, 夜色中叫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 算怎么一回事?但是母亲很高兴,一口答应下来。 我们都知道那个路口, 那个叫小米田的路口是连接村庄与田地的一个主要路口。近些年火车多次提速,由单线变成复线后,铁路沿线早在十多年前就全线封闭了。 小米田路口虽然还在,但已被栅栏隔断,现在只剩下几米宽的道口。火车通过那个道口需要多长时间呢?估计就是一闪而过吧,我与母亲相互能看见吗? 火车一过沾益县城,我就给母亲打电话让她去道口等着。沾益县城离老家松林村不到二十公里,估计不到十分钟我就可以看见母亲。 此时一明一暗,车里车外仿佛两
37、个世界。我把脸贴在 7 号车门的玻璃上,努力寻找熟悉的山川轮廓。 窗外模糊一片,夜色包裹着车厢,我计算着时间与路程,却总不能看见熟悉的村庄。 焦躁中,却看见远远的公路上有车流的灯光,黑夜中流光溢彩。 正纳闷这是哪一条路呢,远远的路上放着光芒的“施家屯收费站”白色大字突然出现了。我心里一阵酸楚, “施家屯”已是隔壁村庄,火车刚在一分钟前驶过松林村,我竟然没有看见我熟悉的村庄与站在路口的母亲。 我颓然地打电话告诉母亲: “妈,天太黑了,我还没等看见你,火车就已经到了施家屯了。 ” 母亲也说: “刚才有趟火车经过,太快了,没有看见你。我想应该就这趟火车,知道你坐在上面,就行了。 ” 我为自己的粗心愧
38、疚不已,说不出话来,年迈的母亲在黑夜的冷风中站着,我在明亮、温暖的车厢里坐着,本想让她看见我,我也看见她,却害得她在路边白白等待和空欢喜一场。 我不甘心,对母亲说: “妈,要不明晚我返回时,在最近的曲靖站下?站上有到村里的汽车,半个小时就到家了,住一晚再回昆明,方便得很。 ” 电话里,母亲慌忙阻止,语气固执而又坚定,仿佛我如果这样做,都是因为她引起的。我没有办法,告诉母亲,那明晚还是在这个路口,到时候我会站在最后一个车厢的车门旁招手,我们一定可以看见对方。 翌日返程,我早早地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黑夜的火车如一条光带在铁轨上漂移,伏在玻璃上我把眼睛使劲睁大,可还是很难看清车窗外的任何景物。
39、 这时候,我又看见了“施家屯”这几个字。 车内外温差大,窗户上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我慌忙用手掌擦拭玻璃,用双手罩住眼眶,以遮挡车内的亮光,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寻外面的一景一物。我终于能看见车灯照出几米远模糊的路面轮廓,还看见了如萤火样的村庄里的昏黄灯光。 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我刚要摇手呼喊,火车却又过了! 我忙掏出电话,颤抖着告诉母亲:妈,我看见你在路口了。 母亲在电话里说:我也看见你了。 两句话说完,车外再没有了村庄,母亲越来越远了。 我在夜色的火车中,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那个叫做小米田的道口,不过只有三四米宽,而站在路口等我的母亲,她还没有一米六高啊 (选自
40、意林2020 年第 1 期,有删改) (1)文章第四自然段“火车在夜色中呼啸。望着车窗外的阑珊灯火,我一路忐忑。 ”作者“忐忑”的是什么?请用文章中的原句回答。 (2)结合上下文,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父亲过世后,母亲常说,时间过得慢,太阳总不落山,天黑后,天又总也不亮。 (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表达情感上有何作用? (4)本文在选入散文选刊 (2020 年第 2 期)时,题目为黑夜的火车 , 那一束光和黑夜的火 车这两个题目,你喜欢哪一个?请说明理由。 【分析】本文写“我”坐火车出差经过家乡, “夜色中叫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 。首次经过时,没有看见已经错过了;返程时, “我”再次与母亲
41、约好,母亲用手电筒的光照着火车,虽然一闪而过, “我”依然激动万分。文章以此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牵挂和深深的爱,也表达了“我”对母亲和家乡深深的思念。 【解答】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忐忑”的意思是“心神不定,心神极为不安” ,结合语境分析, 答案应该在上文, 阅读上文自然就找到了答案,“火车还有一个多小时才经过村里, 那时天早就黑了,那么晚让母亲站在路口做什么呢?” “我”为天黑了,并且火车一个多小时才经过村里,却让母亲去路口等“我”的做法感到心神不定。 (2)本题考查体会句子的含义。结合句中的关键词去分析, “常”是“经常”的意思,两个“总”是“一直”的意思,因为无人陪伴,母
42、亲才会觉得时间过得慢,可以表现母亲一个人生活的孤独无奈。 (3)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结合全文内容,揣摩最后一段,尽管“我在夜色的火车中,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 ,母亲依然站在故乡的铁路口给“我”点亮一束光,表现了母亲对“我”的挂念和关爱,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恩和思念。 (4)本题考查对标题的赏析。此题具有开放性,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如喜欢那一束光 ,可从此题目含义丰富、点明主旨等角度阐述理由;如喜欢黑夜中的火车 ,可从此题目平实,交待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角度阐述理由。 答案: (1)火车还有一个多小时才经过村里,那时天早就黑了,那么晚让母亲站在路口做什么呢? (2)母亲总嫌
43、时间过得慢,一个“常”字和两个“总”字的否定句,体现了哀怨的语气,表现出母亲在丧偶后生活的无聊以及孤独寂寞的内心世界。 (3)还没有一米六高的母亲,夜色中站在不过只有三四米宽路口等“我” , “尽管我在夜色的火车中,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 ,母亲依然站在故乡的铁路口给“我”点亮一束光,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牵挂和深深的爱,也表达了“我”对母亲和家乡深深的思念。 (4) 示例一: 我喜欢 那一束光 。 “那一束光” 的意蕴丰富, 一是 “那一束光” 是手电筒的光, 表明 “我”在黑夜中看到了母亲的身影;二是母亲就是那一道光,照亮“我”人生的前进的路;三是母亲让“我”在黑夜中能够找寻到故乡, 不让我
44、迷失人生的方向; 四是那道光是对 “我” 内心思念母亲及思乡的抚慰。含蓄地表达主旨:表现了“我”对母亲以及对家乡深深的思念,而黑夜的火车这个题目没有如此丰富的含义和作用。 示例二:我喜欢黑夜中的火车 。因为事件的发生都是在夜晚的火车上, 黑夜的火车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突出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也蕴含着“我”与母亲一闪而过不能相见的悲伤之情。 【点评】在记叙文中标题有如下作用: 1、交代文章写作对象(人或物) ;2、点明文章中心思想;3、交代文章写作情感;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5、作为文章的线索。 6 (19 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芦苇花的精魂 扶云 芦苇花随风飘逸,那一片片的
45、风景,摇曳在家乡的冬春季节。 我站在芦苇荡旁边,眼看、心感,总觉得芦苇花有一种说不清的精魂在那里飘拂。真的,很少有植物的花带给人这种感觉,即便是飒飒秋菊也要输给芦苇花。秋菊还是带有些艳的颜色,芦苇花的朴素与柔细像极了母亲,历经沧桑,还是那般亲切,她浑浊的老眼透溢出慈祥的光芒。 芦苇花内里,最深邃的那份情感,魂系着芦苇荡的仁心雄魄。细想下去,天地造芦苇,这苇却不尽是干瘪,虽然它腹中空洞,却诠释了“空也是富有”的极妙哲理。这也许有些难懂, “空”与“有”本是相反的两极,怎么能搞在一起?但及待芦苇抽出了芦苇之花,我才真正懂得芦苇的气质心那般空,爱是这般厚。 芦苇的心间呀,盛着一片天,它怕这个天太空寂
46、,慢慢捧出充满质感的芦苇花。这花似人生的彻悟,在黄叶与绿叶中间绽放一种白发苍苍的弧度美。 我心中不由一惊, 没有什么比这样的画面更让人感受到冬野之真味了有什么植物能把毛茸茸的花,撑过一个又一个清冷的黄昏,与寒冬深情地去握手,你来说一说?请不要讲,潇潇冷雨打沧桑,呼呼寒风吹断肠。整个芦苇荡,已然跨越清冷,不知是芦苇花温暖了残阳,还是落日渲染了荻花美。 我想起一个女性朋友,在遭遇身体误诊、丈夫背叛、失去女儿的苦难后,她的心没有灰暗甚至死去,却用自己的爱去温暖一个又一个孤儿。她说,在爱中学会爱,自己很像一捧芦苇花。我听后,在泪眼模糊中,突然感到了芦苇花人性的甜美。 这让我想起患渐冻症的武汉金银潭医院
47、院长张定宇,他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线坚守,同为医护人员的妻子感染了病毒被隔离治疗,他说: “我怕得哭了。 ”当时,分身乏术的张定宇不能陪在妻子身旁,有时一连三四天都看不上妻子一眼。谈到自己的渐冻症,张定宇却没有半点害怕。但他说,在开车去看妻子的路上,自己害怕得哭了,心里怕失去她。所幸,妻子感染后已经康复。 就像初春依然挺立的芦苇花一样,张定宇的双腿已开始萎缩,全身会慢慢失去知觉。他对时间特别敏感,因自己的身体会渐渐被这种罕见的病魔“冻”住。他曾说,自己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一定把重要的事情做完;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 初春依然挺立的芦苇花,像张定宇一样,如同一面面旗帜,
48、站在芦苇荡的那头遥遥照耀而来,拉出一片片暖意,一点点在我的心扉展开,似有一个声音在呢喃和诉说,一点一点地将生命的抗争用毛笔在天地间一笔一画地写着、写着,像慢镜头一样。每年三月烧芦苇做草木灰,触目即是的芦苇花颜将不复存在,过去的艰涩和荣光只有芦苇根知道。 有人说,秋天芦苇花开了,就意味着生命光华铺射,那便是高峰闪现。内心质朴的人们,一直把芦苇花装在心头,阳光不断透过指缝进入瞳孔,似乎新苇在眼前努力地生长。 (选自意林 ,有删改) (1)文章以芦苇花贯穿全文,为何在第段写到菊花?请简要分析。 (2)联系上下文,理解第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整个芦苇荡,已然跨越清冷,不知是芦苇花温暖了残阳,还是落日渲
49、染了荻花美。 (3)作者为什么要把张定宇比作“初春依然挺立的芦苇花” ,请结合文本分析。 (4)本文题为芦苇花的精魂 ,请简要概括芦苇花的“精魂”体现在哪些方面。 (5)结合文本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空也是富有”的理解。 【分析】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写了芦苇花具有的“精魂” :像母亲般朴素与柔细,永远让人感到亲切和慈祥;诠释了“空即富有”的哲理;表现出在爱中去爱人的人性甜美;展现出对生命的抗争精神。结合“我”的女性朋友、张定宇医生等人的事迹,文章借物抒情,讴歌了具有“芦苇花”精神那样坚韧品质、给人带来温暖的奉献精神的人。 【解答】 (1)本题考查对表现手法作用的分析。文章第段写到菊花,是把
50、“芦苇花”与“秋菊”作对比,其作用可结合本段文字中的“芦苇花的朴素与柔细像极了母亲,历经沧桑,还是那般亲切,她浑浊的老眼透溢出慈祥的光芒”分析,从情感的角度看,也表达了作者对芦苇花的喜爱。本题也可以从衬托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答。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这类试题,要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语句“整个芦苇荡,已然跨越清冷,不知是芦苇花温暖了残阳,还是落日渲染了荻花美”的意思是:因为有“芦苇花”和“落日”的映衬点缀,使得整个芦苇荡给人带来温暖和美好,让人们感受到的不再是“冬天的清冷” 。作答时抓住“清冷” “温暖” “美”三个词语分析。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