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时训练(含答案)
-
资源ID:22684
资源大小:311.50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时训练(含答案)
1、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第 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选择题11934 年 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中央红军进行长征的原因是( )A四一二反革命政变B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受挫C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利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21934 年 10月 10日,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八万多人,分别自瑞金地区出发进行长征,中央红军长征的主要目的是( )A为了抗击日本的侵略B进行战略转移C打通各根据地的连接D传播革命火种3以下叙述符合下图情景的是( )A红军主力损失惨重B红军解放了贵州遵义C红军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D红军声东击西,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
2、划42016玉林市福绵区期末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某中学暑期组织“红色记忆”考察团,分赴延安、吴起镇、井冈山、遵义四地实地考察。其中,贵州遵义考察团考察的主题最恰当的是( )A生死攸关 历史转折 B长征会师 伟大胜利 C革命圣地 战略后方 D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5 “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 ”这首诗是朱德为纪念遵义会议而作。 “群龙得首”是指遵义会议开始确立谁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A博古 B陈独秀 C毛泽东 D邓小平6长征途中,毛泽东率领红军出奇制胜,打乱了敌人追剿计划的行动是( )A四渡赤水 B强渡大渡河C飞夺泸定桥 D翻雪山、过草地7 【2017梧
3、州市藤县期末】在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多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1936 年 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地点是( )A瑞金 B腊子口 C会宁 D吴起镇8长征精神一直以来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断进取。下列红军长征路线按照行程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中央革命根据地遵义湘江金沙江赤水河吴起镇B中央革命根据地金沙江遵义赤水河湘江吴起镇C中央革命根据地湘江遵义赤水河金沙江吴起镇D中央革命根据地遵义金沙江湘江赤水河吴起镇92018 年是红军长征胜利 82周年。下列关于长征历史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A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B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取得了
4、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10 【2016桂林兴安期末】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是什么力量把中华民族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聚集在一起,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奔向一个目标,这种力量就是永存的长征精神。对“长征精神”理解正确的是( )革命英雄主义 革命集体主义 革命乐观主义 个人自由主义A B CD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33 年 10月 50万国民党军队被调往江西前线,开始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 。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强大进攻,住在瑞金那座“独立房子”里的军事决策者不顾敌我力量对比的悬殊,仍然命令红军对敌人的坚固堡垒实行攻坚战。这使红军的反击从一开始就连续受挫长征材料二 在第五次
5、战役中,由于毛泽东失去领导权,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采纳苏联军事顾问李德的建议,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之外抵抗国民革命军,并争取苏维埃在全中国的胜利。(1)根据两则材料分析指出,导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受挫的原因是什么?(2)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受挫有何影响?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35 年 1月毛泽东在会议上批评当时中央的指挥是纸上谈兵,不考虑战士要走路、要吃饭、要睡觉,也不问是山地还是平原、河道材料二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进入了核心领导层。随后,又掌握了中央红军的最高指挥权。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1)两则材料中“会议”的名称是什么?(2)这次会议对中国革命有何影响?1D 2.B 3.A 4.A 5.C 6.A 7.C8C 9.B 10.C11(1)国民党军队兵力强大,敌我力量悬殊;李德和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2)使中央苏区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12(1)遵义会议。(2)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