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十二:阅读比较鉴赏(含答案)

    • 资源ID:228892       资源大小:82.96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十二:阅读比较鉴赏(含答案)

    1、 考点十二考点十二 比较鉴赏比较鉴赏 一、常见问法一、常见问法 1.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2.甲乙两篇文章体现文章中心(或主旨)的句子是什么?两文作者的共同追求是什么? 3.同为(体裁),甲乙两文的写作目的有何不同? 4.甲乙两文末尾画线的句子有哪些共同点?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5.(人物)和(人物)在方面,有何异同之处? 6.甲乙两文中(人物)都有着同样的,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7.结合甲乙两文,说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8.甲乙两段文字都突出人物怎样的共同点? 9.试比较甲乙两文内容上有哪些异同之处。 10.甲文侧重写什么?乙文侧重写什么?这在写法上都属于什么描写?

    2、11.比较分析甲乙两个语段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得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 12.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异同?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二、解题技巧二、解题技巧 ( (一一) )答题技巧答题技巧 比较阅读是对两篇或多篇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比较阅读主要包括:比较情感主旨异同;比较人物形象异同;比较文章内容异同;比较写作手法异同。 答题应遵循的原则: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对比类试题,不管是课内外对比,还是课外对比,都要认真分析试题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3、。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抓住重点句段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特点,揭示一般规律。 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揭示各自的特征。 ( (二二) )答题方法答题方法 (1)阅读文言语段,整体把握文段主要内容。明确文中的“人、事、物、理”。课外阅读 一般与课内阅读在主题和人物等方面有一定的联系。 (2)认真分析题目要求比较的内容,阅读、对比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反复阅读比较材料,逐句逐段进行内容和写法上的比较,要特别注意找准材料的契合点,主要从内容、思想感情、人物性格特征、劝说方式、劝说目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切入。 (3)按照题目要求,将比较的

    4、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温馨提示】 课内外比较阅读,往往设置比较文章内容、主旨情感、人物形象的异同,答题时根据题干要求,要采取“求同存异”或“异中求同”的解题方法;如果题干给出了甲文的内容,就要从乙文中寻找对应的内容,分析二者的联系与区别。首先要确定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熟悉两篇文章各自的结构,能够对两篇文章中的共同内容进行一一对应。这是进行对比阅读的前提和基本条件。 ( (三三) )答题步骤答题步骤 第一步:通晓大意。 通读两篇文言文,归纳概括各自的段落大意,做好比较、迁移的基础准备工作。 第二步:切片观察。 根据题目要求,将文中有关的片段分别切割出来,形成一个个小切片,对切片进行观察。

    5、 第三步:求同存异。 对比分析这些切片,比较它们在主题、人物、题材、手法、意义等方面的异同,进而得出答案。 ( (四四) )答题模板答题模板 整体把握内容分析比较异同准确表达结果 三、典型例题三、典型例题 【典例【典例 1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歆上疏曰:“兵乱以来,过逾二纪。大魏承天受命,陛下以圣德当成、康之隆,宜弘一代之治,绍三王之迹。虽有二贼负险延命,苟圣化日跻,远人怀德,将襁负而至。夫兵不得已而用之,故戢而时动。臣诚愿陛下先留心于治道,以征伐为后事。且千里运粮,非用兵之利;越险深入,无独克之功。如闻今年征役,颇失农桑之业。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

    6、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臣备位宰 相,老病日笃,犬马之命将尽,恐不复奉望銮盖,不敢不竭臣子之怀,唯陛下裁察!” (选自三国志华歆传) 【注】纪:古代以十二年为一纪。成、康:周成王、周康王。绍:继续,接续。跻:升。戢:收藏,止息不用。 题目:试比较本文与出师表内容上有哪些异同之处。 【解题指导】 从写作形式来看, 两文都是臣子向君主的上书, 选文是华歆向魏明帝的进谏,出师表是诸葛亮北伐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从具体内容(政治主张)上看,由选文中的“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可知,华歆认为,应该把治国放在首位,而治国的核心是民众的安居乐业。出

    7、师表中诸葛亮劝勉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表现了他对蜀汉的忠诚。 【参考答案】相同点:都是臣子向君王上书,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不同点:本文华歆主张止息战乱,以民为本,民众的安居乐业是治国的核心。出师表诸葛亮主张亲贤远佞、广开言路、赏罚分明,最终完成讨贼兴复、统一国家的愿望。 【参考译文】华歆上书说:“自兵乱以来,已经二十多年了,我魏国承奉上天之命,陛下以至高之德,正逢成王、康王的处境,应该成就一代盛世,步尧、舜、禹三王的足迹。虽然今天有二贼(东吴西蜀)凭险割据,如果我们坚持民本思想,使与民休养生息的仁政发扬光大,那么,敌方民众也会被感动,势必抱着小孩,背着行李前来投奔。战争是在不得已

    8、时才发动的,不可以轻启战端, 要等持时机成熟。 我希望陛下能把精力集中在治国之道上, 把讨伐作为后事。况且若出兵讨伐,需千里运粮,这在军事上则处被动;而越过天险深入敌后,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就说今年征兵征差这件事情,已经对农业蚕桑业造成重大损失。治理国家的君王是以民众为基础,民众把穿衣吃饭看成是最根本的事情。能使中国无缺衣乏食、饥寒交迫的祸患,百姓没有离乡背井、四处逃难的冤苦,那是举国的大幸大福。至于二贼的祸乱,可平心静气地坐下来等待时机。我忝居宰相之位,年老与疾病日甚一日,像犬马那样奔波的生命也即将结束,恐怕不再能侍奉和问候陛下, 生命将尽, 不敢不竭尽属下的忠诚, 希望陛下仔细思考, 做出决

    9、断。 ” 【典例【典例 2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

    10、思国之治, 虽在下愚, 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选自旧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注】固:使稳固;远:使流得远;浚:疏通,深挖。人君当神器之重: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居域中之大:处在天地间最高的位置。 题目:比较分析【甲】【乙】两个语段分别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得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 【解题指导】语段【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用举例论证的方法,阐明了能够担负重任的人都是经历磨难才能有所成就的。“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遭受磨难的好处,由此归纳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语段【乙】“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则是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归纳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中心论点。 【参考答案】 语段【甲】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阐明了能够担负重任的人都是经历磨难才有所成就的;再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遭受磨难的好处,归纳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语段【乙】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先用“木之长”“流之远”等来设喻,阐明源深才能流远,根固才能木长,德厚才能国安的道理,归纳出

    1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中心论点。 【参考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 想要国家安定, 一定要厚积自己的道德仁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长远,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臣虽然最愚昧,(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 更何况(陛下这样)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位置, 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 用节俭来消除奢侈, 这也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长得茂盛, 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典例【典例 3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山川之

    13、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题目 1:【甲】【乙】两文所写

    14、的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然后再提炼概括文章内容,比较分析作答。【甲】文描写了“山川之美”,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景物秀美,山高水净;【乙】文以简练明快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且仅用一百多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奇山异水”,景色秀丽,多彩多姿。两文所描写的景物都绮丽秀美,充满勃勃生机。 【参考答案】景物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限生机。 题目 2:【甲】【乙】两文共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5、?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掌握能力。首先仔细阅读两篇文章,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辨析文章在写法、感情等方面的异同点。与朱元思书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答谢中书书中作者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比肩。综合来看,两文都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参考答案】酷爱自然、常伴林泉的志趣。 【典例【典例 4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

    16、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 杂陈于前, 要之一饱, 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 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释】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苏州,苏辙受牵连被谪为监筠州盐洒税务。后来

    17、,苏辙来黄州看望哥哥苏轼,到武昌西山上的九曲亭游玩。迁:贬谪、流放。陂(bi)陁(tu):起伏不平的样子。浮图:指佛寺。精舍:僧人住所。褰(qin)裳:提起衣裳。 题目:本文中的“子瞻之乐”与醉翁亭记中的“太守之乐”有何异同?请结合注释的写作背景和两篇文章的内容作简要分析。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太守之乐”和“子瞻之乐”相同之处:都有虽遭贬谪,却能随遇而安之乐,都有寄情山水之乐。不同之处:太守之乐是与

    18、民同乐,子瞻之乐是自得其乐。 【参考答案】同:都有虽遭贬谪,却能随遇而安(安然自适)之乐;都有寄情山水之乐。 异:太守之乐是与民同乐;子瞻之乐是自得其乐(乐观豁达,以“适意”为乐)。 【参考译文】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庐居住。齐安没有出名的山,可是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 东边的叫寒溪寺。 它们背靠山梁, 面对山沟, 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同 “栎” )树丛中,寂漠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 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

    19、山而来。 我年轻的时候,跟随着子瞻到各地游玩。遇山就登山,遇水就划船,子瞻每次都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先下水。 有些地方不能到达, 子瞻一天就闷闷不乐了。 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自由自在地在泉边岩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随意捡着山中的落果,喝着溪水,看到他这样子的人都把他当做神仙。 其实天下的乐事很多, 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是最开心的。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什么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常常感到吃惊,又自我解嘲。 就好像是喝酒吃饭, 丰盛的菜肴摆在面前, 只不过是为了填饱肚子罢了, 而吃下去后,那些食物同样都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知道哪些东西该吃,哪些东西不该吃呢?只要心

    20、中无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又有什么呢。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找到快乐的原因。 【典例【典例 5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1、(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李德辉,字仲实,通州潞县人。适岁凶,家储粟才五升,其母舂蓬稗、炊藜苋而食之。德辉天性孝悌,操履清慎,既就外傅,嗜读书,束于贫,无以自资,乃辍业。年十六,监酒丰州,禄食充足,甘旨有余,则市笔札录书,夜诵不休。已乃厌糟曲,叹曰:“志士顾安此耶!仕不足以匡君福民,隐不足以悦亲善身,天地之间,人寿几何,恶可无闻,同腐草木也!”乃谢绝所与游少年,求先生长者讲学,以卒其业。 (节选自元史李德辉转) 注释:操履:操行。外傅:老师。监酒:监管制酒。恶可:怎么能,如何能。 题目 1:甲文作者借到书“手自笔录” “弗之怠”,乙文作者“市笔札录书,夜诵不休”,这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共同心态

    22、? 【解题指导】此题是比较阅读。属于对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 理解全文, 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手自笔录” :亲手抄录。“弗之怠”:不放松,不懈怠。“市笔札录书,夜诵不休”:买笔抄书,夜间诵读不休。由此可见,这些语句都表现他们渴望读书的迫切心情和执着于学习、废寝忘食的求知心态。这是他俩共同的特点。 【参考答案】表现了主人公渴望读书的迫切心情和执着于学习、废寝忘食的求知心态。 题目 2:宋濂与李德辉在志趣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解题指导】此题是比较阅读。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

    23、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嗜读书,束于贫,无以自资,乃辍业市笔札录书,夜诵不休”两句,说明两人的家庭都很贫困,但他们都喜欢读书。都做到了抄书而读。同时,宋濂善于向有德行的人请教学习;李德辉谢绝与朋友的交往,专心求教。勤奋苦读、虚心求教是他们共同的可贵品质。 【参考答案】宋濂和李德辉两人的家庭都很贫困,但他们都喜欢读书。宋濂抄书而读,又善于向有德行的人请教学习,读书是因为自己志趣在此,不注重外在条件,不与人攀比。李德辉抄录书籍, 读诵不息, 又谢绝与朋友的交往, 专心求教, 立志于做一个为国效力、 造福于民、孝顺父母且有修

    24、养的人。 【参考译文】【乙】李德辉字仲实,通州潞县人。五岁时父亲去世,(家境贫寒),母亲靠舂稗子煮野菜来养育他;李德辉天性孝顺,好读书,但受贫困的限制,家里没有钱供给读书,只得辍学。十六岁为丰州监酒,其俸祿所得充裕,若有节余则买笔抄录,夜间诵读不休,不久他不愿再做监酒,叹息道:“志士怎能干这种事!做官不能辅助君王,不能造福万民;不做官也不能使亲人欢悦,不能修养自我。天地之间,人生几何,难道默默无闻,同腐草一般!”于是他谢绝与一般少年交游,去向老师长者求教,最终完成了学业。 四、对点演练四、对点演练 ( (一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

    25、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舍侄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注】 虎丘:苏州名胜。红粉笙歌:歌女奏乐唱歌。钓月矶:在

    26、虎丘山顶。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题目: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 【答案】月色美好;幽静。 【解析】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好两篇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 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如从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 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风亭月榭, 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 “夜半月出无人, 相与趺坐石台” 等句即可得出答案,两文都写出了月色的美好和幽静。 【参考译文】【乙】我初十便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月色很美,游人也还不多,风吹过亭子月光洒落在树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并不使人厌恶。但还是不如在山林空寂的时候

    27、,一人独自前往要合我意。我曾经在秋夜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往来,只听到悬于檐下的风铃声,看到佛灯在静夜之中若隐若现。还有今年春天,我和无际一起在这里拜访仲和。半夜之时,月亮出来了,不见人影,我们美盘膝坐于石台之上,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盘腿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心与周围之情景同在了。我一生中造访虎丘两次,(也就这一次)见到了虎丘的本色。 ( (二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

    28、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题目:【甲】【乙】两段文字都有描写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内容,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在哪些共同之处。

    29、【答案】 人民生活安逸。民风淳朴。人与人和乐相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两文描写的共同之处有:人民生活安逸,民风淳朴,人与人和乐相处。 ( (三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 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30、两人者耳。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题目:请比较两文在写景手法上的异同。 【参考答案】相同点:为了突出景物特点(【甲】文月明,【乙】文雪大),两文都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描写手法。 不同点:【甲】文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描写手法,【乙】文运

    31、用了白描、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 【解析】本题考查对景物描写的理解能力。【甲】【乙】两文都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了描 写,【甲】文写的是月光,突出其明朗的特点;【乙】文写的是白雪,突出其大的特点。两文都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甲】文借助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乙】文则通过写雪景, 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 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两文在写景上也有不同:【甲】文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乙】文则采用的是点面结合及客观描写事物情态的白描手法。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 (四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32、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天下) 【乙】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

    33、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卿等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选自贞观政要) 【注】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存:抚恤。耽:沉溺。九重:深宫之内。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题目 1:【甲】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 A._,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 B._的中心论点。【乙】文太宗认为“为君之道”首先要 C._。 【参考答案】A.列举事例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抚恤白姓(心存百姓)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言文内容观点与写作思路的能力。

    34、A、B 两处要求理清甲文的论证层次,涉及方法和论点两个方面。首段提到“舜、傅说、胶鬲”等人,是列举事例,为了说 明第段的“故”之后的内容。 “正反两方面进行推论”是指“国恒亡”这一反面与“改、作、喻”这一正面相结合的论证。故中心论点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 处紧扣乙文第一句“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来回答。 【审题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要在阅读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和关键句。 借助这些句子明确文章内容。 正确划分内容层次,梳理层与层、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整体把握写作思路。 题目 2:【甲】【乙】两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都提出了治国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选文内

    35、容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相同:都强调了治国需贤臣辅佐这一内因。甲文强调朝廷要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谏的贤士;乙文强调贤臣犹如君主的耳目,要用心操劳国事。 不同:甲文还强调外因也能导致亡国的观点,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就会灭亡。而乙文没有涉及外因。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分析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先看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再分析异同。甲文“入”“出”指朝廷内外,“法家拂士”指“明法度的大臣,能辅佐君王的贤士”,即贤臣;“敌国外患”指外在压力。乙文将君王身边的臣子比喻为“耳目”,提醒他们要用心操劳国事,言外之意是要他们做能辅佐君王的贤臣。比较两者的异同点,并点明贤臣佐政是发展的内因,敌

    36、国外患是发展的外因。 【方法技巧】把握文中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方法 借助整体阅读感知作者观点。先从整体上读懂文章内容,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感受作者思想, 力求知道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告诉读者的是什么, 读者阅读后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从而推断作者的观点态度。 借助文体特征分析感情和观点。史传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寄托在人物形象上,作者可能有简略评价;咏物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寄托在所咏的事物上,关键在于理解该物的形象特征;说理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为文章的中心论点。 借助关键信息分析感情和态度。 文章的关键信息有: 标题、 开头、 结尾和注解, 关键词、点睛笔、文眼,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情感句

    37、等。通过提取这些关键信息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知人论世,提取要义,分析作者的情感和观点。写作背景、写作动机等也是我们解读文言文要义的一把钥匙。 辩证分析。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方面要肯定其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要实事求是地看到其消极因素。判断积极与消极因素,可从五个方面考虑:作者的人民性、作品的社会性、思想的进步性、历史的局限性、文章的现实性。要注意对文章中作者欠妥当的观点及消极因素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参考译文】 贞观初年, 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 “做君主的法则, 必须首先抚恤百姓。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然后

    38、,不敢放纵取乐、贪图安逸。我常想能伤身子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而都是由于自身追求耳目口鼻之好才酿成灾祸。如一味讲究吃喝,沉溺于音乐女色,欲望越多,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古代的昏君,他们的耳目都被蒙蔽了,不知道政事的得失,也看不到自己的过错,因此就灭亡了。我身处深宫之中,不能完全知晓天下之事,所以你们成了我的耳朵和眼睛。不要认为天下无事,四海太平,就不用心操劳国事了。” ( (五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当余之从师也,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 大雪深数尺, 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

    39、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 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 左佩刀, 右备容臭, 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题目:结合【甲】【乙】两文,请你谈谈人才的形成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内因:自己勤奋

    40、刻苦努力,精神富足。外因:善待人才,为人才的才能施展提供必要条件,要及时发现并任用人才。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拓展探究能力,应紧扣文本内容和题干要求(人才的形成因素) 加以延伸拓展。 ( (六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游石首绣林山记(节选) 袁中道 大江自三峡来,所遇无非石者,势常结约不舒。至西陵以下,岸多沙泥,当之辄靡,水始得遂其剽悍之性。如此者凡数百里,皆不敢与之争,而至此忽与石遇。水汹涌直下,注射拳石,石堮堮力抵其锋,而水与石始若相持而战。以水战石,则汗汗田田,滹滹干干,劈之为林,蚀之为窍,锐之为剑戟,转之为虎兕,石若不能无少让者。而以石战水,壁

    41、立雄峙,怒狞健鸷,随其洗磨。簸荡之来,而浪返涛回,触而徐迈,如负如背。(节选自袁中道游石首绣林山记) 【注释】结约:盘曲。堮堮():山崖高峻的样子。汗汗田田:水势浩大的样子。滹滹干干:水流迅疾的样子。怒狞健鸷:凶猛刚强。 题目 1: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与所给材料皆写到江水,请分析二者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描写角度的不同点。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参考答案】相同点:都写到了江水,“大江自三峡来,所遇无非石者,势常结约不舒”写出了江水盘曲而不舒展;“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出了夏季江水的湍急。 不

    42、同点: “大江自三峡来,所遇无非石者,势常结约不舒”是正面描写;而“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则是侧面描写,用对比和夸张手法,从侧面突出了江水湍急的特点。 题目 2:甲、乙两文的写作内容各是什么?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有何相同之处? 【答案】 甲文描写了长江三峡的雄伟地貌和壮丽景色,乙文描写的是石首绣林山奔腾数百里的江水忽与眼前之石撞击的奇景。(意对即可) 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参考译文】大江从三峡流出,沿途所遇到的无非就是石头,水势常常因此而盘曲不能舒展。到了西陵峡以下,两岸大多都是沙石泥土,挡在水的面前就显得没有多大用处

    43、,水自此才 得以显出其剽悍的性情。像这样的情况持续了数百里,都不敢和它进行争夺,但是在这个地方忽然遇到了石头。水势汹涌而下,激射到石头上,山崖高峻,努力阻挡住它的锋芒,水和石就好像开始打相持仗。以水来战石,则水广大无际,流速迅急,(水)把石头劈开,使之像树林一样;把石头侵蚀得千疮百孔,形成一个个洞穴;磨砺石头,使它们像剑戟一样锋利;把石头磨得圆滑,好像虎的形状。石头就像不能稍微作出让步的样子。如果以石战水,石壁雄伟的伫立在那里,凶猛刚健,任水洗刷磨砺。(水)浩荡而来,而浪涛却折返而回,碰触到山崖水势就变得缓慢,就好像背着东西一样。 ( (七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44、回答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 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题目: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诗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 朝发白帝城 。 请说说其中后两句诗与文中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

    45、三声泪沾裳”的异同。 【参考答案】描写对象和写法相同:同写三峡、同咏猿鸣,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 表达的情感不同:诗句流露出作者重获自由的喜悦、欢快之情;渔歌则表达了三峡人民对人生艰辛的悲凉感慨。 或:语言风格不同:渔歌更口语化、更通俗。 ( (八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甫行数里,见四野禾

    46、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鸣犬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节选自乙亥北行日记) 【注】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甫:刚,才。洵(xn):确实。浣:洗衣。 题目:【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解析】 分别从两段文字中人们的生活劳作和精神状态等角度来分析。 甲文中 “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句子,表明桃花源中的人

    47、们过着和谐安乐的生活。乙文中“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儿女啼笑,鸡鸣犬吠”,整个地方甚至家庭给路过的“我”一种“慕之”“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的想法。表明这里的生活氛围给人“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感觉。把两文的共同点提取出来,归纳答题即可。 【参考答案】二者所展现的生活图景都比较和谐安宁,轻松快乐。 【参考译文】 【乙】 第二天我住在了旦子冈。 刚行走了几里地, 看见田间的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都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要参加农业生产,与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相比较,江北的习俗的确要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

    48、路过一农家,这家的男主人正在给园子浇大粪,女主人从井里打水洗衣。园中有豆棚瓜架,还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们嬉戏欢笑,鸡鸣狗叫。我看了十分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遗憾自己比他们差得远呢! ( (九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 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

    49、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出师表节选) 【乙】高祖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等对曰:“陛下今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乡为私利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此三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记节选,有删

    50、改) 【注释】高祖:指汉高祖刘邦。高起:高祖臣子。略:攻占。降:投降,降服。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子房:西汉名将张良。连:率领。 题目:诸葛亮和刘邦在用人方面,有何异同之处? 【参考答案】同:他们都能重视人才;知人善任,用人所长。 异:诸葛亮强调了德的重要性。 【解析】 出师表 中诸葛亮向后主推荐人才, 非常重视用人, “志虑忠纯” “性行淑均” ,说明他注重人品,并能根据文臣武将的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课外文言文中,通过高祖与高起的对话,可以看出高祖对“运筹帷幄”的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的萧何、“连百万之军”的韩信这“三杰”非常器重,并能知人善任。 【参考译文】【乙】汉高祖刘邦说:“


    注意事项

    本文(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十二:阅读比较鉴赏(含答案))为本站会员(热***)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