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外古诗词诵读同步训练课外古诗词诵读同步训练 一、句子默写一、句子默写 1诗词默写 (1)_,路远莫致之。 ( 庭中有奇树 ) (2)_,终为土灰。 ( 龟虽寿 ) (3)亭亭山上松,_。赠从弟 (其二) (4)剧哉边海民,_。 ( 梁甫行 ) (5) 庭中有奇树中抒写女子执花在手无法相赠的愁苦的语句是:_,_。表明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同时点明主题的句子是:_?_。 (6) 龟虽寿中运用比喻表明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句子是:_,_;_,_。表现诗人虽近暮年,仍然后当益壮,雄心不减的诗句是:_,_;_,_。 (7) 赠从弟 (其二)中以山风的猛烈反衬松枝的刚劲的诗句是:_,_!勉励
2、从弟在恶劣环境中要正气凛然的诗句是:_?_。 (8)梁甫行 一诗中突出天下环境不一样的句子是: _, _。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民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民的凄楚的句子:_,_。 二、诗歌鉴赏二、诗歌鉴赏 阅读赠从弟(其二) ,回答下列问题。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中,“亭享”的意思是“挺拔的样子”,写出了青松挺立风中的形象。 B诗歌第三、四句中,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 挺拔。 C“风声”“
3、冰霜”是环境描写。渲染了风之凛冽和冬之严寒,烘托了松柏的坚韧不拔。 D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 3“松柏有本性”中松柏的“本性”是什么?诗人希望堂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下列句子中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一致的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D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5诗中的
4、“烈士”指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6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是对主人公居住环境的描写,庭院中,一棵奇异美丽的树长得枝繁叶茂,花开得十分繁盛,充满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B三、四句描写主人公看见树上那美丽的花,引发对远方心上人的怀念,于是从树枝上折下一枝开得最美的花,准备送给自己日夜思念的远人。 C五、六句写主人公得到花后,顿时感到花香充满了自己的襟怀和衣袖,但遗憾的是,自己所思念的人离得太远,根本无法送
5、到他的手中。 D全诗写主人公看到奇树时,心情兴奋起来,折到花时突然想到要送给心上人,闻到花香时 兴奋到了极点,但一想到无法送达,心情又低落下来。 7结尾两句,诗人是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请分析诗歌结尾的内涵。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自然现象,提醒最高统治者要关注民生。 B颔联描写了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不得已寄身荒野。 C颈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海边人民与世隔绝的愚钝颓废。 D尾联中的“翔”指自在的行走,凸
6、显出家园荒芜的场景。 9本诗语言朴素简练,不重词藻修饰,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甲】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乙】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通过写诗人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
7、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甲诗写景时,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的日月星辰。诗的感情基调总体是欢快、活泼的。 C乙诗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说明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D甲、乙两首诗歌的最后两句诗为诗歌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的关系。 11请写出这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温习课内所学,完成古诗赏析任务。 (甲)赠从弟(其二)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乙)南轩松唐李白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
8、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注释】南轩,指当南的窗外。 绘其物甲诗中的松不畏严寒,不管风声有多猛烈,冰霜有多惨凄,松枝仍然刚劲,这更烘托了松刚劲坚韧的品质。 12乙诗中的松_ 【言其志】即诗以松柏为喻,赞颈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漏,她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13乙诗_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乙】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
9、更短,浑欲不胜簪。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的“折”与乙诗的“搔”都是动作描写,表达诗人丰富的情感波动。 B甲诗“馨香盈怀袖”中的“盈”字暗示主人公手执着花枝,站立了很久。 C乙诗的颔联运用移情手法,表达诗人的内心感受,对仗精巧,声情悲壮。 D甲乙两首诗都是五言律诗,感情强烈,情景兼具,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15这两首诗都以写景开篇,都描绘草木茂盛之景,但目的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作,完成下面小题。 【甲】 式微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乙】 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
10、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免翔我宇。 1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以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典范。 B甲诗“式微式微”是运用反复的手法,在反复中强调天气不好,不宜劳动。 C乙诗是诗人被贬后看到下层人民贫困生活,有感而发,写下的慷慨激愤之作。 D乙诗的开篇写自然现象,其实意在提醒最高统治者应普降恩泽,施惠于民。 17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来表达对老百姓的同情?请简要概括。 18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赠从弟其二(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
11、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种松(宋荦) 一片青葱色,移来历万峰。数枝初伴鹤,孤干已犹龙。 日瘦阴还薄,风多响自重。岁寒堪寄傲,何必大夫封? 【注】日瘦阴还薄:阳光暗淡,阴云迫近。大夫封: 史记 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封禅泰山,遇暴风雨,避雨松树下,封松树为“五大夫”。 (1)两首诗都写到“风”,请结合诗歌分析各有什么作用。 (2)两首诗都描写了松树,各自借松树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2、。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告诉我们,与神龟的长寿、腾蛇的通灵相比,人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 B诗人自比衰老的骏马,即使年迈,仍有志在千里的雄心。 C“盈缩之期,不但在天”诗人强调寿命长短,并不只是被动地由上天安排。 D这是一首抒怀咏志诗,书写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同时又富有哲理,耐人寻味。 20人们常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本诗中哪句诗是诗人看待暮年的观点?他是如何看待暮年的?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21 诗中通过对“
13、草野、 柴门、 狐兔”等一系列景物的描写, 反映了边海人民_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_,以及对最高统治者普降恩泽、施惠于民的期盼。 22“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两句诗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23以下诗歌,与上面这首诗歌体裁完全相同的是( ) A 龟虽寿 (曹操) B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C 竹里馆 (王维) D 月下独酌 (李白) 24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 馨香盈怀袖 腾蛇乘雾 瑟瑟谷中风 寄身于草野 馨香盈怀袖 路远莫
14、致之 此物何足贵 但感别经时 神龟虽寿 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 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风声一何盛 松枝一何劲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八方各异气 千里殊风雨 柴门何萧条 狐兔翔我宇 【详解】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馨、腾、瑟、腾、骥、暮、罹、殊、翔。 2D 3松柏的“本性”是挺立风中不倒、历经严寒不凋(或刚正坚贞、不屈不挠) 。诗人希望堂弟像松柏一样坚强不屈,不要因环境的压迫而改变操守。 【解析】2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D.“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有误,这首诗托物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
15、故选 D。 3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歌大意:高山上松树挺拔耸立,山谷间狂风瑟瑟呼啸。风声是多么的猛烈,松枝又是多么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第一问, 根据“亭亭山上松, 瑟瑟谷中风”, 可知, 用“亭亭”修饰“松”, 写出了松树的傲岸姿态,意在表现松的傲骨;根据“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可知,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对松的敬佩与赞美的感情倾向;根据“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可知,由上文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
16、根据“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可知,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据此可知, “本性”是挺立风中而不倒, 历经严寒而不凋; 坚贞不屈,百折不挠。 第二问,根据对松坚贞不屈的赞美和题目赠从弟来看,诗人借松树的高洁和坚贞来暗示情怀, 以此自勉, 也借以勉励从弟: 像松柏一样坚强不屈, 不因环境的残酷而改变的志向和操守。 4A 5指能建功立业的人。表达了作者不服老、不信天、奋发有为、老当益壮的雄心壮志。 【解析】4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用了比喻的手法,表达了
17、作 者年纪虽老,仍然壮心不已的豪迈情怀。 A意思是: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 B意思是: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呢?运用了典故; C意思是: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运用夸张的手法; D意思是: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汇聚, (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故选 A。 5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情的把握。“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思是“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烈士指有远大抱负的人,能建功立业的人。诗中作者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
18、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其老当益壮、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充满了对生活的真切体验,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 6D 7是说花的可贵。这花本来没什么稀奇,只是因为别离太久,主人公想借着花儿表达思念之情罢了。“何足贵”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相思怀念的主题。 【解析】6D“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意思是: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可知,折花的目的就是要送给思念的人;“折到花时突然想到要送给亲人”表述有误; 故选 D。 7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 首先明确态度,可贵或不可贵。然
19、后结合诗歌内涵说明理由。“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的意思是: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有感于离别多时,想借着花儿表达思念之情罢了。两句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而说出的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人生苦短,女人也如手中的鲜花, 经不起时间的等待, 更经受不起风吹雨打。 “此物何足贵”, 未免使人有点惊疑。 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 8C 9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描写了滨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以及滨海人民的生活困苦,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
20、深切同情。 【分析】8本题考查诗文理解。 C“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意思是:妻子和儿女像禽兽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联系颔联“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平时就住在野外的草棚里)”可知, 此诗运用对偶的手法, 实写“边海民”的悲惨生活, 他们寄身于“草野”, 过着非人的生活,生吞活剥,巢息穴居,所以说“象禽兽”;他们不敢出来,怕被人发现、抓走,每天就钻在山林里边所以说“行止依林阻”;一个“依”字把逃民们的实际活动和恐惧心理都表现出来了,他们要靠在林中采集食物而存活,要靠险阻的坳壑以藏躲,他们怕暴露行迹,白天足不出林莽,黑夜也不敢明火高声;“写出海边人民与世隔绝的愚钝颓
21、废”表述有误; 故选 C。 9本题考查诗文的表现手法。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意思是: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平时就住在野外的草棚里。通过“各异气”“殊风雨”直接展现“八方、千里”的气候,通过“剧(艰苦)”直接表现“边海民”的生活,可知诗文运用了白描的表现手法。此时诗人被贬到贫困的海边,目睹海滨破败荒凉的景象,目睹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逐渐体会到下层人民的痛苦,表现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与关切。 10B 11甲诗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乙诗表达了诗人要利用有生之年建功立业、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反映出
22、诗人老当益壮、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解析】10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B.“诗的感情基调总体是欢快、活泼的”有误,甲诗的感情基调应是“慷慨激昂(悲壮激昂)”。故选 B。 11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甲诗, 观沧海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
23、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乙诗,这首诗写于北伐乌桓胜利的归途。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在古代,这已是将近暮年的年龄。虽然刚刚取得了北伐乌桓的胜利,踏上凯旋的归途,但诗人想到一统中国的宏愿尚未实现,想到自己已届暮年,人生短促,时不我待,怎能不为生命的有限而感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几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壮心不已”表达了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
24、上的青春。 12苍劲挺拔、 枝叶繁茂、生机勃勃、四季常青,塑造出松树孤傲潇洒、郁郁苍苍、古朴高洁的形象。 13表现出诗人不满足于“孤松”的潇洒自得,向往着“直上数千尺”的凌云之势,表达了诗人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 【解析】 12 本题考查对诗中描写对象特点的把握。 需从相关文字中找出依据。 “南轩有孤松”“潇洒终日夕”表现孤傲潇洒的形象; “柯叶自绵幂”“阴生古苔绿”表现了它枝叶繁茂、 生机勃勃; “阴生古苔绿”表现它古朴高洁、郁郁苍苍。综合答题即可。 13本题考查对诗歌主题理解能力。诗言志,诗中的情感有的蕴含在描绘的景物中,有的直接抒发出来。从“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
25、尺”知,作者用青松追求“数千尺”之高,表达自己的凌云壮志,“直上”直直而上,更是作者正直品格的写照。综合分析即可。 【点睛】乙诗参考译文: 南面窗外有棵孤傲的青松, 枝叶繁茂层层叠叠。 清风时时摇着它的枝条, 潇洒终日是多么惬意。阴凉处长满了颜色深绿的青苔,秋日的云雾到此也被它染碧。松树何时才能长到云霄外面,直上千尺巍然挺正。 14D 15示例:甲诗表现春日佳景,反衬相思之苦;乙诗表现长安城因战乱而凄惨破败,表达忧国伤时的感情。 【解析】14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D.“甲乙两首诗都是五言律诗”有误, 庭中有奇树是汉代无名氏创作的一首文人五言古诗,并非律诗; 故选 D。 15考查对诗歌内
26、容的理解。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意思是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繁盛的花朵。在春天的庭院里, 有一株佳美的树, 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 开出了茂密的花朵, 显得格外生机勃勃。这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但首句中的“庭中”就暗示了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闺中的,是一首表现思妇的闺怨诗。以春日佳景,花事的兴盛,反衬出人物相思的孤独和痛苦;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意思是国都遭侵但山河依旧, 长安城里的杂草和树木茂盛地疯长。诗篇一开头便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
27、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 游人迤逦, 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 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16 B 17 甲诗描绘了“劳役者日落天黑还在露水中泥地里劳作的景象”来表现; 乙诗描绘了“百姓流离失所(艰苦生活) 、家园荒芜的景象”来表现。 (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16A.根据诗句“式微式微,胡不归(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可知,“式微式微”不是强调“天气不好”,而是天黑了。 故选 A。 17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描绘的画面
28、。 【甲】诗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可知甲诗以此场景描写表现了劳动者被奴役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乙】诗句子“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免翔我宇(妻子和儿子像禽兽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由穿梭毫无顾忌)”,可知此诗描述了边海百姓的艰难生活,比较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的惨痛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同
29、情。 18(1)赠从弟用风声之盛衬托松树之劲,表达了对松树刚劲挺拔的赞美; 种松运用风响表现了环境的恶劣,衬托了松树品格的顽强。 (2)赠从弟借松树的刚劲品格表达了对坚贞志向的追求,表现了对堂弟的期望; 种松借助典故,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本心的高洁品格。 【解析】 (1) 考查比较阅读。 赠从弟 其二 : “风声一何盛, 松枝一何劲”意为: 风声是多么的猛烈, 松枝又是多么的刚劲!风声虽盛,但松枝却更加的“劲”,用风声之盛,烘托出松树的刚劲挺拔,表达了作者对松树的赞美之情。 种松 :“日瘦阴还薄,风多响自重”意为:阳光微弱,阴云迫近,寒风穿过松针簌簌作响,松树尤显庄重。微弱的阳光,迫近
30、的阴云,呼啸的寒风,烘托了环境的恶劣。尽管环境如此,松树还是“自重”,衬托了松树品格的顽强。 (2) 考查赏析作者感情。 赠从弟 其二 :这首诗名为“赠从弟”,但无一语道及兄弟情谊。这是因为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作者借松树的高洁来暗示情怀,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弟,希望从弟也像是松树一样顽强坚定,坚守自己的本性。 种松 :末句“岁寒堪寄傲,何必大夫封”运用“五大夫”的典故。在寒冷的冬季坚挺不凋即足以傲世, 何需有“大夫”的封号呢?表达了作者坚守高洁的情操与本心, 不爱慕名利, 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 19A 20诗人认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要
31、有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意志和奋发有为、乐观向上的精神。 【分析】19本题考查诗文理解。 A“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意思是:神龟虽能长寿,但也有死亡的时候;腾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作者从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出发,否定了神龟、腾蛇一类神物的长生不老,说明了生死存亡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本项“与神龟的长寿、腾蛇的通灵相比,人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表述有误; 故选 A。 20本题考查诗文理解。 诗人看待暮年的观点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思是: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 进的雄心不会止息。此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
32、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壮心不已”强调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体验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 21 艰难困苦 深切同情(意近即可) : 22这两句诗描写了妻子和儿女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艰难生活的情景。 (意近即可) 【解析】21本题考查诗歌主题。结合写作背景看, 梁甫行是诗人曹植被贬到贫困的海边,看到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 有感而发, 写下这首慷慨激愤之作。 诗人运用白描手法, 通过对“寄身于草野”和“柴门何萧条”的描写,展现了海边贫民居住在简陋破旧的房屋中,荒凉凄清;“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和“孤兔翔我宇”
33、表现边海贫民生活在荒山野岭,与野兽为伍。全诗言简意赅地全方位展现了边海人们的痛苦生活, 意在表达作者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和对最高统治者普降恩泽、施惠于民的期盼。 22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实写“边海民”的悲惨生活。他们没身于“草野”,过着非人的生活。生吞活剥,巢息穴居,所以说“象禽兽”;他们不敢出来,怕被人发现、抓走,每天就钻在山林里边所以说“行止依林阻”。一个“依”字把逃民们的实际活动和恐惧心理都表现出来了。他们要靠在林中采集食物而存活,要靠险阻的坳壑以藏躲,他们怕暴露行迹, 白天足不出林莽, 黑夜也不敢明火高声。 故这两句诗描写了边海民妻子和儿女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艰难
34、生活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 23B 24采用比喻。用“浮云”比喻漂泊不定,“流水”比喻时光消逝,生动形象。 (或者:对比。用“一别”的短暂与“十年”的漫长相对,突出了人世的沧桑,言简义丰。 ) 【分析】23本题考查诗歌体裁的把握。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是一首五言律诗。 A是四言乐府诗; B是五言律诗; C是五言绝句; D是五言古诗; 故选 B。 24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方法的赏析。“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的意思是:离别后如浮云漂流不定,岁月如流水一晃过十年。这两句表现的时间最长,表现的空间最宽,表现的人事最杂。 这里却只用了十个字,便把这一切表现出来了。这两句用的是流水对,自然流畅,洗练概括。别后人世沧桑,千种风情,不知从何说起,诗人只在“一别”、“十年”之前冠以“浮云”、“流水”,便表现出来了。 意境空灵, 真是“疏可走马”。 “浮云”、 “流水”暗用汉代苏武李陵河梁送别诗意。李陵与苏武诗三首有“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苏武诗四首有“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其后常以“浮云”比喻漂泊不定,变幻无常,以“流水”比喻岁月如流,年华易逝。诗中“浮云”、“流水”不是写实,都是虚拟的景物,运用比喻的修辞,借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表现一别十年的感伤,由此可见诗人的剪裁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