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选择题(共一选择题(共 10 小题)小题) 1甲、乙两列火车并排地停在车站,过了一会,乙车内的乘客看到窗外的树木向东移动,甲车内的乘客看到乙车也向东移动,那么站在站台上的铁路工人看到的可能是( ) A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且甲车速度小于乙车速度 B甲车向东运动、乙车向西运动 C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且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 D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22020 年 11 月 24 日,我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图),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在升空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以“嫦娥五号”为参照物,运载
2、火箭是运动的 B若以发射架为参照物,“嫦娥五号”是静止的 C若以月球为参照物,“嫦娥五号”是运动的 D若以运载火箭为参照物,发射架是静止的 3周期性的运动都可作为测量时间的标准。下列哪项运动是不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 ) A人的脉搏 B日出日落 C地球绕太阳公转 D人的生长 4小明利用自身的身高和步长估测的以下数据中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一棵树的高度约为 5dm B教室门的高度约为 2m C课桌的高度约为 1.5m D教室的长度约为 50m 5测量一木板的长度,在如图所示的各种情况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6如图所示是甲、乙两车运动的 st 图像,当两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东做匀速直
3、线运动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乙两车速度之比为 3:2 B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在向西运动 C运动 10s 后,两车相距 20m D该图像的斜率表示物体运动速度大小 7如图所示是甲、乙两车沿直线向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由图象可知( ) A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B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 3s 内,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相等 D前 3s 内,乙车相对甲车向西运动 8小轩沿公路行走,第一分钟内、第二分钟内和第三分钟内通过的路程都是 60m,则小轩在 3 分内的运动( ) A一定是匀速运动 B一定是变速运动 C一定是匀速曲线运动 D可能是匀速运动,也可能是变速运动 9甲、乙两车从相距 4
4、0 米的 A、B 两点同时相向做匀速直线运动,两车的 st 图象分别如图(a)、(b)所 示 , 速 度 分 别 为v甲、 v乙。 经 过 时 间t后 , 两 车 相 距10米 。 则 ( ) Av甲v乙,t 一定为 30 秒 Bv甲v乙,t 可能为 30 秒 Cv甲v乙,t 一定为 50 秒 Dv甲v乙,t 可能为 50 秒 10 如图所示是甲、 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出发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的 vt 图像,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以甲为参照物,乙是静止的 Ct1s 时,甲、乙两物体相遇 D03s 内,甲物体运动了 6m 二填空题(共二填空题(共 10 小题
5、)小题) 11 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长度进行了 4 次测量, 结果如下: 12.34cm, 12.36cm, 12.35cm, 12.75cm,其中错误的数据为 ,该物体长度应记为 ,刻度尺分度值为 cm;如图所示秒表所示时间为 s。 12如图所示,图中直尺的最小分度是 ,木块的长度为 cm。 13如图甲、乙所示: (1)在测物体的长度时,两种使用方法中正确的是 图,此笔的长度为 cm; (2)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时经常进行多次测量,其目的是 ; (3)若有一把由金属制成的刻度尺,且这种金属材料随温度的变化很明显,那么在严寒冬季用它测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 (选填“偏大”或“偏小”
6、)。 14如图所示,秒表的读数为 s。 15如图所示的钟表,其分度值为 ,显示的时刻为 15h min s。 16在我校秋季运动会上,八一班女生阳阳同学跑 400m 的时间记录如图所示,则她的成绩为 s。 17小华对一支铅笔的长度进行 4 次正确测量,记录数据如下:17.58cm、17.57cm、17.56cm、17.57cm,该铅笔的长度是 cm,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18如图甲所示,是某物体在 40s 内沿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关系图像。分析图像信息,在这 40s 内,该物体的平均速度为 m/s,10s 到 20s 这段时间的速度为 m/s,前 30s 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 m。从甲图可
7、知,物体在前 10 秒做 直线运动(选“匀速”“变速”),请在乙图中画出物体在这 10 秒的“速度时间”关系图线。 19如图甲所示为 A、B 两小车向右做直线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它表示两个小车在相等的时间间隔所在的位置,则小车 A 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小车 B 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如图乙所示的是其中一小车的 vt 图象,则这个图象是 (选填“A”或“B”)车的。 20某校去华蓥山进行红色研学旅行,在乘车途中,小兰同学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她是以 (选填“地面”或“车”)为参照物。当车辆行驶至某一路口时,看到如图所示的标志牌,则车辆到达华蓥山游客中心至少还
8、需要 min。 三实验探究题(共三实验探究题(共 3 小题)小题) 21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实验台上已经准备的实验器材如下:小车一辆、长木板一块、小木块一块、金属片一个。请你完成以下问题: (1)为了完成该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 、 。 (2)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 (3)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斜面的一端用小木块垫起, 便于测量时间, 应使它保持 (选填 “较大”或“较小”)的坡度。 (4)实验过程中,测得 s190cm,s240cm,小车从斜面顶端自由下滑的过程中,停表记录的时间如图所示,则小车通过路程 s3平均速度是 m/s。 (5) 由 (4) 中数据推理,
9、若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v上, 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v下,则 v上 v下(选填“”、“”或“”)。 (6)若小车运动后才开始计时,则全程的平均速度 (填“偏大”或“偏小”)。 22 小明在 “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的实验中, 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小车从带刻度尺 (分度值为 2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 A、B、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AB cm;tBC s;vAB m/s;vBC m/s。 (4
10、) 由实验看出, 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 , 是在做 (填 “匀速直线” 或 “变速” )运动。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 A 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 AC 段的平均速度 vAC偏 (选填“大”或“小”)。 23小叶同学在做“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 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 (1)实验前,要学会正确使用停表,如图乙所示,停表读数为 s。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实验中为了测量 AB段的平均速度,在 B 点放置了一金属片,其好处是: 。 (3)由图甲可
11、得:sAB cm。 (4)如果让小车过了 A 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 AC 段的平均速度 vAC偏 (选填“大“或“小”)。 (5)用停表测得小车从 A 到 B 所用时间 tAB2s,从 A 到 C 所用时间 tAC3s。如图丙所示的三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小车下滑运动的是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四计算题(共四计算题(共 2 小题)小题) 24京沪高铁的建成使北京和上海之间的往来时间缩短到 5 小时以内。下表是高铁 G8 和动车 D706 运行时间对比情况,若两列车均正常运行。求: 车次 始发站 (上海) 终点站 (北京南) 08:00 12:24 G8 D706 21:18
12、 09:24 (1)G8 列车从上海站到北京南站,列车的运行时间。 (2)若 G8 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300km/h,则上海站到北京南站的全程多少 km? (3)D706 从上海站到北京南站的运行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km/h?(计算结果保留 1 位小数) 25道路限速监控管理的一种方式是采用“区间测速”,就是测算出汽车在某一区间行驶的平均速度,规定如果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判为超速。若一辆轿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监测点 A、B 相距 20km,全程限速 100km/h。 (1)采用“区间测速”时,这辆汽车在该路段会不会被判超速?(请通过计算进行说明) (2)若一辆货车以 80k
13、m/h 的速度匀速通过 AB 段路程,则它需要多长时间?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一选择题(共 10 小题)小题) 1甲、乙两列火车并排地停在车站,过了一会,乙车内的乘客看到窗外的树木向东移动,甲车内的乘客看到乙车也向东移动,那么站在站台上的铁路工人看到的可能是( ) A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且甲车速度小于乙车速度 B甲车向东运动、乙车向西运动 C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且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 D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参照思想;运动和力;应用能力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
14、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则由树木相对甲的运动情况得出甲车的运动情况,由乙车相对于甲车的运动情况,可得出乙车的运动。 【解答】解:乙车乘客看到树木向东移动,说明乙车乘客是以车为参照物,则树木是向东运动的,则乙车相对于静止的地面来说是向西运动的; 甲车内的乘客看到乙车也向东移动, 则甲车向西运动, 但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 故 C 正确, ABD 错误。 故选 C。 【点评】运动具有相对性,在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时,我们看到的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不同的要掌握根据题意分析物体相对运动的基本方法 22020 年 11 月 24 日,我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
15、测器(图),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在升空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以“嫦娥五号”为参照物,运载火箭是运动的 B若以发射架为参照物,“嫦娥五号”是静止的 C若以月球为参照物,“嫦娥五号”是运动的 D若以运载火箭为参照物,发射架是静止的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运动和力;应用能力 【分析】在判断物体的运动静止时,要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如果改变,物体是运动的,如果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 A、在升空的过程中,运载火箭相对于“嫦娥五号”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以“嫦娥五号”为参照物,运载火箭是静止的,故 A 错误; B
16、、在升空的过程中,“嫦娥五号”相对于发射架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以发射架为参照物,“嫦娥五号”是运动的,故 B 错误; C、在升空的过程中,“嫦娥五号”相对于月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以月球为参照物,“嫦娥五号”是运动的,故 C 正确; D、在升空的过程中,运载火箭相对于发射架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以发射架为参照物,运载火箭是运动的,故 D 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决定于所选择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物体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3周期性的运动都可作为测量时间的标准。下列哪项运动是不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 ) A人的脉搏 B日出日落 C地球绕太阳公转 D人的
17、生长 【考点】时间的估测版权所有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周期性运动指有一定规律的运动,有时间段的循环。 【解答】解: A、人的脉搏 1min 跳动的次数基本相同,所以可以利用脉搏计时。不符合题意; B、日出日落说明经历了 12h 左右,可以利用日出日落计时。不符合题意; C、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就是 1 年,可以利用地球绕太阳公转计时。不符合题意; D、人从出生到死亡相当于 1 个周期,没有循环,所以不能利用人的成长过程计时。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此题告诉我们:作为计时工具的物体,其运动必须具有周期性、稳定性。 4小明利用自身的身高和步长估测的以下数据中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18、 ) A一棵树的高度约为 5dm B教室门的高度约为 2m C课桌的高度约为 1.5m D教室的长度约为 50m 【考点】长度的估测版权所有 【专题】估算题;长度、时间、速度;应用能力 【分析】首先估测出小明的身高,然后根据生活经验和对长度单位的了解作出判断。 【解答】解:小明的身高约为 1.5m15dm 左右。 A、一棵树的高度一般大于小明的高度,故 A 不合实际; B、教室门的高度略高于小明的高度,约为 2m,故 B 符合实际; C、课桌的高度约为小明高度的一半,约为 1.5m12=0.75m,故 C 不合实际; D、教室的长度约为小明身高的 8 倍,即 1.5m812m,故 D 不合实际
19、。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长度的估测,对日常生活中的长度、体积、温度等进行准确的估测,是要求初中学生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平时注意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多加思考,逐渐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5测量一木板的长度,在如图所示的各种情况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刻度尺的使用版权所有 【专题】实验题;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1)首先要了解刻度尺:量程是多少;零刻度是否磨损;分度值是多少; (2)使用时: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 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测量的始端与 0 刻度线对齐,如果 0 刻度线磨损,可以与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
20、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读数时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录数据要写单位。 【解答】解:A、测量的始端未与 0 刻度线对齐,故 A 错误; B、读数时视线未与尺面垂直,故 B 错误; C、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没有紧贴被测部分,故 C 错误; D、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操作正确,故 D 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刻度尺的使用,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刻度尺,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6如图所示是甲、乙两车运动的 st 图像,当两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乙两车速度之比为 3:2 B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在向西运动 C运
21、动 10s 后,两车相距 20m D该图像的斜率表示物体运动速度大小 【考点】速度的计算和公式的应用;运动图像;参照物及其选择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应用能力 【分析】 根据图像, 利用速度公式 v=先求出甲、 乙速度关系, 然后利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分析解答。 【解答】解:A由图,当时间 t4s 时,甲车的路程为 24m,乙车的路程为 16m,所以甲车的速度:v甲=甲=244=6m/s; 乙车的速度:v乙=乙=164=4m/s, 甲、乙两车速度之比为甲乙=6/4/=32, 故 A 说法正确; B因为甲、乙两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且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所以
22、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在向东运动,故 B 说法错误; C运动 10s 后,两车相距:v甲tv乙t6m/s10s4m/s10s20m, 故 C 说法正确; D若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路程,图象中直线的斜率为,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故 D 说法正确。 故选 B。 【点评】图像可以使我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本题的主要特点,值得我们关注。 7如图所示是甲、乙两车沿直线向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由图象可知( ) A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B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 3s 内,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相等 D前 3s 内,乙车相对甲车向西运动 【考点】匀速直线
23、运动;速度的计算和公式的应用版权所有 【专题】定性思想;图析法;运动和力;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分析】(1)经过的路线是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2)在时间相同时,路程与速度成正比; (3)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由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可知: A、甲车的速度始终为 20m/s,所以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 A 正确; B、乙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 B 错误; C、由 v=得:甲运动路程 s甲v甲t20m/s3s60m; 乙车从静止开始直线运动,速度逐渐增大,第 3
24、s 与甲速度相同,由公式 svt 知,前 3s 乙通过的路程小于甲。故 C 错误; D、 乙车从静止开始直线运动, 速度逐渐增大, 第 3s 才与甲速度相同, 所以, 以甲为参照物, 前 3s 内甲、乙两辆车的距离逐渐变大,乙车相对于甲车向东运动。故 D 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相对性、速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读懂图象是解决此题的关键,基础性题目。 8小轩沿公路行走,第一分钟内、第二分钟内和第三分钟内通过的路程都是 60m,则小轩在 3 分内的运动( ) A一定是匀速运动 B一定是变速运动 C一定是匀速曲线运动 D可能是匀速运动,也可能是变速运动 【考点】
25、速度与物体运动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定性思想;推理法;长度、时间、速度;应用能力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是做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要看物体在任意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 【解答】解:小轩沿公路行走,每分钟通过的路程都是 60m,那么他有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有可能做变速直线运动。因为他虽然每分钟经过的路程都相等,但不一定每秒钟通过的路程也相等,故 D 正确,ABC 错误; 故选:D。 【点评】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必须是物体每时每刻的速度都相同。 9甲、乙两车从相距 40 米的 A、B 两点同时相向做匀速直线运动,两车的 st 图象分别如图(a)、(b)所 示
26、 , 速 度 分 别 为v甲、 v乙。 经 过 时 间t后 , 两 车 相 距10米 。 则 ( ) Av甲v乙,t 一定为 30 秒 Bv甲v乙,t 可能为 30 秒 Cv甲v乙,t 一定为 50 秒 Dv甲v乙,t 可能为 50 秒 【考点】速度的计算和公式的应用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信息给予题;应用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1)图 a 和图 b 是甲、乙两车的 st 图象,可以读出对应的路程和时间,利用公式 v=可求出甲乙的速度; (2)甲、乙两车同时相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经过 t 秒,甲乙相距 10m 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甲、乙两车未相遇时相距 10m,一种是甲、乙两车相遇以后
27、相距 10m,利用公式 svt 列式求解。 【解答】解:(1)由图 a 可得甲车的速度: v甲=甲甲=2.46=0.4m/s; 由图 b 可得乙车的速度: v乙=乙乙=3.66=0.6m/s, 故 v甲v乙; (2)由题知,两车同时相向而行,经过时间 t 后,甲、乙两车未相遇时相距 10m,则有: s甲+s乙ss 即:v甲t+v乙t40m10m30m, 0.4m/st+0.6m/st30m, t30s 经过时间 t 后,甲、乙两车相遇后相距 10m,则有: s甲+s乙s+s 即:v甲t+v乙t40m+10m50m, 0.4m/st+0.6m/st50m, t50s 所以两车相距 10 米,t
28、可能是 30s,也可能是 50,故 ABC 错误、D 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式的应用,有一定难度,考查了学生从图象上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是根据题意分析出甲、乙相距 10m 时有两种情况。 10 如图所示是甲、 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出发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的 vt 图像,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以甲为参照物,乙是静止的 Ct1s 时,甲、乙两物体相遇 D03s 内,甲物体运动了 6m 【考点】速度的计算和公式的应用;匀速直线运动;运动图像;速度与物体运动版权所有 【专题】计算题;密度及其应用;应用能力 【分析】(
29、1)由图可知乙物体在 02s 内的速度在增加,由此可知乙的运动状态,再结合甲的运动状态分析即可; (2)在 vt 图象中,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代表物体通过的路程,据此分析甲、乙是否相遇; (3)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变化,则该物体是静止的;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的变化,则该物体是运动的; (4) 由图象可知随着时间的变化, 甲物体的速度保持不变, 可读出甲的速度, 再利用 v=求出甲物体 04s 内运动的路程。 【解答】解:A、由图可知,乙物体在 02s 内的运动速度逐渐增加,说明乙做加速运动;甲的运动速度保持不变,说明甲做匀速直线运动,故 A 错误。 B、以甲为参照物,乙的位置发生
30、变化,以甲为参照物,乙是运动的,故 B 错误; C、由图可知,t2s 时,甲、乙两物体的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相同,即甲、乙两物体通过的路程相同,说明甲、乙两物体相遇,故 C 错误; D、 由图知, 甲做匀速直线运动, 甲的速度为 v甲2m/s, 由 v=可知在 03s 内, 甲物体运动的路程为:s甲甲t2m/s3s6m,故 D 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以及参照物的选择,理解运动图象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共二填空题(共 10 小题)小题) 11 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长度进行了 4 次测量, 结果如下: 12.34cm, 12.36cm, 12.3
31、5cm, 12.75cm,其中错误的数据为 12.75cm ,该物体长度应记为 12.35cm ,刻度尺分度值为 0.1 cm;如图所示秒表所示时间为 158.5 s。 【考点】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间的测量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基本仪器的使用专题;应用能力 【分析】(1)在进行长度的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也就是说分度值所对应的数据(倒数第二位)是准确的,分度值所对应的下一位数据(最后一位)是估读的;多次测量时,每次的测量值相差不大,如果所测某一数据与其它数据偏差较大,则该数据是错误的,应舍去;然后求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所测物体的长度; (2)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
32、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 (1)由题中测量数据知:数据单位是 cm,小数点后有两位数,倒数第二位是刻度尺的分度值,所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0.1cm; 观察 4 个测量值数据发现,数据 12.75cm 与其余 3 次记录的数值偏差太大,此测量数据是错误; 物体的长度为 L=12.34+12.36+12.353=12.35cm; (2) 图中, 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 1min 中间有两个小格, 所以一个小格代表 0.5min, 指针在 “2” 和 “3”之间,偏向“3”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超过 2.5min;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 之间有 2 个小格,所以一个小
33、格代表 1s,指针在 38.5s 处,即秒表的读数为 2min38.5s158.5s。 故答案为:12.75cm;12.35cm;0.1;158.5。 【点评】本题考查了长度测量数据的处理和停表的读数,属于基础性题目。 12如图所示,图中直尺的最小分度是 0.1cm ,木块的长度为 1.95 cm。 【考点】长度的测量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应用能力 【分析】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 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 0 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
34、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由图知:刻度尺上 1cm 之间有 10 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 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0.1cm; 木块左侧与 1.00cm 对齐,右侧读数为 3.80cm,所以木块的长度为 L2.95cm1.00cm1.95cm。 故答案为:0.1cm;1.95。 【点评】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刻度尺,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13如图甲、乙所示: (1)在测物体的长度时,两种使用方法中正确的是 甲 图,此笔的长度为 3.40 cm; (2)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时经常进行多次测量,其目的是 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 (3)若
35、有一把由金属制成的刻度尺,且这种金属材料随温度的变化很明显,那么在严寒冬季用它测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 偏大 (选填“偏大”或“偏小”)。 【考点】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基本仪器的使用专题;应用能力 【分析】(1)在对刻度尺进行读数时,应看清分度值,视线应与尺的末端刻度垂直,最终的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为减小测量误差,常用的方法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根据金属的热胀冷缩,判断出尺子本身的变化,再结合刻度值不变来进行分析。 【解答】解: (1)读图可知,乙图中刻度尺在读数时,视线并未与尺面末端刻度垂直,因此乙是错误的,乙图的读数偏大,甲是正确的;图甲中刻
36、度尺的分度值为 0.1cm,其示数为 3.40cm; (2)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3)由于金属的热胀冷缩,严冬季节,尺子实际长度收缩变小,而刻度依然是原来标注的刻度,所以用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会偏大。 故答案为:(1)甲;3.40;(2)取平均值减小误差;(3)偏大。 【点评】 本题考查了刻度尺的正确使用与读数、 减小误差的方法, 尤其在最后一问中, 应注意细心分析,防止颠倒。 14如图所示,秒表的读数为 228.7 s。 【考点】时间的测量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应用能力 【分析】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
37、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秒表的大表盘是秒,小表盘是分钟。由图示知,小表盘的分度值为 0.5min,指针在 3 与 4刻度线之间,偏向 4 刻度线一侧,所以小表盘为 3min;大表盘的分度值为 0.1s,指针指向 48.7s,所以秒表的读数为:t3min48.7s228.7s。 故答案为:228.7。 【点评】 本题考查秒表的读数, 根据小表盘确定大表盘的示数范围是 030s 还是3060s是解题的关键。 15如图所示的钟表,其分度值为 1s ,显示的时刻为 15h 9 min 25 s。 【考点】时间的测量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38、】用秒针的转动来测量时间,我们就要知道秒针转动一周的时间是多少,然后看表盘一共有多少格,然后求出一格的时间,也就是分度值; 钟表上面最短的指针是时针,较长的是分针,最长的是秒针,根据指针所指的刻度读数。 【解答】解: 由图可知,表盘上有 60 个小格,对分针而言,60 个小格为 1h,则每个小格为 1min;对秒针,一圈由 60小格,每一个小格为 1s;显示的时刻为 15h9min25s。 故答案为:1s;9;25。 【点评】此题考查了时间的测量,使用钟表测量时,都要先认清分度值,然后再读数。 16在我校秋季运动会上,八一班女生阳阳同学跑 400m 的时间记录如图所示,则她的成绩为 101.5
39、 s。 【考点】时间的测量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 由图知: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 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 0.5min,指针在“1”和“2”之间,偏向“2”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 1min60s; 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 之间有 10 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 0.1s,指针在 41.5s 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 41.5s,即秒表的读数为 60s+41.5s101.5s。 故答案为:101.5。 【点评】读取不同测量工具的示数时,基本方法是一致的,都要
40、先明确测量工具的量程和分度值,确定零刻度线的位置,视线与刻度线垂直。 17小华对一支铅笔的长度进行 4 次正确测量,记录数据如下:17.58cm、17.57cm、17.56cm、17.57cm,该铅笔的长度是 17.57 cm,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mm 。 【考点】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应用能力 【分析】(1)根据刻度尺的使用,为了减少误差,可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但是不管对同一物体测量多少次,准确值是不会变的,改变的是估计值,在取平均值时,要去掉错误的测量结果; (2)根据刻度尺的使用,读数时读到分度值还要估计一位。 【 解 答 】 解 : (
41、1 ) 将 四 次 测 量 结 果 取 平 均 值 就 是 记 录 结 果 :17.58+17.57+17.56+17.574=17.57cm; (2)因为使用刻度尺读数时,读到分度值还要估计一位,所以从右面数第二位的单位就是分度值,故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mm。 故答案为:17.57;1mm。 【点评】根据刻度尺的使用,读数时读到分度值还要估计一位,故从右面数第二位的单位就是分度值,注意取平均值时,若除不尽,保留的小数要与测量值小数位数相同。 18如图甲所示,是某物体在 40s 内沿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关系图像。分析图像信息,在这 40s 内,该物体的平均速度为 5 m/s,10s 到
42、 20s 这段时间的速度为 0 m/s,前 30s 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 150 m。从甲图可知,物体在前 10 秒做 匀速 直线运动(选“匀速”“变速”),请在乙图中画出物体在这 10 秒的“速度时间”关系图线。 【考点】速度的计算和公式的应用版权所有 【专题】计算题;运动和力;应用能力 【分析】(1)根据速度公式变形可求前 40s 内物体通过的路程; (2)读出总路程和总时间,根据 v=求出平均速度。在 st 图像中,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3)利用速度公式求得物体在前 10 秒的速度,然后作图。 【解答】解:(1)由图像可知,40s 内该物体运动的路程 s200m, 则 4
43、0s 内该物体的平均速度 v=20040=5m/s; 由图像可知,10s 到 20s 这段时间内物体静止不动,所以这段时间的速度为 0; 由图像可知,前 10s 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 100m, 中间 10s 物体静止不动, 后 20s 通过的路程 s200m100m100m,其速度 v=10020/=5m/s, 由 v=可得,第 20s30s 内通过的路程 svt5m/s10s50m, 前 30s 通过的总路程 s100m+0m+50m150m。 在 st 图像中,物体在前内的图像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2)物体在前 10 秒内的速度 v1=11=10010=10m/s。
44、乙图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已知物体在前 10 秒内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物体在这 10 秒的“速度时间”关系图线如下图所示: 故答案为:5;0;150;匀速;见上图。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读懂图像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19如图甲所示为 A、B 两小车向右做直线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它表示两个小车在相等的时间间隔所在的位置,则小车 A 做 匀速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小车 B 做 变速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如图乙所示的是其中一小车的 vt 图象,则这个图象是 B (选填“A”或“B”)车的。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版权所有 【专题】
45、应用题;图析法;长度、时间、速度;应用能力;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分析】 (1)在频闪照片中暗含的物理信息是每相连的两个点间的时间间隔相等,可根据两点间距变化判断做的是什么运动。 (2)分别求得前 30s 内两车的平均速度即可比较其大小。 【解答】解:由图知,A 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故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B 车在相同时间内, 通过的路程不相同, 而且 B 车频闪照片中两点间距越来越大, 做的是加速直线运动; 如图乙所示的是的 vt 图象,速度随着时间的增大而增大,表示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故则这个图象是B 车的。 故答案为:匀速;变速;B。 【点评】频闪照片的原理和打点计时器一样
46、,即每隔相同的时间打一个点,可直接从两点间距的变化判断做的是什么运动。 20某校去华蓥山进行红色研学旅行,在乘车途中,小兰同学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她是以 车 (选填“地面”或“车”)为参照物。当车辆行驶至某一路口时,看到如图所示的标志牌,则车辆到达华蓥山游客中心至少还需要 45 min。 【考点】速度的计算和公式的应用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应用能力 【分析】(1)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否则是运动的。 (2)从标志牌可得到去华蓥山的距离和最大车速,利用 t=求从标志牌处到华蓥山最快需
47、要的时间。 【解答】解:(1)坐在行驶汽车上,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树是运动的,这是选择汽车为参照物; (2)如图表示:此处距华蓥山 8km,汽车最大速度不能超过 60km/h。 由 v=知, 此标志牌到华蓥山最快需要时间: t=4560/=0.75h45min。 故答案为:车;45。 【点评】 (1)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物体静止一定选择和物体之间没有发生位置变化的物体做参照物,物体运动一定选择和物体之间发生位置变化的物体做参照物。 (2)正确识别交通标志牌的含义是求解第二问的关键。 三实验探究题(共三实验探究题(共 3 小题)小题) 21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实验台上已经
48、准备的实验器材如下:小车一辆、长木板一块、小木块一块、金属片一个。请你完成以下问题: (1)为了完成该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 刻度尺 、 秒表 。 (2)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v= 进行测量的。 (3)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斜面的一端用小木块垫起,便于测量时间,应使它保持 较小 (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坡度。 (4)实验过程中,测得 s190cm,s240cm,小车从斜面顶端自由下滑的过程中,停表记录的时间如图所示,则小车通过路程 s3平均速度是 0.5 m/s。 (5) 由 (4) 中数据推理, 若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v上, 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v下,则 v上 v下(选填
49、“”、“”或“”)。 (6)若小车运动后才开始计时,则全程的平均速度 偏大 (填“偏大”或“偏小”)。 【考点】实验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版权所有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理解能力;应用能力 【分析】(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v=,根据原理可知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和需要的测量工具; (2)根据测量原理分析; (3)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在斜面上滑下的速度越快,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短,不便于测量时间,据此分析; (4)根据题意得出路程 s3的大小和所用时间,利用 v=求出小车通过 s3的平均速度; (5)由题可知上半段路程 s2的大小和所用时间,利用 v=求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再与上
50、述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比较即可; (6)若小车运动后才开始计时,所测量的时间会偏小,再根据 v=分析平均速度的变化。 【解答】解:(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因此还需要刻度尺和秒表; (2)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v=进行测量的; (3)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在斜面上滑下的速度越快,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短,不便于测量时间,因此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应使它保持较小的坡度; (4)路程 s3s1s290cm40cm50cm0.5m,所用时间 t316:20:3816:20:371s, 则小车通过路程 s3的平均速度为:下=33=0.51= 0.5/; (5)由(4)知上半段路程 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