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 资源ID:228893       资源大小:100.95KB        全文页数:3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1、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中一般不做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就是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文言虚词一般分为四类:起指代作用的虚词、起组合作用的虚词、起连接作用的虚词、起语助作用的虚词。 学习常用文言虚词时,要分清各虚词的用法:起指代作用的,如“之” “其” “何” ;起组合作用的,如“以” “为” “于” ;起连接作用的,如“乃” “则” “而” ;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 “焉” “哉” 。 学习文言文,必须注意确切分辨每个词的词性及其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 ( (一一) )“之”“之” 速记口诀 “之”字有三用,就是代、助、动。

    2、代替人、事、物,常在宾语中。取消独立性,还作“的”字用。宾语能前置,定语可后置,也凭“之”字功。有时凑音节,没有实在义。译为“去、往、到” ,充当动词用。 词性 用法及意义 代词 人称代词,用来指代人。 多指代第三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们)” “她(们)” 。如: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他们的士气已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就战胜了他们。(代词,他们,代指齐军) 有时也可用来指代第一人称,相当于“我” “我们”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第一人称代词,我,代指蒋氏本人。) 指示代词,用来指代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它” “它们” 。如:昂首观之,项

    3、为之强。(童趣)(我)抬头看着它们,脖颈都为此变得僵硬了。(代词,它们,代指蚊子) 指示代词,用来指代事,相当于现代汉语“这(那)件事” 。如: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代事,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词性 用法及意义 代词 指示代词,表示近指,通常作复指性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样)” 。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有肥沃的土地、优美的池塘以及桑树竹林这一类(景物)。 助词 结构助词,用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

    4、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污染。 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某些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实在意义,不译。如: 久之,目似瞑。(狼)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当疑问代词作宾语时,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这个“之”仅起标志作用,不需要翻译。如:何陋之有?(陋室铭)有什么简陋的呢?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即把用来修饰中心语的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在中心语与定语之间用一个“之”字作标志,起到强调定语的作用,可不译。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处在

    5、高高的朝廷上(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僻远的民间(不在朝廷上做官),就替君主担忧。 用在“前、后、内、外、间”等词前,表示对时间或方位的限制,不译。 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到去。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到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 ( (二二) )“其”“其” 速记口诀 “其”字可代“我”和“他” ,近指远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 ;副词反问译“难道” ,还有祈使和推测,译作“一定”和“大概” ;连词假设和选择,译为“如果”和“或者” 。 词性 用法及意义 代词 人称 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一般代人,用在动

    6、词、形容 代词 词前,可译为“他(她、它)” “他(她、它)们” ,不能加“的” 。如: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看他射箭十次中了八九次,只是稍稍点点头。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有时表示领属关系, 用在名词前, 作定语, 可译为 “他(她、 它)的” “他(她、它)们的” 。如: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狼)(狠)打算钻洞进去,来攻击他的背后。 增其旧制。(岳阳楼记)扩大它的原来的规模。 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的” “自己的 ” 。如:并自为其名。(伤仲永)并且自己题上了自己的名字。 活用为第二人称代词。 可译为 “你(的)” “你们(的)” 。

    7、 如: 请归取其孥(妻子儿女的统称)。你请求回去接你的妻子儿女。 指示 代词 表特指, “其”后多为数词或者代词,可译为“其中(的)”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似的坐在屠尸的前面。 表远指或近指,可译为“那(那个,那种,那些,那里)” “这(这个,这种,这些,这里)” 。如: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又向前划去,想要走到这片林子的尽头。 其船背稍夷。(核舟记)那船的底部稍平一些。 副词 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岂,难道,怎么” ,或不译。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马说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前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 ,

    8、后一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恐怕” 。) 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恐怕,或许,可能” 。如: 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孔子说: “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能施加在别人身上。 ” 副词 表肯定语气,可译为“其实” 。 表祈使(期望、愿望、命令等)语气,带有希望、劝勉、请求的意味,可译为“可 要,一定,应当” 。如: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 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如: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我们还是回去吧。 连词 表选择关系,可译为“或者” “还是” “是还是”如:其然乎?其不然乎?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 表假设

    9、关系,可译为“假如” “如果” 。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假如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们的)天资太低下,而是(他们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 助词 用在句中,调节音节,凑足字数,无实义,可不译。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上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 ( (三三) )“而”“而” 速记口诀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和转折,递进因果与假设; 承译“接着”转译“但” , 状语之后表修饰,可以译为“地”或“着” 。递进关系“而且”与“并且”

    10、,因果关系“所以”或“因而” ,假设译为“如果”或“假使” 。还可用作人称代词“你” 。 【方法指导】 “而”表顺承关系时,连接的是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这些事情或动作有先后顺序。 “而”表修饰关系时,连接的是状语与中心词(即连接状谓)前后两部分之间形成偏正结构。当“而”连接两个动词时,如何判断是顺承关系还是修饰关系呢?如果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表顺承;如果两个动词没有先后关系,是同时发生,且前一动词修饰后一动词作状语,则表修饰。 词性 用法及意义 连词 表并列,可译为“又” “和” “与” “并且” “一边,一边” ,或不译(依据:两侧 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如: 中峨冠而多

    11、髯者为东坡。(核舟记)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又长有许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 捕蛇者说 )永州的郊外出产奇的蛇,长有黑色的底子和白色的花纹。 敏而好学。(论语)聪明并且爱学习。 儿含乳啼,好拍而呜之。(口技)小孩含着乳头啼哭,妇人一边拍着小孩,一边轻声哼唱着哄他入睡。 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溪水深,鱼儿肥。 表承接,可译为“就” “才” “接着” “然后”或不译(依据:前后的两个词语有先后顺序)。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

    12、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就消失了。 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就散开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了知识接着按时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 愠故而知新,温习旧的知识然后知道新的知识。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军官拔出剑来,吴广一跃而起,夺过剑杀死了他。 表转折,可译为“却” “但(但是)” “可是” “然而”等。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可以贴近去玩弄。 表因果,可译为“因而” “因此” “所以” ,或不译。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连词 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

    13、“着” “地” ,也可不译。如: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纷纷地摆在前面的,是太守在举行宴会。 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早晨进山,傍晚回城。 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或不译。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喝得很少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表假设,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 “假如” “假使” 。如: 而吾蛇尝存,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如果我捕获的蛇还在里面,我就又安然睡下。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是否可以(做成事)。

    14、 代词 表示第二人称,通“尔” 。作主语,译为“你” ;作定语,译为“你(们)的” 。如:而母立于兹你的母亲(曾经)站立在这儿。 复音 虚词 既而俄而表时间短暂,译为“不久” “一会儿” 。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 而后可译为“才” “方才” 。 ( (四四) )“则”“则” 速记口诀 “则”作连词大致与“而”同,承接转折假设因果都可用,就、便、那么,却、但是,如果,是因为,译时一定要慎重。 “则”字当作副词用,译作“就是”或“原来” “已经” 。 词性 用法及意义 连词 表示承接关系。 说明两件事情在时间上、 事理上的紧密联系。 可译为 “就” “便”“那么”

    15、“于是” ,或译为“原来是” “已经是” 。如:战则请从。作战就请允许我跟你去。 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十二章)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连词 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 “如果” ;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 “就” 。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 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

    16、不在深,有龙则灵。(陋室铭)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神异了。 表示转折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 “却” “然而” 。如: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 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 “不”搭配用,可译为“就是” “不是就是” 。如: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不是死了就是搬到别处去了。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就是因为” 。如: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最后成为普通人,是因为他后天的学习没有达到(要求)。 表示并列并举关系,可译为“就就” ,或不译。 与“然”一起组成固定结构“然则” ,表示“既然这样,那么”或

    17、“如此那么” 。如: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表肯定,加强判断,相当于“是” “就是” 。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这就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 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 “原来” “原来已经” 。如:及诸河,则在舟中矣。(秦晋崤之战)追到黄河边,秦人已经登船离岸了。 ( (五五) )“与”“与” 速记口诀 “与”连“和” “与”介“跟” “同” ,动词“参与” “推举” “给” ;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反问和推测。 词性 用法及意义 连词 表并列,可译为“和” ,或仍作“与” 。如: (读 y) 天

    18、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我和你们竭尽全力挖平(这两座)险峻的大山。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表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和” “跟” “同” 。如: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勾践亲自用船装满了稻谷和肉到各地巡视。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即使没有四方的忧患,但有谋略的大臣和勇猛善战的将士,不能不(事先)培养(以)供选择。 表选择,可译为“与其” 。如:与人刃我,宁自刃。(史记鲁仲连列传)与其让别人杀我,宁愿自

    19、杀。 介词 (读 y) 介绍动作发生时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和” “跟” “同” ; “给” “替” 。如: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十二章)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微斯人, 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如果)没有这种人, 我同谁一道呢?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沛公(在)霸上驻军,没有能够和项羽见面。 与疑问代词“孰”组成介词结构“孰与” ,表示比较的对象,可译为“和(跟、同、与)相比”等。 副词 读“j” ,同“举” ,全,都,一起。如: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陈涉)传令召集当地管

    20、教化的乡官和有声望的人一起来集会议事。 动词 给,给予。如: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伤仲永)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居家 借来给他。 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吆喝着给他。 结交,交往。如: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赞许,赞同,赞成。如: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我赞成曾点(的观点)。 等待。如: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时光流逝,岁月不等待人啊。 相伴,随同。 读 y,参加;参与,引早为欣赏、领悟。如: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就再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动词,参与,引申为“欣赏” 。)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

    21、之。(殽之战)蹇叔的儿子参加了军队,(蹇叔)哭着送他。 读“j” ,同“举” ,可译为“推举”和“选用” 。如: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语气 助词 用在句未,同“欤” ,读 y,表疑问、反问或推测,可译为“吗” 。 如: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所识穷乏着得我与?(鱼我所欲也)所认识的贫苦人感激我吗? 固定 结构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同、与)比较,哪一个(谁)” 。如: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与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22、)我与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与其哪如” 。如: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与其杀了这个孩子,哪如卖了他呢? ( (六六) )“虽”“虽” 速记口诀 “虽”表让步或假设,译为“虽然”和“即使” 。 词性 用法及意义 连词 表假设,可译为“即使” “纵使” 。如: 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即使方圆千里的土地都不敢交换,难道只有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吗?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即使是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啊。 表让步(转折),可译为“虽然” 。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有所收

    23、获。 固定结构 虽然:虽然如此,即使这样。 ( (七七) )“乃”“乃” 速记口诀 “乃”作副词用,译作“竟然” “才”或“于是” “就” ,还可表判断,译为“是” “就是”或“原来是” ;人称代词译为“你” ,指示代词译为“这” 。 词性 用法及意义 副词 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 “于是” “就” “便”等。如: 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 乃入见。(曹刿论战)于是入朝去拜见鲁庄公。 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 “才” “这才”等。如: 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很长时间才暖和过来。 乃

    24、悟前狼假寐, 盖以诱敌。 ( 狼 )(屠夫)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 强调两事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可译为“却” “竟然” “居然” “反而”等。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时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副词 表示判断,可译为“是” “就是” “实在是” “本来是” “原来是” 。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应当立为皇帝的是公子扶苏。 乃石性坚重。(河中石兽)原来是石头的性质是坚硬沉重的。 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常作定语,译为“你(们)的” ;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

    25、忘告乃翁。(示儿)南宋军队平定中原的那一天, 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 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指示代词,可译为“这” “这样” 。如:夫我乃行也,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 ( (八八) )“以”“以” 速记口诀 “以”作介词把、拿、用, 因为、按照、在、凭、从;又作连词如同“而” ,表示目的与结果。还可表示修饰和因果,以及并列、递进和假设。译作“以(认)为”是动词,偶尔也作通假用。 词性 用法及意义 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可译为“用” “拿”等。如: 以刀劈狼首。(狼)用刀劈向狼的脑袋。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酒醒

    26、后能用文章记述这些乐事的人,是太守。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方法, 可译为“把” “拿” “用”等。如: 屠惧,投以骨。(狼)屠户害怕了,把一块骨头扔给狼。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现在果真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或依据的条件,可译为“凭” “凭借” “靠” “依靠” “按照” “根据”等。如: 何以战?(曹刿论战)凭借什么作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

    27、情判断。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驱使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 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用法同“于” ,可译为“在” “从”等。有时可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起点,可译为“从” 。如: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自谋也。(隆中对)然而曹操最终能够打败了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由于” 。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不因外界环境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秦始皇)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连词 表并

    28、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 “又” “而且” “并且”等,或省去不译。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平坦并且近的地方,游的人就多;险峻并且远的地方,到的人就少。 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 “地” “着” “来” ,也可不译。如: 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时)归还。 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表因果,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作“因为” “由于” 。如: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

    29、间停留,于是记下这里的景致后就离开了。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假如” 。如: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如果蛇咬了人,没有能够抵挡蛇毒的办法。 表目的(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用来” “来” 。如: 乃悟前狠假寐,盖以诱敌。(狼)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表结果,可译作“以致” “才” “因而” 。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了(人们)忠诚尽谏的道路。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担心先帝托付的大事没有取

    30、得成效,以致损害先帝的知人之明。 副词 通“已” ,表示时间,译为“已” “已经” 。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本来已经觉得奇怪了。 动词 译为“以为” “认为” 。如: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 译为“用” “任用” 。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忠臣不一定被任用啊,贤者不一定被推荐。 复音 虚词 以为 译为“认为” 。如: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我认为宫中的事情。 把作为(当作)。如: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老虎见了它,是巨大的样子,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了。 把制成。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然而捉到后晾干把它制成药饵。 以是,是以引

    31、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因此”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因此先帝把它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因此人家大多把书借给我。 ( (九九) )“为”“为” 速记口诀 用作介词读作“wi” ,表示对象“向” “对” “给” ,表示目的或原因,译成“为了”或“因为” 。用作介词读作“wi” ,表示被动译成“被” 。用作连词读作“wi” ,表示因果译“因为” 。用作动词读作“wi” ,表示判断译为“是” 。用作一般动词意义活,当,筑,做,认为,担任,雕刻语气助词读作“wi” ,表示疑问反问“呢”和“吗” 。 读音 词性 用法及意义 wi 介词 表示被动。还可

    32、和“所”构成“为所” “为所”表被动,译为“被” 。如: 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士兵们大多被他所用。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都被它吞进肚里。 助词 放在疑问句末,与疑问代词呼应,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呢”“吗” 。如:夫子何命焉为?(公输)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wi 动词 作一般动词,译作:当、做、当作、作为;担任、充当;刻;筑;变为、成为;以为、认为等。如: 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武陵人把捕鱼作为职业。 以牒为械。(公输)把木片当作器械。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学)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吗?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陈胜,吴广都

    33、被编入强迫去守边的队伍并担任小队长。 为宫室,器皿(核舟记)雕刻宫室,器皿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用土)筑台并在台上盟誓,用(两个)军官的头祭天。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小石潭记)靠近岸边,水底石头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高地,成为小岛,成为不平的大石,成为岩石。 孰为汝多知乎!(论语)谁认为你聪明呢? 作判断动词,译作“是” 。如: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又长有许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项燕是楚国的将领。 名词 指心理活动、表现(特殊用法)。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我曾经探求

    34、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这是什么原因呢? wi 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 “对” 。如: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不值得向/对外面的人说啊。 为天下唱。(陈涉世家)向天下人发出倡导。 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 “给” 等。如: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这个渔人一件件地给他们详细地说出(自己所知道的事情)。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公输盘给楚国制造云梯这种攻城的器械。 wi 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或原因,可译为“为着” “为了”或“因为” “由于” 。如: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为了住宅

    35、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不要因为在分手的路口,就像青年男女那样让泪水沾湿了手巾。 连词 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等。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问它怎么能够这样清澈呢?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 (渠: 它, 第三人称代词, 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 : 通 “哪” ,怎么、为什么。) ( (十十) )“于”“于” 速记口诀 “于”字只能作介词,但其用法多的是,在、到、从;向、对、给、同;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由于、因为、比和被,诸君译时应三思。 词性 用法及意义 介词 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

    36、可译为“在” “从” “到” “自” 。如: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地中被任用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醉翁亭记)太守和宾客到这里来饮酒。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亭记)从这两座山峰中倾泻而出的。 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向” “对” “对于” “给”等。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常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没有不对桓帝、灵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要使命给这样的人。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

    37、欲也)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介词 表示动作的范围,译作“在方面” “在中”等。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只希望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有名望。 表示原因,可译为“由于” “因为” ,如: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样以后(人 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导致灭亡的道理。 不戚戚于贫贱。(五柳先生传)不因为贫贱而忧愁。 用在形容词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 ,有时可译为“胜过” 。如: 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假如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

    38、的。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生命是我想要的,(可我)想要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有的祸患也躲避。 表示被动。 用在动词后, 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可译为 “被” 。 有时动词前还有 “见”“受”等字和它相应。如: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我不能拿整个吴国的土地,十万大军,被别人控制。 不拘于时,学于余。(他)不被(士大夫以从师为耻的)时俗约束,而向我学习。 复音 虚词 于是 在这时。如: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口技)在这时,宾客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的。 在这件事上。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我的祖父死在这件事上,我

    39、的父亲也死在这件事上。 在这种情况下。如: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很不高兴,只好为赵王敲了一下缻。 对此。如: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对这件事我有所感叹。 从此。如: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秦晋崤之战)于是就穿黑色的丧服来安葬晋文公,晋国从此开始穿黑色的丧服。 连词,表前后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同义。如: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于是为长安君备车一百乘,到齐国去作人质。 至于用作连词, 表提起相关的另一件事(另提一事)。 如: 至于夏水襄陵。 ( 三峡)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 ( (十一十一) )“者”

    40、“者” 速记口诀 “者”代人、事、物,与“也”构判断;有时主语后停顿,引出原因或解释;时间词后是语助。 词性 用法及意义 代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可译为“的” “的人(事、物)“的原因” 。如: 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着歌。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我的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偏爱我。 用在数词后面,指代事物,可译为“个方面” “样东西” “件事情”等。(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 如: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这几个方面,都是用兵的忌讳。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用在

    41、描写的词后面,可译为“的样子” ,也可不译。如: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说这话的时候,神情像是很忧伤的样子。 助词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如: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可是安陵君违背我的意愿,这是轻视我吗?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用在时间词后,表停顿,无实义。如: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原君)古代把天下看成是主人,把君主看成是客人。 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于是率领能挑担子的三个子孙。(定语是“荷担者” ,中心词是“子孙”) 助词 放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

    42、结尾,起判断作用。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粟者,民之所种。( 论贵粟疏 )粟是百姓种的。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 与“也”连用,表判断。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 (十二十二) )“也”“也” 速记口诀 “也”是语气词,判断、疑问、感叹等,用在句中表停顿,强化语气多“也”字。 词性 用法及意义 助词 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相当于“啊” “呢” ,或不译。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用

    43、在末尾,表示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相当于“啊” “呢” ,或不译。如: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醉翁的情趣不在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可译为“吗” “呢” 。如: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唐雎不辱使命)安陵君不听从我,这是什么原因呢?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被雇佣耕地的,怎么能富贵呢? 助词 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可译为“

    44、啊” 。如: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无穷无尽, 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狠啊。 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啊” “吧” 。如: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不译。如: 余闻之也久。(伤仲永)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行走。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马说)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

    45、,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的心情,会觉得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啊。 ( (十三十三) )“乎”“乎”( (欤、耶欤、耶) ) 速记口诀 语气助词在句尾,相当吗、啊、吧和呢;若作介词在句中,与“于”用法不相异。 词性 用法及意义 助词 用在一般疑问句末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吧” “吗”或“呢” 。如: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十二章)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你曾经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用在反问句末尾,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或“呢” 。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十二章)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们,不也是很愉快吗

    46、?(反问语气)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反问语气) 助词 用在祈使句末尾,表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命令、请求、催促、禁止或劝阻等语气,相当于“呢” “吧” 。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现在逃跑也是死, 发动起义也是死; 同样是死, 为国事而死好吗? 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呀” 。如: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啊! 表测度、商量语气,句中常有“其、无(毋)、乃、得无(毋、微、非)”等表委 婉语气的词语配合,相当于“吧” 。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情感,大概会有

    47、所不同吧?(测度语气)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然而你们还是把事情向鬼神卜问一下吧!(商量语气) 表示句中停顿,不译。 形容词、副词词尾,译作“的样子” ,有时相当于“的” “地”或不译。如: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喜爱牡丹的人,应当很多了。 介词 相当于“于”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与之有关的对象等,可译为“在”“对” “对于” ,或不译。如: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 (十四十四) )“焉”“焉” 速

    48、记口诀 用在动形之后作兼词,译为“从这里” “在那里” 。用作疑问代词时,译为“怎么”或“哪里” 。用在动后作代词,译为“他”或“它” 。用在句末作助词,表示肯定、疑问、反问、感叹等语气;译为“了” “呢” “啊” ,也可据情不译它。 词性 用法及意义 兼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 (1)相当于“于之” ,可译为“对它/对他(她)/向他” 。如: 见贤思齐焉。(论语)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 兼词 (2)相当于“于此” ,可译为“在这里/从这里/在这件事上” 。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十二章)几个人一同走路,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在这里)。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9、(桃花源记)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隔绝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 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庖丁解牛)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从这里面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今吾子又死焉。(礼记檀弓下)现在我的儿子又死在这件事上。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齐国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他们在这里有埋伏。 (3)相当于“于彼” ,可译为“在那里/从那里” 。 (4)相当于“于何” ,可译为“在哪里/从哪里” “往哪里” 。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 代词 用作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怎么”(多用于反问句)。如: 湖中焉得更

    50、有此人!(湖心亭看雪)湖中哪能还有(您)这样的人呢!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富贵不能淫)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 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动词之后,作宾语,相当于“之” ,可译为“他(她)” “它” 。如: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伤仲永)他的父亲对此(这件事)感到惊异, 从邻居家借来(书具)给他, (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复到舅家问焉。(伤仲永)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 谨食(s)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我)小心地喂


    注意事项

    本文(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为本站会员(热***)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